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典籍在東南亞的傳播這一課題無論文獻材料還是研究成果都十分罕見,在國內多部翻譯史研究著作中東南亞部分隻占到寥寥數頁甚至數行的篇幅。 這部論文集的編撰者都曾赴對象國考察,擁有第一手資料,又從譯文原文的對勘入手,從這個角度看,研究成果還是頗有創獲的。
由於東南亞國傢民族語言眾多,全書的編撰體例仍以國彆劃分,大體包括綜論一篇,介紹譯介的總體情況,另有專論若乾篇,分彆就某一經典進行深入的研討。 具體撰寫起來又因材料的掌握及編撰者的情況而有所差異。 大體上,越南、泰國、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幾個國傢是 20 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譯介的大戶,限於考察範圍,我們的研究成果隻能說是管窺而已。 老撾、柬埔寨、緬甸中南半島三國則由於特殊的曆史因素、環境因素,對中國經典的譯介十分有限,反而考察的範圍更加全麵些———可以說,幾乎把能搜集到的文獻材料一網打盡瞭。 至於菲律賓,經嚮相關專業的專傢請教,認為中國經典菲律賓民族語的譯介非常罕見,於是納入瞭菲律賓華人翻譯傢施穎洲先生作為代錶。
導 言
第一章 越南
1900—1930 年中國明清小說在越南的翻譯與齣版
第二章 老撾
老撾文《三國時期的政治》 與中文《三國演義》 的比較研究
《西遊記》 縮寫版本——《孫悟空》 在老撾的翻譯和傳播
評析老撾文《知己知彼, 百戰不殆——解讀〈孫子兵法〉 》
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老撾的翻譯與傳播
第三章 柬埔寨
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柬埔寨的傳播
第四章 緬甸
《紅樓夢》 緬甸語譯本賞析
中國文學作品在緬甸的傳播和影響
第五章 泰國
《論語》 在泰國的翻譯與傳播
《孟子》 及相關著作在泰國的翻譯與傳播
中國佛教典籍在泰國的翻譯與傳播
《道德經》 和《莊子》 在泰國的傳播
道傢之“道” 在泰國的翻譯變遷與接受
中國古代小說在泰國的譯介與傳播
《楚辭》 的泰譯研究
中國古典詩歌在泰國的翻譯與傳播
第六章 馬來西亞
《聊齋誌異選集》 馬來文譯本賞析
20世紀《三國演義》 在馬來西亞的翻譯與傳播
中國古典文學在馬來西亞的傳播
馬來西亞翻譯與創作協會的創辦與活動
第七章 印度尼西亞
中國古典文學作品 20 世紀在印度尼西亞的翻譯與傳播
第八章 菲律賓
菲律賓譯詩名傢施穎洲
譯者索引
作品索引
後記
總 序
張西平①
呈現在讀者麵前的這套“20 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係”是我2007 年所申請的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課題攻關項目的成果。
這套叢書的基本設計是:導論 1 捲,編年 8 捲,中國古代文化域外傳播專題研究 10 捲,共計 19 捲。
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和影響是一個嶄新的研究領域,之前中外學術界從未對此進行過係統研究。 它突破瞭以往將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研究局限於中國本土的研究方法,將研究視野擴展到世界主要國傢,研究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那裏的傳播和影響,以此說明中國文化的世界性意義。
我在申請本課題時,曾在申請錶上如此寫道:
研究 20 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和影響,可以使我們走齣“東方與西方”“現代與傳統”的二元思維,在世界文化的範圍內考察中國文化的價值,以一種全球視角來重新審視中國古代文化的影響和現代價值,揭示中國文化的普世性意義。 這樣的研究對於消除當前中國學術界、文化界所存在的對待中國古代文化的焦慮和彷徨,對於整個社會文化轉型中的中國重新確立對自己傳統文化的自信,樹立文化自覺,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思想文化意義。
通過瞭解 20 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接受,我們也可以進一步瞭解世界各國的中國觀,瞭解中國古代文化如何經過“變異”,融閤到世界各國的文化之中。 通過對 20 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傳播和影響的研究,我們可以總結齣中國文化嚮外部世界傳播的基本規律、基本經驗、基本方法,為國傢製定全球文化戰略做好前期的學術準備,為國傢對外傳播中國文化宏觀政策的製定提供學術支持。
中國文化在海外的傳播,域外漢學的形成和發展,昭示著中國文化的學術研究已經成為一個全球的學術事業。 本課題的設立將打破國內學術界和域外漢學界的分隔與疏離,促進雙方的學術互動。 對中國學術來說,課題的重要意義在於:使國內學術界瞭解域外漢學界對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進展,以“它山之石”攻玉。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國內學術界瞭解瞭域外漢學界在20 世紀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研究成果和方法,從而在觀念上認識到: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研究已經不再僅僅屬於中國學術界本身,而應以更加開闊的學術視野展開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研究與探索。
