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过去的爱情》是用智慧征服欧洲的文学鬼才朱利安·巴恩斯重要作品。
◆作者朱利安·巴恩斯荣获包括布克奖在内的17项文学大奖,2枚法国荣誉勋章。
◆朱利安·巴恩斯是英国当代文坛真正不可不提的人物,是后现代主义的大师。
◆《她过去的爱情》描绘了爱情的另一面,它如此危险,却可能正在你我身边重演。
◆你不属于我的每一段过去,都让我嫉妒成狂。
结束了一段失败的婚姻后,格雷厄姆终于能和第二任妻子——年轻、活泼的演员安——成婚,生活似乎开始变得甜蜜而美好。
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安曾经出演的爱情电影,变得疑神疑鬼,怀疑妻子对她的过去有所隐瞒。
格雷厄姆嫉妒成狂,他开始搜寻安过去爱情的各种痕迹。
安的过去,真的不可原谅?
或是……嫉妒将它扭曲,使它变得不可原谅?
朱利安·巴恩斯(Julian Barnes)
英国当代著名文学作家,已获得17项重要文学奖项,2枚荣誉勋章的英国文学大师,80年代影响力巨大的英国作家之一,著有纯文学小说13部,短篇小说集3部,推理小说4部。处女作出版后仅一年,巴恩斯即获得了英国毛姆文学奖。1986年,他获得法国美第奇文学奖,1992年获得法国费米娜女性文学奖,1993年获得英国莎士比亚文学奖。2004年,他被授予了法国艺术与文学勋章的司令勋位。2011年,为了表彰他为英国文坛做出的杰出贡献,他被授予大卫·柯恩终身成就奖。
他的作品曾多次入选布克奖提名,成为布克奖常客,2011年终于凭借代表作《终结的感觉》一举夺下大奖!
“聪明”是巴恩斯作品的一贯标志,他的创作以对历史、真实和爱情的思考著称。小说中的人物常常是为日常生活、日常情感所困的普通人。他获得布克文学奖时,评委盖比·伍德称:“受困于日常生活的悲剧如此感人、如此敏锐,人们只能几近盲目地以片段的形式面对——而这,正是真正大师级小说的标志。”
译者简介
郭国良,浙江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翻译协会理事,浙江省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所长。代表译作:石黑一雄《无可慰藉》、伊恩·麦克尤恩《儿童法案》、朱利安·巴恩斯《终结的感觉》。
有趣、悲伤、些微恶毒...使嫉妒变得有形而危险。
——《观察者》
关于心理学、观念、爱的若干种形式的描摹,精准而有智慧。
——《泰晤士报》
《她过去的爱情》妙语连珠,令人咋舌,是惊人的好作品。
——《卫报》
朱利安·巴恩斯是一位高超的技师和古怪的视觉艺术家。
——《纽约时报》
巴恩斯的作品可以让我读到凌晨两点还停不下来,想再多读一章。它们充满智慧,让人上瘾,颇具乐趣……很少有人能够抵抗那种轻松幽默以及狡黠的清晰感。
——《纽约时报书评》
在《她过去的爱情》中,朱利安·巴恩斯精心策划的剧情是如此的顺畅,使格雷厄姆日益增长的嫉妒心显得可笑——而且危险。
——《纽约时报》
第一章 三件套装与一把小提琴
第二章 抓个现行
第三章 对眼熊
第四章 圣塞波尔克罗,波吉邦西
第五章 短腿佬和四眼佬
第六章 洗车女郎的丈夫
第七章 粪堆之上
第八章 菲弥尼安风岩
第九章 有时候雪茄……
第十章 斯坦利·斯宾塞综合征
第十一章 马和鳄鱼
