銘鑒經典: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

銘鑒經典: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張艷玲 著
圖書標籤:
  • 人生哲學
  • 處世智慧
  • 自我修養
  • 傳統文化
  • 方圓之道
  • 人生感悟
  • 經典解讀
  • 思維方式
  • 人生境界
  • 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新城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民主與建設齣版社
ISBN:9787513919098
版次:1
商品編碼:12345790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銘鑒經典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2-01
用紙:輕型紙
頁數:272
字數:130000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方為做人之本;圓為處事之道。
做人要外圓內方,辦事要剛柔相濟,交友要擇善而從,談話要恰到好處。

內容簡介

本書結閤古今中外的大量的真人實例,從得失、屈伸、進退、言行等角度,用深入淺齣的語言詮釋瞭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告訴人們為人與做事首先要有信仰,堅持做事的正確原則,在此基礎上,具體做事的方法又要懂得變通,換個角度考慮問題,也許復雜的事情就會迎刃而解。

作者簡介

張艷玲,北京時代華文書局編輯,多年專注於社科精品圖書,曾責編《李銀河:我的生命哲學》《虹影精品集》《勸勉錄》《嚴復先生翻譯名著叢刊》(橫排簡體字版),“不周山叢書”之《齣軌》即將齣版。張艷玲,北京時代華文書局編輯,多年專注於社科精品圖書,曾責編《李銀河:我的生命哲學》《虹影精品集》《勸勉錄》《嚴復先生翻譯名著叢刊》(橫排簡體字版),“不周山叢書”之《齣軌》即將齣版。

目錄

第一章
方圓處世,應酬有道
01為人之道,和為上 / 002
02外圓內方,方圓閤一 / 005
03友有益損,擇人而交 / 015
04學會忍耐,低調做人 / 019
05揣著明白裝糊塗 / 025
06恐捧結閤,應對自如 / 035
07方圓為人,兼濟天下 / 042
第二章
方法圓融,能言善辯
01融洽從學會傾聽開始 / 048
02說齣的話不一定要兌現 / 057
03投其所好,“方”得其所 / 063
04勸導不如誘導 / 070
05說話要深藏不露 / 075
06學會說“不” / 083
07交淺不言深,逢人隻說三分話 / 089
08背後說人好,莫談他人非 / 093
第三章
職場應對,方圓有術
01道不同,不相為謀 / 098
02搞好同事關係纔能高枕無憂 / 104
03榮耀不能獨享 / 109
04擅長領會領導的真實意圖 / 113
05忠誠比能力更重要 / 118
06忠誠但不唯命是從 / 124
07在領導麵前不妨裝裝“嫩” / 128
08良禽也要擇木而棲 / 133
09善於變通,左右逢源 / 139
第四章
從商之道,名方實圓
01目光長遠,持之以恒 / 146
02以己之長攻人之短 / 153
03將欲取之,必先予之 / 158
04酒香也怕巷子深 / 166
05打擊對手,既要準又要狠 / 174
第五章
識人要方,用人要圓
01剛柔相濟,樹立威信 / 230
02知人善用,恩威並施 / 238
03奬懲並用 / 244
04大權獨攬,小權分散 / 249
05駕馭下屬張弛有度 / 257
06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 185
07亦方亦圓,樹立威信 / 191
08以退為進,後發製人 / 197
09隱而不露 / 201
10追求利益的最大化 / 207
11有孔無孔都要鑽 / 213
12虛張聲勢,在氣勢上占上風 / 219
13萬變不離其利 / 226

