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亲历记(套装上下册)/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亲历记(套装上下册)/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编
图书标签:
  • 红色历史
  • 抗日战争
  • 革命根据地
  • 文史资料
  • 回忆录
  • 历史纪实
  • 中国近现代史
  • 百部经典
  • 百年中国记忆
  • 内战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ISBN:978750349176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9652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21
套装数量: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斗争进入十年土地革命战争时期。1927年至1937年这十年,成为中国革命斗争*艰苦的十年。《“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亲历记(套装上下册)/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收录了原国民党将领撰写的“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的回忆文章,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反映了十年间共产党人于白色恐怖中所进行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既为历史研宄和军事史研完工作者提供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是对广大青年一代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目录

《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亲历记》上
第一章 “围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综述
南昌起义后在赣西作战亲历 杨如轩
战斗在七溪岭上 龚楚
我所知道的朱德和“二杨” 胡彦
刘建绪率部“进剿”井冈山根据地 欧阳烈
第二章 “围剿”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
综述
入赣参加“围剿” 王东原
防卫吉安 罗霖
松山之战 李清献
第十五师在宁冈永新政治活动鳞爪 何英
对湘赣边区的碉堡封锁 刘剑学
红六军团在永新澧田歼灭第十五师第四十三旅及西征回忆 陆承裕
第三章 “围剿”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
综述
平江三角塘战役的回忆 刘君武
南昌行营“围剿”红军中第四路军的任务 李觉
何键的第四路军对湘赣省红军进攻情况的概略回忆 陆承裕
独立第三十三旅参加对湘鄂赣边区“围剿”的经过 陈金城
1935年向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进攻 樊崧甫
第四章 “围剿”闽浙赣(赣东北)边区革命根据地
综述
关于乐平洄田渡战役的报告 曾戛初
关于郑家坊“剿共”之役战斗详报 朱淮
第二十一师关于虾蟆卡附近战斗详报 梁立柱
第二十一师驻赣东北的概述 李仙洲
独立第四十五旅“围剿”红军攻占崇安纪实 张銮基
率部驻防贵溪参剿往事回忆 樊崧甫
阻截方志敏北上抗日先遣队战役的回忆 王耀武
赣粤闽湘鄂“剿共”军预备军总司令部报告 陈调元
衢属边区党务特派员办公处的几件往事 刘崇朴
第五章 “围剿”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
综述
第四十六师被歼简记 史慕山
第三军参加“围剿”的回忆 陈星垣 刘海东
第二师在亚港失败经过 邓若愚
对鄂豫皖边区的“围剿” 王陵基等口述 陈林达整理
第四次“围剿”卫立煌率第十四军进攻鄂豫皖苏区的经过 彭杰如口述 郑庭笈整理
第六章 “围剿”湘鄂西边区革命根据地
综述
“进剿”鄂西经过 徐源泉
我参与“围剿”湘鄂西苏区的一段经历 黄调元
我在荆沙一带同红六军作战的经过 黄剑夫
回忆南县、华容、津市、澧县“剿共”的几次战役 戴季韬
川军在宜昌、沙市一带“围剿”红军的经过 罗君彤等
刘湘派兵出川围攻洪湖革命根据地经过 范绍增
“进剿”鄂中经过 徐源泉
湘鄂西“清剿”亲历记 韩浚
湘西“剿共”回忆 王尚质
第七章 “围剿”东江革命根据地
综述
阻击叶、贺南征军的战争 黄绍竑
阻击叶、贺南下起义军的汤坑之战 卜汉池 李振
独立第二师对南山根据地的“围剿” 李汝祥
第九师“围剿”南山根据地的忆述 凌仲冕
回忆第一五七师制造“漳浦事变”的经过 李友庄
第八章 “围剿”琼崖革命根据地
综述
琼崖地区“清党”经过 李洁之
“南区绥靖委员公署”的“剿共”和“防共” 林廷华
在海南“剿共”、“抚黎”、“绥靖”的真相 林荟材
陈汉光警卫旅在琼崖的残杀 原吉征
陈汉光对海南少数民族的镇压 何凯诒
第九章 “围剿”左右江革命根据地
综述
“清剿”左江根据地片断 萧抱愚
右江抗拒红七、八军亲历记 苓建英
教导师堵截红七军赴赣会师的长安之役 黄炳钿
1931年春廖磊率部进犯东兰、凤山的经过 杨赞模
我参加“围剿”东兰、凤山苏区的回忆 岑建英
1932年秋廖磊率部进犯东兰、凤山和韦拔群被害的经过 沈诒

