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本草经讲读

神农本草经讲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永刚 著
图书标签:
  • 中医药
  • 本草学
  • 神农本草经
  • 中医经典
  • 养生
  • 健康
  • 传统文化
  • 药物学
  • 草药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ISBN:978751324648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05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46
字数:27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神农本草经讲读》是我国现存很早的药物学专著,是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药物的功效和主治是其主要内容。作者宋永刚通过多年的研究,在,《神农本草经讲读(第2版)》一书中,以临床应用为立足点,从临床医案、各家论述、组方应用、文献考证等方面对115味药物的功效与临床应用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对中医临床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目录

第一章 解表药
麻黄
桂枝
细辛
防风
白芷
葛根
升麻
柴胡

第二章 清热药
石膏
知母
天花粉
地黄
玄参
牡丹皮
黄芩
黄连
龙胆
苦参
决明子
白鲜皮
射干
夏枯草
蚤休

第三章 泻下药
大黄
朴硝
硝石
甘遂
大戟
芫花
巴豆

第四章 祛风湿药
独活
防己
秦艽
乌头
桑寄生
狗脊
菖蒲

第五章 利水渗湿药
茯苓
猪苓
泽泻
薏苡仁
车前子
滑石
草薜
篇蓄
瞿麦
石韦
地肤子
蛇床子
茵陈蒿
冬葵子

第六章 理气药
橘皮
枳实
厚朴
川楝子

第七章 温里药
附子
干姜
吴茱萸
蜀椒

第八章 止血药
白及
蒲黄
茜草
白茅根
血余炭

第九章 活血化瘀药
川芎
丹参
牛膝
桃仁
水蛭

第十章 化痰止咳平喘药
半夏
旋覆花
桔梗
贝母
紫菀
葶苈子
杏仁

第十一章 安神药
朱砂
龙骨
酸枣仁
柏子仁
远志
合欢

第十二章 平肝药
牡蛎
羚羊角
天麻
蒺藜
僵蚕

第十三章 补虚药
人参
黄芪
白术
山药
甘草
当归
芍药
阿胶
鹿茸
菟丝子
淫羊藿
巴戟天
肉苁蓉
杜仲
麦门冬
天门冬
沙参
石斛
女贞子
龟甲
鳖甲

第十四章 收涩药
五味子
乌梅
山茱萸
桑螵蛸
中药正名笔画索引

精彩书摘

  《神农本草经讲读》:
  黄芩
  原文:味苦平。主诸热,黄疸,肠澼泄利,逐水,下血闭,恶疮疽蚀,火疡。
  黄芩为《本经》中品,为唇形科植物黄芩的根。《本经》谓本品苦平,而现在认为其性寒,为苦寒之品,既能清热燥湿,又能泻火解毒,所以本品能够主治“诸热”,诸热说明黄芩可治疗多种热邪所致的疾病,如邪热或湿热之邪所致的胃肠湿热、肝胆湿热、肺热咳喘、胆火上炎等。
  黄芩治疗胃肠湿热证,症见泻利不爽,肛门灼热,大便臭秽,腹痛,里急后重等,此即为“肠游泄利”,这在《伤寒论》中即有应用,如“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若呕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黄芩汤由黄芩、芍药、生姜、大枣四药组成,主治湿热泄泻腹痛等,被后世誉为“治痢之祖剂”。在治疗湿热泻痢时,也可与黄连、葛根等同用,即葛根黄芩黄连汤,是治疗湿热泻痢的代表方、首选方。
  黄芩可用于治疗肝胆湿热,症见黄疸,其色鲜明如橘子色,伴有胁痛、口苦、便秘、尿赤等,多与柴胡、大黄、枳实等同用,如大柴胡汤,本方特别擅长治疗肝胆结石或肝胆结石阻滞性黄疸。若见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耳鸣耳聋或肝胆湿热下注之阴肿阴痒等,须配伍龙胆、栀子等,如龙胆泻肝汤,本方成药为龙胆泻肝丸,现广泛用于临床,疗效可靠。
  黄芩善清肺热,症见咳嗽或气喘,吐痰黄稠,舌红苔黄等,可与金银花、桑白皮等同用;若病情较轻,可单用本品煎汤内服,即清金汤。据《本草纲目》记载,李时珍对黄芩这味药体会很深,因为该药救过李时珍的命。“余年二十时,因感冒咳嗽既久,且犯戒,遂病骨蒸发热,肤如火燎,每日吐痰碗许,暑月烦渴,寝食俱废,六脉浮洪,遍服柴胡、麦冬、荆沥诸药,月余益剧,皆以为必死矣。先君偶思李东垣‘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气分热也,宜一味黄芩汤,以泻肺经气分之火’。遂按方用片芩一两,水二盅煎一盅顿服,次日身热尽退,而痰嗽皆愈,药中肯綮,如鼓应桴,医中之妙,有如此哉。”译成白文即:李时珍20岁那年,因患感冒咳嗽,此时又犯了房事,出现骨蒸发热,肌肤如火燎一样热烫,每日咳嗽,吐痰一碗左右,加上暑热烦渴,睡不好觉,吃不下饭。尽管用柴胡、麦冬、荆芥、竹沥等药,治疗一个多月,病势反而加剧,大家都以为李时珍必死无疑。这时,李时珍的父亲偶然想起金元名医李东垣说过的一段话:“治肺热如火燎,烦躁引饮而昼盛者,宜一味黄芩汤。”于是单用黄芩一两煎汤,让李时珍服下,很快,病势便得以逆转,身热尽通,痰嗽皆愈。辨证用药贴切,黄芩的效力非凡,由此可见一斑。
  黄芩质轻,性味苦寒,归肺经,善清肺热。肺主皮毛,故肺热炽盛则变现于肌肤而见肤如火燎;肺之宣肃失常,聚湿成痰,与热搏结,故吐痰黄稠。此皆肺热之象也。本方仅由黄芩一药组成,须大剂量方能发挥清肺作用,故用至一两(30g)。
  本品逐水,可治疗水肿,因其性寒,故主热水也。治疗湿热水肿,可与茯苓、泽泻、木通等清热利尿之品同用;治疗湿热蕴结之尿赤涩痛,可与黄柏、薏苡仁、蒲黄等同用。药理研究发现:黄芩的水提物、醇提物、黄芩苷、黄芩苷元等静脉注射可使麻醉兔的尿量增多;正常家兔口服其醇提物以及正常小鼠腹腔注射黄芩苷与黄芩苷元均有利尿作用;浸膏与黄芩苷静注对麻醉犬也有利尿作用。
  “血闭”是指血瘀,故“下血闭”是指黄芩具有活血化瘀之功。然无论从临床的应用来看,而是从其药理作用来看,黄芩均无活血之功。
  “恶疮疽蚀,火疡”均指疮疡之类的病变,特别是指热毒疮疡,治疗大头瘟毒之清瘟败毒饮即含黄芩。从临床应用来看,湿热蕴结或热毒壅聚之疮疡肿痛,黄芩最为常用。可见,云本品主治“恶疮疽蚀,火疡”绝非虚言。
  总之,清热泻火燥湿是黄芩的主要功效,广泛用于湿热、实火证,在《本经》时代已经被人们发现并利用。后世认为黄芩具有止血、安胎之功,实与其清热之功密不可分。
  ……
