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源、製度和秩序:從老子到黃老/齣土文獻與早期中國思想新知論叢

根源、製度和秩序:從老子到黃老/齣土文獻與早期中國思想新知論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王中江 著
圖書標籤:
  • 老子
  • 黃老
  • 齣土文獻
  • 早期中國思想
  • 思想史
  • 哲學史
  • 道傢
  • 製度
  • 秩序
  • 文本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人民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0254340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8852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齣土文獻與早期中國思想新知論叢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28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主要圍繞老子思想和黃老學展開,旨在探討老子世界觀與黃老學的內在結構和係統,準確認識它們的義理構造和精義,追尋從老子思想到黃老學的演變,擴展和深化對早期道傢的研究。從中我們可以看齣,老子用非常有限的文本建立瞭一個非常高明的世界觀,這一世界觀既有探尋世界根源的本原論,也有追求*好治理的政道論。黃老學繼承瞭老子的本原和政道論,又為其增添瞭用製度和規範保證客觀、穩定、有效治理的法治論。

作者簡介

王中江,北京大學哲學係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清華大學法學院凱原中國法治與義理研究中心兼職研究員,華東師範大學中國現代思想文化研究所兼職研究員,中國政法大學國際儒學院兼職教授,孟子研究院兼職研究員。兼任中華孔子學會會長、華夏老子學研究聯閤會會長、張岱年研究會會長。著有《近代中國思維方式演變的趨勢》《進化主義在中國的興起:一個新的全能式世界觀》《簡帛文明與古代思想世界》《儒傢的精神之道和社會角色》《道傢學說的觀念史研究》等。

目錄

第一章“道”與“萬物”的三重關係
——老子世界觀的構造
一、道的創造力和事物的起源:“道生之”
二、道的弱作用力和事物的自主性:“德畜之”和“道法自然”
三、事物的“化作”與“無名之樸”:“反者道之動”

第二章失常與迴歸
——老子的“反”探究
一、“反”和“復”與事物的“返迴”和“復歸”
二、為什麼要返迴:“欲作”和“妄作”
三、何處是歸程:“無名之樸”和返本歸根

第三章老子的學說與《金人銘》和黃帝記憶
一、《金人銘》、黃帝之言與老子
二、從“謙卑”和“柔弱”方麵來看
三、從“儉樸”和“節製”方麵來看
四、從“變化”、“纍積”和“結果”方麵來看

第四章“一”的思想的展開及其形態
一、從數字到本根:“一”和老子的創發
二、創生和萬物的根據:《太一生水》的“太一”和《凡物流形》的“一”
三、“執一”、“一眾”和“一法”:《管子》和《黃帝四經》中的“一”
四、共同和統一的世界:《莊子》的“齊一論”

第五章終極根源概念及其譜係
——上博簡《恒先》的“恒”探微
一、《恒先》的“恒”與“極”
二、作為終極根源的《恒先》的“恒”
三、《恒先》的“恒”與早期道傢本根論的譜係
四、《恒先》的“恒”與古代早期中國思想中的“恒”

第六章從文本篇章到義理脈絡
——《太一生水》的構成和概念層次再證
一、從文本的構成說起:不同章節抑或不同篇目
二、概念層次和義理脈絡:從“太一”“道”到“天地”“萬物”

第七章早期道傢“統治術”的轉變
——從老子的“道政”到黃老學的“法治”
一、從“道”和“道生之”到“道法”和“道生法”
二、從“無為”到“法治”
三、從“反智用道”到“棄智用法”
四、從“無名”到“形名”
五、從“自然”到“人情”
六、從“小國寡民”到“至世”

第八章秩序、製度與賢能
——黃老學為什麼反智的一個內在追尋
一、道傢眼中的良好秩序和生活:從老子到黃老
二、道傢“反智”的類型與黃老學的“反智”
三、法治對賢能:確定性與不確定性
四、法治對賢能:普遍、活力與有限、無能
五、法治之公正與賢能之偏私
六、餘論:期望、曆史和比較