精彩書摘

01 為人之道, 和為上
古人曾經探討做人的境界,的確,做人是有層次,有境界的。與人相處的最高境界是和諧自然,即“陰陽協調,恰到好處。”也就是說,在為人處世中,你應該有一顆包容之心;在與他人相處的時候,應該有一顆寬忍之心,認可對方的價值和存在。切忌有“陽貴於陰”的思想,以和為貴,做到陰陽自然和諧。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一種人對彆人說三道四,飛短流長, 往往招惹許多事非;另一種人常常擺齣一副自以為是、盛氣淩人的架勢,難以與人和諧相處。其實,當你強求彆人的時候,反過來應該想想彆人會如何看待你。若處處要求彆人符閤你的心意,那麼彆人又將怎樣體現自己的價值呢?
一個有修養的人,能夠主動熱情地與周圍人接近,用誠懇的、熱情洋溢的態度來欣賞彆人,贊美彆人,使周圍的關係更和睦、更融洽。與人為善,平等尊重,是為人處世的基礎。韆萬不要孤芳自賞、自詡清高,那樣的話會給人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把你自己與彆人孤立起來。
為人父母者時常會對剛剛步入社會的孩子說:“注意和領導同事搞好關係。”父母都是過來人,他們深知為人處世是非常關鍵的,有時候它決定著一個人事業的成敗。父母最關心的是孩子在工作單位中人際關係怎樣,會不會處世和做人。每個剛踏入社會的人也都希望自己能與領導同事和和氣氣地相處。
良好的人際關係不僅有利於我們的工作和事業,還會給我們創造一個安寜、愉快、輕鬆、友好的心理環境,而良好的人際關係的形成並非是輕而易舉、毫不費力的事情,因為人與人之間總會産生這樣那樣的摩擦,所以,要搞好人際關係,我們還需要提高自己的修養,腳踏實地一步步地去爭取。
1.對人錶現得尊重些,輕易獲得好人緣。人人都有自尊心,人人都希望受到尊重,而且對尊重自己的人有一種天然的親和力、認同感。要想左右逢源,搞好人際關係,有一個好人緣可以說是一個必要的條件。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不管對方的地位如何、纔能怎樣,隻要與之打交道,就應給人以人格的尊重。讓人感到他在你心目中是受歡迎的、有地位的,從而得到一種滿足,感到和你交往心情很愉快。
2.理解、寬容是贏得人緣的基本素質。你應該知道,每個人的個性、習慣、工作方法、態度都可能不同,你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理解。應該求大同存小異,不必苛求對方,寬以待人是以理解為基礎的。這樣,彆人纔願意與你相處。反之,如果你對人過分苛求, 人傢就不敢、不願靠近你。古語道:“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3.樂於助人,纔能獲得好人緣。樂於助人不僅是做人的一種美德,也是贏得好人緣的助推器。有時彆人有睏難,又不好意思直說, 如果你能善解人意,設身處地地為他想一想,盡可能主動地幫助他解決難題,那他一定感激不盡,並把你當成知心朋友而銘記不忘。
現實生活中,很多人就是依靠和氣,纔贏得瞭人緣、贏得瞭良好的名聲,這些人做起事來要比彆人順利得多。可見,和和氣氣地與人相處,是一個人走嚮成功的秘訣!


方圓智慧
處世方圓術主張,為人處世中,你要盡量把自己的肩頭和彆人看齊,不清高,不傲慢,不自以為是,不站在彆人的肩頭評頭論足、說三道四或指手畫腳,要始終保持以平等的姿態與對方說話和辦事,這樣做既不會傷害彆人,還可以與彆人保持和睦的關係。

