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静睿:第二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年度青年作家;她已在都市生活多年,依然能写出赤忱的小镇纪事。她有在世界各地旅居的经历和机会,却在文学漫游之余,对坚硬的中国现实保持关注。她是一位安静的写作者,温柔地经营着语言,勇敢地积蓄着能量。当代*具潜力青年作家,已出版《小城故事》《小镇姑娘》《微小的命运》《北方大道》,作品被翻译成多国语言。
微博网名:阿花的伊萨卡岛;微信公众号:叙述。拥有十几万粉丝,互动生动热烈;李静睿在私人创作之外,在微博、微信等互联网平台上犀利鲜明的表达,属于她另一种风格的书写。“无论是公共言论还是私人写作,无论是讲述角色还是她自己的生活,她的语言都没有什么摇摆或分裂,始终保持着一个沉稳、细致、柔长的语言节奏,温柔中露出锋芒。”(吴琦)
《小城:十二种人生》:生活的改变大部分是缓慢的,像一条河,从一滴水到另一滴水,沉默地改变了流向——十二篇独立的故事,真实细腻地塑造了一座川西小城内的众生相:在孤寂的晚景中渴望着亲人温情的外婆、凉皮铺里曾经形影不离尔后分道扬镳的女孩们、在苟且中寻觅幸福生活的茶馆老板吴树生、拥有美妙歌喉却被世俗嘲讽的五妹、沉默叛逆的少年夏磐……*后一篇《纽约倒影》,与小城故事构成了反向映照。无论是大城还是小城,李静睿的故事都善于呈现粗糙而有温度的现实表面。唤起读者对往昔岁月与周围天地的熟识感,以及置身其中的渴望。
本书中的《纽约倒影》曾获第一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非虚构组优秀奖。
“生活的改变大部分是缓慢的,像一条河,从一滴水到另一滴水,沉默地改变了流向。”
一座川西小城,十二种人生片段,诉说着细碎而庸常的人生。主人公都是在这座小城中生根发芽、努力生存的普通人:在孤寂晚景中渴望着亲人温情的外婆、凉皮铺里曾经形影不离尔后分道扬镳的女孩们、在苟且中寻觅幸福生活的茶馆老板吴树生、拥有美妙歌喉却被世俗嘲讽的五妹、沉默叛逆的少年夏磐……柴米油盐、饮食人生,短篇系列呈现出粗糙而有温度的生活质感。作者对故乡小城的爱恨眷恋流露在淡然的叙述之中。最后的新增篇目《纽约倒影》,与小城故事构成了反向映照。
“你不会找到一个新的国度,也不会找到一个新的海岸。这个城市会一直跟随你。”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小城,它是你命运的起点和归隐。
李静睿,毕业于南京大学,曾做过八年法律记者。出版有短篇小说集《小城故事》《北方大道》,长篇小说《小镇姑娘》《微小的命运》等。
她已在都市生活多年,依然能写出赤忱的小镇纪事。她有在世界各地旅居的经历和机会,却在文学漫游之余,对中国现实保持关注。她在微博、微信上发声,也在长篇的文字创造中保存更完整的自我。她是一位安静的写作者,温柔地经营着语言,勇敢地积蓄着能量。在这个全球化、民族主义等概念滥觞的年代里,创造着一个理想的自己。
——第二届单向街·书店文学奖 年度青年作家奖颁奖辞
阿加莎·克里斯蒂说,将推理小说的故事背景放在纽约市是荒谬的,因为纽约本身就是一个推理故事。作者李静睿用天真而感伤的笔调,通过细枝末节和旁敲侧击,试图解开纽约市的面纱,还原纽约市*深处的质地。
——第1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非虚构组优秀奖评语
*终完成文学构筑的,是她的写作在与过往身份保持血肉关系之外,又与其保持了柔软的距离,呈现出文学而非新闻所具有的那种质地,像一层轻薄透明的覆膜,裹在杂乱粗糙的现实表面,不再等同于生活,而成了生活的陈列。
——单读主编吴琦
像读一本书一样,读世间一个个*普通渺小的人。皮肤变成纸页,眼泪化为字。我想起了我的小城,它被这些故事唤醒,我闻到了童年的味道。
——豆瓣网友
阿花很擅长描述,她总能用成段成段的描写来展现一幅一幅极具细节感的画面,各种精准却不俗的描述更是锦上添花。书里有些故事的剧情省略处理得很好。在我看来,她的小说*大的魅力应该是用文字拼凑出了一幅幅蒙太奇般的剪辑,而编辑成*终电影的工作还是要交给每个读者。
——豆瓣网友
小 城
六
