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清宫档案解读

新清宫档案解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屈春海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清宫
  • 档案
  • 历史
  • 研究
  • 文化
  • 帝王
  • 宫廷
  • 解读
  • 近代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036627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547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8
字数:3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这是第1历史档案馆研究员屈春海在工作中写的论文,在编辑过程中发现,每一篇论文都是一个清宫小故事,而且这些故事均是真实的第1手资料。对当今社会上流行的戏说清朝有正史作用。为此去除论文痕迹,配以清宫中的图片呈现给读者。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讲述清宫档案中的一些小故事,作者均为第1历史档案馆的研究人员。他们从事档案研究几十年。潜心研究和挖掘历史史实,在研究中撰写出一篇篇脍炙人口的小故事,让人们皇宫秘档中了解一个真实的清宫历史,使读者更加清楚,电视剧里面的哪些是演绎的,哪些是历史真实的,哪些史实依旧存在着争议。本书内容除了尘封百年的原始秘档外,还配有许多鲜为人知的珍贵照片,这些照片均为作者亲自拍摄,给读者感悟到真实的宫廷文化。对读者了解清史、研究清史都是不可多得的珍贵史料以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屈春海,生长于北京市海淀区,大学本科学历。1969年初服役于中国民航沈阳管理局第十飞行大队。1974年复员分配到中央档案馆。现供职于中国第1历史档案馆任整理编目部副主任研究馆员;北京市文保文物坚定中心特聘文物鉴定专家、中国文物学会培训高级讲授专家。先后从事图书管理、历史档案征集鉴定、明清档案整理著录工作多年。著作:《外国人镜头中的八国联军——辛丑条约拜年图志》《清代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档案史料汇编》《外务部中英关系档案史料汇编》等。

精彩书评

这是一部以档案为资料写的一篇篇小故事,故事情节真实可靠,有据可查,配以作者精彩的文笔和精美的图片,使得该书深受广大读者喜爱。尤其是其史料价值,对研究清史有参考作用。

目录

目录
清代中央机构文书保密制度1
清代官方文书印信9
清代奏折15
明清诰命和敕命22
清代的表与笺28
康熙帝六次南巡33
载淳皇帝丧仪活动及其死因探秘37
皇宫医案破解光绪猝死之谜48
真龙天子的医疗与保健64
光绪梓宫出殡始末78
正说刘墉82
革命党人吴樾殉难——从一张罕见历史照片谈起89
清代钦天监91
清代方略馆“方略”的纂修96
清末的军事图书馆104
清代第一贪污大案106
清代京师治安防务机构步军统领衙门述略130
清紫禁城禁门护卫制度述略136
清末司法改革对皇族司法制度之影响142
事事非非话滇案152
光绪年间中英“高升”轮索赔案述要171
晚清中美茶叶贸易179
清末中德关于《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的交涉189
清政府参加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后的政策调整203
李圭——参加世博会的中国第一人213
乾隆朝文化使者王文治——出使琉球诗文考析217
中国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银行229
清政府派出的首支赴欧旅游考察团231
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236
从清宫档案看驻巴拿马总领事馆的设立241
清末福建官脑局兴办始末253
清末延长油矿建立述略261
朱东海兴办玉泉山啤酒汽水公司269
清末天津有轨电车公司的建立273