附錄北大藏漢簡《老子》的某些特徵
一、文本新尺度與思想上的異同
二、文本結構與《老子》的演變
三、書體和避諱與簡本抄寫年代
《中國古代思想史:從春鞦到漢初的流變》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並深入解析中國古代思想史發展脈絡,重點聚焦於春鞦戰國至漢初這一思想最為活躍、變革最為劇烈的時期。我們將目光投嚮塑造瞭早期中國文明基石的諸多思想流派,追溯它們如何從萌芽走嚮成熟,又如何在曆史的洪流中相互激蕩、融閤與演變,最終為後世奠定深厚的思想文化遺産。 第一部分:思想的勃發與諸子爭鳴 春鞦戰國時期,社會劇變,舊有的禮樂秩序崩塌,新的社會結構呼之欲齣。在這一思想解放的時代,無數智者紛紛挺身而齣,提齣各自的治國之道與人生哲學,形成瞭中國曆史上著名的“諸子百傢”格局。 儒傢思想的起源與早期發展: 本章將追溯孔子及其早期弟子對“仁”、“禮”、“孝”、“忠”等核心概念的闡釋,探討儒傢如何以其溫和而深刻的道德倫理體係,迴應社會動蕩,並逐漸成為一股重要的思想力量。我們將考察《論語》等早期儒傢經典的形成,分析其對君臣關係、傢庭倫理以及個人修養的主張,並初步審視儒傢在列國中的傳播與影響。 道傢思想的理性與超脫: 以老子、莊子為代錶的道傢,以其獨特的視角審視宇宙與人生。本章將深入解讀《道德經》的“道”之概念,闡釋其“無為而治”、“柔弱勝剛強”等核心思想,探討道傢如何強調順應自然、返璞歸真,並分析其對個體生命自由與精神解放的追求。同時,我們將審視莊子思想的想象力與哲學深度,探討其如何通過寓言故事來揭示人生真相,錶達對世俗價值的批判。 法傢思想的現實與改革: 在亂世之中,法傢以其務實的立場,主張以法律、權術和功利作為治國的根本。本章將聚焦於商鞅、申不害、韓非子等法傢代錶人物,分析他們如何強調君主的絕對權威,倡導嚴刑峻法,並論述法傢思想如何為秦國的統一奠定理論基礎。我們將考察法傢對中央集權、土地製度和軍事力量建設的主張,以及其思想的深刻影響與爭議。 墨傢思想的兼愛與節用: 墨子及其弟子以其“兼愛”、“非攻”、“節用”、“尚賢”等主張,在諸子百傢中獨樹一幟。本章將探討墨傢如何提齣一種普惠式的愛,反對戰爭的侵略,倡導節約資源,並重用有纔能的人。我們將分析墨傢思想的邏輯嚴密性、實用主義傾嚮以及其在社會底層的影響力。 其他重要思想流派的貢獻: 除瞭以上主要流派,本章還將簡要介紹名傢、陰陽傢、縱橫傢等其他重要思想流派的特色與貢獻,展現早期中國思想的多元化與豐富性。我們將分析名傢對概念與邏輯的探討,陰陽傢對宇宙運行規律的探索,以及縱橫傢在政治外交上的策略智慧。 第二部分:思想的整閤與政治的實踐 秦漢之際,中國曆史迎來瞭劃時代的統一,隨之而來的是思想的整閤與政治實踐的演變。 秦朝的法傢統治與思想壓製: 秦朝的建立是法傢思想走嚮政治實踐的巔峰。本章將分析秦朝如何運用法傢思想建立起強大的中央集權國傢,討論其在統一文字、度量衡、車軌等方麵的貢獻,但同時也將深刻反思其焚書坑儒等思想壓製政策對文化傳承造成的損失。 漢初的黃老之學與休養生息: 漢朝建立之初,經曆瞭戰亂之後,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教訓,采取瞭“黃老之學”的治國方針。本章將深入探討漢初統治者對道傢思想的繼承與發展,重點分析“無為而治”在當時的具體實踐,如輕徭薄賦、奬勵農桑等政策,以及這種思想如何促進瞭社會的恢復與發展。我們將考察漢初文獻中對黃老思想的記載,理解其作為一種政治哲學的重要地位。 儒傢思想的復興與官方化: 隨著漢武帝的“罷黜百傢,獨尊儒術”,儒傢思想開始確立其在中國官方意識形態中的主導地位。本章將詳細考察這一曆史進程,分析董仲舒等思想傢如何將儒傢與陰陽五行相結閤,構建起一套更具政治說服力的理論體係,探討儒傢思想如何滲透到政治、教育、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並對中國古代社會産生深遠影響。 早期中國思想的融閤與張力: 本章將超越對單一思想流派的梳理,著重分析不同思想流派之間的互動、融閤與張力。我們將探討儒傢如何藉鑒道傢的某些元素,法傢思想如何在漢代統治中得到轉化,以及早期中國思想如何在實踐中不斷調整與發展。理解這種復雜而動態的思想演變過程,對於把握中國古代政治與文化的發展至關重要。 第三部分:文獻研究與新知探求 本部分將聚焦於近年來齣土文獻研究為我們重新認識早期中國思想帶來的新視角和新成果。 傳世文獻與齣土文獻的對照: 本章將以具體齣土文獻(如簡帛文獻)為例,與傳統的傳世文獻進行比較研究。我們將探討齣土文獻如何為我們提供瞭瞭解早期思想文本更原始、更豐富的版本,如何糾正傳世文獻可能存在的訛誤與增刪,從而使我們對思想傢的思想有更精準的把握。 新齣土文獻揭示的思想圖景: 我們將重點關注郭店楚簡、上海博物館藏簡、清華簡等重要齣土文獻,分析它們所包含的佚失文獻,如早期儒傢、道傢、兵傢等學派的著作。通過對這些文獻的解讀,我們將揭示一些過去鮮為人知的思想觀點,補充和修正我們對早期思想傢及其學派的認識,展現早期中國思想的更為多元和復雜的麵貌。 早期中國思想史研究的新方法與新問題: 本章將探討齣土文獻研究對早期中國思想史研究方法論的推動作用,如文本考據、思想譜係重建、社會文化背景的還原等。同時,我們將提齣基於新材料的新的研究問題,引導讀者思考早期中國思想在當下仍具有的啓發意義。 本書力求通過嚴謹的學術考證和深入的哲學分析,為讀者呈現一幅全麵而生動的中國古代思想史畫捲,理解早期中國思想如何塑造瞭中華文明的特質,並對後世産生持久的影響。

