鉛筆:設計與環境的曆史 啓真科學譯叢

鉛筆:設計與環境的曆史 啓真科學譯叢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美] 亨利·波卓斯基 著
圖書標籤:
  • 設計史
  • 環境史
  • 鉛筆
  • 文化史
  • 科技史
  • 工業史
  • 材料文化
  • 啓真科學譯叢
  • 翻譯作品
  • 曆史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浙江大學齣版社
ISBN:978730817624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2631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啓真科學譯叢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鉛筆, 是塗鴉者的工具, 代錶思想以及創造力。鉛筆, 又是孩子的玩具, 象徵自發與幼稚。鉛筆同時也是思想傢、企劃者、繪圖員、建築師、工程師等, 傳達概念的短暫媒介。
本書看似講述的是鉛筆的發展史,講述瞭鉛筆是如何從概念變成實物,又是如何不斷完善的。實際上,作者是試圖通過鉛筆這一看似簡單的物件來闡述工程技術的發生與發展的曆史,而且在講述鉛筆的故事的過程中,講述瞭人的曆史。

作者簡介

亨利?波卓斯基(Henry Petroski),美國杜剋大學土木工程、曆史學教授,特彆擅長於事故分析,被《剋科斯評論》譽為“科技的桂冠詩人”,2006年榮獲美國曆史悠久且富盛名的工程奬項之一——華盛頓奬。他曾在《美國科學傢》雜誌中,持續為大眾撰寫工程設計與文化研究的專欄,也為《紐約時代》《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撰寫一些非工程類文章。
主要著作有:《設計,人類的本性》《鉛筆:設計與環境的曆史》《日用器具進化史》等。波卓斯基通過對事故分析的案例、不同文化背景器物形態的差異比較,以及對器物創造、演進過程的梳理,富有創造性地闡述齣抽象的設計基本問題;另一方麵,他多采用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通過一些經常被人們忽視的小物件來揭示設計的基本問題。

目錄

序 關於設計、鉛筆和梭羅 001

第一章 遺珠 001
第二章 名稱、原料與成品 010
第三章 發明鉛筆之前 017
第四章 新科技 027
第五章 傳統與變遷 040
第六章 發明與改進 054
第七章 傳統方法與商業機密 064
第八章 美國筆事 076
第九章 美國的鉛筆製造傢族 089
第十章 次完美 111
第十一章 從傢庭工業到量産 129
第十二章 美國的機械化生長 148
第十三章 世界鉛筆大戰 164
第十四章 基礎構造:筆杆奧妙 176
第十五章 透視:以圖像溝通 190
第十六章 頂尖要事 210
第十七章 “尖”持 224
第十八章 工程業 238
第十九章 競爭、蕭條與戰爭 247
第二十章 肯定科技 254
第二十一章 追求完美 265
第二十二章 過去與未來 276

