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共4卷,展现了近半个世纪来俄国社会变迁的全景图,描写了民粹派的瓦解、马克思主义的传播、1905年革命、一次大战和二月革命等重大事件,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的尖锐冲突,并在着重考察了俄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高尔基(1868—1936),具有世界影响的著名作家,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苏联作家协会的发起人和D一任主席。除小说、戏剧外,还写有大量文艺理论著作,对多民族苏联文学的发展和世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重大影响。代表作有《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阿尔塔莫诺夫家的事业》《克里姆·萨姆金的一生》等。
目录
第一部
第二部
第三部
第四部
克里姆出生的头几年,正是少数人为了自由和文化进行殊死斗争的岁月。这些人英勇地、赤手空拳地置身于“铁锤与铁砧”的夹击之中,置身于天才的日耳曼公主的冥顽不灵的后代所领导的政府和在农奴制度下变得愚昧无知的民众中间。正直的人们理所当然地憎恶沙皇政权,不约而同地诚心诚意地爱上了“人民”,前去唤醒他们,拯救他们。为了更容易地爱上庄稼人,他们就把庄稼人想象成一种具有特殊精神美德的人,给他们戴上无辜受难者的桂冠,点缀上神圣的光环;把他们肉体上的痛苦,看得比俄罗斯优秀人物,在残酷的现实重压之下所遭受的精神折磨,还要高尚得多。
当代最敏感的诗人的愤怒呻吟,就是那个时期的悲壮赞歌;他大声疾呼,向民众提出一个惊心动魄的问题:
你这精力充沛的人啊,
是幡然悔悟,还是由命听天?
凡是能做的,你确已竭尽全力,
编了一首如泣如诉的歌,
难道就永远心安理得?
那些为文化创作自由而斗争的战士遭受了无数苦难和折磨,然而,逮捕、监禁和把成百上千青年流放到西伯利亚,并没有削弱,而是使他们反抗残酷的巨大国家机器的斗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尖锐了。
萨姆金家在这场斗争中也有人遭殃:伊万的大哥雅科夫坐了将近两年的监牢,后来又被流放到西伯利亚;在流放期间他曾企图逃跑,但是被抓到以后,又转押到图尔克斯坦的一个什么地方去了。伊万·萨姆金也没有逃脱逮捕和监禁的厄运,后来他被从大学里开除了。维拉·彼得罗夫娜的堂兄,也就是玛丽亚·罗曼诺夫娜的丈夫在押往亚卢托罗夫斯克流放的途中,死在客栈里了。
一八七九年春天,索罗维约夫发出了决战的枪声,当局用最野蛮的手段把它镇压了下去。
当时有几十个英勇果敢的男女,参加了对这个专制暴君的单打独拼的斗争,他们像追逐野兽一般,追逐他达两年之久,终于把他刺死,但又立刻被他们自己的一个同志出卖了;此人自己也曾企图刺杀亚历山大二世,不过据说就是他自己扯断了放在沙皇御用列车底下的地雷导火索。这次遇刺身死的皇太子亚历山大三世,因此对这位曾谋杀他父皇的人赏赐了“光荣公民”的称号。
当这些英雄们被剿灭以后,人们照例要怪罪他们,因为他们虽说激起了希望,可又不能兑现。那些站在远处,同情地注视着这种力量悬殊的斗争的人们因失败而产生的灰心丧气情绪,远比那些保全了性命的战士的亲友沉重得多。许多人很快就明智地把自家的大门关上,把那批英雄人物的幸存者拒之大门以外了。这些人昨天还受到人们的赞扬,如今只能败坏他们的名声了。
当时对于“个人在历史创造过程中的作用”渐渐流行一种怀疑论,但经过几十年,这种论调又被对于弗里德里希·尼采的新主人公“淡黄头发的恶棍”的过分狂热所取代。人们很快就变聪明了,都同意斯宾塞的见解,认为“铁石心肠的人不会有高贵的情操”,同时把自己的精力和才华都集中到“自我认识”,集中到个人生活的问题上,很快地接受了“我们的时代不是大有作为的时代”这个口号。
一位最有天才的艺术家对于恶势力的感觉是如此惊人的敏锐,仿佛他自己就是邪恶的创造者,是自我暴露的恶魔。这位艺术家在这大多数老爷们也和他们的仆人同样是奴隶的国度里,歇斯底里地喊道:
“安分些吧,骄傲的人!忍耐些吧,骄傲的人!”
另一位天才,也跟着他大声疾呼地喊叫,危言耸听地证明,只有一条道路——“勿以暴力抵抗邪恶”的道路可以通向自由。
一部“认识俄罗斯”的总结——告别之书
……高尔基立意要在《萨姆金》中以编年史般的形式描绘从1880年代到十月革命后俄罗斯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通过那一整个时代社会各阶层代表人物的活动,勾画出各种观念、思潮、流派的交嬗演变,由此而认识俄罗斯人、特别是俄罗斯人的精神生活这一“斯芬克斯之谜”。在致罗曼·罗兰的一封信中,作家还说:“我赋予这部长篇小说以对我所创作的所有作品进行总结的意义。”那么,《萨姆金》的“总结”、“告别” 的意义究竟在哪里呢?
