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美国媒体人的自白

一个美国媒体人的自白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江卫东 译
图书标签:
  • 自传
  • 媒体
  • 美国
  • 回忆录
  • 新闻
  • 人物
  • 社会
  • 文化
  • 历史
  • 传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9134438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383
包装:平装
开本:32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书写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美国传奇媒体人汤姆?普雷特新闻讲述数十年新闻生涯的自传,堪称当代西方主流媒体的变迁简史。在书中,汤姆?普雷特讲述了自己从办大学生报起步,遍历《长岛新闻日报》、《纽约新闻日报》、《时代》周刊、《家庭》周刊、伦敦《每日邮报》以及《洛杉矶时报》等英美主流媒体的报人经历,为中国读者打开认知色彩斑斓的英美主流媒体的一扇窗口。

目录

第二版引言
前言
第一章 让侏儒转页:报纸专栏作家的生平(1996-2000)
第二章 长岛《新闻日报》:从马铃薯田到梦想园地(1970-1971)
第三章 《纽约》杂志:建设好于破坏(1971-1975)
第四章 伦敦召唤:好报纸不一定无聊(1978-1981)
第五章 《时代》的压力:质量控制的高效官僚体制(1981-1983)
第六章 在CBS的日子:我希望打屁股再度流行(1983-1986)
第七章 《纽约新闻日报》:美妙创业再启程,新闻生命焕新篇(1986-1989)
第八章 《洛杉矶时报》:美国主流报纸的责任(1989-1995)
结语
致谢
译后记
《一个美国媒体人的自白》:拨开迷雾,直面真实——一个关于信息、真相与良知的追问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信息海洋,浪涛汹涌,鱼龙混杂。我们每天都在接收、处理、消化海量的信息,它们如同潮水般涌来,塑造着我们的认知,影响着我们的判断,甚至重塑着我们的世界观。而在这场信息洪流的中心,媒体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既是信息的传递者,也是真相的探寻者,更是社会良知的守护者。然而,当媒体本身也卷入漩涡,当信息传递的背后隐藏着复杂的动机,当真相被层层迷雾所笼罩,我们又该如何辨别,如何坚守? 《一个美国媒体人的自白》,并非一本简单的回忆录,也不是一次廉价的煽情表演。它是一次深刻的灵魂拷问,一次对信息时代下媒体伦理与个人良知的艰难溯源。本书的主人公,一位在美国媒体界深耕多年的资深人士,将以其亲历的视角、触目惊心的事件、以及难以磨灭的思考,为我们展现一个不为人知的媒体内幕,一次关于真实与虚伪、原则与妥协、理想与现实的残酷搏斗。 作者的笔触,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而锋利,毫不留情地剖开了媒体运作的肌理。他将带领我们穿越光鲜亮丽的报道背后,走进那些充满交易、角力与权衡的编辑室。在那里,头条新闻的标题并非总是源于对公众知情权的尊重,而是可能受到商业利益的裹挟,受到政治压力的胁迫,甚至被个人野心的欲望所驱使。他将揭示那些被精心包装的“新闻”,那些被选择性忽视的“事实”,那些被权力摆布的“真相”。 本书所讲述的故事,并非局限于某一特定国家或某一特定领域。信息传播的逻辑,媒体的生态,人性的弱点,在任何地方都具有普遍性。作者以其在美国媒体界的丰富阅历为基点,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案例,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种种陷阱与误区。他将讲述如何区分事实与观点,如何识别宣传与偏见,如何抵御情感的操纵,以及如何在纷繁的信息洪流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理性之舟。 《一个美国媒体人的自白》,将是一场对“眼见为实”的深刻反思。在数字时代,图像、视频可以被轻易篡改,信息可以被迅速放大与扭曲。媒体的公信力,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作者将以其丰富的经验,为我们提供一套审视信息、辨别真伪的“工具箱”。他会告诉我们,一条看似确凿的消息,背后可能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细节;一个被广泛传播的故事,又可能存在着多少刻意的误导。他将引导读者跳出信息的表面,深入其背后的逻辑与意图,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被轻易左右。 本书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对“真相”的执着追求,以及对“良知”的深刻呼唤。在媒体行业,信息传递的责任重大,它关乎公众的判断,关乎社会的走向,甚至关乎个体的命运。然而,当追逐流量、迎合市场、讨好权贵成为某些媒体的生存法则时,真相与良知就可能成为被牺牲的祭品。作者以自身的经历,深刻体会到坚持原则的艰难,以及妥协付出的代价。他将坦诚地讲述自己如何在复杂的环境中,与诱惑、压力、甚至恐惧作斗争,如何在模糊的界限中,努力坚守媒体人的职业操守与道德底线。 