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讲诗词经典

康震讲诗词经典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震 著
图书标签:
  • 诗词鉴赏
  • 古典诗词
  • 康震
  • 文化
  • 教育
  • 文学
  • 传统文化
  • 诗歌
  • 名家解读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86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885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轻型纸
页数:178
字数:1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康震讲诗词经典》为康震教授长期浸淫古典诗词的心得之作,全书共收录自先秦至清代的古代诗、词作品一百余首。每一首作品大致分为四个部分:作者介绍,简要介绍诗词作者的生平行迹;“导读”部分主要介绍诗的出处、诗题含义、诗歌大旨和诗词创作的历史、文化背景等;注释部分主要对诗词中的重点、难点字词进行必要的注疏和解释,个别难解的诗句则对整句进行串讲;“延伸阅读”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对诗题相关的文化史知识进行简要的介绍,二是简要介绍古今学者对本诗词的点评,三是古代文人学者与诗词作者的唱和酬答及怀念之作。

作者简介

  康震,陕西绥德人,文学博士。现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全国模范教师等。中国唐代文学学会理事、中国苏轼研究会、中国李白研究会常务理事。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等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七十余篇,出版《长安文化与隋唐诗歌》《中国散文通史`隋唐五代卷》、“康震评说唐宋文学家系列”等著作二十余部,荣获国家、省部级优秀成果奖多项,主持国家、省部级重大教学、科研项目十余项。

  2005 年至今,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苏轼》《李清照》《唐宋八大家》等专题讲座;担任中央电视台《中国诗词大会》《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民歌大会》《朗读者》《汉语桥》等栏目文学顾问与点评嘉宾。