這樣一個想法,在我們這項研究中基本實現瞭。 但我們應該看到,對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域外的傳播與影響的研究絕非我們這樣一個課題就可以完成的。這是一個嶄新的學術方嚮和領域,需要學術界長期關注與研究。 基於這樣的考慮,在課題設計的布局上我們的原則是:立足基礎,麵嚮未來,著眼長遠。 我們希望本課題的研究為今後學術的進一步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為此,在導論中,我們初步勾勒齣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西方傳播的軌跡,並從理論和文獻兩個角度對這個研究領域的方法論做瞭初步的探討。 在編年係列部分,我們從文獻目錄入手,係統整理齣 20 世紀以來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世界主要國傢的傳播編年。 編年體是中國傳統記史的一個重要體裁,這樣大規模的中國文化域外傳播的編年研究在世界上是首次。 專題研究則是從不同的角度對這個主題的深化。
為完成這個課題,30 餘位國內外學者奮鬥瞭 7 年,到齣版時幾乎是用瞭 10 年時間。 盡管我們取得瞭一定的成績,這個研究還是剛剛開始,待繼續努力的方嚮還很多。 如:這裏的中國古代文化經典主要側重於以漢文化為主體,但中國古代文化是一個“多元一體”的文化,在其長期發展中,少數民族的古代文化經典已經逐步融閤到漢文化的主乾之中,成為中華文化充滿活力、不斷發展的動力和原因之一。 由於時間和知識的限製,在本叢書中對中國古代少數民族的經典在域外的傳播研究尚未全麵展開,隻是在個彆捲中有所涉獵。 在語言的廣度上也待擴展,如在歐洲語言中尚未把西班牙語、瑞典語、荷蘭語等包括進去,在亞洲語言中尚未把印地語、孟加拉語、僧伽羅語、烏爾都語、波斯語等包括進去。 因此,我們隻是邁開瞭第一步,我們希望在今後幾年繼續完成中國古代文化在使用以上語言的國傢中傳播的編年研究工作。 希望在第二版時,我們能把編年捲做得更好,使其成為方便學術界使用的工具書。
中國文化是全球性的文化,它不僅在東亞文化圈、歐美文化圈産生過重要影響,在東南亞、南亞、阿拉伯世界也都産生過重要影響。 因此,本叢書盡力將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多種文化區域傳播的圖景展現齣來。 或許這些研究仍待深化,但這樣一個圖景會使讀者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力有一個更為全麵的認識。
中國古代文化經典的域外傳播研究近年來逐步受到學術界的重視,據初步統計,目前齣版的相關專著已經有十幾本之多,相關博士論文已經有幾十篇,國傢社科基金課題及教育部課題中與此相關的也有十餘個。 隨著國傢“一帶一路”倡議的提齣,中國文化“走齣去”戰略也開始更加關注這個方嚮。 應該說,這個領域的研究進步很大,成果顯著。 但由於這是一個跨學科的嶄新研究領域,尚有不少問題需要我們深入思考。 例如,如何更加深入地展開這一領域的研究? 如何從知識和學科上把握這個研究領域? 通過什麼樣的路徑和方法展開這個領域的研究? 這個領域的研究在學術上的價值和意義何在? 對這些問題筆者在這裏進行初步的探討。
……
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文化充滿好奇的讀者,當我看到《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東南亞的傳播與影響/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係》這個書名時,我的腦海中立刻浮現齣一幅宏大的畫麵:那些曆經韆年沉澱的經典,如何穿越地域的阻隔,在東南亞這片充滿異域風情的土地上落地生根,又如何被當地的文化土壤滋養,煥發齣新的生命力。我尤其想瞭解,在20世紀這個充滿變革與動蕩的年代,政治、經濟、社會思潮的變遷,究竟對這些經典在東南亞的傳播路徑和接受方式産生瞭怎樣深遠的影響?是主動的輸齣,還是被動的吸收?是精英階層的傳播,還是觸及到更廣泛的社會群體?這些問題都讓我充滿瞭探索的欲望。書中的篇章,或許會細緻地梳理齣從引介、翻譯,到研究、評論,再到與當地文學、藝術、哲學思想的互動融閤的整個過程。我期待能夠看到具體的案例,比如某部經典的翻譯版本如何因應當地讀者的閱讀習慣而修改,或者某位學者的研究如何引發瞭對中國古代文化的全新解讀。同時,我也好奇,這種傳播和影響,是否也反過來促進瞭中國自身對古代文化的再認識?20世紀的中國,在經曆瞭近代史的洗禮後,又是如何看待和整理這些流傳海外的文化瑰寶的?這本書無疑為我打開瞭一扇瞭解中國文化在全球視野下獨特存在方式的大門,讓我看到瞭中國古代文化的強大生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無限可能。
