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梁文道、钟晓阳作序 《开卷八分钟》推荐!
迷路、淋雨、找不到小女孩喜欢的罗琳的咖啡馆的大哭、火车上被查票被敲竹杠却花钱息事、在飞机上呕吐的狼狈样……
不妨享受放肆的美好!
内容简介
漫漫人生路,马家辉始终是那个*真实的自己。从前半生择其所爱,到用余生爱其所择,他活得恣意,也爱得真切。《马家辉家行散记》记录了他在时光旅程上的自由而真实的行走状态,以及对自己、对家人自由而深切的爱意。
《死在这里也不错》,一段肆意、坦诚又忠于自我的旅程,也是马家辉自己*为钟爱的一场异域时光。
惧飞,有“恐人症”,怕黑怕鬼,在路途中容易感冒,偶尔拉肚子,容易迷路。他的旅行往往带着一点不情愿,所以他总是反复无常,出入之间总是犹豫,总是敏感。但为了他的女孩儿们,他终于没有戒掉“旅行”这个瘾。
作者简介
马家辉,有料、有趣、有型的香港作家,专业书虫,非典型背包客,未遂古惑仔。怕黑,怕冷,怕饿,怕飞,怕人,心灵娇嫩,充满矛盾。被读者爱称为“小马哥”“文坛梁朝伟”,亦被称为“多情仗义的散文家”。
1963年生于香港,湾仔长大。台湾大学心理学学士,美国芝加哥大学社会学硕士、威斯康辛大学社会学博士。作为传媒人、专栏作家、文化评论家,文章散见于港台及内地报刊,首部长篇小说《龙头凤尾》获2017台北国际书展小说大奖、第十届香港书奖。
内页插图
精彩书评
马家辉人是有些分裂的,一头是放肆,一头是腼腆:他的腼腆不是怯的那种,是忍的那种,隐暗地含着劲道。所以,总体他给我一半汽油一半精油的感觉。我怕汽油的人,所以,人我只要他一半,但文全部要:杂文,评论,游记,散文,小说,他四处放火,也遍地开花,留香。他以丰富和不羁长成香港乃至大中华文坛的一道风景,热带植物一样的,漫生漫长的。
——麦家
读《死在这里也不错》,比起其他也写得相当好看的游记,我觉得它*大的特点是作者的诸多矛盾跃然纸上……行旅于他,好比抽烟;十多年来老听他说戒烟,但没有一次戒得成,真正印证了马克·吐温的那句名言:“戒烟很容易,我戒过十几次了。” ——梁文道
之所以让我深刻萦怀是因为,在这些镜头里所显现的旅人影像暴露了人的脆弱易毁,其实很自然会扩大联想到生之旅途。 ——钟晓阳
目录
新版自序:到了终站的时候
序一 如果旅行不自在 梁文道
序二 山一程,水一程 钟晓阳
原版自序 青春的约定
京都·花见
花见/京都食事/在意/总有出发的理由/迷途/小和尚/切腹/天不长地不久/京都的父亲
鹿儿岛·情书的遗痕
异乡的暖意/谁坐在我车上?/百无聊赖的马/告别夏目先生/遇上向田邦子
前进岚山·雪国列车
前进,进/雪国列车/室内白/从舞台往下跳/日出处天子
和风丽日·樱花的女儿
小酒馆/Shemale /迷途/小墨鱼/风吕妇人/吃食的礼仪/手势/死亡的美学/掩目/温柔和
顺/出门,之后/痴汉/儿时门巷/庄严/我记得
镰仓·小津先生在等我们呢
奈良的天色/孩子的歌声/小津先生在等我们/雨中墓园
胃攻首尔·No Day But Today!
