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澤明唯一自傳(收錄珍貴成長與工作照片)
黑澤明
Akira Kurosawa 黑澤 明
1910年生於東京。1936年考進PCL電影製片廠(東寶映畫前身),擔任助理導演。1951年以《羅生門》獲得威尼斯影展金獅獎,隔年再拿下奧斯卡榮譽獎。1954年拍出日本評論家心目中日本影史上zui高傑作《七武士》,亦獲威尼斯影展銀獅獎的肯定,奠定國際影壇地位。1975年以《德蘇烏扎拉》二度拿下奧斯卡。1990年獲奧斯卡終身成就獎。1998年病逝東京。1999年獲CNN選為二十世紀亞洲zui有貢獻人物(藝文類)
在恩師山本嘉次郎的訓練下,黑澤明養成擔任自己作品編劇、監制和剪接的習慣,堪稱全面的電影製作人,其中對編劇尤為看重,曾在受訪時表示任何有志於導演工作的後進,都應該從寫劇本做起。從1943年首部執導作品《姿三四郎》到1993年的zui後一部作品《一代鮮師》,黑澤明一生共自編自導三十部作品,留下許多不朽經典,如《羅生門》、《生之慾》、《七武士》、《蜘蛛巢城》、《大鏢客》、《德蘇烏扎拉》、《影武者》、《亂》、《夢》等,影響無遠弗屆,是使日本電影走向國際化的重要導演。
寫在前面
第一章 老友歡聚
第二章 長長的紅磚牆
第三章 迷途
第四章 長話
第五章 預備──開始!
第六章 直到《羅生門》
年譜
長話(一)
一九七四年八月,我接到山爺臥病在床的病危通知。
那時我正準備前往蘇聯拍攝《德蘇烏札拉》。
這一去,zui少需要一年數月。在這中間,即使山爺有什麼狀況,我也無法回國。
我抱著沉重的心情去探望山爺。
山本家在成城北邊的小丘上,大門到玄關是一條緩坡水泥路。坡道中央是山本太太精心設置的帶狀花壇,鮮花盛開,但心情沉重的我覺得花色過於艷麗。
病榻上的山爺,面容瘦削,挺直的鼻樑看起來更高。
我慰問後,山爺低聲客氣說:
「這麼忙還來看我,謝了。」
接著問:
「去蘇聯的助導怎麼樣?」
「很好,我的吩咐都一一記下,做得不錯。」
我說,山爺微微一笑:
「只會記錄的助導不行哪!」
我雖也這麼認為,但現在談這事會讓山爺掛心,不行,所以扯個小謊:
「不要緊,他只是人太好說話,但事情做得很好。」
「那就好。」
山爺聊起壽喜燒。
那是一家老味道的壽喜燒店,他推薦我務必要去嚐嚐,還告訴我地址。然後, 又聊起以前曾一起去吃過的一家牛肉火鍋店和那滋味。
我看著其實已無食慾仍津津樂道那些事的山爺,著實感受到他的體貼。
他是想開開心心送我去蘇聯。
我在莫斯科接到山爺的訃聞。
要寫山爺,卻從病榻上的山爺寫起,似乎奇怪,但我想說的是,即使在病危時候,山爺zui掛念的還是助理導演。
沒有人像山爺那樣看重助理導演。
在拍片準備階段,zui先著手處理的是成立劇組,山爺總是zui先決定由誰誰誰來當助導。
凡事都抱持柔軟態度、個性淡泊爽快的山爺,對助理導演的人選卻堅持得驚人。
每次有新面孔候補時,對其品行、資質等都調查得清清楚楚。
一旦採用後,不問助導的資歷,都會聽取他的意見。
這種自由直率的關係,是山本劇組的特徵。
我在山本劇組的助導時代,參與的作品有榎健(榎本健一,日本喜劇王)的《民謠金太》、《千萬富翁》、《意外的人生》、《良人的貞操》、《藤十郎之戀》、《作文教室》、《馬》等。在這期間,我也從第三助導升上總助導,也做過副導、剪輯、配音等。
這段期間大約四年,但感覺像一口氣衝到陡峻的坡頂一樣。
山本劇組的工作,每一天都快樂充實。
我們可以大剌剌地提出意見,被採納的時候也多,工作特別帶勁。
