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庭训格言

国学经典:庭训格言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生玺,贾乃谦 注
图书标签:
  • 国学
  • 经典
  • 家庭教育
  • 传统文化
  • 格言警句
  • 修身养性
  • 礼仪规范
  • 为人处世
  • 中华文化
  • 启蒙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州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34833557
版次:1
商品编码:10422228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国学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0-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9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读书以明理为要。理既明则中心有主,而是非邪正自判矣。

内容简介

  《国学经典:庭训格言》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撰,其子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稹(1678-1735)笔述。玄烨八岁即皇帝位,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1661-1722),死后,四子胤稹继位,年号雍正。此书乃雍正八年(1730)胤稹追述其父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因为他是给他的儿子们讲的,所以很具体、生动而真实,没有什么虚饰。

精彩书评

  ★是编以圣人之笔记圣人之言,传述既得精微;又以圣人亲闻于圣人,授受尤为亲切。垂诸万世,固当与典谟训诰共昭法守矣。  ——《四库全书提要·庭训格言》
  ★(是编)治内治外,养性养身,射御方药,诸家百氏之论说,莫不随时不训。遇事立言,字字切于身心,语语垂为模范。  ——雍正《御制圣祖仁皇帝庭训格言序》

目录

一、以诚敬接物待人,不务虚名
二、看书不为书所愚,始善
三、养生和治理天下之道皆在圣贤经书之中
四、修德之功莫大于主敬
五、仁者以万物为一体,无不爱
六、我从来不委过于人
七、心虚则学进,盈则学退
八、学贵有决定不移之志、勇猛精进之心
九、孝道不在衣食之奉养,在得父母之欢心为真孝
十、知止者富,知足不辱,可以长久
十一、为人上者欲法令之行,惟身先之
十二、三藩之乱时持心坚定,外示以暇豫
十三、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
十四、大凡贵人皆能久坐
十五、一念之微为善为恶,畔然分明
十六、人之才行,当辨其大小
十七、念虑之正与不正,只在顷刻之间
十八、我自幼不喜饮酒
十九、人之养身,饮食为要
二十、人不能无好恶,但能胜其私心则善
二十一、诗以言志,礼以立身,乃学者之所必学
二十二、使令小人不可过严,亦不可宽纵
二十三、为将之道当身先士卒,兵丁不可令习安逸
二十四、居塞外当谨慎饮水
二十五、自天子至于庶人,家庭常理出于天伦至性
二十六、吉凶异道,吉事凶事决不相参
二十七、重视新满洲,以德服人
二十八、读书时当体认世务,应事时当据书理审其事宜
二十九、人至高年则不能耐暑
三十、《易经》乃四圣之书
三十一、凡事空谈,终属无用
三十二、凡人饮食,当择其宜于身者
三十三、凡人持身处世,当存恕心
三十四、赏罚乃代天宣教,非操柄者所得私
三十五、人之识见各异,皆出平日学力所至
三十六、留心典籍,编纂《康熙字典》
三十七、一言可以得人心,一言可以失人心
三十八、我自幼喜观稼穑,得五谷菜蔬之种必观其收获
三十九、诸国必有一所敬之神,人各有一惧怕之物
四十、初得西洋自鸣钟
四十一、佛经中以白为净,故以素白为吉祥
四十二、凡人平日当涵养此心
四十三、皇子阿哥当思各自保重
四十四、出猎亦得使之以时,养之以节
四十五、黄淮两河关系漕运民生
四十六、王、贝勒、贝子各宜本分度日,不可干预外事
四十七、命由心造,福自己求
四十八、读书各随分量所及,审其先后而致功
四十九、凡人最要者,惟力行善道
五十、我生性最忌杀戮,正以天地好生
五十一、字乃天地间之至宝
五十二、孝道亦应顺理之自然,则有益于身
五十三、算术与音律之学
五十四、物各遂其性,虽禽兽亦如其本地之生
五十五、五谷熟而民人育,奈何贵金玉而不知重五谷
五十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乃圣贤立志之根本
五十七、老年戒之在得
五十八、人有病请医疗治,必以病之始末详告
五十九、大概书法,心正则笔正
六十、选日必当选时,吉日不如吉时
六十一、清朝以弓矢取天下,习射不可一刻废懈
六十二、人惟反躬自省,忏悔改过,自然转祸为福
六十三、名实一物,好名者则徇名为虚
六十四、读书当循序而有常,致一而不懈
六十五、人在幼稚,精神专一,故须早学
六十六、天下未有过不去之事,忍耐一时,便觉无事
六十七、一句名言提醒千百年以下之人

