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历史——宋辽金夏元史(第2版)

中国大历史——宋辽金夏元史(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邓之诚 著
图书标签:
  • 宋史
  • 辽史
  • 金史
  • 夏史
  • 元史
  • 中国历史
  • 历史
  • 通史
  • 宋辽金夏元
  • 历史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53871
版次:2
商品编码:1233824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大历史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568
字数:28000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国人缺乏的不是历史知识,而是历史观点,明确以大历史观为重的史学著作;

蔡元培所聘北大历史学教授,燕京大学三大历史学泰斗之一;

门人弟子号称三千,谭其骧、侯仁之、余英时、周汝昌的导师;

被日本国会图书馆称为“中国通史权wei”;

北京大学、燕京大学历史系授课讲义;

在通读并熟读正史、政书、杂史以后,大刀阔斧地砍斫出传统史学视野中的中国通史,晓畅明白,风樯阵马,一语断死,痛快淋漓。


内容简介

本书融纪事本末体、编年体、纪传体、章节体等几种体裁于一炉,而尤以纪事本末体为全书主干,编制各朝史实、制度、学术、文学、风俗、宗教等,并辅以图表,以简驭繁,条目清晰,内容丰富,堪称能够将变乱纷呈的宋辽夏金元历史和关系史厘定清楚。

  邓之诚采用顾炎武“搜落史料,印证实物”的史学观点和治史方法,书中大量采录原文,一字不易,涉及正史、编年、别史、典故、传记杂事、碑版石刻、州郡地志、文集选本、稗官小说等,取材广阔,考订精严。顾颉刚认为本书“能达到理想地步”。作为一部颇具特色的历史著作,本书自问世以来就在史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不仅长时间用作高校中国史教材,一直到今天,仍是青年学生学习历史的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邓之诚(1887—1960)

字文如,江苏江宁(今南京市)人。先毕业于成都外国语专门学校法文科,后入昆明云南两级师范学堂专攻文史。毕业后,担任《滇报》编辑。1917年应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之聘,在国史编纂处任民国史纂辑。1921年起先后任北京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平女子文理学院、辅仁大学、燕京大学史学教授,以潜心教学著书为终生职志。曾培养了一大批文史考古学者,门人弟子号称三千,其成就斐然者有黄现璠、王重民、朱士嘉、谭其骧、王钟翰、周汝昌、侯仁之等。被日本国会图书馆称为“中国通史权wei”。

  一生治学严谨,博闻强识,著述甚丰,代表著作有《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全编》《桑园读书记》《东京梦华录注》《清诗纪事初编》等。


精彩书评

中国通史的写作,到今日为止,出版的书虽不少,但很少能够达到理想的地步……所有的通史,多属千篇一律,彼此抄袭。其中较近理想的,有吕思勉《白话本国史》、周谷城《中国通史》、邓之诚《中华二千年史》、陈恭禄《中国史》、缪凤林《中国通史纲要》、张荫麟《中国史纲》、钱穆《国史大纲》等。   

——顾颉刚

我将书查借到手,打开翻看,不禁大惊!心知邓老腹贮全部廿四史,大小事何止上千上万,对此书也只如此数语,似无大奇,可实际此书太重要了……这是红学史上*大的一次“突破”。

——周汝昌


(邓先生)知识渊博,纵贯古今,由军政大事以至里巷琐闻,也几乎是无所不知。更可贵的是有见识,记录旧闻能够严去取,精剪裁,即使照抄也能使读者领会褒贬,分辨得失。还有行文方面,虽然看似末节,也应该说一说,是用文言,确是地道的文言。

