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

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征宇 著
图书标签:
  • 终身学习
  • 个人成长
  • 自我提升
  • 哈佛
  • 教育
  • 思维方式
  • 学习方法
  • 知识管理
  • 职业发展
  • 人生规划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ISBN:978752020272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3953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84
字数:24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在健康、情感、思维、关系、职业、财富这六个方面做到相当好的人不多,很多人都只是单方面的成功。但相信,人生是可以获得全方位成功的。如果能在这六个方面有所改善,那人生必定会有非常大的改变。这不仅仅是自我成长上的进步,更重要的是心态上的提升,作者在这六个方面做深入研究,从科学的角度去寻找问题的答案。

这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有我亲身实践后的心得。作为繁忙的都市人,如何在工作之余利用碎片化时间去实践并坚持下去?作者为此设计了很多独特的方法和技巧。

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发现自己真正找到了一条可以一辈子走下去的完满之路。很多人认为,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中绝大部分元素将不可避免地后退、衰弱并逐渐消亡。但各种学习和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至少在上述的六个方面里,我们完全可以有不断的进步和成长的空间。并且,这六点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更多的时候起到了相辅相成的效果。上过的课程越多,和导师的沟通越深入,自己的体验越深刻,我就越感受到原来自己要走的路还很长。令人兴奋的是,这条路已经豁然开朗,而且每个人都能做得到。我清楚地看得到未来,所要做的就只是坚定地、持续地走下去而已。


内容简介

本书缘起于作者自我规划的一门人生课程。他把自己认为的对人生来说非常重要的六个点(身体健康、情绪把控、思维突破、人际关系、事业工作、财富管理)串联起来,组成了一门真正属于自己、可以终身学习的人生课程。

作者走遍全球,不断寻找和拜访世界上在健康、情感、思维、关系、职业、财富这六个方面好的老师和好的人物,并将学到的知识融于生活和工作中,通过实践来检验自己学习的成果。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可以体会到如何在生活和工作中不断地、全方面地成长和进步,体会到作者分享这段人生经历时希望大家在各自人生征途中都能走得更加顺利、更加成功的拳拳之意。


作者简介

金融科技服务及跨国投资专家、宇沃资本美国董事长、首位来自中国大陆的美国白宫学者、亚洲协会21世纪青年领袖、考夫曼基金会学者、英特尔前董事总经理。1977年出生于上海,10岁移民美国,在斯坦福大学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工业工程学士学位和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在哈佛商学院获得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在英特尔公司的7年中,曾主导英特尔公司与中国政府之间的项目合作。2009年,在美国前总统奥巴马的授权下进入白宫,并在美国国务院担任国际开发署署长特别助理。完成白宫学者任期后,回到中国创办“宇沃资本”等多家企业,开启跨国创业之路,致力推动资本、商业、科技和文化的全球化融合。其个人著作包括《征途美国》、《终身学习》等。

