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家拳武术探微.上卷

内家拳武术探微.上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峰珍 著
图书标签:
  • 内家拳
  • 武术
  • 传统武术
  • 拳术
  • 武学
  • 中国武术
  • 内功
  • 技法
  • 养生
  • 功法
想要找书就要到 新城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体育出版社
ISBN:978750095248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40824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内家拳武术是一种由肢体动作、呼吸吐纳与意念引导,经过长时间的锻炼累积而成就的一种自身拥有的内劲力与防卫技巧.

内家拳武术不尚于拙力的运使,也不借外物、器械或外敷药洗,内服伤药或运动散之类,而是以松柔平和的练气方式,令气敛入筋骨,成就内劲,达到健康之目的与技击之效果

本书分为上下两卷,主要围绕《拳经》《拳论》《行功心解》而论述。其中主要对何为内家武术、为何要沉肩坠肘、气与劲的实战运用等155个内家拳核心理论进行了详细的论述。


目录

第1章 内家拳武术略说
一、何谓内家武术
二、内家武术的功用
三、武术是一种文化,一种艺术
四、武术的种类

第2章 内家武术的阶程次第
一、松身
二、站桩
三、基本功(内劲单练法)
四、拳架(盘架子)
五、推手
六、电影“推手”观后感
七、散手(自由搏击)

