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克尔凯郭尔文集)

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克尔凯郭尔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丹] 克尔凯郭尔 著
图书标签:
  • 克尔凯郭尔
  • 存在主义
  • 哲学
  • 宗教
  • 基督教
  • 伦理学
  • 非理性
  • 主观性
  • 丹麦哲学
  • 思想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ISBN:9787520309806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572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克尔凯郭尔文集(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46
字数:61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为克尔凯郭尔文件的第五卷,是国内克尔凯郭尔具哲学意味的一本书,是译者花费十年时间精心完成的译作。


作者简介

索伦·克尔凯郭尔(So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宗教哲学心理学家、诗人,现代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后现代主义的先驱,也是现代人本心理学的先驱。曾就读于哥本哈根大学。后继承巨额遗产,终身隐居哥本哈根,以事著述,多以自费出版。他的思想成为存在主义的理论根据之一,一般被视为存在主义之父。反对黑格尔的泛理论,认为哲学研究的不是客观存在而是个人的“存在”,哲学的起点是个人,终点是上帝,人生的道路也就是天路历程。

王齐,哲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中华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学术秘书,研究专业为美学。曾经到丹麦进修,研究克尔凯郭尔的思想。为克尔凯郭尔文集的主译和审稿人。


目录

目  录

导论(1)

第一部 关于基督教真理的客观问题

第一章 历史的考察(12)

§1 圣经(12)
§2 教会(20)
§3 数百年来对基督教真理的证明(28)

第二章 思辨的考察(31)

第二部 主体问题,主体与基督教真理的关系,或成为基督教徒

第一册 关于莱辛(47)
第一章 致谢莱辛(47)
第二章 莱辛可能或真正提出的命题(53)

1.主体性的生存思想家意识到了沟通的辩证法2.在与真理的生存关系之中,生存性的主体思想家既否定又肯定,他所拥有的喜剧性与他本质上拥有的情致同样多,他持续地处于生成进程之中,也就是说,在奋斗中3.莱辛说过,偶然性的历史真理永远都不可能成为永恒的理性真理的证据;还说过,在历史陈述的基础上向永恒真理的过渡是一个跳跃4.莱辛说,假如上帝把全部真理握于其右手,而把对真理持续不懈的追求置于其左手,他将选择后者。甲)一个逻辑的体系是可能的;乙)一个生存的体系是不可能的。

第二册 主体问题,或主体性应当如何构成才能使难题向主体开显 (103)

第一章 成为主体(103)
如果成为主体不是赋予人的最高任务的话,伦理学应该做出何种评判;对这个任务做进一步理解的时候应该忽略什么;在成为主体的思想方面的例证

第二章 主体性真理,内心性;真理即主体性(155)
附录 当代丹麦文学之努力一瞥(209)
第三章 现实的主体性;伦理的主体性;主体思想家(255)

§1 生存的意义;现实性(255)
§2 可能性高于现实性;现实性高于可能性;诗的理想和理智理想;伦理理想(267)
§3 主体性之具体环节在生存主体身上的同时共在性;作为思辨进程对立面的同时共在性(288)
§4 主体思想家;他的任务;他的形式,即他的风格(292)

第四章 《哲学片断》的问题:永恒福祉何以能建立在历史知识之上?(310)

第一部分 以《哲学片断》的方案为目标(310)

§1以异教思想为出发点及其原因(310)
§2在有可能调和基督教与思辨思想之前,就何谓基督教保持初步的一致意见的重要性;这种一致意见的缺失对调和有利,尽管它的缺失使调和成为幻象;一致意见的介入阻止了调和的出现(315)
§3《哲学片断》的问题作为导论性问题,不是针对基督教,而是针对成为基督教徒(324)

第二部分 问题本身(326)

个体的永恒福祉通过与某种历史性的东西相关联而在时间中被决定,这种历史性的构成包括了根据其本质不能成为历史、结果必须依靠荒谬才能成为历史的东西

A.情致(328)

