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曹卫星 著
图书标签:
  • 作物栽培学
  • 农业科学
  • 作物学
  • 栽培技术
  • 农业技术
  • 农学
  • 植物学
  • 第三版
  • 教材
  • 高等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7506
版次:01
商品编码:12296939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页数:288
字数:427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共分4篇18章,概述了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形成与特征,主要栽培作物的起源、传播、分布与应用,并总结和展望了作物栽培学的发展。重点介绍了作物生长发育特性、器官形成及生长发育的相关性等作物个体生长与发育的基本规律;作物群体生长的基本特征与特性,作物群体物质生产中源、库、流的相互关系,作物产量与品质构成因子、形成规律与调控;作物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作物的生态适应性及环境对作物生长的调节作用。《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凝练了作物生产中普适性技术的应用原理与应用方法,具有良好的基础性和系统性,有助于全面理解和掌握作物栽培学的科学内涵。

目录

目录
第三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一篇 作物栽培学概述
第一章 作物的起源、分布与利用 1
第一节 作物的起源与传播 1
一、作物的起源 1
二、作物的传播 2
第二节 作物的分布 3
一、世界栽培作物的分布 3
二、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 5
第三节 作物的分类与利用 8
一、作物的分类 8
二、作物的利用 11
第二章 作物栽培学的特征与作用 12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特征 12
一、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12
二、作物栽培学的特征 13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与作用 14
一、作物栽培学的任务 14
二、作物栽培学的作用 14
第三节 作物栽培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15
一、作物栽培学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的科技成果 16
二、作物栽培学对其他学科的充实和发展 16
第三章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18
第一节 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程 18
一、中国古代作物栽培学思想 18
二、中国现代作物栽培学的发展 19
第二节 作物栽培学新理论与新技术 22
一、作物栽培学新理论 22
二、作物栽培学新技术 25
第二篇 作物生育和产品形成
第四章 作物的生育时期和生育期 30
第一节 作物的阶段发育 30
一、作物的温光反应特性 30
二、作物阶段发育特性应用 33
第二节 作物的物候期与生育时期 34
一、作物物候期 34
二、作物生育时期 35
第三节 作物的生育期 35
一、作物生育期的概念 35
二、气候生长期 36
三、作物生育期与产量 36
第五章 作物的器官建成 37
第一节 作物种子发芽与出苗 37
一、作物种子分类 37
二、作物种子的寿命与休眠 37
三、作物种子萌发与出苗 38
第二节 作物器官发育与建成 40
一、作物的根 40
二、作物的分蘖与分枝 42
三、作物的叶 43
四、作物的花 45
五、作物的种子和果实 49
第三节 作物器官生长的相关性 51
一、作物器官的同伸关系 51
二、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 52
三、地上部生长与地下部生长的相互关系 53
第六章 作物的群体与源-库-流 54
第一节 作物的群体动态 54
一、作物群体结构与功能 54
二、作物群体与个体的关系 57
三、作物群体生产力 58
第二节 作物的源-库-流理论 60
一、作物的源与强源 61
二、作物的库与扩库 64
三、作物的流与畅流 66
第三节 作物生长分析 69
一、作物生长分析的概念 69
二、群体叶面积和光截获 70
三、叶日积 71
四、作物群体生物量积累 71
第七章 作物产量与品质 73
第一节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构成 73
一、作物产量与产量的构成因素 73
二、作物产品的品质与品质指标 74
第二节 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形成 76
一、碳水化合物 76
二、蛋白质 77
三、脂类 78
四、纤维素 79
五、主要微量元素 80
六、主要维生素 80
第三节 作物产量与品质的现状与潜力及优质高产途径 81
一、作物产量与品质的现状与潜力 81
二、作物优质高产的途径 82
第三篇 作物生长与环境的关系
第八章 作物生长发育与光温 88
第一节 作物生长发育的光温指标 88
一、光照 88
二、温度 89
三、光温变化规律 94
第二节 光温资源与作物分布 95
一、作物群体光温分布 95
二、基于光温资源的作物分布 101
第三节 光温与作物生产 103
一、光温与作物生长发育 103
二、光温与作物产量和品质 107
三、作物生产潜力 107
第九章 作物生长与水分 112
第一节 作物生长水分指标 112
一、土壤水 112
二、水势 115
三、作物需水量和需水临界期 116
第二节 水资源与作物分布 117
一、水资源分布 118
二、年降水总量与作物分布 118
三、年降水量的季节 分配与作物分布 118
四、作物水分利用率 119
第三节 水分与作物生产 120
一、水分与作物生长发育 120
二、水分与作物产量和品质 123
三、作物气候生产潜力 124
第十章 作物生长与大气 125
第一节 作物生长主要气体指标 125
一、作物与CO2 125
二、作物与O2 126
三、作物与N2 127
第二节 大气CO2浓度与作物生长 129
一、CO2浓度对作物生长的直接影响 129
二、CO2浓度对作物生长的间接影响 133
三、调控措施对农田CO2浓度的影响 134
第三节 全球气候变化与作物生长 134
一、大气气体浓度与全球气候变化 134
二、温室效应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7
三、大气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138
四、作物生产对温室气体的调节 142
第十一章 作物生长与土壤 145
第一节 土壤特性 145
一、土壤物理特性 145
二、土壤化学特性 149
第二节 作物矿质营养 153
一、大量营养元素 153
二、中量营养元素 157
三、主要微量营养元素 157
第三节 作物对土壤矿质营养的吸收与利用 159
一、作物对矿质营养的吸收 159
二、矿质营养在作物体内的运转和利用 162
三、土壤养分的高效利用 164
第四篇 作物栽培技术