——张中行


先师邓文如先生,究心史学,博闻强记,所撰之《中华二千年史》、《骨董琐记全编》、《清诗纪事初编》等着,早岁即饮誉史坛,至今在学界仍有深远影响。

——侯仁之

我之所以能走上清史研究这条路,除了自己的志向所在外,邓先生的启蒙培植、耐心引导,无疑是zui主要的原因。

——王钟翰


目录

宋辽金夏元史


宋世系(附宋世系表) 3

辽世系(附辽世系表) 6

金世系(附金世系表) 8

夏世系(附夏世系表) 10

元世系(附元世系表) 12

(一)宋之统一 15

(二)宋之疆域 18

(三)宋之制度 38

(1)官 制 38

(2)兵 制 60

(3)刑 法 66

(4)学 校 70

(5)科 举 78

(四)宋初之政治 93

(1)削夺藩镇兵权 93

(2)优礼士大夫 94

(3)台谏之横 97

(五)王安石之变法 104

(1)变法之起因 104

(2)变法之实行 109

(六)党争之误国 129

(1)新旧党之分张 129

(2)新旧党之倾轧 132

(2)宣和之衰败 140

(七)宋之边患 148

(1)辽之建国 148

(2)夏之兴起 172

(3)金之兴起 183

(八)北宋之灭亡 194

(1)宋金之和战 194

(2)宋金之战争 198

(九)南宋之建国 212

(1)宋金之战争 212

(2)宋金之媾和 237

(3)南宋初年之兵费 243

(十)南宋与金之对峙 247

(1)金之立国规模 247

(2)南宋与金之和战 269

(3)南宋之不振 280

(十一)南宋之灭亡 298

(1)蒙古之兴起 298

(2)西夏之灭亡 304

(3)金之灭亡 306

(4)南宋之亡 313


(十二)元之建国 324

(1)元初之武功 324

(2)元之疆域(附元疆域简表) 348

(3)元之制度 353

(十三)元之衰亡 372

(1)帝位之纷争 372

(2)政治之不良 376

(3)治河之役 383

(4)人民之反抗 384

(5)元对义师与内讧 393


宋辽金元之社会


(一)民生状况 407

(1)田 赋 407

(2)职 役 411

(3)官卖品 418

(4)杂 税 431

(5)币 制 443

(6)江浙官田 452

(7)物 产 457

(二)学术思想 461

(1)理 学 461

(2)史 学 474

(3)文 学 490

(4)通俗文学 512

(5)书 画 518

(6)印 刷 523

(三)工艺制造 525

(1)纺 织 525

(2)雕 漆 527

(3)瓷 器 528

(4)塑 像 528

(5)建 筑 529

(6)器 用 530

(四)风 俗 536

(1)饮 食 536

(2)衣 饰 541

(3)嫁 娶 545

(4)丧 葬 551

(5)令 节 553

(6)戏 玩 557


精彩书摘

(一)宋之统一




太祖代周,诸国并峙,次第用兵,先灭荆南、南平、后蜀、南汉、南唐。太宗继之,又灭北汉。吴越先来归,除燕云十六州外,复归一统。


乾德元年西历九六三年,二月……慕容延钊入荆南,高继冲请归朝,得州三,县十七。(《宋史》卷一《太祖纪一》。)

乾德元年,三月……慕容延钊破三江口,下岳州,克复朗州,湖南平。得州十四,监一,县六十六。(《宋史》卷一《太祖纪一》。)


按:马希萼时,朗州将王逵、周行逢据州以叛,推辰州刺史刘言为主。南唐破潭州后,未几仍为王逵等所得,尽有马氏故地。王逵自为武安节度使,周行逢自为武安行军司马,三雄并峙。逵与行逢比而杀言,逵亦为其下所杀,行逢代为武平节度使。宋初,行逢卒,子保权继立。部将张文表为乱,据潭州。保权求援于宋,宋遣慕容延钊、李处耘,假道荆南以讨之。未至,保权已克潭州,杀文表。荆南主继冲,闻宋师至,出迎,钊等遂袭取之。荆南亡,更进趋潭州。保权与宋师战,大败被擒,武平遂亡。


乾德三年西历九六五年,正月……王全斌取利州,蜀王孟昶降。得州四十五,县一百九十八。(《宋史》卷二《太祖纪二》。)


