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第2版)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兴,曹仁贤 等 著
图书标签:
  • 太阳能光伏
  • 并网发电
  • 逆变控制
  • 电力电子
  • 新能源
  • 可再生能源
  • 电能转换
  • 功率电子
  • 光伏技术
  • 电力系统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5510
版次:2
商品编码:12319550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电力电子新技术系列图书 能源革命与绿色发展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5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从事光伏并网发电技术以及并网逆变器技术相关研究与应用的工程技术人员及高校学生
第壹版重印8次,作者,所合作的阳光股份近年蝉联出口,世界首位。影响广泛。

内容简介

本书是编者在长期从事太阳能光伏发电及并网逆变技术研究与产业化基础上,通过学习和研究大量国内外相关参考文献编写而成的,是对相关本科教材的深入与完善。本书以“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以及“电力电子技术”理论为基础,从光伏并网发电系统与并网逆变控制角度出发,深入浅出地讨论了太阳电池技术、光伏并网系统的体系结构、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电路拓扑、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大功率点跟踪技术、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孤岛效应及反孤岛策略、阳光跟踪聚集技术、光伏并网系统的低电压穿越及相关标准等内容,为光伏并网发电技术的应用与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目录

电力电子新技术系列图书序言
前言
第1章绪论1
1.1太阳能及其光伏产业1
1.2光伏并网发电技术的发展7
1.2.1国内外光伏并网发电技术的发展7
1.2.2国内外光伏并网发电的激励政策17
1.2.3我国光伏发电中长期发展规划19
1.2.4光伏发电成本变化趋势及预测20
1.3国内外大型光伏发电系统简介22
1.3.1Springerville Generating Station(SGS)大型荒漠光伏电站22
1.3.2APS Star Center 调峰电站25
1.3.3Prescott的荒漠电站26
1.3.4国内外百兆瓦以上大型光伏电站27
1.3.5特色光伏电站29
1.3.6我国大型光伏电站(100MW及以上容量)30
第2章光伏电池与光伏阵列33
2.1光伏电池的物理基础33
2.1.1光伏效应的量子物理基础33
2.1.2pn结的形成37
2.1.3光生伏特效应39
2.2光伏电池的制作40
2.2.1单晶硅电池的制作流程40
2.2.2光伏电池组件及其封装42
2.2.3光伏电池组件的出厂检测44
2.3光伏阵列的建模与工程计算方法44
2.3.1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44
2.3.2光伏电池输出特性的工程计算方法48
2.4光伏电池的应用设计50
2.4.1光伏阵列使用前的测试50
2.4.2光伏系统的一般设计方法51
2.5光伏电池新技术与新品种53
2.5.1新型pn结结构53
2.5.2多晶硅电池和非晶硅电池55
2.5.3非硅材料光伏电池56
2.5.4有机光伏电池56
2.6第三代光伏电池技术58
2.7光伏电池研究的最新成果60
参考文献63
第3章光伏并网系统的体系结构65
3.1集中式结构65
3.2交流模块式结构66
3.3串型结构67
3.4多支路结构68
3.5主从结构69
3.6直流模块式结构70
3.7小结71
参考文献71
第4章光伏并网逆变器的电路拓扑72
4.1光伏并网逆变器的分类72
4.1.1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结构72
4.1.2非隔离型并网逆变器结构73
4.2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74
4.2.1工频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74
4.2.2高频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77
4.3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84
4.3.1单级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84
4.3.2多级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88
4.3.3非隔离型光伏并网逆变器问题研究94
4.4多支路光伏并网逆变器105
4.4.1隔离型多支路光伏并网逆变器105
4.4.2非隔离型多支路光伏并网逆变器107
4.4.3非隔离级联型光伏并网逆变器108
4.5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112
4.5.1微型光伏并网逆变器概述112
4.5.2微型逆变器的基本拓扑结构117
4.6NPC三电平光伏逆变器126
4.6.1NPC三电平逆变器拓扑结构126
4.6.2NPC三电平逆变器PWM调制策略128
参考文献135
第5章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138
5.1光伏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概述138
5.2基于电流闭环的矢量控制策略141
5.2.1同步坐标系下并网逆变器的数学模型142
5.2.2基于电网电压定向的矢量控制(VOC)143
5.2.3基于虚拟磁链定向的矢量控制(VFOC)146