那時,PCL靠著挖角過來的明星和導演,鞏固陣容,發展成東寶映畫,在電影市場和其他公司短兵相接,每一部電影都在嚴格的條件下製作,每一件工作都不是普通的辛苦。
正因如此,沒有一件工作不是ji佳的修業。總之,根本沒有好好睡太平覺的時間。
當時,劇組人員的願望大概就是能睡個好覺。
可是,其他工作人員休息的時候,我們這些助導還要忙著準備接下來的工作,根本不能休息。
當時,我常常幻想。
一個大房間裡鋪滿棉被。
跳進那堆棉被中好好睡個覺。
不過,我們還是會用口水擦擦眼睛硬撐(這樣做,眼睛會清楚一點)。一心想著做出更好一點的作品。
我就舉本多木目守的例子吧。
本多木目守就是本多猪四郎導演,他當時是第二助導,忙著處理大道具,還抽空在塗上顏料的假柱子和合板上仔細描繪木頭紋理、打光,所以得了這個綽號。
他描繪木頭紋理,是一心想把山爺的事情做得更好一點。
不,是回應山爺的信賴,覺得不這樣做過意不去。
山爺對我們的信任,激發我們的團結心情。
這種心情也培養出我們對工作的基本態度。
我也是這樣培養出對工作的基本態度。
當上總助導後,那態度結合我天生的固執,變得異常執著。
拍攝《忠臣藏》時。
那部片子的第一部是瀧澤英輔導演,第二部是山爺導演。第二部剩下義士殺入吉良府邸報仇那場戲還沒拍,要趕上首映,只剩一天的時間。
山爺和公司高層都已放棄搶拍,但我不死心,跑去看棚外布景。
大門、後門、門內的布景都已搭好,可是完全不見雪蹤。
我拎著裝了鹽巴的桶子,爬上後門,跨在屋頂上,堆著鹽巴,製造積雪的屋簷。
大道具的主管(他叫稻垣,是個拗脾氣的俠客式人物)過來,看著我說:
「你在幹什麼?」
「幹什麼?義士討伐吉良邸那天下著大雪,沒有雪,不成事啊。」
我說完,繼續埋頭堆鹽巴。
稻垣大哥驚訝地看了一會兒,嘀嘀咕咕地走開,隨即從大道具倉庫那邊折返。
搬來許多大道具。
「啊!雪,我叫你下雪!」
稻垣大哥怒吼。
我爬下屋頂,走到山本劇組的休息室,叫醒睡在長椅上的山爺。
「後門的雪馬上就好,請山爺先從後門開始拍。這期間,我去弄大門的雪,然
後再去拍大門的戲。這時,我再去弄門內的雪,到時再拍那裡,然後……」
山爺睡眼惺忪地點點頭,吃力地站起來。
那日,天藍得驚人,套上紅色濾光鏡後拍下的討伐吉良府邸夜戲,漆黑的天空和皚皚白雪的對比,真是出色。
拍門內的戲時,天是真的黑了,殺青時已是午夜。
全部拍攝完成,大家拍紀念照時,廠長過來,說雖然沒什麼酒菜,但想跟大家乾一杯,希望大家到餐廳去。
餐廳趕忙排設桌椅,準備酒菜。
面對排排坐在上位的公司高層,我們劇組實在疲勞至ji,連乾杯的力氣都沒有,什麼也吃不下。
大家只想快點上床睡覺。
大家像參加守靈夜的弔客似的,垂頭聆聽公司高層對《忠臣藏》趕上首映的感謝言語。他一說完,照明部的人先站起來,默默鞠躬後出去。
接著,攝影部、錄音部等各部門的人都站起來,默默鞠躬離席。
只剩下公司高層、山爺和我們幾個助導。
山爺真是不會生氣的人。
即使真的生氣,也不會發作。
所以我必須設法解決困擾山爺的事情。
尤其是挖角過來的明星都很大牌,拍攝影時常常遲到。
連續幾次後, 即使山爺不生氣,我們劇組卻按捺不住了。
那種狀態老是耽誤工作,是個麻煩。
這種時候,我會事先告訴山爺及劇組,只要那個演員又遲到,我就怒吼:
「中止!今天就到這裡!」
然後,要大家火速離開。
留下那個演員和他的宣傳跟班,大家收工。
因為知道那個演員或宣傳一定 會到山本劇組的休息室來了解狀況,我拜託山爺在這時候盡量板著臉。
果然,那個演員或宣傳就過來了,小心翼翼地問。
「今天中止的理由是我(或先生)遲到吧?」
這時,我看著山爺說:
「大概是吧。」