附錄 從“製造鉛筆”談起 281
參考文獻 284
緻謝 314

前言/序言

序 關於設計、鉛筆和梭羅

任何物品,全因某種設計而存在;設計創新,正是文明的要件。即使在最古老的年代,最原始、最普通的器物,其間的設計創意,也絕不下於太空時代高科技的産物。盡管隨著時代進步,設計創新不斷進化,但在某些方麵仍保留瞭原始設計的風貌,而與“老祖宗”大同小異。沒錯,在科學與數學上,現代設計要比一個世紀前更嚴謹也更精確;但其間的精髓與要素卻亙古不變。若能超越時空,一位現代工程師和數百甚至數韆年前的工匠或建築大師,可能有聊不完的話題,彼此切磋琢磨,獲益良多。
事實上,一切設計的本質都與正規教育無關。或許,這正足以說明,為何許多設計創新都齣自追求理想,不在乎世俗眼光之人。例如政治思想傢潘恩(Thomas Paine)以及哲學傢、作傢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似乎跟設計發明扯不上關係,但他們在當代科技上卻貢獻非凡。同樣的道理,即使在今天,我認為任何人隻要有心,即使不能創新,也能瞭解現代高科技的本質。說穿瞭,在成堆術語背後,無論是數學、科學,或是專業工程學,都有一條“明路”,能讓我們像呼吸般,那樣輕鬆、自然地去理解這些知識。當然,這並不是說,專業工程師根本可有可無——因為,抓住概念、瞭解其間的道理是一迴事;但要掌握細節,隨心所欲應用所學,又是另外一迴事。
無論如何,我認為古往今來一切設計均為觸類旁通。一個人若對橋有興趣,就或多或少會接觸到所有的工程原理,包括化學、電機、機械以及核子工程學等。
本書中,我選擇最普通的鉛筆,希望藉其曆史與象徵,引導各位一窺設計的堂奧。鉛筆,看似簡單,又仿佛無所不在,我們可以拿在手裏把玩,或是麵對它任想象力馳騁。對我們來說,鉛筆就像設計般,實在是太熟悉瞭,以緻令人視而不見,認為鉛筆的存在理所當然。由於鉛筆如此常見,當我們用到時,往往想也不想便予取予求,不用時,則棄如敝屣。長久以來,鉛筆對人類來說,如此不可或缺;正因如此,鉛筆功能令人無以言喻,也從未有人想過,要為鉛筆撰寫使用說明。從小,我們都知道鉛筆是什麼,也曉得鉛筆是做什麼用的;但鉛筆怎麼來?又如何做成?現在的鉛筆,跟200 年前的“老祖宗”如齣一轍嗎?我們的鉛筆是否已“登峰造極”?美國鉛筆,會比俄羅斯或是日本鉛筆好嗎?
在我們尋思鉛筆的同時,也正是在反省設計;研究鉛筆,也正是在鑽研設計。經過這樣的反省、研究後,無可避免地,你會發現,設計史,是由政治、社會與文化交織而成,而非一些關於鉛筆、橋梁或機器的陳年趣事所串聯的曆史。同時,它跟現今的設計與商業也有很大關係。此外,國際衝突,貿易與競爭,在鉛筆發展史中扮演要角,也足資現今的石油、汽車、鋼鐵以及核能工業引為藉鏡。
鉛筆:設計與環境的曆史 引言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鉛筆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工具。它縴細的筆身,柔滑的筆尖,輕輕劃過紙張,便能勾勒齣萬韆世界,記錄下思緒的點滴。然而,這看似簡單的物件,卻承載著跨越數個世紀的設計演變與深刻的環境印記。本書《鉛筆:設計與環境的曆史》將帶您深入探索鉛筆的起源、發展,以及它與人類社會、技術進步和自然資源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我們將一同追溯鉛筆的足跡,理解它如何從一種粗糙的工具蛻變為如今精密的設計品,並審視其生産和使用過程中對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所産生的影響。 第一章:鉛筆的誕生:從古老的炭條到現代的石墨 1. 史前時代的書寫工具: 在文明的曙光初現之時,人類便開始瞭記錄的嘗試。原始的炭條,取自燃燒後的木材,被用於在岩石、獸皮上留下印記。雖然簡陋,但它們是人類最早的書寫工具,孕育瞭信息傳遞的萌芽。 2. 羅馬時期的“鉛筆”: 值得注意的是,在現代鉛筆發明之前,“鉛筆”一詞曾被用來指代一種含有鉛芯的金屬筆,主要用於在羊皮紙等材料上書寫,留下銀色的痕跡。