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楼

十二楼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渔 著
图书标签:
  • 悬疑
  • 推理
  • 犯罪
  • 心理
  • 都市
  • 小说
  • 惊悚
  • 反转
  • 人性
  • 社会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ISBN:978750754806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0497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古典小说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书写纸
页数:256
字数:269000
正文语种:简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文学爱好者
情节设计新颖奇特,尽量曲折出奇,悬念丛书,出人意表,但衔接上自然合理,不留破绽。

内容简介

《十二楼》,又叫《觉世名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小说12篇,都用楼名作篇名,每篇回数不一,排列顺序各本亦有不同。12篇小说大多以才子佳人的爱情婚姻为主题,也多方面涉及市井生活,或演义前人笔记、或记写作者见闻、或叙述历史故事,亦或凭空杜撰以描写世态人情。

作者简介

李渔(1611-1681),字笠翁,随庵主人,新亭樵客等,原籍兰溪(今浙江),生于千雉皋。

精彩书评

是休闲文化的倡导者、文化产业的先行者,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他的小说,虽然至今还有我们不满足的地方,但在当时,他能拔帜自成一队是没有问题的,在中国近代的文学史中有了李渔,也可以聊以自慰了。
——孙楷第

目录

目  录
序…………………………………………………………………………………001
合影楼
第一回 
防奸盗刻意藏形 起情氛无心露影……………………………………………002
第二回 
受骂翁代图好事 被弃女错害相思……………………………………………008
第三回 
堕巧计爱女嫁媒人 凑奇缘媒人赔爱女………………………………………014
夺锦楼
第一回 
生二女连吃四家茶 娶双妻反合孤鸾命………………………………………023
三与楼
第一回 
造园亭未成先卖 图产业欲取姑予……………………………………………035
第二回 
不窝不盗忽致奇赃 连产连人愿归旧主………………………………………041
第三回 
老侠士设计处贪人 贤令君留心折疑狱………………………………………047
夏宜楼
第一回 
浴荷池女伴肆顽皮 慕花容仙郎驰远目………………………………………053
002 十二楼
第二回 
冒神仙才郎不测 断诗句造物留情……………………………………………060
第三回 
赚奇缘新诗半首 圆妙谎密疏一篇……………………………………………067
归正楼
第一回 
发利市财食兼收 恃精详金银两失……………………………………………076
第二回 
敛众怨恶贯将盈 散多金善心陡发……………………………………………083
第三回 
显神机字添一画 施妙术殿起双层……………………………………………089
第四回 
侥天幸拐子成功 堕人谋檀那得福……………………………………………094
萃雅楼
第一回 
卖花郎不卖后庭花 买货人惯买无钱货………………………………………101
第二回 
保后件失去前件 结恩人遇着仇人……………………………………………107
第三回 
权贵失便宜弃头颅而换卵 阉人图报复遗尿溺以酬涎………………………113
拂云楼
第一回 
洗脂粉娇女增娇 弄娉婷丑妻出丑……………………………………………120
第二回
温旧好数致殷勤 失新欢三遭叱辱……………………………………………126
? 目  录 003
第三回 
破疑人片言成二美 痴情客一跪得双娇………………………………………132
第四回 
图私事设计赚高堂 假公言谋差相佳婿………………………………………137
第五回 
未嫁夫先施号令 防失事面具遵依……………………………………………142
第六回 
弄巧生疑假梦变为真梦 移奸作荩亏人改作完人……………………………148
十卺楼
第一回 
不糊涂醉仙题额 难摆布快婿完姻……………………………………………154
第二回 
逞雄威檀郎施毒手 忍奇痛石女破天荒………………………………………160
鹤归楼
第一回 
安恬退反致高科 忌风流偏来绝色……………………………………………167
第二回 
帝王吃臣子之醋 闺房罢枕席之欢……………………………………………173
第三回 
死别胜生离从容示诀 远归当新娶忽地成空…………………………………178
第四回 
亲姊妹迥别荣枯 旧夫妻新偕伉俪……………………………………………186
奉先楼
第一回 
因逃难诧妇生儿 为全孤劝妻失节……………………………………………194
004 十 二 楼
第二回 
几条铁索救残生 一道麻绳完骨肉……………………………………………199
生我楼
第一回 
破常戒造屋生儿 插奇标卖身作父……………………………………………207
第二回 
十两奉严亲本钱有限 万金酬孝子利息无穷…………………………………212
第三回 
为购红颜来白发 因留慈母得娇妻……………………………………………217
第四回 
验子有奇方一枚独卵 认家无别号半座危楼…………………………………222
闻过楼
第一回 
弃儒冠白须招隐 避纱帽绿野娱情……………………………………………227
第二回 
纳谏翁题楼怀益友 遭罹客障面避良朋………………………………………232
第三回 
魔星将退三桩好事齐来 讹局已成一片隐衷才露……………………………238