目录

第一章

管理好自己的健康,人生才能长赢

引文 扔掉你的“坏唱片” / 003

第1部分 能量摄入 / 007

第1节 什么是真正的健康 / 007

第2节 我们的饮食习惯为什么不容易改变 / 010

第3节 “吃”能量而非“吃”营养 / 015

第4节 一日五餐 / 019

第5节 如何长期坚持健康饮食 / 021

第2部分 终身运动 / 025

第1节 唯有耐力不会老去 / 025

第2节 更多的肌肉,更棒的身体 / 027

第3节 12周让人焕然一新 / 031

第4节 跟阿诺德·施瓦辛格学健身 / 035

第5节 没有时间的人如何高效运动 / 038

第3部分 掌控睡眠 / 042

第1节 斯坦福能解决失眠这个“不治之症”吗 / 042

第2节 杂乱的信息是让大脑焦虑的病毒 / 045

第3节 从“早晨程序”开始 / 048

第4节 人的最佳睡眠时间是多长 / 051

第4部分 激发潜能 / 053

第1节 受惊让人生病,抗寒使人更强 / 053

第2节 跟“冰人”深潜冰水,我不怕冷了 / 055

第3节 思维方式和心态决定健康 / 061

第二章

你不管理情绪,就被情绪操纵

引文 令人恐惧的周末电话铃 / 067

第1部分 读懂表情 / 070

第1节 同一个世界,同样的面部表情 / 070

第2节 爬虫脑决定微表情 / 073

第3节 既然事已发生,那就接受并拥抱 / 075

第2部分 你理解的情商可能是很狭隘的 / 080

第1节 不仅仅是人际交往能力 / 080

第2节 情绪有问题,首先要说出来 / 082

第3节 给自己换一个故事 / 085

第3部分 FBI神探教我破解肢体语言 / 089

第1节 白宫学者后的又一次严格筛选 / 089

第2节 出真知的FBI实战 / 090

第4部分 去到情绪的深处 / 096

第1节 如何改写情绪诱因 / 096

第2节 有的人困在“情绪循环”里 / 098

第3节 直面内心深处的人生脚本 / 100

第4节 写下情绪日记 / 109

第5节 情绪改善,人生幸福 / 111

第5部分 动起来,情绪好 / 114

第1节 走近托尼·罗宾斯 / 114

第2节 行动即情绪 / 116

第3节 找到心锚,调节情绪 / 117

第三章

改变思维,让思维决定情绪

引文 饱受精神创伤困扰的美国退伍军人 / 125

第1部分 NLP如何影响我们的情绪 / 128

第1节 治疗师与退伍军人的疗愈对话 / 128

第2节 重画记忆图像 / 130

第3节 沟通要多感官进行 / 133

第2部分 做一个会讲故事的人 / 137

第1节 美国故事大王唐纳德·戴维斯 / 137

第2节 讲好自己和家族的故事 / 139

第3节 如何讲好一个故事 / 141

第4节 做大事的人都会讲故事 / 145

第3部分 随机应变,我不是我 / 149

第1节 跳出自己的盒子 / 149

第2节 敢于担当任何角色 / 150

第4部分 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内观禅修 / 153

第1节 免费的课程 / 153

第2节 第一天就差点放弃 / 155

第3节 观察而非改变 / 158

第4节 不起分别心,生发平等心 / 161

第5节 万物皆有来去 / 163

第四章

谁在影响我们,谁在定义关系

引文 华尔街的世纪骗局 / 169

第1部分 直达人心的影响力 / 172

第1节 购买都是理性的吗 / 172

第2节 影响力六原则 / 174

第3节 我的影响力实践 / 182

第4节 破解麦道夫 / 184

第2部分 充满冲突的社群实验 / 188

第1节 重要而复杂的社群 / 188

第2节 因我而引发的社群规则激辩 / 190

第3节 聪明人也难以达成共识 / 193

第4节 社群为何容易失败 / 197

第5节 领袖和制度造就社群 / 201

第3部分 让男人成长的“男性计划” / 203

第1节 帮助男人找到新的位置 / 203