《诗意中国:那些流传千古的动人篇章》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山河壮丽,家国情怀——描写祖国山河与民族情感的诗篇 1.1 盛世风华,山河锦绣 1.1.1《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1.1.2《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3《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1.2 边塞风云,家国忧思 1.2.1《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2.2《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传 1.2.3《渔家傲·秋思》: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1.3 离愁别绪,思念故土 1.3.1《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1.3.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3.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第二章:人生百态,情真意切——展现丰富情感与生活哲思的诗歌 2.1 少年意气,豪情万丈 2.1.1《少年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2.1.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2.1.3《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2.2 离别相思,情深意长 2.2.1《送元二使安西》: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2.2.2《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2.2.3《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2.3 友谊长存,知己难求 2.3.1《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2.3.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2.3.3《送友人》:青山一道同风雨,白发双垂泪。 2.4 闲适生活,淡泊宁静 2.4.1《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2.4.2《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2.4.3《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2.5 咏物寄情,物我两忘 2.5.1《梅花》: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2.5.2《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2.5.3《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章:时代缩影,历史回响——反映社会变迁与历史事件的诗歌 3.1 战乱离殇,民生多艰 3.1.1《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3.1.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3.1.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3.2 盛世繁华,歌舞升平 3.2.1《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3.2.2《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3.2.3《洛阳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3.3 时代变迁,物是人非 3.3.1《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3.3.2《石头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3.3.3《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第四章:艺术魅力,语言之美——品味诗歌的音韵、意象与修辞 4.1 音韵之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4.1.1 押韵的奥秘:平仄协调,韵律和谐 4.1.2 节奏的魔力:四言、五言、七言的韵味 4.2 意象之美: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4.2.1 山川明月:寄托愁绪与壮志 4.2.2 花鸟虫鱼:描绘生活与情感 4.2.3 历史遗迹:引发怀古与思索 4.3 修辞之美: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4.3.1《望庐山瀑布》的比喻:银河落九天 4.3.2《咏鹅》的拟人:曲项向天歌 4.3.3《出塞》的夸张:万里长征 第五章:诗意人生,古韵今辉——如何从诗词中汲取力量与智慧 5.1 传承与创新:古今诗词的对话 5.2 诗意生活:在平凡日子里发现诗 5.3 精神食粮:诗词给予的慰藉与启迪 后记 --- 引言 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之一。它以凝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深邃的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千百年的历史记忆、精神追求和审美情趣。从先秦的《诗经》到唐诗宋词的辉煌,再到后世诗人的创作,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穿越时空的阻隔,滋养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心灵。 本书《诗意中国:那些流传千古的动人篇章》,并非一本简单的诗歌鉴赏录,而是试图带领读者走进一个由文字构筑的诗意世界。在这里,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不追求学术上的严谨,而是希望通过对一些脍炙人口、意蕴深远的诗歌的解读,让读者重新感受诗词的温度与力量,体会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与家国情怀。 我们将沿着历史的脉络,从描绘祖国壮丽山河、抒发家国情怀的诗篇开始,感受诗人们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接着,我们将深入探索诗歌中展现的人生百态,那些关于少年意气、离别相思、友谊长存、闲适生活以及咏物寄情的情感,它们如同我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真切而动人;然后,我们将目光投向那些反映时代变迁、历史事件的诗歌,从字里行间窥见历史的波澜壮阔与人间的悲欢离合;在欣赏诗歌内容的同时,我们也无法忽视其艺术魅力,语言的音韵、意象的构建、修辞的巧妙,共同构成了诗歌那令人沉醉的美;最后,我们希望将这份诗意的感受延伸至当下的生活,探讨如何从古老的诗词中汲取前行的力量与智慧,让古韵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新的光彩。 每一首诗,都是一个时代的回响,是一段情感的凝固,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点亮了我们民族文化的夜空。翻开本书,让我们一同踏上这场诗意的旅程,感受诗词的博大精深,品味人生的酸甜苦辣,领略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 第一章:山河壮丽,家国情怀——描写祖国山河与民族情感的诗篇 诗歌,是最能直接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之一。当面对祖国壮丽的山河,当胸中涌动着深沉的家国情怀,诗人们便用最动人的笔触,将这份情感寄托于文字,流传千古。这些诗篇,不仅仅是对景色的描绘,更是对国家、对民族、对故土最真挚的告白。 1.1 盛世风华,山河锦绣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时代,经济繁荣,文化昌盛,边疆安定。