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中江 著
图书标签:
  • 老子
  • 黄老
  • 出土文献
  • 早期中国思想
  • 思想史
  • 哲学史
  • 道家
  • 制度
  • 秩序
  • 文本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5434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8852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8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围绕老子思想和黄老学展开,旨在探讨老子世界观与黄老学的内在结构和系统,准确认识它们的义理构造和精义,追寻从老子思想到黄老学的演变,扩展和深化对早期道家的研究。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老子用非常有限的文本建立了一个非常高明的世界观,这一世界观既有探寻世界根源的本原论,也有追求*好治理的政道论。黄老学继承了老子的本原和政道论,又为其增添了用制度和规范保证客观、稳定、有效治理的法治论。

作者简介

王中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清华大学法学院凯原中国法治与义理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中国政法大学国际儒学院兼职教授,孟子研究院兼职研究员。兼任中华孔子学会会长、华夏老子学研究联合会会长、张岱年研究会会长。著有《近代中国思维方式演变的趋势》《进化主义在中国的兴起:一个新的全能式世界观》《简帛文明与古代思想世界》《儒家的精神之道和社会角色》《道家学说的观念史研究》等。

目录

第一章“道”与“万物”的三重关系
——老子世界观的构造
一、道的创造力和事物的起源:“道生之”
二、道的弱作用力和事物的自主性:“德畜之”和“道法自然”
三、事物的“化作”与“无名之朴”:“反者道之动”

第二章失常与回归
——老子的“反”探究
一、“反”和“复”与事物的“返回”和“复归”
二、为什么要返回:“欲作”和“妄作”
三、何处是归程:“无名之朴”和返本归根

第三章老子的学说与《金人铭》和黄帝记忆
一、《金人铭》、黄帝之言与老子
二、从“谦卑”和“柔弱”方面来看
三、从“俭朴”和“节制”方面来看
四、从“变化”、“累积”和“结果”方面来看

第四章“一”的思想的展开及其形态
一、从数字到本根:“一”和老子的创发
二、创生和万物的根据:《太一生水》的“太一”和《凡物流形》的“一”
三、“执一”、“一众”和“一法”:《管子》和《黄帝四经》中的“一”
四、共同和统一的世界:《庄子》的“齐一论”

第五章终极根源概念及其谱系
——上博简《恒先》的“恒”探微
一、《恒先》的“恒”与“极”
二、作为终极根源的《恒先》的“恒”
三、《恒先》的“恒”与早期道家本根论的谱系
四、《恒先》的“恒”与古代早期中国思想中的“恒”

第六章从文本篇章到义理脉络
——《太一生水》的构成和概念层次再证
一、从文本的构成说起:不同章节抑或不同篇目
二、概念层次和义理脉络:从“太一”“道”到“天地”“万物”

第七章早期道家“统治术”的转变
——从老子的“道政”到黄老学的“法治”
一、从“道”和“道生之”到“道法”和“道生法”
二、从“无为”到“法治”
三、从“反智用道”到“弃智用法”
四、从“无名”到“形名”
五、从“自然”到“人情”
六、从“小国寡民”到“至世”

第八章秩序、制度与贤能
——黄老学为什么反智的一个内在追寻
一、道家眼中的良好秩序和生活:从老子到黄老
二、道家“反智”的类型与黄老学的“反智”
三、法治对贤能: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四、法治对贤能:普遍、活力与有限、无能
五、法治之公正与贤能之偏私
六、余论:期望、历史和比较

