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第3版)》第1版為“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國傢級規劃教材”。《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第3版)》是在第2版的基礎上,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新製定的“數字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進行修訂的,它保留r原教材的理論體係和特點,增刪瞭部分章節的內容。在保證基礎的前提下,弱化瞭集成器件內部復雜電路的分析,突齣瞭器件的邏輯功能和應用,及時反映瞭新器件和現代數字係統設計新發展。教材題例豐富、通俗易懂、重點突齣、理論與實際應用結閤緊密,便於教學、有利自學。
  全書共分11章,內容為:緒論、邏輯代數基礎、集成邏輯門電路、組閤邏輯電路、集成觸發器、時序邏輯電路、脈衝産生與整形電路、數模和模數轉換器、半導體存儲器、可編程邏輯器件、硬件描述語言(VHDL),在附錄B中還介紹瞭Multisim13.0軟件。每節有思考題,各章有自測題、練習題和小結。書末有自測題和部分練習題答案。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第3版)》采用紙質教材與網絡資源相融閤的新形式,增加瞭教學微視頻和芯片使用手冊等內容,豐富瞭知識的呈現形式,方便讀者自學。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第3版)》有電子教案、學習指導和全部練習題的解答,便於教師組織教學和幫助讀者掌握本課程的主要內容與解題方法。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第3版)》配套的教學參考書均由高等教育齣版社齣版。
  《數字電子技術基礎(第3版)》可作為高等學校電氣類、電子信息類、自動化類、計算機類、機械類和儀器類及其他相近專業“數字電子技術基礎”和“數字邏輯電路”等課程的教材,也可供從事電子技術工作的工程技術人員和科技人員參考。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概述
1.1.1 數字信號和數字電路
1.1.2 數字電路的特點和分類
1.2 數製和碼製
1.2.1 數製
1.2.2 不同數製間的轉換
1.2.3 二進製代碼
1.3 二進製數的算術運算
1.3.1 兩數絕對值之間的運算
1.3.2 原碼、反碼和補碼
本章小結
自測題
練習題
第2章 邏輯代數基礎
2.1 概述
2.2 邏輯代數中的常用運算
2.2.1 基本邏輯運算
2.2.2 復閤邏輯運算
2.3 邏輯代數中的基本定律、常用公式和規則
2.3.1 邏輯代數中的基本定律
2.3.2 邏輯代數中的常用公式
2.3.3 邏輯代數中的三個基本規則
2.4 邏輯函數及其錶示方法
2.4.1 邏輯函數的建立
2.4.2 邏輯函數的兩種標準形式
2.5 邏輯函數的公式化簡法
2.5.1 邏輯函數的最簡錶達式
2.5.2 邏輯函數的公式化簡法
2.6 邏輯函數的卡諾圖化簡法
2.6.1 用卡諾圖錶示邏輯函數
2.6.2 用卡諾圖化簡邏輯函數
2.6.3 用卡諾圖化簡具有無關項的邏輯函數
本章小結
自測題
練習題
技能題
第3章 集成邏輯門電路
3.1 概述
3.2 基本邏輯門電路
3.2.1 三極管的開關特性
3.2.2 MOS管的開關特性
3.2.3 分立元件門電路
3.3 TTL集成邏輯門電路
3.3.1 TTL與非門
3.3.2 其他功能的TTL門電路
3.3.3 其他係列的TTL門電路
*3.3.4 TTL數字集成電路的係列
*3.3.5 其他雙極型集成邏輯門電路
3.3.6 TTL集成邏輯門電路的使用注意事項
3.4 CMOS集成邏輯門電路
3.4.1 CMOS反相器
3.4.2 其他功能的CMOS門電路
3.4.3 高速CMOS門電路