第2节 回到印第安人的成人礼 / 206

第3节 共患难,成朋友 / 213

第4节 赤条条共舞,坦荡荡分享 / 216

第5节 汗屋仪式 / 219

第6节 真的男人敢直面真的人生 / 221

第4部分 与命运有约 / 224

第1节 再遇托尼·罗宾斯 / 224

第2节 人生幸福感来自六个需求的满足 / 226

第3节 唤醒你内心的巨人 / 228

第4节 把对方的需求当作自己的需求 / 232

第5节 下决心并付诸行动 / 236

第五章

未来正在颠覆,事业如何掌控

引文 来自80多年前《思考致富》的启发 / 241

第1部分 我们都应该拥有“大头脑” / 244

第1节 只谈经验的湾区CEO联盟 / 244

第2节 YPO救了创业者一命 / 248

第3节 与最优秀的人坦诚相对 / 250

第4节 一人行快,众人行远 / 255

第2部分 用思维和心态掌控商业 / 262

第1节 横跨欧美的进阶学习 / 262

第2节 商业成功的七个要素 / 264

第3节 时刻迎接七种变化 / 269

第4节 到底对事不对人,还是由人及事 / 274

第5节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 276

第3部分 拥有事业,更要拥有个人品牌 / 278

第1节 常春藤名校和百年媒体的新研究 / 278

第2节 建立个人品牌的最好时代 / 279

第3节 运用新媒体打造个人品牌的四个要素 / 281

第4节 特朗普如何成功打造个人品牌 / 285

第5节 瞬息万变,但品牌不变 / 288

第4部分 在不确定的未来如何获得事业成功 / 292

第1节 如果计算机有了自我意识 / 292

第2节 比藤校还难进的奇点大学 / 294

第3节 什么是未来的好专业 / 295

第4节 职业规划还需要吗 / 299

第六章

塑造创富思维比创造财富更重要

引文 那些“财务自由”的人怎么过 / 303

第1部分 财富管理——重要的是你的财富观 / 307

第1节 了解理财师 / 307

第2节 选择适合自己的理财师 / 310

第3节 德州扑克——打牌如做人 / 313

第4节 分清事业执行与事业拥有 / 319

第2部分 风险投资——寻找独角兽之路 / 323

第1节 投资人的黄埔军校——考夫曼基金会 / 323

第2节 风投本质是大满贯生意 / 326

第3节 独角兽的魅力 / 328

第4节 用风投思维拥抱时代变化 / 332

第3部分 证券投资——质疑和自信的矛盾统一体 / 334

第1节 本·特拉克的基金跃升记 / 334

第2节 用质疑去了解,用坚信来获利 / 337

第3节 投资就是一场战役 / 340

第4部分 未完待续的“英雄征途” / 346

第1节 冬季冰人课程 / 346

第2节 走向未来的第一步是离开舒适区 / 349

后记 / 355

感谢 / 358


前言/序言

即使是过了这么多年,我依然清晰地记得那个晚上,与我一起创业的三位合伙人郑重地告知我说——“黄征宇,我们三个仔细考虑了一下,觉得不能再跟你一起共事了。”

那是在2013年12月23日,距离圣诞节只有两天,我们四人在公司附近的一间咖啡厅会面时发生的事情。我点了杯咖啡刚坐下来,一位合伙人就告知了我这一决定,表情严肃,语气郑重,其他两位也是紧盯着我的双眼,点头称是。

听到这句话,我的第一反应是无比惊讶,因为我完全没有任何思想准备。要知道,这三位合伙人都是我的同学——两位是哈佛商学院的同学,一位是斯坦福大学的同学,也是最要好的朋友。

先说这位斯坦福大学的同学,我们认识近20年了,是非常铁的哥们,我在他的婚礼上是主伴郎(Best Man)——美国式婚礼中新郎最好的朋友才会担任的角色。两位哈佛商学院的同学也与我非常要好。其中有一位因为买房缺钱周转,周六早晨6点多打电话给我,我当时还没睡醒,但是接到电话便毫不犹豫地爬起床,转了10万美元给他。另外一位曾跟我说过:“你在家里是独子,没有兄弟,你就把我当作你的兄弟。”所以我一直有这样的想法:等我结婚的时候,我的伴郎一定是他们!

