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称之为“功臣”“恩人”“千古君臣知遇榜样”的年羹尧,竟在短短一年多之后迅速沦为阶下囚,最终身死名裂。这一年里到底发生了哪些事,年羹尧又做错了什么?雍正帝出于哪种考虑,非得将年羹尧处死不可?
◎君与臣无法化解的矛盾,既源于不同性格的碰撞,更因为私人情谊与公务职责的难以调和。
◎揭秘年羹尧的姻亲关系圈和家庭生活,还原一个真实的年羹尧。
◎年羹尧在帮胤禛夺皇位的过程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雍正如何步步为营、恩威并用地策划一场“倒年”运动?
◎为何说雍正具有“重度文字表演型人格”,而年羹尧具有“独立人格”?
◎年羹尧被定九十二款大罪,到底有几款属实?
本书围绕着年羹尧与雍正君臣关系的演变历程,全面回顾了年羹尧一生从得意到失意的宦海浮沉:年少时科场高中,入仕后步步高升,在胤禛继位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立下赫赫战功后位极人臣,但最终身死名裂。在此叙述之中,作品从新颖的角度,立体而真实地展现了年羹尧性格的复杂多面。
全书还依托奏章、信件、皇帝朱批等原始资料,立足于对史实的细致剖析,还原了雍正帝如何精心布下罗网,软硬兼施地分化甚至清洗年羹尧的军政势力集团,并最终下狠手诛杀年羹尧。此外,对年羹尧九十二款大罪中的虚虚实实,细致地予以客观分析,并对其死因提出了一些新见解。
郑小悠,女,1987年生于北京。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现就职于国家图书馆。专业研究侧重清代制度史、政治史,已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擅长历史文学、历史普及类作品的写作,文笔生动平易,引人入胜。
历史普及读物不容易写,既要有趣,又要扎实,还要引发思考。小悠的作品,达到了这样的
要求。
——郭润涛(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
雅俗共赏,神形俱备。
——张帆(北京大学历史系主任)
春荣秋叶落,古语剪灯香。
妙手追前史,殷鉴念尤长。
《年羹尧之死》——一位轰动朝野的人物史话。
——张志清(国家图书馆副馆长)
“功臣不可为”?/001
家世与姻亲?/009
英雄少年时?/016
春风得意马蹄疾?/027
郎舅之间?/034
关键时刻的关键人物?/043
报君黄金台上意?/050
你就是朕的恩人?/060
三巨头的恩怨情仇?/068
监视者变成保护伞?/079
事情发生了变化?/087
为“倒年”做铺垫?/098
改造川陕军政集团?/108
逮捕进京?/117
年公最小偏怜女?/127
虎入年家?/135
大罪九十二款?/144
虚虚实实?/153
不断攀升的死亡人数?/163
万事豪华如转烛?/172
虎入年家(节选)
那么,雍正帝到底想不想置年羹尧于死地呢?按他自己的说法,本来是不想的,在某一段时间内甚至“宽意已定”。但是一件突发的“从古罕闻之事”改变了他的看法,让他对年羹尧“正法意决矣”。这是一件什么事呢?我们先来看看雍正帝自己的叙述。他在朱批上这样说:
一件大奇事!年羹尧之诛否,朕意实未决。四五日前,朕宽意已定,不料初三白日,一虎来齐化门外土城关内地方,报知提督,带新满洲,虎已出城外河内苇草中。新满洲到已晚,伊等周围执枪把火看守。半夜忽然突出,往南去,从东便门上城,直从城上到前门下马道,入大城,并未伤一人,立入年羹尧家,上房。至天明,新满洲、九门等至其家,放鸟枪;虎跳下房,入年遐龄后花园中,被新满洲追进,用枪扎死。有此奇事乎!年羹尧,朕正法意决矣。如此彰明显示,实令朕愈加凛畏也。朕实惊喜之至!奇!从古罕闻之事也。朕元年得一梦景,不知可向你言过否?白日未得一点暇,将二鼓,灯下书,字不成字,莫笑话。