山爺大抵一副不知所措的表情扭扭捏捏的,我不管他,再對那個演員或宣傳補上一槍:
「預定表不是為了讓人遲到而發的。」
後來,那個演員就乖乖按照時間進棚拍戲了。
山爺也不對助導發脾氣。
有一次拍外景,忘了叫搭檔演出的另一個演員。
我趕忙找總助導谷口千吉(當時是山本劇組的總助導,後來成為導演,有《銀嶺盡頭》、《傑克萬與阿鐵》、《黎明大逃亡》等佳作。)商量,千哥毫不緊張,直接去向山爺報告。
「山爺,今天某某不來唷!」
山爺驚愕地看著千哥:
「怎麼回事?」
「忘了叫他,所以不來了。」
千哥說得好像是山爺忘了叫人似的,口氣強硬。
這一點是PCL出名的谷口千吉誰也模倣不來的獨特之處。
山爺對千哥這過分的態度沒有生氣:
「好吧,知道了。」
當天的戲就只能靠那一個人。
那個人回頭向後面喊著:
「喂,你在幹什麼?快點過來!」
整場戲就這麼帶過。
電影完成後,山爺帶我和千哥去澀谷喝酒,經過放映那部片子的電影院,山爺停下腳步,對我們說:
「去看一下吧!」
三人並肩而坐看電影。
看到那個搭檔之一回頭向後面喊著「喂,你在幹什麼?快點過來!」的地方, 山爺對千哥和我說:
「另一個人在幹什麼?在大便嗎?」
千哥和我站起來,在陰暗的電影院裡,直挺挺地向山爺鞠躬致歉。
「真的對不起。」
周圍的觀眾吃驚地看著兩個大男人突然起立鞠躬。
山爺就是這樣的人。
我們當副導時拍出來的東西,他即使不滿意,也絕不剪掉。
而是在電影上映時帶我們去看,用「那個地方這樣拍可能比較好」的方式教我們。
那是為了培養助理導演、即使犧牲自己作品也可以的做法。
雖然這樣盡心培養我們,但山爺在某個雜誌談到我時只說:
「我只教會黑澤君喝酒。」
我不知道該如何感謝這樣的山爺。
關於電影,關於電影導演這個工作,山爺教給我的東西這裡根本寫不完。
像山爺這種老師,才是zui好的老師。
我覺得這從山爺徒弟(山爺zui討厭這個詞彙)的作品風格完全不像山爺,zui可以看出。
山爺絕不矯正助導的個性,讓我們盡情發揮。
完全沒有身為師父的拘謹,輕鬆隨興地培養我們。
但山爺也有可怕的時候。
那是有關江戶時代的棚外布景。
我已忘記是什麼字,寫在某家商店的看板上。一個演員問我那是什麼看板,我也不會唸上面的字,不知道賣的是什麼,於是亂猜說,是賣藥的看板吧。
然後,我聽到山爺少有的嚴厲聲音。
「黑澤君!」
我一驚,看著山爺。
從沒看過臉色如此難看的山爺。
山爺板著臉對我說:
「那是香袋的看板,不要隨便亂說,不知道的事情就說不知道。」
我無言以對。
這句話我銘記在心,至今不忘。
山爺常於座談、酒席上教我很多事情。
山爺興趣廣泛,尤其是食物,可說是個美食家,告訴我世界各地的美食。山爺一貫主張連好吃、難吃這麼單純的評價都做不到的人,就失去做人的資格。因為太喜歡美食,我在這方面也學到很多。
山爺對於古美術、尤其是古器具類的造詣很深,很喜歡民俗藝品,因此這方面知識我也受教很多。
對於繪畫,我有特別的興趣,比山爺更深入此道。
還有,去拍外景時,在火車上為打發時間,山爺經常和我們助導玩這個遊戲。
設定一個明確的主題,寫一則短篇故事。
這個趣味遊戲雖然有助於練習寫劇本和執導,但多半是用來殺時間的。從來沒人贏過山爺。他的短篇故事就是那麼興味盎然。
例如「熱」這個主題。山爺這樣寫著。
場景是牛肉火鍋店樓上。
酷熱的夏日夕陽,火辣辣照著緊閉的窗玻璃。狹小的房間裡,一個男人也不擦掉滿頭大汗,纏著女服務生調情。旁邊鍋子裡的壽喜燒被煮得都要乾了,發出噗嚕噗嚕的聲音,牛肉味溢滿屋內。
一個短篇故事,把「熱」這個的主題寫得淋漓盡致,而且彷彿可以看見調情男人的嘴臉,生動有趣。
助理導演一起向山爺致敬。
