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流行离开的世界,但是我们都不擅长告别。2016纽约时报年度好书,一部堪比米兰·昆德拉《笑忘书》的伟大作品。
●横扫欧美各大榜单、斯坦福大学奖学金获得者、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安东尼·马拉代表作,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罕·帕慕克盛赞。
●收获二十九个各类奖项,轰动西方文坛:《纽约时报》年度好书,《华盛顿邮报》年度好书,科克斯书评年度*佳小说,美国国家书评人年度*佳,美国艺术与文学学院文学奖,美国国家杂志年度小说奖……
●大时代、小人物的命运悲歌。如《笑忘书》《二手时间》一样厚重,像《追风筝的人》一样悲情。文本内容厚重可读,长达八十年的时间跨度,九个相互关联的故事,一群肯定生活、却也被生活碾压的人们,在平庸恐怖的年代里,用思念向遗忘和权力抗争到底。
●全球十九国出版,四十余家媒体、近千书评人评为年度关注图书,Goodreads万人评论4.25星,《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纽约客》《旧金山时报》《卫报》《观察者》……长篇报道。
这是一部回忆之书,由多个故事串联而成。全书在列宁格勒的地底隧道揭开序幕,在太阳系的边境谱下终曲。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位不成材的肖像画家受到当局指派,删除官方照片和艺术作品之中的异议份子,而头一个对象就是他的弟弟。于是,他做出了“将自己弟弟的脸孔画入每一幅经他审查的图片中”的决定,其后的数十年,因为这一决定引出了无数串联的故事。
一幅名为“午后空旷的牧野”的油画和一位肖像画家,一位传奇芭蕾女伶和她的曾孙女,一位失明的文物修护师,一位金盆洗手的帮派份子,一位在因地雷爆炸痛失妻儿的鳏夫,还有一位在战争中葬身在画中同一片牧野上的士兵……
有多少人的生命,会因为一幅画而改变?在破碎而悲怆的生命最后一刻,要怎么说,我们曾经拥有过一切。
安东尼·马拉(Anthony Marra )
纽约时报畅销书作家,美国爱荷华大学作家工作坊艺术硕士,荣获斯坦福大学“华莱士·斯特格纳奖学金”,并在斯坦福大学教授小说创作。曾荣获《大西洋月刊》征文首奖、入围美国国家图书奖候选名单,荣获全美书评人协会特设的约翰·伦纳德奖、阿尼斯菲尔德—伍尔夫虚构类图书奖,全美首座大实体连锁书店、第二大网络书店巴诺书店新人奖等。他的作品出现在二十个年终优秀图书的榜单中,并已在十九个国家出版。
一部堪比米兰·昆德拉《笑忘书》的伟大作品。
──《纽约时报》
历史/真相,用厚重而文艺的笔触控诉时代的罪恶
──《华盛顿邮报》
在一个历史变得如此主观、甚至带着虚幻色彩的公共领域,小说必须作为媒介,担负述说事实之责。 ──安东尼·马拉
A 面
花豹
圣彼得堡,一九三七年
孙女们
基洛夫格勒,一九三七年至二〇一三年
格罗兹尼观光局
格罗兹尼,二〇〇三年
高加索之囚
车臣高地,二〇〇〇年
中场休息
我们一无所有
圣彼得堡,二〇一〇年;基洛夫格勒,二十世纪九十年代
B 面
白森林之狼
基洛夫格勒,一九九九年
人民的殿堂
圣彼得堡,二〇〇一年
特展
圣彼得堡,二〇一一年至二〇一三年
终 曲
外太空,年代不明
在我这个世代,修正画家一职,等于是一个拙劣画家的次选酬赏。我在“皇家艺术学院”读了一年书,在学校里,我帮水果盘和花瓶素描,尽量把每一件小小的静物画得跟照片一样真切。接下来进阶到肖像画,我终于在这项最完美的绘画艺术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志业。肖像画家必须以一笔一画称颂人类的错纵与繁复。在其他数百万人眼中,肖像模特儿的眼睛、鼻子、嘴巴,看来可能看来眼熟,但模特儿的五官,就像画家心中不可或缺的苦楚与喜乐,在他眼中依然独特。艺术起始于这种称颂的心情,或许恩慈和同情也是。如果歹徒在犯法之前手绘受害者的脸孔、法官在判刑之前手绘罪犯的容貌,那么刽子手就没有机会手绘任何一张脸孔。