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们笔下的山河,常常是壮丽、秀美、充满生机的。他们以磅礴的气势和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图景,也寄托着对盛世的赞美与热爱。 1.1.1 《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是描写瀑布的千古绝唱。初到庐山,诗人在壮观的瀑布前,被眼前景象所震撼。他没有直接描绘瀑布的形状,而是用了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比喻:“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短短两句,将瀑布从山顶倾泻而下的雄浑气势,描绘得淋漓尽致。那磅礴的水势,仿佛是从九天之上倾泻而下的银河,既有视觉上的震撼,更有听觉上的轰鸣,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以及诗人豪放不羁的想象力。这不仅仅是对景色的赞美,更是对宇宙之宏大、生命之蓬勃的一种感受。 1.1.2 《望天门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李白的另一首《望天门山》,则描绘了长江的壮阔与天门山的奇绝。天门山,是长江流经之处一座雄伟的山峰,被江水劈开,形成一个天然的“门”。诗人在船上远眺,只见“两岸青山相对出”,仿佛是山峰在向他招手,充满了动态的美感。而“孤帆一片日边来”,则勾勒出一叶扁舟在浩渺的江面上缓缓驶来,在落日的余晖下,构成了一幅宁静而壮阔的画面。这首诗,将山水的雄奇与江面的开阔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大唐盛世开放包容的胸襟,也蕴含着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与自豪。 1.1.3 《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的《登高》,同样是描写山河,但其基调却与李白的诗歌有所不同。在安史之乱的背景下,杜甫饱经离乱,漂泊西南。这首诗写于他旅居夔州时,登高远眺。面对秋风萧瑟,战乱未平,诗人发出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感慨。这里的秋天,不再是单纯的季节,而是承载了诗人的忧愁与孤寂。“悲秋”二字,将季节的肃杀与内心的悲凉融为一体。而“万里”、“百年”则强调了诗人漂泊的久远与身体的病弱。这首诗,虽然也描写了高处的景色,但更多的是通过景色的烘托,来表达诗人晚年飘零的悲哀,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这是一种沉重的家国情怀,是对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的深刻体察。 1.2 边塞风云,家国忧思 汉唐时期,边塞是国家重要的战略屏障,也是诗人们创作的沃土。边塞诗,以其粗犷豪放的风格,描绘了边疆的艰苦环境,以及战士们的英勇无畏。在这些诗歌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壮丽的边塞风光,更能感受到诗人对国家安危的关注,以及对戍边将士的敬意。 1.2.1 《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的《出塞》,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诗歌开篇便以历史的纵深感,将读者带入一个古老而苍凉的边塞场景:“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关塞,是历史的见证,也暗示着边疆战争的漫长与无尽。接着,“万里长征人未还”,直接点明了战争的残酷与戍边将士的牺牲。这首诗没有直接描写战斗场面,但通过对历史的追溯和对现实的渲染,营造出一种悲壮的氛围,让人感受到战争对生命的消磨,以及戍边将士的默默付出。这是一种含蓄而深刻的家国忧思,是对和平的珍视与对战争的反思。 1.2.2 《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传 同样是王昌龄的《凉州词》,描绘的则是一种边塞军旅的豪情。“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传。”这句诗,展现了边塞军营中一种独特的宴饮景象。醇厚的葡萄美酒,精致的夜光杯,悠扬的琵琶声,共同营造出一种豪迈而略带浪漫的氛围。然而,在这欢乐的背后,却是“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的巨大反差。这句诗,揭示了边塞将士的辛劳与牺牲,与后方安逸享乐的统治者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军事实力的担忧,以及对战争残酷性的批判。这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家国关怀,是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与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1.2.3 《渔家傲·秋思》: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是一首词,同样充满了边塞的雄浑气魄。“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这里描绘的,是北方边塞严酷的冬季景象。巨大的雪花,仿佛能覆盖整个大地,而“轩辕台”则寄寓着对华夏文明起源的追溯,以及对国家统一和民族尊严的强调。这句诗,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边塞的恶劣环境,也暗示着边疆将士所面临的艰辛。在这样的环境里,诗人却能“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展现了将士们保家卫国的决心与士气。“沙场秋点兵”,更是点明了战争的紧迫感。这首词,充满了阳刚之气,是对边塞将士的赞美,更是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1.3 离愁别绪,思念故土 离别,是人生中无法避免的情感体验。对于身处异乡的游子而言,对故土的思念更是难以割舍。这些描写离愁别绪、思念故土的诗篇,以其真挚的情感,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 1.3.1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李白的《静夜思》,可以说是家喻户晓的思乡诗。在一个宁静的夜晚,诗人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当他抬头望月,思绪便飘向了远方的家乡:“低头思故乡”。短短四句,语言朴素,情感却真挚而深沉。月光,是中国诗词中常见的意象,它常常是寄托思念、思乡的载体。诗人通过对月光的描绘,引出了内心深处对故乡的思念。这首诗,以其极简的语言,传达了最普遍的人类情感,成为无数游子的心声。 1.3.2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将思乡之情与特定的节日结合起来。“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流传最广的诗句之一,它道出了一个普遍的道理:在欢乐的节日里,孤身在外的游子,对家人的思念会更加强烈。“独在异乡为异客”更是直白地抒发了身处异地的孤独感。重阳节登高,本是与家人团聚的节日,然而对于诗人来说,却成了思念家人的日子。他想象着远方的兄弟们,在重阳节登高之时,一定会想起自己,并且会把茱萸插在头上,祈求平安,而他却独自一人,少了这份热闹和祝福。这首诗,用朴实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亲情,以及身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 1.3.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句诗,与上一句紧密相连,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诗人并非身在重阳登高的现场,而是通过自己的想象,推断出远方亲人的活动。他知道,兄弟们此刻一定也在登高,并且会像习俗一样,在头上插满茱萸,寄托对亲人的思念和对平安的祈愿。然而,诗人此刻却缺席了,他只能想象他们“遍插茱萸”,而自己却“少一人”,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比,更加凸显了他的孤独和对家乡的思念。这种“遥知”的写法,既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关怀,又烘托了自己身处异乡的凄凉,情感细腻而动人。 --- 第二章:人生百态,情真意切——展现丰富情感与生活哲思的诗歌 诗歌,不仅仅是对山河壮丽的描绘,也不仅仅是对家国情怀的抒发,它更像一面镜子,映照出人生的百般滋味,展现出丰富多彩的情感世界。从少年时代的意气风发,到离别相思的缠绵悱恻,从珍贵的友谊,到淡泊宁静的闲适生活,再到借物抒情的巧思,诗歌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生画卷。 2.1 少年意气,豪情万丈 少年,是生命中最充满活力和梦想的年纪。在这个阶段,人们往往怀揣着远大的志向,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世界的探索欲。诗歌中,那些描绘少年意气的篇章,往往充满了朝气和力量,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2.1.1 《少年行》: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这句诗,虽然并非出自某一位名家之手,但其意境却广为流传,成为鼓励人们勇往直前的经典名句。它表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不必为前方的道路上没有知己而担忧,只要你才华出众,品德高尚,总会有懂得欣赏你的人,天下何人不认识你呢?这句话充满了自信和豪迈,鼓励人们要敢于追求自己的梦想,要在人生的道路上大胆前行,不必畏惧孤独和质疑。它是一种对人生价值的肯定,也是一种对未来无限可能的期许。 2.1.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这是唐代诗人王勃送别好友杜少府时所作的诗句,同样是表达友谊的经典。在送别的场合,按理说会充满离愁别绪,但王勃却以豁达的胸襟,写出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只要我们的心中有彼此,即使相隔天涯海角,也如同近邻一般亲近。这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友谊观,将情感的联系置于地理距离之上。它传递了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鼓励人们即使面临离别,也不必过于悲伤,因为真挚的友谊能够跨越一切障碍。 2.1.3 《送元二使安西》: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名篇《送元二使安西》。在寒冷的阳关之外,诗人与即将远行的友人饯行。一句“劝君更尽一杯酒”,饱含着依依不舍的深情。然而,更令人心酸的是“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是古代边塞重要的关口,一旦越过,就意味着踏上了漫长而艰险的旅程,前方可能再也没有熟悉的面孔,连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都难以寻觅。这句诗,将离别的场景渲染得格外凄凉,充满了对友人前路漫漫的担忧,也抒发了诗人深厚的友情。 2.2 离别相思,情深意长 离别,是人生中一种普遍而深刻的情感体验,由此而生的相思之情,更是成为诗歌创作的永恒主题。那些描绘离别相思的诗篇,以其细腻的情感,触动了无数人的心弦。 2.2.1 《送元二使安西》: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句诗,与前面提到的“劝君更尽一杯酒”出自同一首诗。送别友人,诗人们常常会描绘远去的背影。然而,王维的这句诗,将意境推向了极致。望着友人远去的孤舟,渐渐消失在碧蓝的天空中,最后只剩下浩渺的长江,向着天际奔流而去。“孤帆远影碧空尽”,写尽了友人离去的孤独与渺小;“唯见长江天际流”,则将目光引向了永恒的自然景物,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友情的珍贵。这句诗,以景写情,情景交融,将离别的伤感渲染得淋漓尽致。 2.2.2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另一首短诗,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表达了深沉的相思之情。“红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被视为相思的象征。诗人看到南国盛开的红豆,不禁联想到远方的恋人,或者思念的人。“春来发几枝”,则将这种思念之情,如同红豆般,随着春天的到来,一点一点地滋长、蔓延。这首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激昂的情感,却以一种含蓄而婉约的方式,触动了人们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引发了对思念之情的共鸣。 2.2.3 《长相思》:日色欲尽花含烟,月明如素愁不眠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长相思》组诗。在傍晚时分,日色渐渐消退,花朵在朦胧的暮色中,如同笼罩着一层薄烟;夜色降临,月光皎洁如素,然而,这美好的夜晚,却丝毫不能缓解诗人的愁绪,反而让她“愁不眠”。这句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烘托了内心的愁苦。暮色与月光,本是美好的景象,但在愁绪的笼罩下,却显得凄美而寂寥。诗人用“愁不眠”来表达内心的痛苦,将相思之情推向了极致。 2.3 友谊长存,知己难求 朋友,是人生旅途中重要的陪伴者。真正的友谊,能够给予我们支持、鼓励和慰藉。诗歌中,有许多赞美友谊的篇章,它们表达了对知己的珍视,以及对友情长存的期盼。 2.3.1 《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是李白送别友人汪伦时所作的诗。诗人与汪伦一同在桃花潭游玩,离别之际,汪伦前来送行。李白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来表达对汪伦深厚情谊的感激。桃花潭水固然深不可测,但汪伦送别时的情意,却比这潭水还要深厚。这个比喻,既写出了送别场面的依依不舍,也展现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 2.3.2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出自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送别的岔路口,诗人劝慰朋友:“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必在分别的路口,像小孩子一样哭哭啼啼,互相沾湿衣襟。这是一种超越了儿女情长的豁达,表达了对友情的自信,相信真正的友情能够经受住离别的考验。这种洒脱的态度,是对朋友最好的鼓励。 2.3.3 《送友人》:青山一道同风雨,白发双垂泪。 这是李白送别友人的另一首诗。“青山一道同风雨”描绘了诗人与友人一同面对生活中的风风雨雨,即使分开了,也依然心意相通。“白发双垂泪”则写出了离别时,两位友人不禁流下了眼泪,表达了离别时的不舍与悲伤。这两句诗,将友情的力量与离别的伤感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展现了深厚友情的真挚与感人。 2.4 闲适生活,淡泊宁静 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人们也渴望一种闲适、宁静的生活。诗歌中,有许多描绘隐逸生活、田园风光、寄情山水的篇章,它们为我们展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生活态度。 2.4.1 《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这是苏轼描写杭州西湖的诗句。在晴天,西湖的水面波光粼粼,景色十分美丽;而即使在雨天,远处的山色也是一片空灵朦胧,同样充满韵味。这句诗,写出了西湖在不同天气下的美景,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热爱。它传递了一种欣赏美的能力,无论顺境逆境,都能发现生活中的美好。 2.4.2 《饮湖上初晴后雨》: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是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结尾两句,也是对西湖美景的极致赞美。诗人将西湖比作美丽的女子西施,认为无论是淡雅的妆容还是浓艳的打扮,都同样美丽动人。这句诗,用非常贴切的比喻,描绘了西湖无论在何种天气、何种状态下,都能够呈现出独特的美。它也暗示了一种人生态度: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要保持积极的心态,展现出自己最美好的那一面。 2.4.3 《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竹里馆》。