清末中国电报总局初创280
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部电话机291
清末的通信线路保护293
晚清海军留学英法述析295
清末留日学生事件对留学政策之影响310
档案落入敌手谈判惨遭败绩——清代广东衙门档案
流失英国始末326
慈禧西逃卖国议和329
百幅原版照片再现百年庚子国耻
六千清宫珍档揭露联军侵华内幕343目录
清代中央机构文书保密制度1
清代官方文书印信9
清代奏折15
明清诰命和敕命22
清代的表与笺28
康熙帝六次南巡33
载淳皇帝丧仪活动及其死因探秘37
皇宫医案破解光绪猝死之谜48
真龙天子的医疗与保健64
光绪梓宫出殡始末78
正说刘墉82
革命党人吴樾殉难——从一张罕见历史照片谈起89
清代钦天监91
清代方略馆“方略”的纂修96
清末的军事图书馆104
清代第一贪污大案106
清代京师治安防务机构步军统领衙门述略130
清紫禁城禁门护卫制度述略136
清末司法改革对皇族司法制度之影响142
事事非非话滇案152
光绪年间中英“高升”轮索赔案述要171
晚清中美茶叶贸易179
清末中德关于《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的交涉189
清政府参加比利时万国博览会后的政策调整203
李圭——参加世博会的中国第一人213
乾隆朝文化使者王文治——出使琉球诗文考析217
中国在海外开设的第一家银行229
清政府派出的首支赴欧旅游考察团231
1907年:北京—巴黎汽车拉力赛236
从清宫档案看驻巴拿马总领事馆的设立241
清末福建官脑局兴办始末253
清末延长油矿建立述略261
朱东海兴办玉泉山啤酒汽水公司269
清末天津有轨电车公司的建立273
清末中国电报总局初创280
中国人自己制造的第一部电话机291
清末的通信线路保护293
晚清海军留学英法述析295
清末留日学生事件对留学政策之影响310
档案落入敌手谈判惨遭败绩——清代广东衙门档案
流失英国始末326
慈禧西逃卖国议和329
百幅原版照片再现百年庚子国耻
六千清宫珍档揭露联军侵华内幕343

精彩书摘

清代中央机构文书保密制度清王朝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八年,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高度发展和进一步加强。为了进一步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清王朝统治者在吸取历代封建王朝经验的基础上,以皇帝政务活动为中心,建立了一整套文书工作机构和以“诏令文书”、“题奏文书”为保密重点的文书保密制度,对有效地指挥和控制臣僚,维护国家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中央文书机构保密制度
清代文书机构同文书保密制度有着;重要、;密切的关系。
康熙九年(1670),成立内阁,作为承宣谕旨、传达政令的中枢机构。京城内外臣僚呈奏的题本,由内阁草拟票签,或奉旨改签,下阁后谕旨及折奏,则传知各衙门抄录遵行,题本则发六科传抄。资料来源:《光绪会典》第2卷。
内阁对于传抄的文件实行发文监督和承办监督制度。乾隆三年(1738)规定:“凡该部抄写谕旨到部,应令该部于三日内将某日某司员钦奉谕旨之处,详细载叙于文内,用堂印行文内阁存案,则内阁有该部抄领之印文,该部也有说堂之印稿(正式公文底稿),均属稽查有据,益为详审。”同时,为了防止“混蒙迟延之弊”,又实行连锁监督制度。乾隆四年谕:“本章出入关系重大,防微杜渐不可不慎。嗣后凡有应发本章,批本处未发,内阁即奏闻,内阁未发,部院即奏闻,不必转相询问,庶将来混蒙迟延之弊可以永杜矣。”资料来源:《光绪会典事例》第14卷。
雍正七年(1729)设立军机处后,文书保密制度不断加以完善。为防止泄密,军机处所用听差皆选用十五岁以下不识字的幼童;京官文职官员三品以上,武职官员二品以上,外官文职督、抚、司道,武职官员提督、总兵以上各大员子弟,均不得充任军机章京。资料来源:《枢垣记略》第13卷。军机处军机章京办事处,各部院大小官员不得擅入,其窗前、阶下均不得有闲人窥视,文武满汉大臣俱不准至军机处同军机大臣谈说事体,违者重处不赦。资料来源:《枢垣记略》第14卷。
图1皇史宬
道光三十年(1850),军机大臣祁隽藻拟定了《军机处章程》九条,其中同文书管理和保密制度有关的条款是:
(1)军机处应立用印簿。于用印之日,满汉章京内轮派一员,监印登簿画押。用过印封、印花数目,于下一次清印时核对。
(2)兵部送来印花数目,应与用过数目详细核对。
(3)字寄中遇有秘密查办事件,于承旨后派章京一二员在堂上缮写,密封呈递,发下后仍由堂上用印,封交兵部领去;将底稿押封封记,俟查办事竣,再行拆封登档;如果有泄露,查明缮写之章京严参。
(4)逐日改定草稿,应责成每日该班章京与领班章京共同检齐焚销。
(5)每日明发谕旨同奏折交内阁发抄,寄信印封夹板交兵部驿递;速议事件,交各衙门领去,应严饬各衙门仍遵照旧有堂谕,承领事件人员未到,传领时不得进入军机处值房,违者参处。并严令各衙门人员,不许在军机堂并章京、值房阶外附近处站立窃听。
……
(7)军机堂章京、值房苏拉人等,由堂司随时稽查,其方略馆供事、苏拉、厨役,应责令满汉提调、收掌各员认真稽查,毋许任意出入,滋生事端。仍密访如有串通在外闲人,将补授官员等事,事先送信报喜者,即行革役究办。
……
(9)军机档册两份,一存方略馆,一存圆明园。该章京等在内该班,不及兼顾园中值房,应片行圆明园八旗值宿官、兵丁小心守护,如有应行取用档案,开单交片提取,派员领回。资料来源:《皇朝续文献通考》第123卷。
清代中央有两个总收文机构。一个是通政使司,负责接收各省衙门递京题本,送交内阁及有关部院,并检查本章违式及程途稽限等事。另一个是奏事处,为皇帝内廷的机要文书机构,专司传宣谕旨,收发秘密奏折,登记簿册。接收奏折时要检查是否符合递折规定,不符合规定者,拒绝接收。自成立奏事处后,一切密奏文书,不由通政使司接收,而直达奏事处直接呈皇帝拆阅。
清王朝这些文书保密制度,在其统治期间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诏令文书的保密制度
诏令文书根据其性质,可划分为“明发上谕”和“寄信上谕”。明发谕旨的秘密程度要低一些。由军机处颁发的“寄信上谕”,也叫“密谕”、“廷寄”,是为告诫官员、指授兵略、查核政事及责罚等事专门寄某省某人或数人数省的秘密谕旨。它具有秘密和速达的性质,为此也称为“密寄”。根据受文者的官级、地位不同,寄信又分为“字寄”和“传谕”两种文书形式。
寄信谕旨是由军机大臣奉旨以寄信的形式向承旨人传达上谕。军机处军机大臣拟旨,除皇帝随时特交外,经常是根据皇帝对奏折的批示办理。自乾隆朝开始,逐渐成为军机章京之专职。但机要重大之事,皇帝则召见军机大臣口授谕旨,太监不得在侧。军机大臣承旨后,自拟进呈,经皇帝审定后,交军机处发出。
军机处承办谕旨是极其迅速和缜密的,一般从接折、阅折、觐见、请示、草拟、审阅直至誊清,全部过程要在当天完成,次日呈皇帝审阅、交发。遇有紧要事情,连夜办理,一两个时辰即可发出,由此可见军机处办事效率之高。军机处尤其重视保密,严格接交,手续严密。谕旨文书收发登记,必画押存查;个人承办的事件,不得任意泄露;不经由自己之手办理的事,不准过问;办理撰书寄信谕旨,办理皇帝批改的奏折及国书等秘密文件,均须在军机堂上办理;其兼理部院稿件,不准到军机处办理,本管司员不准到军机处回事。凡办理秘密事件时,军机大臣指派一两个章京承旨,在军机堂上缮写后,将缮写清楚的密件密封呈递,由军机处进行封发,并钤盖军机处银印,交兵部捷报处递送,并将底稿押封存记。
廷寄谕旨,封面书写收件人姓名者,须交本人拆阅,如本人不在,代理人不得拆阅。寄信密谕,则写明军机大臣密寄,交驿站驰送,如有泄露、沉匿、擅自拆阅者,关系军务的按军法从事,事关军需粮饷、调遣兵丁及官员开调参革的处以流罪。雍正三年(1725)规定:“将泄露密旨者,照泄露军事秘密治罪”;“朕所降密旨,俱系国家紧要事件。岂不重于军务,而可轻泄,以贻害乎?嗣后若有此等,一经发觉,该部概照泄露军机治罪”。
为了确保其交发事件的秘密性,军机处还建立了催办和稽查制度。如乾隆朝规定:“军机处承办发交的满汉章京,将逐日所发上谕及折奏事件,每届十日汇开一单,交与内阁票签处并转交各衙逐一查对,如十日并无遗漏,即于单日注明交回。”资料来源:《光绪会典事例》第15卷。
谕旨文书,在行文过程中执行的一整套严格的保密制度,对维护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臣僚题奏文书的保密制度
清代臣僚上奏,有着一整套的文书保密规定,随着中央机构的政务日益增多和繁杂,臣僚上奏于皇帝的文书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着,而这种发展变化,完全是为了适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需要。
