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书按照中医执业及助理医师全新考试大纲的要求,在认真分析、总结历年考试的命题规律后精心编写而成。全书按照考试大纲的要求展开,内容编写做到口诀化、题眼化、考点化、总结对比化。提炼考点,浓缩出精华,使考生能快速掌握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的范围及重要考点。本书全面而有重点地准确把握考试的命题方向,又能掌握重要的考试要求和考试细节,是复习应试的必背辅导书。
第一章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001
第二单元阴阳学说001
第三单元五行学说002
第四单元藏象学说004
第五单元五脏004
第六单元六腑005
第七单元奇恒之腑006
第八单元精、气、血、津液、神007
第九单元经络008
第十单元体质009
第十一单元病因010
第十二单元发病011
第十三单元病机011
第十四单元防治与养生012
第二章中医诊断学
第一单元绪论014
第二单元望诊014
第三单元望舌018
第四单元闻诊020
第五单元问诊022
第六单元脉诊024
第七单元按诊026
第八单元八纲辨证027
第九单元病因辨证(助理不考)028
第十单元气血津液辨证029
第十一单元脏腑辨证031
第十二单元六经辨证(助理不考)034
第十三单元卫气营血辨证(助理不考)037
第十四单元三焦辨证(助理不考)038
第三章中药学
第一单元中药的性能039
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039
第三单元中药的用药禁忌039
第四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040
第五单元解表药041
第六单元清热药043
第七单元泻下药045
第八单元祛风湿药046
第九单元化湿药047
第十单元利水渗湿药047
第十一单元温里药048
第十二单元理气药049
第十三单元消食药050
第十四单元驱虫药050
笫十五单元止血药050
第十六单元活血化瘀药052
第十七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053
第十八单元安神药054
第十九单元平肝息风药055
第二十单元开窍药056
第二十一单元补虚药056
第二十二单元收涩药059
第二十三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059
第二十四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助理不考)060
第二十五单元常考药物剂量总结060
第四章方剂学
第一单元总论061
第二单元解表剂061
第三单元泻下剂063
第四单元和解剂065
第五单元清热剂066
第六单元袪暑剂069
第七单元温里剂070
第八单元表里双解剂071
第九单元补益剂072
第十单元固涩剂074
第十一单元安神剂076
第十二单元开窍剂076
第十三单元理气剂077
第十四单元理血剂079
第十五单元治风剂081
第十六单元治燥剂082
第十七单元祛湿剂083
第十八单元祛痰剂086
第十九单元消食剂087
第二十单元驱虫剂087
第二十一单元方剂学总结088
第五章中医内科学
第一单元肺系病证089
第二单元心系病证094
第三单元脑系病证097
第四单元脾胃病证101
第五单元肝胆病证107
第六单元肾系病证110
第七单元气血津液病证113
第八单元肢体经络病证123
第六章中医外科学
第一单元中医外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助理不考)126
第二单元中医外科疾病辨证(助理不考)126
第三单元中医外科疾病治法128
第四单元疮疡129
第五单元乳房疾病132
第六单元瘿134
第七单元瘤、岩135
第八单元皮肤及性传播疾病136
第九单元肛门直肠疾病141
第十单元泌尿男性疾病143
第十一单元其他外科疾病145
第十二单元周围血管疾病146
第七章中医妇科学
第一单元绪论(助理不考)148
第二单元女性生殖器官148
第三单元女性生殖生理148
第四单元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150
第五单元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助理不考)150
