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在世界的中央 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谁在世界的中央 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梁二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古代史
  • 天下观
  • 古代中国
  • 历史文化
  • 思想史
  • 政治史
  • 文化史
  • 中原文化
  • 古代哲学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131811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2994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52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谁在世界的中央 古代中国的天下观》作者梁二平通过解析古汉字中的方位字词、古代的天经地义、早期的方国形成、后来的天下一统,以及交通穿越与军事防线……讲述古代中国天下观的文化来源;通过“王在世界之中”到“西方传教士入华”的历史演进,描绘中国与世界的主动与被动的接触,分析封建王朝在历史关口“关门大吉”式的应对,和后来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体用”攻略;展现了由于对自身的错误认识和对世界的错误判断,中国被一步步拖入挨打、割地、赔款的可悲境地的历史脉络。
  《谁在世界的中央 古代中国的天下观》从人文地理的角度,以文化随笔的形式,在普及知识的过程中融入文化上的反思,实为一部别样的古代中国的成长史。

作者简介

  梁二平,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海洋文化学者。著有海洋文史地理作品:《谁在地球的另一边——从古代海图看世界》、《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世界观》、《中国古代海洋地图举要》、《中国古代海洋文献导读》、《败在海上——中国古代海战图解读》、《海洋深圳——深圳海洋文化历史地标田野调查》等。

目录

第一章 远古方位,天经地义
遥远的地平线
头顶一片天
双凤朝阳
先上后下
左右逢源
不识东西
南北贵贱
插旗立中
十面埋伏
风神统帅的四方
以天分地的天经地义
细分方位的二十四向山
司南疑似指南物
指南针的历史真相
河图洛书中的方位谜团
河伯献图与大禹铸鼎的地图梦

第二章 方国天下,华贵夷贱
在水一方
倾国倾城
大禹何时定九州
摊一张“畿服”的大饼
周人初定“宅兹中国”
大中华概念的形成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黄帝梦游华胥国
六亿神州尽舜尧
东夷的大人之弓
西边的胡子,东北的匪
丝之贵与南之蛮
被嘲笑的不知有“汉”
楚河汉界一沟分
最早的全国行政地图《九域守令图》

第三章 山河湖海,王道地德
大河文化的源头-黄河
文化共生的佐证-长江
三山五岳中的王朝地德
“威加海内兮”的中原视野
“忽闻海上有仙山”的探海情结
五湖尚在,四海缺一
华夏海洋文明的发祥地-东海
虚写的海,实录的湖-西海
最早进入天朝行政版图的海区-南海
一个海区的伤心史-从“北海”到“北洋”

第四章 故国都城,天下之中
禹都,传说中的夏王城
殷墟,中国都城的雏形
京都,从两都制到五都制
洛阳,王在天下之中
开封,“城摞城”的都市
长安,汉唐风范千古存
临安,不得已的国都之选
南京,从“六朝古都”到大明南都
北京,八百年不老的国都

第五章 家即天下,万国来朝
古代中国的“天下”有多大
云一样游动的“行国”
“西域”到底有多远
远西“大秦”的时空定位
妖魔化的“西游”
西方之极谓“泰西”
天涯海角“下南洋”
不辨东西“下西洋”
“东洋”入“西”的错位幻影
忽近忽远的“佛郎机”
自娱自乐的“万国来朝”
从有“国”无“际”到国际

第六章 穿越阻隔,海陆通达
古长城,自然切割与防御之功
大运河,两千年的内陆物流传统
秦直道,一条没能高速发展的“高速路”
通西域,为招兵买马而开的丝绸之路
海上探索,丝绸仅是个美丽的开头
唐宋市舶司,开放口岸的伟大开端

第七章 蒙元扩张,东学东来
蒙元帝国的陆海扩张与国际视野
开发海道北运漕粮
“官本船”创建海上商贸新模式
汪大渊“中国的马可·波罗”
“东学东来”对蒙元帝国的影响

