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以毛泽东诗词发表的时间顺序,对一些资料进行了汇总和梳理,在尊重历史、实事求是前提下,向读者展示了伟人诗词和墨迹背后的故事,同时再现了伟人的胸怀、胆识和阅历,具有普及性、知识性和趣味性。
柳云峰,男,湖北省襄阳市人,湖北省毛体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现任《毛泽东书法研究》杂志执行总编、湖北省书法协会会员,著有《毛泽东手迹集字(千字文)》、《毛体书法速成八十三天》等专著。
揭开心盖 人间知己两依依 /001
书香佳人 杨开慧 12 岁时字就写得好 /004
峥嵘岁月 毛泽东扮郎中坐轿子躲过逮捕 /006
同学少年 毛泽东徒步游学五县 /008
心潮逐浪 毛泽东登上了黄鹤楼 /010
旧地重游 毛泽东再上黄鹤楼 /013
至理名言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014
珍贵墨迹 来历不同寻常 /01 7
风云突变 毛泽东被俘路上死里逃生 /019
借古讽今 军阀的一枕黄粱梦 /021
出笔有章 毛泽东将“粱”写成“梁” /023
想象丰富 战地黄花与子弹壳 /026
“山下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029
漫天皆白 广昌路上行军忙 /031
敌进我退 偏师借重黄公略 /033
真不该杀 毛泽东主张不杀张辉瓒 /035
博古通今 借典抒怀于不周山 /038
乔装打扮 公秉藩被俘逃脱记 /039
重游大柏地 今朝更好看 /043
东方欲晓 踏遍青山人未老 /046
笔下生花 写作时间长的一首诗 /049
硝烟弥漫 毛泽东讲述娄山关碑刻 /051
突破重围 红军不做“石达开第二” /053
会师陕北 毛泽东感谢国民党的报纸 /055
巧夺天工 《七律·长征》手稿中“索”字的故事 /057
横空出世 毛泽东寓意昆仑山的浪漫情怀 /060
挥毫泼墨 毛泽东为宁夏作《清平乐·六盘山》 /063
高瞻远瞩 放眼北国诗意浓 /066
深入虎穴 毛泽东单刀赴会 /069
扑朔迷离 曾家岩响起意外枪声 /073
渝州索句 毛泽东赠柳亚子《沁园春·雪》 /076
刀走龙蛇 曹立庵飞刀治印 /080
千古绝唱《新民报》率先发表 /083
覆手为雨 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 /085
传世之宝 废纸篓里捡回的墨迹 /088
委婉含蓄 毛泽东真情开导柳亚子 /091
火树银花 人生知己一唱一和 /094
初次见面 毛泽东赠黄华《七律·登庐山》 /132
飒爽英姿 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135
诙谐幽默 护士长敢“将”毛泽东的军 /137
和周世钊 毛泽东与诗友情深意厚 /139暮色苍茫 乱云飞渡仍从容 /142
和郭沫若 僧是愚氓犹可训 /144
陆游咏梅 反其意而用之 /146
舐犊情深 毛泽东赠刘松林《咏梅》 /149
七十大寿 毛泽东作《七律·冬云》 /152
四海翻腾 蚍蜉撼树谈何易 /154
五洲震荡 毛泽东说“尼克松不在打倒之列” /156 珍贵墨宝 也有人为加工的痕迹 /158
吊罗荣桓 国有疑难可问谁 /161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164
故地重游 “比起三十八年前大不相同了” /167
往事悠悠 毛泽东谈他“开除”党籍的事 /170
鲲鹏展翅 试看天地翻覆 /172
离别之愁 犹如江海翻波浪 /174
纤笔一支 胜似三千毛瑟精兵 /177
游览西湖 毛泽东谈古论今话杭州 /180
登北高峰 共产党人不能坐滑竿 /183
漫游西湖 毛泽东评说《白蛇传》 /185
凭栏静听 七亿人民有所思 /187
暮色苍茫 乱云飞渡仍从容 /142
和郭沫若 僧是愚氓犹可训 /144
陆游咏梅 反其意而用之 /146
舐犊情深 毛泽东赠刘松林《咏梅》 /149
七十大寿 毛泽东作《七律·冬云》 /152
四海翻腾 蚍蜉撼树谈何易 /154
五洲震荡 毛泽东说“尼克松不在打倒之列” /156 珍贵墨宝 也有人为加工的痕迹 /158
吊罗荣桓 国有疑难可问谁 /161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164
故地重游 “比起三十八年前大不相同了” /167
往事悠悠 毛泽东谈他“开除”党籍的事 /170
鲲鹏展翅 试看天地翻覆 /172
离别之愁 犹如江海翻波浪 /174
纤笔一支 胜似三千毛瑟精兵 /177
游览西湖 毛泽东谈古论今话杭州 /180
登北高峰 共产党人不能坐滑竿 /183
漫游西湖 毛泽东评说《白蛇传》 /185
凭栏静听 七亿人民有所思 /187
飒爽英姿 毛泽东为女民兵题照 /135 诙谐幽默 护士长敢“将”毛泽东的军 /137 和周世钊 毛泽东与诗友情深意厚 /139
暮色苍茫 乱云飞渡仍从容 /142
和郭沫若 僧是愚氓犹可训 /144
陆游咏梅 反其意而用之 /146
舐犊情深 毛泽东赠刘松林《咏梅》 /149
七十大寿 毛泽东作《七律·冬云》 /152
四海翻腾 蚍蜉撼树谈何易 /154
五洲震荡 毛泽东说“尼克松不在打倒之列” /156 珍贵墨宝 也有人为加工的痕迹 /158
吊罗荣桓 国有疑难可问谁 /161
只有人民 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164
故地重游 “比起三十八年前大不相同了” /167
往事悠悠 毛泽东谈他“开除”党籍的事 /170
