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讲王安石

康震讲王安石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震 著
图书标签:
  • 王安石
  • 宋史
  • 历史
  • 政治
  • 改革
  • 康震
  • 文化
  • 人物
  • 传记
  • 历史人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30515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8873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301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内含多幅康震老师创作的书画,更具收藏价值。

★ 以今人视角讲述王安石的人格魅力

★ 用丰富史料详解变法的成败得失

内容简介

  在“唐宋八大家”中,王安石应该说是极独特、不寻常的一个。他的官职高,争议也大——他曾两度担任宰相,又两度被罢,他不管是在生前还是死后都围绕着无数的话题。梁启超先生说他胸怀如千里湖泊,气节如万仞高山;列宁称他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并赞同他的土地国有政策;司马光对他的政治生涯全盘否定,说他是喜欢播弄是非、破坏朝纲之人;而朱熹虽赞赏王安石的品格却认为他的变法是不识病症而给人下猛药,最后置人于死地……王安石的千秋功罪也许永不会有确切的答案,然而本书作者康震教授却不以政治、阶级、情感的立场为出发点,只为读者讲述一个真实的王安石,相信读者看完,自会有内心的判断。

作者简介

  康震,陕西绥德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苏轼研究会、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中国散文通史`隋唐五代卷》、“康震评说唐宋文学家系列”等著作二十余部,荣获国家、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多项,主持国家、省部级重大教学、科研项目十余项。

  2005 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等专题讲座;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民歌大会》《朗读者》《汉语桥》等栏目文学顾问与点评嘉宾。

目录

序/1


第一讲?这个宰相不寻常 1

第二讲?奋力辞官的N个理由 13

第三讲?给力的基层一把手 23

第四讲?京官中看不中用 35

第五讲?百年帝国烂摊子 45

第六讲?小皇帝手中的双刃剑 55

第七讲?挑兵挑将费精神 65

第八讲?北宋百年第一札 75

第九讲?站着讲还是坐着讲? 85

第十讲?小女子掀起大波澜 97

第十一讲?青苗法的是与非 111

第十二讲?变法、变脸、翻脸 125

第十三讲?十宗罪、三不足 141

第十四讲?一张图画黑王丞相 151

第十五讲?东山再起也枉然 165

第十六讲?多面宰相的情趣风采 183

第十七讲?说不尽的王昭君 199

第十八讲?翻案诗文第一家 213

第十九讲?司马牛与拗丞相 227

第二十讲?不是冤家不聚头 245

第二十一讲?可怜人间四月天 263

第二十二讲?千秋功罪任评说 277

后记/294

精彩书摘

  第一讲 这个宰相不寻常


  在“唐宋八大家”当中,王安石应该说是最独特、也最不寻常的一个。

  为什么说他最独特呢?因为在“八大家”当中,他的官职最高,争议也最大—他曾两度担任宰相(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又两度被罢相;他的生前与身后都备受争议,人们对他褒贬不一。

为什么说他最不寻常呢?当我开口说“王安石”这个名字的时候,大家立刻就会想到“变法”这个词。对大部分人来说,“王安石变法”就是一个固定词组。王安石变法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了,直到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这种影响仍然存在。

  王安石的第一个不寻常:历史评价不寻常。这包括两方面,第一方面:古今中外,赞不绝口。

  首先来看中国。1908年,“百日维新”失败的第十个年头。这一年,清朝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先后去世。也是在这一年,“百日维新”的领袖梁启超为王安石写了一部传记《王荆公》。在传记中,他称赞王安石的胸怀如千里湖泊,气节如万仞高山。他认为,王安石的变法不仅化解了北宋的社会危机,而且变法原理为二十世纪东西方各国所采用。梁启超说,从夏商周三代到现在,四千多年了,谁是最完美、最伟大的人物?王安石!他是古今第一完人!我们应当给他铸造个大大的金像来纪念他!