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悠闲地弹奏着古琴,时而又发出长长的啸声。这是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状态,远离尘嚣,与自然融为一体。竹林,象征着高洁的品格;弹琴、长啸,则表达了内心的自由与豁达。这首诗,描绘了一种理想的隐居生活,充满了诗情画意,也体现了诗人淡泊名利、追求内心宁静的精神境界。 2.5 咏物寄情,物我两忘 咏物诗,是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寄托诗人的情感或思想。这种诗歌形式,要求诗人对事物有深刻的观察和独特的感悟,通过对物象的描绘,引发读者的联想,从而达到“物我两忘”的艺术境界。 2.5.1 《梅花》: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 这句诗,描绘了梅花在严寒中绽放的景象。梅花,不畏严寒,在冰天雪地里独自盛开,与其他春天盛开的桃李截然不同。诗人用“著此身”来形容梅花坚毅的身姿,强调它在恶劣环境中依然保持自己的品格。“不同桃李混芳尘”则赞美了梅花不与俗物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这首诗,借梅花赞美了坚贞不屈、傲然独立的精神,寄托了诗人高尚的品格与情操。 2.5.2 《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这是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童年诗作。虽然年幼,却写出了鹅的生动形象。反复的“鹅鹅鹅”,模仿了鹅的叫声;“曲项向天歌”,则描绘了鹅伸长脖子,仰头唱歌的姿态,充满了活力与乐趣。这首诗,以稚嫩的笔触,捕捉到了鹅的神态,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童真。 2.5.3 《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诗人描写了原野上的青草,即使经历野火的焚烧,春天到来时,依然会顽强地生长出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以极强的生命力和顽强的生命力,展现了青草的生命力。这句诗,不仅仅是对青草的赞美,更常常被用来比喻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即使遭遇挫折,也能够重新站起来,继续前进。它传递了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也寄托了诗人对顽强生命的赞美。 --- 第三章:时代缩影,历史回响——反映社会变迁与历史事件的诗歌 诗歌,是时代的镜子,更是历史的见证。每一首诗,都可能凝聚着一个时代的印记,反映着当时的社会风貌、历史事件,以及人民的生活状态。通过这些诗歌,我们可以穿越时空,触摸历史的脉搏,感受时代的变迁。 3.1 战乱离殇,民生多艰 战争,是人类历史上一抹挥之不去的阴影。战乱带来的苦难,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诗歌,以其独特的视角,记录了战争的残酷,以及底层人民的艰辛。 3.1.1 《兵车行》: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 这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兵车行》,这是一首著名的“诗史”。诗歌通过描写征兵的场面,揭露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痛苦。“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描绘了边塞战场的惨烈,白骨遍野,无人收敛,暗示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这不仅仅是对一处战场的描绘,更是对历代战争造成巨大生命损失的控诉。诗人通过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揭露,表达了对战争的厌恶和对人民的同情。 3.1.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同样是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安史之乱动荡的年代,杜甫的生活十分贫困。一场秋风将他破旧的茅屋吹破,令他无处栖身。然而,在感叹自己遭遇的同时,他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呼喊。这句诗,将个人的不幸,升华为对全天下贫苦读书人的关怀。诗人渴望拥有足够的住房,来容纳所有贫困的读书人,让他们都能安居乐业,快乐地生活。这是一种超越小我的博大胸怀,体现了诗人深厚的仁爱之心和对社会公平的向往。 3.1.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这是唐代诗人岑参描写边塞风光与离别的诗歌。“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轮台,是唐朝边疆重镇。在漫天大雪中,诗人送别前往京城的武判官。大雪覆盖着天山之路,显得格外荒凉与寒冷。这句诗,描绘了边塞地区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暗示了边疆生活的艰辛。同时,离别发生在这样的环境中,更增添了一份悲壮与不舍。它反映了那个时代边塞将士的辛劳与奉献,以及他们与家乡的隔绝。 3.2 盛世繁华,歌舞升平 与战乱年代的苦难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历史上也曾出现过辉煌繁荣的盛世。在这些时代,经济发达,文化昌盛,歌舞升平,诗歌也常常描绘出繁华的景象,展现了时代的风貌。 3.2.1 《清平调·其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这句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为杨贵妃所作的《清平调》。在御花园中,唐玄宗与杨贵妃赏花,李白奉命作诗。这句诗,将杨贵妃的美貌与花朵的美丽融为一体。“云想衣裳花想容”,意思是,看到云朵,人们会想到她的衣裳;看到花朵,人们会想到她的容颜。这是一种极其细腻的赞美,将人的美与自然的美巧妙地结合。而“春风拂槛露华浓”,则描绘了春风吹拂,花朵上的露珠晶莹剔透,更增添了景色的娇艳。这首诗,是唐代宫廷盛世繁华的写照,也展现了当时文人与皇室的密切关系。 3.2.2 《长恨歌》: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同样是描写杨贵妃的绝世美貌,白居易的《长恨歌》中,“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更是将这种美貌推向了极致。杨贵妃仅仅是回过头来,嫣然一笑,就足以倾倒众生,让皇宫中其他的嫔妃都黯然失色。这句诗,生动地描绘了杨贵妃惊人的美貌,也暗示了她的得宠。它成为了描写绝世美女的经典名句,也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宫廷的奢靡生活。 3.2.3 《洛阳牡丹》: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 洛阳,是中国著名的牡丹之乡。牡丹,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富贵、吉祥的象征。这句诗,描绘了洛阳牡丹盛开时的盛况。“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意思是,牡丹花盛开的二十天里,整个洛阳城的人们都为之疯狂。这句诗,以夸张的手法,展现了牡丹的魅力,以及人们对美好事物的热爱。它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有闲暇去欣赏美丽的牡丹,并为此而欢欣鼓舞。 3.3 时代变迁,物是人非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在不断变迁。然而,在变迁中,我们常常会感叹“物是人非”的无奈。诗歌,以其细腻的情感,捕捉到了这种时代变迁带来的沧桑感。 3.3.1 《泊秦淮》: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这是唐代诗人杜牧在秦淮河边所作的诗。曾经繁华的南京(当时称金陵),在经历亡国之痛后,依然是歌舞升平。诗人看到歌女们在秦淮河上唱歌,而她们却不知道亡国之恨,依然吟唱着亡国之君的靡靡之音《后庭花》。这句诗,充满了历史的沧桑感和作者的痛惜之情。它揭示了统治者沉迷享乐,不思进取,最终导致国家灭亡的悲剧。诗人通过对眼前景象的描绘,引发了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也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3.3.2 《石头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是南朝诗人刘禹锡的《石头城》。