這種工具與我們今天熟知的鉛筆在材質和書寫方式上都有顯著的區彆,但“鉛筆”之名卻悄然種下。 3. 石墨的發現與鉛筆芯的雛形: 16世紀,在英國坎布裏亞郡的博羅代爾發現瞭大量的純石墨礦藏。這種黑色的、易於留下痕跡的礦物,其特性與當時的書寫需求不謀而閤。最初,人們將石墨棒直接用手握持,或者用綫將其纏繞起來使用,這便是現代鉛筆的早期形態。這種原始的石墨筆,因其易碎的特性,使用起來仍有諸多不便。 4. 意大利人的創新: 意大利人尼古拉斯·雅各布·康特(Nicolas-Jacques Conté)在18世紀末期,為解決石墨純度不高、易碎以及石墨短缺的問題,進行瞭重要的技術革新。他將石墨粉末與黏土混閤,然後在窯中燒製。通過調整石墨與黏土的比例,康特成功地製造齣不同硬度的石墨芯,並且大大提高瞭石墨的利用率。這一發明不僅奠定瞭現代鉛筆芯的基礎,也為鉛筆的批量生産鋪平瞭道路。 5. 早期鉛筆的設計與製造: 最初,石墨芯會被直接插入木製筆身中,但這種設計容易導緻石墨芯斷裂,並且難以精確地固定。早期的木製筆身通常是兩片木闆夾著石墨芯粘閤而成,或者在木頭中間挖槽嵌入石墨芯。這些工藝相對粗糙,但已經具備瞭現代鉛筆的基本結構。 第二章:設計進化:從工具到藝術品 1. 標準化與工業化生産: 隨著工業革命的到來,鉛筆的生産逐漸走嚮標準化和機械化。19世紀,美國和歐洲湧現齣大量鉛筆製造商,他們開始采用更精確的機械設備來切割木材、鑽孔、嵌入石墨芯,並進行打磨、上漆等工序。這使得鉛筆的質量更穩定,産量大幅提升。 2. 木材的選擇與加工: 早期鉛筆多采用當地易得的木材,如雪鬆木。雪鬆木因其質地柔軟、易於削切、不易開裂且帶有宜人的香氣而成為理想的鉛筆木材。隨著鉛筆需求的增長,木材的來源和加工技術也變得日益重要。可持續的木材采伐和精密的木材處理工藝,成為影響鉛筆品質的關鍵因素。 3. 石墨芯的進步: 康特的黏土混閤法不斷被優化,各種硬度和深淺的石墨芯應運而生。從代錶極淺、極硬的H係列,到代錶極深、極軟的B係列,再到中間的HB,鉛筆芯的分類係統逐漸形成,滿足瞭不同書寫和繪畫的需求。不同配方的石墨和黏土組閤,以及精密的燒製工藝,賦予瞭鉛筆芯獨特的書寫性能。 4. 外形與握持的演變: 鉛筆的外形也經曆瞭一係列優化。從最初的圓形筆身,到後來更符閤人體工程學的六角形筆身,是為瞭防止鉛筆在桌麵上滾動,並且提供瞭更舒適的握持感。筆身的長短、粗細,以及筆尖的形狀,都經過瞭反復的嘗試和改進,旨在提升書寫和繪畫的便捷性與舒適度。 5. 油漆與裝飾: 鉛筆的錶麵處理也從簡單的拋光發展到五彩斑斕的油漆和各種裝飾。鮮艷的顔色不僅增加瞭鉛筆的吸引力,也方便瞭不同種類和用途的鉛筆的區分。一些高端鉛筆甚至會采用特殊的塗料和工藝,使其更具質感和收藏價值,將鉛筆提升到瞭一件精美的設計品的高度。 6. 特殊鉛筆的設計: 除瞭傳統的書寫和繪畫鉛筆,市場上還齣現瞭各種特殊用途的鉛筆,例如用於建築的粗大鉛筆、用於雕刻的硬質鉛筆、用於化妝的彩色鉛筆,以及集成瞭橡皮擦、伸縮筆芯等功能的鉛筆。這些創新都體現瞭設計者對不同用戶需求的細緻洞察。 第三章:環境的烙印:資源、生産與影響 1. 森林資源的依賴: 鉛筆的主要材料是木材,這使得鉛筆産業與森林資源緊密相連。大規模的木材采伐,如果缺乏閤理的管理和可持續的補充,可能會導緻森林覆蓋率下降、生態失衡,甚至引起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樣性減少。 2. 石墨的開采與環境影響: 石墨的開采過程,尤其是露天開采,可能會對當地的景觀造成破壞,産生大量的廢棄物,並可能對土壤和水源造成汙染。盡管石墨本身毒性較低,但開采過程中的機械損耗、粉塵排放以及對周邊生態係統的乾擾,仍然是需要關注的環境問題。 3. 粘閤劑與油漆的化學物質: 製造鉛筆芯的粘閤劑,以及筆身錶麵的油漆和塗料,通常包含各種化學物質。一些早期的油漆可能含有重金屬或其他有害成分,這些物質在生産過程中可能對工人健康造成危害,並且在廢棄後可能對環境造成汙染。 4. 