第八章 恩威四方,西学东进
郑和开启东方的大航海
海商变倭患的历史脉络
中国人最早绘制的世界地图
尚未“混一”的疆理图
利玛窦给中国带来世界地图
新世界观并没改变中国
西儒送来第一部中文版《世界地理》
西文善本的中国传奇
大明王朝拉开中国近代史的帷幕
海洋外交引领大明跨入近代史

第九章 认知世界,师夷长技
三朝《职贡图》固化的“天下观”
闭关锁国的“鸵鸟”策略
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大清的翻译班底与西学东来
华洋合一的现代报刊
向内视野创造了最先进的大清版图
大清王朝为拒绝和惧怕西学
走出国门认知世界
从“洋务”考察到“走向共和”
面朝大海,一曲悲歌

精彩书摘

  《谁在世界的中央 古代中国的天下观》:
  第一章 远古方位,天经地义
  遥远的地平线
  近代的符号学家说:“人不仅是理性和道德的动物,也是符号的动物”,人以符号的形式描绘世界,又用符号创造了新的世界。那么,先让我们从最简单的符号,来看一看我们的祖先对这个世界的并不简单的描述。
  祖先用“一”横,描绘的是什么呢?
  世界最早的符号刻记,多数都留在陶器上,距今至少有8000年的历史。由于陶符陶文多是以单体形式出现,让人们很难确信它是文字,只能猜想它所表达的某种可能。
  汉字,恐怕只有“一”这个字,出生之后就再没有改变过。从陶符陶文、甲骨金文,再到大篆小篆、隶书楷书……“一”字的形体没有丝毫改变。“一”是符号与文字的高度统一,以至我们无法比附它的前世,也很难知晓它是为何而造的。汉字是中国文化的构成因子,只有进入汉字的内部,才能对民族文化有所认知。
  “一”是符号之源,是刻划记忆之物,“一”也是造字之始。它是原始人以简单应对复杂,以简单符号概括复杂生活的表现。后来,原始人越来越聪明了,面对的世界也越发复杂了,要表达的东西更多了。符号转而升级到文字,文字也越来越复杂,越来越像一幅画了。
  无论是中国的“两河流域”,还是西亚的“两河流域”,其出土的远古陶器上都有众多的“一”的单体符号。我猜,横的“一”除去人们猜想的计数的作用外,更早的时候该是祖先对方位的表达与思考。
  西方人认为字母出自陶文或泥板,东方亦认可汉字与陶文的渊源。
  我曾蹲在玻璃展柜前,仔细观看国宝“人面鱼纹”陶盆。这件新石器时代的陶盆,是半坡先民绘画与符号的经典之作。人们对“人面鱼纹”的含义有30多种猜测,但我更想弄清楚陶盆边上刻着多种符号,其中就有那神秘的“一”(见图1。1)。
  蒙昧初开的先人,面对这个世界与自己的存在,他们用什么来确定自己的所在,用什么来区别空间所属?在神产生之前,他们只能自己为所处的环境命名。大千世界,祖宗最先命名了哪个方位?答案就在“一”的刻画中。它既是天,也是地,更是天地之间那条缝—地平线—的精彩概括。
  祖先造“一”的时候,略去了地上的树木,也不管天上的白云,世界简而约之为一条横线。如果我们用西方语言学来分析,“一”的能指,它概括了世界的表象;而“一”的所指也进入了世界的本质。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一”是表位的,是表数的,是物理的;更是说理的,甚至是精神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谈了他对“一”的体会:“一,惟初太极,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刘安在《淮南子·诠言》中说“一也者,万物之本也。”当然,说得最透的还是老子:“曲则全,枉则直,漥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而天下式。”老子心中“一”即是天理,他认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所以,中国人以“天人合一”为最高哲学。
  汉字的高妙之处,在于它不像字母文字那样,字母与意义是分开的;汉字的字,甚至是字中的一个笔划,都有意义;字形与意义完全是一体的。此外,汉字还是向外不断扩散的,一个字会变出另一个字。我们说它是“一”,它不仅仅是“一”,这伟大的一横,代表的是天地方位的原点,它是原始部首之首,有着无数可能:一生“上”、一生“下”、一生“土”、
