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GENIUS:A CRASH COURSE ON CREATIVITY
斯坦福杰出教授、“工程界的诺贝尔奖”美国国家工程学会戈登奖获得者蒂娜?齐莉格创意力作!
硅谷创业精英、斯坦福学生人人必上的创意课
六大精进技能、11堂精品课引爆你的创意思维
培养先人一步的竞争力,实现个人跨越式成长!
斯坦福著名教授齐莉格设计了一套“创意引擎”模式,分别从知识、想象力、态度、资源、环境、文化以及六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着手,系统地阐述了提高创意思维的工具和方法,帮助我们随时随地产生新的创意。
创意引擎六要素:知识(Knowledge)、想象力(Imagination)、态度(Attitude)、资源(Resources)、环境(Habitat)、文化(Culture)。
该模型由内层和外层两部分组成。内层包含三个因素:知识、想象力和态度。
?知识储备是发挥想象力的基础。
?想象力是将已有知识转化为新想法的催化剂。
?态度是点燃创意引擎的火。
外层也包含三个因素:资源、环境和文化。
?资源指你所处的团体内一切可利用的东西。
?环境指你的生活环境,比如家庭、学校或者办公室。
?文化是你所处的团体中体现出来的集体信仰、观念和行为。
本书zui突出的特点是以大量生动、真实的案例解构全书,这些案例包括Twitter、“硅谷式交流”、Facebook的“黑客马拉松”、苹果公司的创新理念等全球著名企业培养创意人才的独到方法,及各行业世界精英们的成功创意思维案例。
这些创意方法,必能帮助你解放大脑、打破思维禁锢,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方法去发掘奇思妙想,碰撞出创意火花,开创更有发展潜力的未来。
[美]蒂娜?齐莉格(Tina Seelig)
斯坦福大学教授、斯坦福大学科技创业计划(STVP)执行长、全国工科创新中心(NCEPI)主任。2009年,获得美国国家工程学会戈登奖,该奖项被称为“工程界的诺贝尔奖”。著有畅销书《真希望我20几岁就知道的事》。
在这本书里,蒂娜?齐莉格分享了她在斯坦福大学的多年教学内容,让我们相信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创新家。
——南希?杜瓦特,杜瓦特设计公司总裁
任何一个渴望激发员工创意的公司都可以从本书里找到答案,而且蒂娜的很多学生都学会了怎样营造一种鼓励创意的工作氛围。
——《财富》
蒂娜认为不仅个人需要创意,团体亦然。渴望提高团队创意价值的管理者和企业家可以从本书中得到启发。
——《图书馆》
很多人认为他人出色的创意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只是徒劳。但斯坦福大学的知名教授蒂娜?齐莉格告诉我们:创意是可以轻松通过学习获得的。
——《美国周末》
谁说创意只能靠自己探索?创意是可以被教授的,蒂娜?齐莉格就做到了这一点。她在这本书里提出了一个新的创新模式——创意引擎,利用它你可以轻松地激活体内潜在的创造力。
——史蒂夫?布兰克,硅谷传奇企业家
我们普遍认为创造力是天生的,后天努力只是徒劳,但蒂娜?齐莉格推翻了这个谬论。在这本书里,她通过大量的实例解释了怎样提高我们现有的创造力。
——盖伊?川崎,前苹果公司创意总监
序:小小创意无限收益/01
Chapter 01
来场思维的革命
和摄影师一样换个角度看/003
“寻找需求”从提问开始/006
Chapter 02
联想成就创意
把不相干的东西联系成新奇的创意/017
不一样的文化和思维总能擦出创意火花/021
创新等于超越现有的认识和事物/024
在类推法中寻找解决方案/028
Chapter 03
头脑风暴法
人们往往只想出一个办法就停止思考/033
阿利赫舒列尔的TRIZ快速创新体系/035
积极情感体验提升想象力/037
启动“头脑风暴”开发创意思维/038
头脑风暴指南/040
Chapter 04
细致观察寻找机会
练就一双“慧眼”,发现隐藏的机遇/053
保持对周围环境的高度敏感/057
训练五种感官与周围环境互动/063
收集积累观察结果/066
Chapter 05
营造有创意的环境
场合不同传递的信息也不同/073
独特的办公室设计风格可以激发创意/075
不同类型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觉/083
营造创意环境的七大因素/085
皮克斯动画工作室就像童话王国/089
Chapter 06
约束催生创意
压缩时间却让创意反弹/093
压力越大创意思维越活跃/095
资源越少,创意越多/099
约束往往催生创意/102
创新也需要完全打破约束/104
Chapter 07
规则里的新创意
规则也可以为创意思维服务/107
游戏规则四原则/109
影响创意思维的完美奖惩规则/115
巧妙的激励制度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意/118
Chapter 08
激发团队创意
每一个成员都有巨大的潜能/125
“六顶思考帽”实现了思维碰撞/129
有效沟通提升团队创意思维/132
灵活改变团队组合方式/133
游戏带来的创意/135
Chapter 09
大胆尝试才会有创意产生
敢于尝试更容易出新/141
没有足够多的尝试,就不会有伟大的创新/144
失败也能带来的意外创意/148
关注信息反馈,及时调整定位和方向/151
行动要快,创新要速/155
Chapter 10
阳光心态更有机会获得创意思维
创意思维更钟情有成功信念的人/161
困难中往往隐藏着机会/165
奖励诱发无限创意/169
创意人才引领人类未来发展/172
强烈情绪变化也能激发创意/174
Chapter 11
点燃你的创意引擎
什么是创意引擎模式?/179
影响创意思维的三大内因:知识、想象力和态度/181
影响创意引擎的三大外因:资源、环境和文化/187
Chapter01
来场思维的革命
和摄影师一样换个角度看
“5加5等于几?”“几加几等于10?”