5.3直接功率控制(DPC)151
5.3.1瞬时功率的计算152
5.3.2基于电压定向的直接功率控制(V�睤PC)154
5.3.3基于虚拟磁链定向的直接功率控制(VF�睤PC)164
5.4基于LCL滤波的并网光伏逆变器控制170
5.4.1概述170
5.4.2无源阻尼法172
5.4.3有源阻尼法176
5.4.4基于LCL滤波的并网光伏逆变器滤波器设计186
5.5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195
5.5.1静止坐标系中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196
5.5.2同步旋转坐标系中单相并网逆变器的控制199
参考文献201
第6章光伏发电的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技术204
6.1概述204
6.2基于输出特性曲线的开环MPPT方法207
6.2.1定电压跟踪法207
6.2.2短路电流比例系数法208
6.2.3插值计算法208
6.3扰动观测法210
6.3.1扰动观测法的基本原理211
6.3.2扰动观测法的振荡与误判问题213
6.3.3扰动观测法的改进215
6.4电导增量法(INC)222
6.4.1电导增量法的基本原理223
6.4.2电导增量法的振荡与误判问题225
6.4.3电导增量法的改进232
6.5智能MPPT方法237
6.5.1基于模糊理论的MPPT控制237
6.5.2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MPPT控制240
6.5.3基于智能方法的MPPT复合控制242
6.6两类基本拓扑结构的MPPT控制245
6.6.1两级式并网光伏逆变器的MPPT控制245
6.6.2单级式并网光伏逆变器的MPPT控制249
6.7MPPT的其他问题250
6.7.1局部最大功率点问题250
6.7.2MPPT的能量损耗264
6.7.3最大功率点跟踪的效率与测试268
参考文献278
第7章并网光伏发电系统的孤岛效应及反孤岛策略281
7.1孤岛效应的基本问题281
7.1.1孤岛效应的发生与检测282
7.1.2孤岛效应发生的可能性与危险性285
7.1.3并网逆变器发生孤岛效应时的理论分析288
7.1.4孤岛效应的检测标准与研究状况293
7.1.5并网光伏系统的反孤岛测试296
7.2基于并网逆变器的被动式反孤岛策略298
7.2.1过/欠电压、过/欠频率反孤岛策略299
7.2.2基于相位跳变的反孤岛策略301
7.2.3基于电压谐波检测的反孤岛策略303
7.3基于并网逆变器的主动式反孤岛策略304
7.3.1频移法304
7.3.2基于功率扰动的反孤岛策略308
7.3.3阻抗测量方案310
7.4不可检测区域(NDZ)与反孤岛策略的有效性评估311
7.4.1基于ΔP×ΔQ坐标系孤岛检测的有效性评估312
7.4.2基于L×Cnorm坐标系孤岛检测的有效性评估317
7.4.3基于负载特征参数Qf×f0坐标系的有效性评估322
7.4.4基于负载特征参数Qf0×Cnorm坐标系的有效性评估326
7.5多逆变器并联运行时的孤岛检测分析332
7.5.1部分逆变器使用被动式反孤岛方案333
7.5.2系统中同时使用主动频移法和滑模频移法334
7.5.3系统中同时使用主动频移法和基于正反馈的主动频移法335
7.5.4系统中两台并网逆变器均使用基于正反馈的主动频移法336
7.5.5系统中两台并网逆变器均使用滑模频移法337
参考文献338
第8章阳光的跟踪与聚集342
8.1阳光跟踪与聚集的意义342
8.1.1阳光跟踪的意义342
8.1.2阳光聚集的意义343
8.2阳光跟踪系统的设计344
8.2.1阳光跟踪伺服机构344
8.2.2阳光跟踪控制系统346
8.3阳光聚集系统设计348
8.3.1聚光光伏电池及其应用中的技术要求348
8.3.2阳光聚集装置349
参考文献353
第9章光伏并网系统的低电压穿越354
9.1电网故障的特征355
9.1.1对称跌落故障356
9.1.2不对称跌落故障356
9.2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导则361
9.2.1并网导则概述361
9.2.2光伏发电系统并网导则363
9.3光伏并网系统LVRT控制策略366
9.3.1光伏并网系统电网故障时动态特性367
9.3.2光伏并网系统LVRT控制策略369
9.3.3光伏并网系统LVRT动态仿真372
9.4光伏并网系统LVRT测试规程374
9.4.1新能源并网系统测试规程374
9.4.2光伏并网系统LVRT测试规程376
9.4.3光伏并网系统仿真模型的LVRT测试377
9.5小结379
参考文献379
附录光伏并网发电标准简介381
A.1国内标准简介381
A.1.1GB/T 19964—2012光伏发电站接入电力系统技术规定381
A.1.2GB/T 29319—2012 光伏发电系统接入配电网技术规定382
A.1.3GB/T 30427—2013并网光伏发电逆变器技术要求和试验方法382
A.1.4CNCA/CTS 0002—2014光伏并网逆变器中国效率技术条件382
A.2国外标准简介383
A.2.1IEEE 1547系列标准383
A.2.2UL 1741:2010《Inverters,Converters,Controllers and Interconnection
System Equipment for Use With Distributed Energy Resources》用于
分布式发电系统的逆变器、变流器、控制器以及互联装置的
规定384
A.2.3IEC 62109��1:2010 (Final Draft)safety of power converters for use
in the 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s—Part1:General requirements
光伏发电系统中功率变流器的安全第一部分:通用要求385
A.2.4IEC 62109��2:2011(Committee Draft)Safety of power converters for
use in photovoltaic power systems—Part 2:Particular requirements for
inverters 光伏发电系统中能量转换装置的安全第二部分:
逆变器的特殊要求385