第3章 参访同道

第4章 推手哲学
一、松的哲学
二、丢掉面子,放弃虚荣
三、谦虚的哲学
四、永远不要得冠军
五、修身养性

第5章 听劲妙用多
第6章 谈喂劲

第7章 练拳十年
一、有恒
二、循序
三、学未精不可为人师
四、推手练习
五、关于散手
六、结语

第8章 练拳悟得
一、为何要沉肩垂肘
二、皆知要松,如何得松,松中有劲
……

第9章 为何要沉肩垂肘
第10章 站桩与拳架
第11章 千拳归一路
第12章 拳架高度之探讨
第13章 浅谈走化
第14章 沉与松
第15章 松与力
第16章 用意与刻意
第17章 气势与胆识
第18章 师生之间
第19章 不急于做老师
第20章 尽信师,不如无师
第21章 “气”在武术中的地位
第22章 形意拳练习漫谈
第23章 八卦掌练习漫谈
第24章 太极不用手
第25章 练拳秘诀——勤、观、悟
第26章 谈劲
第27章 也谈妙手
第28章 太极拳不动“足”吗
第29章 论足之双重非病与虚实变化
第30章 死功夫与活功夫
第31章 太极拳不止于拳架与推手
第32章 太极教学观
第33章 拳法无定法
第34章 发劲三要件
第35章 推手常见的通病
第36章 内家拳为何不易成就
第37章 明师何处觅
第38章 武术与实战
第39章 形意之劲
第40章 形意十年功
第41章 入海算沙徒自困
第42章 松的真义
第43章 内家拳的慢与快
第44章 寂寞的内家拳
第45章 听劲与发劲
第46章 桩功不是最差的功法
第47章 何谓整劲
第48章 推手为何变成摔跤顶牛
第49章 气与劲的实战应用
第50章 推手只是功夫的一部分
第51章 太极拳不是豆腐拳
第52章 武术没有无师自通
第53章 以根领手
第54章 掤劲之修炼
第55章 内家拳的门外汉
第56章 太极拳如何进入实战
第57章 学武术应有的心态
第58章 套路与实战
第59章 塌膝与根
第60章 轮椅太极
第61章 形意拳蹬步练习
第62章 内家拳的体
第63章 把身体让给人——谈太极推手
第64章 守着你的气,宝贝你的气
第65章 形意拳的撞劲
第66章 形意拳对健康的效益
第67章 随兴练拳成就难
第68章 如何成就内家拳
第69章 意守神蓄即练功
第70章 武术的虚荣
第71章 抖劲
第72章 何时开始练推手
第73章 形意明暗劲之难易
第74章 塌肩
第75章 中定
第76章 脆劲与Q劲
第77章 牵拖
第78章 譬喻与拳理
第79章 断续与丢顶
第80章 默识揣摩
第81章 苍龙抖甲
第82章 内家拳的抗击打
第83章 外家拳与内家拳
第84章 美人手与坐掌
第85章 站桩并不枯燥
第86章 拳理之研究与实践
第87章 绵掌与发劲
内家拳武术探微·上卷 卷首语 武术,乃民族文化之瑰宝,历代传承,流派纷呈。内家拳,作为中华武术中一脉独特而深邃的体系,以其“以意导气,以气运身,以身发力”的精妙理论,以及“内外兼修,刚柔相济”的实践原则,在武林中独树一帜,历久弥新。本书《内家拳武术探微·上卷》,正是基于对内家拳深厚底蕴的敬仰与探究,旨在为广大武术爱好者、研究者以及有志于深入理解内家拳精髓的读者,提供一份系统、详尽的学术梳理与实践指引。 本书并非一本简单的招式图谱,更非故弄玄虚的秘籍。它立足于历史的纵深,考据拳种的源流;着眼于理论的精微,剖析拳法的要义;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内家拳的哲学思想、形体规律、劲力运用以及技击之道。上卷之内容,侧重于内家拳的理论基础、核心功法以及基础技击原理的阐述,为读者构建起一座认识内家拳的坚实桥梁。 我们深知,内家拳的奥秘,非一日之功所能尽览。它需要的是一颗静心求索的心,一种持之以恒的毅力,以及一种融会贯通的悟性。本书的编写,正是希望能够点燃读者心中对内家拳的热情,提供一条清晰的学习路径,让更多人能够领略内家拳的博大精深,感悟其独特的魅力,并最终在实践中受益。 第一章:内家拳溯源与流派 本章将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烟云,追溯内家拳的起源。从早期武术萌芽的朴素形态,到道家思想的浸润,再到历代武学先贤的呕心沥血,内家拳是如何在历史长河中孕育、发展并逐渐成型的?我们将审视相关的历史文献、传说故事,结合考古发现,力求还原内家拳最真实的萌动与演变轨迹。 内家拳并非铁板一块,它内部亦有纷繁的流派。本章将对当前广为人知的主要内家拳流派进行梳理与介绍,例如: 太极拳:以陈式、杨式、吴式、武式等为代表,阐述其“以柔克刚,后发先至”的独特风格,以及缠丝劲、听劲等核心概念。 形意拳:以五行、十二形为基础,讲解其“拳打三节,势打风”的刚猛迅捷,以及崩、钻、炮、劈、横五种基本劲力的运用。 八卦掌:以转圈为核心,强调“行如流水,动如螺旋”,阐述其游身连步、掌法变幻的特点。 其它内家拳种:如心意拳、六合八法等,简述其独特之处与发展脉络。 本章的目标是让读者对内家拳的整体面貌有一个初步而清晰的认识,理解不同流派之间既有共性,又各具特色,为后续深入的学习打下基础。 第二章:内家拳的哲学基础与核心理念 内家拳之所以“内”,在于其深厚的哲学根基。本章将深入探讨内家拳与中国传统哲学,特别是道家思想之间的紧密联系。 道法自然:理解内家拳如何遵循自然规律,强调身体的放松、顺遂,而非人为的僵硬对抗。 阴阳相济:分析内家拳中刚与柔、动与静、虚与实、开与合等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在技击中灵活运用。 无为而为:阐释内家拳“以静制动”、“不争之争”的处世智慧,以及如何在运动中达到“神动形随”的境界。 天人合一:探讨内家拳如何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将身体的运动融入宇宙的节奏之中。 在此基础上,我们将进一步阐述内家拳的核心理念: 意念导引:强调“心为主帅”,意念如何先行,引领气机运行,再带动身体做出反应。 气沉丹田:讲解丹田在内家拳中的重要作用,如何通过呼吸吐纳,将气沉蓄于下盘,形成浑厚的内劲。 形神合一:论述外在的形体运动与内在的精神状态如何统一,方能发挥出内家拳的真正威力。 以小胜大,以弱胜强:解析内家拳为何能够以巧破力,以柔克刚,实现以少胜多的技击效果。 通过本章的学习,读者将不再将内家拳视为单纯的肢体动作,而是能够从更深层次理解其精神内核与思想智慧。 第三章:内家拳的基础功法:养气与筑基 技击的精妙,离不开扎实的基本功。本章将详细介绍内家拳为求“内”而设的基础功法,这些功法旨在培养练习者的内气、身体协调性以及桩功根基。 