  这是中国人的评价,再来看外国。

  1906年,俄国“十月革命”爆发的前十年。布尔什维克领袖列宁在讨论农民的土地政策时,特别指出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修改工人政党的土地纲领》),并赞同王安石的土地国有政策。三十多年后的1944年,中国“抗战”时期,美国副总统华莱士访问中国。在中国官员面前,他出人意料地称赞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推行新政的第一人。他认为,美国在经济危机时发放农业贷款的做法,与王安石推行的“青苗法”有异曲同工之妙,对挽救美国经济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十一世纪中国的王安石及其变法,居然引起了二十世纪最大的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国家领袖的关注,这绝对不是一个偶然事件。既然王安石具有如此巨大的国际影响,那么王安石变法应该是大大的好事,大家都应该热烈鼓掌,大声叫好才是吧?事实却恰恰相反,从王安石开始变法的那一刻起,一直到现在,骂他、诅咒他的人要远远多于为他鼓掌叫好的人。骂他的人级别很高,给他定的罪名也很大,这可谓是石破天惊,骂声更是惊心动魄。

  这也正是王安石历史评价的第二方面:身后骂名,空前绝后。

  与商鞅、张居正、康有为、梁启超这些历史上的改革家相比,王安石遭受的批评,时间长、罪名大、范围广、程度深,可以说是空前绝后、非同寻常的。骂王安石的人里,级别最高的就是下令杀岳飞的宋高宗赵构。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北宋灭亡,宋徽宗、宋钦宗两个窝囊皇帝被金国俘虏。那么,到底谁该为北宋的灭亡承担责任呢?宋高宗赵构认为,北宋灭亡,王安石是罪魁祸首。当时的宗正少卿兼直史馆范冲曾对赵构说过这样一段话:


  王安石自任己见,非毁前人,尽变祖宗法度,上误神宗皇帝,天下之乱实兆于安石,此皆非神祖之意!(宋`李心传《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七九“绍兴四年八月戊寅”)


  大意是说,王安石一意孤行、诽谤前辈、蛊惑宋神宗。天下大乱的根源就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的,王安石就是北宋灭亡的总根源!赵构认为范冲所言极是。这还不算是最严重的,宋朝甚至有人认为王安石跟秦桧一样坏,为什么呢?因为:


  国家一统之业,其合而遂裂者,王安石之罪也。其裂而不复合者,秦桧之罪也。(宋`罗大经《鹤林玉露》)


  让国家由统一走向分裂的罪魁是王安石,让分裂的国家无法统一的祸首是秦桧!有人干脆就说王安石是天下第一奸邪之人:


  神宗之昏惑,合赧亥桓灵为一人者也;安石之奸邪,合莽操懿温为一人者也。此言最公最明矣。……求之前古奸臣,未有其比。(明`杨慎《丹铅录》)


  宋神宗是古代最昏庸、荒淫皇帝的结合体,而王安石则是王莽、曹操、司马懿等大奸臣的集合体。古往今来的大奸臣,没有一个人比得上王安石!

  可能觉得这样骂还不解气,有人恨不能直接说王安石不是人。宋朝有人编了个故事,说王安石出生的时候,家里突然闯进一只獾猪,不一会儿王安石就出生了,所以家里人就给王安石起了一个小名儿,叫做獾郎。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小狗子,或者小猪仔。(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按照史书记载的惯例,古代王侯将相、圣贤才子出生的时候,不是满屋子香气扑鼻,就是天上地下大放光芒。而且圣人小的时候,一般都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两耳垂肩、双手过膝、反正跟一般人不能一样!哪有像王安石出生这么窝囊的!

