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吕思勉是20世纪的史学名家,其著述规模恢宏,博赡丰实,既注重考据,又擅于融会贯通,素为学术界所推重。这部著作初名《中国社会变迁史》,后改名为《大同释义》,先后用文言、白话撰写过两次,完稿于1933—1934年间。原稿系他任教上海光华大学,讲授“中国社会发展史”用的讲稿。作者自称是一个空想的大同主义者,服膺孔子的大同学说,遂用孔子的学说来阐释中国古代社会的变迁。作者认为,大同之世并不是空想而是在历史上确有的史实,它不仅是孔子所想望,也是我们心所向慕和祈求的社会;我们应该坚定信心,努力以回复那美好平和的大同社会。《大同释义:中国社会变迁史》系统地阐述了作者的大同思想,是作者的“历史哲学”;作者用孔子的大同学说来诠释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其中也融入了不少当时西方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此可见得中国传统思想固有的精神,以及传统历史理论的特色。《大同释义:中国社会变迁史》也可看作研究中国近现代社会思潮的一份珍贵资料。书后附有作者《自述》,比较详细叙述了自己治学之路和成果得失。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
内页插图
目录
大同释义……………………………………………………………………………………001
自识 ……………………………………………………………………………………………………003
一、论大同究实有其事抑系孔子想望之谈 …………………………………………………………004
二、论大同之世当在何时 ……………………………………………………………………………005
三、论大同之世之情形………………………………………………………………………………009
四、论大同之世如何降为小康………………………………………………………………………015
五、论小康之治如何降为乱世………………………………………………………………………024
六、论自大同至乱世人心风俗之变迁………………………………………………………………030
七、论入乱世后之改革………………………………………………………………………………042
八、论大同之可复……………………………………………………………………………………051
跋………………………………………………………………………………………………………056
整理后记………………………………………………………………………………………………059
大同释义——中国社会变迁史 …………………………………………………………061
自序……………………………………………………………………………………………………063
第一章 发端 …………………………………………………………………………………………069
第二章 论所谓大同者究系实有其事抑理想之谈 …………………………………………………071
第三章 论人类仁暴之原 ……………………………………………………………………………074
第四章 论古代进化的大略和大同小康的递嬗 ……………………………………………………078
第五章 论大同之世的情形 …………………………………………………………………………084
第六章 从大同到小康 ………………………………………………………………………………094
第七章 从小康到乱世 ………………………………………………………………………………115
第八章 从大同到乱世社会意识的变迁………………………………… …………………………129
第九章 先秦时代对于社会改革的诸派……………………………………………………………144
第十章 汉代的社会改革……………………………………………………………………………155
第十一章 到大同之路………………………………………………………………………………168
整理后记………………………………………………………………………………………………183
附:吕思勉自述…………………………………………………………………………184
一、予之家世 ………………………………………………………………………………………184
二、予之学术 ………………………………………………………………………………………185
三、予之经历 ………………………………………………………………………………………186
四、予之思想 ………………………………………………………………………………………189
五、予之政见 ………………………………………………………………………………………191
六、予之检讨 ………………………………………………………………………………………195
七、予之述作 ………………………………………………………………………………………200
八、予之希望 ………………………………………………………………………………………202