“艺术让我们不会因真实而亡故。”我把这句尼采说的话贴在工作桌上。但我从学生时代就已知晓,我们可能轻易因艺术而亡故,就像我们也可能死于其他形式的高压胁迫。当然有一小群货真价实的梦想家将尼采所言奉为谕旨,而非对于现实的讽刺。但是这会儿,他们要么一命呜呼,要么锒铛入狱,他们的作品甚至比我的画作更不可能装点皇殿的高墙。革命之后,教堂遭到洗劫,圣物遭到捣毁,无价的艺品被卖到国外,换取工业机械;我起先不情不愿地参与,一边梦想着绘制人物肖像,一边动手破坏圣像,即使是那个时候,我也已一手画出、一手抹去人们的脸孔。
上级单位很快就找上我,交付我一份差事。那些成不了大事的人,就去教书。那些不会教书的人,就去审查其他人的成就。我的下场可能更糟;我听说德国总理希特勒也是一个不成材的画家。
审查工作当然大多由出版单位执行。东删一笔,西删一笔,缩减一些篇幅,即可删除许多不良的内容。这种做法显然有所局限,所以就有了我这种工作的必要。有段期间,我接连四个月,天天拿着喷笔修图,除此之外什么都没做,日子过得毫无指望。
刚到局里服务时,上级没有把这种敏感的工作托付给我。刚上班的头一年,我参照“图书馆禁止一览表”,依据不断添增的最新版本,彻底检阅图书馆的书架,搜寻最近失势官员的图像。没错,这应该是图书馆员的工作,但你不能信任读了那么多书的人。
我在书籍、旧报纸、宣传册子里找到违反规定的部分,他们出现在画作或是散落的照片之中,有些人坐着,有些人站在群众之中。大多图像撕去即可,但是有些经过审查的图像必须加以保留,以示警惕。因此,以墨汁涂去成为解决之道。墨水瓶微微倾斜,滴管轻捏几下,一团亮晶晶的黑色墨水就掩没了那张失势的脸孔。
我只有一次见识到自己的工作多么具有威力。我经常造访国立图书馆的阅览室,用心研究馆中收藏的前革命时期画作,有一天,我看到一位穿了厚呢短大衣的年轻人翻阅一叠装订成册的杂志。他匆匆掠过前半册,翻到一九二六年八月号,盯着一群军校生的肖像。军校生一脸严肃,排成三列,总共九十三人,其中六十二人的脸孔已被我在两年之内一个个涂去。
我依然不知道他搜寻六十二人之中的哪一位,说不定他是那三十一位脸孔未被涂上墨水的军校生之一。他肩膀一垮,一只手紧紧抓住桌缘,稳住身子,褐色的大眼睛流露出某种哀戚的眼神,倒抽一口气,握拳抑制自己的哭声。
仅凭几滴墨水,我已在他心中激起如此强烈的激荡,相形之下,我最温馨感人的肖像画绝对万万不及。画家必须率先成为榔头,艺术品才可能成为敲破我们心中那道石墙的凿刀。
“我们别再浪费时间。”麦克辛说。“今天就得修正芭蕾舞伶。”
“你太操之过急,麦克辛。个人野心可不是什么好事情。”
他嘟囔一声。他这个笨蛋说不定提供了最佳范例,证明人类的老祖宗确实是猿猴。
我们拿到照片已经过了好几天,我原本希望这张芭蕾舞伶的照片会被忽略,消失在不断涌入、触怒当局的图像之中。接待室已经变成堆满纸箱的迷阵,而且箱子每天愈堆愈高。最好置之不理,让照片自然而然销声匿迹。
麦克辛把照片搁在桌上,准备开始工作。我的弟媳不是芭蕾舞伶。这位舞者不是她。我对舞者毫无亏欠。她是一个敌人、一个无关紧要的人物,她甚至不在那里。我已多次用喷笔销毁“托洛茨基的面孔”,我透过他每一个姿态、每一副神情认识他,他变得跟亲人一样熟悉,而我从不懊悔销毁了他,但一想到销毁这个陌生女子,某种情绪却在我心中溃泄,盈满空洞而悲伤的心房。
喂,老兄,回过神来。
“我可以借用你的打火机吗?”麦克辛边说、边举起一根香烟。我把打火机递给他,他点烟,眼睛依然紧盯着我。
他帮喷笔上底色,我注满一个灰阶色系的颜料搅拌罐。他一边吞云吐雾,一边观察学习,偶尔发出惊叹,在他的注视下,我用喷笔修改舞台,让舞台盖过芭蕾舞伶的双腿,我还修改观众的脸孔,让一张张脸孔盖过她的修长的躯体。我已判定她坠入她舞伴的怀抱之中,她从观众席移开视线,望向架设在舞台后头的相机,透过敞开的镜头,凝视着我这个最后一位观众涂去她的双眼。