  王安石的第二个不寻常:婚恋观念不寻常。

  王安石曾在朝廷担任知制诰之职,负责给皇上起草诏书,职位很重要,但是王安石的心一点儿也不花。有一天,他正在书房里办公、看书,有个人给他端来一杯茶。王安石抬头一看,哎呀,端茶的是一个挺漂亮的女子。王安石赶紧问:你是谁啊?从哪儿来的?我怎么没见过你呀?王安石的夫人赶紧上前来说:老爷,这是我给您买的小妾,专门服侍您生活起居,花了90万钱呢。好家伙,这还了得!按常人的想法,这该不是夫人在考验王安石吧?

  王安石没理夫人的话茬儿,接着问那女子:你是谁家的女子?怎么来到这里的?女子回答说:我的丈夫本是一位将军,负责押运粮食,结果运粮船翻了,无法弥补损失,只能将我卖了还债。王安石听罢心里很难过,派人请来这女子的丈夫,对他说:你们回去好好过日子吧!那90万钱我也不要了,我再给你们一些钱,以后再困难也别卖老婆!(宋`邵伯温《邵氏闻见录》)

  这故事听着新鲜吧?要知道,唐宋时期的官员、士大夫纳妾是寻常之事。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大散文家韩愈、柳宗元,家中都有小妾,有的还不止一两个。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苏轼、辛弃疾家中也有小妾。模范夫妻李清照、赵明诚也不例外,俩人虽然两情相悦,可赵明诚还是纳妾不误。王安石的夫人主动给他买来了小妾,可是他却不要,这是为什么呢?

  王安石也是个男人,我们不相信他看见了美女不动心,不赏心悦目。他一生个性倔强、独立,绝对不是一个惧内的人。他的言行可见:人活在世上固然是为了过得好、看得好、吃得好,但还要有原则。什么原则?从爱情角度来说,既然彼此有了忠诚的承诺,就应厮守一生,绝无二心。这与其他女子长得是否漂亮没关系,与自己的夫人是否变成黄脸婆也没关系。与什么有关系?与承诺和坚守有关系。坚守的是一生的承诺,承诺的是一生的坚守。

  王安石一生只有吴氏这一位妻子,在那个纳妾合理合法甚至合情的时代,这难道寻常吗?在刚才的故事中,夫人吴氏买这个小妾的所有手续都符合法律程序,但是符合法律的事情并不一定都符合情理,而符合情理的事情也不一定都符合道德。总之,无论是从爱情、婚姻还是道德的角度看,王安石的所作所为都够得上一个正人君子,这样的做派在当时是很不寻常的。

  王安石的第三个不寻常:生活方式不寻常。

  北宋是中国封建社会官员俸禄最高的时代。官员们的待遇都很好,生活也相对比较奢华。王安石曾经担任过宰相,一个月能挣多少钱呢?据有关史料记载,宋代宰相的俸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工资、餐费补贴、着装补贴、粮食补贴。每个月工资大约300贯钱,也就是30万文钱。餐费补贴每个月大约5万文钱。着装补贴每年大约100匹绫罗绸缎,100两绵。宋神宗熙宁年间,一匹绫罗绸缎大约值1700多文钱,一两绵大约值80文钱,折算下来每年着装补贴大约18万文钱。还有每月100石米面的粮食补贴。宋代一石米面大约600文钱,一百石米面大约值6万文钱。所有这四部分加起来总计大约50余万文钱。如果按照一个铜板兑换2角人民币来算,王安石一个月大约要挣10万多元人民币。

  需要说明的是,这还是个保守的数字,因为宰相的收入还应当包括给仆人们的着装费、餐费,还包括日常所用的茶钱、酒钱、木柴钱、煤炭钱、马料钱,以及用于公务招待的招待费等等,所以宰相每个月的实际收入要远远超过50万这个数字。

  这个数字在今天也算是超高的收入了。王安石如此的富有,生活应该非常奢华。事实上宋代大部分高官的日子都过得够奢华,但王安石这个宰相不一样,他虽然有钱,但是生活异常简朴。