第十二章 作物区划与种植制度 167
第一节 作物区划与布局 167
一、作物区划布局及其依据 167
二、作物区划布局方法 169
三、中国作物区划布局 170
第二节 农作方式与作物品种搭配 173
一、作物布局概念与原则 174
二、熟制类型 176
三、复种和间混套作 177
四、作物晶种搭配 179
第三节 农作制 180
一、轮作制 181
二、连作制 182
三、休闲制 184
第十三章 土壤耕作与培肥 185
第一节 土壤耕作 185
一、土壤耕作的作用 185
二、土壤耕作技术原则 187
三、土壤耕作方法 188
第二节 土壤保护性耕作 190
一、保护性耕作的内涵 190
二、保护性耕作的历史渊源 190
三、保护性耕作的主要类型 191
四、保护性耕作的主要功能 192
第三节 土壤培肥 193
一、地力的概念及培肥原理 193
二、农田培肥途径与培肥制 194
第十四章 作物播种移栽 199
第一节 种子处理与播种技术 199
一、种子播前处理 199
二、播种期的确定 202
三、播种量的确定 203
四、播种方式 204
第二节 育苗与移栽技术 206
一、育苗方式 206
二、苗床管理 209
三、移栽技术 211
第三节 合理密植 212
一、合理密植的含义和增产作用 212
二、种植密度的确定 212
三、合理密植的方式 213
第十玉章 作物肥料运筹 214
第一节 作物需肥规律与合理施肥原则 214
一、作物需肥规律 214
二、作物养分作用规律 216
三、作物合理施肥原则 216
第二节 作物肥料运筹技术 217
一、肥料种类 217
二、营养诊断 220
三、肥料运筹 220
四、施肥方法 222
五、机械化施肥技术 223
第十六章 作物水分管理 225
第一节 作物需水规律与合理灌溉指标 225
一、作物需水规律 225
二、合理灌溉指标 230
三、作物灌溉定额和灌溉制度 231
第二节 作物水分管理技术 233
一、水分监测诊断 233
二、水分灌溉 234
三、排水管理 236
第三节 节 水栽培技术 237
一、节 水农业 238
二、节 水栽培 238
第十七章 作物化学调控 242
第一节 作物化学调控物质 242
一、植物激素 242
二、植物生长调节 剂 242
第二节 植物生长调节 剂的种类及作用特点 243
一、根据与植物激素作用的相似性进行分类 243
二、根据对植物茎尖的作用方式进行分类 244
三、根据实际作用效果进行分类 246
四、根据植物生长调节 剂的来源分类 246
第三节 作物化学调控技术 246
一、作物化学调控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246
二、作物化学调控应用模式 249
三、不同类型作物化学调控技术 249
四、作物化学调控的影响因素 252
第十八章 作物抗逆栽培 253
第一节 生物逆境与作物安全生产 253
一、病虫害与作物安全生产 253
二、杂草防除与作物安全生产 255
第二节 非生物逆境与作物减灾栽培 258
一、干旱 258
二、涝渍 260
三、冷害 261
四、冻害 261
五、高温热害 262
六、风灾倒伏 263
第三节 土壤障碍与改良 264
一、土壤障碍 264
二、土壤污染 266
三、盐碱地改良 268
主要参考文献 270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 探究作物生长奥秘,解锁农业增产潜能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农业始终是根基所在,而作物栽培学则是支撑这一根基的灵魂。本书《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正是这样一本厚重而精深的著作,它以科学的视角,系统地梳理了作物从萌发到成熟,再到收获的整个生命周期,深入剖析影响作物生长发育的各类因素,并在此基础上,为实现作物的高产、优质、高效、可持续栽培提供了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指导。本书不仅是农业科学领域莘莘学子的必读教材,更是广大农技推广人员、科研工作者以及有志于投身现代农业生产实践者的案头必备。 第一部分:作物生长发育的基础理论 本书的开篇,首先聚焦于作物生命活动最根本的源泉——光合作用。我们深入解析光合作用的原理,从光能的捕获、传递,到二氧化碳的固定、糖类的合成,再到能量的转化与储存,层层剖析这一植物体赖以生存的核心生理过程。同时,我们也详细阐述了影响光合作用效率的各种内外在因素,包括光照强度、光质、二氧化碳浓度、温度、水分、营养元素以及叶片结构和酶活性等。理解了光合作用,就如同掌握了开启作物生长之门的钥匙。 紧接着,我们探讨了呼吸作用,这是作物生命活动能量的提供者。本书详细介绍了呼吸作用的三个主要阶段:糖酵解、三羧酸循环和电子传递链。我们不仅关注呼吸作用如何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也深入分析了环境因素(如温度、氧气供应、水分)和作物自身状态(如幼苗期、生长旺盛期、衰老期)对呼吸速率的影响。理解光合作用与呼吸作用的辩证关系,对于调控作物生长,平衡养分积累与消耗至关重要。 蒸腾作用是作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关键环节。本书细致地描绘了蒸腾作用的生理机制,包括水分在植物体内的吸收、传导和散失过程。我们着重分析了蒸腾作用与光合作用之间的协同关系,即“以蒸腾促吸收”。同时,我们也深入探讨了蒸腾失水对作物生长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各种环境因子(如湿度、风速、温度、土壤水分)如何调节蒸腾速率。书中还提出了有效的蒸腾调节技术,旨在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分损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 养分吸收与运转是作物生长物质供给的保障。本书详细阐述了作物对必需矿质营养元素的种类、形态、吸收途径以及在体内的运转机制。从土壤溶液中养分的有效性,到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再到木质部和韧皮部的运输,本书层层剥茧,揭示了养分在作物体内传递的复杂网络。我们也重点介绍了各种影响养分吸收和利用的因素,如土壤pH值、土壤水分、土壤通气状况、根系发育状况以及养分之间的相互拮抗与协同作用。 植物激素作为微量高效的信号分子,在调控作物生长发育的各个阶段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书系统介绍了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脱落酸、乙烯等主要植物激素的生理功能、合成与代谢途径,以及它们如何协同作用,调控作物的细胞分裂、伸长、分化、开花、结果、衰老等关键生理过程。书中还结合实际生产,介绍了如何通过外源性喷施或调节内源激素水平,来改善作物品质,提高产量。 生殖生长与营养生长是作物生命周期中两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重要阶段。本书深入分析了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化的生理基础,包括光周期、温度等环境因子对生殖器官发育的诱导作用。我们探讨了营养生长阶段积累的有机养分如何分配给生殖器官,以及生殖生长对营养生长的影响。理解这两个阶段的平衡关系,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关键。 