究竟是理念不合还是其他原因而导致我们分道扬镳,已经不重要了,而是从那一刻,我开始了我的心路历程。

惊愕过后,我的脑海中瞬间闪现出这三年来公司从创办到发展到兴盛的一幕幕场景。但在我内心最深处,突然有了一种陡然放松的感觉。

2010年,在结束白宫学者工作之后不久,我便正式开始了回国创业之路。BCC是我们四个人在国内创建的第一家公司,主要从事跨国金融科技服务。公司一开始发展得非常顺利,并且很快获得了世界排名前十的硅谷顶尖投资人迈克·梅普尔斯(Mike Maples)的第一笔天使投资。不到两年后,我们又获得了北极光创投基金1800万美元的B轮投资。短短三年后,公司的估值就接近一亿美元。对一个创业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漂亮的成绩单。

作为创始人兼董事长,那时我一直有一个宏大的规划——把公司做成一个顶级的跨国金融数据公司。因此,我一手策划,在美国、印度和智利等国家陆续收购了当地企业。在这个过程中,我几乎每件事情都参与了联络和决策,也一直在倾尽全力地工作,不断推动我自己和团队的快速前进。

随着公司快速扩张,我也清楚地看到,我的行程变得异常忙碌。每天都有忙不完的会议和应酬,经常回到家后兴奋的大脑久久不能平静,入睡时间也越拖越晚,但第二天早晨又会很早醒来,开始处理海外公司的邮件……可以说,那时我的状态是:只要醒着就在工作着,没有一刻能真正休息,日复一日。公司经历了快速扩张后,发展速度开始放缓。虽然仍有50%以上的成长率,但规模和盈利已不像以前那样可以每年成倍增长,这一形势又让我逐渐开始焦虑起来。

与此同时,在生活上我也感觉进入了瓶颈期。健康方面,虽然每年体检都能过关,平时也定期健身,但某些健康指标仍然在持续下降。另外,由于常年出差和应酬,饮食没有规律,睡眠不足,我自己都发现脾气开始变得暴躁起来。而在人际交往方面,创业期的埋头苦干让我疏忽了和朋友、亲人的联络——那时我唯一的目标就是尽快把公司做大,然后可以脱身出来好好休息,再去好好跟朋友们聚聚。但事实上,公司的事情是解决不完的,我反倒是越做越忙。

在工作最繁忙的日子里,我时常这样想:“如果我休息一年,什么工作都不做,该怎么规划这一年?”于是这个问题也成了我的“散心丸”,我时常尝试着规划,如果拿出一年来给自己规划人生的MBA课程,我会选择上哪些课呢?

之前我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小时候的生活是父母来规划,进了学校以后课程都由老师来规划,现在不能靠别人而只能靠自己时,又该如何规划呢?我在持续思考:除了事业,我还能做什么?我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我人生真正的意义又是什么?

因此,我只要一有时间,就不断寻找那些成功的案例——有的人身体特别健康,心情很开朗;有的人家庭非常和睦,子女也很出色;有的人事业非常成功,人际关系又很好。每个领域每个方面都有非常优秀的人存在,而我深信,成功必定留下痕迹。从他们的身上,我开始思考以下几点:

1. 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2. 有没有办法向他们学习,以不断提升自我,超越自己现在的极限?

3. 有没有办法在每个方面都能获得提升和增长?而不是非得放弃或牺牲某些方面?

于是,我时常在办公的短暂间歇或脑海中灵光一现的时候,在纸头上罗列出想要提升之处、我觉得有疑问的方面,还有所找到的相关领域里世界上最顶级的老师信息等,不断填入表格中,设计成行动规划表。而每当有新的具体想法闪现,我就会填入这张表,不断充实、修改。这样过了一年左右,我突然发现规划表已经填得差不多了,如果上面罗列的各项都能得到严格执行的话,这将是意义重大的人生成长。

可是,我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什么时候能实现表格上的目标。因为当时我总觉得要先努力把事业做好,公司要发展得再快一些。我的三位合伙人朋友也曾劝告过我,不要老是走得这么快。但那时我觉得有这么好的市场机会摆在眼前,一定要加快步伐抓住商机,快速地把公司做大,然后卖掉也好,上市也好,这样我就能真正空出时间来做我的人生MBA,获取全方面的提升和成长。