第一次看到妻子与别人私通时,格雷厄姆·亨德里克根本没有放在心上。他甚至会没来由地暗自发笑。他压根儿就未想过伸手去遮挡女儿的双眼。
当然,芭芭拉才是幕后推手。芭芭拉是格雷厄姆的第一任妻子,安是第二任妻子——也就是私通的那个。不过,格雷厄姆当时倒并不认为那是私通。这样看来,他之前的反应并不合适。不管怎么说,当时仍是格雷厄姆所谓的甜蜜时光。
这段甜蜜时光始于1977年4月22日。那天,格雷厄姆在雷普顿街参加派对,杰克·卢普顿将一名女伞兵介绍给他。当时他正在喝手中的第三杯酒,但酒精没令他放松片刻:就在杰克向他介绍这位女孩时,格雷厄姆的脑海突然闪过什么念头,他自然没有记住女孩的芳名。这就是派对上所发生的事。多年前,格雷厄姆做过一个实验,在与人握手时,试着重复此人的名字。他会说,“你好,雷切尔”“嗨,莱昂内尔”或“晚上好,马里恩”。但这样一来,男的可能会把你当作同性恋,警惕地盯着你;女的则会礼貌地询问你是不是波士顿人,或者心态开放的人。于是,格雷厄姆早就不玩这一套,转而为自己那记不住事的大脑而羞愧不已。
四月的一个夜晚,春风和煦,格雷厄姆远离烟民的嘈杂喧闹,斜倚在杰克的书架上,恭敬地注视着这个姓名依然不详的女子。只见她一头整洁有型的金发,穿一件彩色条纹衬衫,在他看来是丝绸质感的那种。
“这样的生活一定很有趣。”
“是的。”
“你一定……去过很多地方。”
“没错。”
“我猜想,你是负责表演的。”他想象着她在空中翻转跳跃,绑在脚踝上的罐子嘶嘶地冒出红色烟雾。
“那,其实是另一个领域。”(什么领域?)
“但那一定很危险。”
“什么?你是指……飞行?”安心想,真稀奇,男人竟然会怕飞机。她可从未害怕过。
“不,不是飞行,是另一部分,跳伞。”
安把头微微侧向一边,表示疑问。
“是跳伞。”格雷厄姆把酒杯放在架子上,然后上下挥动臂膀。安把头侧得更厉害了。格雷厄姆抓住夹克中间的纽扣,如军人般迅猛地往下一拽。
“啊,”他终于忍不住说,“我原以为你是一名伞兵。”安的嘴角开始扬起,眼神也慢慢地从莫名的遗憾转变为愉悦。“杰克说你是一名伞兵。”他又重复道,好像这一重复和赋予的权威就能让这件事变成真的。当然,事实恰恰相反。杰克曾说“与愚蠢的老女人搭讪会让舞会变得热闹”,这无疑再次证明了他的观点是对的。
“既然那样,”她说,“你就不是历史学家,也不在伦敦大学教书。”
“天哪,当然不是,”格雷厄姆说,“我看上去像大学教师吗?”
“我不知道大学教师长什么样。难道他们看起来与别人不一样吗?”
“当然不一样,”格雷厄姆斩钉截铁地说,“他们戴着眼镜,穿着棕色斜纹软呢夹克,驼着背,天性吝啬、嫉妒,还都喜欢用老帆船男士香水。”安看向他。他戴着眼镜,穿着棕色灯芯绒夹克。
“我是一名脑科医生,”他说,“其实,还不算是。我在努力奋斗。成为脑科医生前必须先在其他部位练习:这也合乎道理。眼下我在练习做肩膀和脖颈手术。”
“那一定很有趣,”她说,对他的话半信半疑,“也一定很难。”她补充道。
“的确很难。”他把架在鼻子上的眼镜向旁边拨动了一下,然后又放回原来的位置。他身材高大,脸型瘦长而方正,深棕色头发上不规律地夹杂着些许白发,仿佛有人将胡椒粉罐里的粉末撒到了上面。“这工作也很危险。”
“我确实是这么想的。”难怪他已经长出若干白发。
“最危险的部分,”他解释道,“还是跳伞。”
她笑了,他也笑了。她不仅漂亮,也很友善。
“我是一名买手,”她说,“我买衣服。”
“我是一名大学教师,”他说,“我在伦敦大学教历史。”
“我是一位魔术师,”一直在旁偷听的杰克·卢普顿终于找到了一个插话的机会,“我在人生大学里教魔术。来点酒还是酒呢?”