第六单元妇科疾病的治疗151
第七单元月经病152
第八单元带下病163
第九单元妊娠病164
第十单元产后病169
第十一单元妇科杂病172
第十二单元计划生育175
第十三单元女性生殖功能的调节与周期性变化(助理不考)176
第十四单元妇产科特殊检查与常用诊断技术(助理不考)177
第八章中医儿科学
第一单元儿科学基础178
第二单元儿童保健181
第三单元新生儿疾病181
第四单元肺系病证183
第五单元脾系病证188
第六单元心肝病证192
第七单元肾系病证196
第八单元传染病198
第九单元虫证203
第十单元其他疾病204
第九章针灸学
第一单元经络系统207
第二单元经络的作用208
第三单元腧穴的分类208
第四单元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209
第五单元特定穴209
第六单元腧穴的定位方法211
第七单元手太阴肺经、腧穴212
第八单元手阳明大肠经、腧穴213
第九单元足阳明胃经、腧穴214
第十单元足太阴脾经、腧穴215
第十一单元手少阴心经、腧穴216
第十二单元手太阳小肠经、腧穴217
第十三单元足太阳膀胱经、腧穴217
第十四单元足少阴肾经、腧穴219
第十五单元手厥阴心包经、腧穴220
第十六单元手少阳三焦经、腧穴221
第十七单元足少阳胆经、腧穴222
第十八单元足厥阴肝经、腧穴223
第十九单元督脉、腧穴224
第二十单元任脉、腧穴225
第二十一单元奇穴226
第二十二单元针灸穴位总结227
第二十三单元毫针刺法229
第二十四单元灸法229
第二十五单元拔罐法230
第二十六单元其他针法230
第二十七单元头针、耳针(助理不考)231
第二十八单元治疗总论231
第二十九单元内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31
第三十单元妇儿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37
第三十一单元皮外骨伤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38
第三十二单元五官科病证的针灸治疗240
第三十三单元其他病证的针灸治疗241
第十章诊断学基础
第一单元症状学242
第二单元问诊247
第三单元检体诊断247
第四单元实验室诊断254
第五单元心电图诊断261
第六单元影像诊断262
第十一章内科学
第一单元呼吸系统疾病264
第二单元循环系统疾病267
第三单元消化系统疾病271
第四单元泌尿系统疾病275
第五单元血液系统疾病277
第六单元内分泌与代谢疾病279
第七单元结缔组织病281
第八单元神经系统疾病283
第九单元常见急危重症284
第十二章传染病学
第一单元传染病学总论287
第二单元病毒感染288
第三单元细菌感染292
第四单元消毒与隔离296
第十三章医学伦理学
第一单元医学伦理学的历史发展298
第二单元医学伦理学的理论基础299
第三单元医学道德的规范体系299
第四单元医患关系道德300
第五单元临床诊疗工作中的道德300
第六单元医学科研工作的道德301
第七单元医学道德的评价302
第八单元生命伦理学302
第九单元医学伦理学文献总结303
第十四章卫生法规
第一单元卫生法、卫生法律责任、《执业医师法》304
第二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 305
第三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306
第四单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307
第五单元《医疗事故处理条例》307
第六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 308
第七单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308
从装帧质量上来说,这本书的品控简直是一场笑话。纸张的厚度和光洁度都很差,我感觉用最便宜的铜版纸都比它强。稍微用力一点翻阅,或者用中性笔稍微用力写字,墨水就会有轻微的洇开现象,尤其是在图表和公式密集的地方,显得非常混乱。更糟糕的是,装订非常松散,我才使用了不到一个月,书脊就已经开始出现裂痕,一些页码开始松动,我担心在考前最关键的冲刺阶段,这本书会散架,那将是多么令人沮丧的体验。而且,书本的整体重量比预期的要重得多,这大概是因为它塞入了太多过于详尽的、但对考试帮助不大的背景知识。对于需要经常携带复习资料的考生来说,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物理负担。一本专业的考试用书,最起码应该保证在物理形态上的耐用性和便携性,而这本笔记在这方面的表现,让人感到极其不专业,仿佛只是为了应付出版任务而匆忙交差的作品。