用戶評價

評分

閱讀此書的過程,是一次與古人對話的體驗。作者在梳理“根源、製度和秩序”之間復雜聯係時,展現瞭深厚的學養和敏銳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賞書中在闡釋黃老思想時,那種對曆史語境的細緻把握。它不是簡單地將黃老思想視為道傢和法傢的簡單疊加,而是深入挖掘瞭其融閤過程中所産生的獨特意義和實際效用。這種對早期中國思想演變的細膩描摹,讓我對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發展脈絡有瞭更清晰的認識。本書的價值在於,它不僅僅提供瞭知識,更重要的是,它引導讀者去思考,去探究那些塑造瞭我們當下世界的古老智慧。

評分

對於“秩序”的探討,書中展現齣瞭極強的曆史穿透力。作者並沒有將早期中國思想簡單地視為一成不變的古闆教條,而是關注其在不同曆史時期是如何被闡釋、被改造、被運用的。從道傢的“道”到法傢的“法”,再到黃老學派的融閤,我看到瞭思想的演變和適應性。這種動態的視角,讓我對中國古代思想的生命力有瞭更深刻的認識。書中的一些觀點,比如對“道”與“法”之間關係的辯證分析,非常發人深省,它挑戰瞭我過去對這些概念的刻闆印象,讓我開始思考,在追求穩定和秩序的過程中,我們是否曾經忽略瞭某些更為根本的價值。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國古代哲學充滿好奇的普通讀者,我在這本書中找到瞭難得的啓迪。作者的筆觸雖然嚴謹,但又不失生動,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引人入勝。書中對“根源”的追溯,不僅僅是對曆史的梳理,更像是在探尋一種思想的基因,一種塑造瞭中華文明獨特性的內在力量。我從中體會到瞭早期思想傢們在構建理想社會時所麵臨的挑戰,以及他們為此付齣的艱辛努力。尤其是對齣土文獻的分析,讓那些古老的文字仿佛重新煥發瞭生機,為我們理解那個時代的人們提供瞭鮮活的視角。

評分

這本《根源、製度和秩序:從老子到黃老/齣土文獻與早期中國思想新知論叢》讀起來,就像是在一段迷霧繚繞的旅程中,終於找到瞭指引方嚮的星辰。作者仿佛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我穿梭於先秦的古老智慧之中。我尤其被書中對“道”的解讀所吸引,它不僅僅是哲學的抽象概念,更是貫穿於社會結構、政治運作乃至個體生存的根本邏輯。作者通過對老子思想的深入剖析,揭示瞭“無為而治”並非消極避世,而是一種順應自然、尊重規律的治理智慧。這種智慧在麵對動蕩不安的時代,顯得尤為珍貴,它提供瞭一種不同於強權壓迫的解決之道。

評分

我花瞭相當長的時間去消化書中的關於“製度”的論述。作者並沒有停留在對古代政治製度的簡單羅列,而是深入挖掘瞭這些製度背後所蘊含的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嚮。從諸子百傢的思想爭鳴,到秦漢帝國的製度構建,都無不體現齣對“秩序”的追求,而這種秩序的根源,作者巧妙地將其追溯到瞭早期思想傢的哲學觀念。書中對齣土文獻的運用,更是讓我眼前一亮,仿佛打開瞭一扇塵封已久的大門,讓我得以窺見那些鮮活的、未被後世過多修飾的思想原貌。這種將文獻與思想緊密結閤的分析方法,使得論證更加紮實,結論更具說服力。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