躲风如躲子弹/头上的笑窝/美目盼兮/味蕾亢奋/冰块旁的面条/八爪鱼的吸盘/李维史
陀不在此/尊贵的李维史陀/隧道的尽头/流浪者的角落/贪心逐鲜的女子/ 音乐里的哲
学/迷离酒店/融入/异形,彼此彼此/简食/技艺/他们在看着我们
易北河畔的小说家
小小的变态/别急/恋爱的语言/Sweetie/做爱后的第一件事/散漫时光/前所未有地温柔
/说汉语的女子
布拉格·卡夫卡的眼睛
在途上/抽烟室/饥饿的下午/卡夫卡的眼睛/桥上没有卡夫卡/立志做骑士的小女孩/广
场/轻与重
维也纳·我的弗洛伊德
火车上/意外的熟人/弗洛伊德/平安代价/火柴
萨尔茨堡·年轻的旅者
萨尔茨堡/城堡/命运交织的城堡/莫扎特的头发/年轻的旅者/错失/书店
英伦·书简
呷醋的女人/李约瑟与鲁桂珍/在牛津遇上迈克尔·杰克逊/英国牛肉店/上了锁链的书/
踏出酒馆的门外/恐怖分子的炸弹余威/伦敦的咖啡和香烟/吃下一片炸鱼/Too much
Tomorrow
牛津重逢·总算回到家了
天色忽然就暗了/爬楼梯/第一次流眼泪/转身意外又遇上
伊斯坦布尔·呼愁
旅行上瘾者/机场里的作家/呼愁/城市书写者/向德波顿提问/长长的廊道/买不到,旧衣裳/书店脸容/只是为了书名/风景的另一种写法
肯尼亚
在飞机上缓步跑/不是旅游/如果在草原上裸奔/跟大象相遇/远离非洲
爱丁堡·哭泣的理由
巴黎·是海明威的
清晨的车站/非常巴黎/塔下,塔上/海明威的巴黎
威尼斯·水是温柔乡
死在俄罗斯
波士顿·水炉边
飞机上的厕所/发了疯的移民官/赵元任的学者女儿/在寒夜校园里吃粥/在异域的国度里/生命之书,忏情之书/鹏飞九万里,而归于尘土/把什么放进嘴巴?
拉斯维加斯·Love to Hate
卢克索·魂断黄沙
卢克索/洪加达/只要有笔在/33前进进/33神秘的女子
并非终点
精彩书摘
立志做骑士的小女孩
黄金巷内有一间小小的免费博物馆,展览中世纪的武士盔甲和刀矛,小女孩看得入神,迟迟不肯离开。我问她是否happy,她说比happy更happy,双腿再累,亦是值得。
自从读完Narnia,她对中世纪的欧洲风云着迷得不可收拾,说自己的一生大梦就是做个骑士,因此,常作男装打扮,并替自己取了一个欧式名字。我故意挑衅道:“欧洲已经没有了皇帝,何须再有骑士?”她闷闷不乐了好一阵子。
我不忍,只好改口道:“欧洲虽然没有了皇帝,却亦会颁发象征性的骑士头衔,例如法国,只要你在某个领域有出色表现,便有机会取得一个小小的领章,把章扣在衣领上,便人人都知道你拥有骑士荣誉。”
“真的吗?”小女孩睁着眼睛问,“那我的人生目标就是要取得骑士头衔。但到底要出色到什么地步?”
我摇头承认不太清楚,唯一能说的是:“高行健就有骑士头衔。你上次见过的张信刚教授也有,那表示不管是文学或科学领域内努力,都有机会。回到香港后,我把他的电邮给你,你自己问他吧!”
小女孩从不穿裙子,当然校服裙是例外。可是来到欧洲,为了穿得体面地去看歌剧,自动要求临急抱佛脚去添购衣裙。
看她高高兴兴地挑选衣服,忽然想起,这是她生平的第一次shopping;眼看着她脸上的欢乐表情,忍不住在心里暗说,欢迎来到女性的文明世界,打开你的衣柜,你从此成为女性。
这样说完,心里又忍不住涌起一阵悲哀。
旅途中,小女孩最令我感到讨厌的行为是不断在行李内搜寻我的雪茄,一有发现,立即放在水龙头下予以浸毁,或在离开旅馆checkout时偷偷扔弃于垃圾桶,待我知道,已成定局。
“太狠了吧,慈禧太后?”我抗议,“你知道雪茄是很贵的东西吗?”
小女孩毫不买账,嘟起嘴巴模仿电影《小孩不笨》里父母教训子女的语气道:“you know, it's for your o-w-n g-o-o-d!”
这时候刚好走在查理大桥上,我真想哄她俯身看看桥下有些什么,然后把她往下推。
恐怕还要再等廿年,等小女孩成长了,笑过了也哭过了,才明白到了某个年纪,只要仍能令自己感到愉快开心的事情便可被定义为good了。或许到时候她会重游布拉格,再次走在查理大桥上,忽然想起父亲的雪茄,于是跑到小酒馆内,一边喝红酒一边吞云吐雾。
在云雾里,小女孩将真正懂得她的父亲。
前言/序言
到了终站的时候
先说一个微博留言的小故事,据说真实:
一位网友买了老版本的《死在这里也不错》,午饭时在餐厅翻读,上司坐在桌子对面,没说半句话。午饭后,上司忽然把他唤到上上司的办公室,两个人望着他,脸上尽是安慰的慈悲笑容,轮流对他“晓以大义”,说什么年轻人千万别自寻烦恼,生活必须积极,为自己、为父母、为国家、为民族,努力工作和学习,诸如此类,诸如此类。
网友如丈八金刚摸不着头脑,反问道:“领导,我最近做事有犯错吗?请明确批评指示。”
上司焦急了,道:“我们担心呀!我们知道你在读一本什么‘死’什么‘也不错’的书,封面又是一张上吊的照片,担心你年纪轻轻,看不开,看不透,自寻短见,所以得跟你说几句,开导开导!”