当时,三位合伙人在圣诞节前向我提出“不再共事”后,除了惊愕和陡然放松,我的情绪非常复杂,有说不出的五味杂陈的感觉,想哭,也想苦笑。

在此之前,我的人生之路可以说走得一帆风顺:10岁随父母移民美国;毕业于斯坦福大学,拿到了三个学位;进入英特尔工作了七年,成为了当时最年轻的董事总经理,期间还去哈佛商学院进修了两年,拿了MBA;2010年我被推举进入白宫,成为奥巴马亲自授权的第一位出生于中国大陆的白宫学者,完成任期后便和朋友回国创业,将公司越做越大。到被“不再共事”这一年,我才36岁。

可以说,这是我个人生涯中遭遇到的最大挫折。当咖啡店会谈结束,我回到家,一夜无眠。看到太阳慢慢升起时,突然认识到这未尝不是上天给我的一次好机会、一枚改变我一生的“原子弹”。

虽然曾经的友谊覆水难收,至今仍令人深怀遗憾,但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既然我一直怀揣着一个梦想,也列好了行动规划表,那么为什么不趁此机会,立刻着手实现呢?挫折让我最终下定了决心,坚定地踏上了这条我自己规划好的,彻彻底底改变我一生的成长之路。

从开始规划到现在,我的人生MBA课程已经延续了四年,它给我带来的改变是翻天覆地的。可以说,我的整个人都因此而变得完全不同。

美国著名的比较神话学大师约瑟夫·坎贝尔(Joseph Campbell,1904~1987)教授在几十年的学术生涯中研究了数百个国家的神话和文化,构建了独树一帜的神话学体系,启发并深刻影响了全世界的几代学人。他追溯了全世界几乎所有神话系统中与英雄历险相关的故事,发现所有的神话都有一个共同点,将其称为“英雄的征途”。这个征途大致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遇到问题,比如恶龙侵犯英雄所在的家园;第二阶段,寻找恶龙,英雄得单枪匹马踏上征途,独自进入一个未知的世界;第三阶段,经过种种考验,英雄终于击败恶龙;第四个阶段,英雄成功归来,并且把这个经历告诉大家。

约瑟夫·坎贝尔还发现,无论在原始部落还是现代国家,几乎所有流传下来的神话大致都是这样一个模板。为什么呢?这其实就是每个人内心的成长,也是我们每个人在现实中都必须走的“英雄征途”。

细想一下,我们现实中的英雄征途是什么?那就是我们遇到问题,寻找问题的缘由,然后独自去解决问题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最终获得了解决。解决之后,我们还能和别人一起分享经验。

而整个人生征途也是由这么一个个小的征途所组成的,或者说是存在着很多个这样的循环。比如我今天碰到这个问题,我需要解决,我走上了这个征途,但解决之后不代表新的问题不会再次发生,于是我们又要开始新的征途。

我知道现在社会里的人都普遍过得很焦虑,有人为找一份好工作而焦虑,有人为职位晋升而焦虑,有人为男女感情和家庭关系而焦虑,有人为创造属于自己的事业而焦虑,有人为养儿育女和赡养父母而焦虑,有人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比较而焦虑,有人为了健康、安全和生命而焦虑。大家可能无时无刻都活在焦虑之中。

但在焦虑的同时,如果大家能够像约瑟夫·坎贝尔归纳的那样,把问题看成是神话里的英雄所必须解决也终能解决的“恶龙”,把自己的人生过成一次次很有意义的征途,我们的人生故事就会完全不一样。

在这本书里,我想跟大家分享的就是我自己这四年里走遍全球,花费超过50万美元,向世界上最顶尖的权威学习并自我实践的英雄征途。我完全相信人生是可以在学习和应用中不断进步和完满,是可以在征途中不断有收获的,我很希望这样的分享能够帮助大家在各自的英雄征途中都能走得更加顺利,更加成功。