我的小城似乎已经在多年摇摆不定后安稳下来,身边每个人都有了一份工资,拿着多不多少不少总之能把日子混下去的钱,这份工资沉淀了曾经被各种来路不明的贫穷搅浑的釜溪河水,让人尴尬的不堪留在河底,没人再有兴趣捞一勺起来审视过往。大表哥前几年都在开黑车,被抓了好几次,每次罚款六千,罚一次全家人就要跟着提心吊胆几个月,他一天十几个小时在路上跑,一直跑到把这六千赚回来,然后接着在下一次罚款又交出另外一个六千。现在他不跑了,在帮卖保健品的三姨妈打杂,既帮忙开车运货,偶尔也要口若悬河地劝大妈大爷们买七千多一个的水疗床垫,姨妈每个月发给他两千,他又离了婚,这一次婚姻留下了一个女儿,他如珍似宝地爱着,现在他是一个有能力爱女儿的男人,而不是一个随时会被拘留十五天的黑车司机。那个小姑娘惊奇地被人发现具有运动天赋,先是练体操,然后进了市少年跳水队,免费读小城里最好的小学,她缺了三颗牙,晒得漆黑,我既担心她和绝大部分运动员一样,被无情的体制潦草抛弃,又不想放过一点她可能会是下一个高敏的希望。
表妹从一个在商场里卖玉兰油的售货员变成一个卖真皮女包的售货员,她也离了婚,儿子跟着她,她又找了个做小生意的男人,没有什么钱,却也能活下去。他们先是住在家里,后来因为老是回家太晚被赶了出去,去年夏天我回到小城,有一个晚上在烧烤摊上遇到她,和一个胖墩墩的女朋友一起,面前只有几串蔬菜,却一人叫了一瓶啤酒,夜风还是有点燥热,我看着她慢慢地把那瓶啤酒喝完。
人人都在酝酿一种看起来充满希望的新生活,不管新生活是一套房子还是一份新工作。小城的房价几年里涨了好几倍,大家也都在茶余饭后抱怨,却不像在北京的人抱怨得那样真切,毕竟人人也都有了房子。2010 年我把自己在北京的那套小房子卖了,转手就在小城里买了一套电梯公寓,那套房子买之前我只看过户型图,买之后也就去看过一次,采光不是太好,黑糊糊的水泥地上不知道哪个工人拉了一坨屎,爸爸妈妈安慰我说,这是好兆头,要发财的。我一直没有发财,却一直留着那套房子,不肯租出去,总价涨了快十万也没有卖掉,前两年我甚至把自己的户口从广州迁回父母家,因为我一直想象着自己回到小城的那一天,我零零散散地做着这些事情,也许做多了,这件事也就能成真。小城的街道永远狭仄肮脏,行走着那些的确幸福的人们,他们有工资有保险有房子,没有人可以想象出人生还有什么别的可能。都说钱越多越好,但好像也没有人真的有动力拼着命找钱,以前他们还炒股,十几年前有入市限额的时候,几家人凑出一个账户,一人几千投进去,没空就去股市里看看,就跟当年去区政府门口静坐一样,打毛线的打毛线,嗑瓜子的嗑瓜子,那些在屏幕上闪动的数字给人无限希望,股票当然曾经涨上去过,但钱并没有提出来,滚了滚又入了市,倒是为了庆祝,额外多吃了好几顿羊肉汤。大盘从六千点跌下两千点,也没有在小城里造成多大波澜,股市依旧是去的,就像大家吃过晚饭都去河边散步。反正那笔钱都被大家忘了,只要不卖,就算不上亏,我知道如果有一天它们涨回了原位,小城的人会欢天喜地又去吃一顿羊肉汤,反正没人算得出通货膨胀,和那些无可挽回流逝的时间,只要数字回归原位,人人都能找到安慰自己的方式,在任何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故事里,他们总能找到一条路通向安慰。
我试图讲出那些不可安慰的故事,但这不过是一个太容易被虚妄安慰的小城,就像一圈一直输一直输的麻将,它总能想象着自己会有转手和一个三番的时候,却不知道牌局已经走向终点,那些输出去的筹码,早已被时间兑换为现金,永远不可翻盘。
……
不得不说,作者在人物塑造上的功力深厚得令人咋舌。书中的角色绝不是那种脸谱化的符号,他们带着泥土的芬芳和人性的复杂性,真实得让人有点心疼。我尤其对那位总是坐在角落里缝补旧衣裳的老太太印象深刻,她的沉默里蕴含着比千言万语更丰富的故事,她的每一次针脚,似乎都在丈量着岁月的流逝和情感的沉淀。读到关于她的那一部分时,我甚至能闻到她房间里那种特有的樟脑丸和陈年布料混合的味道。这种全方位的感官调动,是很多当代小说难以企及的。而且,不同角色的思维逻辑和表达习惯拿捏得极准,即便是相似的困境,他们应对的方式也千差万别,这体现了作者对人性光谱细致入微的洞察。读完之后,你会发现,那些曾经擦肩而过、从未深交过的人,也许都藏着这样深藏不露的、值得被记录的故事。这本书,与其说是阅读,不如说是一次与陌生灵魂的深度对谈,尽管对话是单向的,但共鸣却是实实在在的。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手法真是让人耳目一新,它不像那种情节跌宕起伏的小说,反倒像是一系列精心编织的、流淌着生活气息的碎片。每一次翻页,都仿佛是推开了一扇通往不同家庭的大门,里面的人正经历着他们生命中那些微妙而又深刻的瞬间。