这首诗,表达了对过去辉煌时代的怀念,以及对如今沧桑巨变的感慨。“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意思是,过去那些显赫一时的王谢大家族,他们的宅院里曾经飞翔的燕子,如今都飞进了普通百姓的家中。这句诗,以燕子为喻,形象地描绘了朝代的更迭和家族的兴衰。曾经的显赫贵族,如今已经化为历史的尘埃,他们的居所也变得普通。这是一种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深刻体悟。 3.3.3 《锦瑟》: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这是唐代诗人李商隐的《锦瑟》。这首诗意境朦胧,充满了感伤的情绪。诗人用“庄生晓梦迷蝴蝶”来比喻对人生虚幻的迷茫,不知道是自己在梦中变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变成了自己。而“望帝春心托杜鹃”则借用了望帝化为杜鹃啼血的故事,来表达内心的凄苦与思念。这两句诗,虽然典故较多,但其表达的情感是共通的——对人生的迷茫、对过去的留恋、对现实的忧伤。它反映了晚唐时期,社会动荡,诗人内心的不安与失落。 --- 第四章:艺术魅力,语言之美——品味诗歌的音韵、意象与修辞 诗歌之所以能够打动人心,除了其深刻的思想内容,更在于其独特的艺术魅力。音韵的和谐、意象的丰富、修辞的巧妙,共同构成了诗歌那令人沉醉的美。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内涵,感受语言的无穷力量。 4.1 音韵之美: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诗歌的音乐性,是其最直接的魅力之一。通过精妙的音韵安排,诗歌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能够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 4.1.1 押韵的奥秘:平仄协调,韵律和谐 诗歌的押韵,是为了达到音韵的和谐统一。在汉语诗歌中,押韵通常是每句诗的最后一个字,或者隔句押韵。配合平仄的运用,更是能够让诗歌的韵律更加丰富。例如,唐诗中常见的格律诗,就要求严格的平仄对仗和押韵,使得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富有节奏感。这种韵律的和谐,能够增强诗歌的感染力,使情感表达更加流畅。 4.1.2 节奏的魔力:四言、五言、七言的韵味 不同句式的诗歌,具有不同的节奏感。四言诗古朴庄重,如《诗经》中的许多篇章;五言诗简洁明快,如唐诗中的五言绝句和律诗;七言诗则更加舒展流畅,如唐诗中的七言绝句和律诗,以及宋词中的长调。例如,五言绝句,四句二十个字,却能包含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而七言律诗,八句五十六个字,则可以描绘出更广阔的画面,表达更复杂的情感。这些不同的句式,通过其独特的节奏,能够营造出不同的语境和氛围,给读者带来不同的感受。 4.2 意象之美: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意象,是诗歌中最能引起读者联想的部分。诗人通过对意象的选择和组合,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之中,从而创造出深远的意境。 4.2.1 山川明月:寄托愁绪与壮志 在诗歌中,山川、明月常常是寄托诗人情感的重要载体。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壮阔的长江和天际的尽头,承载了诗人送别友人的不舍与惆怅。“明月”更是常常与思乡、离愁联系在一起,如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借月光勾勒出对家乡的思念。同时,明月有时也象征着一种高洁的品格,如“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展现了诗人孤高自信的形象。 4.2.2 花鸟虫鱼:描绘生活与情感 花鸟虫鱼等自然景物,也常常被诗人用来描绘生活,抒发情感。如“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以红豆象征相思;“鹅鹅鹅,曲项向天歌”,以鹅的歌唱展现生机与童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以小草的顽强生命力比喻不屈的精神。这些细微的生命,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变得生动而有力量。 4.2.3 历史遗迹:引发怀古与思索 历史遗迹,如古老的城墙、宫殿、战场等,常常能够引发诗人的怀古之情,引发对历史的思考。如刘禹锡的《石头城》,“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以历史遗迹的变迁,感慨人生的无常。这些遗迹,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承载着过去的辉煌与兴衰,让诗人对世事变迁产生深刻的感悟。 4.3 修辞之美: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 修辞手法,是诗歌表达的“点睛之笔”,能够让诗歌的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4.3.1 《望庐山瀑布》的比喻:银河落九天 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将瀑布比作“银河”,极大地增强了瀑布的视觉冲击力和想象力。这种比喻,将自然景象与神话传说相结合,使得瀑布的壮观程度得到了升华,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 4.3.2 《咏鹅》的拟人:曲项向天歌 骆宾王在《咏鹅》中,用“歌”来形容鹅的叫声,赋予了鹅人的情感和行为。这种拟人化的手法,让鹅的形象更加生动有趣,充满了活力。 4.3.3 《出塞》的夸张:万里长征人未还 王昌龄在《出塞》中,“万里长征人未还”,这句诗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来强调战争的漫长和战士的艰辛。虽然“万里”并非实指,但它极大地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让读者能够感受到边疆战争的残酷和战士们默默的付出。 --- 第五章:诗意人生,古韵今辉——如何从诗词中汲取力量与智慧 诗词,不仅仅是文字的艺术,更是人生的智慧。在浩瀚的诗词长河中,蕴藏着丰富的精神财富,能够滋养我们的心灵,启迪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活出诗意。 5.1 传承与创新:古今诗词的对话 中华诗词,拥有悠久的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从《诗经》的质朴,到唐诗的雄浑,再到宋词的婉约,以及后世的创新,诗词的形式和风格不断演变,但其核心的文化精神却一脉相承。学习古诗词,是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而将古诗词的精神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进行创新性的表达,则是让古韵在新时代焕发活力的关键。 5.2 诗意生活:在平凡日子里发现诗 生活,本就是一首诗。有时,我们过于追求轰轰烈烈,反而忽略了身边的美好。诗词,教会我们用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观察生活,去感受平凡中的不平凡。一缕晨光,一杯清茶,一次与友人的交谈,都可能成为诗意的源泉。当我们将诗词的审美情趣融入生活,平凡的日子也会变得更加有趣和有味道。 5.3 精神食粮:诗词给予的慰藉与启迪 在人生的起起伏伏中,我们难免会遇到困境、挫折和迷茫。此时,诗词便如同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干涸的心灵。那些描写坚韧不拔的诗句,能够给予我们力量;那些描绘豁达人生观的诗篇,能够帮助我们走出阴影;那些充满哲理的诗句,则能启迪我们的智慧,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人生。诗词,是人生旅途中最宝贵的精神食粮,它能够陪伴我们,慰藉我们,激励我们,让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 后记 《诗意中国:那些流传千古的动人篇章》,是笔者对中华诗词文化的一份浅显的理解和感悟。希望通过本书,能够带领读者走进诗词的世界,感受文字的魅力,体会情感的共鸣,汲取人生的智慧。诗词的世界浩瀚无垠,本书仅仅是抛砖引玉,愿读者能够在此基础上,继续探索,发现更多属于自己的诗意。

