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的私塾修养课
遇古诗之美,轻松习得一手好字。
★ 大师的幼学启蒙,都是从私塾开始的。让孩子体味古诗之美,轻松习得一手好字
★ 在家也可以普及国学教育。给孩子的私塾修养课,像大师一样学习,回归原汁原味的中式教育。
★ 精选中小学必读经典古典名诗71首,每首诗皆附上注释,先懂得诗的意境后,再将情感注入所练习的每个字。
★ 随书附齐白石插图珍藏版,为孩子们在习字的同时还原私塾传统文化氛围。
★ 本书包括习字帖和习字本,临摹书法名师侯吉谅的字,感受中文的结构、笔顺与风格。硬笔书写,操作方便,每一张习字帖独立成贴,写完一首即可裱框自赏、送人均相宜。
★ 随书附赠晨光金属钢笔一支。
私塾消失后,大师也随之消失了。
古代私塾往往是大师的摇篮:开蒙识字、抄诗习字、诵经对课,鲁迅、胡适、郭沫若、钱穆等国学大师都是从私塾里走出来的。
台湾书法大家的侯吉谅老师,以私塾之道精选71首横跨唐、宋、元经典诗词,以幽境、寄怀、情愫、闲情分类,从抄诗开始,让孩子享受私塾国学的滋养。
诗是文学*精致的形式,透过美丽的文字,让书写更加安静、幸福。本书由屡获多项文学奖及诗人奖、同时也是书法大家的侯吉谅老师,精选出71句横跨唐、宋、元*美诗词,示范如何写出优美的楷书、自由的行书、洒脱明快的瘦金体。
侯吉谅
当代诗人、书画与篆刻家。**以数学、几何、物理、力学等现代观念解析书法,系统发展出快速易学、浅显易懂,以及容易深入的学习方法。
祖籍福建南安,1958年生于台湾嘉义。曾获三次「时报文学奖」,年度诗人奖、书法奖等多种奖项,已在台湾、日本、美国举办数十次个展,首位应邀至美国国务院演讲的华人艺术家。为前台北故宫副院长、文人画大师江兆申的锺爱弟子。已出版书法类书籍十馀种,在海内外长期畅销, 影响极为深远。侯吉谅长期深入研究古今文学、书画,以及笔墨纸砚等工具、材料的开发与研究,结合历代书画风格与技法,发展出独特的教学方法与创作心得,书画作品别具温润风姿及现代美感。
目录:
序言 读诗、写字、静心
习字的工具材料
临摹的要领
辑一 幽境
张继《枫桥夜泊》 … 3
刘方平《春怨》 … 5
李涉《题开圣寺》 … 7
张旭《桃花溪》 … 9
韦应物《滁州西涧》 … 11
王翰《春日归思》 … 13
赵希桐《次萧冰崖梅花韵》 … 17
王维《鸟鸣涧》 … 19
王维《鹿柴》 … 21
王维《竹里馆》 … 23
杜牧《山行》 … 25
李商隐《忆住一师》 … 27
温庭筠《瑶瑟怨》 … 29
辑二 寄怀
刘禹锡《乌衣巷》 … 33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 35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37
韩翃《寒食》 … 39
张九龄《望月怀远》 … 41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45
王昌龄《芙蓉送辛渐》 … 47
李煜《柳枝词?风情渐老见春羞》 … 49
杜牧《寄远》 … 51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 53
张祐《折杨柳枝二首》 … 55
辑三 情愫
刘禹锡《乌衣巷》 … 33
白居易《同李十一醉忆元九》 … 35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 37
韩翃《寒食》 … 39
张九龄《望月怀远》 … 41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 45
王昌龄《芙蓉送辛渐》 … 47
李煜《柳枝词?风情渐老见春羞》 … 49
杜牧《寄远》 … 51
韦应物《秋夜寄邱二十二员外》 … 53
张祐《折杨柳枝二首》 … 55
刘禹锡《堤上行三首》 … 59
刘禹锡《春词》 … 61
杨巨源《听李凭弹箜篌二首》 … 63
张仲素《汉苑行》 … 65
杜甫《月夜》 … 67
白居易《长恨歌》(节录) … 69
元稹《离思》 … 71
朱庆馀《近试上张水部》 … 73
读诗、写字、静心
读诗写字,内外皆美
学书法的目的,通常是为了写出一手好字、一手漂亮的字;这当然是对的,但如果仅止于此,未免太可惜了。
书法写的是文字,文字是一种记录,人类所有的思考都是记录的内容,而文学是记录内容中文采最丰富的词句。诗,则是文学最华美的结晶。
诗是文学最精致的形式,诗的语言充满情感、意境;读诗,可以陶冶性情、提升美感、丰富品味:而写诗,由于诗的精致、华丽、高雅,可以让写字更有感觉,写出来的字体更能表现丰富、多彩多姿。
阅读印刷字体的诗和阅读手写的诗,感受是完全不一样的。例如苏东坡的《赤壁赋》,单纯从文字角度来欣赏,当然也可以感受文字表现出来的意境美感、历史想像、寄情感慨,但阅读苏东坡亲手写的《赤壁赋》,就远远不只如此了。在一笔一画的欣赏中,《赤壁赋》的文字似乎化为苏东坡的亲身经验,带领我们一起领略苏东坡的目见耳闻,感受苏东坡当时的所思所想,流传千古的赤壁之游,于是有了历史、文字、人物的深度魅力。
如果再临摹苏东坡亲笔写的《赤壁赋》,就很容易发现,其实还有更多、更丰富的内涵在其中。事实上,每次的书写都是一次深度的阅读。用笔写诗,是了解诗词最好的方式,在一笔一画的临摹当中,文字的抽象意境化为真实的笔画,真实的笔画充满文字的情感,文字的情感在书写之中流曳为墨迹,墨迹又记载着书写当下的情感、思绪,这样的过程循环不断,亦如书法用笔的“无往不复”、“无垂不缩”,阅读、书写、诗词、书法,因而不断交互作用,形成深邃宽广迷人的人文累积。