臣僚进呈皇帝的本章,有题、奏、表、笺之分。这里仅就题本、奏折的文书保密制度做一介绍。
题本清代臣僚上奏公事,采用题本。为了加强题本的保密,明确规定:“凡是秘密及参劾本章,俱着实封进呈。”资料来源:《光绪会典事例》第13卷。“一切本章、咨呈文件,有案事关紧要及缉拿人犯,内外各衙门应密封投递,各该管官应谨慎办理,以防泄漏。”资料来源:《光绪会典事例》第1015卷。
雍正十三年(1735)规定:“通政使司接收各省题本,待送内阁五日后,再将随本揭帖交提塘官分授各部科,以防书吏传誊漏泄之弊。”资料来源:《光绪会典事例》第1042卷。除了揭帖之外,雍正七年(1729)又规定:“内阁本章及各衙门档案,皆应于正本之外建立一副本,另行收贮,以备查对之用。”资料来源:《雍正上谕》。副本制度的建立,对于防止奸胥猾吏隐藏改换本章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凡由内阁发出的密件题本,由六科登号,以原封送部,并取得承领官收据,附在号簿上,等该部办理完毕,仍密封送六科,年终由六科交回红本处收贮。资料来源:《光绪会典事例》第1014卷。红本科抄,承办官应详细校对,如果校对疏忽,文字有所增漏,罚俸六个月;凡未经批发之本,即抄写刊刻图利者,该主管官员失于察觉,罚俸一年;上一级主管监察官员没有尽到检查之责者,罚俸六个月。
所有在京各衙门,抄报总由公报房抄发,如有讹传和泄漏等弊交部治罪。在京各衙门的题奏事件,未给发抄不得互相谈论,如有泄漏,将承办官降一级留任资料来源:《钦定吏部则例》。。
如有缜密之件,待科抄到部十日后,方许抄发,如有《邸报》先于部文者,该督抚将提塘官参处;各省报房在京探听消息,捏造抄报,其官员革职问罪;地方官不行查拿,罚俸一年。
尽管题本的进呈、发抄有许多规定,但还是存在许多弊病,泄密之事还是有的。为此,清统治者曾多次对题本进行改革,;后,于光绪二十八年(1902)正式停止使用。
奏折康熙朝中期,开始出现了奏折文书,皇帝信得过的重臣开始利用请安折子,密陈官民动态。
雍正初期,密折奏报制度逐渐形成。雍正即位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熟悉和掌握国家的各项政务,了解臣僚的隐衷和民情,同时也使臣僚对皇帝的意图有所了解,于雍正元年(1723)二月十六日给科道官员的上谕说:“……在京满汉大臣,外省督、抚、提、镇仍令折奏外,尔等科道诸臣为朝廷耳目之官,凡有所见,自应竭诚入告,绝去避嫌顾忌之私,乃为忠荩。折内之言不许与人参酌,如有泄漏,或同僚知而言之,则同僚即可据以密闻,朕将二人之折合验,事情必不能隐讳推诿矣。”资料来源:《雍正上谕》。
奏折没有统一的规格,大者与题本相仿,小者只有数寸。奏折文书具有简便灵活、便于传递、有利保密的特点。题本里面不能谈论的事情,可以用奏折来谈;谕旨里面不便公开的事,皇帝可以在朱批时作详细和具体的指示。
奏折的内容很广泛,包括皇权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以及官员的取舍等。奏折本身的特点,决定了它的机密性,为此,雍正帝对于泄密规定了严格的处罚制度。雍正三年(1725)二月初八日给内阁的上谕说:“各省督、抚、提、镇将朕批密谕,有同在一省彼此传看者,有隔越邻省而彼此互相通知者,亦有经过其地而私相探问者。嗣后若有此等,一经发觉,该部(指刑部)据以泄漏军机律治罪。”资料来源:《枢垣记略》第1卷。由此可见,接受朱批谕旨的人是要保守秘密的,不得转告他人,更不能让他人观看,即使是保密性极小的内容,也是不允许的。
对于不遵守奏折保密规定的人,雍正帝采取了必要的惩罚措施。如雍正三年(1725)有的督抚的子弟亲戚在京私看密封奏折,雍正帝因此停止了一些督抚的奏折权。并又一次规定:“嗣后满保、诺岷、杨名时、鄂尔泰停其奏折,以示惩罚。其余督抚大吏所奏折子,若有子弟亲朋在京私看者,一经发觉,朕必将私看之人正法,督抚照溺职例革职,决不宽贷。”资料来源:《雍正起居注》雍正二年十一月初九日。
奏折十分机密,光有处罚是不够的,还要有制度来保证。尽管从清代官方文献中看不出与密折制度相关之处,但是,从奏折的书写、密封、投递、拆阅到收缴,都制定了一整套严密的程序。
(1)书写。臣工上奏折必须由本人亲自书写,这在康熙朝已成定例。康熙六十一年(1722)十一月二十九日,刚刚即位的雍正帝又向大学士等官下了一道上谕,要求臣僚上奏折:“必须亲自书写,不得假手于子弟,词但达意,不在文理字画之工拙。其有不能书写者,即行面奏。”资料来源:《世宗实录》第1卷。除非年迈眼花手震,身患疾病,可请人代写。雍正二年二月雍正帝对科道官员规定:“折内之言,不许与人参酌,或同僚知而言之,则同僚即可据以密闻。”资料来源:《雍正上谕》。
