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闻集

遗闻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棣 著
图书标签:
  • 志怪
  • 文言文
  • 笔记小说
  • 古典文学
  • 先秦
  • 鲁迅
  • 文化
  • 历史
  • 文学
  • 杂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59415936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4967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内容简介

《遗闻集》囊括了古今中外流传于民间的轶闻野史。这些故事穿越历史的烟云,倾诉着关于人生、历史、宗教、民族的史诗与传奇。在作者讲述的13个故事里,既有一个屠户的起义被如厕的窥伺者窃取,又有光怪陆离的小城故事,哀怨伤怀的女子、淡泊隐逸的居士、被后世误读的马可?波罗、弗兰肯斯坦式的鸟类学家……

在怪力乱神的世界里,观念都失去了原有的意义。用戏仿、隐喻,作者给我们既展示了神秘的法则,又对已有的道德的坚守。故事主人公纷纷黯然落幕的遗憾,更像是对社会现实的无奈之举。


作者简介

唐棣,河北唐山人。80年代出生,2003年开始写作。至今已出版小说集四部,随笔集两部。主要作品有《西瓜长在天边上》《电影给了我什么》《进入黎明的漫长旅程》等。

其研究文学、电影、摄影等观看之道的文字刊于《书城》《南方周末》《新知》等。写作之余,跨界电影及当代影像艺术,获新星星年度艺术奖(2014),并以大银幕处女作《满洲里来的人》(2015)引起反响。


精彩书评

唐棣拥有一种罕见的写作品质,善于把叙事巧妙地融入隐喻重重的写作中,使形式与内容焕发有趣而诡谲的气息。这本书成型之初,我便是读者,赞叹他在语言深处打磨东方与西方的不凡神韵,时间证明了他是一位致力于制造独特风景的作家!

——当代著名作家孙甘露

真正的想像是对语言的想像,唐棣想像了一种具有古典气质的语言。这个作家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的写作朴素而诚实,散发着土地、地方的灵气。与周围的时髦而媚俗的现代主义修辞不同,他是个另类。

——著名诗人于坚

唐棣的文字让人感觉到了某些电影般的质地,尤其欣赏他的克制,字句之间藏着暗涌!

——导演孙周(《周渔的火车》导演)

中国作家唐棣是一个鲜明的存在,他的小说没有惊心动魄的场景,而是靠不断加入神秘的细节阐明思想和主旨……这种被认为困惑的浪漫审美同时也构成了他的美学!

——Hollywood Reporter(美国)


目录

第一辑东方故事集

1、为乌衣造像

2、一场洪水的前兆

3、推窗远眺

4、白须翁

5、谁来演奏

6、逸闻的下落

7、神奇而特殊的印象

8、惘川

第二辑西方故事集

1、马可·波罗猜想

2、青春之火

3、神迷

4、靠近内心的敏感

5、一次胜利


精彩书摘

为乌衣造像

不同朝代都存在这样一部分人:他们聆听未道之言,遵从未颁之令,崇拜未竟之业。所有在他们眼中认为重要的部分都预示着一个大势。后来,我通过一些残篇断章,得知他们的作为,无一幸免地,被斥责为妄言。

无可否认,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留下了令人深思的契机。我是说,对他们的判断也是一种史学观。只是这些妄言,终究无法避免散佚的命运。[1]

某年盛夏,夕阳正浓,几个为庶民乌衣造像的石匠,从颜色槐黄的远山边沿走了过来。与之相望的一座楼上,一个书生模样的人,正凭栏远眺着他们风尘仆仆的身影。眼下正是一个动荡之年,他眼中的忧悒有一部分是来自大好疆土被割成无数碎片的事实。每个碎片即一个角落。如果这种想法成立的话,书生模样的人也是在某个角落眺望着他们的来临。此刻,他们循河而上,再过一座山,扈楼便闯入了他们的视野。扈楼曾被艳曲笼罩。如今,却空余漫长的静寂。河对面划过一条街巷。街东一间竹片插制而成的茅厕里蹲着一个人。每天的这个时间,他都在此处。每天这时间来到之前,他都从某个不为人知的地方冒出来,而后走上这条街巷,简单而熟练地打开茅厕的门,蹲下身体。从穿过街巷的灵巧步伐判断,他这个作为已不是一天两天。他是乌衣。据说,自从青衣来到此镇,他便每晚到这里出恭。庶民乌衣当然无法将对面扈楼上徐徐飘来的艳曲遗忘。后来,这些曲调常常出现在他的嘴上。每当他哼起那些调子,眼神无疑会透过竹片间的缝隙投向扈楼去。