按照雍正帝自己的叙述,在雍正三年下半年的某月初三,北京城发生了奇异事件。在这一天,一只不知来自何方的老虎,云游到了朝阳门外。要知道,朝阳门是北京内城的正东门,门外是一马平川的华北大平原。朝阳门在元朝时叫齐化门,明清时期是漕粮进京的必经之路,故民间又称为“奇货门”,其繁华富庶、人烟辐辏,大概与今天的上海外滩、北京金融街相类。就算当年东北虎还不是濒危动物,还时常出现在北京西北部山区,但跑到人口如此密集的朝阳门,一路还无人发觉报官、组织围捕,也够奇怪了吧?后面还有更奇怪的。那就是百姓发现老虎后,向步军统领衙门报告。步军统领衙门长官高度重视,亲自率领在野外围猎时职业杀虎的新满洲兵丁赶到现场。不过,此时的老虎像游击战士一般,已经完成隐蔽工作,藏身城外河内芦苇丛中,成功躲过追捕。步军衙门的广大官兵也没有办法,只好包围了老虎藏身区域,持枪举火,严阵以待。
哪料到这只老虎忒是智勇双全,白天在芦苇荡安营扎寨,到了晚上,趁着夜色,一跃突出包围圈,向南奔去,取道东便门,蹿上城墙。清代的东便门台城连上城楼高达十二米,足见该虎身体之矫健。老虎深更半夜在城墙上一路南行,从东便门溜达到了前门,随后由马道下城,像开了导航定位一样,直入年羹尧家中。且一路上人挡闪人,佛挡闪佛,纪律严明,秋毫无犯。老虎来到年家后,既不吃人,也不伤畜,只是蹿上房顶,生生待了半宿。次日天明,步军衙门官兵闻讯来到年羹尧家,向房顶上的老虎鸣鸟枪示警。老虎从房顶上跳下,跑到年遐龄居住的后花园内。步军衙门官兵一拥而上,终于用枪把老虎扎死了。
这么一个比全程跟拍视频还全须全尾、有鼻子有眼的故事,见于雍正帝与直隶总督蔡珽的奏折聊天记录。故事讲完后,雍正帝向“倒年先锋官”蔡珽大发感慨,惊叹:“有此奇事乎!年羹尧,朕正法意决矣。如此彰明显示,实令朕愈加凛畏也。朕实惊喜之至!奇!从古罕闻之事也。”感慨发过之后,又加了一句很蹊跷的话:“朕元年得一梦景,不知可向你言过否?”所谓元年梦景,蔡珽在回复的奏折中有所解释,是说雍正帝在元年时就有梦虎之事,并曾对自己提起。至于梦见老虎做什么,怀疑是什么征兆,则没有细说。不过当时民间传言,年羹尧出生时有白虎之兆,那么不论是皇帝元年梦的虎,还是这次被打死的虎,自然都是年羹尧的象征了。蔡珽奏折还显示,讲完故事、发完感慨的雍正帝轻松愉悦,又老朋友闲话
般来了一句:“白日未得一点暇,将二鼓,灯下书,字不成字,莫笑话。”
不巧,蔡珽的这份奏折属于折、封分家的情况,即:上奏的日期写在了封面上而非奏折内,后来封面遗失了,这件奏折就被归于“无日期奏折”,难以确定书写和批复时间。我们只能通过蔡珽署理直隶总督的时间,判断这件事发生在雍正三年阴历九、十、十一、十二月,这四个月中的某个初三。再结合具体描述,想想北京隆冬腊月,河面冰封,老虎要是还能藏在芦苇荡里,这瞎话未免编得太不圆满,于是我们出于对雍正皇帝智力水平的信任,可以把事发时间限制在阴历九月初三或十月初三。
除蔡珽奏折外,雍正年间的权威文献、档案,如《雍正朝起居注》《上谕档》,以及涉事大臣如步军统领等人的奏折内均未见关于此事的记载。反而到了乾隆年间,一个名叫萧奭的扬州小文人在他的笔记《永宪录》中提到了这件事。萧奭说:
(雍正三年十月)戊辰(初四),野虎入年羹尧家。虎由西便门进正阳门西江米巷(今称西交民巷),入年羹尧旧宅,咬伤数人。九门提督率侍卫枪毙之。上降谕:朕将年羹尧解京,本将仍加宽宥,今伊家忽然出虎,真乃天意当诛,将虎仍还伊家。相传年羹尧生时有白虎之兆。都城人烟稠密,环卫森严,竟无人见虎所由来,亦非偶然矣。
《永宪录》的取材据萧奭自己说是朝廷的“诏旨”,实际上源头颇杂,也有不少道听途说和自行拼凑的内容。像这条记载,就和雍正帝本人的说法有一些细节上的差别,比如老虎到底是由东便门上城还是由西便门上城,沿途伤人与否,杀虎的武装人员到底来自哪个衙门等等。不过,《永宪录》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虎入年家”事件的确切月份,即雍正三年十月初。雍正三年十月初三,正是当年立冬之日,北京河面尚在封与未封之际,大概还是可以给老虎提供芦苇荡藏身之地的。