第二部分:影响作物生长的环境因素 光照是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本书系统阐述了光照强度、光照时长、光质以及光照分布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从宏观的日照强度变化,到微观的叶片接受光照的角度,再到不同光谱的利用效率,本书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书中还介绍了如何通过合理密植、修剪、遮阳或补光等技术,优化作物的光照条件,提高光能利用率。 温度是影响作物新陈代谢速率最直接的因素之一。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生育阶段作物对温度的需求,包括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我们分析了温度对酶活性、呼吸速率、蒸腾速率、光合作用以及养分吸收的影响。书中还探讨了极端温度(高温和低温)对作物的危害,以及如何通过保温、降温、防寒、防冻等措施,减轻温度胁迫的影响。 水分是作物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也是影响养分运转和光合作用的重要因素。本书深入分析了作物对水分的需求规律,以及水分胁迫(干旱和涝渍)对作物生长发育造成的具体影响。我们详细阐述了水分利用效率的概念,并介绍了滴灌、喷灌、膜下滴灌等节水灌溉技术,以及土壤改良、覆盖等保水保肥措施。 空气作为作物生存的基本环境,其组成成分(如二氧化碳、氧气、氮气)以及通气状况对作物生长至关重要。本书详细分析了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速率的影响,以及氧气供应不足对根系呼吸和养分吸收的阻碍作用。书中还介绍了如何通过深耕、秸秆还田、免耕等耕作措施,改善土壤通气状况。 土壤是作物生长的物质载体和养分库。本书将土壤从物理、化学和生物学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在土壤物理性质方面,我们关注土壤质地、结构、容重、孔隙度、导温导湿性等对根系生长、水分渗透、空气流通的影响。在土壤化学性质方面,我们深入探讨了土壤的酸碱度(pH值)、阳离子交换量(CEC)、缓冲性能、有机质含量、养分含量与有效性,以及土壤中可能存在的有害物质。在土壤生物学性质方面,我们关注土壤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及其在养分循环、有机质分解、病虫害抑制等方面的作用。本书还介绍了土壤肥力评价、土壤改良(如施肥、施石灰、种植绿肥)等关键技术。 第三部分: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耕作制度是作物生产系统规划的核心。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耕作制度的设计原则,包括轮作、间作、套种等基本模式。我们分析了不同耕作制度对土壤肥力、病虫草害防治、养分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并为读者提供了选择和设计适宜耕作制度的科学方法。 播种与育苗是作物生长发育的起始环节。本书系统介绍了各种播种方式(如撒播、条播、穴播、直播、移栽)、适宜的播种期、播种深度、播种量等关键技术。同时,对于需要育苗的作物,本书详细阐述了营养土配制、播种育苗、幼苗管理(如温度、湿度、光照、肥水管理)以及壮苗标准等内容。 田间管理是贯穿作物生长全过程的关键环节。本书系统论述了施肥管理,包括肥料的种类、养分特性、肥料利用率、施肥方法(如基肥、追肥、根外追肥)、施肥时期、施肥量以及养分管理策略,旨在实现养分供需的动态平衡。在水分管理方面,本书结合不同生育期作物的需水规律,详细介绍了灌溉、排水等关键技术,强调了水分利用效率的提高。在病虫草害防治方面,本书重点介绍了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综合防治策略,强调绿色、可持续的病虫草害管理理念。 修剪与整枝是调节作物生长发育、优化株型、提高产量与品质的重要手段。本书详细介绍了不同作物修剪、整枝的原理与技术,如摘心、抹芽、疏花、疏果、去老叶等,旨在平衡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减少养分消耗。 收获与贮藏是作物生产的最后一个环节,直接关系到产量的最终实现和品质的保持。本书详细介绍了各种作物的收获时期、收获机械与方法,以及收获后的预处理技术。同时,本书还深入探讨了不同作物对贮藏条件的要求,以及各种贮藏方法(如冷藏、气调贮藏、干燥贮藏)的原理与应用,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贮藏损失,保持作物的新鲜度和营养价值。 第四部分:现代作物栽培的新理念与技术 本书在系统阐述传统作物栽培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也积极引入了现代农业科技的最新进展。精准农业作为一种集成技术,通过对作物生长环境和作物自身状况的精细监测,实现对水、肥、药等农用物资的精准施用,从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实现产量与效益的最大化。本书详细介绍了精准农业的核心技术,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以及变量施肥、变量灌溉等。 设施农业通过人工创造适宜作物生长的环境,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实现了周年生产和反季节生产。本书介绍了各种设施农业模式,如温室、大棚、植物工厂等,并重点讲解了其在环境调控(光、温、水、气、肥)、作物栽培管理、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技术要点。 生物技术在作物栽培中的应用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本书将介绍基因工程、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生物技术如何用于培育高产、优质、抗病虫、抗逆性强的优良品种,为作物栽培提供更坚实的基础。 绿色农业与可持续发展是本书始终贯穿的理念。我们强调要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遵循自然规律,减少化学品的使用,保护土壤和水资源,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共生。本书将介绍生态农业模式、有机农业、循环农业等可持续发展的农业生产方式。 结语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深入、系统、前沿的作物栽培学知识体系。通过对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现代栽培技术的熟练掌握,我们有能力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挑战,实现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为保障全球粮食安全、促进人类健康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本书内容详实,逻辑严谨,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不乏鲜活的实践指导,是您探索作物栽培奥秘、解锁农业增产潜能的理想读物。