“中國語言文化典藏”叢書是原創性齣版物,具有創新與存史並重、學術性與普及性相結閤的齣版定位。圖文並茂、EP同步是這套叢書的齣版特色。各分捲圖書裏的有地方特色的條目後附有二維碼,閱讀時可用手機掃碼,在綫訪問方言條目的錄音、視頻,實現音像圖文四位一體的閱讀體驗。
“中國語言文化典藏” 項目旨在對全國各地的方言文化進行搶救性的調查和保存。本項目調查點以漢語方言為主,也包括少數民族語言。漢語點主要以方言分布情況為依據,同時兼顧地域因素。少數民族語言選擇比較重要並有研究力量的點。現已開展調查的點有40個左右。調查方法采用文字和音標記錄、錄音、攝像、照相等多種手段。除瞭傳統的記音方法以外,還采用先進的錄音設備和錄音軟件,對所有調查條目的方言說法進行錄音。采用高清攝像機,與錄音同步進行攝像;此外,對部分方言文化現象本身(例如婚禮、喪禮、春節、元宵節、民歌、麯藝、戲劇等)進行攝像。采用高像素專業相機,對所有調查條目的實物或活動進行拍照。
本套叢書是“中國語言文化典藏”項目成果中的分地係列圖冊。圖冊以調查點為單位,以調查條目為綱,收錄方言文化圖片及其方言名稱(漢字)、讀音(音標)、解說,以圖帶文,一圖一文,圖文並茂。每冊收圖600幅左右。
隨著現代化、城鎮化的快速發展,我國的語言方言正在迅速發生變化,而在其中方言文化可能是變化最劇烈的一部分。也許我們還會用方言說你我他,但已無法說齣婚喪嫁娶各個環節的方言名稱瞭。也許我們還會用方言數數,但已說不全“一腡窮,兩腡富……”這幾句俗語瞭。至於那些世代相傳的山歌、引人入勝的民間故事,更是早已從人們的生活中銷聲匿跡。而它們無疑是方言的重要成分,更是地域文化的精華。遺憾的是,長期以來,我們習慣於拿著字錶、詞錶去調查方言,那些豐富而生動的方言文化現象往往被忽略瞭。
在《漢語方言地圖集》齣版之後,經過近兩年時間的論證和準備,我們於2010年啓動瞭“中國方言文化典藏”項目。2011年,教育部社會科學司把“中國方言文化典藏”列入《2011年度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招標課題指南》,我們組織瞭競標並有幸獲得通過。
我們所說的“方言文化”是指用特殊方言形式錶達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現象,包括地方名物、民俗活動、口彩禁忌、俗語諺語、民間文藝等。“典藏”是指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利用多媒體、數據庫和網絡技術進行保存和展示。在項目進行過程中,我們將“中國方言文化典藏”更名為“中國語言文化典藏”。
調查點以漢語方言為主,也包括少數民族語言。漢語點主要以方言分布情況為依據,同時兼顧地域因素。少數民族語言選擇比較重要並有研究力量的點。現已開展調查的點有40個左右。
調查方法采用文字和音標記錄、錄音、攝像、照相等多種手段。除瞭傳統的記音方法以外,還采用先進的錄音設備和錄音軟件,對所有調查條目的方言說法進行錄音。采用高清攝像機,與錄音同步進行攝像;此外,對部分方言文化現象本身(例如婚禮、喪禮、春節、元宵節、民歌、麯藝、戲劇等)進行攝像。采用高像素專業相機,對所有調查條目的實物或活動進行拍照。中國語言文化典藏
為瞭順利開展這項工作,我們專門編寫齣版瞭《中國方言文化典藏調查手冊》(商務印書館,2015年)。手冊製定瞭調查、語料整理、圖冊編寫、音像加工、資料提交各個階段的工作規範;並編寫瞭專用調查錶,具體分為9個大類:房屋建築、日常用具、服飾、飲食、農工百藝、日常活動、婚育喪葬、節日、說唱錶演,共800多個調查條目。
項目成果包括分地係列圖冊、多媒體電子齣版物和多媒體資料庫等。其中圖冊以調查點為單位,以調查條目為綱,收錄方言文化圖片及其方言名稱(漢字)、讀音(音標)、解說,以圖帶文,一圖一文,圖文並茂。每冊收圖600幅左右。圖冊擬分輯陸續齣版。“方言文化”是一個新的研究領域,需使用的調查、整理、加工方法對於我們當中很多人來說都是陌生的,要編寫的圖冊、要建的多媒體資料庫亦無先例可循。這項工作的挑戰性可想而知。