《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亲历记》下
第十章 “围剿”川陕边区革命根据地
综述
第二十九军对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三路围攻 田颂尧 张熙民 田泽孚 卿俊 胡临聪
田颂尧部对川陕边区红四方面军三路围攻的失败 徐伯威
四川“剿总”第一路军在“六路围攻”中的经过 黄隐 杨晒轩 林翼如 周朗清 奉伯常
邓锡侯部参加六路“围剿”红四方面军受挫记 何翔回 萧丽生
邓锡侯部在剑门关江油防堵红四方面军 黄爵高
四川“剿总”第二路军在“六路围攻”中的经过 田颂尧 田泽军 卿俊
田颂尧部参加“六路围攻”红四方面军的江防被突破战斗 徐伯威
田颂尧部的嘉陵江防线崩溃略忆 吴仲勋
四川“剿总”第三路军在“六路围攻”中 熊玉璋 陈启鸾 罗时英 何蕴伯 奉伯常 整理
四川“剿总”第四路军在“六路围攻”中的经过 杨汉域 向廷瑞 向文彬 唐代才 奉伯常 整理
四川“剿总”第五、第六路军进攻川陕革命根据地万源地区的经过 范绍增 许绍宗 彭焕章 韩全朴 周绍轩 陈章文 整理
王陵基、范绍增部进攻宣汉、绥定、通江红军纪实 刘沛雄
王陵基、唐式遵率部“进剿”红四方面军始末 李参化
丁德隆、王志远部在川北广元防阻红四方面军忆述 黄爵高
第十一章 “围剿”湘鄂川黔边区革命根据地
综述
第四路军在湘、黔、滇阳.追红军的经过 李觉
第四路军对湘鄂川黔边区的“围剿”和“追剿”入滇的概况 郭雨林
回忆湘西的几次“剿共”战役 戴季韬
罗启疆部参加“追剿”红二、六军团的回忆 牟龙光
第五十八师在陈家河桃子溪地区隆败经过 张鹤呜
参加“围剿”红军的芭蕉坨战役 向飞鹏
对川黔湘鄂边苏区最后一次“围剿” 樊崧甫
附录
附录一 “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大事记
附录二 “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

