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二年,十岁的加布里耶和家人住在布隆迪一个舒适的移民街区。他的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卢旺达人,还有妹妹安娜。加布里耶和他的小伙伴们一起度过了大部分时光,愉快地四处游荡。然而,平静的日常生活随着这个非洲的“小小国”被卷入历史的漩涡而支离破碎。加布里耶忧虑地看着他的父母分居,内战一触即发,然后是卢旺达的种族大屠杀。暴力一波又一波地袭来,占领并渗透街区,驱逐一切……
“我写这部小说是为了重现一个被遗忘的世界,讲述我们愉快的时光,像大家闺秀一样谨慎的时光:街上柠檬草的香气、晚上沿着九重葛花丛的散步、下午在破洞的蚊帐里的午觉、无关紧要的闲谈、在啤酒馆里的小坐、暴雨天出现的白蚁……我写这部小说是为了向世界呼喊我们存在过,过着简单的生活,有自己的规矩和烦恼,我们只想留住自己的幸福,却流散到世界各地,变成一群流亡者、难民、移民、迁移者。”
加埃尔·法伊在这部小说中以不多见的浪漫色彩,写出了一个被历史裹挟的孩子的痛苦和疑问,这使他更快地成长起来。小说取材于作者的亲身经历,内涵十分丰富,交织着阴暗和光明、痛苦和幽默,刻画了努力在悲剧中存活下来的人物。
加埃尔·法伊,作家、歌手兼词曲作者。一九八二年生于布隆迪,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卢旺达人。一九九五年因卢旺达内战移居法国。曾在金融业工作,后辞职全身心投入写作和音乐。《小小国》是他的小说处女作,一经推出便广受好评,并获得多个文学奖项。
译者
张怡,北京大学法语系博士研究生,从事法国文学研究及翻译工作,译作有《他者的智慧》《拉比的猫》等。
加埃尔·法伊的语言如此准确、温柔而庄重,描绘出在那个千疮百孔的国家度过的童年。我们走出他的第一部小说,就像离开一个震撼人心的拥抱。
——《观点》(Le Point)
加比不是一个非洲孩子,而是一个被疯狂的命运所裹挟的世界儿童。这是我们所有人的忧虑。
——《解放报》(Libération)
加埃尔·法伊令人瞩目地登上文学舞台……读者们惊呆了。使一本书成为优秀作品的力量全部汇聚在这里。
——《快报》(L’Express
这趟归程,一直纠缠着我。我没有一天不想起那个国度。转瞬即逝的声音、弥漫的气味、下午的阳光、一个动作,偶尔一种静谧的氛围,都足以唤醒我的童年记忆。阿娜不断告诫我:“你回去的话,除了幽灵和成片的废墟,什么也找不到。”她永远不想再听我提起那个“该死的国家”。我听她的。我相信她。她思考问题总是比我更深刻。于是我把这个念头从脑海里赶走。我下定决心再也不会回去了。我的生活是在这里。在法国。
我再也没有在任何地方居住过。所谓居住,意思是在身体上与一个地方的地貌融为一体,意味着与那里的山脉起伏融为一体。可在这里,这一点根本无从谈起。在这里,我只是个过客。我在这里栖身。我在这里逗留。我在这里擅自占据空着的房子。我的城邦是实用的宿舍。我的公寓散发着未干的涂料和崭新的漆布的味道。我的邻居们是地道的陌生人,我们在楼梯间彬彬有礼地彼此避让。
我在大巴黎地区生活、工作。圣康坦-昂伊夫林。在巴黎地区快速铁路网的C线上。一个全新的城市,就像一种没有过去的生活。就像大家说的那样,我花了好多年才融入这里。拥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一处公寓、一点儿消遣活动、几段友好的关系。
我喜欢在互联网上结识朋友。一个夜晚或是持续几周的那种关系。和我约会的姑娘各色各样,一个比一个漂亮。我如痴如醉地听她们谈起自己,闻她们头发上的香味,然后忘我地投入由她们的手臂、大腿还有身体织成的温柔乡。她们当中谁也不忘向我提出同一个烦人的问题,而且还总是在第一次约会的时候提出来。“你是从哪个国家来的呢?”这个问题太平庸了,但它又完全符合社交的规范。要想发展一段关系,这大概是必经的阶段。若是我想否认自己的家族谱系,我那焦糖般的肤色便迫使我给出更有说服力的证据。“我是个人。”我的回答让她们不快。然而,我的本意并不是想激怒她们,甚至不是想故意显得博学或是有深度。在长到和三个芒果一样高的时候,我就已下定决心,未来绝不会给自己限定任何做人的条条框框。
