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智慧全书

中国智慧全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夏咸淳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传统智慧
  • 哲学
  • 历史
  • 国学
  • 中华文明
  • 人生智慧
  • 文化遗产
  • 经典
  • 思想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ISBN:978755202244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045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3-01
用纸:胶版纸
字数:63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没有智慧的故事,就像鸟儿没有翅膀—样。《中国智慧全书》所汇集的中国智慧故事都见于历史文献。在编著的过程中沙里淘金,精益求精,力求语言通俗精炼、篇幅简短意赅、情节摇曳多姿。这些故事能启迪您的智慧,烛照您美好的前程。


内容简介

中华民族是一个智慧的民族。智慧,既是人类文明发展的结晶,也是促进人类文明的动力之一。本书依据历史文献,循着从先秦以迄清末的时序,辑录六百多个古人用智事例,串连起一部完整的中华民族智慧史,以供读者阅读了解。所涉及的人物、既有政治家、军事家,亦有中下层平民百姓,从治国之道到治家、治身之道,包罗万象,充分展现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阅读本书,不但可以启迪心智,而且是一种快乐的享受。与智者同行,你将成为智慧故事下一个主角。


作者简介

主编夏咸淳,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长期从事中国历史文化研究,是中国历代智慧研究的权*,首*“智慧学”。本书由他策划,并组织了几十位专家编撰而成。


精彩书摘



◆ 急难显智能

清乾隆年间(1736—1795),河北曲周县有户姓王的人家,娶了一个好媳妇。媳妇娘家姓岳,不仅模样长得好,而且性情温和,做事勤快。左邻右舍都夸王家好福气。可这媳妇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尽管她不是哑巴,却像个哑巴,平时只知埋头干活,从不多说一句话。


几年后,她丈夫王懃(qín)赶往天津做生意,把妻子和父母迁往山东临清居住。可是刚迁往临清不久,就遇到了王伦起义。起义军所向披靡地攻下了寿张、堂邑、阳谷等县,随即准备攻打临清。

临清百姓闻讯后争着离家出走,以逃避战乱。王家两老因为儿子不在身边,急得团团转,收拾好细软后,也准备逃往他乡。这时,轻易不开金口的王岳氏说话了:“依我看来,现在逃跑不是上策。既然起义军想把临清作为根据地,就不可能杀害这里的百姓,因为没有了百姓,根据地就成了无水之源。再说,眼下这么多人一窝蜂地逃难,两老年迈体弱,即使不是在路途中饿死累死,也会被人群践踏而死。我看,我们还是留在家中看看情况再说。”公婆觉得她言之有理,就留下了。果不其然,当时临清县十室九空,大批逃难的人拥挤在一条崎岖的小路上,有人被挤下水淹死了,有人被后面涌上来的人踩死了,其状惨不忍睹。


王伦起义军占领了临清,当地的局面稳定了下来。正当留下的人在暗自庆幸时,王岳氏却对公婆说:“现在我们应该离开这里了。因为起义军已来了多时,官军也该到了。外面的起义军正在做抵抗官军的准备,他们已没有精力去捕捉逃跑的百姓了。再说,临清的人已走了十之八九,路上空空如也,不必担心被踩死了。*要紧的是,我们现在不走,一旦官军来了,很可能会把我们当作通敌分子。”王岳氏分析得头头是道,两老听了连连点头。当晚,三人打点好行李,悄悄潜逃出城,回到了曲周老家。

不久,王懃从天津赶了回来。左邻右舍见到他,都夸他媳妇聪明能干,有主见,不随大流。王岳氏听到后,低头微微一笑,就忙着干活去了,她仿佛又成了一个哑巴。(《清史稿》戴云云)