《本草纲目》:一部集大成的中华医药百科全书 内容梗概 《本草纲目》是中国明代李时珍历时近三十载,参考八百多种书籍,结合自身临床实践,编撰而成的一部伟大的医药学著作。全书共五十二卷,收录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新增药物三百七十四种,附方一千一百零六个,插图一百一十幅,在药物的分类、名称、形态、产地、采集、炮制、功效、主治、附方等方面,都做了系统、深入、详尽的阐述。 历史意义与科学价值 《本草纲目》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本草学发展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它不仅是对历代本草学知识的总结与发展,更是一部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 分类体系的创新: 李时珍在前人基础上,对药物的分类进行了重大改革。他打破了以往按功效分类的模式,转而采用“形类”的方法,将药物分为“金石、草木、禽兽、虫鱼、介鳞、果实、谷米、菜实”等十六部,再细分出六十个纲。这种以药物的自然属性为依据的分类方法,更符合科学精神,便于药物的识别和研究。 “释名”与“正名”的严谨: 李时珍对每一种药物都进行了详尽的“释名”,考证了其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区、不同文献中的别名、俗名、异名,纠正了前人的一些错误,确定了规范的“正名”。这为后世药物的鉴定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集解”与“附方”的实用: “集解”部分,李时珍汇集了历代本草学家的记载,并进行辨析、考证,力求准确。而“附方”部分,则收录了大量的临床验方,其中许多方剂至今仍在使用,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药用价值的科学论述: 李时珍在论述药物功效时,不仅沿用了传统的中医理论,更注重结合长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对药物的性味、归经、主治、用法用量等都做了详细的阐述。他提出了许多关于药物疗效的独到见解,例如对某些药物的解毒作用、滋补作用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物种辨识的精细: 《本草纲目》对每种药物的形态特征、生长环境、采集时间、炮制方法都做了极其细致的描绘。书中附有大量精美的插图,更是直观地展示了药物的形态,极大地提高了药物辨识的准确性,对于防止误用、滥用具有重要意义。 对动植物学、矿物学等的贡献: 《本草纲目》不仅是一部医药学著作,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涵盖了动植物学、矿物学、地理学、化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书中对动植物的形态、习性、分布以及矿物的生成、性质等都有详细的记载,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社会影响与文化传承 《本草纲目》的出现,在当时乃至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医学界的权威经典: 《本草纲目》被奉为中国传统医学的四大经典之一,成为历代医家学习、研究、临床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书。其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后世医学的发展树立了典范。 对世界医药学的影响: 《本草纲目》被翻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它不仅促进了中国传统医药学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也为世界医药学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一些西方学者认为,《本草纲目》的某些记载,为后世发现和利用某些药物提供了线索。 中华文化的瑰宝: 《本草纲目》不仅是医学的巨著,更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古代科技文明的重要代表。它所蕴含的辨证施治、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以及尊重自然、善用资源的传统美德,都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 促进传统产业发展: 《本草纲目》对各种药材的详细记载,也为古代中药材的种植、采集、炮制、流通等传统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指导,促进了相关经济活动。 总结 《本草纲目》以其宏大的规模、严谨的科学态度、精细的论述和卓越的成就,成为中国医药学史乃至世界科技史上的不朽丰碑。它不仅是一部药物学的百科全书,更是一部集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人文思想和实践经验于一体的伟大著作,其科学价值和历史意义至今仍然熠熠生辉。通过对《本草纲目》的学习和研究,我们不仅能深刻理解中国传统医学的博大精深,更能从中汲取智慧,传承优秀文化,为现代医药学和相关科学领域的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评价一: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透着一股古朴的韵味,那种淡淡的纸张泛黄和传统的纹饰,仿佛一下子把我拉回了那个充满智慧的古代。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严谨的排版,字里行间都透露着编者的用心。我是一个对中医理论有着浓厚兴趣的初学者,之前也零星地读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觉得有些晦涩难懂,缺乏系统性。而《神农本草经讲读》这本书,就像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它没有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枯燥乏味,而是用一种非常生动、易于理解的方式,将《神农本草经》这部古籍中的精髓一一呈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每一个药材的介绍,不仅有其药性、功效,还穿插了许多有趣的典故和临床应用案例,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像是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在娓娓道来。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获得新的启发,对中药的认识也越来越深入。