“走开,杰克。”格雷厄姆坚定地说。哈,杰克早已走开了。
这本书的情感表达方式非常克制,却又拥有着穿透人心的力量。它没有用大开大合的激烈冲突来推动情节,更多的是通过人物面对困境时那种细微的、近乎隐形的挣扎来展现深度。我能清晰地感受到那种“心照不宣”的痛苦,那种不得不做出艰难抉择时的无奈。作者的文字有一种魔力,能够将最私密的内心感受,用一种既疏离又贴近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人既能站在安全的距离观察,又忍不住为之感同身受。特别是书中对“错过”这一主题的探讨,触及了非常普遍但又难以言说的遗憾。它不像很多小说那样提供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或一个大团圆结局,而是将选择的重量实实在在地压在了读者心上。这种坦诚面对生活的不完美,反而给予了读者一种更真实、更持久的力量。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文学性非常高,它超越了一般的娱乐阅读范畴,达到了某种接近散文诗的韵味。语言的密度非常高,很多句子都需要反复阅读才能体会其背后蕴含的深意。作者在遣词造句上极具匠心,很多看似简单的词语,组合在一起后,产生了一种奇特的化学反应,营造出一种独特的“书卷气”。书中穿插的一些对于城市景象、自然光影的描摹,简直可以单独拎出来作为文学赏析的范本。这种美感并非是为了炫技,而是与人物的心境紧密结合,共同构建了一个迷人的叙事世界。阅读它,就像是进行了一次智力上的挑战和审美上的熏陶,它要求你投入全部的感知力去解码,但最终的回馈是巨大的,它丰富了我的词汇,也拓宽了我对于叙事可能性的认知边界。
评分说实话,一开始我对这种类型的题材还有些保留,总觉得会有些老套和狗血,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它巧妙地避开了那些陈词滥调,转而深挖了人物动机的隐秘角落。叙事视角非常独特,时不时地从一个看似不重要的配角口中,揭示出一些关于核心事件的全新侧面,这种拼图式的叙事方式,让人有种不断解谜的快感。我特别喜欢作者对于环境氛围的烘托,那种淡淡的、略带忧郁的笔调,与故事情节的发展形成了完美的互文关系。比如,几次重要的对话,都安排在了光线昏暗的傍晚,这种环境的选择,无形中加剧了人物言语背后的重量感。而且,这本书的对话简直是艺术品,自然流畅,却又暗藏机锋,很多时候,人物没有说出口的话,比他们说出来的话更让人回味无穷。它不是那种让你看完就忘的书,它更像是一杯需要慢慢品味的陈年佳酿,每一口都有不同的层次感和回甘。
评分这本书简直让人欲罢不能!从翻开第一页开始,我就完全沉浸在了那个充满张力和情感纠葛的世界里。作者的文字功力真是令人叹为观止,每一个场景的描绘都栩栩如生,仿佛我正站在那个喧嚣的街角,或是幽静的咖啡馆里,亲眼目睹着人物的喜怒哀乐。特别是对主角内心挣扎的刻画,细腻得让人心疼。那种在现实与理想、责任与自由之间徘徊的矛盾感,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展示。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握,时而急促如暴风雨前的宁静,时而又缓慢得像时间凝固,这种张弛有度,牢牢抓住了我的注意力。读到一些关键转折点时,我甚至会不自觉地屏住呼吸,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细微的表情变化。那种情绪的层层递进,不是那种刻意煽情,而是水到渠成,发自内心的共鸣。这本书无疑为我提供了一次非常深刻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人性的复杂性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合上书本后,那种久久不能散去的余韵,真是久违了。
评分这是一部结构极其精巧的作品,结构之复杂,简直像一座精心设计的迷宫。作者似乎非常擅长使用“非线性叙事”,时间线在不同的章节间跳跃,但每一次跳跃都有其明确的目的性——要么是为了揭示一个早已埋下的伏笔,要么是为了从侧面烘托当前情境的张力。起初,我需要非常专注地去梳理这些时间线索,生怕跟丢了主角的脚步,但一旦适应了这种节奏,那种“啊哈!”的豁然开朗的感觉,实在太棒了。这种叙事手法,极大地考验了读者的耐心和理解力,但回报是丰厚的——真相浮现时的震撼力是直线叙事无法比拟的。而且,这本书的细节处理达到了惊人的程度,哪怕是背景中一闪而过的一个物件,后面都可能成为推动剧情的关键道具,显示出作者宏大的布局观。读完后,我甚至忍不住想倒回去,重新审视那些我一开始忽略的细节,这无疑是衡量一部优秀作品的重要标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