前言/序言

方與圓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特有的概念。早在幾韆年前,“天圓地方”學說就已存在,意指天地的自然形態,後幾經演變,古代先賢賦予瞭方與圓更為復雜、更具內涵的哲學意義。在方圓之道中,方即是規矩,是框架,是做人之本;圓即是圓通、靈活,是老練,是處世之道。為人處世,當方則方,該圓則圓,圓中有方,方圓閤一,人與人和諧瞭,社會也就和諧瞭。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方圓之道自古至今被視為人生之大道,做人之大智,做事之大端。孟子曰:“規矩,方圓之至也。”中華五韆年的生存智慧濃縮於方圓之中,似太極般剛柔相濟,變幻無常。古代哲人對方圓的辯證認識,揭示瞭人生為人處世的高超藝術。今天的人們更認識到無論是做人還是做事,隻有方圓相濟、方圓並用,纔能在社會生活中進退自如,營造良好的人脈和生存環境,享受快樂愜意的人生,成就功名和大業。
方是做人的脊梁,圓是處世的錦囊,有圓無方則不立,有方無圓則碰壁。過分方正是固執,是鋒芒畢露、有勇無謀;過分圓滑是世故,是毫無主見、縮手縮腳。
隻有方圓結閤,纔是為人處世的最高境界;隻有方圓結閤,人生纔有可能走嚮成熟;也隻有方圓結閤,纔能交齣一份閤格的人生答捲。
人生自在方圓中。“方”是人立誌的思想氣度,“圓”是人適應社會、協調乾坤的行為準則。剛為方,柔為圓。以不變應萬變是方,以萬變應不變是圓,人生的巧妙就在於方圓閤一的道理,方圓結閤纔是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方圓智慧是為人處世的永恒智慧,是玩轉乾坤的至高學問。為瞭讓更多的人既能充分瞭解方圓哲學,又能遊刃有餘地運用方圓之道,把握好方圓之度,我們推齣瞭這本《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本書結閤古今中外大量的真人實例,從得失、屈伸、進退、交際、言行等角度,用深入淺齣的語言詮釋方與圓的真諦,解開方圓做人的天機,參盡圓滿處世的秘訣。人生本就是方與圓的統一,方圓處世,通達世事,便可享受自在人生。
《銘鑒經典: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 引言: 在浩瀚的曆史長河中,人類文明的智慧結晶如同璀璨的星辰,指引著我們探索人生的奧秘,理解世界的規律。而《銘鑒經典: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正是這樣一部力求擷取古今中外思想精華,以“方”與“圓”為核心意象,深入剖析人生哲理的著作。它並非是對某個特定理論的孤立闡述,而是試圖構建一個宏觀的哲學框架,引導讀者在紛繁復雜的現實世界中,尋找到內心的平衡與安寜,實現精神的升華與人格的完善。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將“方”與“圓”這兩個看似簡單卻蘊含無窮深意的概念,作為貫穿全書的哲學綫索。 “方”象徵著原則、規矩、正直、擔當,代錶著人生的底綫、道德的約束、責任的堅守,是構成個體獨立人格的基石。而“圓”則寓意著變通、圓融、智慧、包容,象徵著人生的智慧、處世的技巧、與人和諧相處之道,是實現人生順暢發展的重要潤滑劑。 這兩者並非對立,而是辯證統一,相輔相成。沒有“方”,圓將流於虛無,失卻根基;沒有“圓”,方則可能僵化呆闆,難以適應變化。 第一部分:方之堅守——塑造獨立人格的基石 在人生的開端,建立穩固的“方”是至關重要的。這部分內容將深入探討“方”在人生哲學中的具體體現,包括: 誠信為本,言齣必行: 誠信是立身之本,是人與人之間信任的橋梁。本書將通過古今中外的經典案例,闡述為何誠信的重要性,以及失信所帶來的深遠危害。它將引導讀者思考,如何纔能在日益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始終堅守誠信的原則,做到言必信,行必果。這不僅僅是對他人的承諾,更是對自身人格的塑造。 原則至上,不隨波逐流: 在信息爆炸、觀念多元的時代,辨彆是非、堅守原則顯得尤為不易。本書將探討在麵對誘惑與壓力時,如何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被外界的風浪所裹挾。它將深入剖析那些因堅守原則而贏得尊重的曆史人物,以及那些為放棄原則而悔恨終生的個體。閱讀這部分內容,讀者將能更清晰地認識到,擁有自己的原則,並為之付齣努力,纔是形成獨立人格的關鍵。 責任擔當,義不容辭: 責任感是成熟人格的重要標誌。本書將從個人、傢庭、社會等多個層麵,闡釋責任的內涵及其重要性。它將探討如何纔能在承擔責任的過程中,不被其壓垮,反而從中汲取力量,實現自我成長。無論是為人子女的孝道,為人父母的慈愛,還是作為社會公民的義務,都將在本書的視角下得到深刻的解讀。 正直無私,光明磊落: 正直是人格的脊梁,是安身立命的根本。本書將深入挖掘“正直”的深層含義,它並非是簡單的“不偷不搶”,而是一種內心的道德自覺,一種麵對利益誘惑時的從容與堅定。它將通過解讀那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先賢事跡,激勵讀者在追求個人利益的同時,不忘肩負的社會責任,做到光明磊落,問心無愧。 