◆ 真假卖身契

清乾隆年间(1736—1795),苍梧(今属广西)知县李文,是个勤政廉明的好官,县内发生的案子,都能及时审理清楚,了断结案。但是现在,他却被一宗案子难住了。

其实案情也很简单。原告余阿吕,控告邱以诚,说邱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卖身于余阿吕的父亲当奴仆,到乾隆二年(1737),余父死了,家里变穷,无法养活奴仆,邱以诚就外出自己谋生。现在邱以诚富了,而余阿吕穷了,余便要邱以诚赎身,邱非但不肯,反而一顿拳脚,把余阿吕打伤了。余把身上的伤给李县令看了,又递上了一张邱以诚当时的卖身契。李县令又把邱以诚传来一问,邱说此事实在冤枉。自己开了家米店,余阿吕常来赊(shē)米,账上已欠了十几笔钱,现在又来强赊,邱不肯,两人便打了起来。至于说到以前是余家的奴仆,那完全是没有的事。李知县叫邱以诚照抄了几行卖身契,字迹竟然一样,于是要邱以诚承认卖身的事实。邱以诚痛哭流涕,死活不肯承认。看情景,邱也的确像是冤枉的。那么究竟谁是谁非实在难以断定。

退堂以后,李知县就与幕友钟灵泉商量。钟灵泉对着那张卖身契看了好久好久,然后又拿来了《康熙字典》,以及清代的法令条文等翻阅了一通,脑子一拍,对李知县说道:“这张卖身契是假的。”

为什么?

钟灵泉分析给李知县听。历来只有姓丘,没有姓邱,只是到了雍正年间(1723—1735),皇上尊孔,为了避孔子(名丘)的讳,丘姓才加上了“阝”,变成了邱,而这张卖身契是在康熙五十九年(1720)立的,雍正年号在后,康熙年号在前,当时“丘”还未改成“邱”,而卖身契上却写成“邱以诚”,不是后来的伪作又是什么呢?李知县一听,豁然开朗,连连称是。钟灵泉又补充说,邱以诚现今四十八岁,算一算,康熙五十九年立契时,仅是十岁,十岁小孩,哪能写出契上这种端严的楷书来呢?所以卖身文契定然是伪造的。至于字迹,那是可以模仿的。

李知县传来余阿吕,一加严审,果然是他企图敲诈钱财而模仿邱以诚笔迹伪造了卖身契。(《听雨轩笔记》陶湘生)


◆ 巧借言辞惩恶霸

郑板桥又名郑燮,是江苏兴化人,乾隆元年(1736)中的进士。他曾在山东潍县任知县,后辞官回家作画,尤擅长画兰竹,是清朝著名的书画家。

郑板桥在担任知县期间,他以帮助农民胜诉而闻名遐迩,当时,许多有冤屈的农民都到他那里去告状。潍县张家庄庄西头有一个寡妇的女儿,经常受到庄上张恶霸的调戏。张恶霸横行霸道,无恶不作。那姑娘实在没有办法,只好到县衙去告状。


郑板桥将张恶霸传进县衙,问道:“你为何想强占那寡妇的女儿?”张恶霸狡辩道:“大人,我可怜那寡妇娘儿俩,我想照应她们,是一番好意,怎么说得上强占呢?”

郑板桥说:“这么说来,你倒是一个行善的好人了?”那恶霸不知郑板桥说的是反话,还“呵呵”地笑着应答。这时,正好来了两桩官司,郑板桥叫恶霸站在一旁,听候发落。

*桩官司是告借钱人欠债不还。被告是个穷人,他说不是不还,只因孩子太多,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实在没钱可还。郑板桥听了,笑着说:“有大善人在此,这事好办。”接着,转身对站在一旁的张恶霸道:“张善人,你做做好事,替欠债人还了这笔钱吧。”那恶霸没法,只得点头同意,为那穷人如数还了债。


第二桩官司是老人告儿子不孝,可那儿子早就吓跑了。郑板桥佯作大怒状,说:“儿子不孝,当重责五十大板。可人不在,打不成;但是不打,老人气难消,怎么办?”说着又转向张恶霸:“张善人,你再行行善,替老人的不孝儿子挨五十大板,让老人出出气吧。”