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简直是我踏入农学大门以来最得力的助手。我是一名刚刚起步的农业研究助理,对作物生长、环境适应以及各种栽培技术知之甚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收到这本书后,我简直如获至宝。从第一章开始,作者就以一种极其耐心且条理清晰的方式,循序渐进地介绍了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书中对于不同作物品种的特性、生长发育规律的阐述,无论是文字描述还是配图,都显得格外详尽,让我能够迅速建立起对植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初步认知。 特别是关于土壤、水分、养分管理的部分,书中给出的指导简直是“干货满满”。它不仅仅是罗列理论,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数据分析,让我明白为何要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带来怎样的结果。例如,在讨论施肥策略时,书中不仅仅介绍了氮磷钾肥的种类和作用,还深入剖析了不同土壤类型、不同生育阶段对养分的需求差异,甚至列举了一些科学的测土配方施肥方法,这对于我这个初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份宝贵的实践指南。 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病虫害防治的章节。过去,我对病虫害的认识大多停留在“看到就打”的层面,往往治标不治本。而这本书则从根本上讲授了病虫害的发生规律、传播途径以及与环境因素的相互关系,并且强调了综合防治的理念。书中介绍的绿色防控、生物防治等方法,让我看到了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希望。它引导我去思考如何通过改善栽培条件,提高作物自身抵抗力,而不是仅仅依赖化学药剂,这对于建立我科学的植保观至关重要。 书中的图文并茂也是一大亮点。那些精美的插图和清晰的图表,将抽象的理论具象化,大大增强了可读性和理解性。我经常会在阅读文字的同时,对照着图表来加深印象,比如在学习作物形态学时,书中对根、茎、叶、花、果的结构和功能讲解,配合细腻的解剖图,让我仿佛置身于实验室,亲手观察和解剖。 作为一名学生,能够在课堂之外获得如此系统而深入的学习材料,实属不易。《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填补了我学习过程中很多知识上的空白,也为我后续深入学习专业课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常常在工作之余,翻阅这本书,就像和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农在交流,总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培养了一种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鼓励读者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产相结合,不断进行试验和总结。这种“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 书中对未来农业发展趋势的探讨,也让我充满了憧憬。它不仅关注当前的栽培技术,更展望了智慧农业、精准农业等前沿领域,让我看到了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广阔前景。这让我更加坚定投身于农业科研的决心。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物栽培差异性的分析。它让我明白,没有一成不变的种植方法,只有因地制宜的科学实践。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农业生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相当人性化,文字清晰,章节划分明确,索引完整,方便我快速查找所需信息。我经常需要查阅某个特定的栽培技术或作物病害,得益于良好的编排,我总能迅速定位到相关内容。 总而言之,《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是一本集理论性、实践性、前瞻性于一体的优秀教材。它是我学术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我会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反复研读,从中汲取养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

评分

我是一名在乡村土地上辛勤耕耘多年的农民,虽然没有受过系统的高等教育,但我对土地和作物有着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当《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送到我手中时,我一开始还担心书里的内容太过高深,我可能看不懂。《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这本书,却给了我意想不到的惊喜。 书中的语言虽然专业,但作者的叙述方式却充满了对土地和劳动的尊重,很多地方的解释都非常形象生动,仿佛是在和一位有经验的老农在对话。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作物生长周期和不同生长阶段的描述,这些都与我在田间观察到的情况高度吻合,让我感到十分亲切。 书里关于土壤耕作和施肥的部分,让我对土地的“脾气”有了更深的认识。我一直以来都是凭经验施肥,这本书则详细地解释了不同肥料的作用,以及土壤对不同养分的吸收和利用原理。我学会了如何根据作物的不同生长阶段,更科学地调整施肥量和施肥种类,这样不仅能省下不少肥料钱,还能让作物长得更壮实。 书中关于水分管理的章节,也让我受益匪浅。过去,我总是凭感觉判断是否需要浇水,有时浇水过多,有时又不够。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作物需水量的变化规律,以及不同灌溉方式的优缺点,让我学会了如何更精准地为作物“解渴”,避免水分胁迫对产量造成影响。 让我特别高兴的是,书中关于病虫害防治的介绍。我一直饱受病虫害的困扰,特别是近几年,一些新的病虫害越来越多。这本书不仅详细介绍了各种病虫害的识别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并介绍了很多不用农药或者少用农药的防治方法,比如轮作、选用抗病品种、利用天敌等。我尝试着在田里实践了一些书中的方法,确实看到了效果,病虫害明显减少了。 书中关于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建议,也给了我很多启发。我学会了如何通过合理的密植、修剪、整枝等措施,来优化作物的生长环境,充分发挥作物的生长潜力,从而实现产量和品质的双提升。 让我感到欣慰的是,这本书并没有一味地推崇高投入、高科技,而是非常注重实际操作性和经济效益。它提供的很多建议,都是我们农民在现有条件下可以实现的,并且能够带来实际的经济效益。 我经常把这本书带到地里,一边干活一边对照着看。书中的知识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我前进的方向。它不仅让我学到了新的种植技术,更让我对农业生产有了更深的理解和热爱。 我希望有更多的农民朋友能够读到这本书,学习里面的知识。我相信,有了这些科学的指导,我们的农业生产一定会越来越好,我们的生活也会越来越富裕。