精彩书摘

  是古人所说“只要能心静,就会身自凉”。并且夏天不贪风凉,对于身体也大有益处。大概夏天阴寒埋藏在身内,倘若只贪一时风凉的称心,反而把暑热封闭在皮下,那时不会感到它的危害,以后或许因而成病。往往看到有人秋深多有肠胃不调的,都是由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导致的。  训教说:“凡人养生之道,没有超出圣人所留经籍的。所以我只让你们熟读五经、四书,性情理智之学确实都在其中。凡存心涵养品性、安身立命的道理,没有不具备的。看这些书不胜过去学各种杂学吗?  训教说:《书经》是虞、夏、商、周治理天下的根本大法。《书集传·序》说:“二帝三王之治本源于道,二帝三王之道本源于心,能够了解其心,则道与治就可得而言说了。”大概道德义理之心,乃为人意念之心的主宰,而修心养性的方法,乃为治的本源。精粹纯一、不偏不倚是尧、舜、禹相继传授的心法。建立法度使天下之人,各得其中,是商汤、周武相授的心法。德啊,仁啊,敬与诚啊,说来虽各有不同,可是其理是同样的,都是阐明这心的微妙的,帝王人家必定要讲论研读,所以我训教你们都要诵读学习。虽然《书经》讲的是政事,可是上至天道,下至地理,中兼人事,没有不完备于其中间的,实在是所谓贯通于天、地、人三才,横亘于万古的啊!说讲天象,有《虞书》制定历法、阐明天时的变化可以证验;说到地理,《尚书·禹贡》讲山川田赋可以证验;讲说为君之道,那典、谟、训、诰这些含义精微、深远的言词都说得很详细;说的为臣之道,则君臣之间言语讨论,臣下直言进谏告诫君王陈说的忠诚,清明可见;说到治理方法,那箕子《洪范》的九种大法说得非常明白了;说到修养德行、建立功业,那六府三事、礼乐兵农分明可数。如此,帝王之家一定要讲论研读,就是仕宦人家有志于侍奉君王、治理百姓的人,也一定要研读讲论。  ……