前言/序言

众所周知,在追求低碳社会的今天,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在各国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全球的太阳能光伏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9年开始我国太阳能电池产量基本保持在全球总产量的40%以上,是全球最大的太阳电池生产国,2014年全球光伏发电市场规模达到38.7GW,2015年已经超过50GW。2015年初,世界总光伏装机容量增长到了200GW,中国、日本和美国成为了当年市场增长最快的国家,其中,中国取代欧洲成为年度安装量增长最快的地区。未来,在各国新能源政策的支持下,光伏发电市场将通过降低成本、提高转化效率等手段迅速扩张,各类光伏材料市场也将加快发展,其中亚太地区、美国和欧洲将成为增长核心区。经过分析,各项非化石能源对应的2020年和2030年发电量目标总和低于《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的要求,考虑到风电和光伏的建设周期相对较短,因此用于填补发电量缺口的可能性更大。以2020年为例,非化石能源发电量测算缺口659亿kW?h,如果全部用光伏填补缺口,相当于光伏并网从100GW增加到155GW。与其他可再生能源发电相比,光伏发电更清洁,更有优势。由此可见,光伏发电的发展空间仍相当可观,未来发展十分有前景。为了达到“十三五”规划预期的155GW新增并网光伏装机容量目标,“十三五”期间,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容量至少达到20GW。
我国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理论储量达17000亿t标准煤。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非常广阔。我国光伏发电产业于20世纪70年代起步,90年代中期进入稳步发展时期。太阳电池及组件产量逐年稳步增加。在“光明工程”先导项目和“送电到乡”工程等国家项目及世界光伏发电市场的有力拉动下,尤其是《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以及“太阳能屋顶计划”“金太阳工程”的出台,我国的光伏发电产业获得了迅猛发展。2007年我国的太阳电池产量超过欧洲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一;2008年全球太阳电池的产量约7GW,同年我国的太阳电池产量约2.6GW,份额超过30%;2009年全球太阳电池的产量约10GW ,而同年我国产量超过4GW,份额超过40%。2009年我国的太阳能市场安装量为228MW,年增长率高达552%。 2009年全球太阳电池的产量约10GW,我国产量超过4GW,所占份额超过40%。根据产业信息网发布的《2016—2022年中国太阳能电池产业调研现状及投资咨询战略研究报告》显示,2009~2014年,我国太阳电池产量逐年上升,其中2010年我国太阳电池产量同比增长117.04%,为近年来最大增幅;2012年,我国太阳电池产量增幅有所下滑,仅为14.11%;2013年我国电池片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产能为42GW,产量达到25.1GW。与2012年相比,增长率约为20%,产量约占全球总产量的62%,位居全球首位。2014年我国太阳电池产量33.5GW,同比增33.5%。我国占据了全球近80%的份额。虽然2014年我国太阳电池的生产量约占世界产量的60%,但是光伏市场应用仍然主要集中在欧洲,其次为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我国的光伏市场应用份额不到30%,即光伏产业仍未改变出口为主的局面,因此仍然需要进一步扩大国内光伏应用规模。
由于全球太阳能光伏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太阳电池的价格已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即从2008年3.85美元/W下跌至2009年的1.79美元/W,之后每年均持续下跌,至2015年太阳电池的价格已跌至为0.4~0.5美元/W。随着我国光伏并网发总装机容量在2014年达到26.52GW,我国光伏发电市场又进入了新一轮的高速发展时期。“十二五”期间,我国太阳能发电装机规模增长168倍,超越所有可再生能源发展速度,提前半年完成“十二五”规划提出的35GW装机目标。在此基础上,根据2015年国家能源局下发的《太阳能利用“十三五”发展规划(征求意见稿)》,预计到2020年我国光伏装机容量累计将达到150GW,也就是说,未来5年,我国年新增光伏装机容量平均为20GW,年均复合增长率超过25%。根据测算,到2020年我国可在发电侧实现平价上网。