  举个例子,王安石的儿媳妇的娘家有个姓萧的公子哥儿来京城游玩,王安石说:我请你吃饭!萧公子挺高兴,赶紧换了一身又时尚、又华丽的衣服来拜见这位宰相亲戚。他心想:宰相请我吃饭,那还能差得了吗?肯定是四个碟子八个碗,反正得美美地撮一顿!可等坐到饭桌上就后悔了,桌上开胃菜都没有。萧公子觉得很奇怪,不过还是心存侥幸,心想也许好戏在后头呢。菜终于端上来了,既没有山珍海味,也没有美味佳肴,只有几张胡饼,接着又上了几块烧猪肉,然后就上饭了,每碗饭搭配一碗菜汤。这位萧公子虽说不是宰相公子,但也是个富家子弟,平时吃香的、喝辣的习惯了,他一看这满桌子没什么可口的饭菜,就把筷子放在一边,拿起胡饼象征性地吃了几口,而且只把饼中间带馅儿的部分吃掉,边儿上的部分没吃,然后将饼放在一旁。这时候发生了一件萧公子做梦也想不到的事情,王安石随手将萧公子吃剩下的胡饼拿过去吃掉了。萧公子羞得面红耳赤,赶紧拱手走人。(宋`曾敏行《独醒杂志》)

  也许有人说,王安石真是个吝啬鬼、守财奴,连请人吃饭都这么抠门儿!但王安石真的吝啬吗?我们前面讲过,他的夫人花了90万钱买来小妾,王安石不仅让他们夫妻团圆,连90万钱也不要了,这算是大方还是吝啬呢?这样的做派在奢侈成风的宋代社会,简直是凤毛麟角,简直是超级反常。但是对王安石来说,朴素是一种本色,也是一种生活态度,更是一种淡泊的君子品格。王安石犯不着在萧公子面前作秀,他的朴素是一生的风范。

  王安石的第四个不寻常:对待功利的态度不寻常。

  宋仁宗庆历元年(1041),21岁的王安石参加了这一年的科举考试。考完后,主考官们一致的意见是:第一名王安石,第二名王珪,第三名韩绛,第四名杨寘。这当然是内部消息,还没有正式放榜,外人什么也不知道。

  这时候,第四名杨寘沉不住气了,他求哥哥杨察帮他打探消息。杨察是宰相晏殊的乘龙快婿。晏殊第二天上班讲打听后得知杨寘排第四,但并不知道其他人的名次,更不知道谁是状元。杨察赶紧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杨寘。杨寘正在酒馆里跟一帮哥们儿喝酒,听到这个消息,拍案而起,破口大骂说:


  不知那个卫子夺吾状元矣!(宋`王铚《默记》)


  不知道是哪头驴夺走了我的状元!“卫子”在宋代口语中指驴。

  几天后,主考官们将录取名次交宋仁宗最后裁定。第一个当然是看王安石的试卷。试卷里使用了一个典故:“孺子其朋”。宋仁宗一看这个典故很不高兴。为什么?“孺子其朋”出自《尚书`周书`洛诰》:“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这是周公辅佐周成王时,教育周成王的话,意思是:“你这孩子啊,今后和群臣要像朋友一样融洽相处。”周成王是周公的侄子,当时周公50多岁,乃是摄政大臣,周成王刚刚即位,才12岁。所以“孺子其朋”是长辈教育晚辈的口吻。

  可是此时此刻的宋仁宗已经30多岁,在皇位上也待了20多年了,他比王安石大十几岁,看到王安石年纪轻轻的,却以长辈的口吻说话,心里自然有些反感,觉得这个人做状元不合适。那么谁比较合适呢?宋仁宗就拿起第二名王珪的卷子来看,觉得不错,可以当状元,但一查王珪的档案,发现他是在职干部。按照规定,在职干部考进士,不能做状元。怎么办?只好再看第三名韩绛,结果韩绛也是在职考试。于是仁宗皇帝又拿起第四名杨寘的试卷来看,觉得挺好,杨寘又是应届考生,那么就是他了。结果杨寘这个第四名就这样成了状元。其他人的名次不变,就将第一名与第四名掉了个个儿:杨寘第一名,王珪第二名,韩绛第三名,王安石第四名。