精彩书摘

  《“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亲历记(套装上下册)/文史资料百部经典文库·百年中国记忆》:
  综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包括江西省的宁冈、永新、遂川、莲花,湖南省的酃县、茶陵等县。根据地分两个部分,一个是介于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间的井冈山根据地;另一个是介于宁冈、永新、莲花、茶陵四县之间的九陇山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率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队伍来到井冈山,创建了第一块农村革命根据地,开辟了以宁冈为中心的湘赣边界工农武装割据局面。
  自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之日起至1929年2月,国民党军不断派兵进行“围剿”,其中主要有江西省的四次“进剿”和湘赣两省的三次“会剿”。
  江西省“进剿”部队主要是第三军王均所属杨池生第九师,第三十一军金汉鼎所属杨如轩第二十七师、刘士毅独立第七师。
  1928年2月18日,驻守宁冈新城第二十七师一个营被工农革命军全歼,第一次“进剿”失败。4月底,第二十七师之第七十九团和第八十一团在遂川五斗江地区遭到红军痛击受创,第二次“进剿”失败。5月中旬,第二十七师由永新向宁冈进攻,19日,在永新草市坳与红军激战,团长一人阵亡,师长杨如轩负伤,第三次“进剿”失败。6月23日,第二十七师在龙源口和七溪岭与红军激战中一个团被歼灭,两个团被击溃,师长杨如轩再次负伤,第四次“进剿”失败。
  在江西省滇军向井冈山根据地“进剿”的同时,在湖南的程潜、白崇禧调遣军队“进剿”湘赣边界工农革命军,独立第三师师长许克祥部攻占宜章、郴州;第十六军范石生部之第四十六师和胡凤璋教导师由桂东进攻酃县;程潜第六军之第三十四师李朝芳部、第二十一军向成杰部由耒阳进攻安仁;第六军之第十八师张轸部调往攸县,协同第八军吴尚之第一、第二、第三师“进剿”湘赣边界工农革命军。
  4月中旬,朱德率湘南暴动队伍在宁冈砻市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师,成立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5月3日,蒋介石电令湘粤赣三省政府“克日会剿”。
  因第八军擅自移动,鲁涤平与王均重新商定第一次“会剿”推迟至7月7日开始。初期参战部队有第八军之第一、第二师,第三军之第九师,第三十一军之第二十七师,第六军有六个团。由于江西省第九师推迟两天行动,红军乘隙进攻湖南酃县,湖南方面部队被迫回援酃县、茶陵。胡文斗率第六军6个团与第三军、第三十一军5个团到达永新,江西方面的11个团在永新县城附近30华里处被工农革命军围困达25天,后闻工农革命军在湘南郴州战败,江西被围困于永新附近的部队才发起攻击,占领了永新、宁冈全境和井冈山根据地的平原地带。未几,由于内讧,湘军第六军6个团撤离回湘,第三军、第三十一军5个团退守永新城。湘赣两省第一次“会剿”基本告吹。
  8月下旬,江西湖南两省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的包围圈形成。30日,第八军两个团仰攻井冈山黄洋界哨口未克。此时,江西省增派熊式辉第五师之第十四旅周浑元部参加“会剿”。9月13日,红军攻克遂川,打乱了两省“会剿”部署。下旬,第十四旅在宁冈作战失利,11月9日,一个团在龙源口受到重创。第二次“会剿”失败。
  1928年11月,江西湖南两省商定第三次“会剿”,决定两省“会剿”部队统一指挥,一致行动。国民政府任命朱培德为“湘赣剿匪”总指挥、鲁涤平为副总指挥。1929年1月1日,在萍乡成立“湘赣会剿”总指挥部,何键任代总指挥,金汉鼎任副总指挥。“会剿”部队分为五路,由李文彬、张与仁、王捷俊、吴尚、刘建绪为各路司令。部队有:江西省的第五师第十四旅和第十五旅,第七师的第十九旅和第二十一旅,第十二师的第三十四旅和第三十五旅;湖南省的第十八师第五十三旅、独立第一旅,第十九师第五十七旅和第五十五旅一个团。
  1月14日,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向赣南转移。何键闻讯急令第一路李文彬部之第六十八团和第二路张与仁部两个团速驰赣南协助刘士毅旅堵截;李文彬率第二十一旅跟踪追击;第五路刘建绪部由桂东兼程尾追;并令第一、第三、第四路齐头并进,迅速攻下井冈山。1月26日,对井冈山根据地发起总攻,30日占领。2月6日,攻占九陇山根据地。彭德怀率红五军和红四军一个团,从井冈山突围,付出较大伤亡。
  1929年3月,蒋桂战争爆发,“会剿”部队相继撤离湘赣两省边界地区,红军再度收复井冈山。
  ……