衙役们不由分说,举板就打,张恶霸哭着喊道:“大人,我不是什么善人啊,以后我再也不敢欺负那姑娘了。”郑板桥并不下令“住手”,让张恶霸实实足足挨了五十大板。从此以后,张恶霸在乡里就变得老实多了。(《板桥集》《清史稿》戴云云)


◆ 急中生智答乾隆

清代有一个著名学者名叫纪昀,不过在民间,还是他的表字晓岚更为人熟知。纪昀是乾隆朝纂修《四库全书》的总纂官,学术价值很高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主要就出自他的手笔。他的博学多才,极为乾隆皇帝所赏识,而关于他的急智故事,流传尤为广泛。


有一次,纪昀和几个文臣在朝房等待上朝。大概是起得过早了,觉没有睡足,再加上皇上迟迟不来,大家都感到非常疲倦,有的甚至打起瞌睡来。纪昀等得也有几分心焦,因为平时和这几个文臣颇为友好,说话比较随便,就开口说道:“老头儿怎么到现在还不来?”原来文臣们早就背地里叫乾隆皇帝为“老头儿”了,听到纪昀说“老头儿”,也都知道指的是皇帝。不料,众人还没来得及说话,就听到“托托”的鞋声从后面传来,回头一看,正是乾隆皇帝走了过来,只见他满脸不高兴,迅速地扫了众人一眼,厉声责问道:“谁在骂我是‘老头儿’!这‘老头儿’三字该作什么解释?”众人见皇上生气,倦意一扫而空,却被吓得呆呆地站在一旁答不出话来。只见纪昀从容上前,脱帽叩首行了一个礼,然后说道:“万寿无疆称为‘老’,顶天立地称为‘头’,父天母地称为‘儿’。普天之下,能称为‘老头儿’的人,恐怕非皇上莫属。”听了纪昀的解释,乾隆皇帝顿时回嗔作喜,一旁的大臣,心中也暗暗佩服纪昀,庆幸得脱困境。


又有一次,纪昀陪同乾隆皇帝南巡。皇帝坐在龙船上,沿江而下,观赏两岸风光。不时指指点点,问纪昀此为何山,此为何景。纪昀不慌不忙,一一道来,果然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乾隆皇帝初时不住点头,继而也有些不服,心想: 我就不信你什么都行,倒要出个难题考考你。忽然,他看到江中一艘渔船鼓棹而来,顿时心生一计,便道:“久闻爱卿甚有捷才,朕现在便让你一显身手,命你以这渔船为题,限用十个‘一’字写一首诗。若不能,趁早承认,朕也不会怪罪于你。”纪昀当下叩谢圣恩,微一沉吟,猛地一拍手,说:“有了,听我道来:‘一篙一橹一渔舟,一个梢头一钓钩。一拍一呼还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微臣不才,还请皇上赐教。”乾隆皇帝听了,不得不折服。(《清朝野史大观》《清稗类钞》沈习康)


前言/序言

中华民族是勤劳勇敢又聪明机智的民族。历史上曾出现过无数聪颖过人、足智多谋的人物,其人其事载于各种史籍。司马迁《史记》描绘了春秋战国秦汉时代众多智者群像,如晏婴、范蠡、孙武、孙膑、樗里子、甘罗、毛遂、冯驩、蔺相如、张良、陈平、东方朔等等。秦惠王之弟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谓之“智囊”,这一名词约出现于公元前330年,在中外历史上当是最早的了。司马迁赞扬蔺相如智勇双全,陈平“常出奇计,救纠纷之难,振国家之患”,对战国苏秦、张仪、范睢、蔡泽等纵横捭阖之士虽有讥贬,但也肯定他们“其智有过人者”。后世大凡思想活泼的人士大都认同司马迁尚智的文化观念。民间口头文学、通俗小说、戏曲评书也都喜爱讲说搬演智慧人物故事,姜子牙、张良、诸葛亮、刘伯温,还有聪明伶俐的小红娘,机智滑黠的孙悟空等等,都是智慧的化身,家喻户晓,为老百姓所津津乐道。推崇智慧,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亮点,精英文化和通俗文化皆如此。中国智慧渗透并表现于政治、法律、军事、外交、经济、科技、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各个领域。当历史转折转型,或者国家强盛开放之时,往往就是民族智慧开启迸发之日,如周秦、汉魏、隋唐、明清之际。