  杨寘在酒馆里撒野破口大骂时,并不知道自己能够得状元。这件事情不久就被传开了。王安石的反应如何呢?关于这件事情,史料中只有一句话:

  荆公生平未尝略语曾考中状元。(宋`王铚《默记》)


  王安石一生都不曾谈论过自己曾经考中状元这件事。按照我们一般人的想法与心理,王安石肯定很不平衡,非常委屈:难道就仅仅因为一个典故,我就从第一名变成第四名了吗?本来第四名的杨寘尚且破口大骂,我这个“被”第四名的第一名不更应该破口大骂几句吗?但是没有资料表明王安石曾经破口大骂。他到底是怎么想的呢?两年后,王安石回江西抚州老家探亲,写了一首诗,诗中说道:


  属闻降诏起群彦,遂自下国趋王畿。刻章琢句献天子,钓取薄禄欢庭闱。(《忆昨诗示诸外弟》)


  大意是说,天下的读书人纷纷到京城去参加科举考试。对我来说,参加科举考试,雕章琢句、写好文章献给天子,为的是什么?不过就是为了能够钓上一个小小的官职,拥有一份工资,这样就能够养活家人,让老婆孩子高兴啊!看起来,在王安石心中,科举考试没有那么神圣庄严,也不是什么要命的大事,无论是第一名还是第四名,都只不过是他钓上来的一条小鱼,为了让家人高兴而已。那么,王安石为什么这样看待科举考试呢?难道说他真的不重视科举考试?那他看重的到底又是什么呢?在这首诗中他也说得很明白:


  此时少壮自负恃,意气与日争光辉。……材疏命贱不自揣,欲与稷契遐相希。(《忆昨诗示诸外弟》)


  我虽然年龄不大,但是胸怀壮志,想要跟太阳比比到底谁更光辉、更明亮。我虽然才疏学浅,是个穷读书人,可是我的内心里,想要成为像尧舜禹时代稷、契那样的千古能臣!

  原来,在王安石的心中,科举考试只不过是他人生道路中的一个过程,也仅仅只是一个过程而已,他没有必要为了第一名还是第四名大动肝火。他的目标要大得多,是要做与日月天地争辉的伟人,要做天下数一数二的宰相!所以王铚在《默记》中紧接着评论了一句:


  其气量高大,视科第为何等事耶!


  王安石心胸广阔,气魄宏大,在他眼里,科举算个什么事情!与杨寘的患得患失相比,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你说,王安石是个简单的人么?

  我们现在回过头看看王安石的这些不寻常:淡泊名利,生活简朴,不近女色,廉洁自律。一部分政治家将他捧上天,一部分恨不能将他打入地狱。他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古人有一句话叫做公生廉,廉生威。以天下公正公平为原则,这样的人自然就会廉洁自律,一个廉洁自律的人自然能够令百姓信服,自然有一种不怒而威的权威。王安石就是这样的人。