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明显,“5加5等于10”,但第二个问题的答案就多了。如果把负数和分数都考虑在内的话,更有无数个答案。同是简单的加法运算,为什么前一道题只有一个答案,后一道题却有无数个答案?答案就在于表述问题的方式不同。实际上,同一个问题,不同的提问方式会带来不同的答案。提问方式变了,答案也会随之而变。爱因斯坦说过:“如果给我一个小时解答一道决定我生死的问题,我会花55分钟来弄清楚这道题到底在问什么。一旦清楚了它到底在问什么,剩下的5分钟时间足够来回答这个问题。”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对提高想象力特别重要。角度不同,看到的风景就不同。只要多加练习,你就能娴熟地运用这项技能。
拍照就能很好地训练这种能力。福勒斯特?格里克是一位狂热的摄影师,在加利福尼亚州落叶湖附近开了一间摄影工作室。他向来访者演示怎样通过变换视角来观察风景。格里克先让他们用广角镜头拍下全景和远处海边的树林,然后逐渐调近镜头,拍下一株野花或落在花上的七星瓢虫。他告诉大家只要上下左右变换镜头的位置,不用移步就能拍到不同视角的照片。如果从湖对岸或哪个山顶或湖中的小船上拍摄,当然就能拍到更多角度不同的照片了。
1968年,雷?埃姆斯和查尔斯?埃姆斯共同拍摄了一部精彩的纪录片《十的力量》,里面的镜头就不停地变换着拍摄视角。这部片子在网上就可以找到,主要通过独特的镜头介绍我们已知的宇宙:
第一个镜头里我们正在芝加哥湖畔野餐,下一个镜头里我们已经到达宇宙外缘。此后,每隔10秒我们离出发点(也就是野餐地点)的距离都是上个10秒的10倍,直到看到地球在宇宙中变成了一个亮斑。然后以惊人的速度离开宇宙,停在睡熟的野餐者的手掌里。同样,每隔10秒我们看到的东西都比上个10秒看到的精细10倍,直到看到一个白细胞。最后,在它的DNA分子的碳元素的质子里结束这次旅行。
这个例子充分说明了可以换个角度从上下、远近、前后各个方向观察事物。每天我们都站在同一个角度看待身边的所见所闻,这虽不失为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但这种单一的观察视角大大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很多时候,我们从不去质疑这种思维习惯,想当然地认为透过它就可以正确认识世界。殊不知,要想提高想象力,必须学会怀疑和改变惯常的思维方式,只有打破了传统思维的桎梏,才能全面地认识事物。同一个体,站的角度不同,观察到的结果就不同;不同个体,对同一件事即使站在同一角度,对事情的态度仍会不同。比如,对同一件事,孩子与大人的想法不同,专家、新手与普通人的观点不同,富人与穷人的态度不同,甚至高个子与矮个子的评论也不同。但每一种观点都是站在不同的观察视角得出的,表达了不同的人对观察对象的不同认识。
在斯坦福的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学生们学习怎样与顾客建立共识,从他们的需求中寻找商机,开发出能满足他们需求的产品和业务。当你努力去理解别人时,实际上你正跳出自己的思维习惯,站在顾客的立场看待问题。比如,现在要设计一件东西,不管是饭盒还是登月舱,你很快就会发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需求。学生们要学习怎样通过观察、倾听、采访等途径了解他人的需求,然后观察、分析这些资料,发现其中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
“寻找需求”从提问开始
另一种换个角度看问题的方法就是多问几个“为什么”。
迈克?巴里在他的“寻找需求”课上举过这样一个例子:假如我让你给我建座桥,你可能现在就去;你也可以过来问我,为什么要建座桥。我可能会说我要到河对岸去。好了,这个回答一下子就给你提供了不同的解决办法。除了建座桥,有很多途径都可以到河对岸,如挖地道、乘船、用索道或坐热气球等等。
更进一步地,你还可以问我为什么要到河对岸去。假如我告诉你我在河对岸上班,和上一个回答一样,这个回答也提供了有用的信息,暗示了更多的解决办法,因为很有可能我不用到河对岸上班就能找到其他的谋生途径。
只需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就能轻松地找到不同的解决方法,之前我在其他地方谈到 的重新设计胸卡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当我问学生“我们为什么要有胸卡”时,重新设计胸卡的方案也就不止一种了。