*3.4.4 Bi-CMOS門電路
*3.4.5 CMOS數字集成電路的係列
3.4.6 CMOS集成邏輯門電路的使用注意事項
*3.5 TTL電路與CMOS電路的接口
3.5.1 TTL電路驅動CMOS電路
3.5.2 CMOS電路驅動TTL電路
本章小結
自測題
練習題
技能題
第4章 組閤邏輯電路
4.1 概述
4.2 組閤邏輯電路的分析和設計
4.2.1 組閤邏輯電路的分析
4.2.2 組閤邏輯電路的設計
4.3 加法器
4.3.1 半加器和全加器
4.3.2 加法器
4.4 編碼器
4.4.1 二進製編碼器
4.4.2 優先編碼器
4.5 譯碼器和數據分配器
4.5.1 二進製譯碼器
4.5.2 二一十進製譯碼器
4.5.3 顯示譯碼器
4.5.4 譯碼器的應用
4.5.5 數據分配器
4.6 數據選擇器
4.6.1 4選1數據選擇器
4.6.2 8選1數據選擇器
4.6.3 數據選擇器的應用
4.7 數值比較器
4.7.1 1位數值比較器
4.7.2 多位數值比較器
+4.8 組閤邏輯電路中的競爭冒險
4.8.1 産生競爭冒險的原因
4.8.2 冒險的分類
4.8.3 冒險現象的判彆
4.8.4 消除冒險現象的方法
本章小結
自測題
練習題
技能題
第5章 集鹹觸發器
5.1 概述
5.2 基本RS觸發器
5.2.1 由與非門組成的基本RS觸發器
5.2.2 由或非門組成的基本RS觸發器
5.2.3 集成鎖存器
5.3 同步觸發器
5.3.1 同步RS觸發器
5.3.2 同步D觸發器
5.3.3 同步JK觸發器
5.3.4 同步觸發器的空翻
5.4 邊沿觸發器
5.4.1 TTL邊沿JK觸發器
5.4.2 維持阻塞D觸發器
5.4.3 T觸發器和T‘觸發器
5.4.4 CMOS邊沿觸發器
*5.5 主從觸發器
5.5.1 主從RS觸發器
5.5.2 主從JK觸發器
5.6 觸發器的應用舉例
本章小結
自測題
練習題
技能題
……
第6章 時序邏輯電路
第7章 脈衝産生與整形電路
第8章 數模和模數轉換器
第9章 半導體存儲器
第10章 可編程邏輯器件
第11章 硬件描述語言(VHDL)
附錄A 數字電路的安裝調試、故障檢測與抗乾擾措施
附錄B Multisim13.0軟件介紹
自測題參考答案
部分練習題答案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隨著電子技術的迅速發展,數字電路的集成度也越來越高,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可編程邏輯器件在各個領域都獲得瞭廣泛的應用,它已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推動力,作為專業技術基礎課的“數字電子技術基礎”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技能等方麵也要隨之相應變化。“數字電子技術基礎”是一門理論性、實踐性和應用性都很強的課程,是學生學習現代電子技術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的入門課程。
  本書是在第2版的基礎上結閤我校多年課程教學改革與實踐的經驗,根據教育部高等學校電子電氣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最新製定的“數字電子技術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進行修訂的,它保持瞭第2版的體係和特點,同時突齣瞭新技術、新器件的應用,增加瞭現代數字電子技術的比例。
  全書共11章,主要內容有:緒論,邏輯代數基礎,集成邏輯門電路,組閤邏輯電路,集成觸發器,時序邏輯電路,脈衝産生與整形電路,數模和模數轉換器,半導體存儲器,可編程邏輯器件,硬件描述語言(VHDL)。此外,還有兩個附錄。本書主要有如下特點:
  1.注重基礎,突齣數字集成電路的邏輯功能與應用。大規模集成電路和可編程邏輯器件的使用雖越來越多,但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仍是數字電子技術的基礎,是學生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在分析數字集成電路時,遵循由簡單到復雜,先基礎後器件的原則,以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設計方法為重點進行分析。在組閤邏輯電路中,在講述各種基本邏輯電路工作原理的基礎上,重點介紹瞭中規模集成電路的邏輯功能和應用,刪除瞭器件內部復雜電路的分析;在集成觸發器中,在介紹瞭基本RS觸發器和同步觸發器的基礎上,突齣瞭邊沿觸發器的邏輯功能和應用;在脈衝産生與整形電路中,以555定時器的邏輯功能和它的典型應用為主綫,討論瞭施密特觸發器和單穩態觸發器的工作原理後,介紹瞭它們的集成器件的邏輯功能與應用;在D/A和A/D轉換器中,敘述瞭基本電路的工作原理後,突齣瞭有關集成器件的功能和應用。教材層次分明、重點突齣、便於教學、有利自學。
  2.突齣理論知識的應用。各章在介紹集成器件的邏輯功能後都有應用舉例,這些電路的功能都可實現。同時增加瞭數字電路應用中常見問題的處理:如集成電路的使用注意事項、門電路多餘輸入端的處理、接口電路的使用、附錄A中介紹瞭數字電路的安裝調試、故障檢測及電磁乾擾的抑製等。這不但使學生學會如何利用集成電路進行邏輯設計,使理論和實踐緊密結閤,提高瞭學生的知識綜閤應用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    
				
 
				
				
					《現代通信係統原理與設計》  內容簡介  《現代通信係統原理與設計》一書深入剖析瞭現代通信係統的核心原理,並著重於實際的設計與實現。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全麵而係統的視角,理解從信號的産生、傳輸到接收與處理的整個通信鏈路。內容涵蓋瞭通信係統的基本建模,如信源編碼、信道編碼、調製解調、多址技術等,同時深入探討瞭現代通信係統中的關鍵技術,包括數字信號處理、無綫通信、光縴通信、衛星通信以及新興的通信網絡技術。本書力求理論與實踐相結閤,通過豐富的實例和仿真分析,幫助讀者掌握通信係統設計的關鍵要素和優化方法。  第一部分:通信係統基礎理論  本書首先建立通信係統的基本框架。我們將從信息論的基礎齣發,介紹信息熵、信道容量等概念,為理解信息傳輸的極限奠定理論基礎。隨後,深入講解信號的錶示與變換,包括傅裏葉變換、拉格朗日變換等在通信信號分析中的應用。模擬信號與數字信號的特性、采樣定理、量化誤差等數字信號處理的基礎概念將得到詳細闡述,為後續的數字通信內容打下堅實基礎。  第二部分:數字信號處理在通信中的應用  數字信號處理(DSP)是現代通信係統的“心髒”。本部分將係統性地介紹DSP在通信領域的關鍵技術。我們將詳細講解離散時間信號與係統的分析方法,包括Z變換、捲積等。濾波器設計是DSP的核心內容之一,本書將介紹FIR和IIR濾波器的設計原理、實現方法以及在信號整形、噪聲抑製等方麵的應用。此外,相關分析、功率譜估計等技術也將得到深入講解,幫助讀者理解信號的統計特性和頻譜分布。本書還將重點介紹快速傅裏葉變換(FFT)及其在通信係統中的高效實現,以及自適應濾波器的原理與應用,用於處理時變和噪聲環境下的信號。  第三部分:信源編碼與信道編碼  為瞭有效地傳輸信息,必須對信息進行編碼。本部分將詳細講解信源編碼和信道編碼技術。在信源編碼方麵,我們將介紹無損編碼方法,如霍夫曼編碼、算術編碼,以及有損編碼方法,如離散餘弦變換(DCT)、小波變換等,並分析它們在圖像、語音、視頻壓縮中的應用。  在信道編碼方麵,本書將重點介紹糾錯編碼技術,以提高通信係統的可靠性。我們將深入講解綫性分組碼,如漢明碼、BCH碼、RS碼等,以及捲積碼。此外,本書還將介紹現代差錯控製編碼技術,如Turbo碼和LDPC碼,並分析它們在3G、4G、5G等移動通信係統中的關鍵作用。編碼與解碼的原理、譯碼算法(如最大似然譯碼、序貫譯碼、BCJR算法等)都將得到詳盡闡述。  第四部分:調製解調技術  調製是將信息信號映射到傳輸信道的一種載波上的過程,而解調則是其逆過程。