  一生“天”……“一”孕育着诸多方位和诸多意义的表达。
  一生万物,万物归一。
  头顶一片天
  汉字是最具哲学意味的字,就说人间最崇高的词—“天”的创造吧,其象形意味与哲学思想的融合,真是妙不可言。
  甲骨文的“天”字有两种:一种是,大字上面有个人头的大头人形象。另一种是,大字上面有一横,近于头顶蓝天的形象。金文继承了甲骨文的这两种写法,稍有变化。小篆将这两个字合二为一,演进为“从一从大”的“天”字。
  “天”是个又具象又抽象的字,表达的意思,也是一步步统一的。
  最初的“天”字,指的不是天空。殷墟卜辞中的“天”,是人体之“天”,也就是脑袋。如,“疾朕天”,直译即“病我头”。甲骨文中,虽然没有直接表示天空的“天”字的用法,但却有表现降水的“雨”字。其字以“一”代天,下面是一串串“雨滴”。那个“一”表明了商朝人对天空的认识,并有了明确的表达。这“一”横,看上去很简单,实是伟大的定位。人们开始了对天的追问—甲骨文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天问”。
  金文中的“天”,已经有了天空意思,但所表达的是“上天”与“天命”的抽象概念。
  公元前1000多年时,周王朝处在上升期,风头正劲。康王封赏武将盂,告诫他要头脑清醒,少喝酒。为了纪念此事,盂铸了一尊今天看来是西周最大的鼎——大盂鼎,上面铸有291个字的“长篇”文章(商朝青铜器铭文很短,西周有所增加)。其铭文在赞美先王时,使用了“文王受天有大命”的说法。这里的“天”是最早的“天命”表达。在传世最长铭文(497字)的西周毛公鼎内壁铭文中,还可以见到关于“皇天”一词,其清晰的“天”字的第一笔仍是象征人的头部的圆点,“人”与“天”联系紧密(见图1。2)。纯粹描绘自然天空的“天”,其用法还要更晚一些。
  ……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古代中国政治哲学与国家形态的图书简介,它与“谁在世界的中央:古代中国的天下观”这一主题无关。 --- 《帝国的构建与流变:中古时期欧亚大陆的权力结构与文化互动》 一、 导论:中古时期的地缘政治重塑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公元3世纪至14世纪,即中古时期(Middle Ages),在欧亚大陆上形成的复杂权力结构、国家构建模式及其内部的文化整合与冲突。这一时期,古典帝国体系(如罗马、汉代帝国)的瓦解与重组,催生了全新的政治实体和意识形态框架。我们不再将目光局限于单一文明的内部发展,而是着眼于跨区域的互动网络——从地中海到东亚的丝绸之路、草原通道及其所孕育的多元帝国形态。 本书的核心论点是,中古时期的权力构建并非简单的“继承”或“衰落”,而是一个通过军事征服、制度创新与文化适应共同塑造的动态过程。不同地理区域的政治精英如何应对人口迁徙、气候变动与技术传播的挑战,构成了理解这一时期世界格局的关键。 二、 权力与合法性的多维基础 在中古欧亚大陆,统治的合法性来源呈现出显著的多样性。我们考察了以下几个核心面向: 1. 军事征服与“王权的神授”: 焦点集中在法兰克王国、东罗马帝国(拜占庭)以及新兴的伊斯兰哈里发国的权力基础。这些政权如何将军事胜利转化为持久的统治地位?我们分析了加洛林王朝的“奉献仪式”、拜占庭皇帝的“神圣君权”叙事,以及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对早期伊斯兰教义的阐释,如何服务于政治合法性的建构。重点对比了这些政权在权力继承机制上的差异及其对长期稳定的影响。 2. 官僚体系的适应与创新: 中古时期,庞大帝国的管理面临着资源分散和通讯滞后的挑战。本书详细分析了唐代成熟的文官选拔制度,如何在其衰落后被后继政权(如五代十国乃至宋代)吸收和改造。同时,我们也探讨了拜占庭复杂而精细的行政体系,以及新兴的封建体系如何在西欧地方治理中填补中央权力的真空。权力不再仅仅依赖于血缘或武力,更依赖于对文书、税收和司法程序的控制。 3. 宗教权威与世俗权力: 宗教在中古时期的政治生活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我们考察了教皇权威在西欧的崛起,如何与世俗君主形成合作与竞争的复杂关系(如授职权之争)。