在面对各种挑战时,能否换个角度看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来看一个例子,1543年之前,人们认为太阳和其他星体都是绕着地球运行的。仰望天空时,似乎地球真的是宇宙的中心。1543年,哥白尼提出太阳才是太阳系的中心,从此纠正了人们的错误观念。在当时,“日心说”的提出改变了人们看待世界的角度,我们后来称为“哥白尼革命”。从“地心说”到“日心说”,这种变化深刻地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看法,重新定义人类在宇宙中的作用。它铺平了通往近代天文学的道路,并为近代天文学提供了新的研究平台。只要换个角度看问题,你也能点燃一场新的革命。
有些艺术家和音乐人特别擅长让我们摆脱惯性思维的桎梏,鼓励我们用新的眼光看世界。以图形艺术闻名的摩里茨?科奈里斯?埃舍尔总拿我们的视觉做文章。我们在看他的作品时常常难以分辨前、后景。他有一幅画(如下图),前、后景画的是游鱼和飞鸟。从上往下看,鸟在前景,鱼在后景;从下往上看,鱼在前景,鸟在后景。
1952年,作曲家约翰?凯奇创作了一支曲子《4'33"》(读作4分33秒),可由任何一种乐器独奏或合奏。整个演奏过程中,所有演奏者静静地坐着,乐器被静静地放在一旁。这支曲子备受争议,它最初的创作意图是想让听众聆听观众席上发出的声音,去注意一直包围着我们的天然音乐,而不是舞台上的表演。
还有一个例子是关于著名小提琴演奏家约夏?贝尔的。他通常在坐满了赞助商的剧院里表演,为了看他的演奏,这些赞助商不惜花费几百美元。2007年,《华盛顿邮报》的专栏作家基恩?温加滕请贝尔在华盛顿的地铁站演奏,观察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对贝尔的反应。那天,贝尔一身休闲装扮,戴着棒球帽,他的斯特拉迪瓦里小提琴演奏的是一些美妙绝伦的曲子。温加滕在站台安装了一台隐形摄像机,记录路人的反应。那天总共有1097名路人从贝尔旁边经过,尽管曲子还是舞台上表演过的那些曲子,但只有7人停下来听他演奏。45分钟后,贝尔共收到32.17美元的小费,其中有20美元是一个认出他的路人给的。当演奏地点不是舞台、听众不再是坐在观众席上时,尽管曲子还是一样优美,却很少有人注意到贝尔的存在。在那些路人眼里,贝尔失去了在舞台上的那种耀眼光芒。
每天我们都可以试着换个角度看世界。比如,把一块石头或一截浮木放到展台上,它们就变成了艺术品,把你的年轻助理当成未来的CEO(首席执行官),或坐到地板上观察小孩是怎样观察周围的。此外,还可以通过主动改变周围环境来解决问题。
在线音乐商店CD baby的创始人德雷克?西弗斯在TED(注:TED是Technology Entertainment Design的首字母缩写,是由克里斯?安德森创立的一个基金会)做过一次题目为《怪事还是仅仅与我们不同而已?》的演讲,演讲中提到日本的城市规划。在美国,街道都有自己的名字,建筑也有自己的编号;但在日本,只有街区才有名字,街道只不过是街区与街区之间没有名字的地理地带而已,而且街区的编号不是按地理位置而是按竣工时间排序的。对那些从小在街区长大,看着新建筑一栋栋出现的当地人来说,这样的命名方法一点儿也不奇怪。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生活中的大多数事情都有两种不同的做法。能否明白很多事情并非只有一种解决方法,然后换个思考角度,找到其他适合的解决途径,这就要看你自己了。
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只有自己解决问题的方式才对。比如,我们自认为什么场合该穿什么衣服,该怎样和别人打招呼,一日三餐该吃什么。但是,只要去中国、墨西哥、巴基斯坦或者韩国做一次简短的旅行,你就会发现,这些国家处理上面三种情况的方式与我们完全不同。假设你要吃早餐,在中国餐馆服务员会端来鲜虾大米粥和皮蛋,在墨西哥餐馆你会吃到玉米煎饼,在巴基斯坦你会喝到一种用羊肉熬制的汤,在韩国你肯定吃到泡菜了。
在饮食这方面,一些富有创新精神的厨师完全重新定义了餐馆的作用,颠覆了传统餐馆的样子。传统的餐馆希望能一直吸引顾客,努力培养一批忠实的顾客。但有些创意餐馆不在一个地方长久经营,不停地流动。这种流动餐馆很像边走边演的马戏团,它的装饰、菜单、服务生和宣传都有别于传统的餐馆。
无论在哪里,各种行业都需要创新精神。英国连锁超市巨头特易购公司为了持续提高市场份额,急需找到一种新的经营模式。调查发现,顾客太忙,很难抽出时间去超市购物,于是决定主动把超市带到顾客身边。他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服务模式,将超市货架上的食物拍下来,然后把等比例的海报贴到地铁站。消费者在等车的时候,利用手中的手机拍下所需食品的二维码,然后通过信用卡付账。晚上,当他们回到家中时,这些货物早已送达。这种新的购物方式极大地提高了特易购的营业额。