§1 对生存情致的初始表达,在生存的转化过程中通过行动表现出的面向绝对目的的绝对方向(方面)——感性情致——调和的虚幻性——中世纪修道院运动——同时与绝对目的建立绝对的关系,与相对目的建立相对的关系(328)
§2 生存情致的本质性表现——痛苦;作为感性人生观的幸福和不幸,与作为宗教人生观的痛苦(在宗教演说中被揭示)之间的对立;痛苦的现实性(幽默);在后一种情况下的痛苦的现实性之为生存者与永恒福祉的关系的标记;宗教幻象;内心冲突;在前一种情况下的痛苦的根源及意义——离弃直接性、但仍停留在有限性之中;一个建设性的娱乐;幽默作为宗教的伪装(358)

§3 对生存情致的决定性表达就是罪过——我们的考察是向后退的而非向前进的——对罪过的永恒回忆是对罪过意识与永恒福祉的关系的最高表达——对罪过意识及其相应的补罪形式的低级表达——自惩——幽默——隐蔽内心性的宗教感(423)

在A与B之间(444)

B.辩证性(448)

§1 辩证的矛盾,即断裂:通过与在时间中的其他东西建立关系的方式,而在时间中期待着永恒福祉(454)

§2 辩证的矛盾:永恒福祉建基在与某种历史性的关联之上(457)

§3 辩证的矛盾:这里所说的历史不是单纯的历史,而是从只有与自己的本性相反对时才能成为历史的东西当中演化而来,也就是借助荒谬产生的历史(460)

对B的补充(462)
辩证性对情致的反向作用增强了情致以及与之同时共在的诸要素(462)

(1)罪的意识(463)
(2)冒犯的可能性(464)
(3)因同情而滋生的痛楚(465)

第五章 结论(497)
附录与读者达成的共识(523)