评分

评价四: 说实话,我最开始是被这本书的厚度所吸引,以为会是一本非常详尽的学术专著。然而,翻开书页后,我才发现它的内容远比我想象的要丰富和生动得多。这本书的解读方式非常具有创新性,它不像其他解读本那样逐字逐句地翻译,而是通过对每一个药材的深入剖析,来展现《神农本草经》的智慧。我特别喜欢书中穿插的那些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它们让枯燥的药材知识变得鲜活有趣,也让我对这些古老的智慧有了更感性的认识。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与古代医者的对话,与那些流传千年的智慧进行了深刻的连接。它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中医药文化的兴趣,让我渴望去了解更多关于这门古老医学的奥秘。这本书,是我探索中医药之旅中一个非常美妙的开端。

评分

评价二: 作为一个长期在医药行业工作的从业者,我对《神农本草经》这部经典早已耳熟能详。然而,真正深入去研读,并且能对其进行系统性阐释的书籍却并不多见。这本《神农本草经讲读》,在我看来,算得上是市面上少有的高质量解读本。它的学术性毋庸置疑,但在讲解过程中,作者却能够巧妙地将古代的医学理念与现代的科学认知相结合,既保留了经典的权威性,又赋予了其新的时代意义。我欣赏书中严谨的考证精神,对于每一个药材的来源、性状、炮制方法,都做了详尽的描述,这对于临床实践具有极高的指导价值。更重要的是,书中并非仅仅是知识的堆砌,而是充满了对生命、对自然的深刻洞察。读完之后,我不仅对中药有了更深的理解,更对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施治的理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这本书,绝对是所有中医爱好者和从业者案头必备的良书。

评分

评价三: 我一直认为,经典的价值在于其能够穿越时空,触动不同时代人们的心灵。《神农本草经》无疑就是这样一部伟大的著作。而这本《神农本草经讲读》,更是将这部经典重新点亮,让它的光芒重新照耀在我们这些现代人身上。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它既有古籍的庄重,又不失现代的亲切。读的时候,我能感受到作者对这部经典深深的热爱和敬畏,这种情感是能够感染读者的。书中对药材的解读,不仅仅停留在药理层面,更深入到其背后的哲学思想和文化内涵。我常常会在阅读中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问题,感悟那些蕴含在文字里的智慧。它让我明白,中医不仅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哲学。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精神上的滋养品,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

评价五: 作为一名常年与草药打交道的实践者,我对《神农本草经》的理解,更多的是来自于经验和实践。然而,阅读了这本《神农本草经讲读》之后,我的认知得到了极大的升华。这本书并非简单地罗列药材,而是对每一味药的药性、功效、归经等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述,并且结合了大量的临床实践经验,让我对如何运用这些药材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那些疑难杂症的治疗思路的解读,这为我提供了宝贵的临床参考。作者在解读中,并没有回避《神农本草经》中一些与现代认知不符的部分,而是以一种批判性的思维,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让整本书的解读更加客观和严谨。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神农本草经》的理解,已经从“知其然”上升到了“知其所以然”的境界。这本书,无疑是提升中医理论和实践水平的绝佳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