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达,一级作家,著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八百万字。其中,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获第三届茅盾文学奖,以及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奖、建国四十周年北京市优秀文学奖;
长篇小说《补天裂》获第七届全国五个一工程奖,并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中国文联、中国作协评为建国五十周年全国十部优秀长篇小说之一,并获第六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骏马奖、北京市优秀图书奖;
中篇小说《红尘》获第四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
报告文学《万家忧乐》获第四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骏马奖、炎黄杯当代文学奖、首届全国保护消费者杯个人奖及“3·15”金质奖章;
报告文学《国殇》获首届中国潮报告文学奖、首届全国卫生题材文学一等奖;
话剧剧本《红尘》获第二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优秀剧本奖;
电视剧《鹊桥仙》获首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其插曲《难诉相思》获太平洋影音公司云雀奖;
电影剧本《我不是猎人》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少年儿童读物奖;
电影剧本《龙驹》获建国四十周年全国优秀电影剧本奖;
散文《义冢丰碑》《烟雨文武庙》获庆祝香港回归征文全国一等奖;
散文《为了那片苍天圣土》获全国政协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优秀征文奖。
此外,还著有长篇小说《未穿的红嫁衣》,长篇报告文学《搏浪天涯》,电影剧本《秦皇父子》《鞘中之剑》,电视剧本《飘然太白》《江州司马》《失落的明珠》《年轮》《苍天圣土》,话剧剧本《海棠胡同》等。
本卷收入长篇小说《未穿的红嫁衣》《沉浮》。
《未穿的红嫁衣》带我们走进神秘莫测的南国沧海、孤岛密林。历史学家李言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踏上“仕途”,错综复杂的权力之争和爱情纠纷使他在即将达到事业峰巅之际功亏一篑,遗恨终生。当他再度来到秦屿,已是向行将湮灭的历史遗迹和刻骨铭心的爱情作告别。
作者青年时代师从史学家马非百先生研究秦史,在小说中,丰富的历史知识和风波迭起的叙事融为一体。作品紧扣时代脉搏,成功地揭示了从政的知识分子李言特殊的心路历程。
《未穿的红嫁衣》完成于1993年,同年选载于《人民文学》杂志和《常州晚报》,江苏文艺出版社、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分别于1994年和1995年出版单行本。
《沉浮》犹如一幅《清明上河图》式的画卷,以娴熟的白描笔法,画出古都小巷的市井人物在变革时期的躁动与扭曲。而生活在人群中的三只猫,也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作者亦真亦幻、亦庄亦谐的叙述与描写,不时搅动读者的思绪。
《沉浮》发表于《花城》1989年,同年7月由中国文联出版公司出版单行本。
霍达,一级作家,著有多种体裁的文学作品约八百万字。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非常巧妙,它并非采用那种线性推进的叙事方式,而是像一个精密的钟表,由无数个错综复杂的齿轮咬合在一起,共同驱动着时间向前。时而闪回,时而又跳跃到未来某个关键的节点,这种非线性的处理方式,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张力和悬念感。一开始阅读时,我甚至需要借助书签标记一下关键的转折点,以确保自己没有迷失在时间的长河中。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开始领悟到作者布局的深意,每一个看似不经意的片段,最终都会在关键时刻汇集成一股不可阻挡的力量,揭示出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相。这种结构上的高超技艺,让阅读体验充满了发现的乐趣,仿佛在进行一场智力上的解谜游戏,每一次解开一个谜团,都带来巨大的满足感。
评分整部作品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它所探讨主题的普世性和深度。它并未局限于讲述一个简单的故事,而是将个体命运置于一个更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之下进行审视。书中对人性复杂性的挖掘,达到了令人心惊的地步,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只有在特定环境和压力下做出不同选择的灵魂。这种对“灰色地带”的描绘,避免了刻板的说教,反而让故事更具真实感和震撼力。读完之后,它留给读者的不仅仅是一个故事的结局,更是长久挥之不去的哲学思考:关于选择、关于命运、关于时间如何塑造一个人。这已经超越了一般小说的范畴,更像是一部关于存在本身的深刻探讨,值得反复咀嚼和体会。
评分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与其说是“读”,不如说是一种深度的“沉浸”。作者的笔触细腻得惊人,每一个场景的描摹,都像是一部高清晰度的电影在我脑海中缓缓播放。他对于人物心理的刻画尤其精湛,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对话和眼神交汇,背后却蕴含着山呼海啸般的情感暗流。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合上书本,消化刚刚读到的那段文字,那种情感的重量感和思辨的深度,让人不得不放慢脚步。这与我过去读过的许多轻快的作品形成了鲜明对比,它要求读者付出专注和耐心,但回报也绝对是丰厚的。我感觉自己仿佛真的成为了书中的某个角色,亲身经历了他们的挣扎、喜悦和最终的释然。这种强烈的代入感,是判断一部文学作品是否成功的关键指标之一,而这部作品无疑达到了极高的水准。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色彩的运用大胆而富有张力,仿佛在讲述一个隐藏在浓墨重彩背后的故事。我一拿到手,就被那种厚重感所吸引,纸张的质感也相当出色,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来细细品味。从装帧的细节处,就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用心,每一个小小的设计元素,都透露出一种对经典致敬的匠心。特别是标题字体,那种古朴中带着现代感的混搭,瞬间就抓住了我的眼球,让人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无限的遐想与期待。它不像市面上那些追求快餐式阅读的图书,而是散发着一种沉静而深邃的魅力,仿佛在无声地邀请读者进入一个由文字构建的奇妙世界。我甚至舍不得立刻开始阅读,只是反复摩挲着封面,想象着作者是如何将这些纷繁复杂的情感和宏大叙事熔铸于一炉的。这种初见的美好,往往预示着一次非凡的阅读旅程的开启。
评分从文学语言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词汇选择和句式变化简直是一场语言的盛宴。作者似乎对汉语的韵律有着近乎本能的掌握,他能用最朴素的词语构造出最震撼的意境,也能在描述宏大场面时,依然保持语言的精准和凝练。我尤其欣赏他对于意象的运用,那些反复出现的象征物,带着独特的隐喻色彩,随着故事的深入而不断被赋予新的含义,极大地丰富了文本的解读层次。这本书的语言是有“重量”的,它不像某些现代作品那样追求轻盈和速度,而是追求一种经得起反复推敲的厚度和密度。读完一些段落后,我常常会默默地回味那些句子,感受文字在舌尖上滚动时带来的独特触感,这才是真正耐人寻味的文学作品所应有的特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