按:蜀帝昶,奢纵无度。知枢密院事王昭远,大言欲建奇勋,以蜡书约北汉伐宋。太祖闻之,于乾德二年十一月,以王全斌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崔彦进副之,将步骑三万,出凤州道;刘光义为西川行营前军兵马都部署,曹彬副之,出归州道;以伐蜀。王昭远出战被擒。师至魏城,昶降,后蜀遂亡。昶至京师,封秦国公。


开宝四年西历九七一年,二月……潘美克广州,俘刘,广南平。得州六十,县二百十四。(《宋史》卷二《太祖纪二》。)


按:南汉帝在位,残酷奢侈,屡侵宋。太祖开宝三年八月,命潭州防御使潘美为贵州道兵马行营都部署,朗州团练使尹崇珂副之,遣使发十州兵,会贺州,以伐南汉。美等克广州,俘,南汉遂亡。至京师,封为恩赦侯。


开宝八年西历九七五年,十一月……曹彬夜败江南军于城下……克升州,俘其国主煜,江南平。凡得州十九,军三,县一百八十。(《宋史》卷三《太祖纪三》。)


按:宋平南汉,南唐李煜闻之,自贬国号曰江南国主,遣使朝宋。南唐宿将林宏肇为宋太祖所忌,纵反间,言其将降,煜竟鸩杀之。守备益弛,太祖欲伐之,以师出无名,先征之入朝,不至。开宝七年,命曹彬为西南路行营马步军战棹都部署,潘美为都监,曹翰为先锋都指挥使。将兵十万,出荆南以伐之,兼使吴越王俶出师为犄角。彬等由荆南浮江而下,自采石渡江围金陵,俶亦取江南常州。金陵破,煜降,南唐遂亡。煜至京师,封为违命侯。


太平兴国三年西历九七八年,四月……陈洪进献漳泉二州,凡得县十四。(《宋史》卷四《太宗纪一》。)


按:闽越为唐所灭,牙将留从效据漳泉。从效卒,子绍继立,为统军陈洪进所废。推副使张汉思为留后,自为副使,既复幽汉思而代之。宋平南唐,吴越王入朝,洪进遣子入贡。太平兴国二年八月,洪进入朝。三年四月,献地,诏以为武宁节度使、同平章事。


太平兴国三年五月……钱俶献其两浙诸州,凡得州十三,军一,县八十六。(《宋史》卷四《太宗纪一》。)


按:吴越王钱俶,自太祖时已称藩。俶入朝,太祖遇之以礼,赐赉甚厚。留两年遣还,至是举国归朝,封为淮海王,吴越遂亡。


太平兴国四年西历九七九年,二月……帝发京师。四月……幸太原城,诏谕北汉主刘继元使降。五月……继元降,北汉平,凡得州十,县四十。(《宋史》卷四《太宗纪一》。)


按:宋太祖灭后蜀后,转伐北汉。时北汉刘继元新立,求救于辽。辽兵入侵晋、绛二州,太祖自将攻之,不克而还。是年,太宗自将伐北汉,次太原,招降继元,封为彭城郡公,北汉遂亡。