山爺是這樣的一個人,人情味豐富,有關他的回憶,實在寫不完。
山爺晚年獲頒勳章,他站在台上說。
「祝賀的話語,短一點比較好,因為說得短,就是縮辭(與祝辭同音),說得長,就變成長辭(與弔辭同音)了。」
我人在蘇聯,無法參加山爺的葬禮。
如果那時我在日本,大概必須去讀弔辭吧。
此刻,我當作送給山爺的弔辭,寫下這篇文章。
因為是弔辭,所以是長辭
“蝦蟆的油”,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让我立刻联想到中国古籍中的一些奇闻异事,那种神秘感和人文气息扑面而来。而当它与“黑泽明 导演随笔”联系在一起,更是激起了我强烈的好奇心。黑泽明,这位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他的作品如同一坛坛陈年的佳酿,越品越有味道。我一直对他的艺术创作理念,他的镜头语言,以及他对人性深处的挖掘充满敬意和好奇。这本书以随笔的形式,让我有机会从更个人化、更生活化的角度去了解他。而“收录珍贵成长与工作照片”这一点,更是让我惊喜不已。我一直相信,照片是凝固的时间,是情感的载体。我渴望看到那些黑白的老照片,去想象黑泽明在不同的生命阶段,在不同的工作场景下的样子。这些照片,或许能揭示他创作灵感的源泉,能展现他在电影事业上的执着与热情,更能让我感受到一位伟大艺术家背后,所经历的独特人生轨迹。这本书,对我来说,就像是一扇通往黑泽明内心世界的窗户,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推开它,去探索那隐藏在电影光影背后的真实世界。
评分“蝦蟆的油”这个名字,带着一种古朴又充满想象的空间,再联想到“黑泽明”这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实在让人好奇心爆棚。黑泽明的电影,在我眼中,是那种能够直击灵魂的作品,每一次观影都是一次深刻的洗礼。他的叙事节奏,他的镜头调度,他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刻画,无一不展现出大师级的功力。我一直都想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日本电影的传奇人物,他的思考方式,他的艺术理念,以及他是如何将这些内化为一部部传世之作的。这本书以“导演随笔”的形式,加上“收录珍贵成长与工作照片”,这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我一直相信,文字与影像的结合,能够更全面地展现一个人的面貌。那些“珍贵的照片”,定能让我看到一个更真实、更立体的黑泽明,无论是他在少年时期的青涩模样,还是在拍摄现场专注而投入的神情,都将是无价的视觉财富。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这本书,跟随黑泽明的笔触和影像,去探寻他那不平凡的艺术人生,去感受他对电影艺术永不熄灭的热情。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从“蝦蟆的油”到“黑泽明 导演随笔”,再到“收录珍贵成长与工作照片”,每一个元素都充满了吸引力,让我这样一个热爱电影的读者,无法抗拒。黑泽明,这个名字在我心中,是电影的代名词,是艺术的巅峰。他的作品,大气磅礴,深刻隽永,每一次重温都能有新的感悟。