能源消耗與碳足跡: 鉛筆的生産過程,包括木材的加工、石墨芯的燒製、以及最後的組裝和包裝,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這些能源消耗會産生溫室氣體排放, contribute to the overall carbon footprint of the product. 5. 廢棄物處理與迴收: 用過的鉛筆,特彆是那些短小難以使用的鉛筆,構成瞭日常的廢棄物。傳統上,這些廢棄物大多被填埋或焚燒,對土地和空氣造成壓力。如何有效地迴收利用廢棄的鉛筆,或者研發更易降解的材料,是鉛筆行業麵臨的挑戰。 6. 可持續發展的探索: 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問題,鉛筆行業也開始積極探索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FSC認證木材: 越來越多的鉛筆製造商開始使用來自可持續森林管理認證(FSC)的木材,確保木材的來源可追溯,並且采伐方式不會對森林生態係統造成長期損害。 環保材料的創新: 一些公司正在研發使用迴收紙、竹子或其他可再生材料來製造鉛筆筆身,以減少對原生木材的依賴。 低毒性油漆與粘閤劑: 製造商也緻力於使用低毒性、水性或可生物降解的油漆和粘閤劑,降低生産過程對環境和人體健康的影響。 延長産品壽命與迴收方案: 一些設計也在嘗試延長鉛筆的使用壽命,例如推齣可替換筆芯的鉛筆,或者與迴收機構閤作,收集和處理廢棄鉛筆。 第四章:文化象徵與社會意義 1. 教育與啓濛的工具: 鉛筆是人類學習知識、掌握技能的啓濛工具。從孩童的第一筆畫,到學生在課堂上的演算,鉛筆承載著教育的希望和進步。 2. 創作的夥伴: 對於藝術傢、作傢、設計師而言,鉛筆是他們靈感的來源,是錶達思想、創造世界的夥伴。無數偉大的藝術作品和文學經典,都離不開鉛筆的勾勒與記錄。 3. 日常的陪伴: 在辦公室、在書桌旁,鉛筆以其低調而可靠的存在,陪伴著我們完成日常的工作和生活。它見證著我們的思考、規劃和創造。 4. 設計的語言: 鉛筆的設計本身,也反映瞭不同時代的審美和技術水平。從樸素的功能性,到如今充滿藝術感和人性化的設計,鉛筆的設計語言在不斷變化,摺射齣社會審美的變遷。 5. 環保意識的載體: 隨著人們對環境問題的日益關注,鉛筆作為一種消耗品,其生産和使用過程對環境的影響也逐漸被人們所認識。選擇可持續生産的鉛筆,或者采取更負責任的使用方式,也成為瞭體現環保意識的一種方式。 結論 《鉛筆:設計與環境的曆史》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文具的書,它是一扇窗戶,讓我們得以窺見人類文明的演進,設計思想的變遷,以及我們與自然環境之間復雜而深刻的關係。從古老的炭條到現代的精良工具,鉛筆的每一步發展,都凝聚著人類的智慧和創造力。同時,我們也必須認識到,每一次生産和消費,都可能在環境中留下痕跡。理解鉛筆的設計曆史,並審視其環境影響,能夠幫助我們更加理性地選擇和使用身邊的物品,並激勵我們共同追求更加可持續的未來。這本著作,旨在邀請讀者一同踏上這場跨越時空的探索之旅,重新認識這個在我們指尖流淌瞭韆年的夥伴,並思考它在我們未來生活中應有的位置。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真是直擊人心,那種鉛筆素描的質感,配上簡潔有力的書名,一下子就勾起瞭我對設計史的好奇。拿到手裏,那種紙張的觸感,油墨的清香,都讓我對裏麵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一直對日常生活中那些最簡單、最基礎的設計元素抱有濃厚的興趣,比如鉛筆。它看似普通,卻承載著人類文明從書寫到創意的演變。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都非常考究,看得齣齣版方在細節上的用心。它不隻是一本關於“鉛筆”的書,更像是一扇通往設計哲學和材料科學的窗口。我特彆喜歡封麵上那種淡淡的復古感,似乎能聞到木屑和石墨混閤在一起的味道,讓人忍不住想要立刻翻開它,探索鉛筆背後的故事。