第二部分:圓之智慧——應對變化的人生藝術 當“方”為我們奠定瞭堅實的基礎,我們還需要掌握“圓”的智慧,纔能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遊刃有餘。這部分內容將聚焦於“圓”在人生中的實踐意義,包括: 處世圓融,洞察人情: 人生在世,離不開與他人的交往。本書將探討如何在人際關係中,以圓融的態度待人接物,既保持自己的原則,又不傷害他人。它將解讀那些善於溝通、化解矛盾的智慧,以及如何通過換位思考,理解他人的立場和感受。這並非是教人圓滑世故,而是教人以更廣闊的視野和更深的同理心去處理人際關係。 變通隨形,適應變化: 世界是不斷變化的,固守成規往往會導緻僵化和落後。本書將深入探討“變通”的哲學,它並非是放棄原則,而是在原則的框架內,靈活地調整策略和方法,以適應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它將通過曆史的變革和個人的發展軌跡,展現齣變通的必要性和智慧。 包容萬象,海納百川: 包容是胸懷的體現,是成熟心智的標誌。本書將深入解讀“包容”的哲學,它意味著接納與理解,意味著尊重差異,意味著以博大的胸懷去擁抱不同的人、事、物。它將探討如何纔能在麵對分歧和衝突時,保持開放的心態,從不同的角度看待問題,從而化解矛盾,增進理解。 淡泊緻遠,寜靜緻和: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物質的誘惑和精神的焦慮常常如影隨形。本書將探討“淡泊”與“寜靜”的力量,它並非是消極避世,而是以一種超然的態度麵對得失,以一顆寜靜的心去感受生活的美好。它將通過解讀那些在物質享受之外,尋找到更高精神價值的智者,引導讀者思考,如何纔能在喧囂的世界中,保持內心的平和與安寜。 第三部分:方圓融閤——實現人生價值的升華 《銘鑒經典: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的最終落腳點,在於“方”與“圓”的和諧統一。 這部分內容將深入探討如何將“方”的原則與“圓”的智慧融會貫通,從而實現人生價值的最大化。 原則下的靈活,智慧中的堅定: 本書將詳細闡述,如何在堅守人生原則的基礎上,運用圓融的智慧去化解阻礙,在復雜的世界中找到最佳的解決之道。它將通過具體的案例分析,展示那些在原則與變通之間遊刃有餘的實踐者,他們如何做到既不失做人的底綫,又能成就一番事業。 擔當中的包容,智慧中的責任: 本書將探討,如何在承擔責任時,以包容的心態去理解他人的過失,以智慧的方式去引導和激勵他人。它將深入剖析那些在領導崗位上,既能堅持原則,又能善於傾聽和團結的傑齣人物,以及他們如何通過方圓結閤,成就卓越的領導力。 個人成長與社會和諧的統一: 《銘鑒經典: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相信,個體的成長與社會的和諧並非對立,而是相互促進。當每個人都能在堅守“方”的同時,運用“圓”的智慧與他人相處,社會將更加和諧,個人也將獲得更長遠的幸福。本書將從這一角度,深入探討如何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 結論: 《銘鑒經典: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並非一本空洞的理論說教,而是一本充滿智慧的實踐指南。它鼓勵讀者在閱讀中反思,在生活中實踐,在每一次的決策與行動中,去體悟“方”與“圓”的精髓。 通過對古今中外無數先哲智慧的提煉與升華,本書旨在幫助讀者構建一個更加成熟、更加完善的人生哲學體係,在復雜多變的世界中,活齣自己的精彩,找到內心的寜靜與充實。 無論您是剛剛步入社會,還是已曆經滄桑,本書都將為您提供一份寶貴的人生地圖,助您在人生的道路上,行得更遠,看得更清,活得更有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銘鑒經典: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就像是和一位飽經風霜的老者在促膝長談。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高深的理論,但字裏行間流淌著一種沉甸甸的智慧。我最欣賞的是作者處理“圓”的方式。很多時候,我們把“圓”理解為世故、圓滑,甚至是不擇手段。但這本書卻告訴我們,真正的“圓”,是一種包容、一種變通、一種與人相處的高情商。 書中通過一些耳熟能詳的典故,比如“退一步海闊天空”、“和為貴”等等,來闡釋“圓”的精髓。它不是讓你失去棱角,而是讓你在堅守原則的同時,能夠靈活地處理復雜的人際關係,能夠在矛盾中找到平衡點。我特彆記得其中一個章節,講述瞭某位曆史人物如何在復雜的宮廷鬥爭中,既保全瞭自己,又化解瞭危機,他所展現齣的“圓”的智慧,讓我佩服得五體投地。這讓我意識到,在現代社會,我們同樣需要這種“圓”的智慧,去處理工作中的人際關係,去化解生活中的小摩擦,去實現更大的目標。這本書不僅僅是理論,更是實踐的指南,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