鲲鹏展翅 试看天地翻覆 /172
离别之愁 犹如江海翻波浪 /174
纤笔一支 胜似三千毛瑟精兵 /177
游览西湖 毛泽东谈古论今话杭州 /180
登北高峰 共产党人不能坐滑竿 /183
漫游西湖 毛泽东评说《白蛇传》 /185
凭栏静听 七亿人民有所思 /187
感怀曹操 奋笔疾书《浪淘沙·北戴河》 /096 闲庭信步 毛泽东畅游长江 /099
蒙哥马利 一包“三五”烟换一幅墨宝 /102
《水调歌头·游泳》书法 /105
缅怀英烈 毛泽东赠李淑一《游仙》 /108 杨花轻扬 笔歌墨舞祭忠魂 /111 七律二首 前后修改三个月 /114 革命成功 毛泽东回乡祭祖 /117 尊老敬贤 毛泽东举杯为乡亲敬酒 /121 乡土情深 念念不忘滴水洞 /123
庐山会议 本来是匡庐山上的“神仙会” /126 美庐别墅 毛泽东会见贺子珍 /129
我一直认为,诗词的魅力不仅仅在于文字本身,更在于其背后所承载的情感、思想和时代烙印。毛泽东的诗词,更是如此,它们仿佛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中国革命的风云变幻,也折射出他作为一个革命家、一个政治家、一个诗人的复杂内心。而当这些诗词与他的书法结合,便诞生了另一种形式的艺术魅力,一种将文字的意境与笔墨的韵味融为一体的独特表达。这本书的标题“毛泽东诗词书法背后的故事”,瞬间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总觉得,一件艺术作品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表面的形式,更在于其深层的故事。我渴望了解,在挥毫泼墨之际,毛泽东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他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创作了这些诗词,又是在怎样的情境下将其用书法呈现?书中是否会解读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是如何在他笔下变得更加生动、更加具有感染力?我期待的不仅仅是看到精美的书法作品,更希望通过这些作品,去触碰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作瞬间,去感受那些历史的温度,去理解那些文字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扇通往那个伟大时代和一位伟大灵魂的窗口,我渴望透过这扇窗,看到更真实、更立体、更富有情感的毛泽东。
评分我对历史文献的解读一直有着自己的偏好,我更喜欢那些能够将冰冷的史实,通过生动的叙述,变得有温度、有血有肉的书籍。毛泽东的诗词,早已是家喻户晓的文学瑰宝,而他的书法,更是其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然而,对于这些作品的“故事”部分,我总觉得还有许多未解之谜。这本书的出现,正是满足了我对这些“故事”的渴望。我期望书中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诗词和书法作品,而是能够深入挖掘其背后的创作动机、历史背景,以及毛泽东在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例如,某首诗的灵感来自何处?某个字的写法是否与当时的某种情境有关?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这些诗词所蕴含的深层意义,更能体会到毛泽东作为一个革命家、一个诗人的独特魅力。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欣赏,更是对历史的重温,是对一位伟人的深度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惊喜,让我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立体的毛泽东。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吸引人了,古朴的纸张纹理,淡淡的墨香,以及那龙飞凤舞、苍劲有力的几个大字“毛泽东诗词书法”,仿佛瞬间将我带回了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我一直对毛泽东的诗词情有独钟,那些豪迈激昂的文字,蕴含着他对国家、人民深沉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然而,对于这些诗词究竟是如何被他用书法表达出来的,以及这些书法作品背后蕴含的创作心境、历史背景,我一直知之甚少。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时,内心充满了期待。这本书不像市面上许多简单的作品集,它更像是用一种更加深入、更加个人化的视角,去解读毛泽东诗词书法这门艺术。从书的整体包装和文字的字体选择上,就能感受到作者的用心,它不是冷冰冰的学术研究,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有机会窥探伟大领袖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以及他如何将这份情感转化为独一无二的艺术符号。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书页,去探寻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作细节,去感受笔墨飞扬间流淌着的时代脉搏,去理解那些传世诗篇是如何在他的笔下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的。这本书的出现,填补了我对于毛泽东诗词书法艺术理解上的空白,也给了我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重新认识这位伟人。
