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數學與人文》叢書第二十三輯將繼續著力貫徹“讓數學成為罔人文化的一部分”的宗旨,展示數學豐富多彩的方麵。
《數學群星璀璨》的約稿專欄刊登瞭由丘成桐先生撰寫的“中國基礎科學的發展”,以及FT中文網專欄作傢劉裘蒂就中美科技競爭問題對丘成桐先生的專訪。專輯其餘部分則主要介紹罔外不同時代多位傑齣數學傢的生平與成就,其中包括阿爾.卡西、弗朗西斯科.塞韋裏、埃裏剋.坦普爾·貝爾、Raoul Bott、Emil Artin、Friedrich Hirzebruch、小林昭七、Daniel Quillen,以及包括拉馬努金存內的多位印度數學傢。
我們期望本叢書能受到廣大學生、教師和學者的關注和歡迎,期待讀者對辦好本叢書提齣建議,更希望叢書能成為大傢的良師益友。
內頁插圖
目錄
《數學與人文》叢書序言(丘成桐)
前言(王善平)
專稿與訪談
中國基礎科學的發展(丘成桐)
采訪丘成桐:中美科技競賽,誰會贏?(劉裘蒂)
數學群星璀璨
波斯數學傢阿爾.卡西及其數學著作(郭園園)
天然之玉與琢磨之器:形形色色的印度數學傢
(M.S.Raghunathan,譯者:林開亮)
弗朗西斯科·塞韋裏的政治經曆以及在代數幾何學上的貢獻
(Judith Goodstein,Donald Babbitt,譯者:周暢)
埃裏剋·坦普爾.貝爾與加州理工學院的數學
(Judith Goodstein,Donald Babbitt,譯者:鬍俊美)
與Raoul Bott的閤作——從幾何學到物理學
(Michael Atiyah,譯者:硃南麗)
懷念一代宗師Raoul Bott(1923-2005)
(Rodolfo Gurdian,Stephen Smale,David Mumford,
Arthur Jaffe,丘成桐,協調編輯:杜武亮,譯者:硃敏嫻)
譜寫人生新篇章:Emil Artin在美國
(Della Dumbaugh,Joachim Schwermer,譯者:王航)
數學傢Fiedrich Hirzebruch逝世(Bruce Schechter,譯者:袁顥)
追憶小林昭七教授(丘成桐,譯者:盧衛君)
Daniel Quillen(編者:Eric Friedlander,Daniel Grayson,譯者:王勃)
前言/序言
中國自改革開放以來,經濟飛速發展,科學技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但在基礎科學方麵,仍明顯落後於歐美國傢。中國基礎科學落後的深層原因是什麼?如何纔能推動基礎科學的發展?在本輯的專稿“中國基礎科學的發展”中,丘成桐先生通過對中西方傳統哲學思想的廣泛比較,對這些問題予以清晰的解答。
特朗普自就任美國總統以來,不僅在經濟領域而且在科技領域,把中國當作主要競爭對手。他一方麵推齣新簽證政策,限製前往美國學習科學、工程、數學和技術的中國人;另一方麵防範中國在人工智能等領域超越美國。特朗普政府的一係列措施“對於中國學者到美國進修、就業、拿簽證,是不是有所影響?對於‘科學無國界’的理念和中美之間科學的研究交流,會不會造成打擊?”FT中文網專欄作傢劉裘蒂,就這些受人關注的問題,采訪瞭在中美兩國都有重要學術地位的丘成桐教授,本輯以“中美科技競賽,誰會贏?”為題名登載瞭這次采訪。丘教授在采訪中指齣:“中美友誼已經有很長的曆史,超過一個世紀。所以互相尊重,互相扶持,是個雙贏的局麵。希望兩國領導們以這樣的原則交流。其實中美在學術界早已有密切的交流,希望不會因為政治上的原因而停擺。”
在數學世界的天穹中,有古今中外無數傑齣數學之星在閃耀著各色光芒。他們也是我們認識數學大乾世界的路標,指示著數學發展的不同路徑。本輯將介紹國外不同時代的幾位傑齣數學傢的生平與成就,以豐富我們的數學史知識。
阿爾,卡西( 1380 -1429)是15世紀初的波斯數學傢之一,但對其生平人們知之甚少。數學史研究專傢郭園園先生撰寫的“波斯數學傢阿爾·卡西及其數學著作”,綜閤前人及本人的研究成果,對卡西的生平和成就做瞭梳理,並對其三本重要的數學著作(《論弦與正弦》、《論圓周》和《算術之鑰》)做瞭較全麵的解讀。
由印度理工學院(孟買)國傢數學中心主任M.S.Raghunathan教授撰寫的“天然之玉與琢磨之器:形形色色的印度數學傢”,介紹瞭包括傳奇數學傢拉馬努金在內十多位印度現代傑齣數學傢的生平和工作,這些印度學者與哈代、韋伊、謝瓦萊等西方著名數學傢有密切交往,也對各自的數學發展産生瞭一定影響。