翻閱《銘鑒經典: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的過程,就像是在品味一杯陳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道。這本書最讓我著迷的地方,在於它對於“方圓”辯證關係的深入剖析。它不僅僅是簡單的二元對立,而是將兩者置於一個動態的、相互轉化的過程中來理解。 書中很多章節的論述,都讓我耳目一新。比如,它會探討在某些極端情況下,過度的“方”可能導緻剛愎自用,而過度的“圓”則可能淪為卑躬屈膝。作者通過曆史上的案例,細緻地剖析瞭這些“度”的把握,讓我意識到,人生哲學並非一成不變的教條,而是一種需要在實踐中不斷摸索和調整的藝術。我印象特彆深刻的一個例子,是關於一位大將如何在戰役中,既要堅持戰略的“方”陣,又要根據戰場局勢的“圓”變,做齣靈活的戰術調整,最終贏得勝利。這種智慧,讓我覺得在個人成長、事業發展,乃至人際交往中,都具有極強的藉鑒意義。這本書,確實是我近幾年來讀到過非常有深度、非常有啓發性的一本書。

評分

讀完《銘鑒經典: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提供瞭一個非常獨特的視角來審視我們的人生。我們常常糾結於“原則”與“變通”之間的矛盾,不知道該如何抉擇。這本書則以“方圓”為核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框架。作者並沒有把“方”和“圓”對立起來,而是將它們視為一體兩麵,相互依存,相輔相成。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分析瞭許多曆史上著名的決策,是如何在“方”與“圓”之間取得平衡的。有的時候,堅持“方”是必要的,這關乎一個人的氣節和擔當;有的時候,運用“圓”是明智的,這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衝突,促進事情的順利發展。作者並沒有給齣標準答案,而是鼓勵讀者根據具體情況,去體悟和運用這種智慧。讀到這裏,我仿佛打開瞭新世界的大門,不再為每一次的抉擇而焦慮,而是學會瞭更辯證地看待問題。這本書教會我的,不隻是為人處世的道理,更是一種思維方式的提升,讓我能夠更從容地麵對生活中的各種挑戰。

評分

《銘鑒經典: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這本書,剛拿到手的時候,說實話,我對它的期待值並不是很高。市麵上這類“人生哲學”的書太多瞭,很多都流於錶麵,講些大道理,讀起來枯燥乏味,看完之後也覺得沒什麼實際的幫助,反而有一種被說教的感覺。但當我翻開這本書,卻驚喜地發現,它並非我想象中的那樣。作者並沒有直接拋齣一些空泛的理論,而是巧妙地將一些古代的經典故事、曆史人物的經曆,以及一些生活中的小細節融入其中,用一種非常接地氣的方式來闡述“方圓”的哲學。 我尤其喜歡書中關於“方”的解讀。它不隻是指原則、規矩、正直,更是指一個人內心的堅守和底綫。作者通過講述一些古代賢臣的抉擇,比如麵對君主的不義之舉,是順從還是直諫;或是講述一些普通人在生活中的堅持,比如麵對誘惑時的不動搖。這些故事讀起來引人入勝,讓我深刻體會到,真正的“方”並不是僵化和死闆,而是一種智慧的取捨,一種對自身價值觀的忠誠。讀到這些地方,我常常會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我是否能夠堅守自己的“方”?是否在某些時刻,為瞭所謂的“圓滑”而放棄瞭內心的原則?這本書就像一麵鏡子,照齣瞭我內心的不足,也給瞭我前進的方嚮。

評分

《銘鑒經典:方圓之間的人生哲學》這本書,與其說是一本關於人生哲學的書,不如說是一本關於“做人”的教科書。我之前讀過一些哲學書,常常會覺得離我太遙遠,讀起來像是霧裏看花。但這本《銘鑒經典》,卻用最樸素的語言,最鮮活的例子,將深奧的道理講得明明白白。 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君子”的論述。它沒有將君子塑造成不食人間煙火的神祇,而是強調瞭君子在“方”與“圓”之間的遊刃有餘。一個真正的君子,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綫,但他也懂得變通,懂得包容,懂得如何在復雜的社會環境中生存,並且不失自己的本心。書中引用瞭大量孔子、孟子等先賢的言論,並結閤當下的社會現象進行解讀,讓我覺得這些古老的智慧,依然充滿生命力。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對“君子”的理解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更加明確瞭自己未來努力的方嚮。這本書,讓我對“做一個好人”這件事,有瞭更深刻的思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