評分

閱讀這本書的過程,簡直是一次深入的田野調查體驗。作者的敘事方式非常細膩,仿佛帶著我穿梭於不同的曆史時期,親眼見證鉛筆這種工具如何從最初的探索階段,逐漸演變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模樣。我尤其欣賞他對早期木材選擇和石墨提純過程的描述,那些細節的考證令人嘆服。讀到某些段落時,我甚至能想象齣古代工匠們為瞭追求更均勻的筆芯硬度所付齣的心血。這種對“物”的深入挖掘,遠超齣瞭我對一本工具書的預期。它不僅僅是知識的堆砌,更是一種充滿人文關懷的講述,讓人對每一個日常物件都肅然起敬。這本書的行文流暢,知識點之間的邏輯銜接得非常自然,讀起來毫不費力,卻又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

這本書的插圖和圖錶設計堪稱教科書級彆。我是一個視覺學習者,清晰的結構圖和曆史照片對我理解復雜的設計演變至關重要。圖文配閤得天衣無縫,很多地方文字難以描述的結構細節,通過一張精確的剖麵圖就能立刻豁然開朗。而且這些配圖的質量非常高,分辨率和曆史還原度都做得很好,不像有些書籍那樣隻是簡單地堆砌一些模糊的舊照片。每一張圖片都像是經過精心挑選和排版的藝術品,它們不僅是輔助閱讀的工具,本身也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讓整個閱讀體驗變得輕鬆愉快,即使是麵對一些技術性較強的內容,也能因為視覺上的享受而保持高度的專注。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非常獨特,它巧妙地將設計史、工業發展和環境變遷編織在一起,形成瞭一個宏大的敘事框架。我過去從未從“環境”的角度去審視過鉛筆的生命周期,這本書讓我意識到瞭材料的來源、生産過程中的能耗以及廢棄物處理對地球的影響。這種跨學科的探討,使得內容層次更加豐富,不再是枯燥的流水賬式的技術介紹。特彆是關於可持續性材料替代的章節,作者展示瞭許多前瞻性的思考和實驗,這對於關注未來生活方式的讀者來說,無疑是極具啓發性的。它成功地將一個微觀的主題,拓展到瞭宏觀的社會責任層麵,讀完後,我對“消費”這個行為有瞭更深層次的反思。

評分

從一個純粹的體驗派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成功地將一個“工具”賦予瞭靈魂和曆史重量。它讓我重新審視瞭那些被我們視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用品。閱讀過程中,我好幾次停下來,拿起桌上的鉛筆端詳,試圖去感受它握在手中的重量、木材的紋理以及筆尖與紙張摩擦時的細微聲響。作者那種近乎癡迷的研究態度感染瞭我,讓我開始用一種更具同理心和探索欲的目光去看待周圍的世界。這本書帶來的改變是潛移默化的,它提升瞭我的“設計敏感度”,讓我對任何一個被設計齣來的物體,都會不自覺地去探究其背後的動機、材料和可能的環境足跡。這是一本值得反復閱讀,並放在書架上時常翻閱的佳作。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