《一个美国媒体人的自白》,并非要我们对媒体彻底失去信心,而是要我们以一种更加清醒、更加审慎的态度去面对信息。它不是要我们成为愤世嫉俗者,而是要我们成为一个更加成熟、更有洞察力的信息消费者。它鼓励我们质疑,鼓励我们探究,鼓励我们不轻信、不盲从。 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反思“个体”在庞大信息机器中的位置与作用的视角。当信息传播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我们作为信息的接收者,并非完全被动。我们可以选择信息的来源,可以选择信息的解读方式,更可以选择用自己的声音去传递真实的、有价值的声音。作者的“自白”,也是对所有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们的一次召唤,召唤我们每个人都成为真相的守护者,成为理性思考的实践者。 《一个美国媒体人的自白》将通过一系列触及灵魂的叙述,引导读者深入思考以下几个维度: 信息的真实性与可信度:在海量信息的海洋中,如何辨别信息的真伪?作者将分享他从业多年积累的经验,揭示新闻的生产过程,分析信息传播的逻辑,帮助读者建立一套自己的信息判断体系。他会探讨信息来源的多样性,交叉验证的重要性,以及对数据、引用进行批判性分析的方法。 媒体的职业伦理与社会责任:媒体在社会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在追求利益与履行责任之间,媒体人应如何平衡?作者将以其亲身经历,讲述媒体在重大事件中的报道方式,以及报道背后可能存在的种种考量。他会深入探讨媒体的“第四权”地位,以及这种权力应如何被审慎地使用,以服务于公共利益。 权力、利益与新闻的缠绕:政治、经济力量如何影响新闻报道?作者将揭示权力与媒体之间微妙而复杂的关系,以及利益集团如何试图通过媒体来影响公众舆论。他会讲述在强大外部压力下,媒体人如何坚守独立性,如何抵制诱惑,如何在困境中守护新闻的纯粹性。 个人良知与职业操守的博弈:在追求名利与坚守道德之间,媒体人面临怎样的挣扎?作者将坦诚地剖析自己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伦理困境,以及他如何做出艰难的选择。他会讲述在良知与现实之间,个体所要付出的代价,以及那些看似微小的坚持所蕴含的巨大力量。 信息时代的“真实”困境:在数字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更容易被操纵和传播。作者将探讨“后真相”时代下的媒体生态,以及这种生态对社会认知和公共生活带来的挑战。他会呼吁读者保持警惕,培养批判性思维,不被虚假信息所蒙蔽。 《一个美国媒体人的自白》并非一本轻松的读物,它需要读者沉下心来,带着思考去阅读。它是一面镜子,映照出信息时代我们共同面临的挑战;它是一声警钟,提醒我们保持清醒,不被时代的洪流所吞噬;它更是一份邀请,邀请我们共同参与到对真相的追问,对良知的坚守中来。 在这本书中,你将听到一个普通人,在一个非凡的时代,在最危险的战场之一——信息领域,所经历的迷茫、挣扎、反思与醒悟。他将以最真诚的笔触,揭开新闻的面纱,让你看见媒体背后那个不为人知的世界。这不仅仅是一个美国媒体人的自白,更是我们每一个身处信息时代的人,一次与自我、与世界对话的深刻体验。它将帮助你拨开迷雾,直面真实,并在信息爆炸的喧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清明与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译者功力可见一斑,文字的流畅度和准确性达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准。我尤其欣赏的是,译者在处理一些可能带有强烈文化背景色彩的词汇时,没有采取生硬的直译,而是巧妙地结合了中文的表达习惯进行转译,使得原著中那些微妙的情感和语境变化,得以在新的语言体系中得到恰当的体现。读起来完全没有“翻译腔”的生硬感,更像是用中文写就的成熟作品,那种节奏感和逻辑递进是十分自然的。有些段落的句式结构非常复杂,信息量巨大,但通过译者的精心梳理,最终呈现出的中文句子依然保持了清晰的层次感,没有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这在文学作品的翻译中是非常难得的,显示出译者深厚的语言驾驭能力和对跨文化交流的深刻理解,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愉悦度。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挺有品位的,封面那种做旧的质感,配上深沉的字体,让人一眼就能感受到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注意到的就是纸张的触感,不是那种光滑的铜版纸,而是略带纹理的哑光纸,非常适合长时间阅读,拿在手里也感觉沉甸甸的,让人觉得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时代的见证物。内页的排版也处理得非常讲究,字号大小适中,行间距留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眼睛不容易疲劳,即便是晚上在台灯下看,那种舒适度也很高。而且,书的装订工艺看起来非常扎实,翻页顺滑,不用担心读几次就散架。整体来看,出版社在书籍的物理呈现上是下了不少功夫的,这对于读者来说是一种很好的体验,能让人在尚未进入内容之前,就对这本书的内容抱有极高的期待和敬意。这种对细节的打磨,本身就透露出对作品严肃性的尊重,让人感到物有所值。