“唱得好。”他一边出恭一边沉浸在动人的遐想之中。

“好吗?”楼上晴天碧四垂,楼前芳草接天涯。

“真好。”劝君莫上最高梯。

新笋已成堂下竹,落花都上燕巢泥。

“多好。”忍听林表杜鹃啼??杜鹃啼兮杜鹃啼。

此地在劫难逃。撰史者早已告诉我们结局,它将在一个月色迷蒙之夜成为众多碎片中的一片。导致这一结局的运动,是以屠户李斯图图为首领的小镇起义军。李斯图图万没料到酒后的一席话,竟起到了如此巨大的鼓动作用。第二天,在他酒醒以后,面对揭竿而起的人们,他的确深陷茫然。但是,茫然很快便被冉冉升起的骄傲掩盖了。

当李斯图图被大家架上卖肉的柜案时,他决定一不做二不休。后来,他们秘密策划起义方案,也是他第一个把手指向扈楼。他那种杀猪般的凛然赢得大家长久的喝彩。

行动日定于今天。扈楼对面茅厕里蹲着的乌衣,与昨天无任何分别。他刚停止哼唱,后脊被一片淡淡的月光照耀着。他选择挖一个小洞,这样才好把视线送上对面扈楼的二层去。扈楼上的青衣迎着和庶民乌衣同一片淡淡的月光歌唱起舞。她对面坐着镇上最大的官。镇上人对此可说是尽人皆知的。

李斯图图只道:“杀他是第一步。”

当石榴河左岸的乌衣从茅厕走出来时,右岸的大官员已酒醉得如同一个晃晃荡荡的灯笼。李斯图图带人埋伏已久。离他们不远的茅厕却被人遗忘。他带人在青衣开始唱曲前埋伏下来。天即将大亮。大家才开始从美妙醉人的乐曲声中苏醒过来。他们你看我,我看你,最后都看向李斯图图。

一个道:“我看——”

又一个道:“看什么?”

第三个道:“什么看什么?”

李斯图图道:“这样——我——”他拍拍胸口蓬勃的毛发,又道:“上去拿人。你们随后包抄扈楼!”

“我看——不行——”第四个道。李斯图图使劲看着暗处,却看不清是谁,生气地道:“要不——你——上去——”等了一会儿,黑暗中再没了声音。李斯图图舒了一口气。不料又传出一声:“我看——”

“不行?”

李斯图图大怒,他这才跟离最近的人宣布一个命令。他附在那人耳语:“捉住大官的,便称王!”

此人遵照李斯图图的指示,把命令传给了他身边的人。消息如此传布下去。最后,有人问刚才跟他说话的人:“真的?但是我还有个问题,你是谁?”

对方一听他说,忽然想到刚才告诉自己消息的人,他也不知道那人是谁??总之,关于“你是谁”的疑问像刚才那道命令一般制造了一场黎明前的回溯。如你所想,这个起义军的组成方式相当离奇。情势所迫,起义军不得不暂时放弃结识彼此的欲望。他们结成一条队伍在李斯图图的指挥下朝目标逶迤而去。庶民乌衣看见了那些黑影,以为来了歹徒。他脑中第一个念头便是青衣有难。于是,他以最快的速度过河,并奔上扈楼。上台阶没走几步便听见“啊啊”的尖叫声。他三步并两步地冲过去。当他将竹帘撩起时,青衣正和大官站在临河的窗口前你推我搡。大官见来了人,心里一慌,再加上长相难看的庶民乌衣进来时一边喊着“放手!”,一边从桌上抄起个铜质烛台。大官口中还未彻底喊出“歹人”,便一个没站稳,头一重栽入了河。大官入水时,李斯图图的队伍尚未上楼。等大家循着青衣呜呜的哭声上来一看。站在他们对面的人,站在青衣身边的人,令李斯图图后来都百思不得其解:“你小子。”

“你来干什么?”一个认识乌衣的人道。

庶民乌衣被大家吓住了。他面前的每个人都手持棍棒。他自然说不清为什么来。所以,只是看着给他家送过猪肉的李斯图图面露笑容。

“没什么为什么。你们呢?”等他平静下来,他这样问大家。

“我们来给王请安!”