精彩书摘

第一回 
防奸盗刻意藏形 起情氛无心露影
  词云: 
世间欲断钟情路,男女分开住。掘条深堑在中间,使他终身不度是非关。
堑深又怕能生事,水满情偏炽。绿波惯会做红娘,不见御沟流出墨痕香。
 ——右调《虞美人》
这首词,是说天地间越礼犯分之事,件件可以消除,独有男女相慕之情,枕席交欢之谊,只除非禁于未发之先,若到那男子妇人动了念头之后,莫道家法无所施,官威不能摄,就使玉皇大帝下了诛夷之诏,阎罗天子出了缉获的牌,山川草木尽作刀兵,日月星辰皆为矢石,他总是拼了一死,定要去遂心了愿。觉得此愿不了,就活上几千岁,然后飞升,究竟是个鳏寡神仙。此心一遂,就死上一万年不得转世,也还是个风流鬼魅。到了这怨生慕死的地步,你说还有什么法则可以防御得他?所以惩奸遏欲之事,定要行在未发之先。未发之先,又没有别样禁法,只是严分内外,重别嫌疑,使男女不相亲近而已。
儒书云:“男女授受不亲。”道书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这
第一回  防奸盗刻意藏形 起情氛无心露影 003
两句话,极讲得周密。男子与妇人,亲手递一件东西,或是相见一面,他自他,我自我,有何关碍,这等防得森严?要晓得古圣先贤,也是有情有欲的人,都曾经历过来,知道一见了面,一沾了手,就要把无意之事,认作有心,不容你自家做主,要颠倒错乱起来。譬如妇人取一件东西,递与男子,过手的时节,或高或下,或重或轻,总是出于无意。当不得那接手的人,常要画蛇添足:轻的说她故示温柔;重的说她有心戏谑;高的说她提心在手,何异举案齐眉;低的说她借物丢情,不啻抛球掷果。想到此处,就不好辜其来意,也要弄些手势答她。焉知那位妇人不肯将错就错。这本风流戏文,就从这件东西上做起了。
至于男女相见,那种眉眼招灾、声音起祸的利害,也是如此。所以只是不见不亲的妙。不信,但引两对古人做个证验:李药师所得的红拂妓,当初关在杨越公府中,何曾知道男子面黄面白?崔千牛所盗的红绡女,立在郭令公身畔,何曾对着男子说短说长?只为家主公要卖弄豪华,把两个得意侍儿与男子见得一面,不想她五个指头、一双眼睛就会说起话来。及至机心一动,任你铜墙铁壁,也禁她不住。私奔的私奔出去,窃负的窃负将来。若还守了这两句格言,使她“授受不亲”,“不见可欲”,哪有这般不幸之事?
我今日这回小说,总是要使齐家之人,知道防微杜渐,非但不可露形,亦且不可露影,不是阐风情,又替才子佳人辟出一条相思路也。
元朝至正年间,广东韶州府曲江县有两个闲住的缙绅:一姓屠,一姓管。姓屠的由黄甲起家,官至观察之职;姓管的由乡贡起家,官至提举之职。他两个是一门之婿,只因内族无子,先后赘在家中。才情学术,都是一般,只有心性各别:管提举古板执拗,是个道学先生;屠观察跌宕豪华,是个风流才子。两位夫人的性格,起先原是一
004 十 二 楼 · 合 影 楼
般,只因各适所夫,受了形于之化,也渐渐的相背起来:听过道学的,就怕讲风情;说惯风情的,又厌闻道学。这一对连襟、两个姊妹,虽是嫡亲瓜葛,只因好尚不同,互相贬驳,日复一日,就弄做仇家敌国一般。起先还是同居,到了岳丈、岳母死后,就把一宅分为两院。凡是界限之处,都筑了高墙,使彼此不能相见。独是后园之中,有两座水阁:一座面西的,是屠观察所得;一座面东的,是管提举所得。中间隔着池水,正合着唐诗二句:
遥知杨柳是门处,似隔芙蓉无路通。
陆地上的界限,都好设立墙垣,独有这深水之中,下不得石脚,还是上连下隔的。
论起理来,盈盈一水,也当得过黄河天堑?当不得管提举多心,还怕这位姨夫要在隔水间花之处,窥视他的姬妾。就不惜工费,在水底下立了石柱,水面上架了石板,也砌起一带墙垣,分了彼此,使他眼光不能相射。从此以后,这两户人家,莫说男子与妇人,终年不得谋面;就是男子与男子,一年之内,也会不上一两遭。
却说屠观察生有一子,名曰珍生;管提举生有一女,名曰玉娟,玉娟长珍生半岁。两个的面貌,竟像一副印板印下来的。只因两位母亲,原是同胞姊妹,面容骨骼,相去不远,又且娇媚异常。这两个孩子,又能各肖其母,在襁褓的时节,还是同居,辨不出谁珍谁玉。有时屠夫人把玉娟认做儿子,抱在怀中饲奶;有时管夫人把珍生认做女儿,搂在身边睡觉。后来竟习以为常,两母两儿互相乳育。有《诗经》二句道得好:
螟蛉有子,式穀似之。
第一回  防奸盗刻意藏形 起情氛无心露影 005
从来孩子的面貌,多肖乳娘,总是血脉相荫的缘故。
同居之际,两个都是孩子,没有知识,面貌像与不像,他也不得而知。直到分居析产之后,垂髫总角之时,听见人说,才有些疑心,要把两副面容合来印正一印正,以验人言之确否。却又咫尺之间,分了天南地北,这两副面貌印正不成了。再过几年,他两人的心事就不谋而合,时常对着镜子,赏鉴自家的面容,只管啧啧赞羡道:“我这样人物,只说是天下无双,人间少二的了,难道还有第二个人,赶得上我不成?”他们这番念头,还是一片相忌之心,并不曾有相怜之意。只说九分相合,毕竟有一分相歧,好不到这般地步,要让他独擅其美。哪里知道,相忌之中,就埋伏了相怜之隙,想到后面做出一本风流戏来。
玉娟是个女儿,虽有其心,不好过门求见。珍生是个男子,心上思量道:“大人不相合,与我们孩子无干。便时常过去走走,也不失亲亲之义。姨娘可见,表妹独不可见乎?”就忽然破起格来,竟走过去拜谒。哪里知道,那位姨翁预先立了禁约,却像知道的一般,竟写几行大字,贴在厅后道:
凡系内亲,勿进内室。本衙止别男妇,不问亲疏,各宜体谅。
珍生见了,就立住脚跟,不敢进去。只好对了管公,请姨娘、表妹出来拜见。管公单请夫人见了一面,连“小姐”二字,绝不提起。及至珍生再请,他又假示龙钟,茫然不答。珍生默喻其意,就不敢固请,坐了一会,即便告辞。
既去之后,管夫人问道:“两姨姊妹,分属表亲,原有可见之理,为什么该拒绝他?”管公道:“夫人有所不知,‘男女授受不亲’这句话头,单为至亲而设;若还是陌路之人,他何由进我的门,何由入我的室?既不进门入室,又何须分别嫌疑?单为碍了亲情,不便拒
006 十 二 楼 · 合 影 楼
绝,所以有穿房入户之事。这分别嫌疑的礼数,就由此而起。别样的瓜葛,亲者自亲,疏者自疏,皆有一定之理。独是两姨之子,姑舅之儿,这种亲情,最难分别:说他不是兄妹,又系一人所出,似有共体之情;说他竟是兄妹,又属两姓之人,并无同胞之义。因在似亲似疏之间,古人委决不下,不曾注有定义,所以泾渭难分,彼此互见,以致有不清不白之事做将出来。历观野史传奇,儿女私情,大半出于中表,皆因做父母的,没有真知灼见,竟把他当了兄妹,穿房入户,难以提防,所以混乱至此。我乃主持风教的人,岂可不加辨别,仍蹈世俗之陋规乎!”夫人听了,点头不已,说他讲得极是。
从此以后,珍生断了痴想,玉娟绝了妄念,知道家人的言语印正不来。随他像也得,不像也得;丑似我也得,好似我也得,一总不去计论他。
偶然有一日,也是机缘凑巧,该当遇合。岸上不能相会,竟把两个影子,放在碧波里面印正起来。有一首现成绝句,就是当年的情景。其诗云: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并作南来一味凉。
时当仲夏,暑气困人,这一男一女,不谋而合都到水阁上纳凉。只见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把两座楼台的影子,明明白白倒竖在水中。玉娟小姐定睛一看,忽然惊讶起来道:“为什么我的影子,倒去在他家?形影相离,大是不祥之兆。”疑惑一会,方才转了念头,知道这个影子,就是平时想念的人:“只因科头而坐,头上没有方巾,与我辈妇人一样,又且面貌相同,故此疑他作我。”想到此处,方才要印正起来,果然一线不差,竟是自己的模样。既不能够独擅其美,就未免要同病相怜,渐渐有个怨怅爷娘不该拒绝亲人之意。