评分我一直对历史和艺术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毛泽东的诗词和书法,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两个极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将这两者结合,并深入挖掘其背后的故事,这本书的选题本身就极具吸引力。我常常在想,当毛泽东创作那些荡气回肠的诗篇时,他的内心是怎样一种翻涌的情感?当他提笔书写这些诗篇时,他的笔尖又带着怎样的力量和怎样的思绪?这本书,是否能够将我带入那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创作过程?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诗词创作的缘起,以及毛泽东在创作过程中所经历的思考、情感和灵感迸发。同时,我也希望能够了解,他的书法风格是如何形成的,他的笔墨之间又隐藏着哪些不为人知的秘密。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诗词和书法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历史、关于人物、关于艺术的深度解读。我渴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更全面、更深入地理解毛泽东这位伟人的多重身份,以及他留给世界的宝贵精神财富。我相信,那些隐藏在笔墨背后的故事,定能为我带来一次深刻的思想启迪和艺术享受。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代史和传统文化都怀有极大热情的研究者,毛泽东的诗词书法,对我而言,一直是一个充满魅力的研究课题。我深知,这些作品并非简单的文字与墨迹的堆砌,它们背后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深刻的思想内涵以及独特的个人情感。因此,当这本书——《毛泽东诗词书法背后的故事》——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时,我便立刻被它所吸引。我迫切地想要知道,作者是如何深入挖掘这些“故事”的。是依靠一手史料的梳理,还是结合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创作细节,例如某个字是如何斟酌、某一句诗又是如何修改的?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这些书法作品,是否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毛泽东的政治抱负、革命理想,甚至是他的个人情怀?这本书,在我看来,不仅是一次对艺术形式的欣赏,更是一次对历史真相的探寻,一次对伟大灵魂的解读。我期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获得更具深度和广度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毛泽东在中国历史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他留给后世的宝贵精神遗产。
评分我一直觉得,伟人的魅力,不仅仅在于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更在于他们身上那些鲜活、真实、有血有肉的故事。毛泽东,作为一位深刻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伟人,他的诗词与书法,无疑是其思想和人格魅力的重要载体。这本书的标题《毛泽东诗词书法背后的故事》,恰恰触及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总是渴望知道,那些雄浑壮丽的诗句,是如何在他的脑海中孕育而成?那些苍劲有力的笔画,又蕴含着他怎样的情感和力量?这本书,能否带领我走进一个更加立体的毛泽东?我期待书中能够细致地描绘出,每一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心路历程,以及在将其付诸笔端的过程中的那些不为人知的细节。例如,某一个字的点画勾勒,是否承载了特殊的意义?某一个词的推敲斟酌,是否反映了他当时的心境?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展示精美的书法作品,更能让我感受到,笔墨之下跳动的心脏,感受那个时代特有的气息。这不仅仅是一次艺术的鉴赏,更是一次精神的对话,一次穿越时空的寻访。