评分

作为一名对自然科学和技术应用感兴趣的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介绍作物栽培学知识的书籍。《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这本书,如同一部严谨的百科全书,为我打开了通往现代农业世界的大门。 书中对作物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植物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敬畏。我了解到,作物并非是被动地接受环境,而是能够通过精妙的生理机制来感知、适应和响应光、温、水、肥等环境因子。书中对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等基本生理过程的详细解释,让我得以窥见植物生命活动的奥秘。 在遗传育种方面,本书内容翔实,既介绍了传统的育种方法,也涵盖了基因工程、分子标记等现代前沿技术。这让我看到了人类通过科学手段,不断提升作物产量、品质和抗逆性的努力。书中对不同育种技术原理的讲解,以及它们在实际育种工作中的应用,都令我印象深刻。 我对书中关于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论述尤为赞赏。它不仅解释了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还深入探讨了各种养分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和有效性,以及它们如何被作物吸收和利用。书中关于测土配方施肥、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等方面的介绍,都为实现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和作物的高效营养提供了科学指导。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本书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并详细介绍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这让我认识到,实现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需要在防治病虫害的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 书中对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介绍,更是让我看到了农业科技的巨大潜力。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还能够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态度、系统的知识体系和前瞻性的发展视野,为我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农业的绝佳平台。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科学知识的渴求,更让我对农业的未来充满了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对乡村发展和土地利用有着浓厚兴趣的城市居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全面、深入地介绍作物栽培学知识的书籍,以期更好地理解我们所依赖的食物是如何生产出来的。《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这本书,无疑是我的一次完美邂逅。 书中对作物生长发育规律的细致描述,让我对植物的生命历程有了全新的认知。从一颗微小的种子,到繁茂的植株,再到孕育出累累硕果,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自然的奇迹。作者以清晰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讲解了作物在不同生育阶段对光、温、水、肥等环境因子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管理来满足这些需求,从而实现产量和品质的最大化。 我对书中关于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的论述尤其着迷。我了解到,土壤不仅仅是植物生长的载体,更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蕴含着丰富的养分和微生物。书中对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深入剖析,以及对各种养分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和有效性及其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的详细讲解,都让我对“地力”有了更深的理解。 书中关于病虫害综合防治的理念,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是简单地依赖化学药剂,而是强调通过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多种手段,构建一个健康的农业生态系统,从而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生产出更安全的农产品。 我对书中关于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技术发展的介绍,更是充满了期待。这些技术的发展,预示着农业生产将朝着更高效、更可持续、更智能化的方向迈进,这让我看到了农业的巨大潜力和光明前景。 《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这本书,以其严谨的科学性、系统的知识体系和丰富的实践指导,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现代农业的宝贵机会。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知识的渴求,更让我对农业及其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更坚定的信心。

评分

