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收錄的每份檔案均擬製標題,標注原書齣處,撰寫內容提要,采用編年體例,一體單欄影印形式,以方便讀者的查閱使用。涵蓋文書種類包括:宮中硃批奏摺、軍機處錄副奏摺、上諭檔、內閣題本、錶文、起居注、內務府谘文、移會,以及乾隆十三年(1748年)即已宣布廢止不用,隻有琉球、朝鮮等清王朝屬國的國王纔使用的奏本等。
本書收錄中國第YI曆史檔案館藏內閣、軍機處、宮中、內務府等全宗中有關中琉曆史關係的檔案,此前已齣版自順治朝至道光朝二十一年九月份的檔案,本次是將道光朝二十一年九月份之後剩餘未齣完的近200件檔案資料影印齣版。這些檔案已分彆編於《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續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三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四編》《清代琉球國王錶奏文書選錄》《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五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六編》及《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七編》中,本書在原有基礎上,逐件摘寫內容提要,注明原書齣處,采用編年體例,重新整理編纂而成。中琉曆史關係源遠流長,從隋朝開始至清朝初年交往不斷,留下瞭許多珍貴的檔案資料。這些檔案都是清政府有關機構及地方督撫在辦理琉球國事務過程中形成的,主要記載瞭清代中琉在宗藩封貢、海難救助、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各個方麵的密切交往。
中國第YI曆史檔案館是我國目前建館時間ZUI久、保存檔案ZUI多的國傢曆史檔案館,是專門保管、整理編目、編輯研究、查閱利用、修復復製明清兩朝中央政府和皇室檔案的中央級國傢檔案館,已有五十多年的曆史。保管的明清曆史檔案約1000餘萬件(冊),其中明代檔案3000多件,其餘絕大多數為清代檔案。館藏檔案中,漢文檔案約占80%,滿文檔案約占20%,濛文檔案5萬多件(冊),還有少量其他民族文字的檔案以及英、法、德、俄、日等外國文字的檔案。
第一冊(道光朝九)
一 福建巡撫劉鴻翱為琉球國通事迴國事題本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十二日奉旨(1841.10.26)1
二 福建巡撫劉鴻翱為琉球國進貢副使林常裕在閩病故事題本
道光二十一年九月二十八日(1841.11.11)4
三 福州將軍保昌為琉球國接貢船進口貨物免稅事奏摺 清單一
道光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1841.12.4)22
四 福建巡撫劉鴻翱為琉球國遭風難民由浙護送到閩照例撫恤事奏摺
道光二十一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842.1.5)31
五 禮部尚書色剋精額等為賜恤琉球國病故貢使事題本
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二日(1842.1.22)39
六 福建巡撫劉鴻翱為安插琉球國接貢船入驛事題本
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十九日(1842.1.29)42
七 浙江巡撫劉韻珂為琉球國遭風難民照例撫恤事題本
道光二十一年十二月二十日(1842.1.30)45
八 福建巡撫劉鴻翱為飭委伴送琉球國貢使進京之知府中祐堪以委辦大營糧颱事奏片
[道光二十一年](1841)75
九 浙江巡撫劉韻珂為護送琉球國難民迴國事題本
道光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三日奉旨(1842.4.3)79
一〇 國子監為催搭涼棚事緻內務府谘文
道光二十二年三月初六日(1842.4.16)83
一一 福建巡撫劉鴻翱為撫恤琉球國遭風難民事奏摺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二十日(1842.6.28)88
一二 內務府值年員外郞寶麟等為國子監搭造涼棚支領銀兩事呈稿 清冊一
道光二十二年五月二十三日(1842.7.1)95
一三 福建巡撫劉鴻翱為琉球國都通事迴國事題本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十八日奉旨(1842.9.22)123
一四 福州將軍保昌為琉球國接貢船迴國循例免稅事奏摺 清單一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初五日(1842.10.8)126
一五 浙江巡撫劉韻珂為琉球國船遭風漂入浙境循例撫恤事奏摺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日(1842.10.23)136
一六 閩浙總督怡良等為琉球國遭風難民照例撫恤事奏摺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日(1842.11.22)143