中国人不但爱讲智慧故事,还重视对智慧作学理性探究。其言论大多不成系统,鲜见宏篇专论,常常是零碎的,甚至是点评式的三言两语,却精警深邃,如龙睛凤目,光焰烛人醒世。此类言论在明代中后期特多,主要观点有:


智如光。日、月、星、火炬都能发光,照见万物,世界有光则明,无光则暗。人之智犹如日月星炬之光,有智方能明察物象事理,明辨是非真伪,行动有指南,做事有准星,不至于犯大错误或少犯错误,知错而能改。“夫智如日月,皎若星辰,照见大地,物物赋事。”(李贽)“赋事”,成事也。人若无智光烛照,等于在黑暗中胡乱摸索,非常危险。“无智之士,如走落日、死月、熄炬之下”,不是碰壁,就是摔跤,以至送命,“堕于深渊,则毕其命而已矣”(张明弼)。

智如水。“人有智,犹地有水”,“智犹水然,藏于地中者性,凿而出之者学。”(冯梦龙)土地含水分,是土地之属性;人有灵智,为人之属性。土地不含水,“则为焦土”;人无灵智,“则为行尸”。灵智是人的本性、潜能,必须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加以开发(所谓“凿”),使之汩汩流淌,才能放射其光焰,发挥其能量。而艰难困苦环境的“淬砺磨炼”,对智慧的增长,特别对大智慧之人的锻铸尤其重要,“心机震撼之后,灵机逼极而通,而智慧生焉。”(袁中道)

智有正邪之别。智慧作为人的一种潜能,人人皆有,本属中性,而用智者品行、动机、效果不同,便有了正智、邪智的分别。君子用智,出于公心,为国为民,是为正智;小人用智,出于私心,为一己或小集团朋党私利,是谓邪智。正智利国益民,邪智祸国殃民。汉人刘向有云:“夫权谋有正有邪,君子之权谋正,小人之权谋邪。夫正者其权谋公,故其为百姓尽心也诚;彼邪者好私尚利,故其为百姓也诈。夫诈则乱,诚则平。”(《说苑》)小人耍阴谋,施诡计,巧于伪装,或能得计于一时,但最后还是要暴露的,“无奸不破,无伪不穷”,“为贪心所蔽,利令智昏”(冯梦龙),落得身败名裂、丧命灭家的可耻下场。对邪智奸谋也要重视之,研究之,识破之,揭露之,并以良谋善策战而胜之。若掉以轻心,则易中其计,贻害无穷。“人或忠厚太过,既无亿逆之念,又无先觉之明,卒坠于口蜜腹剑,而至于颠隮者有之。”俞琳特别提醒善良忠厚的人们对“口蜜腹剑”的奸佞要百倍警惕,多存戒心。


智有大小之分。大智慧固然可贵,小智术也不可弃,在关键时刻,特定场合,小智术也能发挥大作用。齐国孟尝君好客,食客数千人,有夜能学狗吠者,晨能学鸡鸣者,均收留之,门下宾客皆以为耻,后孟尝君被囚于秦,卒赖此二人脱身还齐。王安石曾讥笑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冯梦龙反驳说,“尔时舍鸡鸣狗盗都用不着也”。谁知在危急时刻,鸡鸣狗盗小智末技竟派大用场呢?一隙之光,一点萤火,聚集起来也能照明,用智者应有海纳百川的心胸,“我怀海若,取喻行潦”(冯梦龙)。“虽知星星爝火,不足与日月争光,而当阴翳暝暝,腐草流萤,掩映其际,亦自灼灼可人,断难泯灭矣。”张岱等是多么爱护珍惜人的智慧呵!