我是一名曾经在城市中生活,如今却热衷于探索乡村生活和传统农耕文化的爱好者。一直以来,我都对作物如何从一颗种子变成我们餐桌上的美食感到好奇。《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我走进了这个充满魅力的世界。 书中对于作物生长发育的描述,让我着迷。从种子的萌发,到幼苗的生长,再到开花结果,每一个过程都充满了生命的力量。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对环境的适应和需求,让我仿佛亲眼目睹了生命的神奇演变。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作物形态和生理功能的讲解。对于根、茎、叶、花、果的结构和功能,书中都有详细的介绍,配合精美的插图,让我能够清晰地理解它们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例如,书中对叶片光合作用过程的解释,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植物需要阳光,以及叶片是如何将阳光转化为能量的。 书中关于土壤的介绍,也颠覆了我过去对泥土的认知。我了解到,土壤不仅仅是植物生长的介质,更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里面生活着无数的微生物,它们在养分循环和土壤健康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分析,让我对这片“黑色金子”有了全新的认识。 我对于书中关于气候对作物生长影响的论述也深感认同。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如光照、温度、降雨量等,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书中对不同气候类型下的作物栽培特点的分析,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有些作物只能在特定的地区生长。 这本书也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们常说“靠天吃饭”,但同时也要“人定胜天”。科学的栽培技术,能够帮助我们最大程度地规避气候风险,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书中介绍的抗逆栽培技术,如抗旱、抗涝、抗寒等,都让我看到了人类在与自然抗争中智慧的闪光。 书中的一些传统栽培方法,让我对老祖宗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意。例如,关于作物轮作、间作套种的介绍,让我看到了古人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这些方法不仅能够提高土地的利用率,还能有效防治病虫害,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读完这本书,我对“食物从何而来”有了更深的感悟。它让我更加珍惜每一粒粮食,更加尊重辛勤劳作的农民。我也开始更加关注食品的来源和生产过程,希望能够吃到更健康、更安全的食物。 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知识的宝库,更是一扇打开我视野的窗户。它让我看到了农业的博大精深,也激发了我对这片土地更深层次的探索欲望。

评分

作为一名对农业科技发展及其社会影响充满好奇心的普通公民,我一直想找到一本能够系统介绍现代作物栽培技术,并能让我理解其背后科学原理的书籍。《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这本书,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以一种严谨而又不失通俗的语言,为我揭示了现代农业的方方面面。 书中关于作物遗传与育种的部分,让我对“高产、优质、抗病”等词汇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了解到,通过科学的育种方法,我们可以不断改良作物品种,使其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生长环境,同时提高产量和品质。书中对杂交育种、诱变育种以及分子育种等技术的介绍,让我看到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潜力。 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作物生理生态学的内容。了解作物如何进行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如何吸收和利用养分,如何抵御外界环境的胁迫,这些知识让我对植物的生命活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同时,我也了解到,这些生理过程与栽培管理措施是紧密相关的,科学的栽培管理能够优化作物的生长环境,使其发挥出最佳的生长潜力。 书中对土壤养分管理和水分管理的详细阐述,也让我认识到,看似简单的“施肥”和“浇水”,其实蕴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书中对土壤肥力构成、养分有效性、不同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规律的讲解,都为实现精准施肥和科学灌溉提供了理论依据。 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于病虫草害的综合防治策略的介绍。它不再是简单地罗列各种防治药剂,而是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并将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这让我看到了农业生产在减少化学品使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努力。 书中对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模式的介绍,更是让我看到了农业发展的未来方向。这些技术的发展,不仅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还能够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知识的传授,更在于它引导我从更宏观的视角去理解农业。它让我认识到,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态环境紧密相连。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现代农业的发展,了解我们餐桌上食物的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珍惜粮食,关注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评分

