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研究表明,儿童早期是大脑发育和能力形成的敏感期。早期为儿童提供充分的营养、学习刺激和经验积累,将促进大脑结构和功能发育,为以后的学习、应对挑战、社会交往和情感发展奠定良好基础。儿童发展投入越早,其成本越低、回报越高。每个儿童只有一个婴儿期,在当前脱贫攻坚的决战期,错过了对贫困地区儿童干预的zuijia时期,会影响他们未来的发展和一生可以达到的高度,而当这些儿童是数以百万计时,对国家和社会来说就是重大损失。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于2016年初启动了这项大型综合研究,历时两年完成了这份报告。作者认为,要努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促进社会公平,为未来积累丰厚的人才和人力资本,就要优先儿童发展,重点解决贫困地区儿童发展。并且提出了解决这一难题的政策建议:首先,加快户籍城镇化的进程,让流动人口的子女也能够享受到城市的教育卫生服务。其次,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要努力改善学前教育、托儿教育和早期养育,补上短板,加大投入。zui后也是极为迫切的是,贫困地区儿童发展应该成为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早投资、多投资,通过建立全程干预、全面保障的儿童发展来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是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起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组织,是全国性的公募基金会。基金会的宗旨是支持政策研究、促进科学决策、服务中国发展。
目录
引言10
第一章 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12
一、儿童早期发展的重要意义14
二、儿童早期发展与消除贫困和可持续发展19
三、国际经验和不断增加的全球承诺和行动24
第二章 中国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的进展32
一、中国儿童早期发展所取得的成就与挑战34
二、中国反贫困和儿童早期发展政策38
三、2020年消除绝对贫困目标下的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43
第三章 贫困地区儿童的营养与健康48
一、儿童营养与健康的关系50
二、贫困地区儿童营养与健康现状51
三、贫困地区营养与健康现状改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64
四、改善贫困地区营养与健康现状的策略措施66
第四章 贫困地区儿童的早期养育70
一、儿童早期养育的内容和作用72
二、儿童早期养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74
三、儿童早期养育的政策实践78
四、改善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养育的策略和措施82
第五章 贫困地区儿童的学前教育84
一、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现状86
二、改善贫困地区学前教育面临的问题和挑战92
三、造成贫困地区儿童学前教育发展障碍的原因97
四、贫困地区学前教育的探索98
五、改善学前教育的策略措施103
第六章 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的治理体系110
一、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的服务定位和组织系统112
二、政府、家庭、社区、企业、社会组织的角色和关系116
三、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治理的进展和问题119
四、贫困地区儿童发展治理的改善与创新121
第七章 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资金投入与可持续发展124
一、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公共财政支出的状况与分析126
二、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社会资金投入的状况与分析131
三、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未来资金投入的测算136
四、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资金的筹集与管理138
第八章 政策建议142
参考文献154
序言
刚刚结束的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目标,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中国建成现代化的强国,不仅将消除贫困,而且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也显著缩小,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这是非常宏伟的目标,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需要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
在改革开放近40年的时间里,中国已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GDP从1978年的153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8123美元,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过70%;中国在较短时间建立了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人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提高到2015年的76.34岁;在1990年处于低人类发展水平组别的47个国家中,中国目前是唯一进入高人类发展水平组的国家。但是,中国发展的任务依然相当艰巨,发展面临的挑战依然相当严峻。中国现在仍是一个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人均GDP刚超过8000美元,排在世界第80位左右。到2016年底,中国还有4300多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这些人口普遍贫困程度深,内生发展动力和能力弱,不仅自身受教育程度和健康水平低,而且也不重视或者没有条件为下一代子女提供良好的教育、健康条件,具有明显的贫困代际传递趋势。