《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 这是一本关于持续成长与自我实现的指南,旨在帮助每一位步入社会、或是已在职场打拼多年的个体,重新审视并激活内在的学习潜能。本书并非提供一套僵化的规则,而是鼓励读者以一种更开放、更积极的态度去拥抱变化,在人生的不同阶段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节奏与方法。 学习的内涵与动力: 我们常常认为学习是学生时代的专属,然而,真正的学习旅程才刚刚开始。本书将深入探讨“终身学习”的核心理念,揭示其不仅仅是获取新知识,更是培养一种思维模式——一种对未知充满好奇,对挑战乐于接受,对自我不断反思的能力。它将帮助读者理解,为何在快速迭代的时代,停止学习就意味着停滞不前。 文章会首先追溯学习的起源,从孩童时期的本能探索,到青少年时期的系统知识构建,再延伸至成人世界的实践与深化。它将阐述学习的内在驱动力,例如对个人价值实现的渴望,对职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对生活品质提升的追求。同时,我们也会探讨外部环境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比如科技进步带来的信息爆炸,以及社会发展对新型技能的要求。 重塑学习的认知: 告别“学不好”的标签,重拾学习的信心。本书将挑战那些限制我们学习的陈旧观念,例如“我不是学习的料”、“年纪大了学不动了”、“我没有时间学习”等等。我们会通过鲜活的案例和心理学研究,证明学习能力的普遍性与可塑性。 我们将着重解析学习心理学中的关键要素,如学习动机的形成与维持,遗忘曲线的规律与对抗,以及如何克服学习过程中的焦虑与挫败感。我们会提供实用的策略,帮助读者建立积极的学习心态,将学习视为一场充满乐趣的探索,而非一项沉重的任务。 构建个性化的学习体系: 学习并非千篇一律,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本书将引导读者探索不同的学习路径与资源,认识到学习的多元化。它将打破传统课堂的束缚,介绍线上课程、在线社区、阅读、实践、导师指导、跨界交流等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 我们会提供一套实用的框架,帮助读者根据自身的兴趣、目标和可用资源,设计一套个性化的学习计划。这包括如何设定 SMART 学习目标,如何选择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工具,如何规划学习时间,以及如何评估学习效果。书中还会分享一些高效的学习技巧,例如费曼学习法、间隔重复、主动回忆等,让学习事半功倍。 学习与实践的融合: 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学习的意义在于创造。本书将强调学习与实践之间的紧密联系,鼓励读者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价值创造。 我们会探讨如何从实践中提炼学习点,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 actionable insights。通过分析成功者在学习与实践中的经验,展示如何在工作中不断学习、突破瓶颈,如何在业余时间通过项目实践提升技能,甚至如何在生活中通过学习让日常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的长期回报与社会贡献: 终身学习的价值绝不仅限于个人成长,它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本书将展望终身学习带来的长远回报,包括增强个人竞争力、适应社会变革、实现人生价值,以及为社会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我们会探讨个人在知识经济时代的核心竞争力,以及如何通过持续学习来保持竞争力。同时,也会描绘终身学习者如何成为社会变革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用他们的知识和技能去解决社会问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结语: 《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是一次对学习本质的深度挖掘,一次对个人潜能的有力唤醒。它邀请每一位读者,无论年龄、职业、背景,都能踏上这场永无止境的学习之旅,在不断求索中,发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这本书将成为你开启自我蜕变、拥抱无限可能的强大伙伴。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刚拿到手的时候,我其实并没有抱有多大的期待,毕竟市面上关于“成功学”、“人生指导”的书籍实在是太多了,很多都显得空泛且套路化。然而,当我翻开《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的扉页,看到作者那份真诚而略带朴实的开场白时,我的心弦就被轻轻拨动了。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描绘一个多么宏大的人生蓝图,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分享了他在哈佛学习期间,以及毕业后多年来,一些看似微小却至关重要的人生感悟。 我尤其记得其中一个章节,作者详细描述了他如何从一个曾经自信满满、认为自己无所不知的学生,转变为一个深刻理解“知识的边界”的谦逊学习者。他分享了一个自己曾经在课堂上因为固执己见而错失机会的经历,以及这个经历如何让他开始反思,原来真正的智慧,并非在于你知道多少,而在于你如何认识到自己的无知,并以此为动力去不断探索。这种自我剖析的坦诚,让我感同身受。我回想起自己过往的一些经历,也曾因为“面子”或“固执”而拒绝承认自己的错误,导致错过了很多学习和成长的机会。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内心深处的影子,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学习态度和人生观。