我是一名长期关注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普通读者,对农业这个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领域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深入了解现代农业的绝佳窗口。它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系统性的知识结构,展现了作物栽培学的广阔天地。 书中对作物生命过程的阐述,让我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了全新的认识。从细胞层面的生理生化活动,到植株个体的形态建成,再到群体结构的形成和调控,作者都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作物如何感知环境信号、如何进行生长发育调控的论述感到着迷,这让我看到了植物生命活动的复杂性和精妙性。 书中关于作物遗传与育种的部分,让我对“品种改良”有了更深的理解。我了解到,育种工作不仅仅是简单的“挑选好种子”,而是通过科学的方法,挖掘和利用作物的遗传潜力,培育出更优良的品种。书中对现代育种技术的介绍,如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技术等,让我看到了科技在提升农产品产量和品质方面的巨大作用。 在土壤学和植物营养学方面,这本书的内容扎实而全面。它不仅介绍了土壤的组成、性质和肥力构成,还深入分析了各种养分在土壤中的形态、转化及其在作物生长中的作用。我从中了解到,科学施肥不仅仅是“多施肥”,而是要根据土壤的实际情况和作物的需求,做到“缺啥补啥,补啥就用啥”,实现养分的科学配比和高效利用。 对于病虫草害防治,书中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并介绍了多种绿色、环保的防治技术。这让我认识到,传统的化学防治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发展生态友好的防治技术,是未来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 书中对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模式的介绍,更是让我看到了农业的未来。这些技术的发展,能够极大地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这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其知识的广度和深度,更在于它所传递的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它让我认识到,农业不仅仅是一项生产活动,更是一项关乎民生、关乎生态、关乎人类未来的事业。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农业科技的进步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评分

作为一名对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农业有着浓厚兴趣的非专业人士,我一直希望能够找到一本能够全面、系统地介绍作物栽培学知识的书籍。《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求知欲。这本书的内容详实,体系完整,涵盖了从作物基础生理到现代栽培技术的方方面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可持续性”理念的贯穿。书中在介绍各种栽培技术时,都隐含或明确地强调了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例如,在土壤管理部分,书中详细介绍了有机耕作、保护性耕作等方法,以及这些方法如何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减少水土流失。这让我认识到,农业生产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眼前的产量,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在病虫害防治方面,书中对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的详细介绍,让我对如何实现“无公害”、“绿色”的农产品生产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了解到,许多化学农药的使用,虽然能短期内解决问题,但却可能对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长远的影响。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更加健康、环保的农业生产模式。 书中关于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现代农业发展方向的论述,也让我对农业的未来充满了期待。它展现了科技如何赋能农业,如何通过智能化、精细化的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效益,同时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喜欢书中将宏观的理论与微观的实践相结合。例如,在讲解作物生理特性时,会紧密联系具体的栽培管理措施;在介绍具体栽培技术时,也会分析其背后的科学原理。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讲解方式,让我能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的内涵。 书中的语言虽然专业,但作者的讲解清晰易懂,很多复杂的概念都通过类比、图表等方式进行了解释,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提到的概念进行进一步的查阅,而这本书也为我提供了很好的起点。 这本书让我更加认识到,农业不仅仅是简单的种植,更是一门复杂的科学,它涉及到生物学、化学、物理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通过阅读这本书,我的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对农业的认识也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被更多的人阅读,不仅仅是农学专业的学生和从业者,也包括所有关心农业、关注食品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普通大众。因为理解农业,才能更好地支持农业,才能共同建设一个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攻读作物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我对学习内容有着极高的要求,需要能够深入理解理论,同时也要对接前沿研究。《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这本书,完美地满足了我的这些需求。它不仅是对基础知识的全面梳理,更是对该领域最新研究成果的有力整合。 在学习基础理论方面,这本书的严谨性令人称赞。书中对于作物个体生长发育规律、群体生长调控、环境因子(光、温、水、肥、气、土)对作物的影响机制,以及作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的阐述,都非常详尽且基于科学的理论基础。我反复阅读了关于光合作用、呼吸作用、蒸腾作用以及养分吸收和转运的章节,对这些生命活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对于我后续进行作物生理生态学方面的研究至关重要。 书中对于不同作物类别(如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作物、能源作物等)的栽培特点和技术体系的介绍,也让我对整个作物学领域有了更宏观的认识。