智慧的反面是愚蠢,但是智与愚的分野不是绝对的,截然不相关的。智含愚,愚含智。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大智若愚,大愚似智。智化为愚,愚化为智。大智小智,正智狡智,相互转化,“大可小,小可大”,“狡可正,正可狡”(冯梦龙)。这便是智和愚的辩证法。


前贤关于智慧的论述,思想精深,内涵丰富。以上所述,九牛一毛,要略而已。详细梳理,深入研究,以为当世之用,这是一个重大课题,姑名之曰“中国智慧论”。全民智慧的发挥与否,关系着国家和民族的兴衰。十九世纪末,“百日维新”前夕,当积贫积弱的晚清时代,梁启超毅然上《请变通科举析》,大声疾呼世界已进入“竞智”时代,中国应立即废止愚民政策和科举制度,“夫当诸国竞智之时,吾独愚其士人,愚其民,愚其王公,以与智敌,是自掩其耳目,断刖其手足,以与乌获、离娄搏,岂非自求败亡哉?”“人皆智而我独愚,人皆练而我独暗,岂能立国乎?”当今中国和世界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世界大势主潮,同时各国各地区的竞争也是复杂的,全方位的,硬实力,软实力,说到底,是智力的角逐。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为经济、文化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精神和智力支撑,中华智慧乃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一大法宝。


这本《历代智慧故事集萃》取材于《二十四史》及野乘笔记,凡六百篇,时代上起先秦下迄晚清,皆关乎智人智事。在忠实原材料基础上,适当进行文学加工,使具故事性、可读性,是故事新编,而非古文今译,也算一种“文化快餐”吧。《故事》完稿于十多年前,希望今天的读者还能从中受到中华智慧的熏陶,获得有益的启迪。此序权充导读。