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思想的自由与存在的重量 这部作品,以其颇具挑衅性的书名《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并非意图宣告任何科学领域的终结,亦非对知识本身的否定。相反,它是一次深入人类精神腹地的探索,一次对“存在”本身深邃之维度的虔诚叩问。作者索伦·克尔凯郭尔,这位19世纪丹麦哲学家,以其独特而尖锐的笔触,将我们引向一个不以逻辑推理、客观事实为唯一圭臬的领域——信仰、激情、个人选择以及个体在宇宙中的孤独位置。 克尔凯郭尔并非一位系统性的哲学家,他反对任何企图将人类经验压缩成一套严丝合缝的理论体系的做法。他认为,真正的存在,尤其是精神层面的存在,是无法被客观理性所完全捕捉和解释的。科学,在克尔凯郭尔看来,能够解释“是什么”,能够描述世界的运行法则,但它终究无法触及“为何如此”以及“我应该如何存在”的根本问题。而《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正是作者试图通过一种非科学性的、个体化的、甚至可以说是“跳跃性”的思考方式,来逼近这些关乎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 书名中的“附言”并非可有可无的附加,而是作者认为,在所有关于理性、系统、科学的论述之后,在所有试图将存在“客体化”的努力之后,仍然存在着一个不可回避的、属于个体的、主观的、然而却至关重要的领域。这个领域,无法被归类,无法被精确测量,但它构成了我们作为人最本质的部分。作者在此表达了一种对于“科学”和“理性”主导地位的某种警惕,并非否定科学的价值,而是强调科学的局限性,以及在人类经验中,非科学性因素(如信仰、激情、绝望、希望、爱)所扮演的不可替代的角色。 克尔凯郭尔以其特有的“借名著述”的方式,深入剖析了“存在”的复杂性。他笔下的人物,如“年轻的浪漫主义者”、“已婚的浪漫主义者”、“审美的生活方式”、“伦理的生活方式”以及“宗教的生活方式”,并非僵硬的哲学概念,而是鲜活的、充满挣扎的个体生命。他通过这些人物的视角,展现了人类在不同生存境遇中所面临的选择、困惑和痛苦。 例如,审美的生活方式,追求感官的愉悦、瞬间的激情和新奇的体验,看似自由奔放,但最终却可能导致空虚和厌倦。当所有的体验都变得可有可无,当一切都只为满足暂时的冲动,那么生命的意义何在?克尔凯郭尔尖锐地指出,这种生活方式的局限在于它回避了“决定”和“承诺”,回避了承担责任的重量。 伦理的生活方式,则强调遵守社会规范、履行道德义务、建立稳定的关系。这是一种更为成熟和负责任的生活态度,它带来了秩序、稳定和意义。然而,即使在伦理的框架内,个体依然可能面临深刻的内心冲突。比如,当道德原则发生冲突时,个体又该如何抉择?克尔凯郭尔认为,即使是最高尚的伦理行为,也可能无法完全填补个体内心深处对于超越性的渴望。 而最终,克尔凯郭尔将目光投向了“宗教的生活方式”,或者说,他所理解的“信仰”。这并非制度化的宗教,而是个体与绝对者(上帝)之间一种深刻、主观、甚至可以说是“非理性”的亲密关系。他提出的“信仰的跳跃”,意味着在理性无法提供答案时,个体必须依靠一种超越理性的信念,勇敢地迈出那一 L步。这种信仰,是建立在悖论、激情和对自身的完全承担之上的。它不是一种知识的习得,而是一种存在的姿态,一种“我”与“绝对者”之间生死攸关的连接。 《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之所以具有如此强大的影响力,在于它触及了每一个个体在生命旅程中都会遇到的核心问题:我们是谁?我们为何在此?我们如何面对生命的有限性?我们如何找到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克尔凯郭尔拒绝提供廉价的安慰或现成的答案。他要求读者不仅仅是阅读,更是要“存在”于他的文字之中,去感受那些强烈的矛盾、深刻的孤独以及对自由选择的沉重责任。 这本书的“非科学性”,恰恰是它最科学的地方。它认识到,有些经验,比如爱情的极致、信仰的狂热、绝望的深渊,是无法用逻辑来剖析,用公式来衡量的。这些经验,构成了我们作为独特个体的独特之处。克尔凯郭尔呼唤一种“主观性”的回归,一种对个体内心世界的重视。他认为,真理并非仅仅存在于客观世界,更存在于“主体”的内心体验和选择之中。 《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是一部充满挑战性的作品,它要求读者放下预设的框架,跟随作者的思路,一同在思想的迷宫中穿行。它不是一本轻松的读物,但它的回报却是巨大的。通过阅读克尔凯郭尔,我们被邀请去审视自己的存在方式,去思考我们所做的每一个选择背后所蕴含的意义。我们被提醒,生命的重量并非来自外部的评价或社会的认可,而是来自我们内心深处对自由的渴望,对真理的追寻,以及对存在本身的全然承担。 克尔凯郭尔的思考,如同一面棱镜,将人类精神的光芒折射出无数斑斓的色彩。它让我们看到,在理性之外,还有着一片广阔而深邃的精神领域,那里充满了激情、信仰、怀疑和希望。而《最后的非科学性的附言》,正是通往这个领域的庄严邀请,一次关于思想自由与存在重量的深刻启示。它并非提供一个终点,而是开启了一条通往更深刻自我认识的道路,一条充满挑战却也无比真实的道路。

用户评价

评分

文字的密度和风格变化多端,是这本书最引人注目的特点之一。有时候,你会遭遇一段极其抒情、充满画面感的叙述,仿佛一位饱经沧桑的诗人正在低语,讲述着他与上帝或自我的幽暗对话;而紧接着,风格会骤然转向冷酷的分析,使用极其精准的哲学术语,对某一特定伦理困境进行无情的解剖。这种风格上的剧烈摇摆,非但没有造成阅读的割裂感,反而增强了作品的整体张力,使得那些关于“存在的焦虑”的论述,拥有了更具象化的情感载体。我发现自己不得不频繁地使用铅笔在页边做标记,记录下那些如同警钟般的句子,它们提醒着我,在日常生活的喧嚣之下,隐藏着更为深刻的、尚未解决的生命追问。

