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是中药学教材编审小组根据全国高等中医院校教材编审会议精神和教学大纲要求进行编写和审稿定稿的。
《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供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中医、中药、针灸专业使用。全书分总论、各论两个部分。此外,并列有附篇,介绍历代主要本草学著作。书末附药名中文笔画索引和引用方剂索引,以备检索。
总论介绍中药的基本理论知识,包括中药学的发展概况,中药采、制的理论与技术,以及药物性能、配伍、应用知识等基本概念。
各论介绍全国多数地区常用中药493种,按药物功用的共性,结合治法进行分类,共分20章,章以下适当分节。此外对不同来源或同一来源而药用部位不同,但疗效相似而且临床常用的一些药物,作为附药,概述其性能功效和用法,分列于相关药物之后。
药物的性能、功效和应用,是各论的重点内容。根据中医学辨证用药的理法,以中医理论阐述各个药的基本功效及其适应范围,并引证必要的方剂,体现实际应用的法度。
各个中药的标名以沿用已久、考证无误的本草用名为正名。少数未见本草著录的,则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标名或国内多数地区习用的名称。并标出拉丁学名,避免名实混淆。有些来源不一或商品品种混乱、需要澄清的,则另列附注栏目,予以扼要叙述。
为有利于继承、发扬我国药学遗产,培养直接阅读本草原文的能力,每药之后均有文献摘要一栏,选摘重要的本草和医家论述,按时代顺序,分段排列。
《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按各章顺序)由以下同志分别执笔:凌一揆(总论、解表药、清热药);黄雅镕(泻下药、祛风湿药、芳香化湿药、利水渗湿药、温里药及附篇历代主要本草著作介绍);徐辉光(理气药、消食药、驱虫药、止血药、活血药);林乾良(止咳化痰平喘药、安神药、平肝息风药、开窍药);颜正华(补益药、收涩药、涌吐药、外用及其他药)。《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写及审稿中有关资料工作及索引编制,均由本学科编审小组秘书成都中医学院陈先难同志负责并协助清稿。
总论
1.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
2.中药的产地与采集
2.1 产地
2.2 采集
3.中药的炮制
3.1 炮制的目的
3.2 炮制的方法
4.中药的性能
4.1 四气和五味
4.2 升降浮沉
4.3 归经
4.4 有毒与无毒
5.中药的应用
5.1 配伍
5.2 用药禁忌
5.3 剂量
5.4 用法
各论
1.解表药
1.1 辛温解表药
麻黄
桂枝
紫苏(附:苏梗)
生姜(附:生姜皮)
香薷
荆芥
防风
羌活
白芷
藁本
苍耳子(附:苍耳草、苍耳虫)
辛夷
葱白
胡荽
柽柳
1.2 辛凉解表药
薄荷
牛蒡子
蝉蜕
淡豆豉(附:大豆黄卷)
桑叶
菊花(附:野菊花)
蔓荆子
葛根(附:葛花)
。柴胡
升麻
浮萍
木贼
2.清热药
2.1 清热泻火药
石膏
知母
芦根
天花粉
竹叶
栀子
夏枯草
淡竹叶
寒水石
鸭跖草
谷精草
密蒙花
青葙子
2.2 清热燥湿药
黄芩
黄连
黄柏
龙胆草
苦参
2.3 清热凉血药
犀角(附:水牛角)
生地黄
玄参
牡丹皮
赤芍
紫草
2.4 清热解毒药
金银花(附:忍冬藤)
连翘
蒲公英
紫花地丁
大青叶(附:板蓝根)
青黛
穿心莲
牛黄
蚤休
拳参
半边莲
垂盆草
土茯苓
鱼腥草
射干
山豆根(附:北豆根)
马勃
马齿苋
白头翁
秦皮
鸦胆子
红藤
败酱草(附:墓头回)
白花蛇舌草
熊胆
白蔹
白鲜皮
漏芦
山慈姑
四季青
金养麦
地锦草
白毛夏枯草
绿豆(附:绿豆衣)
2.5 清虚热药
青蒿
白薇
地骨皮
银柴胡
胡黄连
3.泻下药
3.1 攻下药
大黄
芒硝
番泻叶
芦荟
3.2 润下药
火麻仁
郁李仁
3.3 峻下逐水药
甘遂
大戟
芫花
巴豆
牵牛子
商陆
千金子
4.祛风湿药
独活
威灵仙
防己
秦艽
豨莶草
臭梧桐
木瓜
络石藤
徐长卿
桑枝
桑寄生
五加皮
虎骨
白花蛇(附:乌梢蛇、蛇蜕)
海桐皮
蚕沙
寻骨风
海风藤
千年健
松节
……
附篇
《中药学(供中医、中药、针灸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3.泻下药
凡能引起腹泻或滑利大肠、促使排便的药物称泻下药。
泻下药能通利大便,排除积滞、水饮及其他有害物质,有的还能使实热下泄。适用于大便秘结、肠道积滞、实热内结及水肿停饮等里实证。根据其作用与适应证的不同,可分为攻下药、润下药和峻下逐水药三类。其中攻下药和峻下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尤以后者为甚。润下药能润滑肠道,作用缓和。
使用泻下药应注意:里实兼有表邪者,当先解表而后攻里,必要时攻下药与解表药同用,表里双解,以免表邪陷里;里实而正虚者,应与补益药同用,攻补兼施,使攻下而不伤正;泻下作用峻者,易伤正气,久病体弱,妇女胎前产后,及月经期应慎用或忌用。