在全球蓬勃发展的太阳能产业中,光伏逆变器市场也不意外,根据全球太阳能市场IMS Research 2015年的全球光逆变器市场研究报告,2014年是光伏逆变器市场创造记录的一年,全球光伏逆变器出货量达到38.7GW,销售收入达到61.2亿美元。2008年我国光伏逆变器出货量仅为25MW,而2014年我国光伏逆变器出货量则达到了13.3GW,市场销售额为45.4亿元,发展速度惊人。随着我国政策的推动,预计我国到2020年光伏逆变器总需求量至少为18.6GW,市场规模超过500亿元,而2015年我国光伏逆变器市场规模约为57.58亿元,市场发展空间巨大。
太阳能光伏发电有离网型和并网型两种工作方式。过去,由于太阳电池的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光伏发电多数被用于偏远的无电地区,而且以户用及村庄用的中小系统居多,都属于离网型用户。但是近年来,光伏发电产业及其市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始有边远农村地区逐步向城市并网发电、光伏建筑集成以及大型荒漠光伏并网发电的方向快速迈进,太阳能已经全球性地由“补充能源”向下一代“替代能源”过渡。统计资料表明,近几年世界光伏并网发电市场发展迅速,光伏并网发电在光伏行业中的市场比例也从1996年的10%上升到2015年的90%以上
《光伏发电系统原理与实践》(第三版) 本书深入浅出地阐述了现代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原理,并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为读者构建了一幅全面而深刻的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图景。本书特别关注系统设计、关键组件选择、施工安装、并网运行以及系统优化等方面,旨在帮助工程师、技术人员、学生以及对光伏技术感兴趣的广泛读者,掌握构建和管理高效可靠光伏发电系统的必备知识。 第一部分:光伏发电基础理论与技术 本部分将从最基础的光伏效应讲起,逐步深入到太阳辐射的特性、光伏电池的材料、结构、工作原理以及不同类型光伏电池(如晶硅电池、薄膜电池等)的性能差异和应用场景。我们将详细解析光伏电池的电学特性曲线,讲解影响其发电效率的关键因素,如温度、辐照度、光谱等,并介绍如何通过优化设计来提升能量捕获能力。同时,本部分还将涵盖光伏组件的封装技术、可靠性测试标准以及不同组件的优缺点,为读者提供选择适合项目的组件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部分: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关键组件 这一部分将重点聚焦于光伏发电系统的整体设计流程。我们将详细介绍不同规模光伏系统的设计方法,包括家用屋顶系统、商业分布式系统以及大型地面电站的规划。内容将涵盖系统容量的计算、组件阵列的布局优化(考虑倾角、方位角、阴影遮挡等)、线缆选型与设计、支架系统的选择与安装要求。 本书将对光伏发电系统的核心组件进行深入剖析: 光伏组件: 除了基础理论,还将详细介绍当前市场主流组件的技术参数、性能指标、质量认证体系以及安装注意事项,包括不同尺寸、功率和技术的组件。 逆变器: 本部分将详细阐述逆变器的作用、分类(集中式、组串式、微型逆变器)、工作原理(MPPT跟踪、PWM调制)、性能参数(转换效率、功率因子、谐波失真)以及选择依据。我们将深入探讨逆变器在提高系统效率、保护设备以及满足电网要求方面的重要作用。 汇流箱与直流配电: 讲解汇流箱的功能、内部结构、安全保护措施,以及直流侧的线缆连接、断路器、熔断器等配置要求,确保直流侧的安全可靠运行。 交流配电与保护: 介绍交流侧的断路器、浪涌保护器、接地系统等,以及如何根据电网要求配置相应的保护装置,确保系统并网安全。 储能系统(可选): 在部分章节中,将介绍储能系统在光伏发电中的应用,包括储能电池的类型(锂离子电池、铅酸电池等)、储能容量的计算、充放电控制策略,以及储能系统与光伏系统集成的设计方法,为构建更具弹性和灵活性的能源系统提供指导。 