前言/序言

  《庭训格言》,清康熙皇帝爱新觉罗·玄烨(1654-1722)撰,其子雍正皇帝爱新觉罗·胤稹(1678-1735)笔述。玄烨八岁即皇帝位,年号康熙,在位六十一年(1661-1722),死后,四子胤稹继位,年号雍正。此书乃雍正八年(1730)胤稹追述其父在日常生活中对诸皇子的训诫而成,共二百四十六条,包括读书、修身、为政、待人、敬老、尽孝、驭下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细微琐事。因为他是给他的儿子们讲的,所以很具体、生动而真实,没有什么虚饰。康熙为人勤苦好学,多才多艺,他虽出身于满洲皇室,但由于他的父亲顺治皇帝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很服膺汉人文化,于四书、五经、《史》、《汉》、《通鉴》、诸子百家无不阅读,他的母亲孝康章皇后佟氏(佟图赖女)系汉军旗人(即早期人满洲的汉人),所以康熙皇帝是在汉人文化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儒家化的皇帝。他尊崇孔孟,学宗程朱。他认为做人的首要任务是读书和修养自身。关于读书,他有许多切身的体会,他说人生在今天,要想知道千古以前的事,只有读书,读书可以使人“由一日之近,可以尽千古之远。世之读书者,生乎百世之后,而欲知百世之前;处乎一室之间,而欲悉天下之理,非书曷以致之”?由此他认为记载书籍的文字
国学经典:庭训格言 《庭训格言》是一部汇集中华传统家庭教育智慧的宝贵文献。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朴实生动的语言,为历代读者提供了关于如何培养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下一代的深刻启示。本书并非泛泛而谈的教育理论,而是将古圣先贤们的教诲,通过家庭日常的点滴细节,具象化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道理融入生活,让智慧滋养心灵。 本书的精华在于其对“庭训”二字的深刻理解与实践。古人云:“刑于家,而后民知所劝。”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而“庭训”,顾名思义,便是家长对子女在家庭中进行的言传身教、道德规范和行为指导。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人格的塑造,是价值观的引导,是品格的磨砺。 《庭训格言》所涵盖的内容,从最基础的孝悌忠信,到更为广阔的仁义礼智,无不渗透于字里行间。它强调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不强加、不刻板,而是以身作则,以情动人,以理服人。书中记录的许多格言,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千年的智慧。例如,关于“孝”的论述,并非仅仅停留在物质赡养的层面,更深入地探讨了敬爱、顺从、体贴长辈的内心修养,以及如何继承和发扬家族美德。书中会通过具体的小故事或场景,展现父母如何引导孩子理解“孝”的真谛,例如,即使在生活拮据之时,也要想方设法让父母得到精神上的慰藉;在父母有错之时,也要委婉劝谏,而非顶撞斥责。 在“悌”的方面,《庭训格言》同样有着独到的见解。它教导孩子尊敬兄长,爱护弟妹,建立和谐的兄弟姐妹关系。这种关系不仅是血缘的纽带,更是人生路上相互扶持、共同成长的伙伴。书中会描绘兄长如何承担起照顾弟妹的责任,以及弟妹如何尊敬兄长,形成一个互敬互爱的家庭氛围。这种对“悌”的重视,实际上是在为孩子构建一个稳定、支持性的社会关系网络,为他们将来融入更广阔的社会打下基础。 “忠”与“信”是本书着重强调的品德。这里的“忠”并不仅仅指对君主的忠诚,更包含对家庭、对事业、对承诺的忠贞不渝。它要求孩子做事认真负责,一旦答应的事情,就要尽力做到,不欺骗,不违约。书中可能会讲述父母如何通过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引导孩子认识到“信”的重要性,例如,一次失信于朋友后,如何深刻反省并弥补;一次对家庭承诺的兑现,如何获得家人的信任和赞扬。这种对“信”的反复强调,旨在培养孩子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人,无论是在个人交往还是在社会活动中,都能赢得他人的尊重。 除了这些基础的德行,《庭训格言》还涉及了更为宽泛的为人处世之道。《道德经》中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在家庭教育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书会引导孩子学习水的品德:滋养万物而不求回报,随形而变,不拘泥于固定的形态,以及其坚韧不拔的力量。这是一种谦逊、包容、灵活的人生智慧,教导孩子在与人交往中,不骄不躁,不争强好胜,而是以柔克刚,以和为贵。 关于“仁”的论述,书中则会从更广阔的视角进行阐释。它不仅仅是狭义的爱,而是泛爱众生,具备同情心和怜悯之心,能够体谅他人的不易,乐于助人。书中可能会描绘父母如何引导孩子去感受他人的痛苦,例如,在看到街边乞讨的流浪者时,如何引导孩子施以援手;在同学遇到困难时,如何鼓励孩子伸出援手。这种对“仁”的熏陶,能够帮助孩子建立起健全的人格,成为一个有爱心、有责任感的人。 “礼”在《庭训格言》中同样占据重要地位。它不仅仅是餐桌上的礼仪、待人接物的规矩,更是内在的修养和对他人的尊重。本书会强调,懂礼貌并非形式,而是发自内心的对他人的尊重和感激。例如,在家庭聚会中,如何引导孩子尊敬长辈,照顾晚辈;在与人交流时,如何注意言辞,避免冒犯他人。这种对“礼”的重视,能够让孩子在社会交往中游刃有余,赢得他人的好感和尊重。 《庭训格言》还非常注重对子女的学习和求知欲的培养。它鼓励孩子勤奋学习,广泛涉猎,但同时又强调学习的目的并非为了功名利禄,而是为了明理,为了充实自我,为了更好地服务社会。书中可能会记录父母如何引导孩子选择适合的书籍,如何激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以及如何教导他们在学习中保持谦逊的态度,不耻下问。这种对学习的态度,是将知识的学习与品德的培养紧密结合,追求的是一种全面发展的人格。 此外,本书还涉及到了节俭、勤劳、正直、勇敢等一系列优秀的传统美德。它通过生动的故事和精炼的格言,将这些抽象的品德转化为可感知、可模仿的行为准则。例如,关于节俭,书中会强调,并不是要让孩子过苦日子,而是要珍惜资源,不铺张浪费,将节省下来的钱财用于更有意义的事情;关于勤劳,则会强调,无论是家务还是学习,都要付出辛勤的努力,才能有所收获。 《庭训格言》的语言风格朴实无华,却字字珠玑,回味无穷。它不追求华丽的辞藻,而是用最真挚的情感,最真切的道理,与读者进行心灵的对话。书中记录的许多对话场景,仿佛就发生在你的身边,让你身临其境地感受为人父母的良苦用心,以及为人子女的成长历程。 总而言之,《庭训格言》是一部集中国传统家庭教育之大成,涵盖了丰富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宝贵典籍。它以其深刻的教育理念、生动的事例和精炼的语言,为我们提供了一扇了解中华传统家庭文化、学习古人育儿智慧的窗口。这本书不仅仅是送给为人父母的教育指南,更是激励每一个人反思自身品德、追求人生真谛的启示录。它所倡导的教育方式,不是程式化的灌输,而是融入日常生活,通过爱与榜样,潜移默化地塑造一个人的品格,使其成为一个有德行、有学问、有担当的优秀个体,为家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这部书所传达的,是一种历久弥新的人生智慧,一种对美好品德的永恒追求。