評分我總覺得,文化經典的力量,在於它能夠跨越時空的界限,觸動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心靈。《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東南亞的傳播與影響/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係》這個書名,讓我對20世紀這個特殊時期,中國古代文化在東南亞所扮演的角色充滿瞭好奇。我想象,在那個風起雲湧的年代,中國古代的哲學思想,比如儒傢的仁愛、道傢的自然,是如何被東南亞的知識界所關注和解讀的?是作為一種思想資源,被用來構建新的社會倫理,還是作為一種曆史遺産,被用來尋找文化根源?我期待書中能夠呈現具體的個案研究,比如某位東南亞學者如何深入研究《論語》,並將其思想融入到自己的著作中;或者某位藝術傢如何從中國山水畫中汲取靈感,創作齣獨具風格的作品。更重要的是,我想瞭解,這種傳播和影響,是否也伴隨著文化自覺的覺醒,讓東南亞各國在藉鑒中國古代文化的同時,也更加珍視和發揚自身的文化特色。這本書,無疑會為我提供一個觀察中國古代文化在全球化浪潮中如何保持其獨特魅力的絕佳視角,讓我看到它如何與異域文明碰撞、交融,並最終融入到世界文化的多元圖景之中。
評分我一直對曆史中的“文化輸齣”和“文化交流”有著濃厚的興趣,特彆是當這種交流發生在不同文明之間時,其復雜性和趣味性更是難以言喻。《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東南亞的傳播與影響/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係》這個書名,直擊瞭我最想探究的那個時代背景下的文化現象。20世紀,全球格局風雲變幻,亞洲各國也紛紛走嚮獨立與發展,在這個過程中,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如何跨越海洋,在東南亞地區掀起波瀾?是作為一種象徵性的文化遺産被珍視,還是在具體的社會實踐中被藉鑒和轉化?我想象書中會描繪齣這樣一幅圖景:在一些東南亞國傢的大學課堂裏,孔子的思想被引入作為倫理教育的基石;在一些文學創作中,唐詩宋詞的意境被巧妙地融入當地的詩歌錶達;甚至在一些民間傳說和戲麯錶演中,都能看到中國古代故事的影子。這本書,也許能夠為我揭示這些傳播的背後,是怎樣的機構在運作,是怎樣的學者在推動,是怎樣的社會思潮在影響。我渴望瞭解,這種跨文化的傳播,是否也伴隨著誤讀、變形,甚至是被政治化利用的情況?而中國自身,在20世紀的語境下,又是如何看待這些經典在異域的命運的?我想,這本書會以一種極為細緻和多維度的視角,來呈現這段波瀾壯闊的文化交流史,讓我得以窺見中國古代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獨特軌跡。
評分作為一名對曆史和文化研究都頗感興趣的讀者,我對於《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東南亞的傳播與影響/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係》這個書名,有著天然的吸引力。20世紀,一個充滿劇烈變革的時代,中國古代文化經典是如何在這場變革的大潮中,漂洋過海,在東南亞這片土地上尋覓知音,又如何被當地的文化土壤所接納和滋養?我腦海中構築的畫麵是,那些曾經在中國文化史冊上熠熠生輝的名字,如孔子、老子、李白、杜甫,以及他們所代錶的智慧與審美,如何在20世紀的東南亞,被不同背景的人們以不同的方式所閱讀和理解。或許,書中會詳細描述某部經典在某個東南亞國傢的翻譯、齣版、以及學術研究的曆程,分析其傳播過程中遇到的挑戰和機遇。我也好奇,這些經典的傳播,是否也伴隨著某種文化上的“再發現”,讓中國自身也重新審視這些寶貴的文化遺産。這本書,無疑會帶領我穿越時空,去探尋中國古代文化在20世紀海外傳播的真實圖景,去理解它如何在這片異域土地上留下深刻的印記,又如何與當地文化激蕩齣新的火花。
評分我對曆史研究有著一種特彆的偏愛,尤其是那種能夠揭示文化如何在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之間流動和演變的宏大敘事。《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在東南亞的傳播與影響/20世紀中國古代文化經典域外傳播研究書係》這個書名,讓我立刻感受到瞭一種學術的厚度和曆史的深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到20世紀的東南亞社會肌理之中,去考察那些中國古代的文化經典,無論是哲學思想、文學藝術,還是典章製度,是如何被當地的知識分子、藝術傢、乃至普通民眾所接觸、理解和接受的。我腦海中勾勒的畫麵是,研究者們通過詳實的文獻資料,梳理齣某一部中國古典名著在東南亞的翻譯史,分析其不同譯本的差異,以及這些差異背後所摺射齣的時代精神和文化語境。同時,我也設想,書中會探討中國古代經典如何與東南亞當地的宗教信仰、社會習俗、政治體製發生碰撞與融閤,從而催生齣具有鮮明地域特色的文化現象。這本書,或許會像一位細緻的考古學傢,發掘齣隱藏在曆史塵埃中的文化印記,為我們呈現一幅生動而復雜的20世紀中國文化在東南亞的傳播畫捲。它不僅僅是關於“傳播”的記錄,更是關於“影響”的解析,讓我看到中國古代文明在海外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的奇妙過程。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