夏咸淳

二零一七年岁末



《东方哲思录:古今智慧的光辉》 本书并非一部关于中国古代哲学的百科全书,也非对中国历代思想流派进行系统梳理的学术巨著。它不以罗列名家名言、追溯思想源流为目的,更不试图穷尽中华文明数千年间浩如烟海的智慧结晶。相反,它是一次充满好奇与探索的阅读之旅,一次对那些跨越时空、触动人心的思想片段的个人拣选与沉思。 我们相信,真正的智慧并非孤立存在于书本之中,而是弥散在生活、历史与人性的细微之处。《东方哲思录》所辑录的,是一些零散的、却又闪耀着独特光芒的思想火花。它们或许来自古代的先贤,或许活跃于近现代的学者,甚至可能隐藏在寻常百姓的言谈之中。我们关注的,是那些能够引发共鸣、启迪思考、帮助我们理解自身与世界的力量。 因此,请不要期望在此书中找到关于“儒释道”三家体系的详尽解释,不会有对“法家”、“墨家”等学派的深入剖析。这里没有对“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核心概念的学术定义,也无意于辨析各家思想的异同与演变。本书更侧重于从更广阔的视角,去捕捉那些蕴含在不同文化土壤中、却又有着共通精神的智慧之光。 《东方哲思录》的篇章,更像是一个个独立的观察站,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人类经验的某些侧面。我们会触及关于“人”的本质的思考:我们为何而生?我们应当如何看待自我?我们在社会中扮演怎样的角色?我们会探讨“道”的多种理解:它是否是一种超越性的力量?它如何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细节之中?我们也会审视“生活”的艺术:如何在这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内心的宁静?如何在变幻无常中保持从容? 本书的架构并非严谨的逻辑推理,而是以主题的关联性为线索,串联起一系列引人深思的观点和故事。每一部分都可能包含从不同文化、不同时代汲取的养分,但其核心指向,都是对人类共通困境与渴望的回应。我们会从古人的诗文中品味生存的诗意,从历史的细节中洞察人性的幽微,从当代的思考中汲取应对挑战的力量。 例如,在谈及“自我认知”时,我们不会从西方心理学理论入手,也不会套用某家学派的定义。我们可能会选取一个关于“内省”的古老故事,或者一段描写“自我反思”的优美文字,引导读者去思考,在喧嚣的世界中,如何才能听见自己内心的声音。当论及“人际关系”时,不会有关于“五伦”的系统介绍,而是可能通过一个关于“真诚待人”的寓言,或者一段关于“理解与包容”的论述,来探讨如何建立和谐的社会联结。 《东方哲思录》所呈现的,是一种“碎片化”的智慧,它鼓励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像采撷花朵一般,拾取那些最能打动自己、最能激发自己思考的部分。这些“碎片”或许是关于“顺应自然”的朴素道理,或许是关于“知足常乐”的生活态度,又或许是关于“审时度势”的处世之道。它们不求系统,不求全面,只求真实,只求能够触及人心最柔软的角落,唤醒内心深处对美好与真理的向往。 我们拒绝枯燥的理论说教,力求用生动的故事、形象的比喻、以及凝练的语言,将这些智慧传递给读者。书中可能出现的,是某个古代智者关于“宽恕”的简洁箴言,是某个历史人物在困境中展现出的坚韧品格,或是某个当代艺术家对“美”的独特感悟。这些都将是构成《东方哲思录》独特魅力的元素。 本书的写作风格,也力图避免学术论文的严谨和宏大叙事的铺陈。它更像是与一位博学而又充满生活情趣的朋友进行的一次深入的对话。在对话中,我们会抛出一些问题,分享一些见解,并期待读者能够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并在此基础上,开启属于自己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东方哲思录》不提供标准答案,也不设定唯一的解读路径。它是一面镜子,希望能够映照出读者内心深处的智慧火花;它也是一盏灯,希望能够照亮读者前行的道路。我们所做的,只是将这些闪烁着东方古老光辉的思想碎片,以一种更为贴近生活、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呈现出来,等待着读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去解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 我们深知,智慧的海洋浩瀚无垠,任何一部作品都无法企及其全貌。但我们相信,哪怕只是一滴水,也能折射出大海的光芒。《东方哲思录》所搜集和呈现的,正是这样一些宝贵的水滴,它们汇聚在一起,希望能为读者带来一丝清凉,一份启迪,以及一种对生活更深切的理解与热爱。 这本书,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每一位对生命、对世界、对自己抱有好奇心的读者,一同踏上这场探索智慧的迷人旅程。在这里,没有教条,只有启发;没有权威,只有共鸣。让我们一起,在古今中外的智慧之光中,寻找属于自己的那份独特光辉。 本书的目标读者,并非是那些已经精通中国哲学史的学者,也不是急于求成的励志人士。它更适合那些在日常生活中,渴望获得一些精神慰藉,希望能够提升自我认知,或者对人类智慧的普遍性与多样性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无论您身处何种境遇,从事何种职业,只要您愿意静下心来,翻阅这些文字,我们相信,您都能从中找到一些触动您心灵、启迪您思考的宝贵收获。 《东方哲思录》不是一本“速成”的指南,而是一份“长效”的陪伴。它所包含的,是一些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深刻洞见。希望它能成为您书架上的一位老朋友,在您感到迷茫时,能够为您点亮一盏灯;在您感到疲惫时,能够为您带来一丝力量;在您感到孤单时,能够与您分享一份深刻的思考。 请将本书视为一次开放性的对话,一次邀请您参与的思维探索。我们并不想强加任何观点,而是希望激发您内心的声音。每一次阅读,或许都会有不同的感悟;每一次回味,或许都会有新的发现。这正是智慧的魅力所在——它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主动的生成。 《东方哲思录》的故事,才刚刚开始,它将伴随着每一位读者的阅读,而被赋予更鲜活的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原本对所谓的“中国智慧”有一种天然的疏离感,总觉得它过于玄妙或脱离现实。但《中国智慧全书》成功地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可操作化了。这本书最出彩的地方在于其跨学科的整合能力,它不仅仅局限于哲学和历史,还巧妙地融入了中国传统医学的养生观和艺术审美的哲学基础。比如,书中关于“气”与“形”的论述,联系到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营造,让我忽然明白了为何古代文人热衷于山水寄情,那背后蕴含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宇宙观。作者的叙事节奏掌控得极好,既有宏大叙事的磅礴气势,又不乏对个体生命体验的细腻捕捉。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仅对中国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还掌握了一套更健康、更具东方韵味的生活哲学,受益匪浅,强烈推荐给所有希望提升内在修为的朋友。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更像是一部充满生活智慧的工具箱,而不是纯粹的学术著作。我尤其欣赏它在探讨“修身齐家”这一主题时所采取的切入点。作者没有停留在高屋建瓴的说教,而是回归到了家庭伦理和个人品德的培养上。书中分析了中国传统家庭结构中“孝”与“悌”的现代意义,并用当代案例佐证了这些古老观念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基础性作用。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知足常乐”的探讨,它并非简单地倡导清贫,而是阐释了如何在物质追求与精神满足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的平衡点,这对于当下社会普遍存在的焦虑感非常有疗愈作用。我发现自己阅读完这些章节后,看问题的角度都变得更加平和与开阔了。文笔上,它有一种老派文人的沉稳大气,但又不乏清晰的逻辑线条,非常适合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评分