……
研读这部小说,联系作家以往描写知识分子的诸多作品,的确能够感觉到渗透于其中的一种告别过去的内省意识。这和高尔基对于知识分子的看法发生某种变化密切相关。关于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心理、文化使命、历史作用和命运道路的观察与思索,在他的整个思想发展中一直占有重要位置。在早期描写知识分子的作品中,作家曾抨击过他们安于现状、无所追求,缺乏社会热情,忘却使命感,在平庸无聊的生活中打发光阴。然而,1905年革命和后来的十月革命年代里俄国小市民和农民群众所暴露出来的无为主义、宿命论思想、无政府主义、残酷性等精神心理痼疾,却使作家在痛切地发现本民族性格落后面的同时,产生了对于知识分子的期望与推崇。……
但是,20年代中期以后,高尔基的看法却逐渐有所改变。斑驳陆离、纷繁复杂的现实把俄国知识分子在动荡的历史年代的选择、分化、蜕变和沉沦无情地展露在他面前。这种现象既决定了作家难以继续坚守自己以往关于知识分子的见解,也引发了他一种无可名状的遗憾。于是,反思、自省、和过去告别的意识便油然而生。如果说,优秀、正直的知识分子是俄罗斯民族性格中健康而强有力的一面的集中体现者,也拥有把本民族整体的精神文化素质提高到现代水平的使命意识,并始终矢志不渝地守护着民主、科学和人道的社会理想,那么,另一部分政客化、市侩化的知识分子则代表了民族心理的消极面,显示出民族劣根性作为一种“集体无意识”在现代人身上的顽强延续。况且,前者真诚而无私的努力不仅往往收效甚微,而且常常不能为普通民众所理解并获得广泛的支持;而后者却由于“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每每成为左右逢源、游刃有余的成功人士。这两者的处世方式、价值观念和人生追求,都在无形中对世人的道路选择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并造成了整个民族走向现代的困阻和艰涩。当着高尔基意识到知识分子本身的复杂性,当他发现俄国知识分子既是俄罗斯民族文化心理传统的产儿,又是民族性格的体现者,而知识分子的追求、作用和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时,他便认定对俄国知识分子这一特殊阶层进行一番历史的再考察已经成为无可回避的课题。于是,作家便把自己晚年的探索激情几乎全部倾注到《萨姆金》的创作上来。因此,这部长篇巨著不仅是他过去描写知识分子的多部作品的总结,更体现了他关于知识分子的旧有认识的更新与深化。
不过,不能简单地认定《萨姆金》显示了高尔基对俄国知识分子的态度发生了从信任与推崇转向否定与批判的变化。……
显然,在高尔基看来,俄国知识分子并非是只能受到批判和谴责的对象。作家既看到了他们的弱点和不足,也认识到他们的历史作用,还十分了解他们的命运与社会历史环境及文化传统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从这里可以发现高尔基构思《萨姆金》的基本思想。他结撰这部巨著,并不是为了揭露、批判和谴责萨姆金等知识分子,而是为了展示俄国知识分子的精神心理面貌及其赖以形成的复杂条件和土壤,发掘其文化内涵。整个作品中最主要的篇幅,其实是用于再现“萨姆金性格”形成的历史与文化环境,在他的人生轨迹和40余年间俄罗斯生活、特别是各种社会思潮走马灯般变换的纠结中,经由无数画面、事件、场景和细节,致力于揭示出主人公为何恰恰走出了“这一条”道路,并由此而探讨俄罗斯历史、文化与一代知识分子命运之间的有机联系。作家为自己设定的“认识俄罗斯”的创作目标,具体而言应当是努力认识民族文化心理的基本面貌与特征,对民族旧文化进行批判性审视,为促进这一文化的历史性转换提供不可或缺的思想资源。
2016年9月于南京
关于人物塑造,我得说,这是这部作品最让我感到震撼的地方之一。那些鲜活的个体,他们身上的那种“不完美”——是的,就是那种让人拍案叫绝的、真实的“不完美”——让他们彻底站立了起来。他们不是符号,不是某种道德观的载体,他们是活生生的人,有着自相矛盾的欲望、时而高尚时而卑劣的动机。我尤其对其中一个配角的命运线印象深刻,他的行为逻辑看似荒谬,但作者却用一种近乎慈悲的笔调,层层剥开了他行为背后的时代困境和个人局限,让你在谴责的同时,又不得不感到一丝心酸的理解。这种对人性的复杂性不加粉饰的展现,让阅读过程充满了思辨的乐趣。我常常在合上书页后,需要花上几分钟来整理自己的思绪,思考如果是我处于那个境地,我会如何抉择。这种“代入感”并非是通过简单的情感共鸣达成的,而是源于作者对人心理结构精妙的解构和重塑。这简直是一部活生生的心理学案例分析集,只是它的载体是如此优美而富有文学性。