《十二楼》:一段关于时间、选择与命运的沉思 《十二楼》并非一个宏大的史诗,也非跌宕起伏的传奇。它如同一面被打磨得光滑的古老镜子,静静地反射着个体生命中那些看似微不足道,却又深刻影响着我们存在轨迹的瞬间。这本书,与其说是在讲述一个故事,不如说是在邀请读者一同进行一场关于时间洪流中,个体如何被无数细微选择所塑造的沉思。 故事的起点,藏匿于一个寻常的城市角落,一栋老旧的建筑,一个被人们遗忘的楼层。这里的“十二楼”,并非特指某个物理空间,而是一个象征性的存在,它代表着人生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转角,那些需要勇气去跨越的门槛,以及那些在我们不经意间,便已悄然改写的未来。 书中并没有一个固定的主人公,如同时间本身,它的叙事主体是流动的、多变的。我们会在不同的章节中,窥见不同的人生片段,它们彼此独立,却又通过一种难以言喻的内在逻辑,在读者的脑海中交织成一幅关于生命可能性的画卷。 有的人,在这个“十二楼”前驻足,却选择了原地踏步。他们安于现状,回避风险,将人生的大门紧锁,任由岁月在窗外流逝。我们看到他们年轻时的憧憬,在现实的磨砺下逐渐黯淡,最终化为一种沉闷的妥协。他们的生活,如同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覆盖的旧家具,虽然完整,却失去了应有的光泽和活力。作者笔下的细节,不动声色地描绘出这种“未曾选择”的代价——那些被错过的风景,那些本可以拥有的经历,以及那份深藏心底,却再也无法触及的遗憾。 也有的人,怀揣着一丝不安,但终究被习惯的力量所牵引,走向了另一条看似稳妥的道路。他们并非没有野心,也并非没有才华,只是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们选择了那条最平坦、最少荆棘的路。我们看到他们在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中,寻找着微小的慰藉,用惯性来填补内心的空缺。他们的故事,并非充满戏剧性的失败,而是那种更令人心酸的“无声的消失”——那些曾经闪烁过的火花,在日夜的消磨中,逐渐熄灭,成为一种淡漠的平静。 更有一类人,他们勇敢地推开了“十二楼”的门,带着未知,带着冒险,带着对更高处的渴望。他们可能摔得鼻青脸肿,可能跌入泥沼,可能一无所有。然而,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不屈的光芒。即使失败,他们的眼中依然闪烁着不甘平凡的火花。作者的笔触,在这里变得更加有力,它描绘了这些人在跌倒后的挣扎,在绝望中的反思,以及在重新站起时,那种带着伤痕却更加坚韧的眼神。《十二楼》不回避这些人的痛苦,但它更强调他们从中汲取的经验,他们在经历风雨后,对生命理解的深度。 书中的叙事,宛如一条蜿蜒的河流,时而舒缓,时而急促。作者并不急于给出任何道德评判,他只是呈现,然后让读者自己去体会。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观察室,看着这些生命的故事在眼前展开。每一个选择,都像一颗石子投入湖面,激起的涟漪,扩散开来,影响着后续的人生。而这些涟漪,有时微不可察,有时却足以改变河流的流向。 《十二楼》最引人入胜之处,在于它对“偶然”与“必然”之间微妙关系的探讨。有多少的际遇,是纯粹的偶然?又有多少的必然,是前一次选择的铺垫?作者并没有提供明确的答案,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让读者在字里行间,自己去寻找那些连接点。一个不经意的善举,一次偶然的邂逅,一次突如其来的变故,都可能在人生的“十二楼”处,开启一条全新的道路。而这些看似偶然的事件,回过头来看,却又仿佛是命运早已安排好的剧本。 书中对“时间”的描绘,更是充满了哲学意味。时间不再是线性的、均匀流淌的客观存在,而是被个体的情感、记忆和选择所切割、扭曲、拉伸。有些时刻,漫长得如同一个世纪;有些岁月,却在不经意间,如同白驹过隙。作者通过对人物内心世界的细腻刻画,展现了时间在不同境遇下的感知差异。那些充满希望的日子,仿佛被施了魔法,总是匆匆而过;而那些充满痛苦的时光,却如同被凝固,每一分每一秒都显得如此漫长而煎熬。 