第三部分:光伏发电系统安装、调试与运维 本部分将详细指导读者完成光伏发电系统的实际安装过程,从组件的固定、线缆的敷设,到电气连接的规范操作。我们将强调施工过程中的安全注意事项,以及如何遵循相关的行业标准和规范。 在系统调试方面,本书将详细介绍系统并网前的各项电气检测和性能测试,包括开路电压、短路电流、绝缘电阻测试等,以及如何进行系统参数的配置和优化,确保系统能够顺利接入电网。 对于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运维工作至关重要。本部分将深入讲解日常巡检、定期维护、故障诊断与排除等关键环节。我们将介绍常见的系统故障及其原因分析,并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例如组件性能衰减的评估、逆变器故障的排查、线缆连接的检查等。此外,还将探讨系统性能监测与数据分析的方法,帮助用户及时了解系统运行状态,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发电效率和延长设备寿命。 第四部分:光伏发电政策、标准与市场展望 本书还将关注光伏发电行业相关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以及市场发展趋势。我们将解读国家和地方政府在推广光伏应用方面的支持政策,以及相关的上网电价政策、补贴机制和市场准入要求。 在技术标准方面,我们将介绍国内外与光伏系统设计、安装、并网和安全相关的关键标准,帮助读者了解合规性要求。 最后,本部分将展望光伏发电技术的未来发展方向,包括新型光伏材料、智能电网集成、光储一体化应用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等前沿领域。通过对市场趋势的分析,帮助读者把握行业发展机遇。 本书的特色: 理论与实践深度结合: 既有严谨的科学原理阐述,又包含详实的工程实践案例,确保读者学以致用。 内容全面且深入: 涵盖光伏发电从基础到高级应用的各个环节,逻辑清晰,体系完整。 图文并茂,易于理解: 大量使用示意图、流程图和实景照片,帮助读者直观理解复杂概念。 紧跟行业发展: 内容更新至最新技术进展和市场趋势,为读者提供前沿信息。 注重安全与合规: 强调安装、调试和运维过程中的安全规范和行业标准。 通过阅读《光伏发电系统原理与实践》(第三版),读者将能够系统地掌握光伏发电技术的精髓,提升在项目规划、设计、实施和运维等各环节的专业能力,为可持续能源的发展贡献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有着数年太阳能光伏系统设计经验的工程师,之前主要从事离网系统和小型并网系统的设计与安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国家政策的支持,我开始接触更多大规模的集中式光伏电站和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这让我意识到,对并网逆变器的深入理解至关重要。《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第2版)》这本书,恰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关于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和电网兼容性控制的详尽讲解。在实际项目中,如何最大限度地从太阳能电池板中提取能量,同时确保逆变器能够稳定可靠地接入电网,是设计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书中对各种MPPT算法,例如增量法、电导增量法、扰动观察法等,进行了详细的数学推导和性能分析,并给出了在不同天气条件下的仿真曲线,这让我对如何选择最适合项目需求的MPPT算法有了更明确的指导。同时,书中对并网逆变器如何满足不同电网规范的要求,例如电压和频率偏差、谐波含量、以及故障穿越能力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阐述。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逆变器在电网发生瞬时电压跌落或频率波动时,如何保持稳定运行并及时响应的技术细节很感兴趣。这些内容对于我今后在复杂电网环境下设计光伏并网系统,保证电站的稳定发电和电网安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关于新型逆变器拓扑和控制策略的介绍,这让我能够及时了解行业前沿技术,并在今后的设计中加以应用。