以雍正帝一点大事小情就要满世界发布消息的一贯作风,这样情节玄幻、象征意义重大的“从古罕闻之事”,只对蔡珽一个人当笑话随便说说,似乎不大像他的风格。另外,如果确有老虎进城,甚至老虎“自带导航”进入年家之事,北京城内
不说全城震动,至少民间也要议论纷纷、广为流布,那么到了乾隆、嘉庆年间,恐怕无论如何也是逃不过纪昀、袁枚、昭梿这类八卦圣手的笔去。可就是这么一件大奇事,不但当时没刷上头条,事后也不见高手编排,只是被名不见经传的萧奭记录下来,且来源很可能也只是刊本《朱批谕旨》中被删改过的蔡珽奏折。
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大胆推测,发生在雍正三年初冬的这件“虎入年家”奇闻,并非事实,而是一个被过分夸大的普通事件。所谓被夸大的,就是说本来存在一个并不那么“奇”的事实:比如一只来自北京西北山区,或是京郊皇家动物园中的老虎确实稀里糊涂地溜达到了北京城区周边,但并未进城,更未“自带导航”进入年家;也可能是某日年家确实进入了一只体型庞大的猫科动物,譬如狸猫,而被夸张成老虎等等,于是凭空产生的谣言。而谣言的源头并非旁人,就是雍正皇帝。
《藩部治理与边疆稳定》这本书的学术价值无疑是顶级的,但作为普通读者,我必须承认它在可读性上设置了一定的门槛。全书大量引用了满文、蒙古文的档案和奏疏,对于不熟悉清代官语体系的人来说,初期阅读确实需要极大的耐心和专注力。然而,一旦你适应了这种严谨的学术语言,书中所揭示的关于清朝如何通过宗教、联姻和军事部署来维系广袤边疆的智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没有采用传统的民族冲突叙事,而是将边疆视为一个动态的、需要持续投入资源去“维护平衡”的工程。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理藩院”职能变迁的研究,它清晰地展示了中央权力如何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引导,这种策略的演变是极具洞察力的。这本书读起来像是在拆解一台极其复杂的古董钟表,每一步的齿轮咬合都精准无比,虽然过程略显晦涩,但最终呈现出的宏伟结构,是任何通俗读物都无法企及的。
评分这本《帝王之术》简直是历史爱好者的一部宝典!作者对雍正皇帝的政治手腕进行了极其细致的剖析,我读完后对清朝初期的权力斗争有了全新的认识。书里没有过多渲染那些宫廷秘闻的虚假戏剧性,而是专注于分析制度的构建和权力运作的逻辑。比如,书中对军机处的设立及其职能的演变,分析得鞭辟入里,清晰地展示了中央集权的每一步是如何被精妙布局的。我尤其欣赏作者对“密折制度”的解读,它不仅仅是一个通讯工具,更是一种对官僚体系的深度渗透和制衡。那种层层设防、滴水不漏的统治艺术,让人在阅读过程中忍不住拍案叫绝。文字的驾驭非常老练,历史事实的堆砌绝不枯燥,而是像一位高明的棋手,每一步落子都有其深远的战略意义。读罢此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站在了紫禁城的角楼上,俯瞰着整个帝国的运转脉络,对于“乾纲独断”的真正含义,有了更深刻的体悟。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历史权力的冷峻视角,而非简单的叙事或赞颂。