好的,以下是为您创作的一份关于一本假设的、名为《大同释义:中国社会变迁史》的图书的简介。这份简介将详细描述该书可能探讨的主题、结构和核心观点,同时避免提及您提供的原书名及其具体内容。 --- 《文明的脉络:一部跨越千年的社会结构演变史》 内容提要 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幅宏大而精微的中国社会结构演变图景。它并非仅仅梳理朝代更迭或政治事件,而是深入剖析支撑社会运转的底层逻辑——从血缘宗族关系到地权分配、从思想观念的演变到社会阶层的流动。作者以严谨的史料为基础,辅以社会学、人类学的前沿理论框架,力图揭示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塑造了中华民族独特社会形态的关键力量及其相互作用机制。 全书分为四个主要部分,层层递进,构建起一个完整的研究体系。它关注的焦点在于:“人”如何在特定的制度与文化土壤中组织起来,形成稳定的社会结构,又如何在内外部压力下经历痛苦的重塑与转型。 第一部分:奠基与定型——古代社会的基础逻辑(约公元前1000年 - 公元220年) 本部分聚焦于中国古代社会结构的“胚胎期”。我们从早期国家的形成入手,探讨血缘纽带如何从原始部落的松散联合,演变为周代礼乐制度下严格的宗法体系。重点分析了这一体系如何有效地管理了广袤的疆域,并为后世社会组织设定了基本的行为规范。 关键议题包括:土地制度在早期社会中的核心地位,以及它如何形塑了贵族与平民的初始区隔;“士”阶层的崛起,作为连接血缘权力与新兴文官体系的桥梁,其文化资本的积累过程。作者尤其强调,在这一阶段完成的对“家国同构”的初始构建,对未来两千年的政治文化产生了不可逆转的影响。这一部分的论述将详尽解析,在秦汉大一统背景下,中央集权如何对地方性的宗族权力进行吸纳、规制与渗透,从而建立起一套高效却又潜藏着巨大地方张力的治理结构。 第二部分:渗透与固化——帝国体制下的社会形态(约公元220年 - 1368年) 进入中古时期,社会结构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剧烈动荡,并在隋唐盛世找到了新的平衡点。本部分着重考察官僚体系的成熟与专业化对传统社会秩序的冲击与重塑。 我们深入探讨了门阀制度的兴衰。门阀作为一种基于士族血缘和文化积累形成的“超稳定性结构”,是如何在中央集权不断强化的过程中逐渐被削弱,最终让位于以考试选拔为主的士人阶层。然而,这种削弱并非简单的取代,而是官僚权力与地方精英之间的复杂博弈与结合。 同时,本书详细剖析了中晚期帝国时期“重农抑商”政策对社会阶层流动性的深刻影响。商业的繁荣并未带来社会结构的根本性松动,反而催生了更为精细化的土地兼并模式和日益固化的城乡二元结构。江南地区的富庶与地方士绅阶层的成熟,成为探讨社会权力如何在制度僵化中寻找新出口的经典案例。 第三部分:成熟与张力——晚期帝国社会的复杂性(约公元1368年 - 1911年) 明清时期,社会结构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复杂性和内部张力。这一部分的核心在于研究社会流动性的“内卷化”现象,以及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下潜藏的结构性危机。 作者将重点放在宗族、乡绅与国家的互动模式上。在国家权力相对疲弱的清代后期,地方乡绅阶层如何利用其掌握的教育资源和经济优势,重新强化了宗族结构,成为事实上的“准行政单位”。这种“自下而上”的社会重塑,与自上而下推行的均田、税收政策形成了微妙的张力。 此外,本书对人口压力与有限资源分配进行了量化分析。巨大的农业人口基数如何挤压了社会底层的生存空间,催生了大量的流民、佃农和临时工群体,这些群体构成了晚期帝国社会最不稳定的“弹性层”。他们对稳定的需求与对变革的渴望,共同构成了传统社会瓦解前的内在驱动力。 第四部分:断裂与重构——现代化的冲击与新秩序的形成(1912年至今) 本书的最后部分,将目光投向近现代的剧变。这一阶段的社会结构演变是“激进的断裂与艰难的重构”过程。 我们将分析传统士绅阶层的解体如何为新的社会力量腾出空间,包括城市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群体以及工业无产阶级的初步形成。现代民族国家理念的引入,对传统的血缘、地缘社会组织构成了致命的挑战。 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单位制”在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功能与角色。它如何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原有的家族和地方组织,成为新的资源分配和身份认同的核心载体。本书深入探讨了这一体制对个体原子化、家庭结构转变以及社会保障网络重塑的深远影响。 最终,本书总结了从宗族社会到现代社会这一漫长转型中的结构性遗产。我们试图回答:那些古老的社会逻辑——比如关系的重要性、集体主义的倾向、以及对地方性知识的依赖——如何在新的经济与政治框架下,以新的面貌继续发挥作用?理解这种深层连续性,对于把握当代社会形态的复杂性至关重要。 总结 《文明的脉络》是一部立足于深厚史学功底,并致力于跨学科对话的社会史著作。它通过对权力、资源、血缘和思想的交织分析,为理解中国社会为何呈现出今日之面貌,提供了一套系统而具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本书不仅是历史学者的案头必备,更是所有关注中国社会复杂肌理的读者不可多得的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