评分

作为一个在高校从事能源科学与工程教学多年的教师,我一直在寻找能够系统、全面地介绍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的优质教材。 《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第2版)》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发现的最具价值的教学资源之一。我尤其欣赏书中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性之间的良好平衡。书中不仅提供了扎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光伏电池的物理特性、电学模型,以及功率电子变换的基本原理,还深入探讨了并网逆变器在实际应用中的关键技术。我特别赞赏作者在讲解逆变器控制策略时的逻辑清晰度和严谨性。例如,在介绍锁相环(PLL)算法时,书中不仅给出了数学模型,还分析了不同PLL算法的收敛速度、稳态精度以及动态响应特性,并给出了详细的仿真和理论分析。这对于我向学生讲授复杂的控制理论非常有帮助。书中关于电网并网的标准和规范的介绍,也为我课堂教学中融入行业最新动态提供了素材。我注意到书中对新能源发电并网的未来发展趋势,例如虚拟同步发电机(VSG)和分布式能量管理系统(DEMS)等先进概念的初步探讨,这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他们关注未来的研究方向。此外,书中提供的丰富案例和图表,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抽象的理论概念,提升学习效率。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国内太阳能光伏领域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评分

作为一名对新能源产业有着长期关注的投资者,我深知技术是驱动行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在选择投资项目时,我非常看重企业所掌握的核心技术和研发能力。《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第2版)》这本书,虽然不是一份商业报告,但它所蕴含的深厚技术知识,为我理解光伏发电和逆变器技术的发展趋势提供了重要支撑。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逆变器效率和可靠性提升的论述。在光伏发电系统中,逆变器的效率直接影响到整体发电成本和投资回报率,而可靠性则关乎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书中对各种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的应用,以及优化控制策略以降低损耗、提高功率密度的技术探讨,让我对未来逆变器技术的发展方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例如,书中提及了SiC(碳化硅)和GaN(氮化镓)等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在逆变器中的应用前景,这预示着未来逆变器将朝着更高频率、更高效率、更小体积的方向发展。此外,书中对智能化和数字化控制的关注,也让我看到了光伏并网系统向更高级别互联和协同发展的趋势。理解这些技术细节,有助于我更准确地评估光伏项目技术的可行性和未来竞争力。书中对电网互动能力和灵活性技术(如柔性直流输电等)的介绍,也让我看到了光伏发电与其他能源形式整合的潜力,这对于我把握行业整体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对具体的控制算法和电路设计细节不一定能完全掌握,但书中提供了一个高屋建瓴的视角,让我能够洞察到技术进步对产业发展的影响。

评分

作为一个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心的电子工程专业学生,我一直密切关注着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发展。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清洁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进步一直是我学习和研究的重点。当我在图书馆的推荐书单中看到《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第2版)》这本书时,我立刻被它所吸引。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远超出了我之前的预期。从理论层面讲,它不仅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半导体器件在光伏发电中的应用,还详细阐述了电磁学、电路理论等基础知识如何在光伏系统中得以应用。我尤其对书中关于功率电子学在逆变器设计中的应用部分印象深刻。书中对各种拓扑结构的逆变器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缺点,例如全桥逆变器、半桥逆变器以及多电平逆变器等。这对于我理解逆变器的硬件设计和性能优化非常有帮助。在控制算法方面,书中对PID控制、模糊控制、神经网络控制等多种先进控制策略的介绍,让我大开眼界。特别是作者在讲解这些控制算法时,不仅给出了数学模型和仿真结果,还结合了实际应用场景,这使得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这些控制理论在实际工程中的价值。书中关于电网并网的章节,详细介绍了同步技术、功率控制以及电网故障穿越的原理,这对于我理解并网系统的鲁棒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我非常欣赏作者在书中对仿真方法的应用,通过仿真结果的展示,能够直观地验证理论的正确性,并为实际系统的设计提供参考。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方向和学习范例,它将成为我未来攻读研究生期间不可或缺的参考书籍。