约会继续。我的应对策略很有效。她们开始讲述自己的故事。她们喜欢我听她们说。我听得入神。我听得沉醉。烈酒把我吞没,让我抛下自己的真诚。我变成一个可怕的猎手。我让她们开怀大笑。我引诱她们。为了找乐子,我会绕回那个有关血统的问题。我主动向她们揭开身世的秘密,就像在玩猫抓老鼠的游戏。我以厚颜无耻的冷酷语调告诉她们,成堆的尸体把它们的分量压在我的身世上。她们不接话了。她们只想聊些轻飘飘的话题。她们用小鹿似的眼睛望着我。而我渴望她们的身体。有时,她们会把自己给我。她们是把我当成一个怪人了。我只能在短时间内取悦她们。
这趟归程,一直纠缠着我,我把它无限期地推迟,总是把它推得更远。因为我害怕揭开被掩埋的真相,害怕滞留在祖国边境上的噩梦再次降临。二十年来,我时时刻刻都想着回去;黑夜白天,日思夜想;我梦想回到曾经住过的街区,回到我和家人朋友们幸福生活过的那条死胡同。童年经历在我身上留下的烙印,让我不知所措。顺利的时候,我觉得那正是我力量和感性的源泉。但生活一旦触礁,我又从那里看到自己无法适应世界的原因。
我的生活好像一次远途的流浪。一切事物都能让我产生兴趣,但却没有什么能点燃我的激情。我找不到让自己欲罢不能的刺激。我是在泥潭里打滚的那种人,萎靡得平庸。有时,我也会掐自己一把。我在社会上察言观色,在工作时谨言慎行,小心翼翼地和办公室的同事们打交道。电梯镜子里的这个家伙,是我吗?站在咖啡机旁努力挤出笑容的这个大男孩,是我吗?我认不出自己了。我来自如此遥远的国度,远得连自己都感到惊讶。我的同事们谈起天气预报和电视节目。他们的谈话我不想再听。我感到呼吸困难。我解开衬衫的领口。我的身体被包裹得严严实实。我打量着自己打了蜡的皮鞋,它们正闪闪发亮,映着我那令人失望的模样。我的双脚怎么了?藏起来了。我再也没有见过它们光着走路。我靠近窗口。天色低沉。天上下着灰色的、黏糊糊的蒙蒙细雨,被困在商业中心和铁道线之间的小公园,里面一棵芒果树也没有。
这本《小小国》简直是近些年我读过的最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了!它以一种极其细腻且充满生活气息的笔触,勾勒出一个仿佛就存在于我们身边,却又带着一丝奇幻色彩的微缩世界。作者对于“尺度”的拿捏堪称一绝,那些日常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在书中被放大成了史诗般的场景。比如,描述蚂蚁搬家时,那种如同古代军队行军般的组织性和紧张感,让人忍不住屏住呼吸,生怕惊扰了他们的“帝国大事”。更别提书中对不同“居民”的刻画,那些活灵活现的小生物,每一个都有着自己鲜明的性格和复杂的社会结构。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雨季”的描写,对于那些渺小的生命来说,一场普通的降雨无异于一场席卷一切的洪灾,那种面对自然伟力时的无助与顽强,读来令人动容,甚至让我开始反思我们人类自身面对环境时的傲慢与脆弱。这本书的叙事节奏非常稳健,时而悠远舒缓,如同夏日午后的微风拂过草地,时而又因为突发事件而变得急促有力,充满了悬念。它不仅仅是一个童话故事,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存哲学与社群构建的百科全书,充满了对生命力量的赞颂。
评分我得说,这本书的文字功力深厚得有些吓人,有一种老派文学的韵味,但内核又极其新颖。它不是那种堆砌辞藻的华丽,而是那种精准到位的、仿佛能触碰到质地的语言。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是如何巧妙地运用拟人化手法,却又极力保持那种“异类视角”的客观性。你读的时候,并不会觉得那些小生命是在模仿人类,而是真正理解了它们基于自身生存环境形成的那套逻辑体系。举个例子,书中描述了他们如何利用人类遗弃的碎屑来建造防御工事,那种工程学的精妙和资源回收的智慧,让我这个搞技术出身的人都感到汗颜。而情感的表达也处理得极其克制而有力,没有泛滥的煽情,只在关键时刻,比如族群内部产生分歧、或者面临外部威胁时的集体行动中,迸发出震撼人心的力量。这本书的深度在于,它让你在阅读一个微小世界的冒险时,不断地被拉回到对人类社会结构、道德困境的思考之中。