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音乐听力考级教程》是一套专为全国社会音乐水平“器乐考级服务”而编写的教程(共五册)。编写者在内容设置、进度安排和考级方法上充分考虑到业余学习器乐演奏学生的实际需要,紧紧抓住了音乐基础学习中的核心——听力训练,从钢琴、小提琴、电子琴考级教材曲目中遴选二百多首*代表性、旋律动听且含视唱练耳技术重点和乐理知识要点的经典名曲,凸现了练习曲目的技术含量和艺术含量,十分有助于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增强学生对音乐的感性积累;同时,全教程还将“熟知、熟记、熟用”经典音乐作品作为教学主题,反复贯穿于五册之中,并配置以同步的音响资料,使乐理和视唱真正成为以听力为基础的乐理和视唱。每册二十课,每一课分成上下半节,各以一首名曲为课题,围绕“名曲”设计出七个具有教学系统特征的训练模块(即:聆听感受——诵读乐谱——乐理要点——节奏练习——视唱练习——全曲赏析——书写及听写练习)与考试形式(详见教程的《前言》),并辅助以简明实用的教学提示文字,充分体现了编写者对音乐听力训练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全面把握和正确运用。本书为第四册,对应器乐考级的七、八级。
第一课
上半节《叙事曲》
下半节《拉科齐进行曲》
第二课
上半节《牧歌》
下半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第三课
上半节《跳龙灯》
下半节《小步舞曲》
第四课
上半节《红河山歌》
下半节《山歌好比春江水》
第五课
上半节《忆念曲》
下半节《陕北民歌》
第六课
上半节《送春肥》
下半节《e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第七课
上半节《节日的喜悦》
下半节《匈牙利舞曲》(第五号)
第八课
上半节《渔舟唱晚》
下半节《儿童舞》
第九课
上半节《查尔达什舞曲》
下半节《第一次丧失》
第十课
上半节《旋律》
下半节《小奏鸣曲》(第三乐章)
第十一课
上半节《G大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下半节《三部创意曲》(第八首)
第十二课
上半节《忆延安》
下半节《情深谊长》
第十三课
上半节《思乡曲》
下半节《打字机》
第十四课
上半节《庆丰收》
下半节《春之声》
第十五课
上半节《D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
下半节《闽南随想》
第十六课
上半节《山娃》
下半节《杨柳青》
第十七课
上半节《伟大的北京》
下半节《C大调奏鸣曲》(第三乐章)
第十八课
上半节《我像雪花天上来》
下半节《绣金匾》
第十九课
上半节《海滨音诗》
下半节《探戈舞曲》
第二十课
上半节《放马曲》
下半节《a小调第二十二协奏曲》(第一乐章)
拿到这本教程后,我立刻着手对比了手边其他几本同级别的听力练习册,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本书的“实战性”明显要高出一截。很多教材在理论讲解上堆砌了大量术语,学生读起来就像在啃一本艰深的学术著作,而这本教程的行文风格则显得亲切而务实。它更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前辈,手把手地拉着你进入听力训练的核心。我尤其对其中关于“旋律记忆与复述”的训练模块印象深刻。它没有简单地给出一段旋律让听者去哼唱或默写,而是先对旋律的结构、调式色彩进行预先的导向性分析,然后再进行听音,这种“先理解,后感知”的训练路径,极大地提高了我的效率。我以前总是被那些突然出现的转调或不和谐音所迷惑,但在学习了这本书的技巧后,我学会了如何在大块的音乐流中迅速定位关键的“听觉锚点”。这种由内而外的音乐分析能力,远比单纯的机械模仿要宝贵得多。而且,它的印刷质量和排版设计也值得称赞,即便是长时间盯着乐谱或练习题看,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这一点对于需要长时间沉浸式学习的乐器学习者来说,是极大的加分项。
