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朝四大文化建树之一,辞书编纂史上的代表作,《辞源》《辞海》初版都是用《阐微》的反切来注音,汉语首套老国音注音字母方案也是以《阐微》的读音作为审定标准的。可见《阐微》就是传统反切注音法到现代字母注音法过渡的枢纽。
《音韵阐微》是清代一部代表性的官修韵书,是研究汉语近代官话音系和反切改良的重要材料。作为清代官修韵书,《阐微》在汉语语音史上的地位很重要,对现代汉语音系与注音方法的影响尤为显要。《阐微》的主要特点在于,将时音系统巧妙地融入中古传统韵书框架之中,形式上承用中古音系的基本格局,实际上暗含时音的官话音系。又用“合声、从旧切、今用、借用、协用”五类术语展现反切改良成果,全面优化反切注音法,最大限度地靠近音素直拼,为汉语新型注音方法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李光地(1642-1718),清代音韵学家,字晋卿,号厚庵、榕村,清安溪(今福建省安溪县)人。他与王兰生等奉诏修纂《音韵阐微》,又与张玉书、陈廷敬等奉诏编纂《佩文韵府》。此外还撰写有《韵笺》《字音图说》《等韵辨疑》等。
王兰生(1679-1736),清代学者,字振声、信芳,号坦斋。清直隶交河(今河北省交河县)人。长于音韵之学,与李光地等纂定《音韵阐微》。另外还主编了《对定周易折衷》《律吕正义》等。
前?言
序
凡?例
诸臣职名
音韵阐微目录
韵?谱
音韵阐微校勘记
字目音注索引
前?言
《音韵阐微》(以下简称《阐微》),是清代一部代表性的官修韵书,康熙五十四年(1715)至雍正四年(1726)修撰完成。清代初年,《康熙字典》《音韵阐微》《佩文韵府》《钦定词谱》四部工具书合称“字音韵谱”,被誉为康熙朝四大文化建树。
《阐微》是小学类辞书编纂的代表著作,康熙皇帝钦定编旨,倍加关注,不断督问进程,书稿得以顺利完成。康熙通晓多种语言,熟悉音韵,重视通用语的统一。作为中华帝国的皇帝,他须要继承汉文化的韵书正统;作为满族人,他又要求在当朝韵书中表现时音,并融入满语拼音文字“音素直拼”的优点。深通音韵和南方闽方言的李光地,秉承康熙皇帝的旨意,与弟子王兰生反复摸索,精心设计编撰原则和凡例,反复试编、修改样稿。最后由熟悉北方官话的王兰生实际编撰,历时十一年而成书。《阐微》是在传统韵书框架下含时音系统的一部官修韵书,在汉语语音发展史研究上有重要价值,尤其是在反切改良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一、《音韵阐微》版本
今见《阐微》的版本主要有:雍正六年(1728)武英殿刻本、扬州诗局刻本、四库全书本、四库荟要本、四库全书珍本、淮南书局本、清末四川刻本。武英殿刻本为最早的官方刻本,今藏国家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天津、武汉、湖南等省市图书馆亦有藏本。四库所收及后来各家刻本,均以殿本为祖本。
摛藻堂《钦定四库全书荟要》经部所收的《钦定音韵阐微》十八卷(简称荟要本),据殿本手抄,清晰实用,板式美观,我们选以为底本影印。因各本多依据殿本,文字差别不大,故以荟要本为底本,参校武英殿本、淮南书局本与四库本,写出校勘记。其余各本略而不记。
…………
二、《阐微》书首‘韵谱’的构成
《阐微》书首有韵谱三十八图,体制大致模仿《切韵指南》。“韵谱”保存传统的平水韵框架:分平上去入四声调;声母为七音三十六字母;韵类为平水韵一〇六韵加殷、隐、焮、迄、拯、证六韵,共一百一十二韵;等呼按四等分洪细、开合口分图排列。图谱构成为:
…………
将韵谱与韵书收字进行对比后发现,韵谱与韵书在收字上并不完全一致。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韵谱有字韵书遗落;韵书有字韵谱遗落;遗落同音字;借位;敷奉声纽相混;同音字代替小韵;重文代替本字;形近而讹;韵谱与韵书之书体根据不同。因此韵谱可用来校正韵书之误。
…………
三、《阐微》韵书正文的构成
作为一部着意传承正统的官修韵书,《阐微》在编排体例上沿袭《切韵》—《广韵》系韵书的框架模式。然为了方便安排暗含的时音,局部也有调整。体例安排如下:
…………
四、《音韵阐微》的价值
《阐微》是清初四大文化建树之一,体现了清初以时音为主的通行读书音系统,可作为科举考试用韵标准的韵书,也可用作审定时音音读的韵书,在当时具有权威地位。
(一)《阐微》在传统音系框架下附列时音内容
…………
总之,作为清代的官修韵书,《阐微》虽然是用“旧瓶装新酒”的方式保存传统韵书框架,但在表现清初时音音系方面有着重要的建树,特别是在反切改良上有重大贡献。《阐微》的音系和反切改良,对汉语语音发展史、汉语注音史的研究,都具有非同一般的价值。每一时代都有其代表韵书,隋有《切韵》,唐有《唐韵》,宋有《广韵》,元有《古今韵会举要》和《中原音韵》,明有《洪武正韵》,清有《音韵阐微》。作为清代的官修韵书,《音韵阐微》的地位、价值和作用都是无可代替的,值得很好地整理出版和研究。
黄雪晴
2016年12月