评分读完第一部分之后,我最大的感受就是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气息,仿佛一下子被卷入了一个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中,空气中都弥漫着那个年代特有的尘土和气息。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对于环境的描绘,不是简单的背景板交代,而是真正融入了人物的呼吸和情感之中。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特定场景中光线的捕捉,那种微妙的光影变化,就深刻地暗示了人物当时内心的挣扎与矛盾。这不是那种追求情节高潮的写作手法,它更像是一台慢镜头下的纪录片,用近乎苛刻的精确度,记录下生命中那些容易被忽略的瞬间。这种叙事节奏,初看或许会让人觉得有些缓慢,但只要你愿意沉浸其中,就会发现每一个看似平淡的段落,都像是一块精心放置的基石,为后续的复杂结构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我欣赏作者这种不急于求成的态度,他似乎更关心“如何成为”而非“发生了什么”,这对于我这种追求深度体验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种享受。它迫使我放慢自己的阅读速度,去品味那些潜藏在文字背后的潜台词和未明言的情绪暗流。
评分这本书,说实话,初捧之时,只觉书脊沉甸甸的,那跨越四卷的篇幅,已然预示着一场漫长而深邃的阅读旅程。我原本对这种宏大叙事有些敬畏,担心会陷入冗长和枝蔓的叙述中无法自拔。然而,随着指尖摩挲着烫金的书名,一种奇特的期待感油然而生。这不是那种一眼就能看穿底细的畅销书,它更像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璞玉,需要时间去细细打磨,去感受其中蕴含的重量和纹理。我特别留意了作者的署名,一个在我阅读圈子里略显陌生的名字,这反倒激起了我的好奇心——究竟是何等故事,才能撑起如此浩瀚的篇幅?装帧设计透露着一种古典的、不事张扬的质感,让人联想到那些需要静下心来,伴着一杯热茶,在黄昏时分才能细品的经典文学。这种对实体书的尊重感,本身就是一种吸引力,它暗示着内容不会是肤浅的流行语汇堆砌,而更可能是对人性幽微之处的深刻挖掘,是对时间流逝和个体命运的哲学沉思。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能与书中的主角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看看他如何在这波澜壮阔的人生画卷中,留下属于他自己的独特笔触。
评分随着卷册的推进,叙事结构开始展现出令人惊叹的复杂性。它不再是线性的,而是呈现出一种精巧的、螺旋上升的模式。作者似乎非常擅长运用“回溯”和“插叙”的手法,但高明之处在于,这些穿插和回溯并非是为了制造悬念,而是为了提供不同视角的参照物,让我们对已发生的事情产生新的理解和共鸣。这就好比你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同一座雕塑,每次都有新的光影和细节浮现。更妙的是,不同卷册之间的主题是相互呼应的,开头看似不经意的某句对话,在后面章节中会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被重新引用或颠覆,形成一种文学上的“闭环”。这种精心的布局,让我对作者的掌控力感到由衷的敬佩。它要求读者保持高度的注意力,但回报是丰厚的——一种整体性的、逻辑严密的艺术体验。这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就忘的“快餐文学”,它在你脑海中构建了一个可以反复进入和审视的思维迷宫。
评分最后要谈谈语言风格上的多变性。如果说早期篇章的语言是沉稳、内敛,带着一种十九世纪文学的庄重感,那么在后来的部分,尤其是在描绘冲突和内心爆发的场景时,作者突然转换了一种极为锐利、近乎现代主义的碎片化表达。这种风格上的跨越,非但没有让人感到突兀,反而精准地契合了人物心境的剧变。当世界观崩塌时,语言的结构自然也会随之解体,作者对此把握得炉火纯青。这种对不同语言肌理的驾驭能力,显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广阔的视野。读到那些情绪高昂的段落时,我甚至能感受到文字本身在纸面上跳跃的节奏感,仿佛能听到笔尖划过纸面的摩擦声。总而言之,这是一次从形式到内容的全面、且令人满足的阅读体验,它挑战了我的阅读习惯,同时也极大地拓宽了我对小说艺术可能性的认知边界。
评分单纯为收藏用。有机会耐心细读。
评分换了一回。试读,感觉译的还不错。
评分我是现在我们学校没有课都可以接受采访
评分好书趁早买!
评分我是现在我们学校没有课都可以接受采访
评分通过阅读这部小说,可以了解俄国十月革命前几十年丰富多彩的历史.
评分非常厚四大本,高尔基扛鼎之作。
评分红红火火恍恍惚惚
评分一次大战和二月革命等重大事件,以及各种社会思潮和文化思潮的尖锐冲突,并在着重考察了俄国知识分子的历史命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