评分坦白说,我对音乐理论的学习一直抱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那些五线谱和复杂的记号离我的实际演奏能力太远了。直到我开始接触这本《全国音乐听力考级教程》,我的看法才有了根本性的转变。这本书最成功的地方,在于它完美地平衡了“学术严谨性”与“可操作性”。它没有回避那些必要的音乐学概念,但它讲解这些概念的方式非常生活化,像是把那些原本高高在上的理论知识“翻译”成了音乐家能听懂的日常语言。例如,书中对“力度变化与表情记号”的听辨训练,不仅仅是告诉你听到“强”和“弱”,而是深入到如何通过聆听这些细微的变化来推断演奏者的情感表达。我发现在练习过程中,我的耳朵仿佛被“重新校准”了,开始能捕捉到以前会忽略的那些微妙的动态起伏和音色变化。这不仅仅是针对考试的技巧提升,更是对音乐审美层面的一次全面升级。可以说,这本书让我重新燃起了对音乐理论学习的兴趣,它让我明白,理论并非束缚,而是解放听觉的钥匙。
评分这部教材,说实话,从拿到手的那一刻起,我就感觉到了它沉甸甸的分量,不仅仅是物理上的,更是精神上的。我本来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接触这套教程的,因为之前尝试过几套不同的音乐学习资料,总感觉在某个关键点上差点意思,要么是理论讲解过于晦涩,要么是练习曲目设置得不够贴合实际的考试要求。但《全国音乐听力考级教程》的这本,给我的感受是截然不同的。首先,它的编排逻辑非常清晰,从最基础的音高识别到复杂的节奏型模唱,每一步的递进都像是在精心设计的阶梯,让人感觉每向上攀登一层都有明确的支撑点。特别是那些关于和声进行和曲式结构的听辨部分,例证非常丰富,而且作者似乎非常懂得如何用最简洁的语言去点破那些听上去很玄乎的音乐概念。我特别欣赏它对不同风格音乐的处理,不仅仅局限于古典乐范畴,对一些现代元素的融入也处理得恰到好处,这让我在练习过程中保持了极大的热情,而不是陷入枯燥的重复。我花了大量时间去研究那些附带的听力材料,发现它们在模仿真实考场情境方面做得极为出色,这对于我这种需要冲刺级别考试的人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的厚度和内容深度,足以支撑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学习需求,它不是一本“用完即弃”的工具书,而更像是一个可以长期陪伴的音乐导师。
评分作为一名对音乐有一定基础但听力能力始终停滞不前的学习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真正突破瓶颈的教材。市面上的教程大多聚焦于“是什么”,比如这是什么音程,这是什么和弦,但往往忽略了“为什么”和“怎么去听出它”。这本教程则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非常注重听觉的“主动性”培养。书中许多听力练习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与乐理知识点紧密结合,形成一个闭环的学习系统。比如,在学习了关于终止式的内容后,紧接着就是一系列的听力片段,专门训练你捕捉终止式的特定和声走向和听觉效果。这种即学即用的模式,极大地巩固了学习效果。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视唱练耳”与“听辨”的结合处理。许多教程将两者割裂开来,但这本书巧妙地将模唱训练融入到听力识别的大背景下,强制你不仅要“听到”,还要能“再现”。这种全方位的训练,让我的音乐感和反应速度都有了显著提升,不再是听完即忘的“过客式”聆听。
评分老实说,我对考级教程的期待值往往不会太高,因为它们常常沦为应试工具,缺乏真正的艺术感染力。然而,这本《全国音乐听力考级教程》在保持其工具属性的同时,意外地展现出了一定的艺术深度。书中选取的听力范例,无论是在难度设置上还是在音乐本身的趣味性上,都经过了精心的筛选。它们不仅仅是标准化的测试样本,很多片段本身就是非常优美的音乐片段。这使得我在枯燥的听力训练中,依然能够享受到音乐带来的愉悦感,这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学习的压力。我尤其赞赏它在对复杂的复调音乐进行听辨时的处理方法——它没有简单粗暴地要求你同时听清所有声部,而是通过引导性的提示,教你如何先抓住主旋律的走向,再逐步剥离出伴奏或对位声部。这种“化繁为简”的解构能力,是这本书对我们这些听觉“初学者”最宝贵的馈赠。它让我相信,即便是枯燥的考试准备过程,也可以是一次充满发现和享受的音乐之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