创新人人都可以做到。要想在不断变化的市场和不断更新的技术革命中立于不败之地,所有的公司都必须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柯达公司一直将自己定位为相机生产和胶片摄影公司,数码相机的问世使胶片摄影成为历史。由于思想保守,柯达公司未能及时从事数码相机的生产,终遭惨败。相反,Netflix通过电子邮件销售电影DVD光盘,从而避免了失败的厄运。在新技术面前,Netflix公司及时更新自己的市场定位,不仅从事DVD光盘的销售,更把电影销售作为主打方向。当科技的更新使网上电影销售成为可能,Netflix公司早已准备好要随时踏进这一新市场。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图书销售业。亚马逊本来只从事纸质图书的销售,当市场环境变化后,它立刻扩大自己的业务范围,新增电子图书的销售,还设计了专用的电子图书阅读?器。
解放思想,勇于创新,有时可以带来新的商机。
Bespoke公司的创始人斯科特?萨米特,为需要假肢的残疾人提供了一个全新的假肢定制途径,创造了无限商机。Bespoke这个词源于古英语,指“为顾客量身定做的”。斯科特?萨米特的公司就是专门为残疾人定制假肢的。正是看到一些戴假肢的人,由于行动不便内心难堪,极力想掩饰自己的假肢,才使斯科特?萨米特萌生了创办Bespoke公司的念头。他认为假肢不仅要用起来方便,也要满足时尚需求,所以他决定生产比普通假肢更酷的新式假肢。
Bespoke公司使用一种先进的3D印刷术来制造假肢。设计师首先扫描顾客健康的肢体,对照着它设计出假肢模型,最后用顾客希望的能体现他们生活特点的材料进行外层包裹。比如,假肢的外表可以酷似西部牛仔穿的皮靴,或者可以给它刷上一层铬,和摩托车完美匹配,或者设计成能搭配时尚礼服的蕾丝状。这些假肢不仅使用方便,更是一种时尚标志。顾客在公共场合时也不再感到尴尬,从而将传统假肢的功能由力学层面扩大到时尚标志。
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同样也重新定义了何为教师、何为学生。
在传统的历史课堂上,学生人手一本枯燥的课本,按老师要求把书中提到的事实和日期完整地背诵下来。但是只要退后一步,重新审视教学目标,你就很可能设计出完全不同的课堂形式。旧金山的联合校区就是这么做的。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老师们重新设计了历史课的授课方式,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由以前被动的接受者变成了积极的参与?者。
据斯坦福大学教育学院的院长迪波拉?史提皮克讲,现在高中历史课已有很大变化。如果要学习某段历史,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只靠课本。现在他们能接触到大量的真实史料,如某个时期各个阶层写的书信的复印件、当时的地图,以及对那段历史持不同观点的当地报刊、文章。由艾比?瑞斯曼和山姆?温伯格负责的“像史学家一样去研读”历史课程方案,就提倡学生聆听各种不同的声音,独立思考,对特定历史形成自己的见解。在课堂上,学生之间互相辩论。这种教学模式加深了学生对资料的理解,提高了他们的批判性思维,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为了检验这种利用真实史料授课的教学方法的效果,课程方案负责人将传统课堂的学生成绩与新式课堂的学生成绩加以比较,结果发现前者的成绩远低于后者。除了成绩上的差异外,新式课堂的学生对历史学习还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和激情。他们把自己看成是历史研究员,不自觉地培养批判性思维,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无法提供的。通过重新定义课堂授课方式,学生们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常常对立的资料,这帮助学生学会换个角度用不同的眼光看世界。
这里有一些有趣的训练方法,可以帮你练习换个角度看问题。“分析笑话”是我最喜欢的方法之一,通常这会很有趣,因为笑话往往在你最意想不到的地方突然峰回路转,引你发笑。
下面来看一个例子:
一天,天气不错,两位男士正在打高尔夫球。其中一个人正要发球时,一列葬礼队伍从旁边的墓地经过。这位男士停下来,脱下帽子,然后对着葬礼队伍鞠躬。另一位男士赞道:“哇,真没想到你这么体贴人!”这位男士回答:“这一点我起码还是能做到的,毕竟和她结婚在一起生活也有25年了。”
不难发现,那位男士的最后一句话一下子推翻了我们之前的理解。当我们得知那位过世的人是他的妻子时,他不再是最初那位体贴的绅士,而是一个十足的浑蛋。
在电影《粉红豹》里也有一段经典的笑话:
探员克鲁索问酒店的服务人员:“你的狗会咬人吗?”服务人员回答说不会。
然后,克鲁索弯下腰摸摸旁边的狗,说:“狗狗真乖。”没想到克鲁索的手立马被狗咬了。他向服务人员质问道:“你不是说你的狗不会咬人吗?”服务人员的回答是:“它不是我的狗。”
同样,原来他们谈论的不是同一条狗。只要认真分析一下笑话,你就会发现幽默往往在话题转换时产生。
换个角度看问题能让你看到别人看不到的一面,但要想获得这种能力你就要付出努力,心无旁骛,不断练习。学会换位思考,站在他人的立场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你就能养成新的思维习惯。总之,所有这些方法都是为了让你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能进行创意性思?考。
序小小创意无限收益
整张考卷上只写着一个词—— “挑衅”。你要围绕这个词写一篇文?章。
直到最近,申请牛津大学万灵学院的学生还必须参加一项特殊的考试。这项考试要求考生围绕一个词写一篇文章,所有的考生都害怕这样的考试。他们会各自拿到一张写有“无罪”“奇迹”“水”或“挑衅”的卡片,然后在3个小时内围绕这个词语展开想象和联想,写一篇文章。
这样的考试不存在标准答案,但是,考生的知识储备和创意思维能力都能从他们的文章中反映出来。《纽约时报》曾引用一位牛津大学教授的话:“考题的公布总能让人们兴奋。”据报道,每年都有很多非考生聚集在学院外面,盼着里面传出考题的相关消息。把已有知识储备当作支点,我们就可以对任何所见所闻,甚至是一个词语,展开联想。这样的考试进一步印证了这个事实。
目前大多数人还不具备这样的创意思维,他们不明白创新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创意思维是人类生存的重要保证,具备了这种能力,就能在不断变化的世界中获得成功,面对问题也就有更多的解决方案。创意思维力提升后,你会发现困难中孕育着潜能,阻碍中隐藏着机遇,每一次的挑战亦提供了突破创新的机会。在我们身边,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无论是科学技术、教育,还是艺术,各个领域的杰出人士都是些善于创新的人。然而,学校很少告诉学生该怎样运用创意思维创造性地解决遇到的问题,甚至人们普遍认为创造力、创新能力都是不能通过学习获得的。
遗憾的是,常常有种观点认为“想法很廉价”。这种看法完全错误,它低估了创意思维的价值。事实上,想法一点都不廉价。它们不需我们的任何花费,却可以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有了想法,才会有创新,才能促进经济发展,使我们的生活免于陷入重复和停滞的境地。想法如同吊车,将我们从呆板的泥潭里拉出来,踏上发展之路。没有创意思维,生活必定单调乏味,生活质量也会下降。生活中最大的失败其实不是执行力不够,而是想象力匮乏。正如著名的美国发明家阿伦?凯所说:“预测未来最好的办法是创造它!”每个人都是自己未来的创造者,而创造未来的核心就在于创意思维。
以一个词语为主题,写出一篇文章,这样的考试极好地阐述了一个道理:一句话、一件物品、一个决定或一次行动都孕育着创新。在万灵学院举行的为期数天的各种考试中,这项考试被称为“世上最难的考试”。它不仅要求考生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还要有丰富的想象力。马修?爱德华?哈里斯曾参加了2007年的考试,他要以“和谐”为题写一篇文章。在《每日电讯报》上他回忆道:“(当时)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厨师,把冰箱翻了个遍,想找到些作料,奢望把那道根本做不出来的汤做出来。”这个巧妙的比喻告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小到一道简单的汤,大到重大国际问题,处理起来都需要创意思维。
我在斯坦福大学哈索?普拉特纳设计学院执教,开设了一门关于创造和创新的课程。我的全职工作则是担任斯坦福大学工程学院科技创业项目的执行主任。该项目旨在帮助来自不同领域的学生,培养他们在把握机遇和创造性解决国际问题时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态度。
在第一节课上,我给学生布置了一项很简单的任务:重新设计他们的胸卡。我告诉学生们,我一点都不喜欢他们现在的胸卡,因为这些卡片都太小了,不方便阅读,而且上面也没有注明我想要的全部信息。更令人尴尬的是,还有人常常把他们的名字标在皮带扣上。当学生们想到他们也曾为这个问题烦恼过时,都笑了。
15分钟后,原本挂在脖子上的胸卡已被装饰得漂亮起来,被小心地别在衬衫上,上面用大号字体写着他们的名字。这个任务顺利完成后,他们愉快地准备迎接下一个任务。但是,我并没急着结束这个任务……我把所有重新设计的卡片收集起来,然后把它们统统塞进了碎纸机。学生们吃惊地看着我,好像我疯了一样。