用户评价

评分

(四) 说实话,我对古诗词一直有点畏惧,总觉得它们离我们的生活太遥远,理解起来也费劲。但是,《康震讲诗词经典》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康震老师的讲解,非常生动有趣,一点都不枯燥。他讲李煜的《虞美人》,不是简单地分析“问君能有几多愁”,而是描绘了李煜亡国后的悲惨境遇,将那种刻骨铭心的愁绪,通过具体的场景和细节展现出来,让你感同身受。他会用很形象的比喻,把抽象的情感变得具体,比如形容李煜的愁,“像潮水一样,一波一波地涌来,淹没了所有的希望”。这种表达方式,让我在读的时候,脑海里会立刻浮现出画面,仿佛身临其境。而且,他还会经常穿插一些历史故事,讲到一些历史人物时,会生动地刻画他们的形象,让你觉得他们不再是书本上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有爱有恨的真实个体。这种解读方式,让我在学习诗词的同时,也了解了很多历史知识,真的是一举两得。这本书的讲解,更像是听一位老朋友在分享他对诗词的感悟,那种亲切和共鸣,是我之前从未体验过的。

评分

(二) 拿到《康震讲诗词经典》这本书,最初是被它书名里“经典”两个字吸引。我一直觉得,很多古诗词虽然流传千古,但其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常常被我们忽略,或者只是停留在表面的理解。而这本书,真的做到了“讲”。康震老师的讲解,不是那种程式化的、一本正经的说教,而是充满了生活气息和个人见解。他会从一个非常独特的角度切入,比如讲解杜甫的《春望》,他并没有仅仅停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悲凉,而是深入剖析了杜甫当时的心境,以及他作为一个诗人的责任感。他会分析诗句的音韵美,会考证诗句的用词,但这一切都服务于一个核心:让读者真正理解诗词背后的情感和作者的意图。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用一种非常生活化的语言,解释了“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句诗,并没有生硬地套用社会批判的框架,而是从一个观察者的视角,将当时社会 Mianduan 的巨大反差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读了之后,会不由自主地陷入沉思。这种讲解方式,让原本可能有些疏远的古诗词,变得触手可及,仿佛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他不是在教你如何背诵,而是在引导你如何去感受,如何去体会。