评分

与其说这是一本哲学著作,不如说它是一面巨大的、多棱镜,映照出二十世纪以来欧洲知识分子精神图景的复杂性。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他似乎对人类心理的阴暗角落有着非凡的洞察力,能够精准地捕捉到那些我们通常选择视而不见的恐惧与自我欺骗。阅读过程中,你会不断地与书中提出的那些极端的道德选择进行内心辩论,这种辩论不是为了寻找一个标准答案,而是为了体验在极端压力下,个体意识如何被拉扯、如何进行最终的抉择。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拒绝提供慰藉,它只是忠实地记录了在面对“无限的可能”与“绝对的虚无”时,一个清醒的头脑所能达到的最深处的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门槛确实不低,但一旦你成功地适应了它的内在节奏,随之而来的回报是巨大的精神拓展。作者对语言的运用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他似乎总能找到那个最恰当、最能刺痛人心的词汇来描绘那些抽象的形而上学概念。我惊喜地发现,许多我曾经模糊不清的内在体验,在这本书中被赋予了清晰的轮廓和名字。这是一种被深刻理解的感觉,仿佛有一个远在彼岸的思想者,比你自己更早、更透彻地理解了你的挣扎。每一次阅读,都像是进行了一次对自我精神疆域的重新勘测,那些过去被忽略的角落,现在都暴露在了思想的强光之下,让人既感到战栗,又有一种无以言表的充实感。

评分

翻开这本厚重的文集,一股沉甸甸的哲学气息扑面而来,仿佛置身于一片古老的思想迷宫之中。作者的文字如同一张精密的网,将人类存在的种种悖论和困境一一捕获,展现出一种既疏离又入世的独特视角。阅读过程中,我时常感到一种强烈的精神碰撞,那些关于信仰、绝望、以及个体自由的探讨,如同冷峻的刀锋,直抵内心最柔软的部分。我努力跟随着作者的思绪跳跃,试图在那些看似晦涩的语句中,寻找一丝可以握住的真理之光。这绝不是一本能让你轻松翻完的书,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注意力,去品味那些看似无关紧要的转折和比喻,因为每一个词语的背后,都可能隐藏着他对整个西方哲学传统的深刻批判与重塑。每一次停下来沉思,都像是在一次漫长的精神跋涉之后,需要短暂地喘息,整理那些被重新排列的认知碎片。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更像是一场精心设计的戏剧,充满了高潮与低谷的起伏。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论证过程中展现出的那种近乎偏执的逻辑严谨性,仿佛在构建一座无法被攻破的思想堡垒。然而,令人着迷的是,这座堡垒的外墙并非由僵硬的教条构成,而是由无数充满张力的矛盾性词语和看似矛盾的例子支撑起来的。每当我觉得自己即将完全理解某个核心概念时,作者总会以一种近乎挑衅的方式,抛出一个新的视角,将我再次推向认知的边缘。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消耗精力的,它迫使读者放弃固有的思维定势,像一个初生的婴儿一样,重新审视那些被我们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读完一个章节,我常常需要起身走动,让血液重新流动,平复内心那种被剧烈思想冲击后的震颤。

评分

这套文集翻译还是比较权威的,期待后续。

评分

克尔凯郭尔文集有更新啦

评分

不错

评分

好书速递,初夏又有的可读了,多谢!

评分

物流速度快,质量保证,喜欢在这购物,还会回头买的。

评分

不错

评分

还可以啊啊啊吧啊啊啊吧

评分

好评。

评分

很喜欢这一套书,出一本买一本,克尔凯郭尔令人着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