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书法冷僻字释读

敦煌书法冷僻字释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敦煌书法
  • 冷僻字
  • 书法字帖
  • 书法技法
  • 字体研究
  • 敦煌文化
  • 古文字
  • 汉字字典
  • 书法学习
  • 字形分析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西泠印社出版社
ISBN:97875508231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7049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8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敦煌书法冷僻字释读》为西泠印社社员姚建杭先生的力作。收录敦煌写经中的难僻字一千字左右,以收录《敦煌书法名品选编》中的难僻字为基本,少量收录其他敦煌写经中的难僻字。字头以《汉语大字典》的字头为准。每个字先录字头,标明拼音,附各种写法,并配以笔画检索。全书选字以为书法家服务为宗旨,书体以楷、行为主,故酌情收录一些结体优美之俗字。部分字例一字多形或一形多字,用小字分别标明。书末附《大般若涅槃经》第三十一卷,以供读者欣赏及临摹。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实用功能和欣赏功能兼具的工具书。

目录

凡例
笔昼检字
敦煌书法冷僻字释读
附大般若涅盘经卷第三十一《图》
音序检字
参考书目
敦煌遗书中所见的中古汉语音韵与词汇流变 作者: [此处填写作者姓名,或留空] 出版社: [此处填写出版社名称,或留空] 出版年份: [此处填写出版年份,或留空] ISBN: [此处填写ISBN,或留空] --- 内容提要 本书聚焦于敦煌莫高窟及周边地区发现的大量汉文写本、变文、变相赞、俗讲语以及佛经注疏中,所蕴含的中古汉语(魏晋南北朝至唐五代)的语音、词汇及语法特征。它并非专注于特定领域的书法艺术或罕见字形的考证,而是以语言学和文献学的视角,对敦煌文献群中那些因地域性、口语化或历史演变而被主流中古典籍所忽略的语言现象进行系统梳理与深入剖析。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 第一部分:中古汉语的语音面貌与敦煌变异 本部分旨在重建敦煌地区在特定历史时期所使用的汉语发音系统,这与当时中原的标准音系(如《切韵》体系)存在显著的地域性差异。 1. 韵部系统与存古现象的考察: 本书详细对比了敦煌文献中大量押韵诗文的韵脚与《广韵》的对应关系。我们发现,敦煌地区在语音上保留了更多早期汉语(如上古汉语)的特征,例如某些本应合流的韵部在敦煌文献中仍保持独立,体现出明显的“存古”现象。通过对变文、歌谣中大量的双押、复韵等现象的分析,勾勒出中古晚期在西北边陲地区逐渐发生音变的过程。 2. 声调的弱化与变体: 研究指出,在敦煌口语化的文献中,中古汉语的四声(平上去入)系统在实际使用中已出现模糊化和弱化趋势。特别是“入声”的归派问题,在敦煌文献中表现出高度的复杂性,部分本应归入入声的字,在韵脚中却与平声字相押,这为我们理解唐宋之际入声向平仄分流的过渡提供了宝贵的实证材料。 3. 异读的地域性标记: 重点分析了敦煌文献中频繁出现的同音异写现象,探究其背后的语音差异。例如,某些本字在敦煌文献中出现了与中原地区不同的读法,这些异读往往是地方方言在书写系统中的投影,为中古汉语的方言地理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第二部分:中古词汇的生命力与地域特色 本部分侧重于考察敦煌文献中大量鲜活的、具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词汇,这些词汇往往是典籍中不常见,却在口语中具有强大生命力的表达方式。 1. 口语化词汇与俗语的收集: 系统整理了敦煌文献中大量日常用语、俗语、谚语及俚语。这些词汇的意义往往比同时期典籍中的“雅语”更为直观和具体,例如关于衣食住行、社会关系、民间信仰等方面的特定表达。这些词汇揭示了中古社会底层民众的语言习惯。 2. 官话与方言的交织: 敦煌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汇集了来自不同地区的语言。本书通过对比不同类型文献(如官府文书、商业契约与佛经译注)中的用词差异,辨析了标准官话(以长安洛阳为中心)与西北方言成分在敦煌共同语中的相互渗透与影响。特别关注了与西域语言接触产生的借词或受影响的表达方式。 3. 词义的流变与固化: 考察了中古词汇在敦煌语境下的语义漂移现象。一些在后世演变为特定含义的词汇,在敦煌文献中尚保持了其原始或中间阶段的意义,反之亦然。通过对佛经疏义中特定术语的分析,也展现了宗教话语对日常词汇的特定化影响。 第三部分:语法结构的创新与简省趋势 中古汉语的语法在唐代经历了重大的结构性调整。本部分通过分析敦煌文献中大量直录的口语表达,观察这些语法变迁的早期迹象。 1. 介词与助词的演变前兆: 重点分析了指示代词“之”“是”以及表方位的介词在敦煌语料中的使用频率和功能变化。许多后世汉语中常见的介词结构,如“把”字结构的前身,在敦煌俗讲语中已初现端倪,表明了语言在口语驱动下向更注重语序和助词依赖方向发展的趋势。 2. 否定句式与疑问句式的口语化: 对比了正统文献中严谨的否定表达与敦煌文献中更为灵活多变的否定词使用(如“未”、“不”、“无”的混用和替代)。同时,对疑问句中语气词(如“乎”、“耶”、“诸”)的使用方式进行了细致的统计分析,揭示了中古后期疑问表达方式的简化倾向。 3. 动词重叠与时体标记的萌芽: 考察了敦煌文献中动词重叠形式(如“看看”、“说说”)的初步使用,以及表示动作完成或持续状态的语素(如“了”的前身或类似功能词)在特定语境下的出现,这些都是中古汉语向近古汉语演进的关键语法节点。 第四部分:文献学的考辨与语言背景的重建 本部分将语言分析与文献的抄写、流传历史相结合,探讨书写习惯对语言特征的固化与干扰。 1. 抄写者的身份与语言背景推测: 通过对抄写错误的类型学分析——例如笔误、形近字替代、以及地方性读音的直接记录——反向推导出不同批次、不同来源的敦煌文书抄写者可能具有的地域背景和文化阶层。 2. 语言特征的时间分期: 基于上文对语音、词汇、语法的分析,本书尝试对敦煌文书进行更细致的语言学分期,即从早期(如北朝至初唐)到中晚期(如五代宋初),语言特征的演变轨迹在这些看似停滞的文本中得以再现。 3. 敦煌语料在汉语史中的定位: 本书的最终目的,是确定敦煌文献在汉语史研究中的独特价值。它不是对标准经典文学的重复阐释,而是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古汉语在特定社会和地域环境下“活态”运行的独特窗口,极大地补充了仅依赖官方典籍研究所留下的空白。 --- 本书特色: 本书摒弃了对敦煌艺术或宗教内容的过多赘述,将重点完全置于语言本体的研究。它通过严谨的音韵学、词汇学和句法学方法,为中古汉语的实际面貌提供了坚实的语言学证据,是古代汉语研究者不可或缺的参考资料。读者将从中发现一个比教科书上描述的更为丰富、更具生命力的中古汉语世界。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个人的兴趣点更多地集中在“日常”书写层面,而不是那些被刻意模仿的“法帖”范本。敦煌的文书,很多都是普通僧侣、士兵或者商旅留下的记录,他们的字,虽然在艺术性上可能不及那些殿堂级的精品,但却保留了最鲜活、最原始的时代印记。那些随手写下的批注、信札,往往充满了大量的“俗体字”和“草写体”的交替使用。我尤其想知道,在当时的书写习惯中,哪些字形的变化被认为是完全可以接受的日常规范,哪些则可能被视为“失误”。如果有一本书能专门收录和辨析这些“非标准”但却普遍存在的字形,并给出合理的解释,那对于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书写普及程度和民间文字的生命力,将是极其宝贵的财富。这种对“不完美”的细致研究,往往能比对完美范本带来更多的启发。