它不仅仅是列举不同作物的种植方法,更重要的是分析了不同作物在基因、生理、生态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如何影响其栽培管理策略。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本书在介绍传统栽培技术的同时,也大量引入了现代农业的先进理念和技术。例如,在遗传育种部分,书中不仅讲述了传统育种方法,还介绍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前沿技术,并分析了这些技术在作物改良中的应用前景。这对我理解当前作物育种研究的最新动态非常有帮助。 在土壤肥料管理方面,书中对养分循环、土壤有机质的意义、测土配方施肥的原理和方法,以及新型肥料(如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的应用都有深入的探讨。我尤其关注了书中关于土壤微生物在养分循环和作物生长中的作用的论述,这为我研究土壤健康和作物营养管理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对于病虫草害防治,本书强调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理念,并详细介绍了各种防治措施的科学原理和应用方法。我不仅学习了各种病虫害的识别和防治技术,还深入理解了病虫害发生发展的生态学基础,这有助于我未来开展病虫害的生态学研究。 书中对于作物生理性病害的分析和防治,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让我认识到,很多看似是病虫害的问题,实际上是由于栽培管理不当引起的生理失调,需要从改善栽培环境和管理措施入手解决。 这本书的学术深度和广度都非常适合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它不仅能够帮助我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更能够引导我了解该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激发我的研究兴趣,为我今后的科研工作指明方向。 书中引用的大量文献和研究案例,也为我进行文献检索和论文写作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我常常会根据书中提到的研究方向,去查阅相关的原始文献,进一步深入了解。 总而言之,《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是一本极具学术价值和前瞻性的著作。它是我硕士研究生阶段不可或缺的学习工具,为我构建了扎实的作物栽培学知识体系,也为我未来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

作为一名经验尚浅的农业技术推广人员,我时常面临着如何在实际生产中解决农民遇到的各种问题的挑战。《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是给我注入了一剂强心针。它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农民问题解决手册”。书中关于作物生理生态学、遗传育种、土壤肥料、病虫草害防治以及农产品贮藏加工等各个方面的论述,都紧密围绕着农业生产的实际需求展开。 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因地制宜”原则的强调印象深刻。作者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生动地阐释了不同地区、不同土壤类型、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物生长发育的独特性,以及如何根据这些独特性来制定最适宜的栽培方案。这对于我这样一个需要在不同区域为不同作物提供技术指导的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经验总结。书中对于不同作物品种的抗逆性、产量潜力、品质特征的介绍,也让我能够更好地为农民推荐合适的品种。 在土壤肥力管理方面,这本书的内容深入浅出。它不仅解释了土壤养分的来源、形态及其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更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测土配方、有机肥施用、土壤改良等手段来提高土壤肥力,并最终实现增产增质。我特别学习了书中关于土壤微生物群落与作物生长关系的部分,这为我理解土壤健康和可持续农业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关于水分管理,书中对作物不同生育期需水量的变化规律、灌溉方式的选择、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等都有详细的阐述。我曾遇到过因灌溉不当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的情况,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到了科学灌溉的重要性,并学会了如何根据土壤墒情、作物生长状况和天气预报来合理安排灌溉计划,有效避免了类似问题的再次发生。 病虫草害防治是农业生产中一个棘手的问题,而这本书提供了非常系统和科学的解决方案。它不仅仅停留在介绍各种病虫草害的症状和危害,更侧重于讲解其发生发展的规律,并提出了一系列综合防治的策略,包括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的合理搭配。我从中学习到了如何利用天敌、释放性诱剂、合理轮作等绿色防控技术,这不仅减少了农药的使用,也保护了生态环境,符合当前绿色农业的发展方向。 书中关于农产品贮藏和加工的章节,也为我拓展了思路。过去,我只关注作物的种植和收获,而忽略了收获后的增值和减少损耗。这本书让我认识到,科学的贮藏和加工技术,能够大大延长农产品的货架期,提高其附加值,为农民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也很朴实,很多概念的解释都非常贴近实际生产,避免了过于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这让我能够更容易地将书中的知识传达给文化程度不一的农民朋友们,起到了很好的桥梁作用。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农业新技术、新模式的介绍,比如设施农业、精准农业、智慧农业等。这些前沿的知识让我看到了农业未来的发展方向,也激励我去不断学习和探索,将最新的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 这本书的结构清晰,逻辑性强,每个章节都围绕着一个主题展开,层层递进,让我能够系统地掌握作物栽培学的知识体系。我经常会把书中的内容与我遇到的实际问题进行对照,从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总而言之,《作物栽培学总论(第三版)》是我工作中的一位得力助手,它为我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用的技术指导,让我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农业生产,帮助农民解决实际问题,推动农业向更高效、更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