此类药易伤胃气,奏效即止,慎勿过剂。
3.1 攻下药
本类药具有较强的泻下作用,性味大多苦寒,既能通便,又能泻火,主要适用于实热积滞,燥屎坚结,大便秘结者。常配行气、清热药以加强泻下清热作用。部分药通过配伍温里药,也可用于寒积便秘。
攻下药的清热泻火作用,还可用于外感热病所致的高热神昏、谵语发狂;或火热上炎所致的头痛、目赤、咽痛、牙龈肿痛、吐血、衄血等症。不论有无便秘,均可取其苦寒泄降之力以清除实热,导热下行,起到“釜底抽薪”的效果。
目前,中西医结合治疗多种急腹症,根据“六腑以通为用”、“通则不痛”的原理,以攻下药为主,适当配伍清热解毒、活血化瘀药物,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大黄
《本经》
为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Rheum,Palmatum,L.、唐古特大黄R.tangulicum Maxim.ex Reg.或药用大黄R.officinale Baill.的根和根茎。掌叶大黄和唐古特大黄药材称北大黄,主产于青海、甘肃等地。药用大黄药材称南大黄,主产于四川。秋末茎叶枯萎或次春发芽前采挖,除去须根,刮去外皮,切瓣或段,绳穿成串干燥或直接干燥。生用、酒炒、炒炭或制熟用。
别名将军川军锦纹
性昧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经。
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解毒,活血祛瘀。
应用
1.用于肠道积滞,大便秘结。大黄苦寒沉降,有较好的泻下作用,为治疗积滞便秘的要药。因其苦寒泄热,故热结便秘尤为适宜。温热病热结便秘、高热不退、神昏谵语者,可用本品通腑泄热,常与芒硝、厚朴、枳实等配伍,以加强攻下作用,即大承气汤;若里实热结而气血虚者,可与党参、当归等益气养血药配伍,如黄龙汤;热结阴伤者,可与生地、玄参、麦冬等养阴生津药配伍,如增液承气汤;脾阳不足,冷积便秘者,可与党参、附子、干姜等益气温阳药配伍,如温脾汤。
此外,热痢初起,肠道湿热积滞不化,亦可用大黄通便,去湿热积滞。
2.用于血热妄行之吐血、衄血,及火邪上炎所致的目赤、咽痛、牙龈肿痛等症。取其苦寒沉降之性,使上炎之火得以下泄。临床上可与黄连、黄芩等泻火药同用,如泻心汤。大黄与枯矾研末涂口腔,可治口疮。
3.用于热毒疮疡及烧伤。取其清热解毒,并借通便作用,使热毒下泄。如双解贵金丸,治背疽初起、便秘脉实者,以大黄配白芷内服;大黄牡丹皮汤治肠痈,以大黄配芒硝、丹皮、桃仁等同用。本品亦可外用,如外敷痈肿的如意金黄散中即有大黄。治疗烧伤,可单用大黄粉,或配地榆粉用麻油调敷。.4.用于瘀血证,如妇女瘀血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癥瘕积聚及跌打损伤等。大黄能活血祛瘀,为治疗瘀血证的常用药,无论新瘀、宿瘀,均可应用。单用或与其他活血祛瘀药同用。如下瘀血汤治产妇腹痛,腹中瘀血着脐者,以本品配桃仁、廑虫;《医林集要》无极丸治瘀滞经闭,单用一味大黄,分成四份,分别以童便、醇酒、红花、当归等制过研末蜜丸服。又《和剂局方》治跌打损伤,瘀血在内,胀满,以大黄与当归研末,酒调服。
此外,本品亦适用于黄疸、淋病等湿热证。因大黄苦寒泄降,能清泄湿热。治黄疸,常配茵陈、栀子,即茵陈蒿汤;治淋病,常配木通、车前于、栀子等,如八正散。
用量用法3-12g。外用适量。生大黄泻下力较强,欲攻下者宜生用;入汤剂应后下,或用开水泡服,久煎则泻下力减弱。酒制大黄泻下力较弱,活血作用较好,宜于瘀血证及不宜峻下者。大黄炭则多用于出血证。
使用注意妇女怀孕、月经期、哺乳期应慎用或忌用。
文献摘要
《本经》:“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
《本草纲目》:“下痢赤白,里急腹痛,小便淋沥,实热燥结,潮热谵语,黄疽,诸火疮。”
《药品化义》:“大黄气味重浊,直降下行,走而不守,有斩关夺门之力,故号为将军。专攻心腹胀满.胸胃蓄热,积聚痰实,便结瘀血,女人经闭。盖热淫内结,用此开导阳邪,宣通涩滞,奏功独胜。如积热结久,大便坚实,秘固,难以取下,又借芒硝味咸软坚,两者相须而用。凡内外伤感,郁久皆变为燥,燥甚为热,热极为火,三者属阳邪,销铄肠胃最烈而速,使浊阴不降,清阳不升,诸证蜂起。若用硝黄,如开门放贼,急须驱逐,宜以生用,则能速通肠胃,制熟以酒,性味俱减,仅能缓以润肠。”
《本草正》:“大黄欲速者生用,泡汤便吞;欲缓者熟用,和药煎服。气虚同以人参,名黄龙汤;血虚同以当归,名玉烛散。佐以甘草、桔梗,可缓其行;佐以芒硝、厚朴,益助其锐。用之多寡,酌人实虚,假实误用,与鸩相类。”
……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
