産品特色
內容簡介
《食人魔花園》是法國80後女作傢、2016年龔古爾奬得主蕾拉·斯利瑪尼的小說處女作。小說講述瞭一個生活在巴黎的年輕女性在欲望與虛無中掙紮的故事,堪稱一部女性視角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阿黛爾,一位當代的包法利夫人,一個生活在21世紀的安娜·卡列尼娜,她和丈夫理查擁有看似幸福的婚姻生活,但貌閤神離的婚姻背後是阿黛爾對生活深深的厭倦,阿黛爾隱瞞著丈夫,遊走於一個個偶然邂逅的男人身邊,在欲望的重復中確認著自身的存在,在努力的遺忘中,童年冰冷的記憶卻一次次蘇醒……這是一部關於女性的黑色童話,也是當代女性在母親、妻子等諸多社會角色背後的睏境與迷惘。
作者簡介
蕾拉·斯利瑪尼,法國作傢,2016年憑藉《溫柔之歌》榮獲龔古爾文學奬。2017年被法國總統馬剋龍任命為全球法語推廣大使。
蕾拉於1981年齣生於摩洛哥首都拉巴特,自幼熱愛文學,曾追隨茨威格的足跡橫跨東歐,對於契訶夫的短篇小說更是尤為鍾情。17歲時到巴黎求學,畢業後在《青年非洲》做記者。
2014年齣版小說處女作《食人魔花園》,在法語文學界嶄露頭角。2016年齣版《溫柔之歌》,目前法語版銷量已超過60萬冊,版權售齣40餘國。蕾拉的作品因關注女性、深入挖掘女性心理、揭示女性生存睏境而在世界範圍內得到廣泛閱讀。
精彩書評
斬獲2016年度龔古爾奬的她代錶著全新的歐洲趣味。
——阿乙
龔古爾奬迴歸瞭它設立之初的傳統,把奬項授予瞭年輕有為的作傢。我們確信斯利瑪尼是一位真正的作傢,期待她更多的作品。
—— 龔古爾文學奬評委會主席 貝爾納·皮沃
(通過《溫柔之歌》),我很高興看到文學不隻是用來安慰、療愈的工具,或是藉以看世界的一扇模糊的窗子。我認為文學是一種揭露的藝術,其中包含極其苦澀、艱難的部分。
——龔古爾文學奬評委之一 菲利普·剋羅代爾
蕾拉·斯利瑪尼為法語文學帶來瞭新的書寫嚮度。
——1987年龔古爾文學奬得主 塔哈爾·本·傑倫
蕾拉·斯利瑪尼的寫作與她筆下的人物相似:錶麵簡單,實則充滿諷喻與暗示,在讀者的腦海中縈繞不去。她的筆法富有現代性,飽含個人化的詩意,關注世界與人物的錶象,從而更好地揭示隱藏在錶象下的深淵。
——《文學雜誌》(Le Magazine Littéraire)
蕾拉·斯利瑪尼在真實事件的基礎上書寫有關暴力和溫情缺失的故事。
——《解放報》(Libération)
在她的第一部小說《食人魔的花園》中,蕾拉·斯利瑪尼這位昆德拉的追隨者大膽地剖析瞭一位當代包法利夫人的思慕狂心理。
——《新觀察傢》(L’Obs)
因為她重新創造瞭社會新聞;因為她給法國文學帶來瞭一陣微風;因為她沒有那麼膚淺地談論女性。
——Glamour雜誌談“為什麼必須讀蕾拉·斯利瑪尼”
蕾拉·斯利瑪尼以非凡的纔華,拋棄神秘莫測的感性,用跌宕起伏的敘事揭示百無一用的生命的本質。
——《十字報》(La Croix)
我們確信發現瞭一個偉大的作傢。
——PAGE des libraires雜誌
目錄
食人魔花園
001
關於“癮”這迴事兒——譯後記
223
精彩書摘
不,這並不是我,
這是受苦受難的另一個。
假如是我,怎能忍受。
——安娜·阿赫瑪托娃《安魂麯》
暈眩,並非害怕摔下來,而是另一迴事。是我們身下那片空虛裏發齣的聲音,它在引誘我們,迷惑我們;是往下跳的渴望,我們往往為之而後怕,拼命去抗拒這種渴望。暈眩是沉醉於自身的軟弱之中。意識到自己的軟弱,卻並不去抗爭,反而自暴自棄。人一旦迷醉於自身的軟弱,便會一味軟弱下去,會在眾人的目光下倒在街頭,倒在街上,倒在比地麵更低的地方。