书法是中华文化的结晶,中华文化靠书法记录、流传,而诗是最精致的语言,是最丰富的情感表现方式。读诗,可以认识文学,可以涵养气质、可以变化性情。用书法临写诗词,可以达到最精致的阅读效果,也可以得到最佳的习字经验。学习书法要从临摹开始,而临摹有时难免让人觉得无趣,因为单纯的临摹,确实并不轻松,一个笔画、一个字、一个句子的反复书写,是必要的过程,如何让这样的过程变得生动有趣,是维持继续学习书写非常重要的方法。书写诗句,可能是最好的方式。
临摹书法,修心养性
本书精选经典诗词,以书法呈现,让大家在读诗的同时享受书法的美感,在临写书法时也能感受到诗的魅力。习字帖,是为了让大家可以用临写的方式学习书法的笔法、结构而特别设计的。
使用习字帖最简单的方式,是用硬笔照着淡色的字迹描摹。可以用铅笔、圆珠笔、中性笔和钢笔,这类硬笔虽然无法表现毛笔的粗细大小变化,但仍然可以练习字形、笔顺和结构,花一点时间练习,就能很快掌握字体的美感,对写字应该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当然,最好的方式还是使用毛笔。用毛笔临摹,对不熟悉毛笔的人来说,必然会有一定的困难,但按照稍后的“工具材料篇”指引、应用,也可以很快掌握书写的要领。
这本《私塾习字课》真是我近期翻阅过的最令人惊喜的一本书了。起初,我对“私塾”这个词,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滤镜,想象着它或许是一本讲述古代教育方式的书。但翻开第一页,我才发现,它远不止于此。作者以一种极其细腻和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勾勒出了一个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鲜活存在的“私塾”图景。它并非冰冷的学术理论堆砌,而是充满了人情味和生活气息。书中关于写字这件事的探讨,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上升到了对汉字之美、文字与文化、文字与人心的深刻理解。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字如其人”的论述,作者并没有生硬地灌输观点,而是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展示了不同人的性情如何在笔画中流露,如何在字里行间闪烁。我看到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他的字沉稳有力,仿佛承载了岁月的重量;又看到一位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他的字灵动飞扬,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这些细节的捕捉,让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年少时练字的场景,那些伏案疾书的夜晚,那些被红笔圈改的字帖,那些对书法的懵懂却又执着的追求。作者的文字具有一种魔力,它能唤醒读者内心深处对传统文化的温情,也能激发我们重新审视当下生活与文字的关系。我常常会在通勤的路上,或者午后的咖啡馆里,捧着这本书细细品读。每一个字,每一个句子,都像是一股清流,涤荡着我浮躁的心灵。它教会我,即使在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静下心来,用一支笔,感受墨在纸上晕染的细腻,体会横平竖直中蕴含的秩序与和谐,也是一种难得的修行。这本书,对我而言,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写字的书,更是一本关于生活、关于自我、关于传承的书。它让我明白,学习写字,不仅仅是为了写得一手好字,更是为了在点横撇捺之间,寻找到一份宁静,一份专注,一份对美的极致追求。
评分《私塾习字课》这本书,简直就是一本唤醒沉睡内心对文字热爱的宝藏。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很多美好的传统技艺都逐渐被遗忘,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将我拉回了那个慢下来、静下来、感受文字之美的时代。作者的叙事方式非常引人入胜,他没有直接抛出“你应该怎么写”的指令,而是通过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一层层地揭示汉字书写的精髓。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汉字的生命力”的阐述,作者将每一个汉字都视为一个有生命、有情感的个体,而书写,就是赋予它们生命的过程。他描写了不同名家是如何通过对笔墨的理解,将汉字写出了千姿百态,写出了灵魂。这些描述,让我仿佛亲临其境,感受到了笔墨的飞扬,感受到了字体的神韵。书中还融入了许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哲学思想的内容,这些内容并没有显得生涩难懂,而是与书写紧密结合,让我在学习写字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我读到关于“静心练字”的部分,深深地被触动了。