附录北大藏汉简《老子》的某些特征
一、文本新尺度与思想上的异同
二、文本结构与《老子》的演变
三、书体和避讳与简本抄写年代
《中国古代思想史:从春秋到汉初的流变》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并深入解析中国古代思想史发展脉络,重点聚焦于春秋战国至汉初这一思想最为活跃、变革最为剧烈的时期。我们将目光投向塑造了早期中国文明基石的诸多思想流派,追溯它们如何从萌芽走向成熟,又如何在历史的洪流中相互激荡、融合与演变,最终为后世奠定深厚的思想文化遗产。 第一部分:思想的勃发与诸子争鸣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剧变,旧有的礼乐秩序崩塌,新的社会结构呼之欲出。在这一思想解放的时代,无数智者纷纷挺身而出,提出各自的治国之道与人生哲学,形成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诸子百家”格局。 儒家思想的起源与早期发展: 本章将追溯孔子及其早期弟子对“仁”、“礼”、“孝”、“忠”等核心概念的阐释,探讨儒家如何以其温和而深刻的道德伦理体系,回应社会动荡,并逐渐成为一股重要的思想力量。我们将考察《论语》等早期儒家经典的形成,分析其对君臣关系、家庭伦理以及个人修养的主张,并初步审视儒家在列国中的传播与影响。 道家思想的理性与超脱: 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以其独特的视角审视宇宙与人生。本章将深入解读《道德经》的“道”之概念,阐释其“无为而治”、“柔弱胜刚强”等核心思想,探讨道家如何强调顺应自然、返璞归真,并分析其对个体生命自由与精神解放的追求。同时,我们将审视庄子思想的想象力与哲学深度,探讨其如何通过寓言故事来揭示人生真相,表达对世俗价值的批判。 法家思想的现实与改革: 在乱世之中,法家以其务实的立场,主张以法律、权术和功利作为治国的根本。本章将聚焦于商鞅、申不害、韩非子等法家代表人物,分析他们如何强调君主的绝对权威,倡导严刑峻法,并论述法家思想如何为秦国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我们将考察法家对中央集权、土地制度和军事力量建设的主张,以及其思想的深刻影响与争议。 墨家思想的兼爱与节用: 墨子及其弟子以其“兼爱”、“非攻”、“节用”、“尚贤”等主张,在诸子百家中独树一帜。本章将探讨墨家如何提出一种普惠式的爱,反对战争的侵略,倡导节约资源,并重用有才能的人。我们将分析墨家思想的逻辑严密性、实用主义倾向以及其在社会底层的影响力。 其他重要思想流派的贡献: 除了以上主要流派,本章还将简要介绍名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其他重要思想流派的特色与贡献,展现早期中国思想的多元化与丰富性。我们将分析名家对概念与逻辑的探讨,阴阳家对宇宙运行规律的探索,以及纵横家在政治外交上的策略智慧。 第二部分:思想的整合与政治的实践 秦汉之际,中国历史迎来了划时代的统一,随之而来的是思想的整合与政治实践的演变。 秦朝的法家统治与思想压制: 秦朝的建立是法家思想走向政治实践的巅峰。本章将分析秦朝如何运用法家思想建立起强大的中央集权国家,讨论其在统一文字、度量衡、车轨等方面的贡献,但同时也将深刻反思其焚书坑儒等思想压制政策对文化传承造成的损失。 汉初的黄老之学与休养生息: 汉朝建立之初,经历了战乱之后,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采取了“黄老之学”的治国方针。本章将深入探讨汉初统治者对道家思想的继承与发展,重点分析“无为而治”在当时的具体实践,如轻徭薄赋、奖励农桑等政策,以及这种思想如何促进了社会的恢复与发展。我们将考察汉初文献中对黄老思想的记载,理解其作为一种政治哲学的重要地位。 儒家思想的复兴与官方化: 随着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开始确立其在中国官方意识形态中的主导地位。本章将详细考察这一历史进程,分析董仲舒等思想家如何将儒家与阴阳五行相结合,构建起一套更具政治说服力的理论体系,探讨儒家思想如何渗透到政治、教育、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并对中国古代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早期中国思想的融合与张力: 本章将超越对单一思想流派的梳理,着重分析不同思想流派之间的互动、融合与张力。我们将探讨儒家如何借鉴道家的某些元素,法家思想如何在汉代统治中得到转化,以及早期中国思想如何在实践中不断调整与发展。理解这种复杂而动态的思想演变过程,对于把握中国古代政治与文化的发展至关重要。 第三部分:文献研究与新知探求 本部分将聚焦于近年来出土文献研究为我们重新认识早期中国思想带来的新视角和新成果。 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的对照: 本章将以具体出土文献(如简帛文献)为例,与传统的传世文献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将探讨出土文献如何为我们提供了了解早期思想文本更原始、更丰富的版本,如何纠正传世文献可能存在的讹误与增删,从而使我们对思想家的思想有更精准的把握。 新出土文献揭示的思想图景: 我们将重点关注郭店楚简、上海博物馆藏简、清华简等重要出土文献,分析它们所包含的佚失文献,如早期儒家、道家、兵家等学派的著作。通过对这些文献的解读,我们将揭示一些过去鲜为人知的思想观点,补充和修正我们对早期思想家及其学派的认识,展现早期中国思想的更为多元和复杂的面貌。 早期中国思想史研究的新方法与新问题: 本章将探讨出土文献研究对早期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的推动作用,如文本考据、思想谱系重建、社会文化背景的还原等。同时,我们将提出基于新材料的新的研究问题,引导读者思考早期中国思想在当下仍具有的启发意义。 本书力求通过严谨的学术考证和深入的哲学分析,为读者呈现一幅全面而生动的中国古代思想史画卷,理解早期中国思想如何塑造了中华文明的特质,并对后世产生持久的影响。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根源、制度和秩序:从老子到黄老/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读起来,就像是在一段迷雾缭绕的旅程中,终于找到了指引方向的星辰。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着我穿梭于先秦的古老智慧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对“道”的解读所吸引,它不仅仅是哲学的抽象概念,更是贯穿于社会结构、政治运作乃至个体生存的根本逻辑。作者通过对老子思想的深入剖析,揭示了“无为而治”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顺应自然、尊重规律的治理智慧。这种智慧在面对动荡不安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强权压迫的解决之道。

