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套装上下卷)

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套装上下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赵亚夫,张汉林 著
图书标签:
  • 历史课程标准
  • 国外历史
  • 课程研究
  • 教育教学
  • 比较教育
  • 教材评介
  • 教育改革
  • 课程发展
  • 学术研究
  • 教育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3232222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262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76
套装数量: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版《国外历史课程标准评介》共收录了44份课程标准。从时间跨度看,它涉及了2004年到2015年多个国家的课程标准,是进入21世纪后各国根据时代特点和新问题对“世纪之交”课程标准的修订或改善;从地域分布看,它覆盖了北美、北欧、西欧、东欧、东北亚、东南亚、南亚、大洋洲、非洲的14个国家;从种类上看,它包括19种《历史课程标准》和25种《社会科课程标准》。

本书为我国的历史课程改革打开了全球视野,并提供了多样性、借鉴性、动态性的课程研究资源。读者可以从中找到不同类型的历史课程、不同形式的知识构造,以及对学习成就的评价等,可以依照国别、地方或区域了解历史教育的发展情况。


作者简介

赵亚夫:
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教育部全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
教育部全国教师教育课程资源专家工作委员会文科工作委员会委员
原全国历史教师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

张汉林
首都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副教授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特约研究员,《中学历史教学》顾问
全国历史教师教育学会常务理事。


目录

序言:借鉴·视野·发展

第一部分 美国

 1.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

 2.《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历史部分)评介

 3.加利福尼亚州历史与社会科学课程标准

 4.《加利福尼亚州历史与社会科学课程标准》评介

 5.宾夕法尼亚州历史课程标准

 6.纽约州社会科框架

 7.纽约州社会科资源与核心课程指导

 8.华盛顿州社会科学习标准

 9.得克萨斯州社会科课程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标准

 10.佛罗里达州社会科课程标准

 11.北达科他州内容和成就标准:社会科

 12.新泽西州核心课程标准

 13.新墨西哥州社会科课程标准

 14.马萨诸塞州历史与社会科学课程架构

 15.内华达州社会科课程标准

 16.美国社会科(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第二部分 加拿大

 17.曼尼托巴省11年级加拿大历史实施基础

 18.安大略省历史课程标准(7~8年级)

 19.安大略省加拿大与世界课程标准(9~10年级)

 20.安大略省加拿大与世界课程标准(11~12年级)

 21.魁北克省教育计划初中社会科课程标准(7~8年级)

 22.魁北克省历史与公民教育课程标准(9~10年级)

 23.魁北克省20世纪的历史课程标准(11年级)

 24.加拿大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第一部分英国
1.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
2.《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第二部分德国
3.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中等教育阶段二高级人文与综合中学核心教学计划* 历

4.《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高级人文和综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5.巴伐利亚州中等中学历史、社会、地理课程标准
6.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7.巴伐利亚州实科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8.德国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历史意识”——兼评巴伐利亚州历史课程标准


第三部分法国
9.法国初中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10.法国高中历史、地理课程大纲
11.法国中学历史课程大纲评介

第四部分芬兰
12.芬兰国家核心课程基础教育(5-9年级)历史课程标准
13.芬兰国家核心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14.《芬兰国家核心课程历史教学计划》评介

第五部分捷克
15.捷克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历史课程标准
16.《捷克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第六部分日本
17.日本初中社会科*历史分野学习指导要领
18.日本高中地理历史科*历史学习指导要领
19.日本初、高中历史《学习指导要领》评介

第七部分韩国
20.韩国社会科共同教育课程标准(2012年版)
21.韩国社会科选择教育课程标准(2012年版)
22.《韩国社会科历史课程标准(2012年版)》评介
23.韩国社会科共同教育课程标准(2015年版)
24.韩国社会科选择中心教育课程标准(2015年版)

第八部分新加坡

25.新加坡初中历史教学大纲
26.新加坡2016年大学预备课程历史教学大纲
27.《新加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评介

第九部分印度
28.印度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9.《印度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第十部分 澳大利亚
30.澳大利亚高中历史国家课程标准高中(11—12年级)古代史课程标准
31.高中(11—12年级)现代史课程标准
32.《澳大利亚高中历史国家课程标准》评介

第十一部分新西兰
33.新西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34.《新西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第十二部分南非
35.南非(R~12年级)国家课程陈述(历史)
36.《南非(R~12年级)国家课程陈述》评介

附录一
1.欧洲议会与欧洲理事会就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的建议
2.终身学习关键能力——参考框架
附录二
欧洲的历史教育——俄罗斯联邦和欧洲委员会的历史教育合作
附录三
1.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大纲(历史)
2.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大纲(历史)
3.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大纲(历史)