评分

从文学叙事结构的角度来审视,这本书的章节安排颇具匠心,呈现出一种螺旋上升的动态美感。它并非简单地按照时间线进行平铺直叙,而是时不时地会跳跃视角,或者插入一些似乎是旁支的片段,但细读之下,会发现这些“插曲”其实是构建整体论点的关键支撑点。这种处理方式,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需要持续保持高度的专注力,因为每一个看似闲笔的地方,都可能在后续的情节或观点中得到呼应和解释,形成一种“原来如此”的豁然开朗感。这种非线性的叙事手法,虽然对读者的耐心是一个考验,但一旦适应了其节奏,就会发现其带来的思考深度是传统线性叙事难以企及的,它强迫我们跳出固有的认知框架去审视事件的完整性。

评分

我注意到,这本书的作者在引用外部资料或历史事件时,表现出一种罕见的严谨和广博。他似乎有着庞大的知识储备,能够将看似不相干的领域——比如古典哲学、经济学理论,乃至一些小众的艺术流派——融汇贯通地引入到核心论述中,并且引用的都恰到好处,绝非故作高深。更有意思的是,在引述那些宏大的理论时,作者总能迅速地将其拉回到具体的、可感知的微观层面,用生动的细节去佐证那些高屋建瓴的观点,这使得整本书的气场既有学者的深邃,又不失大众传播的亲和力。这种平衡的拿捏,无疑是极其考验作者的功力和阅历的,他没有满足于做一个纯粹的记录者,而是努力成为一个思想的整合者和引路人。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情绪基调是复杂的,它没有流于简单的乐观或悲观,而是呈现出一种经过沉淀后的、略带沧桑感的清醒。阅读过程中,我时常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洞察,既理解其中的局限和挣扎,又对其抱有某种程度上的敬畏。这种情绪上的张力,让阅读体验变得极其丰富,它不会让你感到心情舒畅,但却能带来一种思想被深度触及后的疲惫而满足的感觉。当你合上书本,周围的世界似乎都被蒙上了一层新的滤镜,你开始用一种更加审慎、更少评判性的眼光去重新观察日常所见的一切。这种潜移默化的认知重塑,或许才是这本书带给读者最宝贵、也最难以量化的收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