我一直很好奇,是什么样的经历,什么样的思考,造就了这样一位独一无二的电影大师?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他的“随笔”中窥见他内心的世界,从那些“珍贵的成长与工作照片”中,去感受他一路走来的不易与辉煌。我想象着,那些照片里,或许有他年轻时期的梦想,有他在困境中的坚持,有他在创作中的灵光乍现。这些画面,配合他的文字,一定能勾勒出一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他,理解他的电影,也理解电影艺术的魅力所在。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导演的传记,更像是一次心灵的对话,一次对艺术追求的致敬。
评分这本《蝦蟆的油》光是书名就足以勾起我浓厚的兴趣,黑泽明这个名字,对我而言,早已不仅仅是一位导演,更是一种电影美学的代名词。他的电影,那种粗犷而细腻的镜头语言,那种对日本社会历史变迁的深刻反思,以及对人性的复杂与挣扎的精准描摹,都让我叹为观止。每次看完他的作品,总能在脑海中回荡许久,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是以“导演随笔”的形式呈现,这让我格外期待。我渴望了解这位艺术巨匠在镜头之外的生活,他的思绪,他的感悟,他的创作哲学。那些“珍贵的成长与工作照片”,更是点睛之笔。我相信,照片往往比文字更能直观地传达一个人的气质与过往。我希望能看到黑泽明在片场挥洒汗水的身影,看到他在思考、在构思的瞬间,甚至看到他与演员、工作人员交流时的种种细节。这些照片,定能为他的随笔增添无数鲜活的注脚,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一位电影宗师的成长之路。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份宝贵的艺术遗产,一段关于电影传奇的真实记录。
评分啊,这本书的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蝦蟆的油”,再配上“黑泽明 导演随笔”,简直是充满了吸引力!我一直对黑泽明的电影着迷,他的作品那种宏大的叙事、深刻的人性洞察,还有那标志性的画面构图,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脑海里。从《七武士》的江湖侠义,到《罗生门》的众说纷纭,再到《乱》的史诗悲歌,每一部都像是电影史上的里程碑。我总是很好奇,这样一位伟大的导演,他的内心世界是怎样的?他的创作灵感从何而来?他又是如何一步步走到今天这个艺术高峰的?这本书提到的“珍贵成长与工作照片”,更是让我充满期待。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那些泛黄的老照片,想象着黑泽明年轻时的模样,感受他从默默无闻到声名鹊起的过程。那些照片里,是否能看到他当年拍摄某部经典作品时的场景?是否能捕捉到他眼神中闪烁的灵感火花?这本书就像是打开了一扇窗,让我有机会窥探这位电影巨匠不为人知的另一面,去理解他那深邃艺术背后,所经历的岁月沉淀和不懈追求。对于我这样一个资深影迷来说,这无疑是一次与大师近距离对话的绝佳机会,也是对黑泽明电影艺术一次更深层次的理解和朝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