评分

读完《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我最大的感受是,它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信心。这本书并没有给我什么“速成秘籍”,但它却给了我一种非常宝贵的“内在力量”。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如何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如何在这种不确定性中找到前进的方向。他认为,世界在不断变化,唯一不变的就是学习。当外部环境变化时,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断提升自己的适应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升,正是源于我们持续的学习。这种“拥抱变化”的态度,让我感到非常振奋。我过去常常因为对未知的恐惧而停滞不前,但这本书却鼓励我,勇敢地去探索,去尝试,去拥抱那些不确定性。我开始相信,只要我保持学习,我就能够应对未来的一切挑战。

评分

在读《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时,我常常会停下来,花很长时间去消化书中的每一句话,甚至是每一个标点符号。作者的文字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魅力,既不冗长也不晦涩,却蕴含着令人深思的哲理。他善于用非常生活化的例子来解释那些看似抽象的概念,比如,他在讲到“如何保持学习的动力”时,并没有罗列一大堆枯燥的理论,而是讲述了自己如何通过观察一株在贫瘠土壤中顽强生长的野花,来获得继续前行的力量。 这个小小的比喻,却在我心中激起了巨大的波澜。我常常会因为生活中的一些挫折而感到沮丧,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但是,当我想起那株野花,我就能感受到一种强大的生命力在涌动。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并非总是一帆风顺,它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过程,但正是这些挑战,才让我们变得更加坚韧和强大。作者的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方式,让我对学习本身有了全新的认识,不再将其视为一种任务,而是一种与生命本身息息相关的体验。

评分

不得不说,《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这本书,让我对“成功”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以往,我总以为成功就是功成名就,获得世俗的认可。然而,书中的作者却用他自己的经历,为我重新定义了“成功”的含义。 他并没有回避自己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挑战和失败,反而坦诚地分享了这些经历如何帮助他成长。他认为,真正的成功,并非在于你获得了多少,而在于你成为了一个怎样的人。这种“内向的成功学”,让我感到非常震撼。我反思了自己过去的一些追求,是否过于功利,是否忽略了内心的成长。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洗涤了我浮躁的心灵,让我开始关注那些更重要、更持久的东西。我开始明白,学习的终极目的,是为了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完整、更充实的人,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取外在的成就。

评分

阅读《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的过程,对我来说,更像是一次与智者的深度对话,而非简单的信息接收。我被书中作者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洞察力深深吸引。他不仅仅是陈述一些道理,而是将这些道理融入到具体的事件和人物描写中,让读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学习和成长的力量。 印象深刻的是,书中有一个关于“如何与不同意见的人建立有效沟通”的章节。作者分享了他与一位在学术观点上与他截然不同、甚至可以说是对立的教授的交流过程。他没有选择针锋相对,而是采取了一种更加开放和尊重的态度,去倾听对方的逻辑,去理解对方的出发点。他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难以沟通,是因为我们过于关注“我”的观点,而忽略了“你”的感受和立场。作者的这种处理方式,不仅仅是学术上的策略,更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智慧。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沟通不仅仅是语言的传递,更是情感的共鸣和思想的碰撞。学会倾听,学会理解,学会尊重,这些看似简单的道理,在实际生活中却需要我们付出巨大的努力去践行。