用户评价

评分

《庭训格言》如同一面古老的镜子,映照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书中关于“为官”的章节,让我窥见了古人对从政的审慎与担当。它强调的“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我从中体会到,真正的为官者,不仅仅需要能力,更需要高尚的品德与服务人民的初心。那些关于清廉为官的典故,如“两袖清风”,让我感受到了古人对权力的高度警惕和对百姓的深切关怀。 该书在“立志”方面的论述,更是充满了力量。它告诉我,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远大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书中对于“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的强调,让我反思自己是否拥有清晰的人生目标,是否在为之全力以赴。《庭训格言》鼓励我们,要树立高远的目标,并付诸行动,即使面对困难,也要坚持不懈,最终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不辜负韶华。

评分

初读《庭训格言》,仿佛置身于一座古朴的园林,每一处景致都散发着淡雅的芬芳,引人驻足。其中关于“修身”的篇章,尤为打动我。它没有空洞的说教,而是将修身的过程描绘得生动而具体。从“一言一行,皆关人品”的警示,到“怒火易燃,熄灭为上”的劝诫,无不体现了古人对自我人格完善的执着追求。我从中看到了如何通过端正态度,规范言行,来提升自身的品德修养。 《庭训格言》对于“治家”的论述,同样让我茅塞顿开。它并非只是关于家庭的物质管理,更是关于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维系与道德传承。书中关于“言传身教”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通过以身作则来影响后代,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关于家风建设的朴素道理,虽然看似简单,却蕴含着历久弥新的智慧,指引着我们如何在现代家庭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和谐美好的家庭氛围。

评分

合上《庭训格言》,心中涌动着一股难以言喻的感动。它所传递的,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更是为人处世的智慧,是安身立命的准则。书中关于“勤俭”的章节,让我看到了古人对待物质的态度。他们推崇朴素的生活,反对铺张浪费,这在如今这个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显得尤为可贵。那些关于“粒粒皆辛苦”的朴素道理,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也提醒我们要感恩惜福。 《庭训格言》中关于“处世”的智慧,更是闪耀着人性的光辉。它教导我们要谦逊待人,待人以诚,与人为善。书中关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黄金法则,虽然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处世之道。它引导我们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他人的感受,从而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读罢此书,我仿佛与古圣先贤进行了一场心灵的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