后记

下册

第一部分英国
1.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
2.《英国国家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第二部分德国
3.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中等教育阶段二高级人文与综合中学核心教学计划* 历

4.《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高级人文和综合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5.巴伐利亚州中等中学历史、社会、地理课程标准
6.巴伐利亚州文理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7.巴伐利亚州实科中学历史课程标准
8.德国中学历史教学实践中的“历史意识”——兼评巴伐利亚州历史课程标准


第三部分法国
9.法国初中历史、地理课程教学大纲
10.法国高中历史、地理课程大纲
11.法国中学历史课程大纲评介

第四部分芬兰
12.芬兰国家核心课程基础教育(5-9年级)历史课程标准
13.芬兰国家核心课程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14.《芬兰国家核心课程历史教学计划》评介

第五部分捷克
15.捷克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历史课程标准
16.《捷克基础教育课程框架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第六部分日本
17.日本初中社会科*历史分野学习指导要领
18.日本高中地理历史科*历史学习指导要领
19.日本初、高中历史《学习指导要领》评介

第七部分韩国
20.韩国社会科共同教育课程标准(2012年版)
21.韩国社会科选择教育课程标准(2012年版)
22.《韩国社会科历史课程标准(2012年版)》评介
23.韩国社会科共同教育课程标准(2015年版)
24.韩国社会科选择中心教育课程标准(2015年版)

第八部分新加坡

25.新加坡初中历史教学大纲
26.新加坡2016年大学预备课程历史教学大纲
27.《新加坡中学历史教学大纲》评介

第九部分印度
28.印度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29.《印度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第十部分 澳大利亚
30.澳大利亚高中历史国家课程标准高中(11—12年级)古代史课程标准
31.高中(11—12年级)现代史课程标准
32.《澳大利亚高中历史国家课程标准》评介

第十一部分新西兰
33.新西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34.《新西兰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评介

第十二部分南非
35.南非(R~12年级)国家课程陈述(历史)
36.《南非(R~12年级)国家课程陈述》评介

附录一
1.欧洲议会与欧洲理事会就终身学习的关键能力的建议
2.终身学习关键能力——参考框架
附录二
欧洲的历史教育——俄罗斯联邦和欧洲委员会的历史教育合作
附录三
1.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考试大纲(历史)
2.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大纲(历史)
3.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高级水平考试大纲(历史)

