榮先恒著的《人類的歸宿》既是一本科學普及書籍,又是一本探索宇宙和人類發展的作品。本書首先提齣瞭6個問題,例如宇宙的本質是什麼?宇宙有限還是無限?人類是宇宙僅有文明?通過對這些事關人類發展問題的探討,對很多高深的物理問題做瞭科普性論述。本書還探討瞭人類整體麵臨的六大危機與八大趨勢,對人類的未來做齣瞭展望。
閱讀暢銷世界的《時間簡史》時,我們不僅震撼於宇宙的時間和空間,也會驚嘆霍金教授的智慧與堅強。相對於《時間簡史》的純物理學論述,榮先恒著的這本《人類的歸宿》綜閤物理學、生物學、社會學知識,對人類整體的歸宿,作瞭獨特觀察和理性分析,讓人豁然開朗。這既是一本科學普及書籍,又是一本探索宇宙和人類發展的佳作。
從人類整體發展的角度看,《人類的歸宿》認為人類整體對宇宙有無意義取決於對宇宙的探索,提齣人類要注重科技發展,人類根本齣路是全球統一。
從人類個人人生的角度看,《人類的歸宿》領悟深刻,提齣個人要尋找自己的生存意義並適應發展趨勢,同時分析瞭人在生活中要注意的常見問題。
從人類科技發展的角度看,《人類的歸宿》從近期、中期和遠期指明瞭人類科技發展下一步的突破口。
《人類的歸宿》知識性和趣味性很強,視野開闊,更讓人咋驚:地球之內外,人類之本身,是如此神奇和美妙!《人類的歸宿》既適閤青少年開啓科學的智慧,又適閤成年人深化對人生的思索,也適閤人們對自然科學理論和實踐探索。
榮先恒,博士,男,2005屆浙江大學管理學院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博士畢業,本科為生物工程專業。曾任職證券公司行業分析師、西部某市發改委高新技術科科長、縣長助理、某地鐵公司副總經理等職,現任某省政府發展研究中心處長。
第一章 地球與宇宙迷局
1.1 地球在宇宙中多渺小?
1.2 宇宙本質究竟是什麼?
1.3 宇宙是有限還是無限?
1.4 人類是宇宙唯-文明?
1.5 量子力學顛覆宇宙觀?
1.6 超光速旅行可否實現?
本章小結及啓示
第二章 人腦與人類發展
2.1 人類到底從哪來?
2.2 試問“我是誰”?
2.3 人體可以永生嗎?
2.4 頭部可否被移植?
2.5 人腦能否被破解?
2.6 意識特殊在哪裏?
2.7 思維能否被模仿?
2.8 意識可否被復製?
本章小結及啓示
第三章 人類生存的危機
3.1 氣象地質災難
3.2 宇宙天文災難
3.3 資源急缺危機
3.4 核武生化戰爭
3.5 細菌病毒威脅
3.6 其他智能威脅
本章小結及啓示
第四章 人類發展的趨勢
4.1 人口數量趨勢
4.2 人腦研究趨勢
4.3 太空發展趨勢
4.4 國傢發展趨勢
4.5 醫學發展趨勢
4.6 宗教發展趨勢
4.7 能源發展趨勢
4.8 信息傳遞趨勢
本章小結及啓示
第五章 人類的歸宿探討
5.1 歸宿之一:終於地球
5.2 歸宿之二:星際移民
5.3 歸宿之三:變形變身
5.4 歸宿之四:受控於它
5.5 歸宿之五:太空漂移
5.6 歸宿之六:意識復製
本章小結及啓示
結語
附件1 新理論:雙生論解釋宇宙和粒子
附件2 每個人的生命電池損耗示意簡圖
名詞解釋
參考文獻
後記
《人類的歸宿》:
現代生物學錶明,人的意識是從大腦産生的,調節的中樞在腦和脊髓,人類通過12對腦神經和31對脊神經負責調節人的各種生理活動,同時將意識控製傳達到全身。大腦所獲取的所有信息可能是通過神經元及其關聯的細胞以電流等形式進行傳送。
人腦從解剖學角度看,像一團粉紅色充滿褶皺的豆腐,80%以上由水組成。人體細胞共約有40萬億~60萬億個,人腦細胞數量在140億~160億個之間。一個人的腦儲存信息的容量相當於藏書量1000萬冊的圖書館10000個。通常98.5%~99%的人腦細胞都處於休眠狀態,大約1%~1.5%的細胞參加腦的神經功能活動,僅僅是這1%的細胞,就讓人類在動物界中如此齣類拔萃。如果一個人多開發0.0001%,估計這個人都能在人類群體中齣類拔萃!!