《十二楼》并非一本励志书,它不承诺你只要做出“正确”的选择,就能抵达幸福的彼岸。它更像是一面镜子,让你看到自己内心深处那些未曾面对的恐惧,那些潜藏的渴望,以及那些在时间洪流中,不断被冲刷、重塑的自我。它引导你去思考,那些塑造了你人生的“十二楼”时刻,以及那些你曾经犹豫、徘徊、最终做出或未做出选择的瞬间。 在阅读的过程中,你会发现,自己也成为了这个故事的一部分。你会在某个角色的经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你会在某个选择的困境中,体会到自己的挣扎。这本书,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告诉你应该如何选择,而是为了让你更清晰地看见,选择本身的力量,以及时间,赋予我们生命的一切可能性。 《十二楼》是一场安静的探索,它不喧嚣,不张扬,却能在读者心中,激起层层涟漪。它让你放慢脚步,去审视那些被遗忘的角落,去理解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决定,以及去感受,生命中那些最深刻的,关于时间、关于选择、关于命运的沉思。它不是一本读完便能遗忘的书,它会如同一个老友,在你人生的每一个“十二楼”前,悄然回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结构简直像一个精巧的迷宫,作者对时间线的处理手法高超得令人拍案叫绝。它不是那种按部就班讲述故事的传统小说,更像是在我们眼前缓缓展开的一幅错综复杂的历史织锦。你会发现,一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在故事后半段会以一种令人醍醐灌顶的方式重新浮现,与主线产生强烈的共振。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描绘人物内心挣扎时的那种细腻入微。那些角色的选择和犹豫,并非黑白分明,而是充满了人性的灰色地带,让人在阅读时不断地反思“如果是我,我会怎么做?” 这种代入感是很多作品所欠缺的。语言的运用也极具个人风格,时而如诗歌般华美典雅,时而又带着一种近乎冷峻的精准,精准地勾勒出现场的氛围和人物的情绪。阅读过程中,我好几次不得不停下来,只是为了回味某一个句子或某一段对话的深意。它不仅仅是在讲一个故事,更像是在引导我们进行一场关于存在、选择与命运的哲学探讨。那种层层递进的悬念设置,让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持续的惊喜和智力上的挑战,绝对是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有一种被拉扯到另一个时空的奇异感受。作者构建的世界观非常宏大,但妙就妙在,他没有用冗长枯燥的背景介绍来轰炸读者,而是巧妙地将那些设定碎片化地融入到日常的场景和人物的对话之中。这种“沉浸式学习”的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流畅度和代入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渲染,那些关于光影、气味和声音的描写,立体得仿佛触手可及。例如,在描述某个古老建筑内部时,那种湿润的、带着苔藓气息的冷意,即便是隔着书页,我都能清晰地感受到。更难能可贵的是,尽管故事背景看似虚构或架空,但其中探讨的人类情感——爱、背叛、渴望救赎——却是如此的真实和普世。它让我想起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时间冲刷的伟大史诗,只不过这次的叙事更加内敛和现代。这本书的节奏控制得张弛有度,高潮部分爆发力十足,而低谷时又给予读者足够的喘息和思考空间,看完后让人久久不能平静,脑海中不断回放着那些极具画面感的场景。