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观察力”被极大地提升了,看路边的一片落叶,都仿佛能想象出背后的千丝万缕。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平行世界的秘密通道,它对细节的沉浸感是爆炸性的。你几乎可以闻到泥土的湿气,感受到草叶的尖锐,甚至能听到那些微小生命体发出的、我们平时完全无法察觉的振动交流。最让我称奇的是作者对“时间感”的处理。在“小小国”的世界里,一天可能代表着人类世界的好几个月,这种时间尺度的错位,使得每一次的行动和决策都显得异常沉重和关键。书中有一个关于“长征”的章节,描述了一群为了寻找新家园而进行的艰难跋涉,那份跨越代际的使命感和牺牲精神,读来让人热泪盈眶。这不仅仅是关于生存,更是关于传承和信仰。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没有试图美化任何事物,生存的残酷被赤裸裸地展现出来,但同时,生命在逆境中迸发出的韧性和创造力,又被衬托得无比光辉。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极具代入感的,一旦沉浸进去,你就很难抽离出来。
评分坦白说,我很少读到这样能让人彻底放下自我中心视角的作品。它强迫你站在一个完全不同的生命形态的角度去理解世界、理解冲突、理解合作。这本书的叙事风格非常独特,它采用了一种冷静的、近乎人类学田野调查的口吻,记录着这个微观世界的运行规律,但这种冷静的记录之下,却涌动着巨大的情感张力。例如,在描述不同物种之间的捕食关系时,作者没有进行任何道德评判,只是客观呈现了生存的铁律,这种处理方式反而比直接的道德说教更有冲击力,它让你直面自然的冷酷与和谐的统一体。这本书的节奏变化是流畅且富有音乐性的,有高昂的战斗场景,也有低回的休养生息时刻,像是听一首由自然谱写的交响乐。它成功地将一个微观叙事提升到了宏观哲学的层面,探讨了秩序的建立、个体的价值以及如何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中保持希望。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心胸都被拓宽了,对“伟大”和“渺小”的定义都有了全新的认识。
评分老实讲,这本书一开始拿到手,我还有点担心它会流于肤浅的“自然科普”或者“儿童读物”,但很快我就发现自己大错特错了。它构建的世界观严密得像一个精密的钟表,每一个齿轮——无论是天气变化、食物链的平衡,还是种群内部的权力更迭——都运转得无可挑剔。其中关于“光影”的描写尤其精彩,对于生活在地面之下或阴暗角落的生物来说,一丝微弱的光线可能意味着希望,也可能意味着毁灭性的暴露。作者用近乎诗意的笔触描绘了这些光影的游戏,将抽象的物理现象转化成了极具戏剧张力的场景。这本书的结构非常巧妙,它不是线性的叙事,更像是通过一系列分散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片段”来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大图景。这种碎片化的叙事反而增强了真实感和探索欲,你总是在期待下一个片段会揭示出这个“小小国”的哪个新角落,或者哪种新的生存法则。对于喜欢深度思考和细节控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简直是宝藏,值得反复品味,每次都能发现新的线索和更深层次的含义。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听说是一部很好的书,就买回来看看
评分儿童作品中很棒的一本书,值得推荐和阅读,给宝宝先屯着以后慢慢看。
评分购物车中藏了很久,活动买的,很划算,屯着慢慢看
评分装帧很好,小小的一本书
评分好
评分喜欢中午看。
评分看简介挺喜欢的,还没开始读
评分不错,挺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