评分拿到《盛世之影》这本书时,我本以为会读到那种歌功颂德的陈词滥调,但事实完全出乎我的意料。这本书的笔触极其细腻,它聚焦的不是庙堂之上的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康熙晚年,那些看似平静水面下涌动的暗流。作者似乎对那个时代社会底层的生态有着深入的田野调查,文字中弥漫着一种既怀旧又带着批判的复杂情绪。我特别留意了书中关于漕运和盐政改革的部分,那些繁复的数字和冗长的行政流程,在作者的笔下竟然变得引人入胜,因为它揭示了庞大帝国机器是如何一步步被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所拖累的。书中的人物群像塑造得非常立体,没有绝对的好人或坏人,每个人都在时代的洪流中做出了符合其身份和利益的选择,那种“身不由己”的悲剧感非常强烈。我合上书本时,脑海中浮现的不是皇帝的威严,而是无数个在寒风中等待批示的小吏,以及那些被粮仓堆积的米袋所压垮的普通百姓。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缓慢而厚重,像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细节之处尽显时代的苍凉底色。
评分我通常对“官场小说”这类题材敬而远之,但《权谋的艺术:康雍乾盛世的官僚生态》却成功地吸引了我。这本书的叙事手法非常现代,它使用了大量的场景重构和心理侧写,让那些遥远的清代官员形象瞬间鲜活了起来。最让我感到震撼的是,书中对“拉帮结派”和“平衡术”的描述,完全可以套用到今天的职场斗争中去。比如,一个官员如何利用上司的偏好来包装自己的政绩,又如何巧妙地规避掉派系斗争的直接冲突,这些细节刻画得入木三分。作者的文字功底很扎实,夹叙夹议,既有故事性,又不失对制度背景的解释。读完后,我感觉自己上了一堂关于人际关系和政治博弈的“大师课”,受益匪浅。它成功地将历史的厚重感与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是一部雅俗共赏的佳作,让人在紧张刺激的权谋斗争中,体味到历史的幽默与无奈。
评分关于《清代财政与国库管理》这部作品,我必须说,它彻底颠覆了我对“枯燥”的财政史的固有印象。这并非一本冰冷的数字堆砌,而更像是一部关于“钱”如何塑造历史走向的史诗。作者从盐税、关税、田赋这三大支柱入手,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财政运行模型,让我得以理解为什么在几次重大的军事行动或灾荒面前,清廷的反应速度和决策能力会有显著差异。最精彩的部分在于对地方“隐匿钱粮”和中央“核实成本”的博弈分析,这背后隐藏的是中央对地方控制力的长期拉锯战。书中穿插了一些具体事件的财务分析,比如某次赈灾款项的实际流向,这些细节让整个财政体系的运作变得可视、可感。阅读过程中,我时常会思考:如果没有稳定的财政基础,那些赫赫有名的政治改革和军事胜利,是否都将是空中楼阁?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值得所有对国家治理感兴趣的人反复研读,它揭示了“金钱”才是驱动历史齿轮最核心的燃料。
评分购买一个月才收到货
评分虽然是一本小书,从一个小的角度劈开雍正王朝,但却由这个缝隙挖深挖透,其中不乏作者的幽默风趣,推荐阅读。
评分书好价廉,618大促,先全场半价,再叠加用200-80券,简直太划算了,让人目瞪口呆的白菜价格,价低得我都不好意思了。自从有了京东,实体店都不去了,某当某亚也少去了。书包装厚实,送货神速,太赞了。一万个赞。
评分不值得一读,没有深度,也就前些年论坛帖子的水平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不错 感觉很好 感谢提供优质商品
评分质量好
评分一本书就讲一件事,不长但详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