你必须具备非常高超的技巧和极度敏锐的视觉,才有办法让人物消失于背景之中。我拿起放大镜和尖细的画笔,从她舞伴张开的手指之间,涂去她的纤腰。我用喷笔修改她的手臂,直到只见她的左手臂印蚀于聚光灯中,好像一只飘浮在风中、与一名寂寞男子共舞的手套。我把那只手臂留在原处,继续修图。
舞者的右腿遮掩了前排一位青少年的脸孔,在那个朦胧不清之处,我偷偷画上我弟弟沃斯卡的肖像,肖像只有一张邮票大小,画中的他也是个青少年。这种创意时刻,带给我无上的快感。过去两年来,我已把他嵌入数百张照片和画作之中。年轻的沃斯卡。年老的沃斯卡。人群之中聆听列宁演讲的沃斯卡。在田野和工厂里努力工作的沃斯卡。他挂在法庭、部会、学校、监狱、甚至警察总部的墙上,你若仔细凝视,你会看到沃斯卡怒视叶夫盖尼·塔科夫,也就是那个害他失踪的警察头目。
我担心我会被逮到吗?拜托喔,我的上级只关注我涂去哪些人,根本不会注意到我加进哪些人。
这本小说的开头就给我一种莫名的疏离感,仿佛作者特意用一种冷静到近乎抽离的笔触描绘着主角周遭的一切。世界观的构建非常扎实,那种弥漫在空气中、挥之不去的压抑感,让人不得不去深究这“一无所有”究竟指的是物质的匮乏,还是精神上的某种被掏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环境描写上下的功夫,那些灰蒙蒙的城市景观、无处不在的监控和那种群体性的沉默,都像是一张无形的网,紧紧地束缚着每一个角色。读到中间部分,角色的选择开始变得极端化,他们的每一次挣扎都显得那么徒劳却又充满了一种近乎悲壮的决心。我花了很长时间去揣摩那些潜台词,作者似乎并不急于给出明确的答案,而是将所有的线索散落在日常的对话和细微的动作里,逼迫读者自己去拼凑那个破碎的真相。整体阅读体验是一种缓慢的、沉浸式的下沉,直到合上书页,那种挥之不去的无力感依然萦绕心头,它成功地让我对“拥有”这个概念产生了深刻的、近乎哲学的反思。这绝不是一本能让人读得轻松愉快的书,但它带来的思考深度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我必须承认,一开始我对这类题材是抱有一定程度的警惕的,总担心会落入俗套,变成一味地控诉或者无病呻吟。然而,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它不像某些作品那样直白地抛出矛盾,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用极其细腻的打磨技巧,层层深入地揭示人物的内在困境。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对“记忆”的处理手法。主角对于过去的片段是如此的模糊和碎片化,以至于读者在跟随他探索“失去”的过程中,也仿佛一同迷失在了时间的迷雾里。这种叙事的不确定性,反而增强了作品的张力。我特别喜欢那种插入的、看似无关紧要的生活片段,它们恰恰是构筑人物内心世界最坚实的基石。例如,主角对某件旧物的执着,那种执着本身就透露出巨大的情感重量,远超物品本身的价值。它让我想起很多自己曾经不经意间遗失却后来追悔莫及的小物件,那种切肤之痛,作者用极为克制的文字表达了出来,高下立判。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我的神经像是经历了一场漫长而精密的电击治疗,虽然过程有些令人头皮发麻,但结束后,世界似乎变得更加清晰锐利了。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地方,在于它对“群体无意识”的精准捕捉。它描绘的不是一个孤立的英雄或反派,而是一个被时代洪流裹挟着的、庞大而面目模糊的群体。那些配角的塑造,每一个都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主角内心深处最不愿面对的弱点或妥协。我甚至在其中某些配角的行为逻辑中,看到了我自己在面对巨大压力时可能做出的选择。