评分在众多的历史人物中,毛泽东无疑是一个极具研究价值和艺术魅力的存在。他的诗词,以其豪迈的气魄和深邃的思想,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而他的书法,则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力量,成为另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本书,恰恰将这两者巧妙地结合,并声称要讲述“背后的故事”,这无疑点燃了我内心深处的好奇。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详细地描绘出,每一首诗词的创作背景,以及毛泽东在书写这些诗词时的具体情境。例如,某一个字的书写,是否与他当时的心情有关?某个篇章的笔势,是否反映了他对当时局势的某种思考?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欣赏到精美的书法艺术,更能了解到那些不为人知的创作细节,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毛泽东的思想世界,以及他如何将个人的情感和时代的变革,融于笔墨之中。这对我而言,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能够从艺术的角度,去重新审视和理解这位伟人。
评分我对那些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去感受历史真实温度的书籍,总是抱有特别的期待。毛泽东的诗词,本身就蕴含着磅礴的历史感,而他的书法,更是将这份历史感具象化、艺术化。这本书的标题——《毛泽东诗词书法背后的故事》,立刻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渴望知道,那些被无数人传颂的诗句,在毛泽东的笔下,是否承载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他当时的心境如何?他选择的字体、落笔的轻重,是否都蕴含着深意?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细致地描绘出,每一幅书法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毛泽东在挥毫泼墨之时,内心深处的思想活动和情感波动。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对艺术品的欣赏,更是一次深入了解历史、解读人物的机会。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加立体、更加鲜活地认识毛泽东,感受他那份革命的激情和艺术的魅力,去理解那些流传千古的文字,是如何在他的笔下,焕发出更加夺目的光彩。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往往体现在其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和人文故事。毛泽东的诗词,本身就是思想的结晶,而他的书法,更是将这份思想赋予了更具象的艺术生命。然而,对于这些作品的“故事”,我始终保持着一份强烈的好奇心。这本书的标题,直击我的兴趣点。我期待书中能够为我揭示,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是如何在毛泽东的笔下,焕发出别样的光彩。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笔下的每一个笔画,是否都蕴含着深意?我希望能够通过阅读这本书,不仅仅是欣赏到精美的书法作品,更能走进创作的现场,感受那个时代的脉搏,理解那些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深邃思想和澎湃情感。这本书,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探寻历史真相、解读艺术魅力的绝佳机会。我期待它能带我进入一个全新的视角,去重新认识这位伟人,去感受诗词与书法交融所产生的独特艺术张力。
评分在我个人的阅读经历中,对于那些能够将历史事件、人物情感与艺术形式巧妙结合的书籍,总是充满了特别的偏爱。这本书的题目——“毛泽东诗词书法背后的故事”,恰恰就是这样一种令人心动的组合。毛泽东的诗词,无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高峰,其磅礴的气势、深邃的思想,早已深入人心。而他的书法,同样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那刚劲的笔力,洒脱的风格,更是将诗词的意境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然而,对于这些作品诞生的具体故事,我一直知之甚少。我好奇的是,当他在创作这些诗词时,脑海中闪过的是怎样的画面?当他下笔书写时,他的心中是否又回荡着怎样的旋律?这本书,能否带领我走进那个创作的现场,去感受那些笔墨与思想碰撞的火花?我期待的,不仅仅是欣赏到精美的书法作品,更是希望通过这些“故事”,能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涵,更真切地感受到毛泽东作为一个个体的情感世界,以及他身处的那个波澜壮阔的时代。我想知道,那些流传千古的诗句,在他笔下,是否承载了更多不为人知的细节?那些看似随意的笔触,是否蕴含着深远的考量?这本书,在我看来,是一次深入探寻艺术与历史交融的绝佳机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