——米蘭·昆德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她堅持瞭一個星期。整整一個星期,沒有讓步。阿黛爾很乖。四天裏,她跑瞭三十二公裏。她從皮加爾廣場跑到香榭麗捨大街,從奧賽博物館跑到貝爾西。早上,她在空曠的塞納河畔跑。晚上,在羅什舒阿爾街和剋裏西廣場上跑。她沒有喝過酒,晚上早早上床睡覺。
但是今天夜裏,她做瞭個夢,醒來後再也無法入睡。一個濕乎乎的夢,怎麼也結束不瞭似的,就像一陣熱乎乎的風,鑽入她的體內。阿黛爾醒來後怎麼也不能不去想這個夢。她起瞭床,在尚處於沉睡之中的傢裏喝瞭一杯熱咖啡。她單腳站在廚房裏,一隻腳搭在另一隻腳上。她抽瞭一支煙。淋浴下,她想要盡情放縱,想要撕裂自己的身體,一分為二。她將額頭抵在牆上。她多麼希望有人能抓住她,提著她的腦袋往牆上撞。當她閉上眼睛的時候,她聽見瞭嘆息聲、喘息聲、擊打聲。氣喘籲籲的男人,享受歡愉的女人。她多麼希望自己被扔進蠻族的人群裏,被吞噬、吮吸,整個兒被吞下去。被人鉗住乳房,被人咬開肚子。她情願自己是食人魔花園的一隻布娃娃。
她沒有驚醒任何人,在黑暗中穿上衣服,也沒打任何招呼。她太緊張瞭,對誰都笑不齣來,也無法和人展開那種早晨的正常對話。阿黛爾齣瞭傢門,走在空曠的街道上。然後她下瞭於勒約弗蘭地鐵站的樓梯,低著頭,胃裏翻騰著。站颱上,一隻老鼠打她靴子前跑過,驚瞭她一跳。車廂裏,阿黛爾打量著周圍。一個穿著便宜西裝的男人在看她。男人穿著黯淡無光的尖頭皮鞋,一雙布滿汗毛的手。男人很醜。但也許他正閤適。那個和女伴抱在一起,不停吻著女伴脖子的大學生也閤適。那個倚著窗讀報紙,看都沒看她一眼的五十來歲的男人也閤適。
她從對麵的座位上撿起一張報紙,是昨天的。她翻著報紙。標題都攪在一塊兒,她根本集中不瞭注意力。阿黛爾放下報紙,很是疲憊。她沒法兒這樣待著。她的心髒在胸膛裏跳個不停,感到自己即將窒息。她解開披肩,披肩從汗津津的脖子周圍落瞭下來,她將披肩放在一個空座位上。然後她站起身,解開大衣。她站著,手放在車門把手上,腿因為顫抖搖晃著,仿佛隨時準備跳下車。
她忘瞭帶手機。她重新坐下來,把包翻瞭個遍,弄掉瞭粉盒,又拽齣和耳機糾纏在一起的胸罩。這麼把胸罩拽齣來可不太謹慎,她在想。她應該不會忘記手機。如果她忘瞭帶,那她還得迴傢,又要找個藉口,編造點什麼。哦,不,沒有,手機在。手機一直在,隻是她沒有看到。她整理好包。她覺得所有人都在看她,覺得一車廂的人都在嘲笑她的驚惶,嘲笑她灼熱的雙頰。她翻開小手機,看到第一個名字,不禁笑瞭。
亞當。
無論如何,真是不可救藥。
産生欲望,這已經是讓步。決堤。再堅持又有什麼用呢?生活不會因此變得更加美好。現在她的想法和一個抽大煙的或是賭博上癮的沒有分彆。她曾經對自己在這幾天裏竟然能夠拒絕誘惑感到如此滿意,以至於都忘記瞭危險還在。她站起身,拉開黏糊糊的門把手,門開瞭。
瑪德萊娜站。
她穿過迎麵而來湧入車廂的人群。阿黛爾在找尋齣口。嘉布遣大街,她開始奔跑。但願他不在,但願他不在。走過大商店的時候,她想到瞭放棄。她可以就在這裏上地鐵,9號綫,可以讓她直接抵達辦公室,準時參加編務會議。她在地鐵口轉著圈,點瞭一支煙。緊緊地將包抵在肚子上。一群羅馬尼亞人看到瞭她。她們衝她走過來,腦袋上紮著頭巾,手裏拿著假的訴願書。阿黛爾加快腳步。她沿著拉法耶特大街往前,但是她不太正常,竟然弄反瞭方嚮,於是又往迴走。藍街。她按下大樓的密碼,失去理智一般地跑上樓梯,在三樓敲響瞭那扇沉沉的大門。
“阿黛爾……”亞當露齣微笑,因為還睡著,雙目微腫。他光著身子。
“彆說話,”阿黛爾脫下大衣,投入他的懷抱,“求你。”
“你可以打個電話……現在甚至還不到八點鍾……”
阿黛爾已經脫瞭個精光。她攀上他的脖子,拽住他的頭發。亞當嘲諷地笑著,也激動起來。他猛地將她一推,扇她耳光。她抓住他那玩意兒,送進自己體內。她靠牆站立,感覺到他的進入。恐懼頓時煙消雲散。她又重新找迴瞭自己的感覺。靈魂不再那麼沉重,精神也放空瞭。她緊緊抓住亞當的屁股,在男人的身上猛烈地動作著,速度越來越快。她試圖讓自己的精神抵達什麼地方,仿佛被一陣地獄般的狂怒所席捲。“用力,再用力一點。”她開始瞭嚎叫。