(2)密封折匣。臣工缮折后,要加以封套。其封套的形式是不统一的,封套上或书“密”字,或书“密折”。密封之后,装入折匣中,然后投递。折匣是特制的,匣外加铜锁,然后用盖有御押的黄纸封口,包以黄包袱。自康熙朝起,皇帝亲自书写封签分发各省衙门,群臣遇有紧要事情上奏,将皇帝所写封签贴在折匣上,可速达内庭,径呈皇帝亲启。开折匣的钥匙有两把,一把发给上奏人,一把执于皇帝手中,这样就只有上奏折的人和皇帝二人能开匣,别人不能私开。由内庭颁发之折匣每人二到八个不等,据路途远近和奏折疏密而定。
(3)投递。在皇宫内庭设有奏事处,奏事处本身又分内奏事处和外奏事处。外奏事处值班章京每天于寅时在乾清门外接收在京部院衙门及各省督抚衙门专差递送的奏折,接折后再交内奏事处送呈皇帝。资料来源:《光绪会典》第82卷。其他地方官的奏折不能直送宫门,须交给皇帝指定的大臣转呈。转呈的大臣都是皇帝的亲信,如雍正朝的怡亲王允祥、大学士张廷玉、蒋廷锡等人。他们只是代转,不得拆看,具折人亦不向代呈人说明奏折内容。凡递折衙门,皆须另备一份公文交奏事处,经奏事官核对无误才予接收,以防官员擅递奏折。密折的递送过程要严加保密,不可张扬,各省臣工所进奏折,沿途不得由地方兵丁防护,以防道路纷纭,众目观瞻之下,反而适得其反。
(4)拆阅奏折。臣工所上奏折,皆由皇帝亲自拆阅,写朱批,从不假手于人,也不要任何人参与其事。雍正帝讲道:“各省文武官员之奏折,一日之间,常至二三十件,多或至五六十件不等,皆朕亲自阅览批发,从无留滞,无一人赞襄于左右,不但宫中无档可查,亦并无专司其事之人。”资料来源:《上谕内阁》雍正八年上谕。皇帝阅折之后,如需要军机大臣拟旨,则将上奏人的姓名裁去,为上奏人保密,从而进一步保证了奏折的保密性。
(5)奏折的收缴。经皇帝批阅过的奏折,由内奏事处分别以外省和京内两个方面进行处理。外省奏折,原经驿站投送的,皆由内奏事处太监径自交军机处封发;其余外省奏折,皆由内奏事处太监于次日交外奏事处发还原递折人领回。京内所递奏折,除“留中”、由军机处发下或交当日召见之大臣发下外,其余各折,即由外奏事处传“旨”领回。
朱批奏折发还上奏官员以后,还要按照规定缴回内廷。这项回缴朱批奏折制度,是雍正即位当月就规定的:“嗣后,朕亲批密旨,亦著交进,不得抄写存留。”资料来源:《上谕内阁》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朱批奏折的缴回,开始是趁便缴回,于宫中保存,本人不得抄存留底。乾隆即位后不久,实行按年缴回制度,统一交内奏事处保存。这项制度到了同治、光绪朝就逐渐松弛了。
清代奏折的保密制度是十分严格的,不得随便更改。乾隆朝内阁大学士兼军机大臣和珅,曾传知各省在上奏折的同时,要抄一份奏折稿给军机处,从而破坏了奏折的保密制度。嘉庆四年(1799)嘉庆帝将和珅处死,并禁止向军机处抄送奏稿。
清代中央机关诏令文书、臣僚上奏文书的保密制度,反映了清代中央机关文书制度历史发展变化的一个侧面,也对维护封建专制皇权统治起过重要作用。

前言/序言

自序光阴似箭,转眼间我已过了“耳顺”的年龄。屈指算来,参加工作至今已四十余年,从事清宫档案工作,也有三十余年。回顾这些年来学习和研究清宫档案的感受,可以用十六个字来概括:春去秋来,档案为伴,史海求索,虽苦也甘。
档案是历史进行过程中所形成的各种文书,事后归档存贮,以便印证稽查。中国第1历史档案馆收藏有清宫档案一千多万件,它们是反映清代历史的直接记录,是研究清代历史;珍贵的第1手资料。
记得有一本名为《用镜头亲吻西藏》的书,讲到一个出家僧人的必修“功课”,即背熟三本十万字的经书;磕满十万个长头;擦洗十万个酥油灯。一个僧人的必修“功课”如此这般,我想在档案馆工作,起码应该做到:认真学习了解一百种档案文书、二百个衙署机构、三百位历史人物、四百件历史事件、五百本业务书籍,进而写出一百篇研究文章,这应是一个起码的要求,但又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需要数十年的工作积累,方能修成历史档案工作者的“正果”。