评分

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留白”。作者非常克制,从不把所有线索都解释得清清楚楚,而是留下了大量的空间供读者自己去填补、去想象、去争论。这使得每一次重读,都可能带来全新的理解和感悟。我常常在想,作者是不是故意埋下了这些“谜团”,以此来延长作品的生命力?我特别喜欢那些带有象征意义的物件和重复出现的主题符号,它们像是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密码,等待着有心人去破解。这种结构上的多义性,让这本书超越了单一的故事范畴,成为了一种可以持续互动的文本艺术品。不同的人生阅历,自然会投射出不同的解读光芒,这大概是好书的共同特质。从装帧设计到字体选择,都能感受到出版方对这部作品的尊重,这种整体的质感,也极大地提升了阅读体验,让人感觉手中的不只是一本书,而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艺品。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震撼,是它对“记忆”与“真实”之间关系的深刻探讨。它模糊了客观事实与主观感知之间的界限,让你开始质疑自己所“知道”的一切。作者通过多重叙事者的视角,不断地对同一事件进行重构和修正,迫使我们去思考:究竟什么是无可辩驳的真相?这种叙事上的不确定性,非但没有让人感到混乱,反而营造出一种迷离而又引人入胜的氛围。文中的哲思部分处理得非常高明,它们不是生硬的说教,而是自然地融入到人物的对话和行动之中,仿佛呼吸一般自然。读到激动人心的情节时,你会感到心跳加速;而当进入那些沉静的思辨时刻,思绪又会被温柔地引导向更深远的地方。这本书的份量感很足,读完后感觉像是完成了一次艰苦但收获颇丰的马拉松,身心都得到了一次彻底的洗礼,绝对是近年来少有的能让人感到“沉得下去”的力作。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门槛不算低,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它拒绝走捷径。如果你期望的是那种情节简单、一目了然的小说,那可能要失望了。但对于我这种偏爱深度挖掘的读者来说,这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盛宴。作者的逻辑链条非常严密,每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背后都有着精心设计的因果关联。我尤其欣赏作者处理信息密度的方式,他能在有限的篇幅内塞入远超预期的信息量,却依然保持了文本的可读性,这需要极高的文字驾驭能力。很多文学作品往往只注重“写什么”,而这本书更注重“怎么写出这种感觉”。叙事的声音非常独特,时而像一个冷眼旁观的记录者,时而又化身为那个深陷泥潭的当事人,这种视角的切换自然流畅,让人对故事的解读也随之丰富起来。它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人性的复杂层面,让你不得不去正视那些我们平日里习惯性忽略的道德困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