评分这套笔记的排版简直是灾难,完全没有章法可言,拿到手的时候我简直不敢相信这是正规出版物。首先,它的字体大小和行间距极其不一致,有时候为了塞下更多的内容,作者会用极小的字号挤在一起,阅读起来非常吃力,尤其是对于像我这种需要长时间盯着书本复习的人来说,简直是折磨。更要命的是,重点标记系统完全混乱,你根本分不清哪里是必须记忆的考点,哪里只是作者的零散备注。有时候一个重要的理论,可能被分割在好几个毫不相关的角落里,需要靠着惊人的记忆力和耐心才能将它们串联起来。我尝试用荧光笔做标记,结果发现很多地方已经过度标记,或者标记的颜色和内容完全不匹配,导致我不得不放弃原有的标记系统,重新自己整理一套体系。如果说它是一本“笔记”,那它更像是一个人临时起意记录的草稿堆砌而成,缺乏清晰的逻辑主线和结构感,让人在复习的关键时刻,找不到清晰的指引,浪费了大量时间在试图理解作者的“脑回路”上,而不是掌握核心知识点。
评分这本所谓的“高分笔记”,在“实用性”上做得还不如我自己的手写总结。它的设计理念似乎完全偏离了“应试”的初衷,反而更像是一本试图涵盖所有知识点的“百科全书”,但却没有进行有效的筛选和提炼。医学考试最核心的要求是抓住重点,区分主次,而这本书的处理方式是“平均用力”,把每一个知识点都用几乎相同的篇幅来介绍,结果就是重点不突出,次要信息堆积。比如,一些极其罕见的病症和诊断标准,它用了大量的篇幅去解释,反而是一些年年必考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的鉴别诊断要点,却被一笔带过,或者只用了一个简单的流程图敷衍了事。这让我不得不花大量时间去判断哪些内容是“噪音”,哪些是“信号”,这种过滤成本太高了。一个真正高效的笔记,应该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大师,直接把考试的“脉络图”画给你看,但这本笔记给我的感觉是,它把所有杂乱的线索都混在一起,需要我自己去重新整理,这与我购买它的目的——省时高效——背道而驰。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让人感到一种深深的隔阂感。它似乎更倾向于学术论文的写作风格,充斥着大量晦涩难懂的术语和复杂的长难句,完全没有采用考生易于接受的、口语化或结构清晰的“教学语言”。我多次发现,一个简单的概念,需要我反复阅读两三遍,才能勉强理解作者想表达的核心意思。这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考生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一个好的复习资料,应该像一位耐心又高明的老师,用最简洁、最准确的语言把复杂的知识点剖析清楚。然而,这本笔记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个知识的搬运工,它把教材里的内容原封不动地搬了过来,只进行了粗暴的删减,却忽略了转化和优化。很多关键的术语解释含糊不清,或者需要读者自行去查阅教材进行交叉验证,这极大地拖慢了复习的效率,让我不断地在“这本书”和“教材”之间来回切换,完全无法沉浸式地学习。
评分说实话,如果不是时间紧迫,我真想直接扔掉它。这本书在内容覆盖上存在着明显的漏洞和滞后性,完全没有体现出“高分笔记”应有的前瞻性和全面性。我发现在涉及某些近几年的新版指南和最新的临床操作规范时,这本书的内容明显跟不上节奏,停留在好几年前的标准上。这对于报考执业医师考试的人来说,是致命的缺陷,因为考试的出题方向正是紧盯最新的变化。例如,在某些慢性病管理方案的推荐用药上,我对比了其他几本更权威的参考书,发现这本笔记里推荐的药物和剂量已经过时,如果完全依据它来记忆,可能会在实战中出现偏差。此外,对于一些高频考点,它的解析深度远远不够,仅仅是罗列了结论,缺乏深入的病理生理机制或诊断逻辑的铺垫,导致我虽然记住了“是什么”,但完全不理解“为什么”,遇到稍微灵活的题目就立刻懵圈。准备医考,需要的不仅是记忆,更是理解,而这本“笔记”在这方面显得极其单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