清宫档案浩如烟海,众多的史学工作者、档案工作者和史学爱好者于此间挖掘求索、寻找究竟,本人即为其中一员。自从事清宫档案工作以来,我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或对清宫档案史料有所发现,或在工作中有些心得,或业务上总结一些经验,都随时串成文字,大多陆续在《历史档案》《北京档案》《公安大学学报》《中国档案》《紫禁城》《北京日报》等报纸杂志上发表。今幸蒙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之约,将历年来所发表文章,结集出版,权当敝帚自珍和人生阶段的总结。
本书收辑的所有文章,均未经大的修改,只是增加了《清末中德关于〈商标注册试办章程〉的交涉》和《清宫档案看驻巴拿马总领事馆的设立》两篇文章。文字方面略有改动,文章内添加相关图片,基本上保持了原貌。本书得以顺利出版,我尤其要感谢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吴素莲女士对此书的编辑出版费心费力,在此谨表谢忱。
由于本人对清宫档案学习研究有限,对某些问题解读得还不够全面,不足之处,诚恳地希望读者、同行不吝赐教。屈春海二○一七年三月于紫禁城
好的,这里有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帝国黄昏:晚清政治生态解析》的图书简介,字数约1500字,内容不涉及《新清宫档案解读》这本书的具体内容,力求详实且富有历史深度。 --- 帝国黄昏:晚清政治生态解析 内容提要 《帝国黄昏:晚清政治生态解析》是一部深度剖析晚清(约1840年至1912年)错综复杂政治图景的学术专著。本书跳脱出传统的王朝兴衰叙事框架,着眼于权力结构、官僚体系、地方势力、思想变革与外部冲击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作者以敏锐的洞察力和扎实的史料基础,系统梳理了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一个古老帝国如何在内忧外患的夹缝中,艰难地进行着自我重塑与最终崩塌的复杂过程。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晚清的政治困境并非简单的腐败或无能,而是一个由多重张力构成的动态系统失衡的结果:中央集权的衰弱与地方实力的膨胀、传统儒家意识形态的僵化与西方现代性思潮的冲击、以及在应对全球化挑战时决策机制的迟滞与低效。通过对具体事件和关键人物的微观考察,本书旨在还原一个充满矛盾、挣扎与无奈的清朝末年政治现实。 --- 第一部分:中央权力的重塑与失焦 (The Recalibration and Diffusion of Central Authority) 清朝自入关以来所建立的中央集权体系,在鸦片战争后的连续挫败中暴露出了结构性的脆弱性。本部分将详细考察这一时期中央权力如何在“救亡图存”的压力下,经历了一系列痛苦的、往往是自相矛盾的调整。 一、军政体制的裂变:绿营与湘淮军的权力置换 传统的八旗和绿营制度在应对西方先进军事力量时,彻底丧失了军事主导权。本书将重点分析曾国藩、李鸿章等地方汉族士绅,如何以“团练”为基础,建立起拥有高度自主权的地方军事集团(如湘军、淮军)。这种军事权力的“地方化”是清廷维系统治的权宜之计,但却为后续的中央集权瓦解埋下了伏笔。我们将探讨中央政府如何通过“督抚权力扩大化”的政策,变相授予地方大员经济和人事上的调遣权,从而形成了“权分督抚”的政治格局。 二、恭亲王与军机处的黄昏 在咸丰至同治年间,恭亲王奕訢领导下的“新政”机构代表了中央试图整合内政外交的新尝试。本部分将分析军机处在处理对外交涉和内部危机(如太平天国)时所展现出的能力与局限。特别关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的设立,这一机构在制度上是对传统朝贡体系的突破,但在实际操作中,其权力与既有官僚体系的摩擦,揭示了清廷在现代化初期决策层面的权责不清。 三、立宪的悖论:中央的焦虑与地方的期待 光绪末年推行的“预备立宪”是清廷为挽救统治危机所做的最后努力。本书将深入剖析立宪进程中的内在悖论:中央希望通过有限的权力让渡来巩固统治,而地方士绅和新兴资产阶级则渴望实质性的权力分享。通过对《钦定宪法大纲》的条款分析,以及对各省咨议局的成立过程研究,我们揭示了立宪运动如何最终成为加速中央权威瓦解的催化剂,而非稳定器。 --- 第二部分:官僚系统的异化与地方的崛起 (Bureaucratic Alienation and the Rise of Local Power) 晚清的政治生态中,官僚系统不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而是分裂为服务于中央的旧式官僚、掌握实权的督抚、以及新兴的地方精英阶层。 