近5年來,我們白手起傢,討論界定“方言文化”的內涵,製定完善工作規範,編寫調查條目,研製錄音、轉寫和標注軟件,辦培訓班,開審改會,一步一個腳印地艱難摸索和跋涉,經過重重霧霾,如今終於見到瞭一縷勝利的曙光。這對於我們每一個人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安慰。在此,我要嚮課題組的所有同仁道一聲感謝。為瞭完成調查工作,大傢不畏赤日之炎、寒風之凜,肩負各種器材,奔走於城鄉郊野、大街小巷,記錄即將消逝的鄉音,撿拾散落的文化碎片。有時為瞭尋找一個舊涼亭,翻山越嶺幾十裏路;有時為瞭拍攝喪葬場麵,與送葬親友一同跪拜;有人因山路濕滑而摔斷肋骨,住院數月;有人因貴重設備被盜而失聲痛哭……。在如今這個紅塵滾滾的社會裏,大傢能夠為瞭一個共同的使命,放下個人手頭的事情,不辭辛勞,不計報酬,去做一項公益性的事業,不能不讓人為之感動。
然而,眼前的道路依然崎嶇而漫長。傳統方言文化現象正在大麵積地快速消逝,我們在和時間賽跑,而結果必然是時間獲勝。但這不是放棄的理由。著名人類學傢弗雷澤說過:“一切理論都是暫時的,唯有事實的總匯纔具有永久的價值。”引以自勉。
曹誌耘
於北京語言大學
這本書的編排結構體現瞭一種獨特的時空交錯感,處理得非常巧妙。它並非簡單地按照時間順序推進,而是采取瞭主題式的劃分,但在每個主題內部又巧妙地融入瞭曆史的縱深感。比如,當它討論到某一領域的藝術成就時,會立刻穿插引用早期文獻的記載作為佐證,然後又跳轉到現代的保護現狀和未來展望。這種非綫性的敘事結構,反而更符閤我們大腦理解復雜文化體係的方式——將不同維度的信息並置、對比、互證。這使得閱讀過程充滿瞭發現的樂趣,每翻過一頁,都像是在一個巨大的文化迷宮中找到瞭新的綫索。這種結構上的創新,極大地提升瞭閱讀的智力參與度,避免瞭傳統編年體帶來的沉悶感,讓讀者能夠更靈活地構建屬於自己的知識網絡。
評分這本書的裝幀設計簡直是藝術品,初拿到手的時候,那種沉甸甸的質感和精美的封麵圖立刻抓住瞭我的眼球。墨香與紙張的芬芳交織在一起,讓人忍不住想立刻翻開它。內頁的紙張選擇非常考究,觸感溫潤而不失韌性,即便是長時間閱讀,眼睛也不會感到疲勞。排版布局大氣而疏朗,關鍵的引文和注釋部分處理得恰到好處,既保證瞭閱讀的流暢性,又突齣瞭學術的嚴謹性。特彆是那些配圖,無論是古代的版畫還是近現代的珍貴照片,都經過瞭細緻的篩選和高精度的印刷,色彩還原度極高,仿佛能透過紙張感受到曆史的溫度。整體來看,這絕對是一套值得珍藏的“案頭書”,光是放在書架上,就足以提升整個空間的文化氣息。裝幀上的用心程度,足以體現齣版方對“典藏”二字的鄭重承諾,讓人對後續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期待。
評分我過去對地方誌和文化史類的書籍往往抱持著一種敬而遠之的態度,總覺得內容會過於學術化、晦澀難懂。然而,這本書的敘事方式徹底顛覆瞭我的固有印象。作者顯然花費瞭大量精力去挖掘那些鮮活生動的民間故事和市井百態,而不是僅僅羅列枯燥的年代和官職變遷。行文中,那些充滿生活氣息的描述,比如某個老字號糕點的製作秘訣,或是某條古老巷弄裏的吳儂軟語的韻味,都讓我仿佛身臨其境。語言流暢自然,沒有那種刻意雕琢的“文人氣”,讀起來非常舒服,就像是聽一位博學的長者娓娓道來他傢鄉的往事。對於一個對地域文化有興趣的普通讀者來說,這種可讀性是極其寶貴的,它成功地將嚴肅的曆史研究轉化為瞭引人入勝的文化之旅。
評分我對這本書的配圖質量和數量感到由衷的贊嘆,這絕不是那種敷衍瞭事的配圖集。每一張圖片,無論是一張老照片、一幅手稿拓片還是一張地圖的復刻,都經過瞭嚴格的甄選,並且在版麵上給予瞭足夠的尊重。更難能可貴的是,很多配圖本身就帶有強烈的敘事功能,它們常常獨立於正文,卻能補充或深化文字所未能詳盡描述的細節。例如,某張關於傳統建築榫卯結構的特寫圖,其清晰度和細節呈現,比長篇纍牘的文字描述更具衝擊力,讓人一眼就能領悟其精妙。這說明編者在“圖文並茂”的理解上,達到瞭極高的水準,圖畫不再是文字的附屬品,而是與文字共同構築起一個完整的、多維度的文化景觀。這對於視覺學習者和對圖像敏感的讀者來說,簡直是莫大的福音。
評分作為一名對文化符號學略有涉獵的研究者,我特彆關注書中對特定文化符號的深入剖析。這本書在處理一些地域性極強的小物件或習俗時,展現齣瞭驚人的深度和廣度。它不滿足於簡單地介紹“這是什麼”,而是追溯瞭其源頭、演變路徑,以及在不同曆史時期被賦予的不同社會意義。例如,對某一特定節慶禮儀中服飾色彩的考證,竟然能追溯到宋代的某個地方習俗,這種跨越時空的精妙連接,實在令人拍案叫絕。這些細節的挖掘和嚴密的邏輯推導,顯示齣作者紮實的學理功底,絕非泛泛而談的旅遊指南可以比擬。對於希望進行更深層次學術研究的人來說,這本書提供的參考係和索引係統無疑是一座寶庫,為後續的拓展研究奠定瞭堅實的基礎。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