前言/序言

  1927年国共合作分裂,国民党新军阀,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封建专制独裁统治,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中国共产党被迫在1927年至1937年间,领导中国人民进行了长达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反对国民党政府的血腥腐败统治。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叶挺、贺龙、朱德等领导了南昌起义,建立了革命人民军队。8月7日,中共中央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确定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9月9日,毛泽东在湘赣边界领导了秋收起义,10月,秋收起义队伍到达井冈山,开展游击战争,进行土地革命,组织工农政府,建立地方武装,创立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道路。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还在江西创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和其他地方的湘赣、湘鄂赣、闽浙赣(赣东北)、鄂豫皖、湘鄂西、东江、琼崖、左右江、川陕、湘鄂川黔等根据地。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湖南两省交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包括江西的宁冈、永新、遂川、莲花,湖南的酃县、茶陵等县。根据地分两部分,一部分是介于宁冈、酃县、遂川、永新四县之间的井冈山根据地;另一部分是介于宁冈、永新、茶陵、莲花四县之间的九陇山根据地。自根据地创建之日起至1929年2月,湘赣两省不断派兵进行“围剿”,其中主要有江西、湖南两省的“进剿”和湘赣两省的三次“会剿”。
  湘赣边区革命根据地,是1930年2月,吉安陂头会议决定,将赣西、赣南、湘赣边三块根据地合并。位于赣江以西,袁水以南,大庾以北,粤汉铁路以东的地区。以永新为中心,包括安福、吉安、宁冈、遂川、莲花、萍乡、茶陵、攸县、酃县、峡汀、分宜等12个县。国民党军对根据地进行“围剿”较大规模的有1931年1月、1932年11月、1933年10月三次。
  湘鄂赣边区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南的平江、浏阳、湘阴、岳阳;湖北的阳新、大冶、通城、通山、崇阳、蒲圻、成宁、鄂城;江西的修水、铜鼓、万载、武宁、宜丰、宜春、奉新、高安、萍乡、瑞昌等20余县。国民党军从1928年春天起就对根据地进行“围剿”。其中有:1930年10月、1931年2月、1931年7月、1932年6月、1933年10月五次较大的“围剿”。
  闽浙赣边区革命根据地(又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位于江西、福建、浙江、安徽四省交界处。包括弋阳、横峰、崇安、开化等20余县。自1927年起,国民党军就开始对根据地发动多次“围剿”,大致可分为:1927年9月至1930年10月的第一阶段;1930年11月至1934年4月的第二阶段;1934年4月至1935年7月的第三阶段。
  鄂豫皖边区革命根据地,位于湖北、河南、安徽三省交界处,包括黄安、麻城、商城、六安、霍山等20余县。根据地建立后,不断遭到国民党军“进剿”,其中有:1929年6月、1929年8月的两次“会剿”;1930年冬、1931年3月、1931年11月、1932年6月的四次“围剿”。
  湘鄂西革命根据地,以洪湖革命根据地为主体,包括洪湖、湘鄂边、巴兴归(巴东、兴山、秭归)、鄂西北的襄枣宜(襄阳、枣阳、宜城)等根据地。国民党军对根据地进行了1930年11月至1931年4月的第一次“围剿”、1931年8月至11月的第二次“围剿”、1932年6月至10月的第三次“围剿”。
  东江革命根据地,是由大小不等九块根据地组成。1927年4月,首先在海丰、陆丰创造了全国第一个武装割据政权,后发展为海陆惠紫(海丰、陆丰、惠来、紫金)根据地。此后相继建立八乡山(揭阳、丰顺、五华)、南山(潮阳、普宁、惠来)、五兴龙(五华、兴宁、龙川)、梅埔丰(梅县、大埔、丰顺)、大韶(平和、大埔、韶安)、蕉平寻(蕉岭、平远、寻邬)、陆惠(陆丰、惠来)、潮澄饶南(潮州、澄海、饶平、南澳)等八块根据地。包括粤东、闽西南、赣南地区,共25个县。自根据地建立起不断遭到国民党军的“围剿”,较大规模有四次:1927年截击南昌起义军南下广东;1928年进攻海陆丰根据地;1930年夏至1931年夏“围剿”东江西北部各根据地;1932年至1935年“围剿”东江东南部各根据地。
  琼崖革命根据地,1927年4月以琼山为中心,在澄迈、定安、万宁、乐会、琼东等六个县建立农会、工农武装,到年底扩展到全岛13个县。自1927年至1937年,连续遭到国民党军的“围剿”,10年间可分为5个时期:1927年至1928年的“清党”委员会时期;1928年至1929年的善后委员公署时期;1929年至1932年的国民党当局内部斗争尖锐时期;1932年至1936年的琼崖绥靖委员公署时期;1936年至1937年的广东绥靖公署时期。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位于广西西部,北与贵州、西与云南接壤,西南与越南毗连。包括左江、右江和红水河流域的龙州、百色等24个县。根据地建立后,不断遭到桂系军阀的“围剿”,大规模的有1930年2月、1931年11月、1932年8月三次。
  川陕边区革命根据地,是1932年10月红四方面军由鄂豫皖边区转移到川陕边区后建立的,包括秦岭以南,嘉陵江以东的大巴山支脉地区。包括川北的通江、南江、巴中、旺苍、万源、平昌、宣汉、绥定、大竹、苍溪、阆中、仪陇、南部、蓬安、渠县、营山、开江、广元、昭化、剑阁;川东的城口、开县;陕南的宁羌、西乡、镇巴。1933年2月至1934年9月,两次遭到国民党四川当局所发动的“三路围剿”和“六路围剿”。
  湘鄂川黔边区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江南岸最后一块根据地。它的区域以湖南永顺、大庸、龙山、桑植四县为中心,包括湖南的保靖、慈利、沅陵、桃源、常德、石门、临澧、澧县;湖北的宣恩、来凤、咸丰、松滋、鹤峰、利川;四川的酉阳、秀山、黔山、彭水、石柱;贵州的沿河、印江、德江、松桃等20余县。自1933年12月根据地建立起至1936年春完全退出止,共两年多时间,遭到国民党军的“追剿军”、“剿共军”第一路军、鄂湘川“剿共军”、宜昌行辕所属部队等的“围剿”。