在东方,佛教(特别是禅宗和藏传佛教)如何被蒙古帝国用作整合不同民族的工具,以及东正教在俄罗斯公国兴起过程中的精神支撑作用。宗教的“普世性”话语,是连接不同文化区域的粘合剂,也是权力斗争的焦点。 三、 跨区域的互动:交流、冲突与融合 中古时期是全球性贸易网络加速发展的时期,经济的互动直接塑造了政治格局。 1. 丝绸之路的重塑: 本书将重点分析唐宋时期与中亚、波斯之间的经济往来,以及这种互动如何影响了中国的财政收入和边疆政策。重点考察了粟特商人阶层在中亚和中国西北部的社会地位及其文化传播功能。在对比中,我们研究了维京人在东欧建立的商业网络(如基辅罗斯),及其与拜占庭帝国的关系。 2. 游牧民族与定居文明的张力: 游牧民族的扩张是中古史的显著特征。我们超越了传统上将游牧民族视为“蛮族入侵”的二元对立视角,深入分析了突厥化、蒙古化等进程中,游牧精英如何学习、模仿并最终改造定居文明的治理模式。例如,蒙古帝国在征服了波斯和中国后,如何根据当地的行政传统,对帝国进行分封和管理,形成了“多元帝国”的复杂结构。 3. 法律与社会重构: 法律文本的传播与本土化是文化互动的体现。我们比较了查士丁尼法典在拜占庭的持续影响,与伊斯兰法(Sharia)在从北非到印度河谷的广阔区域内的法律整合。在西欧,日耳曼习惯法与罗马法的融合,如何催生了独特的封建法律传统,为后世民族国家的法律体系奠定了基础。 四、 区域案例研究:从衰落到新生 本书通过深入的区域案例分析,展示中古权力流变的具体路径: 西欧的碎片化与重组: 考察墨洛温王朝的衰退、加洛林帝国的短暂统一,以及9世纪后封建采邑制的固化。重点探讨了城市(如意大利城邦)作为独立政治经济单元的兴起,如何挑战了传统的庄园和王权体系。 拜占庭的韧性与僵化: 分析拜占庭帝国如何在多次危机中幸存,其军事主题制(Thematic System)的演变,以及其在11世纪后,面对西欧和新兴突厥势力的挑战时,制度上的僵化如何成为衰退的内因。 伊斯兰世界的知识与权力中心转移: 从大马士革到巴格达,再到后来的科尔多瓦和开罗,考察哈里发权力中心转移的政治驱动力,以及“黄金时代”的学术繁荣如何依赖于稳定的、但受制于军事力量的政治赞助。 宋代的文治与军事困境: 分析宋朝如何通过重用文官、强化中央集权,来实现高度的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但同时也付出了军事和技术创新上的代价,使其长期处于与北方游牧政权的战略劣势。 结论:中古时期对现代性的贡献 中古时期并非历史的“黑暗时代”,而是现代世界诸多政治、文化和制度要素的熔炉。本书认为,正是通过欧亚大陆上不同权力中心对军事、宗教、官僚制度的实验与互动,才最终孕育了近代民族国家、普世性宗教网络以及跨区域的经济秩序。理解这些帝国如何构建、流动和最终转型,是解析当代地缘政治结构的重要前提。 --- 关键词: 中古史、欧亚互动、权力结构、拜占庭、哈里发国、封建主义、丝绸之路、帝国治理。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向几位资深历史学者推荐了这本书,大家的反馈都出奇地一致:它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理论武器。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没有满足于描述“发生了什么”,而是着力去挖掘“他们如何看待他们所发生的一切”。这种对“认知地图”的研究,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运作模式的理解。它不像很多学术专著那样,仅仅满足于对既有材料的重新排列组合,而是敢于提出极具野心的整体性解释框架。比如书中对“德”与“化”如何超越物质边界,成为维系古代政治共同体的核心要素的论述,精妙绝伦,令人拍案叫绝。这本书的排版和注释也非常精良,显示出出版社在学术尊重上的用心,这让冗长的理论推导过程也变得相对友好。对于想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哲学精髓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是不可跳过的里程碑式的著作。