作者强调,写字不仅仅是手部动作,更是心灵的修炼,是放下杂念,专注于当下的过程。这让我意识到,原来练字还可以成为一种解压的方式,一种提升自我修养的途径。读完这本书,我重新拾起了久违的毛笔,开始尝试着去感受墨在纸上的流动,去体会每一个笔画带来的宁静。这本书,真的让我对“写字”这件事,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重新找回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评分最近读完《私塾习字课》,感觉像是经历了一场心灵的洗礼。这本书,真的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习字的指导书,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内心平静的指南。作者的文笔,有一种温和而坚定的力量,他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博大精深的汉字文化,呈现在读者面前。我最欣赏书中对“字的节奏感”的描绘,作者不仅仅强调了笔画的起承转合,更重要的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字与字之间的呼应,行与行之间的默契,这是一种在动态中寻求平衡的美学。他用生动的比喻,将文字的节奏比作音乐的旋律,让我对书写产生了前所未有的感知。书中还融入了许多关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内容,比如“中庸之道”、“天人合一”等等,这些思想并不是生硬地套用,而是巧妙地融入到书写的指导中,让我明白了,写一手好字,不仅仅是技巧,更是对生活哲学的理解。我读到关于“静心观字”的部分,让我醍醐灌顶。作者提醒我们,在练字的过程中,要放下功利心,去感受每一个字的美,去体会书写的乐趣,这才是最重要的。读完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拿起了笔,开始练习。我不再是机械地重复,而是带着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感受每一个笔画的生命,去体会每一个字形所蕴含的智慧。
评分我拿到《私塾习字课》这本书的时候,其实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以为它不过是一本普通的练字指导。然而,翻开之后,我才意识到自己大错特错了。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惊喜,简直是一浪接一浪。作者的文字,有一种独特的魅力,它既有学术的严谨,又不失文学的温度。他没有枯燥地罗列公式或技巧,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将汉字的美感和书写的乐趣,一点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尤其欣赏书中对“笔墨情趣”的描绘,作者用诗意的语言,将一支笔,一块墨,一张纸,描绘得活灵活现,仿佛它们本身就拥有了灵魂。他告诉我,写字不仅仅是线条的组合,更是情感的抒发,是心境的流露。书中的一些小故事,也让我印象深刻,它们或幽默,或感人,都与文字和书写息息相关,让我在轻松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被吸引。我最喜欢的一章,是关于如何从孩子的视角去理解汉字,作者鼓励家长以一种更开放、更有趣的方式,引导孩子接触书法,而非一味地强调“写对”。这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过去对待学习的态度,也让我对如何教育下一代有了新的启发。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也让我体会到了书写作为一种传统技艺的独特魅力。它教会我,即使是看似简单的笔画,也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美学。读完这本书,我不再觉得练字是一件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与中华传统文化连接的方式。
评分自从读了《私塾习字课》,我感觉自己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这本书,远远超出了我对于一本“习字”书籍的期望,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汉字对话、如何通过文字来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哲学读物。作者的文笔,细腻而富有张力,他没有用晦涩难懂的语言,而是用最朴实、最真诚的笔触,将汉字书写的魅力,一点点地展现在我眼前。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字的灵魂”的探讨,作者认为,每一个汉字,都拥有自己的生命和灵魂,而书写,就是将这种生命和灵魂,用笔墨唤醒的过程。