评分

敦煌的那些残卷,墨迹斑斑,岁月悠悠,真的让人魂牵梦绕。我最近在研究魏晋南北朝的碑刻拓片,那些字体,说实话,很多字形结构和我们现在学的楷书、行书都大相径庭,简直像是在破译天书。尤其是那些写在沙碛之中的佛经抄本,行笔的节奏感、运笔的提按顿挫,都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古朴和虔诚。我发现,很多字,光凭着现代的字典和字帖是根本啃不下来的,总觉得差了那么一层“气”或者“意”。比如那些写经人的随性发挥,或者因为纸张、笔尖的限制而产生的异体,想要真正理解其背后的语境和书写习惯,光靠死记硬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那个时代的文化土壤有更深的浸润。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帮我跨越这个鸿沟的书,一本能让我真正“读懂”那些字背后历史温度的向导。

评分

最近入手的几本关于古代文书的书籍,大多侧重于整体的艺术风格和历史背景的宏观梳理,这固然重要,但总觉得在微观的字形辨识上有所欠缺。我特别关注的是那些在书法史上被边缘化了的、或者因地域和时间而被遗忘的独特写法。比如,某些“别字”的固定用法,在敦煌文献中可能代表了一种特定的音读或者指代,如果错判了一个点画,整个句子的意思可能就天差地别了。我希望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梳理这些“疑难杂症”的专著,最好是能对比不同写经人的风格差异,清晰地勾勒出每一个异体字在字源上的演变轨迹。这不光是技术层面的考据,更是对古代书写者内心世界的体察——他们是如何在遵循规范的同时,又展现出个体风格的?这种在“规矩”与“自由”之间的微妙平衡,是每一位想深入学习古代书法的学习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评分

提到古代的写本,总绕不开那个特定时期的纸张和墨料对书写形态的影响。你想啊,在粗糙的麻纸上或者绢帛上,用动物毛笔蘸着不均匀的墨汁去描摹那些复杂的结构,笔锋的散开和墨色的洇化,都会让原本清晰的字形产生难以预测的变化。我非常好奇,那些对字形变化起决定性作用的物理因素,是如何被古代的书写者所接受和内化的?有没有一本书,能够将“物质条件”与“字形定型”建立起关联?比如,某种特定笔画的“一波三折”,是否就是因为笔头在纤维上摩擦的结果?我渴望看到那种将材料科学、书写技法和最终形成的字形美学融为一体的论述,而不是单纯停留在对字形的符号化解读上。这种跨学科的视角,才能真正揭示敦煌文书字形复杂性的根源。

评分

我最近在整理一套关于佛教仪轨的抄本,其中涉及到大量梵文音译词的汉字处理,那简直是另一番天地。汉字是如何被用来模拟那些在汉语体系中原本不存在的发音和词汇结构?这不仅涉及到音韵学,更与当时的汉字书写规范的弹性息息相关。很多用来表音的汉字,其笔画的增减、结构的位置,都与日常文本的写法大相径庭,显然是服务于特定的语境。我一直在寻找相关的研究资料,特别是那些专门分析敦煌文献中“音写”现象的著作。如果能有一本书,能将这些特殊用途的字形单独拎出来,进行逐一的精细解码,并解释其背后的语音学逻辑,那对我接下来的研究将是里程碑式的帮助。目前手头的资料多是零星的提及,缺乏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的剖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