桩功(静功): 基本站桩:如马步、弓步、独立步等,详细讲解不同桩法的姿势要领、呼吸配合以及意念集中方法。 桩功的益处:阐述桩功如何改善身体姿势,增强下盘稳定性,培养内气运行的基础,以及其在放松身心方面的作用。 练习注意事项:强调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避免常见的错误。 基本呼吸法: 腹式呼吸:详细介绍顺呼吸与逆呼吸的要领,以及如何配合动作进行。 气沉丹田的体会:引导读者通过呼吸法,感知气感的产生,并将其引至丹田。 武术呼吸的特点:与日常呼吸的区别,以及其在发力中的作用。 身体的放松与沉稳: 放松的层次:从表层皮肤、肌肉到深层筋骨、脏腑的放松。 沉稳的要义:如何做到“根深蒂固”,不被外力轻易撼动。 开肩、坠肘、含胸、拔背:这些内家拳特有的身体要求,将进行详细的解析与示范。 简单的柔韧性与协调性练习: 肢体舒展:介绍一些有助于打开身体、增强关节灵活度的简单练习。 八段锦、易筋经等辅助功法:简述这些广为流传的养生功法与内家拳基础功法的联系与区别,及其在筑基阶段的辅助作用。 本章旨在为读者提供一套系统而可行的基础练习方案,通过循序渐进的训练,为日后学习更高级的内家拳技艺打下坚实的基础。 第四章:内家拳的劲力解析与运用 劲力,是内家拳最核心的秘密之一。它并非单纯的肌肉力量,而是身体整体协调、内外相合而产生的强大爆发力。本章将深入剖析内家拳的劲力特点与运用方法。 劲力的本质: 内劲与外力:区分两者的概念,以及内家拳如何借力打力,以巧破力。 整体力:论述身体各部分如何协同发力,形成一股整体的、贯穿全身的力量。 弹性与弹簧劲:解析内家拳发力时所具备的弹性和回馈力。 内家拳的劲力类型(以形意拳为例,但普适于各流派): 崩劲:瞬间爆发,如离弦之箭。 钻劲:螺旋钻入,穿透力强。 炮劲:含而不露,蓄势待发,一触即发。 劈劲:如斧钺,势不可挡。 横劲:横扫千军,力势俱佳。 缠丝劲(以太极拳为例):螺旋缠绕,变化无穷。 劲力的产生与传导: 根源在脚:讲解脚下蹬地,力由地生,传递至全身的过程。 身法与腰胯的转换:腰胯作为身体的枢纽,如何带动全身发力。 肩、肘、腕的配合:强调肩、肘、腕在劲力传导中的顺畅性与协调性。 意识在劲力中的作用:再次强调意念如何引导劲力的方向与强度。 劲力的练习方法: 发力练习:如单式发力、组合发力,以及与对手的初步试力。 听劲与化劲:介绍如何感知对方来力,并将其卸掉或化解。 劲力与呼吸的配合:练习中如何做到“气随意走,力随气动”。 本章旨在揭示内家拳劲力的奥秘,引导读者理解其产生、传导的规律,并通过系统练习,逐步掌握这项核心技能。 第五章:内家拳的基础技击原理:听劲与触劲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内家拳的技击,绝非莽撞的硬拼,而是建立在对自身与对手精准感知基础之上的智慧对抗。本章将重点阐述内家拳在技击中的两大关键原理:听劲与触劲。 听劲(听的意思): 概念解析:听劲并非单纯的用耳朵听,而是通过身体的微小感应,感知对方劲力的方向、大小、速度以及意图。 听劲的途径:手臂、身体接触点,甚至是通过空气中细微的震动。 听劲的重要性:如何通过听劲,预判对方的攻击,从而做出最有效的防守与反击。 听劲的练习方法: 推手(太极拳):详细讲解推手的基本功,如何通过接触感知对方的力,并学会顺势而为。 沾黏连随(其它流派):介绍类似的概念,如形意拳的“粘”与“随”,八卦掌的“触”与“引”。 感知训练:一些专门训练感知的练习,如盲目站桩、闭目行走等。 触劲(触的意思): 概念解析:触劲是指与对方的接触,以及在接触中如何运用身体的整体力量和劲力。 触劲的要领:如何做到“不丢不顶”,保持身体的连接,并能随时调整发力方向。 化劲与借力:通过触劲,理解如何将对方的来力引导到空处,或者借用对方的力量进行反击。 触劲与听劲的结合:听劲是前提,触劲是实践,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基础的攻防技法(基于听劲与触劲): 引手与化劲:在对方攻击到来时,如何通过引手卸力,并将其引导至不利于对方的位置。 借力打力:如何利用对方的力,反作用于对方。 发力时机与方向:在感知对方弱点或力已衰竭之时,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发力。 重心控制与转移:如何在接触中保持自身的重心稳定,并破坏对方的重心。 本章将带领读者进入内家拳技击的初步门槛,理解其精妙的感知与对抗智慧,为日后深入学习具体的攻防招式奠定理论基础。 结语 《内家拳武术探微·上卷》至此告一段落。本书的编写,是一次对内家拳传统文化的致敬,也是一次对武术精神的探寻。我们希望通过上卷的内容,能够帮助读者搭建起对内家拳认识的骨架,理解其深厚的哲学底蕴、精妙的功法原理以及核心的技击思想。 内家拳的道路,是一条永无止境的探索之路。上卷所涵盖的内容,仅仅是浩瀚武海中的一叶扁舟。要真正掌握内家拳的奥秘,离不开长期的刻苦练习,细致入微的体会,以及虚心求教的精神。我们殷切地期望,本书能成为您踏入内家拳殿堂的启明灯,激发您对武术更深层次的热情与追求。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本书的读者,都能在内家拳的实践中,体悟生命的智慧,强健体魄,升华人格,最终实现身心的和谐与卓越。 (本书的上卷至此结束,敬请期待下卷的精彩内容。)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名对武学历史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发现这本书在史料的考证和脉络梳理上做得非常出色。它没有盲目地去神化某个门派或某位祖师,而是以一种客观且充满敬意的态度,梳理了内家拳从起源到流变的关键节点。书中对于早期文本的引用和解读,颇有大家风范,既尊重原文的时代背景,又结合现代人体科学和运动原理进行审慎的分析。我特别留意了作者对于“气感”这个模糊概念的界定,他没有用夸张的描述来吸引眼球,而是从生理学角度入手,探讨了长期训练后,人体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协同工作时产生的特定感受,使得“气感”不再是虚无缥缈的传说,而是一种可以通过科学训练达到的身体状态。这种脚踏实地的探究精神,让整本书的格调瞬间提升,它不仅仅是一本“怎么练”的书,更是一部“为什么这样练”的武术史论与方法论的结合体。