好一场书名风波,唯望没替网友带来后续麻烦。
看书,毕竟如看人,你带着什么去看便会得到什么。写书也一样,书名构思亦一样。《死在这里也不错》,你看重的到底是“死”还是“不错”,往往关乎自己的心境明暗,而明暗变化有时,沉淡有时,光亮有时,所以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能够带给你完全不一样的联想和感觉。
所以书本值得重出与重读,尤其是作者自身非常喜欢的书。
《死在这里也不错》初版于2007年,由北京三联出版,薄薄的编排方式,精致细致,必须偏袒承认,这是我在十七八本散文作品里最珍爱的一本。眨眼十年,我由四十四岁的小叔变成五十四岁的大叔,人仍未“死”,日子也仍自觉“不错”,于是动念替旧书再编一个增订新版,纪念十载的读写因缘。而我是贪心之人,不仅增订此书,干脆把《日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和《温柔的路途》(山东画报出版社,2011)同时重编并改名(《日月》加入张家瑜的文章,改称《你走过的和我走过的不同的路》,合为“旅途三书”,交由中信出版于读者眼前。出版社的朋友花了许多心血编排处理,这三本书的当下新版,便又成为我的最珍爱。
十年前读过老版本的朋友,跟我一样,成长了十年,不知道于此十年间可曾去过什么地方行走探索?会不会,我们可曾在地球某城某处相遇,甚至曾经都以旅途过客的身份聊过几句?希望我们没有在旅途上吵过架吧。但即使吵过,又如何?旅行不也是为了享受各种意料未及的喜怒哀乐?包括惊喜,包括抱怨,包括圆梦,包括迷途。日子就在跌跌撞撞里走下去,发生了便发生了,若以平常心对之待之,尤其事后回看,都可以觉得“不错”。
我们控制不了死亡,却可以控制心境。到了离开人世的那一天,在生命之旅到了终站的时候, 希望我仍能笑着说:不错,真的不错。
是为十年增订典藏新版序。
《死在这里也不错(十年典藏增订版)》图书简介 开篇: 人生如歌,匆匆流转,每个人都在岁月的长河中,或激流勇进,或随波逐流,追寻着属于自己的那份意义。然而,在这趟名为“生命”的旅途中,我们常常会遇到那些让我们驻足、沉思,甚至为之动容的瞬间。这些瞬间,或许是轰轰烈烈的壮举,或许是细水长流的陪伴,或许是对生命本质的深刻叩问。 《死在这里也不错(十年典藏增订版)》,并非一本简单的故事集,它更像是一面多棱镜,折射出生命中那些最原始、最真实的光芒。这本书,饱含着作者十年间的沉淀与感悟,增订版的问世,更是为这份情感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它邀请读者一同走进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片段,去感受那些不曾言说的挣扎、喜悦、悲伤与希冀。 核心内容(分章节或主题式阐述,每个部分力求饱满,避免空泛): 第一章:个体生命的挣扎与超越 书中,我们得以窥见那些在命运洪流中不甘沉沦的个体。他们或许身处绝境,面对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困境,但骨子里的不屈让他们选择与命运抗争。这种抗争,并非总是惊天动地,更多时候,它体现在每一次微小的坚持,每一次不向现实低头的努力。例如,在某个章节,作者描绘了一位在极端贫困中,却从未放弃对知识的渴求的少年。他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用废弃的书本搭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如何在饥饿与寒冷中,用坚韧的意志点燃对未来的希望。这些个体并非英雄,他们只是普通人,却因为这份对生命的珍视,对自我价值的追求,而散发出耀眼的光芒。 作者并没有将笔墨停留在对苦难的渲染,而是着重展现了他们在逆境中展现出的惊人韧性与智慧。他们学会了如何在这片土地上生存,如何在看似绝望的环境中找到一线生机。这种生存的智慧,源于对生活最本真的理解,是对生命最深刻的敬畏。书中那些关于“坚持”的篇章,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生动的故事,让读者切身感受到,即便在最黯淡的时刻,只要心中有光,生命就有无限可能。 第二章:情感的羁绊与人性的温度 生命并非孤立的存在,情感的联结是支撑我们前行的重要力量。本书深入剖析了人与人之间复杂而又美好的情感羁绊。亲情,是书中不可或缺的温暖底色。它可能体现在父母对子女无私的付出,子女对父母病榻前的守护,亦或是兄弟姐妹间风雨同舟的扶持。作者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那些朴实无华却又感人至深的亲情画面,让读者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家的温度,理解“血浓于水”的真谛。 爱情,作为生命中最绚烂的色彩,也在书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是童话般的完美,而是充满了磨合、理解与牺牲。