弗朗西斯科·塞韋裏是20世紀上半葉意大利代數幾何學派的開創者之一,另一方麵他與當時以墨索裏尼為首的意大利法西斯主義政權有著緊密聯係。由檔案館員Judith Goodstein和數學教授Donald Babbitt撰寫的“弗朗西斯科,塞韋裏的政治經曆以及在代數幾何學上的貢獻”,以翔實的史料介紹瞭這位復雜人物的生平和數學成就。
埃裏剋·坦普爾·貝爾不僅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數論專傢,而且是多産的詩人、科幻小說傢,其數學傢傳記名著《數學精英》(Men of athematics)甚至在中國也很有影響。Goodstein和Babbitt閤寫的“埃裏剋·坦普爾·貝爾與加州理工學院的數學”,講述瞭貝爾如何給美國這所名校的數學研究和應用帶來根本變化。
Raoul Bott是一位重要的現代數學傢,其研究興趣橫跨拓撲、微分與代數幾何,乃至理論物理領域,碩果纍纍。本輯登載瞭他的親密朋友與閤作者、菲爾茲奬獲得者Michael Atiyah教授寫的“與Raoul Bott的閤作——從幾何學到物理學”,以及由其中國學生與閤作者杜武亮教授協調主持(作者包括Rodolfo Gurdian, Stephen Smale, David Mumford, Arthur Jaffe,丘成桐)撰寫的文章“懷念一代宗師Raoul Bott”。
德國數學傢Emil Artin是近世代數的開創者之一。希特勒和他的納粹黨掌控政權後大肆迫害猶太人,Emil Artin因其夫人是猶太人而不得不離開德國去美國謀生。Della Dumbaugh和Joachim Schwermer寫的“譜寫人生新篇章:Emil Artin在美國”,詳述瞭Emil Artin赴美前後的經過,以及他在美國的教學和研究生涯。
Friedrich Hirzebruch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德國數學界的領袖人物,對德國數學的復興發揮瞭關鍵作用。2012年5月27日,Friedrich Hirzebruch在德國波恩去世,本輯登載瞭他的訃告。
本輯還登載瞭丘成桐教授迴憶美國加州大學伯剋利分校的幾何學教授小林昭七的文章和一首短詩。
Daniel Quillen是菲爾茲奬獲得者,在代數、幾何及拓撲方麵均頗有建樹。本輯登載瞭由其同事、閤作者、學生和傢人,共12位作者,閤寫的紀念Daniel Quillen的文章。
《文明的織錦:理性與人文的交響》 在這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人類文明的星辰何其繁多,而其中最耀眼、最持久的光芒,莫過於理性與人文精神的交織與輝映。它們如同兩條永恒的河流,在廣袤的文明大地之上蜿蜒流淌,滋養著我們對世界、對自身的理解,塑造著我們的價值觀念與審美情趣。本書《文明的織錦:理性與人文的交響》旨在深入探索這兩股強大力量的起源、演進及其深遠影響,鈎織齣一幅波瀾壯闊的人類文明畫捲。 本書並非簡單地將理性與人文割裂開來,而是緻力於展現它們之間錯綜復雜、相互促進的辯證關係。理性,作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基本工具,以其邏輯的嚴謹、實證的求真,為我們揭示瞭宇宙的奧秘,推動瞭科技的飛躍,構建瞭係統的知識體係。從古希臘哲學傢們對“邏各斯”的追尋,到科學革命時期對實驗與觀察的重視,再到現代數學與物理學在抽象與精確中不斷拓展疆界,理性的力量無處不在,它如同一把銳利的劍,劈開瞭濛昧的黑暗,照亮瞭前進的道路。 然而,理性本身並非文明的全部。人文,作為人類情感、道德、藝術、哲學等人文價值的集中體現,關懷的是人的存在、人的尊嚴、人的幸福。它在理性的冷峻之外,注入瞭溫暖的色彩,在冰冷的計算之外,增添瞭情感的溫度。從古老的史詩與悲劇,到文藝復興時期對人性的贊美,再到啓濛運動時期對自由、平等、博愛的呼喚,人文精神始終是驅動社會進步、凝聚民族認同、升華人性光輝的核心力量。它提醒我們,科技的進步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們為何而進步,以及進步的最終目的是什麼。 本書的第一部分,將追溯理性的源頭。我們將一同走進古希臘的雅典,聆聽蘇格拉底、柏拉圖、亞裏士多德關於真理、知識與城邦的深刻對話。他們的思想,奠定瞭西方理性思維的基石,強調邏輯推理、概念辨析與普遍規律的探索。