  为了给历史研究和军事史研究工作者提供资料,使广大青年一代了解这段历史,1987年3月上旬,全国政协和江西、湖南、湖北、武汉、安徽、广东、广州、广西、福建、四川、成都、陕西、甘肃等地政协文史办公室同志,在安庆研究决定:将原国民党将领回忆“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的文章汇集一起,加以筛选、核实,共同编辑出版一部《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亲历记》。会后,江西、湖南、湖北、安徽、广东、广州、广西、四川、成都和全国政协文史办公室的同志做了大量的征集、审稿和编辑工作,并于1990年9月在湖南大庸召开了定稿会议,使本书得以出版。
  为了给历史研究工作者和广大读者提供方便,我们还编写了《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大事记》和《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参战部队指挥系统表》,并对“围剿”每个根据地的情况写了《综述》,先给读者一个概况,以易于阅读回忆录。
  本书所记史实,因时隔几十年,作者记忆难免有误,而且有些章节的资料还不够完整,尽管我们做了大量征集研究和核实工作,并到实地调查,仍难免有错漏,敬请读者和知情者补充订正。
  本书的问世,得到安庆市政协和大庸市政协的协助,在此一并致谢。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
  委员会《“围剿”边区革命根据地亲历记》编审组
  1996年3月
《红墙忆事:共和国缔造者的口述历史》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深度挖掘新中国成立初期,一批关键历史人物亲身经历的口述历史文集。它以第一人称的视角,重现了二十世纪中叶中国社会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革时期,那些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全书收录了来自中央高层领导、重要军政要员、以及参与重大历史事件的普通建设者等数十位口述者的珍贵回忆,内容横跨抗日战争后期、解放战争的战略转折、新中国的建立、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的艰辛探索等多个重要阶段。 第一部分:风云际会,革命烽火中的抉择 本部分聚焦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最后十年,重点展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各路力量如何从分散走向联合,最终实现全国解放的曲折历程。 口述者们详尽地回忆了在抗日战争后期,根据地建设与战略反攻准备的细节。例如,某位早期情报工作者,以极富现场感的笔触,描述了在日占区破译日军重要电文,为扭转局部战局提供的关键信息;另一位老干部则回顾了在敌后根据地,面对“扫荡”和“清乡”,如何在物质极度匮乏的情况下,组织群众、坚持斗争的日常点滴。这些叙述不仅仅是宏大的军事部署,更充满了对牺牲、对信仰、对人性的深刻拷问。 解放战争部分,着重描绘了三大战役前后的战略决策过程。书中收录了一位亲历辽沈战役的指挥员的回忆,他以惊人的细节描述了攻克锦州、围困长春的艰难抉择,以及后勤保障部门如何克服万难,确保前线战士的弹药和粮食供应。这些回忆揭示了历史决策背后,决策者们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复杂的政治博弈。读者可以从中窥见,历史的走向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无数次艰难权衡与坚定执行的结果。 第二部分:共和国的奠基:从开国大典到初期治理 本书的第二部分,将时间线推进到1949年及新中国成立后的头十年,这是国家构建全新制度体系的“奠基时期”。 关于开国大典的描绘,不再是教科书上简短的记录,而是几位亲历者眼中鲜活的瞬间: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的讲话如何激动人心,阅兵式上官兵们如何克服紧张情绪,以及当时中央是如何在极短时间内组织起一个全新的国家机构。 治理篇幅重点突出了恢复经济和土地改革的复杂性。一位参与早期财经工作的经济学家回忆了如何从国民政府遗留的混乱财政体系中,快速建立起统一的人民银行体系,并成功遏制恶性通货膨胀的过程。这部分内容详尽地展现了经济战线上的“无声硝烟”。 在土地改革方面,几位来自地方的领导干部,坦诚地叙述了在全国推行土地改革政策时,如何平衡阶级斗争的彻底性与社会稳定的必要性。他们的口述充满了对农民翻身做主的喜悦,也夹杂着处理旧有地主阶层矛盾时的谨慎与痛苦。 第三部分:探索与曲折:社会主义改造的经验与教训 本书的后半部分,聚焦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多位口述者,包括一些曾经的资本家和公私合营企业的管理者,以一种超脱历史功过的心态,回顾了这一时期的心态变化。他们详细描述了“定息”政策的制定过程,以及从私营者到“国家主人”身份转变中的心理适应期。这些叙述以个体命运折射时代洪流,提供了对那段历史更人性化的解读。 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几位老党员的回忆,揭示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的推进速度与地方实际情况之间的矛盾。他们坦诚地承认,在追求集体化的过程中,确实存在急于求成、脱离群众的现象。这些“自我批评”式的叙述,对于理解中国发展道路的艰辛探索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 本书的价值 《红墙忆事》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资料的稀有性和叙述的真实性。这些口述并非经过后世修改的官方定论,而是未经修饰的个人记忆,充满了生动的细节、主观的情感和历史局限性下的思考。它为研究者提供了一个审视新中国初创时期决策层思维模式和基层执行细节的独特窗口,也为普通读者提供了一部充满温度和人情味的共和国成长史。全书的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展现了那一代人为了建立新中国所付出的巨大心血和历史担当。