《宋风集:探寻王安石的时代与精神》 一、 引言:一个时代的缩影,一位改革家的足迹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宋代无疑是一个充满变革与思想碰撞的时期。而在这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中,王安石无疑是最为耀眼的一笔。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更是一位深邃的思想家和卓越的文学家。他的改革,犹如一股强劲的东风,试图吹散积弊,重塑一个更强大的宋朝;他的诗文,则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他对家国命运的忧思,对人生哲理的探索,以及对自然风光的深情。 本书《宋风集:探寻王安石的时代与精神》,并非要复述王安石的人生事迹,也不是对某一部具体作品进行细致的解读。相反,它旨在以一个更广阔的视角,将读者带入王安石所处的那个时代,感受那股奔涌的时代洪流,理解那些深刻的社会矛盾,并最终走进王安石那颗炽热而复杂的心灵。我们将从多个维度,抽丝剥茧,探寻王安石改革思想的根源,理解他为何选择以那样的方式,去尝试改造一个积重难返的帝国;我们将走进他的文学世界,体会那些字里行间的忧患意识与人文关怀;我们将审视他所面对的阻力与争议,理解那个时代的局限性与人性的复杂。 这本书,希望成为一座桥梁,连接起遥远的宋朝与我们身处的当下。它不仅仅是对一位历史人物的怀念,更是对改革精神的探讨,对理想主义的审视,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经久不衰的智慧的重温。我们期望,通过对王安石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入剖析,能够引发读者对于当下社会发展、个体价值实现以及文化传承的深度思考。 二、 时代背景:风雨飘摇中的变革之声 要理解王安石,就必须先理解他所处的宋代。这是一个经济发达、文化繁荣,但同时也是军事积弱、外患不断的时代。宋太祖赵匡胤“杯酒释兵权”,虽然奠定了文官治国的基调,却也埋下了冗官、冗兵、冗费的隐患。辽、西夏等北方强敌的威胁,以及对内庞大的官僚体系的维系,使得宋朝长期处于一种“富而不强”的尴尬境地。 在这种背景下,社会的矛盾日益尖锐。土地兼并严重,贫富差距悬殊,农民负担沉重,不少人流离失所。官僚体系内部,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效率低下,保守派官僚抵制新政,阻碍了社会的进步。经济方面,虽然商品经济有所发展,但国家财政收入却常常捉襟见肘,军费开支庞大,加上对北方政权的岁币,更是雪上加霜。 文化上,宋代是中国哲学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理学”开始萌芽,程朱理学的出现,为士大夫阶层提供了一套新的精神支撑和行为规范。然而,思想的多元也伴随着激烈的争论,保守与革新,守旧与图强,在时代的舞台上不断上演。 正是在这样一个内忧外患、积弊丛生的时代,王安石以其非凡的胆识和抱负,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他所提出的“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等一系列改革措施,无一不是直指时弊,旨在富国强兵,缓解社会矛盾。然而,这些改革措施触动了既得利益集团的神经,引发了前所未有的争议和阻力,最终也以失败告终。 本书将带领读者,深入剖析宋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政治制度的弊端,到经济结构的失衡,从军事力量的不足,到思想文化的激荡,全面展现那个时代的复杂图景。我们将看到,王安石的改革,并非凭空而生,而是时代呼唤的产物,是他在历史洪流中,试图为国家寻找出路的一种探索。 三、 改革的初心与困境:理想主义的悲歌 王安石的改革,其核心在于“求变”与“富国”。他深切地认识到,宋朝若想摆脱积弱的局面,就必须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他认为,国家财政的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对民间财富的忽视和对传统官僚制度的过度依赖。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旨在“充实府库”、“强兵备边”的新法。 例如,“青苗法”试图通过政府发放贷款,解决农民在青黄不接时期的燃眉之急,同时收取一定的利息,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从而抑制高利贷的盘剥。“募役法”则将原来按户等征收的差役,改为由官府雇人承担,将赋役的负担从广大农民身上转移到与国家财政收入挂钩的机制中。“方田均税法”意在重新丈量土地,核实地权,以解决土地兼并造成的税赋不均问题。 这些改革措施,在理论上都具有相当的可行性,并且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达到了增加财政收入、缓解农民负担等效果。然而,在实际推行过程中,却遭遇了巨大的阻力。 首先,是保守派官僚的强烈反对。他们习惯了旧有的体制,对任何变动都心存疑虑,更担心改革会损害自己的利益。他们利用各种手段,对新法进行攻击和污蔑,制造舆论,挑动百姓不满。 其次,是改革措施的执行偏差。虽然王安石的初衷是好的,但在层层传达和执行的过程中,一些基层官员为了邀功或者出于私利,可能会扭曲改革的本意,导致“鱼肉百姓”的现象发生。例如,“青苗法”在一些地方可能被滥用,变成强制贷款,加重了农民的负担。 再者,是改革对社会结构的冲击。王安石试图打破一些固有的利益格局,这必然会引起那些既得利益者的强烈反弹。政治斗争的复杂性,也使得改革的推进充满了不确定性。 本书将深入分析王安石每一项重要改革措施的具体内容、推行过程、取得的成效以及最终的局限性。我们将考察那些支持和反对改革的声音,理解这场改革之所以充满争议,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问题,更是触及到了权力、利益、观念等多方面的深层矛盾。我们将看到,王安石的改革,是一次在理想主义驱动下的艰难探索,他的失败,也为后世的改革者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四、 文学世界:忧国忧民的情怀与诗意人生 王安石的才华,远不止于政治。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同样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与欧阳修、苏轼并称“唐宋八大家”,其诗文风格独特,影响深远。 王安石的诗歌,以其哲理性、思辨性和现实性著称。