评分

(一) 读了李白的《静夜思》,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那种“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意境,在许多版本里都好像隔着一层纱,不是不够美,而是少了点“灵魂”。后来偶然翻到一本名叫《康震讲诗词经典》的书,虽然没点明是讲《静夜思》的,但其中对诗词的解读方式,让我眼前一亮。康震老师并非只是简单地罗列诗句,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将诗人的心境、当时的社会背景、甚至是一些不为人知的趣事,都融会贯通。读他讲《静夜思》的段落,我仿佛置身于唐朝的某个夜晚,看到李白站在窗前,月光洒在他孤寂的身影上,那一刻的思念,不再是抽象的词句,而是鲜活的、能触碰到心底的情感。他分析了“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提出了几种可能的解释,这让我第一次意识到,原来诗句背后可以有如此丰富的想象空间,而不仅仅是固定的字面意思。而且,他并没有因为是“经典”就摆出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用一种非常亲切、接地气的方式,让你觉得诗词并没有那么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的生活里,在我们每一个普通人都能感受到的情感之中。我尤其喜欢他讲到一些典故时,会穿插一些趣味盎然的小故事,让整个阅读过程充满了惊喜,不像枯燥的学术分析,更像是一场引人入胜的文化之旅。

评分

(三) 最近开始重新拾起对诗词的兴趣,之前读过一些普及读物,但总觉得不够深入,像是隔靴搔痒。直到我遇见了《康震讲诗词经典》。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位饱读诗书的长者,坐下来,泡上一壶茶,耐心地与你分享他心中那些千古绝唱。康震老师的文字,有着一种独特的温度,他不回避诗词中的深沉和悲伤,但总能从中找到一丝温暖和力量。他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不仅仅是罗列“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而是详细地剖析了苏轼当时身处逆境,却依然怀揣着对人生的豁达和对国家的热忱。他会讲到苏轼的性格,他的人生经历,这些细节的补充,让《念奴娇》这首词不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人的呐喊。而且,他对诗词的解读,往往带着一种哲学的高度,他会引导你去思考诗句背后的含义,去体会作者所表达的人生哲理。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诗词,更像是在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与古人进行思想的交流。这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让我对诗词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

评分

(五) 我一直认为,诗词的魅力在于它能跨越时空,触动人心。而《康震讲诗词经典》这本书,正是做到了这一点。康震老师的讲解,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学究气,而是用一种充满人文关怀的视角,去解读每一首诗词。他讲到曹操的《短歌行》,没有简单地分析“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及时行乐,而是深入挖掘了曹操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军事家,在乱世之中,对人才的渴求,对生命短暂的感慨,以及他内心深处的那份孤寂和豪情。他会从历史的角度,剖析诗词创作的背景,但更重要的是,他会告诉你,这些诗词所蕴含的情感,是如何穿越千年的时光,依然能引起我们今天读者的共鸣。他讲述诗词时,总会引经据典,但又不显得卖弄学问,而是巧妙地将这些知识融会贯通,为读者提供更丰富的理解维度。我特别喜欢他对于诗词意境的描绘,他能用非常细腻的笔触,将诗人心中的山水、情感、理想,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你仿佛置身于诗词所描绘的世界中。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意。

评分

对各朝代诗词有个大概介绍,不可多得的入门书籍,值得购买

评分

好书 满意 还会回购!

评分

1931年10月林徽因在《诗刊》第3期上发表作品,徐志摩在《诗刊·叙言》写了一则声明:“本刊的作者林徽音,是一位女士,《声色》与以前的《绿》的作者林微音,是一位男 ????...

评分

在认真阅读,真希望可以重返校园,安静读书,安慰忙碌的灵魂。

评分

这次经典诗词大会啊,这一系列的活动推出的相关作品,也可以作为普及性的工作来展开。

评分

诗词大会嘉宾的书,应该不错的

评分

在中国历史中,北宋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兄弟三人可谓是一家人同登文坛高峰的典型代表。苏洵是一株老树,根深叶茂,繁密成荫,在他的近旁,新松茁壮,材堪栋梁;苏辙是一座火山,表面沉静,内心炽热,为人谦和敦厚,为政刚柔并济,处置有方;而苏轼更是文坛领袖,从古至今令无数中国人为之敬仰崇拜,成为融入民族血液的人格样板。康震教授在本书不仅讲述了苏洵、苏轼、苏辙三人的代表性经历以及对三人诗词、散文的品读,更延展了对子女的教育以及当时的社会风貌,作者借古喻今,对今天的很多问题都有借鉴意义。

评分

作者简介

评分

在认真阅读,真希望可以重返校园,安静读书,安慰忙碌的灵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