至此,一个人的命运改变了方向。一个书生模样的人,从人群中走了出来。他来到庶民乌衣身边时,拱了一下手,而后转身向大家宣布:“以后,他不再是庶民,他是我们的王!”扈楼顿时一片跪拜之声。

在这片盛大喜悦的背后,我们还看到了李斯图图僵硬的表情。其实,长这么大,他除了想明白怎么把猪血放净、如何在骨缝间游刃之外,也再没想过其他事情,更不消说,想明白自己精心准备的一场起义的成果如何被别人抢走了。李斯图图眼睁睁地看着一国之王的位置像一个棒子骨一样从自己手心滑了出去。滑出去不要紧,关键是落到庶民乌衣这小偷不干不净的手里,他最觉得不解。忽然,一个声音喊他:“以后,杀猪宰羊,唯我李大将军。”李斯图图看了一眼新国王,又看了看周围严峻的形势,应一声:“我王万岁!”

顷刻间,河畔扈楼一片万岁万万岁万万万岁的喊声响了起来。

“谁拿住大官,谁便称王!”这句话使大官员淹死后,乌衣国王得以顺利进驻他向往已久的扈楼,轻而易举地把沿河方圆百里圈为领土命名为“青衣国”。

庶民乌衣倏忽成了青衣国的王。李斯图图成了青衣国的大将军。后来,乌衣觉得李斯图图长相凶神恶煞,每天在身边不舒心,便把当初那书生模样的人请来当了他的宰相。书生模样的人名叫青索图图。召他来时,他冷静地跪下身,而后低着头,喊:“我王——万岁。”

镇上人都知道乌衣的来路——此人原是石榴河畔打鱼人。后来,鲻鱼没打着,网给小偷偷了去,他也一气之下便做起了小偷。众人都认为他是一无是处的。其实,公正地说他在石榴河畔的打捞工作并非一无所获。譬如,他曾意外地捞上来一块刻有战乱新闻的龟甲。他是个闲散之人,平时便会以传播一些逸事来排遣偷窃失手的郁闷。他说外面乱了,今日国王,明日便是刀下厉鬼。对方不理他,他早已习惯。于是,自道:“乱了好,乱世出英雄!”

他可不管死活,死活是王的事情,而他一介草民。有时,他实在无聊也会为自己的身份发发愁。渔夫不是,小偷不是,商贩不是,嫖客也不是。

最后,他得意地道:“我不过一个沉浸在爱情中的混混啊!”