他描述了不同的书写风格,如何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和意境,这让我对汉字书写,有了全新的认知。书中还融入了许多关于中国传统美学、人生哲理的内容,这些内容,并不是生硬地嫁接,而是与书写紧密结合,让我明白了,写一手好字,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培养一种平和的心境,一种对生活的热爱。我曾以为,练字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写字的多样性,看到了它背后所蕴含的无限可能性。读完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笔,开始重新练习。我不再是为了应付,而是带着一种对文字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去感受每一个笔画带来的喜悦。
评分《私塾习字课》这本书,绝对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分量的一本。它不像市面上那些速成类的练字书籍,而是以一种更深邃、更有人文关怀的视角,来探讨汉字书写这件事。作者的文字,有一种天然的感染力,他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而是用一种平等、亲切的语气,与读者分享他对文字的热爱和理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笔尖上的哲学”的阐述,作者将每一个笔画的起笔、行笔、收笔,都赋予了深刻的哲学意义,让我明白了,原来在看似简单的线条中,竟然蕴含着如此多的智慧。他告诉我,写字不仅仅是模仿,更是对自身心境的表达,是对生活哲学的实践。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汉字演变的有趣知识,这些知识,让我对汉字本身的神秘感和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也让我更加珍视我们祖先留下的宝贵财富。我记得有个章节,讲的是如何通过调整呼吸和心态,来达到更好的书写状态,这让我意识到,原来练字还可以是一种身心合一的修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汉字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也对传统文化有了更深的敬畏之情。
评分《私塾习字课》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练字”这件事的刻板印象。一直以来,我总觉得练字就是枯燥地模仿,然后机械地重复,最终达到“像”的目的。但这本书,却将写字这件事,升华为一种艺术、一种修行、一种与自己内心对话的方式。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充满人文关怀,他没有高高在上地讲授理论,而是娓娓道来,仿佛一位老友在与你分享他毕生对文字的热爱。书中关于“字的表情”的探讨,让我大开眼界。他指出,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独特的“表情”,有喜怒哀乐,有刚柔并济,也有含蓄内敛。而书写,就是将这些“表情”用笔墨具象化,赋予它们生命。我特别喜欢书中对楷书、行书、草书等不同字体风格的解读,作者不是简单地介绍它们的特点,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字体风格背后所代表的时代精神和文人情怀。读到这些,我不再觉得书法是遥不可及的艺术,而是觉得它就蕴藏在我们日常的每一个笔画之中。书中还通过一些生活化的例子,说明了良好的书写习惯对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它不仅关乎外在的形象,更关乎内在的专注与条理。我记得有个章节,讲的是如何通过调整坐姿和握笔,来达到身心的放松与专注,这让我恍然大悟,原来写字不仅仅是手部动作,更是全身心的投入。读完这本书,我拿起笔,感觉不再是机械地写字,而是带着一种对文字的敬畏和对美的追求。每一个字,都仿佛有了生命,在纸上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这本书,给我带来的不仅仅是书写技巧的提升,更是一种审美的升华和对传统文化的新认识。