这本《中国智慧全书》实在让人眼前一亮,特别是它对古代哲学思想的梳理,简直就是一本通往东方智慧宝库的钥匙。我一直对儒释道的思想脉络很感兴趣,但总是感觉碎片化,读这本的时候,作者像是为我搭建了一个宏大的知识框架,把孔孟老庄的精髓串联了起来,不是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是结合了大量生动的历史典故和生活哲理。比如书中论述“中庸之道”时,引用了《易经》中的爻辞,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如何在变动的世界中保持平衡与适度,这对我处理日常工作中的复杂人际关系提供了全新的视角。而且,这本书的行文非常流畅,文字功底扎实,读起来毫无晦涩感,即便是对于初次接触中国古典思想的读者来说,也能轻松跟上作者的思路。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罗列,更像是一次与古人的深度对话,让人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自己的思维深度和人文素养。我尤其欣赏它在阐述古代治理思想时,能够将其与现代管理学理论进行巧妙的对比,展现了这些智慧的跨时代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出一本普通的知识普及读物,它更像是一部浓缩了数千年文明精髓的文化地图。我最欣赏的是它在处理“法家”与“道家”思想张力时的中立与深刻。它没有简单地将法家视为专制工具,而是客观分析了其在维护社会秩序和构建高效政府方面的历史贡献,同时也批判性地探讨了过度集权带来的弊端,这种平衡的视角非常难得。书中对中国古代的军事思想——比如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解读,也跳出了单纯的战争范畴,上升到了竞争策略的高度,对现代商业竞争人士极具启发性。行文风格上,作者展现了一种罕见的博学与谦逊并存的气度,引经据典却又言之有物,没有半点卖弄之嫌。全书的知识密度非常高,但得益于作者精妙的结构安排,阅读体验是酣畅淋漓而非压迫感的。这是一部值得反复研读、常读常新的鸿篇巨制。

评分

说实话,我原本对这种“全书”类的书籍抱持着谨慎的态度,总觉得它们难免顾此失彼,内容浮于表面。然而,《中国智慧全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它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惊叹,特别是它对古代科技与民间信仰交织的那部分内容的挖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细致入微。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讲了古代的历法计算和农耕智慧,作者不仅解释了“二十四节气”的科学依据,还穿插介绍了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那种对传统文化细枝末节的尊重和深入探究,让人感受到了作者深厚的学养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阅读过程中,我数次停下来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发现书中所引用的史料非常精准可靠,这大大增强了内容的信服力。这本书的排版和装帧也十分考究,厚重而不失典雅,捧在手里就有一种庄严感,绝对是值得收藏的佳作,不是那种快餐式的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