人腦細胞一旦發育完成後,再也不會增殖。一般人到死亡時腦細胞會消耗掉10%左右。據估計腦細胞每天要死亡約10萬個,但這並非人類用腦的緣故。研究錶明,越不用腦,腦細胞可能死亡越多。
人的大腦包括端腦和間腦。大腦的重量僅占體重的3%,但它所消耗的能量估計占人體能耗總量的1/6以上。大腦是全身耗氧量最大的器官,占人體總耗氧量的1/4。我們知道,成年人的人體共有206塊骨骼(嬰兒和小孩的骨骼數量更多),但頭部這麼小的地方骨頭有29塊,比例占14%,在人體各類骨骼中結構是最為緊密的,這有利於保護大腦這個人體最重要的器官。
端腦包括左右大腦半球。在醫學及解剖學上,多用大腦一詞來指代端腦。端腦重約1400剋,總麵積約為2200平方厘米,大約由140億個細胞構成。
目前的研究錶明,端腦中的神經元是人類傳遞的關鍵。人類的神經細胞又叫神經元,神經元是具有長突起的細胞,由細胞體和細胞突起(突起分為樹突和軸突)構成。人體中大約有500億個神經元,而大腦就占據其中的1/5。人體神經細胞數量從嬰兒1歲以後直到死亡會一直保持不變,但細胞之間的聯結卻是不斷增加的。神經突觸與其他腦神經相連,多類神經之間連接互相交織,形成一個無比龐大的神經網絡。每個神經元包含有數百萬的蛋白質,執行不同的功能。確切地說,是各種蛋白質之間的相互作用形成瞭復雜的腦網絡。人腦的結構決定瞭意識的對外形式的多變性和對內改變的復雜性。
人腦中的神經元及其鏈接結構是最大的難點。人腦中神經元以及這些神經元之間幾何數量級的連接,使人類能夠思考、行走、講話、與人互動。要弄懂人腦中的神經元及其連接的排列數目和形式,難度不亞於探索超過137億光年的宇宙。目前,人類對這些蛋白質間相互作用的研究還處於起步階段。
人類的記憶是意識的一種。刺激可以導緻記塊的産生,記塊在大腦裏存儲在神經細胞膜上,並以鏈的形式存在,這種鏈一般是糖鏈或脂肪鏈。記憶的本質還是依賴於特定蛋白質的閤成,以及神經元的連接方式。但就目前的生命科學發展水平,復製記憶仍然遙遙無期。
此外,人腦的生物電和磁場的研究也是難點。生物電現象是生命活動的基本特徵之一,英文細胞(cell)的另一個含義是電池。無數的細胞就相當於一節節微型的小電池,是生物電的源泉。各種生物大如鯨魚,中等如青蛙,小到細菌,都有或強或弱的生物電。人體全身及各類器官包括大腦,也廣泛地存在著生物電現象,對人腦來說,腦細胞就是腦內一個個“微小的發電站”。人的腦電波其實是一種生物電磁波,它的正常運作維持需要大腦與丘腦都完好無損。由於物理學上電場與磁場相伴而生。既然人腦有生物電,那麼肯定有磁場的存在。物理學傢Cohen於1968年首次測到瞭腦磁場。大腦生物電和磁場的研究有利於人類對大腦功能的研究。
……
不得不提的是,這本書在語言風格上呈現齣一種古典主義的莊重感,但又不失現代思想的敏銳性。作者對於曆史事件的引用,絕非簡單的點綴,而是作為支撐其未來推演的堅實基石。我尤其欣賞他處理不確定性問題的方式。麵對未來,他沒有提供任何廉價的安慰劑,反而坦然接受瞭“未知性”是人類存在的基本屬性。這種誠實性,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調顯得格外可靠。在討論到跨代際責任時,作者的語氣變得非常沉重,他似乎在質問我們這一代人,是否正在以一種不可挽迴的方式,透支子孫後代的生存空間。這種責任感不僅是倫理層麵的,更是根植於對宇宙尺度的深刻洞察之上的。讀完這部分,我感覺自己肩上仿佛被賦予瞭一種無形的重量,那是對時間洪流中“我們是誰”的嚴肅拷問。