进一步推进脱贫攻坚,需要采取力度更大、更有针对性、更具长远意义的解决措施。投资儿童发展尤其是对贫困地区儿童发展进行积极的投资和政策干预,在儿童成长的早期就为其一生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基础,是从根本上消除贫困的代际传递,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反贫困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战略举措,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事业。
当前,世界各国政府和有关国际组织都在为反贫困和儿童发展而积极努力。各国大量的政策实践和最新科学研究表明:人力资本开发是反贫困的重要手段,儿童早期发展是人力资本开发的重要突破口。对儿童发展投资越早,收益越早,回报越高。2015年,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将发展普惠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列为重要内容,并首次提出到2030年,所有儿童都能获得优质幼儿发展、看护和学前教育,为接受初级教育做好准备。这意味着世界各国都要加大对儿童早期发展的投资,尤其要更多关注和帮助全球数千万最贫困儿童,使他们能够平等而又尊严地享受到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分享全球发展成果。
中国共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儿童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领导人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确领导下,中国坚持“儿童优先”原则,加快法治建设,强化政府责任,儿童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儿童健康、营养状况持续改善,2015年,婴儿死亡率为8.1‰,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10.7‰,分别比2010年下降5个和5.7个千分点。儿童教育普及程度持续提高,2016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3.4%,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7.4%。儿童资助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儿童福利保障制度逐步向普惠性转变。
但是,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儿童发展仍然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儿童事业发展还不平衡,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大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特别是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儿童,在健康、营养、教育等方面的发展水平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这些儿童由于家庭贫困、抚养人教育水平低、公共服务不完善而缺乏适当的营养、必要的养育和教育机会,陷入多维贫困,无法充分分享发展成果,这是让人十分担忧和揪心的事情。
儿童早期发展聚焦儿童健康、营养、教育,不仅对于反贫困事业具有决定性意义,也是现阶段亟待平衡发展、充分发展的民生事业。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儿童发展既寄托着亿万家庭对美好生活的期望,也决定着国家未来和民族希望,可以说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国家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亿万家庭对儿童发展的重视前所未有,需求快速释放,儿童发展已经成为现实的民生问题摆在人们面前,这也为儿童事业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和现实可能。同时儿童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也十分突出,不仅贫困地区发展不足,发达地区也存在很大的发展短板。对此,我们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面向家庭和社会,提供儿童发展服务,极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更重要的工作还是,政府要集中精力加大对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的投入,保障贫困儿童基本的发展需求,在这点上,我们说,其他的事情都可以等,唯有孩子的事情不能等。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所属的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长期关注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不仅积极组织开展相关研究,也重视通过社会试验推动政策实践,做出了积极贡献。从2007年开始,基金会先后在青海、云南、贵州、湖南、新疆、陕西等10省(区)的20个县(市)开展儿童发展试验,试验内容包括学前供餐、婴幼儿营养改善、学前教育、早期养育、学校营养餐、中等职业教育等多个领域,覆盖从孕期到就业各个阶段,并对儿童成长进行了全程跟踪研究。这些试验不仅使试验地区儿童直接受益,而且基于试验形成的关于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营养餐、营养包、山村幼儿园等多份政策建议报告,受到中央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部分建议已变成国家政策。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这本报告是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近年来组织开展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研究和社会试验的主要成果。报告秉承“优先儿童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发展”的理念,立足中国实际,借鉴国际经验和学术前沿理论,深入研究了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领域的若干重大理论和政策问题,不少研究很有针对性和开创性。我认为,研究是全面认真扎实的,所提的建议是重要而具有建设性的。