后记



《世界文明的波澜壮阔:古代至近现代史脉络梳理》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宏大而精细的世界历史叙事框架,聚焦于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的关键转折点、主要文化群体的互动,以及塑造现代世界的深层结构性力量。本书摒弃了传统的以国家为中心的线性叙事,转而采用多维度、多视角的比较分析方法,探究不同文明体系在特定历史阶段的并行发展与相互影响。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计十二章,结构严谨,内容涵盖广博。 上卷:文明的兴起与古典时代的辉煌(约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500年) 第一章:史前的回响与早期国家的曙光 本章追溯人类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演变,重点分析农业革命(新石器革命)对社会结构、人口分布和定居模式的根本性影响。随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美索不达米亚(苏美尔、阿卡德、巴比伦)和尼罗河流域(古埃及)的早期文明如何通过水利灌溉、文字发明和神权政治构建起第一个复杂社会形态。本书特别关注两河流域的法典传统(如汉谟拉比法典)对后续法律思想的奠基作用,以及古埃及在宗教信仰、建筑艺术和官僚体制上的独特成就。 第二章:东方的轴心时代:印度与中国的初始形态 我们将目光投向东方,考察印度河流域文明的衰落及其后续雅利安人的迁徙与吠陀时代的形成。重点分析早期印度教的哲学基础,以及种姓制度的社会固化过程。在中国,本章梳理了夏商周三代的兴衰,详述了“天命观”的形成及其对政治合法性的长期影响。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剧变如何催生了“百家争鸣”的思想高峰,尤其是儒家、道家、法家思想的内核及其对东亚政治伦理的塑造。 第三章:地中海的活力:希腊城邦与民主的实验 本章细致描绘了古希腊城邦(polis)的独特政治生态,从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到雅典的直接民主实践。我们不仅讨论了荷马史诗所承载的英雄时代遗风,更侧重于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对西方哲学、逻辑学和政治理论的根本性贡献。书中通过对波希战争和伯罗奔尼撒战争的深入分析,探讨了城邦政治的内在矛盾与局限。 第四章:帝国的建构:亚历山大与罗马的扩张 本章分析了马其顿的腓力二世与亚历山大大帝的军事天才,重点探讨亚历山大帝国如何开启了空前的“希腊化时代”,促成了东西方文化的深度融合。随后,重点转向罗马共和国向帝国的转型,考察其军事制度、元老院政治与法律体系(如《十二铜表法》)的演变。罗马帝国如何通过道路、行政管理和军事驻扎,将地中海世界整合成一个统一的经济和法律实体,成为古典时代晚期的核心议题。 第五章:轴心时代的精神觉醒与宗教的诞生 轴心时代(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人类精神史上的一次深刻转型。本章将视角投向全球,对比分析了不同地区出现的重大宗教和哲学思潮:在波斯,琐罗亚斯德教的二元论影响;在以色列,犹太教一神信仰的最终确立;在中国,孔孟老庄对人伦与自然的探讨;在印度,释迦牟尼对痛苦本质的洞察与佛教的兴起。本章旨在揭示这些思想体系在面对帝国扩张和世俗权力时的内在张力。 第六章:古典文明的黄昏与过渡 本卷的最后部分聚焦于古典世界后期的危机与转型。我们考察了汉帝国晚期的内政衰败与社会矛盾积累,以及其对游牧民族(如匈奴)的应对策略。同时,深入分析了罗马帝国后期在军事、财政和瘟疫冲击下面临的挑战,探讨了基督教的兴起如何从一个边缘教派最终成为帝国官方意识形态,并讨论了“蛮族”迁徙对西罗马帝国覆灭的历史意义。 下卷:信仰的塑造与现代世界的开端(约公元500年至公元18世纪) 第七章:信仰的时代:中世纪的权力结构 本章关注后古典时代(中世纪)的权力分散与宗教重构。在西方,查理曼帝国的短暂统一及其后来的分裂,以及封建制度的形成与演变。重点分析天主教会(教皇权力)与世俗王权(如“授职权之争”)之间的持续斗争,以及大学的产生对知识传播的意义。在拜占庭,我们考察了东正教的巩固及其与伊斯兰世界的早期冲突。 第八章:伊斯兰的崛起与黄金时代 本章详细叙述了伊斯兰教的诞生、先知穆罕默德的生平,以及四大哈里发时代的迅速扩张。随后,我们深入探究倭马亚王朝和阿拔斯王朝统治下的伊斯兰文明如何成为连接东西方的桥梁。重点展示了巴格达作为知识中心的辉煌,阿拉伯人在代数、医学、天文学和哲学(如对亚里士多德文本的保存与发展)上的重大贡献,并探讨了什叶派与逊尼派的分歧对伊斯兰世界政治格局的深远影响。 第九章:东方帝国的稳固与转型:唐宋元明 本章将重点分析中国在隋唐时期的全盛及其制度的成熟——科举制度的完善、租庸调制与均田制的维持。随后,深入探讨宋代(特别是北宋)的“士大夫政治”的特点、商业革命(如纸币的使用、铁产量激增)以及其在面对北方游牧民族时的军事困境。本章也将简要概述元朝的蒙古统治对欧亚大陆的再整合作用。 第十章:世界体系的雏形:十字军东征与蒙古征服 本章探讨了11至13世纪重塑欧亚格局的两个关键事件。十字军东征不仅是宗教战争,更是东西方贸易和知识交流的催化剂。随后,我们将分析成吉思汗及其继承者如何建立起历史上版图最大的陆地帝国,探讨“蒙古治世”(Pax Mongolica)在促进技术、疾病(如黑死病)和思想在大陆上传播中的复杂作用。 第十一章: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近代欧洲的崛起 本章是迈向近代的关键转折点。我们首先解析了14、15世纪意大利城邦中人文主义的兴起,以及技术革新(如古腾堡印刷术)如何推动知识的世俗化。随后,深入分析马丁·路德引发的宗教改革如何从神学论争演变为深刻的政治和社会运动,最终导致欧洲教权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初步形成。本章还涵盖了地理大发现的经济驱动力及其对美洲的灾难性影响。 第十二章:绝对王权、启蒙运动与全球贸易网络的形成 本卷最后部分聚焦于17、18世纪的结构性变革。我们考察了欧洲各国君主(如法国的路易十四)如何通过官僚制和常备军来巩固中央集权。同时,本章详细阐述了启蒙思想家(如洛克、卢梭、孟德斯鸠)关于自然权利、社会契约和三权分立的理论如何为即将到来的革命奠定思想基础。最后,分析了重商主义、三角贸易以及早期殖民帝国之间的竞争如何最终构建了一个以欧洲为中心的早期全球贸易网络。 本书旨在为理解人类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线性提供一个扎实、平衡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它强调在宏大叙事下对地方性经验和跨文化互动的关注。