評分如果說有什麼閱讀體驗能讓人産生“醍醐灌頂”的感覺,這本書的後三分之一部分絕對能擔此殊榮。作者在這裏將視角從地球內部的社會結構,拓展到瞭更廣闊的星際尺度。他構建的幾種潛在的演化路徑,邏輯推演嚴密,並且巧妙地結閤瞭最新的物理學和生物學認知,使得原本有些科幻色彩的想象,變得具有瞭令人信服的“可能性”。最讓我震撼的是關於“信息熵”在文明存續中的核心地位的論述。這不僅僅是一個科學概念的引用,而是被升華成瞭一種生存哲學的核心。它揭示瞭文明最終的“靜默”或“爆發”,可能都與信息處理的效率和復雜性息息相關。整段文字充滿瞭洞察力,筆鋒犀利如手術刀,剖開瞭許多我們習以為常的、卻缺乏深刻反思的社會運作機製。
評分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更像是一場與一位博學多識的長者進行的、橫跨數個世紀的深度對話。我發現作者在敘事結構上采取瞭一種非常巧妙的“螺鏇上升”模式。他不斷地迴到一些核心的哲學命題,比如“自由的代價”和“集體意識的形成”,但每一次迴歸都伴隨著新的視角和更深層次的挖掘。其中關於“後稀缺時代”社會形態的推演部分,構思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絕。它沒有落入簡單的烏托邦或反烏托邦的俗套,而是描繪瞭一種充滿內在張力的、微妙的社會平衡。讀到中段,我常常需要閤上書本,獨自沉思許久,因為書中的某些論斷,像是精準地擊中瞭潛藏在我內心深處,卻從未被清晰錶達過的疑慮。文字的密度很高,但邏輯鏈條卻異常清晰,它要求讀者全神貫注,但迴報的,卻是對人類未來可能性邊界的拓展。這絕對不是一本可以“快餐式”消費的作品。
評分這本書給我的整體感覺是:它是一部需要被珍藏和反復研讀的“思想地圖”。它的價值不在於提供瞭一個清晰的、可以被導航的終點,而在於提供瞭一套極其可靠的、用以評估當前位置和周圍環境的工具箱。作者的敘事策略是高明的,他始終保持著一種超然的觀察者姿態,仿佛站在時間的盡頭迴望一切。這種宏大的視角,使得書中任何一處微小的細節——比如某個早期哲學傢對“時間”的定義——都獲得瞭新的重量和意義。我不認為這本書適閤所有讀者,因為它要求極高的專注度和一定的知識儲備。但對於那些渴望跳齣日常瑣碎,真正去思考人類作為一個物種的終極命運的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是一座需要攀登的高峰。讀完後,世界在你眼中可能會變得更復雜,但也因此,變得更加真實和值得探索。
評分翻開這本書,我立刻被一種強烈的曆史宿命感所攫住瞭。作者的筆觸如同一個經驗豐富的老航海傢,帶領我們穿越人類文明的漫長航程。他並不急於給齣一個簡單明瞭的答案,而是精心編織瞭一張關於我們“何去何從”的復雜圖景。開篇部分,對於早期文明的興衰的梳理,那種細緻入微的觀察,仿佛能讓人聞到泥土和汗水的味道。尤其是在論述科技進步與道德滑坡之間的辯證關係時,作者的論證顯得尤為深刻和犀利。他沒有采取激進的批判姿態,而是以一種近乎悲憫的口吻,探討瞭人類在追求無限擴張的過程中,如何不斷地自我設限。我特彆欣賞他對“進步”這個詞的解構,那份對既有認知體係的挑戰,讓人不得不停下來,重新審視我們一直以來奉為圭臬的那些“真理”。整本書的節奏張弛有度,在宏大的敘事中,不失對個體命運的關懷,這種平衡感把握得非常到位。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