评分

读完上卷后,我最大的感受是“精到”二字。作者的笔触极其凝练,似乎每一个字都经过了千锤百炼,没有一句废话,也没有任何为了凑篇幅而堆砌的内容。这种克制感,恰恰体现了内家拳“以简驭繁”的核心思想。书中对于“劲力”的剖析尤为精彩,它将原本复杂的力学概念,拆解成了“蓄劲”、“发劲”、“掤劲”等几个清晰的阶段,并辅以详细的图示(虽然我无法看到图,但文字描述已经足够清晰)。最让我佩服的是作者对于“听劲”的描述,他强调了听觉和触觉在感知对手意图中的作用,并指出这需要高度集中的精神状态。这种对细节的极致关注,使得这本书的实用价值极高。对于那些已经有一些基础,但遇到瓶颈的习练者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把锋利的解剖刀,能够精准地切入问题的核心,帮助我们找到突破当前局限的关键所在。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对武术本源的敬畏感。它不仅仅是关于招式和套路的教学指南,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哲学和自我修炼的深度访谈录。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个人化,他常常在理论阐述的间隙,穿插一些自己早年习武时遇到的困惑和感悟,这种真诚的分享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让人感觉不是在阅读一本冷冰冰的教材,而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他反复强调,武术的最高境界是“无形无式”,是对自身局限的超越,而不是对外在招式的精通。这种对心性修养的重视程度,远远超过了技术层面。他将内家拳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对自然规律的顺应,以及对自我潜能的持续挖掘。这种宏大的视角,让我在合上书本后,久久不能平静,它促使我去反思自己练武的初衷,以及如何将这种武学的精神融入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结构极其严谨,行文流畅而不失古朴的韵味。不同于某些武术书籍将理论与实践割裂开来,此书似乎将两者编织成了一张密不透风的网。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阐述每一个具体技巧时,总能追溯到它背后的古代经典理论依据,使得那些看似玄奥的动作原理变得清晰可见。例如,对于步法的讲解,它不仅细致描绘了脚掌着地的受力点和重心转移的时机,更引用了《易经》中关于阴阳转换的哲理来佐证其动态平衡的奥秘。这种跨学科的融会贯通,极大地拓宽了读者的视野,让人意识到武术并非孤立的技艺,而是中国传统文化整体智慧的一部分。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在脑海中反复推演作者描述的劲力运行轨迹。作者的语言功底也相当扎实,既有文人的雅致,又不乏武者的刚健,读起来丝毫没有晦涩难懂之感,反而如同聆听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娓娓道来,字里行间充满了鼓励和引导的力量,让人忍不住想要立即起身去印证书中所言。

评分

这部关于内家拳的书,从标题上看就让人充满了探究的欲望。它不像市面上那些充斥着夸张说辞和华而不实的套路介绍,反而带着一种沉静和深邃的气质。我印象最深的是作者对于“内”的理解,那种不仅仅停留在身体表层的动作,而是深入到气息、意念乃至精气神的层次的探讨。书中对于桩功的描述,没有简单地给出几个标准姿势,而是花了大量的篇幅去剖析每一个细微的调整如何影响身体的整体结构和内在的能量流动。尤其是关于“松沉”的阐述,简直是醍醐灌顶。我过去总觉得练功就是要“紧”,要“用力”,但作者的文字让我明白,真正的力量恰恰来源于彻底的放松和对重心的精准把握。他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将身体想象成一棵扎根大地、枝干随风摇曳的大树,让我对武术的理解上升到了哲学层面。这本书的厚重感,不是因为页数多,而是因为它承载了作者多年来对传统武学精髓的深刻体悟,对于想要真正理解内家拳“功夫”二字含义的习练者来说,绝对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指路明灯。它不会告诉你速成的方法,但会告诉你需要付出的、正确的努力方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