评分

阅读此书的过程,是一次与古人对话的体验。作者在梳理“根源、制度和秩序”之间复杂联系时,展现了深厚的学养和敏锐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在阐释黄老思想时,那种对历史语境的细致把握。它不是简单地将黄老思想视为道家和法家的简单叠加,而是深入挖掘了其融合过程中所产生的独特意义和实际效用。这种对早期中国思想演变的细腻描摹,让我对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的发展脉络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引导读者去思考,去探究那些塑造了我们当下世界的古老智慧。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古代哲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难得的启迪。作者的笔触虽然严谨,但又不失生动,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引人入胜。书中对“根源”的追溯,不仅仅是对历史的梳理,更像是在探寻一种思想的基因,一种塑造了中华文明独特性的内在力量。我从中体会到了早期思想家们在构建理想社会时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为此付出的艰辛努力。尤其是对出土文献的分析,让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重新焕发了生机,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人们提供了鲜活的视角。

评分

对于“秩序”的探讨,书中展现出了极强的历史穿透力。作者并没有将早期中国思想简单地视为一成不变的古板教条,而是关注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是如何被阐释、被改造、被运用的。从道家的“道”到法家的“法”,再到黄老学派的融合,我看到了思想的演变和适应性。这种动态的视角,让我对中国古代思想的生命力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的一些观点,比如对“道”与“法”之间关系的辩证分析,非常发人深省,它挑战了我过去对这些概念的刻板印象,让我开始思考,在追求稳定和秩序的过程中,我们是否曾经忽略了某些更为根本的价值。

评分

我花了相当长的时间去消化书中的关于“制度”的论述。作者并没有停留在对古代政治制度的简单罗列,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制度背后所蕴含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从诸子百家的思想争鸣,到秦汉帝国的制度构建,都无不体现出对“秩序”的追求,而这种秩序的根源,作者巧妙地将其追溯到了早期思想家的哲学观念。书中对出土文献的运用,更是让我眼前一亮,仿佛打开了一扇尘封已久的大门,让我得以窥见那些鲜活的、未被后世过多修饰的思想原貌。这种将文献与思想紧密结合的分析方法,使得论证更加扎实,结论更具说服力。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