评分

我是一名在电力系统运行维护领域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技术人员,对于电网的稳定性、可靠性以及运行安全有着深刻的体会。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的蓬勃发展,尤其是分布式光伏发电的普及,我所在的部门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技术更新的需求。在这背景下,《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第2版)》这本书的出现,无疑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习机会。这本书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其对并网逆变器控制策略的详尽剖析。我一直认为,逆变器是连接光伏阵列和电网的关键环节,其控制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发电效率、电能质量以及电网的稳定运行。书中详细介绍了各种先进的控制算法,例如基于同步坐标系的矢量控制,以及针对不同工况下的MPPT策略。这些内容让我对如何进一步优化逆变器的性能,提高能量利用率有了更清晰的认识。特别是关于无功功率补偿和电网谐波抑制的章节,对于我们维护人员来说,直接关系到电能质量的监测和治理。书中对不同控制环路的设计和参数整定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给出了理论分析和仿真结果,这为我理解和分析实际运行中可能出现的电能质量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书中对并网点的安全防护和故障响应机制的论述也非常到位。在电力系统运行中,故障是不可避免的,如何保证光伏并网系统在故障发生时能够快速、安全地与电网解耦,避免对电网造成二次冲击,是至关重要的。书中对相关保护措施和控制逻辑的介绍,让我对如何提升系统的安全冗余度和可靠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这本书的专业性和深度,对于我这样有一定基础的技术人员来说,无疑是一次非常及时的知识更新和技能提升。

评分

我是一名在自动化领域工作了十多年的技术开发者,我一直关注着各种应用场景下的控制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可再生能源的兴起,尤其是太阳能光伏发电,吸引了我的目光。《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第2版)》这本书,让我对光伏并网逆变器这一关键的“桥梁”有了全新的认识。我最感兴趣的部分是书中关于逆变器控制算法的实现和优化。作为一名自动化工程师,我对算法的效率、鲁棒性和实时性有着极高的要求。书中对各种控制算法的数学模型、实现方法以及性能评估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这让我对如何设计和改进逆变器的控制系统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控制策略在应对电网扰动时的表现的对比分析,例如,如何通过调整控制参数来提高逆变器在电网电压和频率波动时的稳定性。书中还涉及到了大量的功率电子变换原理和拓扑结构,这对于我理解逆变器硬件设计与控制算法的协同优化非常有益。例如,通过理解不同拓扑结构的优势,我可以更好地评估控制算法的适用范围和潜在的性能瓶颈。书中对仿真技术的运用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展示了如何通过仿真来验证控制算法的有效性,并为实际系统的调试提供依据。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视角,让我能够将我在自动化领域的知识和经验,与光伏发电这一新兴领域结合起来,探索新的技术应用和创新。

评分

作为一个对能源转型充满热情,并且希望能够深入了解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技术的普通读者,我被这本《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第2版)》深深地吸引了。我并非专业工程师,但我一直对新能源领域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对如何将太阳能转化为可用的电力并接入国家电网的过程感到好奇。这本书的标题就很直接地戳中了我的兴趣点,尤其是“逆变控制”这个词,让我觉得它不仅仅是关于发电,更是关于如何让这些电力“聪明”地接入电网。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其严谨的学术风格和扎实的理论基础所打动。虽然其中涉及到不少专业术语和公式,但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耐心,循序渐进,仿佛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耐心地引导着每一位读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并网逆变器功能和工作原理的阐述。它不仅仅是简单地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而是涉及到复杂的能量管理、电网同步、谐波滤除以及故障保护等多个层面。书中的分析非常深入,例如关于如何确保逆变器输出的电压和频率与电网保持高度一致,以及如何在电网发生扰动时,逆变器能够迅速响应并保护自身及电网安全,这些细节的讲解,让我对并网系统的稳定性有了全新的认识。我尤其对书中关于“电网适应性”的讨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了解到逆变器不仅仅是一个功率转换器,更是一个能够与电网进行“智能交互”的设备。书中还提及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光伏并网的技术标准和规范,这让我意识到,一个成功的并网系统,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先进,还需要符合法规要求。虽然有些技术细节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和思考,但正是这种挑战性,让我对学习过程充满了期待,并且觉得每一次理解都带来巨大的成就感。