用户评价

评分

书中对于当时基层社会结构的描绘,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社会学视角。它并非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一个个具体的“点”——村落、家庭、小队,展示了革命理想如何与根深蒂固的乡土文化发生碰撞、融合乃至冲突。通过对物质生活、日常惯例的细致记录,我得以一窥那个年代普通民众的生存逻辑,这远比教科书上的概念描述要鲜活得多。例如,对于资源分配、邻里互助以及权力运作的描写,都揭示了在非常时期,社会秩序是如何在既有传统和新旧思想的夹缝中艰难维系的。这种微观视角的深入,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段历史的理解深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质感。封面采用了复古的色调,字体排版也很有年代感,仿佛穿越回了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触感温润,油墨清晰,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这样的用心之处,无疑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在翻阅文字的同时,也能获得一种视觉和触觉上的享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精装本的硬度适中,拿在手里既有分量感,又方便平摊阅读,细节之处尽显出版方的专业和对读者的尊重。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历史文物,值得珍藏。

评分

读完这套书后,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叙事的克制与力量并存。他没有进行过多的情绪渲染或主观评论,而是以一种近乎冷静的笔触,将那个特定历史时期下的生活细节、人际关系以及复杂的心态描摹得淋漓尽致。这种“去戏剧化”的处理方式,反而让文字拥有了更强的穿透力,读者可以自行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巨大张力。那种在特定环境下,个体如何在信仰、生存与道义之间进行艰难抉择的挣扎,被刻画得入木三分。叙事节奏的把握非常到位,时而舒缓,时而紧凑,如同亲身经历了那些历史的起伏,引人深思,令人动容。

评分

从整体结构来看,这套书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上下两册在时间线和主题上形成了完美的互补与递进。前一部分侧重于环境的构建与初始阶段的适应,后一部分则深入到矛盾激化和历史转折的关键时期。作者似乎深谙“张弛有度”的叙事之道,使得庞大的历史信息在有序的章节推进中得到了很好的消化。读者可以清晰地追踪事件的发展脉络,理解人物命运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这种严谨的结构安排,确保了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轻松把握住核心要义,不会迷失在繁杂的细节之中,体现了极高的文献整理和编辑水准。

评分

语言风格上,这本书展现了一种独特的“民间史学”韵味。它不像官方文献那般严肃刻板,也没有学院派论述的晦涩难懂,而是充满了鲜活的生命力。大量的口语化表达和地方性词汇的运用,仿佛能听见那个时代人们的真实声音。这种真实感是极其难能可贵的,它让历史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具体的、有血有肉的过往。特别是那些带有浓厚地域色彩的描述,让读者仿佛能闻到那个时期的空气味道,感受到泥土的芬芳和生活的艰辛。这种朴素而真挚的叙事腔调,极大地拉近了读者与历史现场的距离。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