翻开《庭训格言》,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股清冽的古风,如同一股甘泉,涤荡着我浮躁的心灵。书中对于“学”的论述,让我重新审视了学习的意义。它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一种人格的塑造,一种对真理的追求。我尤为欣赏其中关于“温故而知新”的阐述,它提醒我们,学习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积月累,反复咀嚼,才能真正内化为自己的智慧。那些关于勤奋好学的典故,如凿壁偷光、囊萤映雪,虽然耳熟能详,但在此情此境下阅读,却显得格外振聋发聩,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求知若渴的渴望,也让我对“活到老,学到老”有了更深的理解。 《庭训格言》中关于“交友”的篇章,也给了我不少启发。古人对于朋友的界定,有着极高的标准,强调“益者三友,损者三友”,这让我反思当下的一些社交模式。书中所倡导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却能长久,其核心在于志同道合,互相砥砺。那些关于管鲍之交、伯牙子期的故事,并非只是简单的叙事,而是蕴含着对真挚友谊的深刻解读。它引导我们去辨别真正的朋友,去珍惜那些能帮助我们成长、提升品德的人,从而远离那些只会消耗我们能量的“损友”。

评分

读罢《庭训格言》,掩卷而思,一股深沉的家国情怀油然而生。这本书并非简单的说教,而是将古人的智慧娓娓道来,仿佛一位慈祥的长者,在耳畔轻语,循循善诱。其中对于“孝”的阐述,让我颇有感触。它并非仅仅指对父母的物质供养,更在于内心的敬爱与遵循。书中引用的诸多典故,如曾子杀猪、孟宗哭竹,无不体现了孝道的核心——真诚与担当。读来不觉枯燥,反而如同在品读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勾勒出古人对亲情的珍视与维系。 “慎独”一章,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保持内心的纯净与自律,实属不易。《庭训格言》却以平实而深刻的语言,点拨了这一修行要义。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君子,即使在无人监督之时,也能坚守道德底线,严于律己。书中对“诚”的强调,让我反思自身在言行举止中的不足。很多时候,我们容易在外界的评价中迷失自我,而“慎独”恰似一面明镜,映照出我们内心深处的真实模样,促使我们回归本真,修炼内心,达到“见独则喜”的境界。

评分

动画以一个少年为故事轴心而展开连续3个独立故事的动画短篇,时代背景是从1990年代至现代的日本,通过少年的人生展现东京以及其他地区的变迁。[1]第一话《樱花抄》描述贵树与明里年幼时恋爱的心情,以及他们重逢的一天,第二话《宇航员》描述以对进入高中就读的贵树怀有好感的澄田花苗的视角来展现贵树与明里分别后的生活,第三话《秒速5厘米》则刻画了贵树和明里长大后内心的种种彷徨。[2]

评分

经典中的经典,字字珠玑,值得多看。

评分

看过简介,感觉是有干货又适读的书,活动期间又有秒杀,很棒了

评分

国学经典,值得一看,满满的人生智慧。非常不错。可以看看看看

评分

经典咏流传,推荐!春到人间草木,小楼一夜听春雨,雷动风行惊蛰户,风有信来花不误,梨花风起正清明。买书如山倒,读书如抽丝。

评分

值得一看 写的有水平 不错

评分

到彼岸,或者渡彼岸的意思。梵语,波罗是彼岸的意思;蜜多是动词,到的意思。

评分

非常不错,京东的服务就是好。

评分

《国学经典:小窗幽记》被誉为处世格言书,历来为有识之士所青睐。书中几乎每一句话均可视为警世、醒世之名言,蕴含着博大深遂的人生哲理,极富人生真昧;于微言中总结了坎坷人生的诸般经验.如何免遭灾祸,如何规范行止;生活的方法,处世的良策,均有详尽论述。《国学经典:小窗幽记》将其精华之语结合经典事例,对其涵盖的立德、修身、读书、为学、立业等人生话题作了精辟阐释和论述,堪称现代人最佳的人生指南,为人处世的必备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