作者对细节的捕捉简直是鬼斧神工,无论是老式收音机里断断续续传出的老歌,还是傍晚时分,光线穿过斑驳窗棂投下的光影,都描绘得栩栩如生,让人立刻就能沉浸其中,仿佛自己也成了那个小城里某个不起眼的观察者。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不动声色的叙事节奏,它不急不躁,让情感慢慢酝酿、自然发酵,最终在不经意间触动内心最柔软的地方。读完后,那种感觉就像是刚刚参加完一场无声的聚会,每个人都说了很少的话,但你却清晰地感受到了他们各自的重量和温度。这种“少即是多”的哲学,在这本书里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它让你重新审视自己对“人生”的定义,或许最深刻的篇章,都藏在那些最平凡的日常里。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初读时略显克制,但越往后读,越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巨大张力。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更像是一种带着温度的白描,冷静地勾勒出生活的底色。然而,正是在这种克制之下,一些关键的情感爆发点才显得尤为有力。比如某处描绘了关于“等待”的主题,那段文字读起来平铺直叙,却像一把钝刀子,慢悠悠地刮着读者的神经,那种期盼落空后的怅然若失感,通过极简的句式达到了极强的感染力。这种高超的叙事控制力,让我想起一些老派的文学大师,他们深谙如何用最少的笔墨,调动出读者心中最汹涌的情绪。这种文学上的“内敛的爆发”,是这本书最让我赞叹的艺术成就之一。它要求读者必须慢下来,去品味每一个词语背后的重量,而不是囫囵吞枣地追逐情节。
评分从结构上来说,这本书的处理方式非常大胆且巧妙。它似乎放弃了传统意义上的连续性,而是像一个精密的万花筒,每一面都折射出不同的光影和图案,但当你把它们放在一起看时,却又自然地汇聚成一个完整的、关于“存在”的整体图景。这种非线性的叙事结构,非但没有造成阅读障碍,反而增强了一种宿命般的循环感,让你隐隐觉得,无论时间如何流转,小城里的故事似乎总是在重复着相似的主题——关于失去、关于坚持、关于和解。每次阅读到一个新的“人生切面”,我都会忍不住停下来,思考作者是如何精准地找到了连接这些看似独立故事的暗线,那条线索可能是一件信物,可能是一个重复出现的场景,也可能仅仅是一种共同的情绪基调。这种结构上的精妙设计,使得全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仿佛在玩一场高智商的解谜游戏,但谜底却是关于人性的普遍真理。
评分如果要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本书带给我的感受,那会是“回响”。它不是那种读完后就立刻合上书本、扔到一边快餐式的作品。相反,它有一种持久的渗透力,仿佛在你日常生活的缝隙中悄悄生长。我在处理日常琐事,比如排队买菜或者等红灯的时候,脑海里会不时浮现出书中的某个场景或某句对话,那种感觉非常奇特,就好像你获得了某种秘密的视角,能够透过生活的表象,看到更深层次的纹理。它没有提供任何廉价的答案或鼓舞人心的口号,有的只是对生活本真状态的忠实记录,这种真实感,恰恰是治愈人心的良药。它让你意识到,你所有的纠结、所有的微不足道,都已经被认真地看见和记录了下来。这种被“看见”的体验,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般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面映照自我的镜子,沉静而有力。
评分發貨很快,包裝完好,無損壞,謝謝!
评分书已收到,版本、印刷还不错,书的内容很喜欢,所以满意。
评分不错
评分一本不错的书,值得购买来看看
评分还没看,争取下周抽时间看看……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完美、很快就到货了,真不错
评分一如既往的阅读感受
评分很棒的文字,喜欢阿花,很接地气的文字作品,买买买买买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