接着我问:“我们为什么要有胸卡?”刚开始的时候,学生们认为这个问题太可笑了。答案不是明摆着的吗?不就是想让别人知道我们叫什么吗?但是,他们马上就意识到他们之前从未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简短的讨论之后,学生们明白胸卡原来有多种用途。它可以促使两个陌生人进行交流,帮助我们避免忘记别人姓名的尴尬,还可以使我们迅速了解我们的交谈对象。
通过对胸卡作用的深入探讨,他们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学习到了怎样与别人沟通,怎样使别人愿意主动接近自己。这种形式的课堂交流也让他们学会了用新的视角看待问题,打破传统胸卡作用的桎梏,寻找新颖的解决方案。
其中一组抛弃小尺寸的胸卡,设计了一件独特的衬衫。上面用文字和图片注明穿者的居住地、体育爱好、最喜欢的音乐以及家庭成员等信息,从而极大地丰富了胸卡的内容。与传统的别在衬衫上的小尺寸胸卡相比,这件衬衫本身就类似于一张胸卡,上面提供了大量信息。
另一组认为,在与陌生人碰面时,如果能获得对方的信息将是很有用的。它可以促进交流顺利进行,避免交谈过程中出现令人尴尬的沉默场面。因此,他们做了一个耳机模型,这个耳机详细地向你传递所需信息,比如对方姓名的发音、工作地点以及你们的共同好友等等。
与上一小组不同,第三组认为了解对方的想法远比简单地搜集大堆的信息更能保证高效的沟通。他们设计了一套彩色手链,每一种颜色代表一种心情,如绿色表示心情愉快、蓝色暗示内心忧伤、红色说明压力巨大、紫色代表幸运……利用不同颜色的手链,人们就可以向别人传递丰富的情感变化,促进陌生人之间初次沟通的顺利进行。
开展这项活动的目的是向学生们传递一个重要的观点:所有问题都可以被创造性地解决。仔细观察一下自己的办公室、教室、卧室或者后院,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你所见到的一切,甚至小小的胸卡,都有创新的空间。
创意思维是取之不尽的可再生资源,可以随时拿来使用。孩提时,我们本能地倾向于通过自己的想象和好奇去探索周围复杂的世界。身边的一切东西我们都要亲自验证。我们会把物品抛出去看它能落多远;把瓶罐敲响听它们会发出什么样的声音;到手的东西也要亲自捏一捏,感受一下它的手感;还常把厨房里的各色作料混在一起,尝一尝它的味道;和朋友们一道编出各种游戏;幻想着生活在其他星球又会是什么样子。那时候,我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和绝对的自信,身边的大人们也营造了适宜培养想象力的环境,鼓励我们多想象、多创新。
然而,长大后社会期望我们严肃起来,努力工作,有一定的成就。实际上,在我们现在工作的地方到处充斥着一种现象:越来越强调要规划未来,为未来做准备,却不鼓励人们好好体验现在。面对外界的压力,我们在努力满足它的要求的过程中,渐渐丢掉了与生俱来的好奇和创意思维。我们不再尽情玩耍,开始专注于工作;我们仍利用想象力,却是为了更好地执行任务;我们学会了批判新观念,对它们评头论足。随着生活态度的转变,创意思维能力在我们身上开始慢慢枯萎。
幸运的是,人类的大脑结构天生就有利于创意思维能力的发挥,而且激活和开发大脑中潜在的创意思维并不是一件难事。人类的大脑,在结构上极其复杂,在功能上最适宜创新,是由功能单一的一群神经细胞经过上百万年演变而来的。它随时关注周围环境的变化,根据环境的需要第一时间做出最恰当的反应,因此我们的每一句话、每一次互动、每一个决定都是大脑对特定环境的反应。事实上,在处理问题时我们总能找到不同的办法,这恰恰证明我们生来就有用之不竭的创意思维。
诺贝尔奖得主、神经科学家埃里克?坎德尔曾说过,大脑是一台创意机器。现在我们知道,位于前额正后方的额叶决定着大脑能否产生富有创意的想法。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查尔斯?林姆教授对大脑的初步研究表明,人们在进行创意性思考时,大脑中负责自我监控的那部分处于休眠状态。查尔斯?林姆教授利用可以显示大脑各个区域代谢活动的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来研究爵士音乐家和说唱歌手的大脑活动。在这些艺人接受核磁扫描时,他们要即兴表演一段音乐。在他们表演的过程中,查尔斯?林姆教授发现额叶中负责决策判断的那部分不太活跃。这就表明在进行创意性思维时,大脑自动关闭了对新想法的抑制功能。一般情况下,大脑的自我监控功能对我们很重要,它保证我们不会想到什么说什么,想干什么干什么。然而,当我们进行创意性思考时,这种优势就变成了劣势。因此,那些极富创意思维的人显然懂得在必要时怎样关掉这部分功能,使新颖的念头不受抑制地生成,让想象力自由驰骋。