我期待这本研究报告的出版,能够对中国的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能够对国内外读者了解中国的儿童发展和政策取向有所帮助。儿童发展事业是伟大、高尚的事业,作为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出版的第一本《中国儿童发展报告》,有的研究还是初步的,我希望将这项工作持续做下去,形成年度系列报告,对儿童早期发展领域开展更持久深入的研究,也希望社会各界能够予以关注和支持。
李伟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
2017年12月11日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更多是一种对未来预期的塑造。它不仅仅是对2017年情况的回顾与分析,更像是为未来十年中国儿童发展设定了一个清晰的“基准线”和“挑战地图”。我特别留意到它在探讨“可持续发展”时所采用的跨代际视角,将当前的扶贫努力放在更宏大的时间轴上进行衡量,提醒我们今天的投入将如何影响下一代人的竞争力。这种具有前瞻性的格局,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考的乐趣。它不是简单地告诉我们“哪里做得不好”,而是系统性地描绘了“通往更好未来”的路径图上,哪些路段需要铺设新的基础设施,哪些路段需要加固现有结构。合上书卷时,我感觉自己对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的运作逻辑,以及儿童在其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有了更为系统和深刻的理解,受益匪浅,远超预期。
评分从纯粹的阅读体验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图表设计简直是业界典范。很多报告的图表要么信息量过载,要么过于简化,难以捕捉核心信息。然而,这份报告中的可视化呈现,每一张图表都像一幅精心构思的插画,用最简洁的线条和配色,传达出最复杂的数据关系。比如,对比不同年份的“适龄入学率差距”,那些色彩的深浅变化和趋势线的走向,比任何长篇大论都要来得直观和震撼。我甚至会花额外的时间去研究那些注释和图例,因为它提供了一种快速掌握全局的捷径。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使得即便是对统计学不甚敏感的读者,也能迅速捕捉到报告的核心论点,避免了在浩如烟海的文字中迷失方向。它证明了,严肃的学术研究,完全可以拥有令人愉悦的阅读界面。
评分这份报告的文字功底和逻辑构建能力,简直让人拍案叫绝,它完全颠覆了我对学术报告的刻板印象。叙述的流畅度非常高,即便涉及到复杂的计量经济学模型和跨省份的对比分析,作者们也能用清晰、富有逻辑性的语言进行阐述,仿佛在向一位受过良好教育但并非专业人士的朋友娓娓道来。尤其在分析教育公平性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关联时,那种因果链条的梳理得心应手,既有强有力的实证数据支撑,又不失对政策制定者可能遇到的困境的理解与平衡。我仿佛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梭于中国广袤的地域和不同的社会阶层之间,清晰地看到了资源如何分配、不平等如何代际传递,以及早期干预措施可能产生的“涟漪效应”。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极其巧妙,前后的呼应和章节之间的递进,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知识网络,让人欲罢不能地想知道“下一步”的研究发现是什么。
评分说实话,我对这类报告的期待值通常不高,总觉得它们在提供解决方案时会显得空泛或理想化。但这份《报告》的后半部分,关于“反贫困”的实践探索部分,着实让我眼前一亮。它没有停留在理论的层面,而是深入剖析了几个具有代表性的试点项目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水土不服”问题。我尤其对其中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论述印象深刻——它强调的不仅仅是金钱的投入,更是高质量服务的供给,比如幼教机构的师资培训标准、家庭访视的质量控制等细节。这些细节的呈现,显示出研究团队对政策执行层面的疲惫与挑战有着非常真实的体察,避免了纸上谈兵的空洞。读完后,我感到一种强烈的现实感和紧迫感,它不是在粉饰太平,而是在精准定位我们尚未解决的“痛点”,这对于任何关心儿童福祉的人来说,都是极其宝贵的“行动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是《中国儿童发展报告 2017:反贫困与儿童早期发展》。 初拿到这本书时,我以为它会是一份非常枯燥的官方数据汇编,毕竟“报告”二字听起来就让人联想到密密麻麻的图表和难以消化的统计数字。然而,实际阅读后,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它更像是一部用严谨的学术框架来描绘中国社会现实变迁的史诗。作者们显然花费了大量心力去构建一个多维度的分析模型,不仅仅关注宏观政策的推行效果,更深入到微观层面——那些被政策触及或尚未触及的乡村角落和城市边缘家庭。我特别欣赏它在讨论“贫困”时的细腻处理,它没有将贫困简单等同于收入的不足,而是将其拆解为营养、教育资源、医疗保障等多重剥夺的表现。这种全面的视角,使得报告读起来更具深度和人文关怀,让人在理解国家战略的同时,也能体会到每一个具体儿童生命轨迹的复杂性。那种抽丝剥茧、层层递进的论证过程,体现了研究者极强的专业素养和对社会问题的深刻洞察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