用户评价

评分

阅读完这套书的感受是,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参照系,让我们能以更广阔的视角来审视我们自身历史教育体系的优缺点。作者对不同国家课程标准改革路径的梳理,展现了教育改革的普遍挑战与局部成功经验。尤其是在面对全球化和多元文化并存的今天,如何构建一套既能维系民族认同感、又能培养批判性全球公民意识的历史课程,是全世界教育界面临的共同难题。这本书详尽地展示了各国在寻找平衡点时的挣扎与尝试。我从中获得的启发,不仅是对“国外”历史教育的了解,更是对“我们自己”历史教育未来走向的一种深刻反思与前瞻。它不是提供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分析工具,让读者能够自己去解构和评估任何一种历史教育方案的内在逻辑与潜在缺陷。

评分

最让我感到惊艳的,是它在处理那些敏感或争议性历史议题时所展现出的高度专业性和中立性。在对比各国课程标准如何处理殖民主义、战争罪责或民族冲突等敏感话题时,作者没有采取简单的道德审判,而是客观地呈现了各国在官方话语体系中是如何进行“修辞建构”的。这种克制而审慎的笔调,使得原本容易陷入情绪化争论的话题,得以在学术的框架内被冷静地审视。比如,关于二战历史的某些叙述,不同国家的标准在词汇选择和事件强调上的差异,被作者梳理得井井有条,让人清晰地看到政治意图是如何巧妙地融入历史叙事之中的。这种“去魅”的过程,对于任何希望理性看待国际关系史的人来说,都是一次必要的洗礼。它教会我们,在面对历史叙事时,必须时刻警惕其背后的意识形态“滤镜”。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世界历史进程有着浓厚兴趣的人量身定制的。它以一种近乎学术的严谨态度,深入剖析了不同国家在历史教育体系中对“历史”的定义、侧重点和叙事方式。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对比不同课程标准时所展现出的那种宏观视野和细腻入微的观察力。比如,当探讨美国和欧洲某些国家的历史标准时,你能清晰地看到文化霸权和民族构建在教材编写中的微妙作用。它不像那些人云亦云的通史读物,而是直接揭示了“谁在教历史,以及为什么这么教”的核心问题。书中对“真实性”和“视角依赖性”的讨论,让我对以往接受的历史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反思。读完这部分内容,你会发现历史从来都不是冰冷的、既定的事实堆砌,而是一场持续进行的、充满意识形态较量的诠释工程。特别是对于那些希望超越教科书层面,理解全球历史教育发展趋势的研究者或教师来说,这套书提供的案例分析和理论框架,是无价之宝。

评分

坦白说,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投入精力的,它绝非轻松的消遣读物,更像是一份需要反复咀嚼的学术盛宴。作者的论证逻辑极其严密,引用了大量的官方文件、政策白皮书以及教育学家的论著,构筑起一个坚不可摧的分析体系。对于我这种对教育政策制定过程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幕后揭秘”的指南。它不仅仅停留在描述“标准是什么”,更深入挖掘了“标准是如何产生的”这一复杂过程。其中关于标准化考试对课程内容异化的分析,尤其发人深省——当教学目标被简化为应试技巧时,历史的复杂性和多维性便被无情地阉割了。这种对现实教育困境的精准捕捉和冷静剖析,使得这本书的现实意义远超理论探讨的范畴。它迫使读者思考,我们所接受的教育,究竟是在培养历史的思考者,还是历史的背诵者?

评分

这套书的价值,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其跨文化比较的深度上。我以往阅读的很多关于课程标准的介绍,往往局限于某个特定区域或某一种教育哲学的影响下。然而,这套书如同架起了一座桥梁,将东方的、西方的、甚至是非洲和拉丁美洲的教育理念放在同一个天平上去衡量。不同文明背景下的历史观差异被剖析得淋漓尽致。举个例子,书中对集体记忆与个人英雄主义在不同课程标准中的权重分配进行了细致的量化对比,这种对比不是简单的罗列,而是结合了该国社会结构和政治环境的深层解读。我尤其喜欢它探讨“全球史”概念在不同课程标准中是如何被接纳和异化的过程。那种从宏观政策文件到微观教学实践的链条式分析,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扎实的田野调查和文献功底。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国际教育研讨会,各方专家正激烈辩论着历史教学的未来走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