一七 福建巡撫劉鴻翱為琉球貢使起程進京日期事奏摺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1842.11.29)150
一八 福建巡撫劉鴻翱為琉球國進貢謝恩船到閩事題本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1842.11.29)157
一九 浙江巡撫劉韻珂為琉球國遭風難民照例撫恤事題本
道光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七日(1842.11.29)186
二〇 國子監為琉球官生氈襪蟲蛀退換事緻內務府谘文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初三日(1843.1.3)210
二一 管光祿寺事務關聖保等為給過琉球國官生阮宣詔等肉食並廚役工價銀事黃冊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二日(1843.1.12)215
二二 福建巡撫劉鴻翱為琉球國貢船到閩事題本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三日(1843.1.13)218
二三 浙江巡撫劉韻珂為護送琉球國遭風難民赴閩事題本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十八日奉旨(1843.1.18)221
二四 禮部為琉球使臣到京應行照料事緻內務府谘文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1843.1.26)224
二五 奏為在紫光閣筵宴朝鮮琉球二國貢使照例擬賞單事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43.1.28)231
二六 擬加賞朝鮮琉球二國貢使物件清單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1843.1.28)233
二七 朝鮮琉球二國貢使名單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43.1.29)236
二八 內務府堂主事桂林等為暫領辦買琉球國來使飯食銀兩事呈稿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843.1.29)238
二九 禮部為請預先知照收貢日期處所事緻內務府片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日(1843.2.1)242
三〇 總管內務府為琉球國貢使嚮紹元等到京請照例賞給衣物等事奏片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三日(1843.2.1)251
三一 禮部為朝鮮琉球二國進貢方物到京事緻內務府谘文 原奏貢單一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六日(1843.2.4)257
三二 總管內務府為頒賞朝鮮琉球二國王緞疋將庫貯現有並改用名色數目繕單事奏片 清單一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六日(1843.2.4)276
三三 內務府堂主事桂林等為支領成做賞琉球國來使衣服等用綢布銀兩事呈稿 清單一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初六日(1843.2.4)283
三四 總管內務府為查收琉球國進到貢物貯庫備用事奏片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四日(1843.2.12)293
三五 禮部為琉球國使臣赴國子監瞻仰文廟日期事緻內務府谘文 原奏一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二十三日(1843.2.21)297
三六 國子監為給發琉球官生衣帽事緻內務府谘文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二十八日(1843.2.26)304
三七 國子監官生入監讀書應給衣服清冊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1843.2.)309
三八 禮部為琉球貢使事竣自京起程歸國日期事緻內務府谘文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初二日(1843.3.2)334
三九 吏部尚書恩桂等為遵旨查處伴送官嘉恒等事奏摺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初三日(1843.3.3)340
四〇 武備院為領取成做琉球官生跟伴皮靴需用物品銀兩事緻內務府谘呈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初十日(1843.3.10)351
四一 內務府堂主事桂林等為辦買琉球國來使飯食等用過銀兩數目事呈稿 清單一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四日(1843.3.14)357
四二 國子監為催令派員赴監搭蓋涼棚事緻內務府谘文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初一日(1843.3.31)369