评分

这部作品,无疑是近年来对古代中国历史研究领域投下的又一块重磅炸弹。我刚读完,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和思维的颠覆性。作者以极其细腻的笔触,将我们带入了一个远超传统教科书描绘的宏大叙事之中。它不仅仅是在梳理史料,更像是在重建一种失落的认知体系。最让我震撼的是,作者对早期文献的重新解读,那种穿透历史迷雾,直抵核心概念的洞察力,让人拍案叫绝。书中对礼制、宗法与权力结构的复杂交织进行了深入剖析,那种逻辑推演的严密性,如同精密仪器般精确地展示了古代社会运行的底层逻辑。读到某些章节时,我甚至能想象出那个时代决策者们在面对礼崩乐坏时那种内心的挣扎与无奈。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历史观,绝对是历史爱好者和研究者案头必备的案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对我来说,简直是一场精神上的“极限拉练”。我必须承认,其中涉及到的一些古代思想史的辩证过程,初读时确实有些晦涩难懂,需要反复咀嚼。但是,正是这种挑战性,才使得最终的领悟显得尤为珍贵。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具有节奏感,时而如山洪暴发般直抒胸臆,将复杂的政治哲学阐释得淋漓尽致;时而又转入潺潺溪流,在细节处展现出对古代文人微妙心境的精准捕捉。我特别喜欢他处理“天人合一”思想时所展现的复杂性,没有简单地将其浪漫化,而是深刻揭示了这种理念如何被历代统治者用作维护其合法性的工具。这本书强迫你去思考,我们今天所依赖的诸多概念,在古代是如何被建构、被争夺、最终被固定下来的。读完之后,看任何关于古代史的影视作品都会不自觉地带入一种新的审视眼光,这才是好书的真正魔力所在。

评分

说实话,我一开始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翻开这本书的,毕竟“天下观”这个概念听起来有些玄乎,生怕又是故纸堆里的陈词滥调。然而,越往后读,越发觉得作者的功力深不可测。他没有陷入宏大叙事的窠臼,反而像一位高明的建筑师,从最基础的砖块——那些零散的考古发现、碑刻文字、甚至是古代的哲学辩论片段——开始,一点点搭建起一个完整而逻辑自洽的古代宇宙模型。这种写作方式极其考验读者的耐心,但一旦进入作者构建的思维框架,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无与伦比的。尤其是关于“中心性”与“边缘性”的动态关系分析,颠覆了我过去对古代疆域边界的简单理解,让我意识到那是一种流动的、基于文化认同而非地理界限的概念。这本书绝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小甜点,它更像是一道需要细细品味的饕餮盛宴,每一口都蕴含着深厚的学术底蕴和独到的见解。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好像经历了一次古代世界观的“重装系统”。过去我总觉得古代中国的世界观是静止的、以中原为绝对中心的,但作者通过一系列精彩的案例对比,展现了这种中心性是如何在与周边民族、不同文化圈的互动、冲突与妥协中,不断地自我调整、自我强化的。这种动态的、协商性的“中心”概念,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书中对“蛮夷”称谓的演变及其背后权力逻辑的剖析尤其精彩,它揭示了语言和文化符号在构建政治版图中的强大作用。作者的语言风格很具个人色彩,有一种老派学者的沉稳和年轻学者的锐气完美结合的特质,使得原本严肃的学术讨论读起来充满了一种智力上的愉悦感。它不是一本让人读完就束之高阁的书,而是会激发你去翻阅更多相关资料,去对既有的历史常识进行再反思的“引燃剂”。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