我們將考察幾何學的公理化體係如何塑造瞭嚴謹的思維模式,以及天文學的觀測如何從經驗走嚮理論預測。隨後,我們將目光轉嚮中世紀,探討阿拉伯學者在保存和發展古希臘理性遺産中的關鍵作用,以及伊斯蘭世界在數學、醫學和天文學領域的卓越貢獻。 接著,我們將深入到科學革命的時代。哥白尼的日心說如何顛覆瞭地心說的宇宙觀?伽利略的實驗如何開啓瞭觀測與數學描述的新範式?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又如何以簡潔的數學公式統一瞭天上的運動與地上的落體?我們將解析這些劃時代的科學發現如何不僅在技術上革新瞭世界,更在思想上解放瞭人類,將理性推嚮瞭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我們將看到,數學和邏輯是如何成為理解自然法則的通用語言,如何驅動著物理學、化學、生物學等學科的蓬勃發展。 在探討理性之光的同時,本書的第二部分將聚焦於人文精神的崛起與演進。我們將從古羅馬的史詩、法律和修辭學開始,瞭解其對秩序、榮譽和公共事務的關注。隨後,我們將踏入文藝復興的繁盛之地,欣賞但丁、薄伽丘、彼特拉剋如何以文學作品歌頌人性的美好與復雜,米開朗琪羅、達芬奇如何以藝術作品展現人體的美與靈魂的力量。我們將審視人文主義思潮如何挑戰中世紀的神學束縛,將目光重新投嚮現世,強調個體的價值與潛能。 啓濛運動時期,理性與人文精神的結閤達到瞭新的高度。洛剋、盧梭、康德等思想傢如何將理性應用於政治、倫理和社會組織?他們對天賦人權、社會契約、分權製衡的論述,如何為現代民主製度奠定瞭思想基礎?我們將解析理性如何服務於人文關懷,如何成為追求自由、平等、公正的工具。同時,我們將探討浪漫主義思潮的齣現,它對情感、想象力、個體獨特性的強調,是對理性主義過度擴張的一種補充與修正,進一步豐富瞭人文的內涵。 本書的第三部分,將深入探討數學與人文的交匯點。很多人可能認為數學是純粹的抽象與符號,與人文的感性與情感相去甚遠。然而,本書將呈現一個截然不同的視角。我們將審視數學中的和諧與比例之美,例如黃金分割在藝術與建築中的應用,以及幾何圖形如何構成瞭我們感知空間的基礎。我們將探討數理邏輯如何影響哲學思辨,例如萊布尼茨對“普遍特徵”的追求,以及哥德爾不完備定理如何引發瞭對形式係統局限性的深刻反思。 我們還將考察文學作品中對數學概念的運用,例如關於無限、概率、悖論的文學想象,以及數學傢們如何從中汲取靈感。例如,關於“巴彆塔”的敘事,常常隱含著關於語言、溝通與理解的數學性思考;關於“剋萊因瓶”的悖論,激發瞭藝術傢和哲學傢對空間與維度的奇妙探索。我們還將研究教育領域中,如何將數學教育與人文素養相結閤,培養具有批判性思維和創造力的全麵發展的人。 第四部分,我們將把目光投嚮現代社會。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理性依然是核心驅動力。人工智能、大數據、基因編輯等領域的突破,無不依賴於強大的數學模型和科學方法。然而,與此同時,我們對倫理、隱私、社會公平的關切也日益凸顯。本書將探討,在技術理性日益強大的背景下,人文精神的價值如何顯得尤為重要。它關乎我們如何定義“人”,如何處理科技發展帶來的倫理睏境,如何構建一個既高效又充滿人文關懷的未來。 我們將審視當代藝術、文學、哲學中,對理性與人文關係的新探索。例如,後現代主義對宏大敘事的解構,對多元視角和個體經驗的強調,是否是對過度理性的反思?數字時代的海量信息,如何挑戰我們對知識、真理和意義的理解?本書將鼓勵讀者思考,如何在擁抱科技進步的同時,不失對人類情感、道德價值和精神世界的珍視。 最後,本書將以一個開放性的結尾,邀請讀者一同思考文明的未來。理性與人文,究竟是獨立的兩個麵嚮,還是一個統一體的不同側麵?它們之間的張力與融閤,將如何塑造人類文明的下一章?我們相信,隻有當理性之光與人文之暖和諧共振,我們纔能真正實現個體生命的意義,構建一個更加公正、包容和充滿活力的社會,纔能在這浩瀚的宇宙中,繼續譜寫人類文明璀璨的篇章。 《文明的織錦:理性與人文的交響》並非提供一個簡單的答案,而是希望點燃一場深刻的對話。它是一次對人類思想史的梳理,一次對文明演進的透視,更是一次對我們自身價值和未來方嚮的追問。通過閱讀本書,我們期望能更深刻地理解,在人類文明的星空中,理性與人文這兩顆最耀眼的星辰,如何共同閃耀,照亮我們永無止境的探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