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大胆,时而尖刻如刀,时而又忽然转为一种近乎诗意的、对短暂美好的捕捉,这种强烈的对比,使得叙事张力始终维持在高位。特别是最后几次高潮部分的场景设计,充满了象征主义的色彩,我甚至需要停下来,反复阅读那些段落,试图解析作者到底想通过那场雨、那盏灯,传达出怎样一种关于救赎与绝望的终极命题。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低,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耐心和对细节的敏感度。我猜想,一些期待快速情节推进的读者可能会感到不耐烦,因为它更偏向于一种对存在状态的哲学探讨,而非传统意义上的情节驱动。但对我而言,这种沉淀感正是其魅力所在。它仿佛在邀请你进入一个精心构建的、封闭的生态系统,让你在其中呼吸、感受、窒息。我特别关注了作者在探讨“价值”转变上的处理。当一切传统意义上的“拥有”都被剥夺后,什么东西才能成为支撑一个人的精神支柱?书中给出的答案并非宏大叙事,而是那些极其微小、极其私人的瞬间。比如,主角对某个特定光线的描绘,或者对某种味道的记忆,这些近乎虚无的感知,却成为了他对抗虚无的唯一武器。这让我想起一些东方美学中对于“空”的推崇,但在这里,“空”却被赋予了一种积极对抗的力量,这是一种非常高级的文学处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像是一个迷宫,你总以为自己找到了出口,结果却发现只是进入了另一个更加幽深的拐角。我喜欢作者这种不留情面的叙事方式,它拒绝提供廉价的安慰和明确的道德评判。你无法轻易地站在任何一个角色的立场上,因为他们都太真实了,真实到让人感到痛楚。他们的挣扎、他们的妥协,都像是刻在了我们集体无意识中的某种印记。尤其是在描绘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感时,作者的文字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切开了那些虚伪的温情面具,露出了底下冷硬的现实骨架。这种刻画的深度,使得阅读体验像是在进行一场自我审视的深度访谈。我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才消化完最后几章,不是因为文字晦涩,而是因为那些情节的重量太大了,需要时间让情绪沉淀下来。这本书最终留给读者的,不是一个故事的结局,而是一连串久久无法散去的回响,迫使你审视自己生活中的“拥有”与“缺失”。
评分周末两天时间读完,里面的个别翻译有些别扭(市委是个什么职位?还有那个“下个礼拜,男人们没有上门”这个逻辑上的语法问题是个什么意思?),但是整个故事的逻辑很是新奇,一种带有回忆录式的小说,书名《我们一无所有》,好似可以理解为一种反衬吧,真的一无所有吗,那些铭记在心的记忆,那些留下痕迹的往事,那些带有悲伤、带有抹不去的遗憾的过往,这些都不该是一无所有,而是永生难忘的吧!
评分快,包装仔细、严实,物流公司服务态度很好,运送
评分书不错,还没细看,质量不错,好评
评分哇哦,*秒杀的外包装完美,印刷清晰!绝对物超所值上图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包装精美,送货快,服务热情,性价比高。一直在东东买东西
评分包装很好。活动买的。喜欢。
评分我为什么喜欢在京东买东西,因为今天买明天就可以送到。我为什么每个商品的评价都一样,因为在京东买的东西太多太多了,导致积累了很多未评价的订单,所以我统一用段话作为评价内容。京东购物这么久,买到的东西都很好,很棒,超值
评分好像是获奖的书吧,看了简介感觉会喜欢,等着读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