《遗闻集》是一部广受好评的文学作品,以其深刻的思想内涵、精湛的叙事技巧和引人入胜的情节,在读者群体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这部作品并非简单的故事堆砌,而是通过一系列看似独立却又环环相扣的片段,勾勒出一个宏大而又细腻的世界,探索着人性的复杂维度与命运的无常轨迹。 小说的主体结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线性叙事,作者独具匠心地采用了“集”的模式,将一个个独立的故事、一段段零散的片段、一则则鲜活的传说,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每一个“闻”都如同遗落在时光长河中的珍珠,闪烁着独特的光芒,却又共同折射出某种更深层次的意义。这些“遗闻”并非凭空而来,它们深深植根于某个特定地域的历史土壤,汲取着古老民俗、民间传说、以及那些被官方史书所忽略的个体命运的养分。 作品的叙事视角是多样的。有时,它以一个旁观者的冷静、客观的口吻,细致描绘人物的言行举止,捕捉场景的微妙变化;有时,它又切换到人物的内心独白,让读者得以窥见角色深藏的恐惧、渴望、以及对自我价值的追寻。这种叙事视角的灵活切换,不仅增强了故事的立体感和感染力,更引导读者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和解读那些发生在个体身上的悲欢离合。 《遗闻集》的人物塑造是其最突出的亮点之一。书中出现的角色,无论篇幅大小,都栩栩如生,仿佛就是我们生活中的某个人。他们不是扁平的脸谱化形象,而是拥有复杂情感、矛盾心理、以及各自成长经历的鲜活个体。例如,那位在战乱年代坚守家园的老人,他眼神中的沧桑背后,是对故土深沉的眷恋和对逝去亲人的无尽思念;又如,那位在繁华都市中迷失自我的年轻人,他的每一次挣扎与呐喊,都映射着现代社会中普遍存在的身份认同危机与精神困境。作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展现了他们在命运洪流中的挣扎、妥协、反抗与坚守,将人性的光辉与阴影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作品的主题是深刻而普适的。它并非局限于某一个时代或某个地域,而是通过那些具体的故事,触及了人类共通的情感与思考。其中,“遗忘与记忆”是一个反复出现的核心命题。那些被遗忘的细节、被掩埋的真相、被时间侵蚀的记忆,在作者的笔下重新焕发生机。作品探讨了历史的偶然性与必然性,审视了个人在宏大历史叙事中的渺小与伟大。它也深入挖掘了“失去”的概念,包括亲人的离散、家园的破碎、以及理想的幻灭。然而,作品并非一味地宣扬悲观主义,而是在对“失去”的深刻反思中,寻找“获得”的可能性——那些通过苦难沉淀下来的智慧,那些在绝望中迸发出的生命力,以及那些即使在最黑暗时刻依然闪耀的人性光辉。 《遗闻集》的语言风格独树一帜。作者的文字沉静而有力,带着一种古老的韵味,却又充满现代的智慧。他善于运用意象化的语言,将抽象的情感具象化,让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例如,在描写某个角色的孤独时,作者或许会用“夜色如墨,吞噬着山峦的轮廓,只留下风吹过枯叶的沙沙声,如同他胸腔里无声的叹息”来烘托;在描绘一段逝去的感情时,则可能用“曾经以为会在掌心开出花来的爱恋,如今只剩下枯萎的枝桠,在记忆的风中发出细微的响声”来渲染。这种细腻而富有张力的笔触,不仅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更使得那些隐匿在字里行间的深意,能够被读者更深切地体会。 这部作品的结构精巧,虽然由独立的“遗闻”组成,但它们之间并非毫无联系。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会逐渐发现不同故事之间存在着某种微妙的关联,可能是人物之间的隐秘联系,可能是同一事件在不同视角下的呈现,也可能是某种精神气质的暗中呼应。这种层层递进的叙事方式,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更引导读者主动去构建故事之间的联系,参与到文本的解读过程中,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阅读体验。 《遗闻集》的成功,还在于它敢于触碰那些敏感而现实的问题。它不回避历史的伤痕,不回避人性的弱点,但它也绝不因此而陷入虚无。相反,作品中的人物,无论身处何种困境,总会展现出一种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可能曾经犯错,可能曾经跌倒,但他们从未完全放弃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的向往。这种对生命韧性的赞颂,是《遗闻集》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此外,作者在作品中对细节的把握,堪称炉火纯青。无论是对一个场景的景物描写,还是对一个人物微小表情的捕捉,都显得异常精准。这些细节并非可有可无的装饰,它们往往是推动情节发展、揭示人物内心、或烘托主题的关键。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深入挖掘,作者使得整个故事更加真实可信,也让读者能够更清晰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那个地域的独特氛围。 总而言之,《遗闻集》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文学作品。它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深刻的思想内涵,鲜活的人物塑造,以及精湛的语言技巧,为读者提供了一次关于人性、命运、历史与记忆的深刻的阅读体验。它不仅仅是一本小说,更是一面映照我们内心世界、激发我们对生命进行深入思考的镜子。这部作品的价值,在于它能够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引起不同背景、不同年龄读者的共鸣,并在读者心中留下久久回味的力量。每一次阅读《遗闻集》,都仿佛是在进行一场心灵的对话,一场跨越时空的探险,一次对生命本质的追寻。它以其丰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证明了文学作品在探索人类生存境遇方面所能达到的高度。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文学构造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展现出一种罕见的、非主流的美感。它的结构并非线性叙事,更像是一座由无数精巧的亭台楼阁组成的园林,你可以在任何一个节点停下,欣赏其独特的风景,然后通过一条看不见的路径,自然地过渡到下一个场景。语言风格上,它时而清峻如山泉,时而浑厚如陈酿,那种节奏的转换,极具韵律感。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观时所流露出的那种哲思——山川河流并非背景,而是参与事件的主体,它们沉默地见证着人间的悲欢离合,并以永恒的姿态反衬着人类的渺小与匆忙。这本书的阅读体验,与其说是在“读”一本记录,不如说是在“品”一坛窖藏已久的老酒,每一口都有不同的层次感和回味,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去探寻那些初次品尝时可能遗漏的复杂香气。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震撼的地方,在于它对于人性复杂面的毫不留情。很多历史记载总是倾向于将人物脸谱化,但在这里,即便是那些在正史中被定性的“好人”或“坏蛋”,都被赋予了多重的、甚至互相矛盾的面向。作者似乎对人性中的幽微之处抱有深刻的洞察。比如,对一个贪官的描述,他着墨于其对侍妾的深情和对乡野童年的怀念,这些看似“温情”的细节,反而将他的罪恶衬托得更加真实和令人不寒而栗。这种对“灰色地带”的探索,极大地丰富了我对那个时代人性的理解。它告诉我,历史不是简单的黑白对弈,而是一团由无数微小欲望、恐惧和偶尔闪光的美德交织而成的复杂织物。读完后,我对“好人”和“坏人”的定义都变得更加谨慎和审慎。