好的,这里为您提供一份关于《中国大历史——宋辽金夏元史(第2版)》这本书的详细介绍,内容将侧重于介绍其他历史时期的精彩内容,以凸显其作为一套“大历史”著作的广博视野: --- 《中国大历史——宋辽金夏元史(第2版)》:跨越时空的恢弘画卷 —— 聚焦于宋、辽、金、夏、元之外的中华文明脉络 本书《中国大历史——宋辽金夏元史(第2版)》固然以其对宋、辽、金、夏、元这一复杂而精彩的并存时期进行了深入剖析而著称,但其作为“中国大历史”系列的一环,其叙事视角必然超越这五朝的边界,展现出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的完整图景。一个真正理解“宋辽金夏元”的学者,必须首先掌握其前驱的强盛与衰亡,以及其后继者的探索与变革。因此,当我们翻开这部巨著时,我们不仅是在阅读一个特定朝代的兴衰史,更是在纵览一个宏大历史长河中,诸多关键转折点的波澜壮阔。 上古洪荒与文明肇始:从神话到国家的奠基 在进入宋元时期的喧嚣之前,本书的叙事逻辑必然要回溯到那片孕育了中华文明的黄土地。我们首先要追溯的是远古时代,那里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的神话回响,但更重要的是,那里有考古学所揭示的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漫长演进。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的稻作与粟作,标志着农业社会的初步确立,为后续的复杂社会结构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紧接着,历史的焦点转向了传说中的三皇五帝时代,这是一个从部落联盟向早期国家形态过渡的关键阶段。从黄帝到尧舜禹的禅让传说,反映了早期社会权力交接的某种理想化模型。而大禹的治水,则象征着人类对抗自然灾害的集体力量的凝聚。 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形态,则体现在夏、商、周三代的建立。夏朝的考古学证据虽仍在争议中,但其作为第一个王朝的地位无可替代。商朝以其成熟的青铜器和成熟的甲骨文,展现了早期王权的威严与宗教祭祀的复杂性。而周朝的建立,确立了影响后世两千多年的“分封制”和“宗法制”,这是构建中国政治伦理的最初蓝图。 礼崩乐坏与思想的黄金时代:春秋战国 宋元时期军事力量的对比和文化交流的复杂性,是建立在春秋战国时期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之上的。当周王室的权威衰落,诸侯争霸的残酷现实催生了对“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安身立命”的深刻反思。 这一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的“轴心时代”。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为后世社会道德提供了核心规范;道家老庄的“无为而治”和个体精神的自由,成为士人在乱世中自处的哲学依托;法家商鞅、韩非的集权思想,直接为秦朝的统一提供了操作指南;墨家的兼爱非攻,则代表了早期朴素的社会理想。这些学派的争鸣,不仅塑造了后世的政治格局,也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宋代理学对“理”的探求。 大一统的形成与巩固:秦汉的帝国气象 没有秦朝的“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便没有后世对“大一统”的集体认同感,而宋代所面对的,正是这种“大一统”在面对外部游牧民族时的维护之战。 秦朝的建立,以雷霆万钧之势结束了长达数百年的分裂,奠定了中国中央集权官僚制度的基石。尽管秦朝短促,但其制度遗产深刻。汉朝,则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长期的优化和巩固。汉武帝对匈奴的成功反击,开辟了西域,确立了汉族作为主体民族的自信心,这种对北方边疆的经营,与宋朝对辽夏的防御策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历史的呼应。汉代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为后世儒家在国家意识形态中的长期主导地位奠定了不可动摇的基础。 分裂与融合的序曲:魏晋南北朝的文化熔炉 宋辽金夏时期,是多民族政权并立的典型。然而,要理解这种并立的复杂性,必须回顾魏晋南北朝这一段漫长而深刻的分裂期。 在北方,五胡乱华带来的民族大迁徙和政权更迭,是汉文化与少数民族文化进行剧烈碰撞与融合的熔炉。北魏孝文帝的汉化改革,直接影响了此后数百年北方民族与汉文化的融合路径,为未来金朝的统治策略提供了历史先例。在南方,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士族阶层的兴起、玄学的流行以及佛教的深度本土化,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为宋代文人审美和哲学思辨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隋唐的盛世辉煌与转折:宋代的前车之鉴 宋代在经济和文化上的高度成就,往往需要与前一个高峰——隋唐盛世——进行对比。 隋朝虽然短暂,但其开凿的大运河,构建了贯通南北的经济动脉,这是支撑宋代江南经济地位崛起的先决条件。唐朝,以其开放包容的胸襟,将中华文明推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其科举制度的完善、三省六部制的成熟,都是宋代政治制度优化的基础。然而,唐末藩镇割据和宦官专权,也为宋代警惕地方军事权力(如节度使)的膨胀,提供了血的教训。唐朝与周边民族(如突厥、吐蕃)的关系处理,也与宋代处理辽、西夏的“岁币”或“盟约”策略,构成了古代边疆政策的两个重要范式。 --- 通过对这些前朝和后世的梳理,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大历史》系列并非孤立地看待任何一个朝代。宋辽金夏元的研究,必然植根于秦汉帝国建立的中央集权传统,吸收了魏晋南北朝的文化融合经验,并试图在隋唐的盛世经验和衰落教训中,为自己的边疆与内政寻找到一条新的、更稳固的道路。阅读全套“中国大历史”,才能真正领略到历史的内在连贯性与动态演化之美。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之后,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成功地构建了一个立体、丰满的古代历史图景。它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教科书式叙述,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洞察力。作者对史料的运用极为考究,信手拈来却又恰到好处地支撑起自己的论点,让人信服。尤其是在描述某个特定时期社会风貌和民间生活的章节,简直是神来之笔,我仿佛能闻到那个时代的烟火气,感受到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希望。这种将宏大叙事与微观细节完美融合的叙述方式,是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之一,让人读起来有种“身临其境”的沉浸感,非常值得细细品味。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巧妙,整体脉络清晰,但细节处又处处见惊喜。作者在关键历史节点上的切入点往往出人意料,能够引导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看待已被我们熟知的历史事件。这种别开生面的叙述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继续阅读的兴趣。有时候,我甚至会因为书中提到的某个历史细节而去查阅其他资料,这种被激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正是一本优秀历史著作的魅力所在。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方式的启发,让人在阅读中不断地反思和探索历史的真谛。