他善于将对社会现实的观察与人生哲理的思考融为一体。他的诗句常常蕴含深意,耐人寻味。例如,“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并非出自他手,但“千载龙腾地,十年虎变人”这样的诗句,则充满了对时代变迁的敏锐洞察和对个体命运的深切关怀。他笔下的自然风光,也常常与他的政治抱负和人生感悟 intertwined。他描写山水的雄奇壮丽,也寄托着他渴望建功立业的志向;他描绘田园的宁静淡泊,也流露出他对仕途失意后的超然。 他的散文,同样具有鲜明的风格。他讲究语言的精炼和逻辑的严密,尤其是在议论文方面,论证有力,说服性强。他的《答司马谏议书》,是宋代政治辩论的经典之作,字字珠玑,掷地有声,充分展现了他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非凡的辩才。 本书将选取王安石具有代表性的诗文篇章,从其文学风格、思想内涵、艺术特色等方面进行解读。我们将探讨他的诗文与他的政治改革之间是否存在内在的联系,他的文学创作是否是他表达政治理念和人生情感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看到,在文学的世界里,王安石褪去了政治家的锋芒,展现出一个更加丰富、更加立体的灵魂。他的忧国忧民,他的政治抱负,他的个人情怀,都在他的笔下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五、 争议与评价:历史的镜鉴与反思 对于王安石的评价,历来是毁誉参半,争议不断。支持他的人,视他为力挽狂澜的改革家,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先驱;反对他的人,则指责他破坏祖制,制造混乱,是好大喜功的野心家。 这种争议,很大程度上源于时代局限性和评价标准的多元。在保守势力强大的宋代,任何改革都可能被视为“异端”。而站在后世的视角,我们可能会更加关注改革的成效和对后世的影响。 本书将客观呈现历史上对王安石的不同评价,分析这些评价的产生背景和依据。我们将审视那些来自同时代官员、士大夫的批评,也会参考后世史学家的研究成果。我们不试图给王安石下一个定论,而是希望通过梳理这些争议,让读者更全面地认识这位历史人物。 我们将探讨,王安石的改革为何最终失败?是他的理念错了,还是他的方法错了?是时代不允许,还是他个人的局限性?这些问题,不仅是对王安石的评价,也是对改革本身的一次深刻反思。 同时,本书也将引导读者思考,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改革?改革的动力来自哪里?改革的阻力又在哪里?如何才能在变革与稳定之间找到平衡?这些问题,都可以在王安石的故事中找到启示。 六、 结语:穿越时空的对话 《宋风集:探寻王安石的时代与精神》,最终希望与读者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我们希望通过对王安石及其所处时代的深入解读,让读者不仅仅了解到一位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更能体会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感受到那个时代人民的生存状态,更重要的是,能够引发读者对于改革、理想、人生以及时代命运的深度思考。 王安石的生命,如同宋代历史长河中的一段激流,他曾试图改变洪水的流向,但最终被时代的大潮裹挟。然而,他的探索,他的抗争,他的思想,他的诗文,却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阅读这本书,就如同翻开一本厚重的历史画卷,走近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我们将在字里行间,感受到他的忧思,他的抱负,他的坚韧,他的孤独。我们将在对他的理解中,反观自身,思考我们所处的时代,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面对我们时代的挑战。 王安石的精神,或许并未随着历史的烟云而消散,他依然在以一种特殊的方式,与我们进行着深刻的对话,指引着我们去思考,去探索,去努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对这类历史人物传记并没有太大的期待,总觉得会是枯燥乏味的年代记述。但康震老师的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他用一种非常新颖、现代的视角来解读王安石,让历史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鲜活的故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考据和推理,那些严谨的论证和细致的分析,让我看到了康震老师深厚的学术功底。同时,他又能巧妙地将这些专业知识融入到引人入胜的叙述中,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性,让人读来爱不释手,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康震老师不仅仅是讲述王安石的生平事迹,更是深入浅出地剖析了他改革的时代背景、思想根源,以及那些改革措施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我过去对王安石变法总是有些模糊的概念,觉得它很复杂,有些晦涩难懂。但经过康震老师的解读,那些复杂的政治、经济术语,那些看似遥远的朝代斗争,都变得清晰明了。他用非常贴近现代人的语言,将历史的脉络梳理得井井有条,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亲身感受着王安石的雄心壮志与艰难处境。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康震老师巧妙地将王安石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历史视野中,让我们得以审视他的一生,以及他对中国历史进程所产生的深远影响。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位历史人物,不仅仅是了解他的生平,更要理解他所处的时代,以及他所做出的选择。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不仅讲述了王安石的故事,更引导我思考了那个时代所面临的挑战,以及王安石改革的意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宋朝历史,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