评分

《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这本书,就像在迷雾中为我点亮了一盏灯。我一直以来都对“学习”这个概念有着模糊的认知,总觉得它就是读书、考试、获取文凭。但这本书却颠覆了我过去的观念,让我看到了学习更广阔的维度和更深刻的意义。 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的章节。作者并没有提供什么“速成法”,而是分享了他自己多年来摸索出的,一套非常接地气的实践方法。他强调,学习并非一定要坐在书桌前,而是可以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他会利用通勤的时间听播客,会主动向身边的任何人请教自己不懂的问题,甚至会通过观察街头巷尾的细节来激发自己的思考。这种“无处不学,无时不学”的精神,让我感到非常受启发。我开始尝试将作者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发现很多曾经被我忽略的“碎片时间”,原来都可以成为宝贵的学习机会。

评分

《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它没有给我空洞的口号,也没有给我遥不可及的目标,而是用一种非常朴实、非常真诚的方式,向我展示了一个可能性。 我记得书中有一个章节,作者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对某个领域一窍不通的人,变成一个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的专家。他并没有夸大自己的天赋,而是强调了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他分享了他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推翻自己的结论,如何一次又一次地从失败中学习。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我过去常常因为一点点困难就选择放弃,但这本书却让我明白,真正的成就,往往来自于那些持之以恒的努力。它让我重新认识了“坚持”的价值,以及它能够带来的巨大回报。

评分

初读《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我以为它会是一本关于学术成就的书,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此。这本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活出精彩人生”的生活指南。 作者在书中分享了他如何平衡工作、生活与学习之间的关系。他并没有提倡“996”或者“拼命三郎”式的奋斗,而是强调了一种更加智慧、更加可持续的学习方式。他认为,过度劳累和压力,反而会阻碍我们的学习和成长。他分享了他如何通过规律的作息,健康的饮食,以及适当的放松来保持充沛的精力,从而更有效地进行学习。这种“张弛有度”的生活哲学,让我感到非常受用。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的“瞎忙”,是否真的有意义。这本书让我明白,高效的学习,需要一个健康的身体和积极的心态。

评分

《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这本书,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都体现了作者的匠心独运。它不像市面上很多书籍那样,将内容简单地罗列出来,而是通过生动的叙事,将道理融入其中,让读者在不知不觉中被引导,被启发。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如何培养批判性思维”的章节。作者并没有直接给出“要怎么做”的清单,而是通过描述他在面对一个复杂问题时,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如何去质疑现有的信息,如何去寻求证据来支持自己的观点。他用一个生动的例子,讲述了他如何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现象中,挖掘出了问题的本质。这种“抽丝剥茧”式的分析过程,让我大开眼界。我一直以为批判性思维是一种天赋,但这本书让我明白,它是一种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培养的能力,而作者提供的方法,正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去实践的。

评分

《终身学习:哈佛毕业后的六堂课》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充满了“人情味”。作者并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导师,而是一个和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用他真诚的笔触,分享着他对生活、对学习的感悟。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如何建立有意义的人际关系”的章节。作者分享了他与几位挚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以及这些友谊如何在他人生低谷时给予他巨大的支持。他强调,真正的朋友,并非是那些只会阿谀奉承的人,而是那些敢于在你犯错时指出你,在你迷茫时给你建议,在你成功时为你感到骄傲的人。这种对友情的珍视,让我感到温暖。在如今这个快节奏、碎片化的时代,我们常常忽略了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情感连接。这本书提醒了我,学习不仅仅是个人的成长,也包括与他人建立深厚的连接,互相支持,共同进步。

评分

在京东买了几十本书 质量不错 还会再买

评分

书大概翻了翻,感觉非常好。静下心要用最快的速度把这本书读完,希望能够得到启发。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质量保证,很好的,好评

评分

我买了,买了,买了?还没看

评分

学习,方法很重要,这本书很实用,好评。

评分

拿回来还没打开,看着书的封面挺好的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作者作为中美两国发展的见证人,给出了许多有深度的见解,很有帮助。

评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