她很熟悉這具身體,這多少讓她有些氣惱。太簡單,太機械。即便突然到來,依舊無法使亞當更加高貴一點。他們的擁抱既談不上淫蕩,卻也並不溫柔。她將亞當的手放在自己的乳房上,試圖忘記是他。她閉上眼睛,想象著他是在強迫她。
亞當卻已經無法自控。他的下巴抽動著,將阿黛爾翻過身去。和每次一樣,他將右手放在阿黛爾腦袋上,往地麵的方嚮按,左手抓住她的臀部。他的動作幅度很大,他嘶叫著,沉湎在極樂中。
亞當看上去也是發狂瞭。
阿黛爾重新穿上衣服,她背過身去,不願意被亞當看到她光溜溜的樣子。
“我上班要遲到瞭。迴頭再給你電話。”
“隨便你。”亞當迴答道。
他抽瞭根煙,倚在廚房門上,一隻手碰瞭碰那玩意兒上的避孕套。阿黛爾盡量不去看他。
“我找不到披肩瞭。你見到沒有?是一條灰色的羊絨披肩,我很喜歡的。”
“我找找看。下次再給你。”
……
本書並非關於食人魔的花園,也並非描繪任何與此類生物相關的場景。它不是一本描寫奇異植物、魔法植物,或是任何關於吞噬生命的奇異園圃的作品。書中不包含任何關於“食人魔”作為生物形象的齣現,也未曾探討過“花園”在字麵意義上或隱喻意義上的可能聯係。 《靜謐之痕》 在時光的某個角落,存在著一個被遺忘的村落,名為“溪語”。溪語村依偎在一條名為“靜謐之河”的蜿蜒河流旁,河流的名字與村莊的氣息一樣,沉靜而悠長。村莊的周圍環繞著連綿起伏的低緩丘陵,丘陵上覆蓋著茂密的森林,森林深處偶爾傳來不知名鳥類的鳴叫,如同最古老的歌謠。 這個故事,並非關於那些需要用武力或智慧去徵服的宏大冒險,也非圍繞著陰謀詭計或驚心動魄的事件展開。它講述的是一群普通人在命運的河流中,如何小心翼翼地維係著各自的“靜謐”,以及當這份靜謐被打破時,他們所作齣的選擇與付齣的代價。 故事的主人公是艾莉亞,一位年輕的裁縫。艾莉亞的手指靈巧,能夠將最粗糙的布料變成柔滑的衣衫,將褪色的舊衣賦予新的生命。她生活在一個小小的木屋裏,屋子的窗戶正對著靜謐之河。她的生活簡單而規律,白天在村莊的小店裏忙碌,夜晚則在傢中為自己和少數幾位客人縫製衣物。然而,艾莉亞的心中卻藏著一抹淡淡的憂傷,那是一段她從未嚮任何人提起過的往事,如同河底的鵝卵石,被時光的流水衝刷得光滑,卻依然保留著最初的形狀。 她的鄰居是老鐵匠埃爾德。埃爾德是一位沉默寡言的男人,他的雙手粗糙有力,能夠將燒紅的鐵塊鍛造成堅固的工具和精美的裝飾。村裏的人們都敬畏他的技藝,也習慣瞭他的沉默。隻有艾莉亞知道,埃爾德沉默的背後,藏著一份對過往的深深遺憾。他曾經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獵人,但一次意外的狩獵經曆,讓他徹底放下瞭獵弓,選擇瞭在爐火旁度過餘生。 村莊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年邁的圖書管理員,瑪吉奶奶。瑪吉奶奶的臉上刻滿瞭歲月的痕跡,但她的眼睛依然明亮,如同夜空中的星辰。她掌管著村莊裏唯一一座小小的圖書館,裏麵收藏著泛黃的書籍,這些書籍承載著溪語村的曆史與傳說。瑪吉奶奶的故事,是從她年輕時的一次遠行開始的。那次遠行讓她見識瞭更廣闊的世界,也讓她明白瞭知識的力量。她迴到溪語村,決心用書籍將村莊與外界連接,也讓村莊的年輕人不至於忘記那些珍貴的過去。 故事的平靜被一個突如其來的消息打破。一條消息說,在遙遠的北方,有一片被遺忘的土地,那裏蘊藏著一種能夠治愈一切疾病的神奇花朵。這個消息在溪語村引起瞭小小的波瀾。村莊裏,一些上瞭年紀的居民身體日益衰弱,一些孩子也飽受著疾病的摺磨。 艾莉亞的內心被觸動瞭。她想起瞭自己年幼時,母親也曾飽受疾病的摺磨,而她卻無能為力。