我一直对宋朝那个文采飞扬的时代充满了向往,而王安石无疑是那个时代最耀眼的星辰之一。这本书带我走进了一个我从未想象过的王安石的世界。康震老师的文字极具感染力,仿佛他本人就坐在我身边,娓娓道来。他并没有将王安石塑造成一个完美无缺的圣人,而是呈现了一个有血有肉、有优点也有缺点的真实个体。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王安石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也看到了他作为文人的细腻情感,更看到了他作为普通人的烦恼与坚持。这种全方位的呈现,让我对这位历史人物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共鸣。

评分

这是一本让我脑洞大开的书!康震老师以他特有的风趣幽默,将王安石这位曾经只存在于课本和历史书中的人物,瞬间变得鲜活立体起来。我一直以为王安石是个只懂变法的“严肃派”,没想到在康震老师的笔下,他竟然也有如此可爱、接地气的一面。比如,书里提到王安石在生活中的一些小习惯,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勾勒出一个更真实、更有血有肉的他。我甚至能想象到王安石坐在书案前,一边愁苦于国事,一边又因为一些生活琐事而露出无奈笑容的样子。

评分

头天下午下单,第二天上午就送到了,京东物流真是得大写个赞!图书一直在京东买都是正版图书特别靠谱

评分

看完《中国诗词大会》《中国听写大会之后》特别喜欢康震老师!写的挺有意思!但是纸质一般!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值得收藏的好书,书精美价格实惠

评分

康震讲王安石康震讲王安石康震讲王安石康震讲王安石康震讲王安石康震讲王安石康震讲王安石康震讲王安石

评分

非常棒,语言幽默风趣

评分

中华书局的这套书很好,质量不用怀疑。

评分

书很好,内容全面,印刷精良,可读性很强

评分

关注好久了,在合适的价格果断入手,非常满意,大赞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