评分

这本书,我真的是爱不释手,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厚实的封面和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我是一名刚入行不久的太阳能光伏行业技术人员,之前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既能系统梳理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际操作的教材。在同事的推荐下,我毫不犹豫地购入了这本《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第2版)》。拿到书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发现它果然名不虚传。首先,从内容上来说,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基础的太阳能电池原理讲起,逐步深入到光伏阵列的设计、系统集成、并网逆变器的原理和控制策略,再到电网接入的标准和安全规范,几乎涵盖了并网光伏发电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关于逆变控制的部分,作者用大量篇幅详细讲解了各种控制算法,例如锁相环(PLL)的原理和不同类型PLL的优缺点,最大功率点跟踪(MPPT)算法的实现,以及各种谐波抑制和无功功率补偿的策略。这些内容对我理解逆变器的核心功能和优化性能至关重要。书中不仅有理论的推导和分析,还结合了大量的图表和实例,这对于我这样动手能力强于理论推导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很多抽象的概念,通过图表的形象化展示,瞬间变得豁然开朗。举个例子,书中对PWM(脉冲宽度调制)控制的讲解,配上了详细的时序图和波形图,让我能够直观地理解逆变器如何通过开关管的通断来生成目标电压波形。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虽然没有直接给出具体项目的数据,但通过对这些案例的解读,我能了解到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相应的解决方案,这对于我日后在实际工作中规避风险,提高效率大有裨益。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内容之丰富、讲解之细致,让我感到物超所值。

评分

作为一名在电力电子领域从事研发工作多年的研究员,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涵盖并网光伏发电和逆变器控制最新进展的权威书籍。《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第2版)》这本书,以其前沿的理论内容和深入的分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关注书中对新型控制策略和拓扑结构的介绍。例如,书中对虚拟同步发电机(VSG)技术的详细阐述,以及其在提高电网支撑能力方面的潜力,让我看到了未来光伏并网系统发展的新方向。VSG技术能够赋予逆变器类同步发电机的惯性响应和调频调压能力,这对于解决高比例新能源并网带来的电网稳定性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此外,书中对多电平逆变器、模块化多电平换流器(MMC)等新型拓扑结构的介绍,也为我今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这些新型拓扑结构在提高电压等级、降低谐波含量、提升功率容量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书中关于电能质量控制的深入探讨,例如如何有效抑制谐波、补偿无功功率,以及如何实现对电网电压的精确控制,对于提升光伏发电的绿色环保属性具有重要意义。我特别欣赏书中对这些控制策略的理论推导过程和仿真验证。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学术参考,它不仅巩固了我现有的知识体系,更激发了我对该领域未来研究方向的探索。

评分

我是一名在电网公司从事新能源接入管理工作的工程师,我们部门的主要职责是评估和审批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的并网申请,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监管。《太阳能光伏并网发电及其逆变控制(第2版)》这本书,为我了解和掌握分布式光伏发电的关键技术和并网要求提供了重要的帮助。我最看重的是书中关于并网标准和规范的介绍,以及逆变器如何满足这些要求的详尽阐述。书中详细介绍了不同国家和地区对于光伏并网的电压、频率、谐波、安全隔离等方面的技术要求,并深入分析了并网逆变器需要具备的相应控制功能。例如,关于电网故障穿越的要求,书中详细介绍了逆变器如何在电网发生暂态故障时,保持短时间连接电网并提供一定的故障电流支撑,这对于保障电网的稳定运行至关重要。此外,书中对无功功率补偿和电压调节功能的介绍,也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分布式光伏发电如何参与电网的电压支撑。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电能质量监测和评估方法的介绍,这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判断并网逆变器是否符合电网质量要求。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知识框架,让我能够更专业、更准确地评估光伏项目的并网可行性,并有效地进行后续的监管工作。它不仅是一本技术书籍,更是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重要的参考工具。

评分

送货好快,以后就在京东超市买了!

评分

送货好快,以后就在京东超市买了!

评分

很实用的书,推荐推荐~

评分

正版书,印刷不错,快递也很给力!

评分

还行吧 估计还行 应该会有帮助

评分

对光伏逆变讲地比较详细,是本合适的参考书。

评分

专业 给力,正版,发货快。值得买

评分

给公司买的专业书籍,还不错!

评分

这本书不错,我喜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