许多世纪以来,人们怀疑自身具有创意思维,认为外界才是激发创意思维的源泉。古希腊人信奉掌管文学艺术的缪斯女神,祈求拥有她的能力。英国文学巨匠莎士比亚写诗的时候,也常常呼唤他的缪斯,恳求她的帮助。生活中灵感的诞生往往需要被激发,因此期望从缪斯那里获得灵感的做法就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是,现在我们知道只有自己才能唤醒体内的创意思维。
许多人不相信创意思维可以通过学习获得。他们认为创意思维是天生的,不会因后天学习而改变;如果你不具备创意思维的话,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帮你。我不同意这样的观点,利用一套合理的训练方法,配合一定的环境因素,想象力是可以提高的。而且现在的确存在这样的训练方法,只要合理利用这些条件,创新能力必然增强。遗憾的是,由于这些训练方法很少被正式介绍给大家,大多数人误认为创新很神秘,其实创新不过是思维习惯和外界环境共同作用的产物。
创造意味着推陈出新,敢为天下先,因此借助一些方法来提高创意思维似乎有悖创意思维的本性,但我们最需要的正是这些方法。科学家们采用可靠的科学方法来设计实验,同样一套合理的用于产生思想的方法也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创意思维。回想一下,我们现在能娴熟地运用科学方法来指导实验,也是得益于小时候的学习。刚开始的时候,为了揭开神秘世界的运行规律,我们必须先学会怎样提出假设并验证这些假设。也就是,提出深刻的问题,列出所有的假设,通过实验寻找答案。经过反反复复的实践,这套方法使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
这种科学方法在探索世界奥秘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如果不满足于“发现”而想要“发明”时,我们就另需一套工具和方法了,它就是“创意思维”。科学方法和创意思维虽是两套不同的方法,但它们的本质是一致的:揭开创新之路的奥秘,指明通往创新大门的方向。各个领域杰出的科学家和创新者实际就是依靠科学方法和创意思维不停地往来于“发现”与“发明”之间。最优秀的科学家往往也是最娴熟的创新者,他们总能提出新颖的问题,设计出独特的实验来验证假设。是时候把培养创意思维像教授科学方法一样从孩童时就列入我们的教育重点了,是时候把创意思维当作一种终身教育了。
在解决实际生活问题时我们已不同程度地运用到创意思维。有些创意的结果是暂时的、容易被忽视的,如用鞋支门,把书角折起来作为书签,或者做饭时没有某种作料就用厨房里现有的其他东西代替,等等。我们很清楚地知道该怎么应对日常生活中遇到的这些小事,因此也就不把它们当作创意思维的结果了。然而,有些创意足以促生一个新行业。我们使用的日常用品,如闹钟、纽扣、扑克牌、手机、尿不湿、门把手、眼镜等,所有这些东西曾经是某个人创意思维的产物,是他们面对生活中的难题或抓住了创新机遇创造出来,然后把它们介绍给世界的。
每时每刻都有不同问题等着我们去处理,有各种境况等着我们去改善,创新性产品等着我们发明出来。我们遇到的每个问题、每次挑战都蕴藏着商机,能否抓住它取决于我们的创意思维。令人难过的是,同个体一样,大多数组织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不再鼓励创新了。他们把创意思维锁住,抛弃想象力,只关心执行力。肌肉不常用的话会萎缩,创意思维经常被忽视的话也会退化,这将是我们极大的不幸。在不断变化的环境面前,盲目发展的个体和组织终将与富有创新精神的对手相差越来越远。
创新型公司深知他们团队里多么需要有能够应对突发事件的创新型人才。谷歌招聘员工时,应聘者不仅要回答一些关于软件或市场方面的专业问题,还要面对一些考查创意思维的问题,如“一辆校车能装下多少个高尔夫球”“全世界共有多少个钢琴调琴师”“假如你缩小到只有一枚五分钱硬币那么高,随后被扔到一个空的玻璃搅拌器里,搅拌刀片将在六十秒后开始运转,你该怎么办”。所有这些问题旨在筛选出那些面对无标准答案的难题时仍能应对自如的应聘者。
许多科学家一直努力将创意思维量化,设计了很多测试来计算创意商数,如让你回答些一枚曲别针、一个信封、一块砖或一张纸有多少用途之类的问题,而你的得分就取决于你能给出多少种不同的答案。科学家们相信得出答案的多少基本代表了智力的高低,那么创意思维测试也不失为一种测量创意思维的好方法。面对同样的测试题,有人仅能想到几种不同的用途,有人却能给出很长的答卷。人们认为面对一件简单的东西你能想到的用途越多样化,你富有创造性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能力就越强。