四三 福州將軍保昌為琉球國貢船到關循例免稅事奏摺 清單一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日(1843.4.19)374
四四 國子監為琉球官生所用器皿應行添補修理事緻內務府谘文 清單一
道光二十三年三月二十六日(1843.4.25)383
四五 國子監闡福寺應用連闆白布傘等物清冊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初五日(1843.5.4)391
四六 國子監琉球國氈簾上絨繩清冊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初五日(1843.5.4)401
四七 廣儲司行取簾闆腦杆清冊
道光二十三年四月初五日(1843.5.4)405
四八 福州將軍保昌為琉球國貢船到關循例免稅事奏摺 清單一
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初一日(1843.5.29)410
四九 福建巡撫劉鴻翱為循例撫恤琉球國遭風難民事奏摺
道光二十三年五月十二日(1843.6.9)419
五〇 內務府員外郞寶麟等為國子監搭造涼棚支領銀兩事呈稿 清冊一
道光二十三年五月二十七日(1843.6.24)426
(節略)
封貢是我國封建社會特有的一種國與國之間的交往製度,源於先秦,形成於兩漢。它由最初的中央政權處理地方政權和屬國關係,逐步發展演變為中國封建王朝處理與周邊國傢和地區關係的一種製度。
追溯中琉曆史關係,可謂源遠流長。據文獻記載,早在隋朝大業元年(六〇五)隋煬帝就曾遣羽騎尉硃寬等齣使琉球,中琉間有瞭初步交往。到瞭明代,硃元璋更是在開國之初的洪武五年(一三七二),就遣使琉球,與琉球國建立瞭宗藩關係。自此,中琉關係曆經王朝更迭,宗藩再續,即使相隔於海,往來交通不便,也冊封不止,朝貢不輟,常來常往,頻繁密切。直至清光緒朝初年,日本明治政府藉口颱灣牡丹社事件強行吞並琉球,廢藩置縣,中琉藩屬關係始告終結,曆時凡五百餘年。在曆史的長河中,五百餘年隻是轉眼瞬間,但兩國通過交往結成的密切關係,卻留在瞭人們的記憶裏。
一九九二年,隨著中日文化交流的發展,中國第一曆史檔案館將收藏保管的清代中琉曆史關係檔案的整理工作列上日程,先後整理影印齣版瞭《清代中琉關係檔案選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續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三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四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五編》《清代中琉關係檔案六編》及《清代琉球國王錶奏文書選錄》,共收錄檔案史料三韆餘件。這些檔案都是清政府有關機構及地方督撫在辦理琉球國事務過程中形成的,主要記載瞭清代中琉在宗藩封貢、海難救助、經濟貿易、文化交流等各個方麵的密切交往,反映齣清朝統治者以禮儀之邦、天朝上國自居,冊封朝貢,“厚往薄來”,推行封建的封貢製度,目的在於為清王朝統治營建一個和平安定的周邊環境。在與琉球交往的過程中,傳播瞭中華文化,加強瞭聯係,密切瞭關係。在一八四〇年以前,中國與外國沒有現代意義上的外交關係,與外國的交往,特彆是周邊國傢主要是以宗藩封貢關係來維係友好交往。結藩而不乾涉內政,是清朝統治者自始至終奉行的一貫藩封政策。正如清末同治十一年(一八七二),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曾對外宣稱的“內政外交聽其自主,我朝嚮不與聞”,說明清政府與屬國之間,隻是一種單純的冊封朝貢關係。從這些檔案中,我們不難看到一個以大國自居的皇帝及其政府與其屬國的友好交往,與近代西方殖民主義宗主國和殖民地的關係有著本質上的不同。
清初,清政府的機構設置、文書製度等多沿明製,隨著其統治的日益鞏固及軍事政治等方麵的需要,逐步摒棄並設置瞭更適應社會發展、更有利於提高辦事效率的封建集權統治機構,形成瞭上行、下行、平行等諸多文書種類。選編齣版的清代中琉關係檔案,文書種類有:硃批奏摺、錄副奏摺、上諭檔、題本、錶文、起居注、谘文、移會和專為編史而輯錄成冊的史書,以及乾隆十三年(一七四八)即已宣布廢止不用,隻有琉球、朝鮮等清王朝屬國的國王纔使用的奏本等。豐富翔實的檔案史料,真實地展現瞭清代中琉友好交往的史實,為中外史學者的研究提供瞭彌足珍貴的清代中琉關係檔案史料。
遺憾的是,最初在編纂齣版清代中琉關係檔案時,由於檔案開發與急迫利用的矛盾,為盡速齣版,主要是按檔案的文書種類進行編排,因而忽略瞭這些檔案在某一事件或問題中的相互關聯性。因為是按單純的文種匯輯檔案,讀者很難瞭解其不同機構間的往來行文關係、機構職掌,給中琉關係的研究和清代文書製度的研究等帶來不便。此外,由於資金和技術手段的限製,有的檔案影印畫幅太小,以緻文字難以辨認。故此,自二〇〇五年開始,我們重新整理齣版《中琉曆史關係檔案》。此次編纂采用編年體例,按朝年月日排序,並逐件摘寫內容提要,注明齣處,全書一體單欄影印,以方便學者的利用研究。《中琉曆史關係檔案》第一至十冊的編纂工作,主要由我館原保管利用部承擔,硃淑媛、高換婷、顔景卿、孔未名、葛慧英、李保文、齊銀卿等共同編輯完成。該書從第十一冊開始,其編纂工作由我館編研處承擔,編纂體例一仍如舊,閤作形式沿襲不變。
《中琉曆史關係檔案》的編纂齣版,承濛日本衝繩縣教育委員會熱忱協助,並得到國傢圖書館齣版社大力支持,謹緻謝忱!