评分

这本书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尤其是在阅读古代史的题材时,总能感觉到一种穿越时空的厚重感和亲切感。作者的笔触细腻入微,将那些宏大的历史事件描绘得如同近在眼前,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比如,书中对某个历史转折点的分析,不仅仅停留在事件本身,更深入挖掘了其背后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多重动因,让我对那个时代的复杂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停下来,反复琢磨作者的观点,那种被引导着去深度思考的感觉,非常棒。书中的叙事节奏把握得也恰到好处,既有波澜壮阔的史诗感,又不乏对具体人物命运的温情描摹,读起来酣畅淋漓,一点也不觉得枯燥。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学者般的严谨考证,又不失文人特有的浪漫情怀。我特别欣赏作者那种对历史保持敬畏之心,同时又敢于提出新颖见解的勇气。在阅读那些复杂的人物关系和权力斗争时,作者的分析清晰明了,逻辑严密,让你不会迷失在错综复杂的历史脉络中。他总能抓住关键矛盾,用深入浅出的方式将其阐释清楚,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历史爱好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每读完一个章节,都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仿佛原本模糊的历史图景被这位高明的“画师”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得清晰起来。

评分

老实说,我对历史书籍的要求很高,但这本书确实超出了我的预期。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不仅是历史的记录者,更是一位深刻的思考者。书中对历史人物复杂性的探讨尤其深刻,没有简单的褒贬,而是展现了他们在特定时代背景下的无奈与抉择,让人读后回味无穷,对人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种有温度、有深度的历史解读,是当下很多历史读物所缺乏的。总而言之,这是一本既有学术价值,又极具可读性的佳作,值得向所有对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们郑重推荐。

评分

不错不错不错吧不错不错不错吧不错不错不错吧

评分

——谭其骧

评分

不错,好多字啊,看完就成仙啦。加油!

评分

一次选购了很多书,读书节活动,值得拥有

评分

速度很快,纸质也不错。算是一套经典的读物了。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读书节入手,很划算,这是要搞垮某当的节奏。

评分

“就像灵魂在口腔里爆炸了。”

评分

现代史学四大家之一吕思勉、北大历史学教授邓之诚、明清史学*一人孟森、近代史研究开创者蒋廷黻,历史从未这样清晰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