在我看来,这样的测试就像高难度体操表演前的热身运动,非常有趣,尽管测试要比热身运动简单得多,而且测试的目的是检测你是否具备创造性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很多因素都会影响体操比赛的结果,其中包括是否训练有素、是否有取得好成绩的强烈愿望,以及比赛设备是否合适等等。同样,影响创意思维的因素也很多,其中包括知识、动机和环境。在考查创意思维时,这些因素和“曲别针有多少用途”或“怎样逃出玻璃搅拌机”一样重要。此外,不仅有个体创意思维,还有团体创意思维、组织创意思维和社区创意思维。因此提到创意思维时,要把影响它的个体素质和周围环境全部考虑在内。
我在创意课程里,指导学生认识影响创意思维发展的内外因素。课堂形式新颖多样,有研讨会、案例分析、创意设计、模拟游戏、实地考察旅行,有时还拜访富有创新和冒险精神的知名人士。在整个过程中学生要学好抓住机遇、开放思维、质疑假设、重审问题。课程结束时,他们已掌握了一套促生新观点的思维方法。
课堂上,学生要完成一些不同的任务,每个任务都是为培养创意思维而设计的。专业不同的学生们聚在一起,组成了跨学科小组。这样组建小组的方法有很重要的意义,因为我们今天面临的大多数问题都需要了解来自不同背景的观点后才能得以解决。
同时,学生在课堂上将置身于各种各样的有利于培养创意思维的环境里,学习怎样创建一个最适宜创新的企业。我们通过研究企业中可以改进的地方来提高团队的创意思维,如重新设计物理空间、更改工作纪律和激发团队的工作激情。我们参观许多公司,观察它们如何利用环境开发创意思维。学生们与公司的领导交谈,了解他们怎样通过制定政策鼓励创新。
根据我多年从事创造与创新教学的经验,我可以肯定地讲,创意思维是可以培养和提高的。本书在接下来的几课内容中将会重点、详细地介绍几种提高创意思维的工具和方法,并配以鲜活的例子加深你对理论的理解。这些方法可以帮你更好地抓住机遇、开放思维、质疑假设、重审问题;教你怎样重新布置办公环境,激发员工的创意思维。最后,本书还讲述了动机和态度,即是否愿意尝试新想法,有没有克服困难的决心,能否容忍新想法,以及它们是怎样影响创意思维的。
重要的是,要明白这些因素共同发挥作用、相互影响,不能孤立存在。我设计了一个新模型“创意引擎”(如下图所示),它清楚地说明了所有因素是怎样共同发挥作用,又相互影响的。我之所以给这个模型命名为“引擎”,是因为这个词同“独创的”一样,都是源于拉丁语,指与生俱来的天赋。我用这个词是想提醒大家,模型中提到的各种能力其实我们生来就有。我之所以设计这个模型,就是想给大家提供一些可以直接拿来测试和提高个体、团队、组织或社区创意思维的工具。
创意引擎
六要素:知识(Knowledge)、想象力(Imagination)、态度(Attitude)、资源(Resources)、环境(Habitat)、文化(Culture)。
该模型由内层和外层两部分组成。内层包含三个因素:知识、想象力和态度。
?知识储备是发挥想象力的基础。
?想象力是将已有知识转化为新想法的催化剂。
?态度是点燃创意引擎的火。
外层也包含三个因素:资源、环境和文化。
?资源指你所处的团体内一切可利用的东西。
?环境指你的生活环境,比如家庭、学校或者办公室。
?文化是你所处的团体中体现出来的集体信仰、观念和行为。
这个创意思维模型看起来似乎很复杂,但我会在书中对这六种因素逐一讲解,探讨它们是怎样共同激发创意思维,又是怎样互相作用的。你会发现,随着对这六种因素和创意思维的深入探讨,“创意引擎”模型准确地抓住了它们之间的关系。本书的重点放在可以直接控制的那部分因素:想象力、知识、环境和态度。只要认真阅读本书,使用书中提到的各种方法,你将逐渐学会启动自己的“创意引擎”。
第一课到第三课讲述怎样通过重审问题、发散思维和质疑假设来提高想象力。第四课讲述的是怎样通过提高洞察力来加强知识储备。第五课到第八课分析了周围环境中可能影响创意思维的各种因素,如物理空间、规则限制、创新鼓励和团队动力等等。第九课和第十课讨论了主观态度,即是否愿意尝试新想法,有没有克服障碍的决心,能否容忍新想法,以及它们是怎样影响创意思维的。第十一课研究各个因素如何共同作用才能产生强大的创意思维。
在阅读中你会经常看到一个观点:是否具有创意思维不仅要看你有没有新颖的想法,还要看你是否确实将想法落实。接下来我们一起来揭秘怎样发动你的创意引擎。你将会深切体会到每个词语、每件东西、每个想法都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新想法的产生不需要什么花费,但它带来的成果却是难以估量的。
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很满意的一次购物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评!
评分好
评分值得一看,推荐……………
评分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