細讀《晚清時期地方士紳的“教案”應對策略研究》 這本書的內容極具現實意義,它深入剖析瞭在西方列強堅船利炮的衝擊下,中國傳統基層社會精英——地方士紳——是如何調動他們既有的文化資源和人脈網絡來應對突如其來的“洋人教案”這一棘手問題的。作者的功力體現在對“策略”二字的精妙把握上。士紳們並非鐵闆一塊地排外,而是展現齣驚人的務實性。他們會根據教案的性質、涉事教士的背景、地方官員的態度,甚至當地民眾的情緒波動,靈活地采取從私下調解、法律抗爭到聯閤請願甚至煽動示威等一係列組閤拳。書中大量的案例分析,如某縣紳士如何利用宗族契約來界定教堂土地的産權邊界,或者另一位鄉紳如何通過與地方道颱建立默契來“麯綫救國”地保護本地利益,都展示瞭基層治理的智慧和復雜性。這不僅僅是一部曆史研究,更像是一部關於衝突管理和權力博弈的實用指南,讓我深刻理解到,在清朝末年的巨變中,維持社會秩序的中堅力量究竟是如何運作的。
評分沉浸於《閩南文化圈的海洋貿易與族群互動(1600-1850)》 這是一部充滿瞭海風鹹濕氣息和異域風情的力作。作者顯然是花瞭大量時間在田野調查和跨國檔案挖掘上,書中的內容仿佛是直接從古老的商船日誌、番屬國的記錄中提取齣來的。它徹底顛覆瞭我過去對閩南人“保守、內斂”的刻闆印象,展示瞭一個極其活躍、勇於開拓的海洋貿易群體形象。書中詳細描繪瞭從漳州月港到東南亞諸港口之間復雜而動態的貿易網絡,不僅僅是貨物的交換,更是觀念、技術和族群認同的深度交織。最引人入勝的部分是作者對“跨界身份”的探討——那些常年漂泊在外的商賈,他們的身份如何模糊化,他們如何巧妙地在宗主國、殖民者和當地土著之間周鏇以求生存和發展。這種對邊緣群體生存哲學的刻畫,充滿瞭張力與智慧。讀完後,我對“中國”這個概念的內涵都有瞭新的理解,它遠比地理邊界所定義的要廣闊和流動得多,充滿瞭海洋文明的開放特質。
評分讀《明清之際江南文人與佛道思想互動研究》 這本書簡直是學術界的瑰寶,特彆是對於研究明清時期江南地區文人階層如何吸收、轉化和運用佛學與道傢思想的學者來說,簡直是不可多得的寶藏。作者的考證細緻入微,不僅梳理瞭大量鮮為人知的文集、筆記中的零星記載,更構建瞭一個宏大而精密的互動網絡。我尤其欣賞它對“跨界”現象的深入剖析,比如某位詩人如何將禪宗的“空”義融入其山水詩的意境中,或者另一位士大夫如何藉鑒道傢煉丹術的概念來比喻其修身養性的過程。書中的論證邏輯嚴密,引用一手資料紮實可靠,讓人信服。它沒有停留在簡單的羅列現象,而是試圖挖掘深層的文化心理動因,解釋在理學日益僵化的時代背景下,文人為何會轉嚮更具靈活性和個體體驗色彩的佛道思想尋求精神慰藉與錶達齣口。閱讀過程中,我能清晰感受到那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仿佛與那些曆史上的智者進行瞭麵對麵的思想碰撞。全書行文典雅,學術性與可讀性兼顧得非常好,讀來令人心潮澎湃,對理解明清士人復雜而多麵的精神世界有瞭全新的認識。
評分品讀《清代科舉製度的社會功能演變》 這本書讀起來像是一部關於社會結構變遷的深度偵探小說,隻不過綫索是那些黃捲青燈下的考捲和硃批。作者的視角非常獨特,他沒有將科舉僅僅視為選拔人纔的工具,而是深入探討瞭它如何像一颱巨大的社會熔爐,不斷地吸收、消化和重塑著清朝的社會階層流動、精英認同乃至意識形態的構建。書中對不同時期科舉政策的微小調整如何引發整個士紳階層的連鎖反應,描述得淋灕盡緻。例如,對“八股文”的嚴格限製在特定時期如何強化瞭中央集權,而當考試內容逐漸偏嚮“經世緻用”時,又如何暗流湧動地為晚清的變革埋下伏筆。我尤其喜歡作者對“僵化”與“適應”這對矛盾的探討,清朝的統治者試圖用科舉來維係穩定,但社會力量和知識分子的需求卻在不斷地擠壓和重塑這個製度的彈性。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個觀察中國傳統社會“穩定性”與“變動性”之間微妙張力的絕佳樣本,讓我對理解中國古代官僚體係的韌性有瞭更深刻的敬畏。
評分領略《唐宋之際禪宗山水畫中的“空”與“境”》 這是一本讓人心神俱靜的藝術史論著,它的文字本身就帶著一種疏朗、空靈的禪意。作者對於禪宗美學如何滲透並最終重塑瞭唐宋山水畫的形貌,提供瞭極富洞察力的解讀。他沒有沉溺於對畫作風格流變的簡單描述,而是將“空”的概念從哲學的本體論層麵,巧妙地轉化為瞭視覺語言的結構——如何通過留白來暗示無限,如何通過筆墨的枯濕濃淡來錶現“緣起性空”的意境。我尤其被其中對不同地域畫派的比較所吸引,比如江南畫派如何更偏嚮於對“空”的內省性錶達,而北方畫派則如何在雄渾中尋求瞬間的寂靜。閱讀這本書,仿佛進入瞭一種“慢鏡頭”式的審美體驗,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對一幅水墨畫的重新觀照。它不僅提升瞭對中國畫的鑒賞力,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瞭一種以東方哲學視角來理解空間、時間與心性的全新框架,令人受益匪淺,久久不能忘懷。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