评分最近刚读完《私塾习字课》,感觉像是进行了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远超了我对一本“习字”书籍的预期。它不像市面上那些教人如何写出“标准”字体的教程,而是更深入地挖掘了写字这件事背后蕴含的哲学与文化。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但不失深度,他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精髓,巧妙地融入到对汉字书写技法的讲解之中。我尤其被书中关于“笔墨之道”的阐述所吸引,不仅仅是关于用笔的轻重、墨色的浓淡,更是一种精神的表达。他描绘了书法家如何在运笔之间倾注情感,如何在每一个字形中寄托心绪。读到这些段落,我仿佛能看到笔尖在纸上舞蹈,墨迹在空气中弥漫,一股强大的生命力在字里行间奔涌。书中还穿插了一些有趣的典故和历史故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作为例证,更是丰富了书本的文化底蕴,让读者在学习写字的同时,也能领略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曾以为,学习书法是一件枯燥乏味的事情,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让我看到了写字的多样性,看到了同一种字,在不同人手中,可以展现出如此迥异的风貌。它让我开始思考,我的字,又在诉说着怎样的故事?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一套标准化的模板,而是鼓励我去探索,去感受,去找到属于自己的书写风格。它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引导我去发现文字的美,去体会书写的乐趣。读完这本书,我迫不及待地拿起笔,重新开始练习。我不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是带着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感受每一个笔画的起承转合,去体会每一个字形的美感。这本书,无疑是我近期阅读中最具启发性的一本书。
评分《私塾习字课》这本书,就像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用他温厚的嗓音,给我讲述着关于文字的古老智慧。我一直对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对汉字书写艺术的好奇心。作者的文笔极其优美,他没有使用华丽的辞藻,却能将一个看似平凡的“写字”这件事,描绘得如同波澜壮阔的画卷。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每一个笔画的生命力,每一个字形的独特韵味。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墨韵”的阐述,作者不仅讲授了如何调墨、用墨,更重要的是,他传递了一种对待墨的敬畏之心,一种对自然之美的感悟。他告诉我,墨的浓淡干湿,都蕴含着丰富的情感,都能够传达不同的心境。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古代文人墨客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了他们在笔墨之间的洒脱与风骨,也让我对“文人”这两个字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曾在无数个夜晚,翻阅着这本书,感受着作者文字中的力量。它让我明白,写字不仅仅是一种技能,更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对美的追求,一种与历史对话的方式。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在浮躁的现代社会,能够静下心来,感受笔尖与纸张的摩擦,感受墨迹的晕染,是一种难得的修行。
评分最近有幸拜读了《私塾习字课》这本令人惊艳的书籍,它所带来的启发,远远超出了我最初的想象。我原本以为这仅仅是一本关于如何写出漂亮字体的指导手册,但事实证明,它是一本关于如何通过文字来理解生活、理解文化、理解自我的深度读物。作者的笔触温润而富有力量,他没有生硬地灌输任何观点,而是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汉字书写的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巧妙地融为一体。我尤其被书中对“笔墨意境”的描绘所打动,作者不仅仅关注笔画的形,更注重笔画中的“神”,他将书法中的情感、意境、哲学思考,用简洁而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现得淋漓尽致。读到这些段落,我仿佛能看到笔尖在纸上游走,墨迹在空气中弥漫,一股股生命的力量在字里行间涌动。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故事和文人逸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作为例证,更是极大地丰富了书本的文化内涵,让我在学习写字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关于“字如其人”的探讨,作者通过生动的例子,阐释了不同的性格、心境,如何在字里行间流露,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书写,也在审视自己的内心。这本书,让我明白,学习写字,不仅仅是为了追求外在的美观,更是为了内心的沉淀,是为了与传统文化建立更深的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