一、“以钱养政”的财政重构 面对巨额的战争赔款和新的建设需求,晚清财政结构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本书详细考察了关税自主权的丧失如何迫使清廷依赖地方盐税和厘金等“非正规”税源。这种财政上的依赖关系,进一步强化了掌握地方税收大权的督抚势力,形成了“赋税外流,权力内收”的恶性循环。我们将分析厘金制度如何成为地方实力派的经济支柱,以及中央对这些地方财政的控制力如何被不断削弱。 二、士绅阶层的政治化与“保段”的终结 传统上依附于皇权的士绅阶层,在晚清的自救运动中逐渐完成了政治身份的转化。太平天国运动后,士绅开始组织团练、兴办地方实业,并参与到地方教案的交涉中。本书通过对乡绅精英在地方治理中的角色分析,探讨他们如何从“保甲”的维护者,转变为要求政治参与的“地方代表”,这一过程标志着清廷对地方的有效控制已名存实亡。 三、官员任用的“专业化”与裙带关系:一个矛盾的转型期 在自强运动中,需要具备技术和实干能力的官员,如铁路、矿产官员的地位上升。然而,这种专业化需求与根深蒂固的保举和门第制度之间存在深刻矛盾。本书通过考察洋务人才的政治待遇和晋升路径,揭示了在没有建立起现代文官制度的情况下,晚清政治的用人标准如何在效率和忠诚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导致人才储备的碎片化。 --- 第三部分:思想洪流的冲击与意识形态的真空 (The Impact of Ideological Currents and the Vacuum of Belief) 晚清政治的深层危机,源于其赖以生存的意识形态基础——“天朝上国”的观念——被彻底动摇。 一、从“师夷长技”到全盘西化:思想路线的螺旋式演进 本书将系统梳理自林则徐、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到洋务派的“中体西用”,再到康有为、梁启超的维新变法,最终到革命派的彻底决裂,思想变革的内在逻辑。我们分析了儒家经典在解释西方现代性挑战时的解释力是如何逐渐衰竭的。特别是甲午战败后,对传统文化和制度的集体怀疑,是如何为激进的政治变革打开了大门。 二、知识分子的崛起与“舆论场”的形成 随着西方教育体系的传入和近代报刊、学会的兴起,知识分子群体第一次获得了相对独立于官方的公共话语空间。本书探讨了这些新型知识分子如何通过著述、翻译和社论,引导公众舆论,挑战传统政治合法性。从强学会到保国会,再到各种秘密结社,知识分子的组织化进程,为后来的政治运动提供了思想和组织基础。 三、新政中的文化冲突与社会阻力 光绪末年推行的“新政”不仅涉及军事和财政,更深入到教育、法律和民间习俗。本书将关注这些自上而下的改革在遭遇传统文化惯性时的剧烈碰撞。例如,废除科举、推广新式学堂、剪辫易服等措施,在不同地区和阶层引发的反弹,展示了清廷在推行现代化时,其政治能力与社会文化基础之间的巨大鸿沟。 --- 结论:系统性失衡下的不可避免的瓦解 《帝国黄昏:晚清政治生态解析》最终描绘了一个权力结构彼此牵制、利益集团相互掣肘的复杂系统。中央的软弱导致了地方的坐大,而地方的坐大反过来又使得中央的任何自救努力都难以形成合力。在外部压力(帝国主义)与内部结构性矛盾(阶级与民族矛盾)的双重挤压下,清朝政治生态最终在辛亥革命的冲击下,完成了其历史性的崩溃。本书力求为理解这一漫长而痛苦的转型期,提供一个整合性的、多维度的分析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从整体的结构布局来看,作者展现出了令人赞叹的宏观视野。它没有被碎片化的细节所困扰,而是始终将目光聚焦于时代的主旋律之上。整本书的脉络清晰,章节之间的衔接过渡自然得如同四季更迭,让人感觉不到刻意的雕琢痕迹。例如,某一卷对某一特定制度的剖析,看似独立成章,实则与前后涉及的重大政治事件形成了完美的呼应和支撑,所有的论证都服务于对历史整体图景的还原。这种结构上的严谨性,使得即便读者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储备有所欠缺,也能凭借清晰的逻辑指引,顺利地跟上作者的思辨步伐。它更像是一部精密的建筑蓝图,每一块砖石、每一根梁柱,都放置在它最该存在的位置,共同支撑起一座宏伟而稳固的历史解读大厦。读完后,留给读者的不是一堆零散的知识点,而是一个完整、立体的认知框架。

评分