评分

拿到这本装帧朴素的书时,我本以为会是一本寻常的古代笔记合集,但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扑面而来的、带着油墨香和陈旧纸张气息的文字牢牢抓住了。作者的叙事手法实在高妙,他似乎不是在“讲述”故事,而是在“还原”现场。那些关于市井百态、士绅轶事、甚至是一些鲜为人知的民间迷信的描摹,精准得令人汗毛倒竖。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其中几篇对特定历史时期社会心理的刻画,那种在压抑与狂热间摇摆的集体情绪,被作者用近乎白描的手法勾勒出来,没有多余的渲染,却比任何宏大叙事都更具穿透力。比如,其中一段写到某地官员更迭之际,百姓们微妙的眼神交流和小心翼翼的试探,寥寥数语,却将那个时代的微妙权力和恐惧表现得淋漓尽致。读罢掩卷长思,我感觉自己仿佛在那个时空中短暂地驻足过,看到了那些被主流历史忽略的、活生生的灵魂的挣扎与欢愉。这本书的价值,恐怕不在于它记录了多少“大事”,而在于它细微入微地捕捉了那些构成历史底色的“小事”与“人情”。

评分

老实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有些挑战性的,尤其是对于习惯了快节奏信息输入的人来说。它的文字密度极高,用词考究,很多地方需要反复揣摩才能领会其深层含义。这绝非一本可以轻松“扫读”的书籍。我花了大量时间去对照一些背景知识,试图理解作者引用的典故和某些地方性的称谓。但正是这种需要主动投入精力的过程,带来的收获才更为丰厚。我感觉到,作者似乎并不在乎“读者体验”的流畅性,他更看重的是信息的原始形态和思想的完整性。其中关于某些古代工艺流程的描述,精准得如同技术手册,但又被优美的文笔包裹,形成了一种奇特的张力。每次攻克一个难懂的段落,都有种成功解谜的快感。它要求你慢下来,用一种近乎考古学家的细致,去挖掘每一个词语背后的时代沉积。

评分

我通常对这种偏向“杂谈”性质的书籍抱有一种审慎的态度,总怕内容东拉西扯,缺乏核心的论点支撑。然而,这本书却展现出一种惊人的内在逻辑和文脉连贯性。它的章节之间,看似跳跃,实则暗流涌动,仿佛作者在铺设一张巨大的、由无数个微小观察点构成的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光怪陆离的民间传说和博物学片段时的冷静克制。他没有急于下定论,更没有用现代的理性去简单粗暴地“祛魅”,而是将其作为那个时代认知世界的一种真实载体来呈现。这种“在场感”非常强烈,你仿佛能闻到那些被记录的物件散发出的气味,感受到描述情境下的温度和湿度。它更像是一面打磨光滑的镜子,映照出过去某个特定时空下的真实光影,没有褒贬,只有纯粹的记录与凝视。这种不加修饰的叙述,反而让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片段,获得了历史的重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