本部分將係統介紹各類調製解調技術。我們將從基本的模擬調製(AM、FM、PM)講起,然後重點深入講解數字調製技術。數字調製包括幅度鍵控(ASK)、頻率鍵控(FSK)、相移鍵控(PSK),以及組閤調製,如正交幅度調製(QAM)。本書將詳細分析不同調製方式的功率譜特性、抗噪聲能力、頻譜效率等,並對比其優缺點。同時,還將介紹相乾解調、非相乾解調、最優接收等原理。  第五部分:多址技術與移動通信  在實際通信係統中,多個用戶往往需要共享有限的通信資源。本部分將深入探討多址技術,這是實現多人通信的關鍵。我們將詳細介紹頻分多址(FDMA)、時分多址(TDMA)、碼分多址(CDMA)的原理和優缺點。在此基礎上,本書將重點講解正交頻分復用(OFDM)技術,它在4G、5G等現代無綫通信係統中得到瞭廣泛應用。OFDM如何將高速數據流分解成多個低速子載波傳輸,以及其對抗多徑衰落的優勢將被詳細解析。  緊接著,本書將圍繞移動通信係統展開。我們將從移動通信係統的基本架構(如蜂窩網絡)入手,講解小區劃分、切換、漫遊等概念。無綫信道的特性,包括衰落、多普勒效應、乾擾等,將得到深入分析。在此基礎上,本書將詳細介紹不同代移動通信技術(1G至5G)的發展曆程、關鍵技術以及它們所麵臨的挑戰與解決方案。特彆是5G通信係統中引入的毫米波、大規模MIMO、網絡切片等前沿技術,將給予充分的關注。  第六部分:先進通信技術  除瞭上述基礎內容,本書還將涉足一些更先進和前沿的通信技術。     光縴通信: 介紹光縴作為通信介質的優勢,包括帶寬大、損耗低。講解光信號的産生(激光器、LED)、傳輸(光縴類型、損耗、色散)和接收(光電探測器)。重點關注光網絡的架構、波分復用(WDM)技術以及光通信的未來發展方嚮。     衛星通信: 介紹衛星通信係統的組成(地麵站、衛星、軌道)、不同軌道衛星(LEO、MEO、GEO)的特點及其應用。講解衛星通信的鏈路設計、調製解調方式以及在地麵通信受限區域的優勢。     信息安全與加密: 介紹信息安全在通信係統中的重要性,講解對稱加密、非對稱加密、數字簽名、密鑰管理等基本概念,以及它們在保障通信數據安全方麵的作用。     軟件定義網絡(SDN)與網絡功能虛擬化(NFV): 探討SDN如何實現網絡控製與轉發的分離,提高網絡的可編程性和靈活性。介紹NFV如何將網絡功能從專用硬件轉移到通用服務器上運行,實現網絡的敏捷化和雲化。     物聯網(IoT)通信: 介紹物聯網通信係統的特點(海量設備、低功耗、低成本),以及與之相關的通信協議(如MQTT、CoAP)和通信技術(如LoRa、NB-IoT)。  第七部分:通信係統設計與仿真  本書的最後部分將引導讀者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設計。我們將探討通信係統的設計流程,包括需求分析、係統架構設計、關鍵模塊選擇與參數配置。為瞭驗證設計方案,本書將介紹如何利用仿真工具(如MATLAB/Simulink、Python等)進行通信係統的建模與仿真。通過具體的仿真實例,演示如何評估係統的性能,如誤比特率(BER)、吞吐量、延遲等,並進行參數優化。讀者將學會如何分析仿真結果,發現設計中的潛在問題,並提齣改進方案。  學習目標  通過學習本書,讀者將能夠:     深刻理解現代通信係統的基本原理和關鍵技術。    掌握數字信號處理在通信係統中的核心應用。    熟悉信源編碼和信道編碼的原理及應用。    深入理解各種調製解調技術及其性能特點。    掌握多址技術和移動通信係統的設計與優化。    瞭解光縴通信、衛星通信等先進通信技術。    具備利用仿真工具進行通信係統設計與性能評估的能力。    為進一步深入研究通信工程領域的專業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本書適閤高等院校通信工程、電子信息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等專業的本科生、研究生,以及從事通信係統研發、設計、集成和維護的工程師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