书中描绘的爱情,可能是一段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漫长陪伴,也可能是一场轰轰烈烈却终成遗憾的刻骨铭心。作者没有回避爱情中的痛苦与失落,但更着重于展现那些经历过风雨洗礼后,依然坚守的情感,以及在失去后,依然铭记的美好。这些关于爱的故事,让读者在共鸣中,重新审视自己对爱的理解。 友情,同样是书中描绘的重要篇章。它可能是在人生低谷时,伸出的援手;可能是在迷茫时刻,给予的坚定支持;也可能是那些平凡日子里,不期而遇的温暖。书中的友谊,不分贵贱,不分长短,却能在关键时刻,给予人无穷的力量。作者通过那些真挚的友谊故事,诠释了“患难见真情”的深刻含义,也让读者更加珍惜身边那些真正关心自己的人。 第三章:对当下与未来的反思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而时代的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个体的命运。书中,作者并没有回避社会现实的复杂性,而是以一种审视的目光,去观察和记录这个时代的变迁。那些在时代浪潮中沉浮的个体,他们的选择,他们的困惑,他们的希望,都成为了本书重要的叙事内容。 作者笔下的人物,既有对传统价值的坚守,也有对新事物的探索。他们可能在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感到迷茫,但也从未放弃寻找自己的位置。书中对“变化”的描绘,不是冰冷的陈述,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去展现这种变化带来的冲击与机遇。例如,某个章节可能描绘了一位老手艺人在时代变革中,如何在坚持传统与拥抱革新之间,寻找平衡点,他身上所体现的,是对文化传承的执着,也是对时代发展的审慎态度。 书中同样包含了对“当下”的深刻思考。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捕捉,展现了生活的美好与不易。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往往蕴含着深刻的人生哲理。这种对“当下”的关注,提醒着读者,生命的美,就藏在每一个平凡的时刻里。 对于“未来”,书中也展现出一种审慎的乐观。尽管现实可能充满了挑战,但书中人物从未放弃对美好未来的憧憬。他们的希望,源于对生命的热爱,源于对自身价值的相信。这种对未来的希望,不是盲目的幻想,而是建立在对现实的清醒认知之上,是经过无数次跌倒后,依然选择站起来的勇气。 第四章:生命的意义与哲学的叩问 “死在这里也不错”,这个书名本身就带有强烈的哲学色彩。它并非消极的逃避,而是在经历过生命的种种之后,对生命意义的一种深刻体悟。在书中,作者通过不同的人物,不同的人生故事,不断叩问着生命的意义何在。 生命的意义,或许并不在于轰轰烈烈的成就,而在于那些看似平凡的奉献;或许并不在于永恒的幸福,而在于那些在苦难中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书中,作者并没有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引导读者自行去探索。那些在奉献中找到价值的人,那些在爱中找到归属的人,那些在困境中依然保持微笑的人,他们的生命,都成为了对“生命的意义”的生动诠释。 书中对“生与死”的思考,也贯穿始终。它不是对死亡的恐惧,而是对生命短暂的敬畏,以及对生命价值的更加珍惜。当一个人能够平静地接受生命的有限性,才能更加勇敢地去拥抱生命,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这种坦然面对生死的态度,让生命的力量更加彰显。 增订版的价值: “十年典藏增订版”的出版,不仅仅是对过往的梳理,更是对生命感悟的深化与拓展。作者在过去十年间,经历了更多的人生起伏,对生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增订部分,或许是对原有故事的进一步补充,或许是加入了全新的篇章,它们共同构成了作者更成熟、更丰富的生命哲学。这十年间的沉淀,让这本书的内容更加饱满,思想更加深刻,它是一次对生命旅程的重新回顾与升华。 结尾: 《死在这里也不错(十年典藏增订版)》是一本值得细细品味的读物。它以真实的情感,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洞察,带领读者走进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生命世界。在这里,你或许会找到自己熟悉的影子,或许会获得意想不到的启发。它提醒我们,在忙碌的生活中,不要忘记去感受生命的美好,去思考生命的意义。这本书,终将成为你心灵深处一份珍贵的陪伴,让你在人生的旅途中,更加坚定,更加从容。 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场与生命的对话,一次与自我的和解。阅读它,就是一次对生命最真挚的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