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那种沉静的中国风水墨画,勾勒出几株形态各异、生机勃勃的植物,让人在翻开之前就已经感受到一种宁静而古老的东方韵味。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相当不错,厚实而略带纹理,翻阅时沙沙作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声。我并非科班出身,对这门学问纯粹是出于一份好奇与敬意。平日里,常常听长辈提及各种药材的功效,也偶尔会在药店看到那些形态奇特的根茎、叶片,总是觉得它们身上藏着许多故事,也蕴含着许多智慧。所以,我一直希望有这样一本能够带我初步认识这些“大自然的馈赠”的书,它不需要过于艰深晦涩的专业术语,而是能以一种温和、易懂的方式,将这些宝贵的知识传递给我。这本书的装帧和整体给人的感觉,就非常符合我的期待,它不像一本冰冷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良师益友,准备带领我踏上一段探索之旅。我期待着它能像一位技艺精湛的园丁,为我悉心栽培出一片认识中药的知识花园。
评分我是一个对自然科学,尤其是与生命健康相关的领域都充满好奇心的人。中医药作为一门古老而充满智慧的学科,一直以来都让我心生敬畏。我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对中药有一个初步但全面的认识,了解它的基本理论框架,包括阴阳五行、脏腑辨证等核心概念。同时,我也对中药的分类、炮制方法、以及不同药材之间的配伍原则有着浓厚的兴趣。想象一下,通过了解这些知识,能够更好地理解我们祖先是如何运用大自然的力量来维护健康,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我期待这本书能够用一种清晰、有条理的方式,为我展现这片博大精深的中药世界,让我能够循序渐进地探索其中的奥秘,而不会感到无从下手。
评分作为一名对养生保健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性地介绍中药的读物,但又不希望它过于学术化,以免望而却步。我更倾向于那些能够结合日常生活,讲解常见药材的性味归经、适用人群以及一些基础的配伍禁忌等实用知识的书籍。例如,当我感冒发烧时,我希望知道哪些草药可以帮助我缓解症状;当我身体有些小毛病时,我希望了解哪些天然的草药能够起到调理的作用。同时,我也对中药的炮制工艺以及不同产地的药材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略有耳闻,如果这本书能够在这个层面有所涉猎,那将是锦上添花了。总而言之,我期待的是一本既有理论深度,又不失实践指导意义的“生活化”的中药百科,它能让我安全、有效地运用这些古老的智慧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
评分我对中药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耳熟能详的药方,比如当归、黄芪、枸杞等等,但对于它们具体的药理作用、炮制方法,以及这些传统知识是如何形成和发展的,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给了我一个深入了解的机会。我希望它不仅仅是简单地介绍每味药材的功效,更希望能挖掘出它们背后的科学依据,比如它们含有的活性成分,以及这些成分是如何在人体内发挥作用的。如果书中能够穿插一些临床上的真实案例,或者是一些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那就更好了。我还对中药的辨识方法很感兴趣,如何从外观、气味、口感等方面区分不同的药材,甚至是如何辨别真伪,这些都是非常实用的技能。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提供一些指导,那将对我非常有帮助。
评分一直以来,我对中华传统医药文化都怀有深厚的兴趣,总觉得其中蕴含着对生命、对自然的独特理解,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市面上关于这类书籍不少,但真正能触及灵魂、引发思考的却不多。我希望找到一本不仅仅是罗列药材名称和功效的书,更希望它能讲述这些药材背后的故事,比如它们是如何被发现、被应用,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否曾有某个名医,因某种药材的独到之处而名垂青史?又或者,某味寻常的草药,在某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又曾有过怎样的传奇经历?我想,这些人文历史的积淀,远比单纯的药理知识更能打动人心,也更能让我感受到这门学问的温度。这本书的 title 简洁有力,但又充满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我期待它能够满足我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让我不仅仅是“认识”药材,更能“理解”它们,甚至“感悟”它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