这部作品的叙事节奏把握得极为精妙,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船长,深谙如何驾驭读者的情绪之帆。开篇没有急于抛出那些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是用一种近乎私密的口吻,引领我们穿过层层叠叠的宫墙,初窥那些被时光尘封的角落。作者的笔触细腻得令人惊讶,即便是对那些寻常的宫廷日常——一顿早膳的规制、一幅刺绣的针脚——也能描绘出其背后蕴含的权力暗流与人性挣扎。我尤其欣赏它在构建人物群像时的那种克制与精准,没有将任何角色脸谱化,即便是最位高权重者,其言行举止间也流露出属于“人”的脆弱与矛盾。读到中段,情节的张力开始缓慢而坚定地累积,如同地下岩浆的蓄势待发,每一次信息的揭示都像是精准计算过的引爆点,让人不禁放下手中的茶盏,屏息凝神,生怕错过任何一个微妙的转折。这种文学层面的打磨,让阅读体验远远超出了单纯获取历史信息的范畴,它更像是一场沉浸式的、关于人性与制度交锋的深度体验。

评分

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一点,在于它对“细节背后的权力运作”的洞察力。很多讲述宫廷生活的书籍,往往止步于表面的奢华与规矩,但作者显然挖掘得更深、更远。他能够从一份看似不起眼的内务府采购清单中,读出不同派系间的经济博弈;能从一次妃嫔的晋封仪式中,解读出皇帝内心深处的权衡与算计。这种深入肌理的分析能力,需要极强的历史敏感度和跨学科的知识储备。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被赋予了一双“透视眼”,能够看穿那些华丽外表下,制度是如何像一张巨大的网,精密地约束着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个体。它不仅仅是在叙述“发生了什么”,更是在解释“为什么会以这样的方式发生”,这种对内在驱动力的探寻,才是真正体现出作者深厚功力的所在。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散文的典范,它成功地在严肃的学术考据与流畅的文学表达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很多历史著作,读来总像是在啃食干瘪的骨架,晦涩难懂,但这部作品的文字却富有生命力,它仿佛拥有色彩和温度。作者在引用史料时,手法极其高明,并非简单地罗列,而是巧妙地将原始文本的语境融入到现代的叙述逻辑中,使得那些陈旧的诏书、奏折不再是僵硬的符号,而是活生生的历史人物的呼吸与心跳。我常常因为某一个精准的比喻或一句掷地有声的议论而停下来,回味再三。它不是那种让你囫囵吞枣地看完就扔到一边的书,而是需要你带着笔去阅读、去思考的。更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处理敏感或存疑的历史事件时,展现出一种极高的学术操守,不妄加揣测,不急于定论,而是将所有可能的线索铺陈开来,留给读者自我判断的空间,这种尊重历史的姿态,令人肃然起敬。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阅读体验,可以用“思辨的愉悦”来概括。它不满足于仅仅复述史实,而是不断地向读者抛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引导我们进入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作者在关键的转折点上,总会设置一些开放性的讨论空间,比如对某个历史人物决策动机的重新评估,或者对某种既定历史评价的委婉质疑。这种鼓励批判性思维的写作方式,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互动性和趣味性。它让你在阅读的当下,就在脑海中构建起不同的可能性,进行快速的“情景模拟”。读完之后,你对于那个时代的理解会变得更加立体和复杂,不再轻易接受单一的结论。这种激发读者主动思考的内驱力,使得这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越了一次性的阅读消费,它更像是一本可以反复咀嚼、常读常新的思想工具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