这本书的开本选择非常适中,既保证了阅读时的舒适度,也方便将它夹在厚厚的参考资料中随时翻阅。我主要是在研读古代诗词的韵脚和用典时,发现现有工具书的解释略显单薄,于是决定深挖一下。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的“基础性”和“权威性”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它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避免了空泛的理论推演;又有大量具体的、可溯源的实例支持,避免了过于偏僻和难以验证的观点。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某些在传统音韵学中常常被忽略的“边缘现象”——比如某些特定方言的保留音或早期的借音现象——进行了细致的考察。这让原本僵硬的音系图增添了许多生动的历史层次感。这本书不是用来“读完”的,它是用来“常备”和“查验”的。每一次翻阅,总能因为对某个细微之处的重新理解,带来新的体悟。它是一部需要时间去消化的经典,值得反复咀嚼。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实在是太有年代感了,那种泛黄的纸张质感和古朴的字体,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那个求知若渴的年代。我是在一家独立书店偶然间发现它的,当时就被它那种低调却深邃的气质吸引了。拿到手里沉甸甸的,感觉就像捧着一段活着的历史。翻开内页,里面的注释和排版都非常考究,看得出校订者在每一个细节上都倾注了大量心血。虽然我不是专业的音韵学研究者,但对古代文献和语言演变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这本书的引言部分就写得非常精彩,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理论,而是通过讲述前人研究音韵学的艰辛历程,让我对这门学科肃然起敬。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其他工具书,慢慢咀嚼那些拗口的古音名词。它更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而不是冷冰冰的教科书,引导着我一步步深入探索汉字的声韵之美。尤其值得称道的是,它在处理一些存疑的字音时,展现出的那种审慎和严谨的态度,让人信服。这本书的装帧和内容都透露着一种“匠人精神”,是那种真正沉下心来做学问的产物。
评分我的阅读体验更像是一场漫长的“寻宝”之旅。这本书的装帧虽然朴素,但内页的印刷质量极高,即便是那些复杂的符号和变音记号,也清晰可辨,这对于需要反复查阅的读者来说至关重要。我发现,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其“校理”二字。它不是一部全新的专著,而是对前人成果的继承与精修。校订者似乎有一种近乎苛刻的完美主义情结,他对每一个引用的出处都进行了再三核对,使得全书的可靠性达到了一个令人放心的程度。我尤其欣赏它在处理古今音韵对比时所采取的辩证态度。例如,在谈到某个中古复辅音的简化过程时,它没有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列举了不同流派的观点,然后层层剥笋地指出各自的合理与局限,最后给出校订者的倾向性判断,但保留了足够的开放性。读完一章,我总有种心神俱畅的感觉,仿佛自己也参与了一次严谨的学术辩论。
评分说实话,刚拿到这本厚重的书时,我有点被它的专业性吓到了。我本职是做古典文学研究的,对音韵学只是略懂皮毛。但是,这本书的校理部分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它不是简单地纠正前人书中的笔误,而是对那些历史留存的争议点进行了细致的考辨和重新梳理。我记得有一处关于某个特定韵部在唐宋之际的转音现象,前人的解释一直存在矛盾,而这本书通过引入最新的考古发现和对地方方言的对比分析,给出了一个非常令人信服的新解释。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体现了校订者非凡的学术视野。书中的大量表格和图示,虽然密密麻麻,但一旦理解了其背后的逻辑,就会发现它们是梳理复杂音变脉络的最佳工具。这本书的价值,或许更体现在它提供的“方法论”上,它教会我们如何去审视和质疑已有的学术成果,而不是盲目接受。它对于学术规范的坚守,是当下许多浮躁的出版物所缺乏的。
评分我是在一个学术论坛上偶然看到有人推荐这本书的,当时讨论的是中古汉语的韵部划分问题,几位资深学者不约而同地提到了这本书的某个观点。抱着将信将疑的态度购入后,我发现它的价值远超预期。这本书的论证逻辑极其严密,尤其是在分析那些跨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语音演变时,作者的分析角度非常新颖,能让人茅塞顿开。我特别喜欢它引用的那些罕见的古代韵书和字书的例证,很多都是我以前未曾接触过的版本。阅读时,我常常会惊叹于作者扎实的文献功底,仿佛他能与古代的音韵学家进行跨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是那种古典式的严谨,措辞精准,没有丝毫的冗余,每一个句子都仿佛经过了千锤百炼。对于想要深入研究古代诗词格律或者想追溯汉语语音历史源流的人来说,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书。它不适合那些只想快速获取结论的读者,它要求你慢下来,跟随作者的思路,一步步构建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评分好书!音韵学必备资料!满意度满分!
评分包装完好 质量不错 信赖京东 非常满意 赞
评分中华书局又开始出音韵学丛书了,很好
评分非常好的内容,非常差的物流,快递员对商品太没有保护意识,书页有破损啊,
评分包装完好 质量不错 信赖京东 非常满意 赞
评分中华书局又开始出音韵学丛书了,很好
评分很不错的书,买书,我一直在京东!
评分很不错的书,买书,我一直在京东!
评分正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