這個關於神奇花朵的傳說,在她心中燃起瞭一絲微弱的希望。她開始在瑪吉奶奶的書籍中尋找關於那片遙遠土地的綫索,希望能找到更多關於那朵花的信息。 與此同時,埃爾德也聽說瞭這個消息。他想起當年那次意外,如果當時有更好的醫療條件,或許一切都會不同。一種想要彌補過去的衝動,在他心中慢慢滋生。 瑪吉奶奶則在那些古老的書籍中,看到瞭更多關於“希望”與“絕望”的記載。她知道,有時,希望本身就是一種治愈,而有時,對虛幻希望的追逐,也會帶來更深的痛苦。 故事的重心,開始轉嚮瞭村莊內部的情感糾葛和人物內心的成長。艾莉亞在尋找信息的過程中,結識瞭村莊裏一位名叫凱文的年輕人。凱文是一位充滿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的年輕人,他對外界充滿嚮往,也對艾莉亞的執著感到欽佩。兩人一起在古籍中搜尋,在談話中,艾莉亞逐漸打開心扉,分享瞭她內心深處的秘密。 凱文也嚮艾莉亞講述瞭他關於夢想的故事。他夢想著走齣溪語村,去看看更廣闊的天地,去做一些有意義的事情。他的夢想與艾莉亞對治愈的渴望,在某種程度上形成瞭呼應。 埃爾德雖然沉默,但他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支持著艾莉亞。他為艾莉亞製作瞭堅固的背包和一些實用的工具,甚至暗中為她準備瞭必要的補給。他的行動,比任何言語都更能錶達他的心意。 故事並未走嚮一個簡單的“尋寶”或“冒險”的模式。它更側重於人物的內心掙紮、情感的細膩描寫以及他們麵對未知時所錶現齣的勇氣與脆弱。當他們發現關於那片遙遠土地的綫索變得越來越模糊,關於那朵“神奇花朵”的記載也充斥著矛盾和警示時,他們開始麵臨一個艱難的選擇。 是繼續盲目地追逐一個可能不存在的希望,還是迴歸眼前的現實,珍惜當下所擁有的? 故事的高潮,並非一場驚心動魄的戰鬥,也不是一個意想不到的結局。而是在一個寜靜的夜晚,艾莉亞、埃爾德和瑪吉奶奶在河邊圍坐,他們決定不再去追逐那遙遠的虛幻,而是選擇將目光投嚮身邊的每一個人。 他們發現,真正的治愈,並非來自於一朵神奇的花,而是來自於人與人之間的關懷、理解與支持。那些被疾病睏擾的村民,需要的不僅僅是藥物,更是溫暖的陪伴和鼓勵。 艾莉亞決定將自己所學運用到村莊裏,她開始教導村裏的婦女們學習縫紉,製作更舒適的衣物,甚至嘗試用草藥來緩解病人的痛苦。她的行動,不僅讓村民們感受到瞭希望,也讓她們重新找迴瞭生活的尊嚴。 埃爾德則將他的技藝重新運用到村莊建設中,他為村莊的道路修建橋梁,為貧睏的傢庭打造溫暖的爐竈。他的沉默,變成瞭堅實的行動,成為瞭村莊最可靠的依靠。 瑪吉奶奶則繼續用書籍的力量,鼓勵村莊的年輕人,讓他們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會感恩和珍惜。她舉辦瞭各種各樣的講座和故事會,讓知識的光芒照亮瞭溪語村的每一個角落。 故事的結尾,並非一個轟轟烈烈的告彆,也不是一個完美無缺的結局。溪語村依然是一個普通的小村莊,生活依然會充滿挑戰。但艾莉亞、埃爾德和瑪吉奶奶,以及村莊裏的其他人,都明白瞭一個道理:真正的力量,並非來自於外在的奇跡,而是來自於內心的堅韌,來自於彼此之間的聯結。 《靜謐之痕》講述的,是一段關於成長、關於勇氣、關於愛與希望的故事。它描繪瞭一群普通人在平凡生活中,如何用他們的善良與智慧,去化解內心的傷痛,去溫暖身邊的人,去創造屬於他們自己的“靜謐”。這個故事,旨在提醒讀者,即使在最黯淡的時刻,也總有微光在閃爍,總有溫暖在蔓延。它是一麯關於人性美好的贊歌,一首在靜謐中綻放的生命之歌。書中沒有食人魔,沒有花園,隻有一顆顆跳動的心,和一份份對生活最真摯的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