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歌创作题材。陶渊明又是魏晋风流的代表,既以个人创作诠释出崇尚自然、率性真意的文学风貌,又为后世文人树立了安贫乐道、平淡旷达的人格风范。
陶渊明集上
跋 五
卷第一 詩九首 七
停雲並序 七
時運並序 八
榮木並序 九
贈長沙公族祖並序 一〇
酬丁柴桑 一二
答龐參軍並序 一三
勸農 一四
命子 一六
歸鳥 一八
卷第二 詩三十首 二一
形影神並序 二一
形贈影 二一
影答形 二二
神釋 二三
九日閑居並序 二四
歸園田居六首 二五
問來使 二八
遊斜川並序 二八
示周續之祖企謝景夷三郎 三〇
乞食 三〇
諸人共遊周家墓柏下 三一
怨詩楚調示龐主簿鄧治中 三二
答龐參軍並序 三二
五月旦作和戴主簿 三四
連雨獨飲 三五
移居二首 三五
和劉柴桑 三六
酬劉柴桑 三七
和郭主簿二首 三八
於王撫軍座送客 三九
與殷晉安别並序 四〇
贈羊長史 四一
歲暮和張常侍 四二
和胡西曹示顧賊曹 四三
悲從弟仲德 四三
卷第三 詩三十九首 四五
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 四七
庚子歲五月中從都還阻風於規林二首 四八
辛丑歲七月赴假還江陵夜行途中 四九
癸卯歲始春懷古田舍二首 五〇
癸卯歲十二月中作與從弟敬遠 五一
乙巳歲三月爲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 五二
還舊居 五三
戊申歲六月中遇火 五三
己酉歲九月九日 五四
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穫早稻 五五
丙辰歲八月中於下潠田舍穫 五六
飲酒二十首並序 五七
止酒 六六
述酒 六七
責子 六八
有會而作並序 六九
蜡日 七〇
四時 七一
卷第四 詩四十八首 七三
擬古九首 七三
雜詩十二首 七七
詠貧士七首 八三
詠二疏 八七
詠三良 八八
詠荆軻 八八
讀《山海經》十三首 九〇
擬挽歌辭三首 九四
聯句 九六
卷第五 賦辭三首 九七
感士不遇賦並序 九七
閑情賦並序 一〇二
歸去來兮辭並序 一〇七
陶渊明集下
卷第六 記傳贊述十三首 一一七
桃花源記並詩 一一七
晉故征西大將軍長史孟府君傳 一二〇
五柳先生傳 一二七
扇上畫贊 一二九
讀史述九章 一三〇
夷齊 一三一
箕子 一三一
管鮑 一三一
程杵 一三二
七十二弟子 一三二
屈賈 一三二
韓非 一三三
魯二儒 一三三
(节略)
《陶淵明集》收録東晉文人陶淵明的詩文,陶淵明的詩歌在中國文學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開創了“田園詩”這一新的詩歌創作題材。陶淵明又是魏晉風流的代表,既以個人創作詮釋出崇尚自然、率性真意的文學風貌,又爲後世文人樹立了安貧樂道、平淡曠達的人格風範。《宋書》本傳記載陶淵明感歎:“我不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人!”南朝梁鍾嶸稱他是“古今隱逸詩人之宗”,北宋蘇軾評價陶詩“質而實綺,臒而實腴”。《陶淵明集》正書寫出這樣一位具有多層面和豐富內涵的陶淵明形象,提供了研究陶淵明的第一手文學材料。
陶淵明(三六五?—四二七)又名潛,字元亮,號五柳先生,卒謚靖節先生,東晉潯陽柴桑(治今江西九江)人。曾祖父陶侃任晉朝大司馬,祖茂任武昌太守。陶淵明少有高趣,撰《五柳先生傳》以况。曾入桓玄幕、任劉裕參軍和彭澤令等職,後棄官歸隱,南朝宋元嘉四年(四二七)卒。《晉書》卷九十四有傳,稱:“所有文集並行於世。”又《宋書》卷九十三、《南史》卷七十五有傳。
陶淵明的詩文編爲集子,據他所撰《飲酒詩序》云:“餘閑居寡歡,兼比夜已長,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既醉之後,輒題數句自娛,紙墨遂多,辭無詮次,聊命故人書之以爲歡笑爾。”推斷生前或已大致成編。此後有八卷無序本和六卷有序目本,不知何人所編。南朝梁蕭統編爲八卷本,合序、目、傳和誄。北齊陽休之以蕭統編本爲基礎,又編入《五孝傳》和《四八目》而成十卷本,遂成今本面貌。
現存《陶淵明集》最早的版本,即此國家圖書館藏宋刻遞修本《陶淵明集》。卷末附有陽休之《序録》,即源出陽休之編本。《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著録爲“宋板”,而自黄丕烈至楊氏海源閣則以“北宋本”視之。傅增湘糾正“北宋本”的版本定法,其《藏園訂補郘亭知見傳本書目》稱:“前人號爲北宋本,然其字體、雕工頗與余藏《樂府詩集》相近,或是南宋初杭本。”趙萬里又據書中刻工如施章、王伸、洪茂、方成等皆爲南宋初年杭州地區良工,紹興十七年(一一四七)又與刻明州本《徐鉉文集》、補版刻工則與明州本《白氏六帖》《文選》六臣注多同,而認爲“定爲北宋本,恐不確”(《中國版刻圖録》)。陳杏珍《宋刻陶淵明集兩種》據“遘”字闕筆在原版葉,且“慎”字不避,落實爲南宋孝宗之前紹興年間刻本(《文獻》一九八七年第四期)。按書末附有《曾紘説》一篇,末署“宣和六年(一一二四)七月中元臨漢曾紘書刊”,實則“刊”字爲刻者妄加,目的正是冒充“北宋本”。理由是《曾紘説》提及《讀<山海經>十三首》(其十)詩中“形夭無千歲”改爲“刑天舞干戚”,而書中仍作“形夭無千歲”,印證與“曾紘書刊”四字無關。郭紹虞以南宋曾集刻本《陶淵明詩》之《讀<山海經>十三首》末所附《曾紘説》題“曾紘書”而無“刊”字,也證屬妄加。或以書中“形夭無千歲”旁刻印有“刑天舞干戚”諸字樣,而視爲曾刻之據,實出自後人抄寫。
趙萬里稱此書的刻地或杭州或明州(今浙江寧波)。據其雕槧字體,端整之中又不失舒展和流麗,與明州本《文選》相類,可能還是屬明州刻本。此外,它與傳世本陶集存在文字差異,頗具文獻價值。《汲古閣珍藏秘本書目》稱:“與世本藑然不同。如《桃花源記》中‘聞之欣然規往’,今時本誤作‘親’,謬甚!”又多出千餘字,而被詫爲“真奇書也”。最體現校勘價值的是下述兩例:其一作“形夭無千歲”,保留了早期陶集的異文,元本以來皆作“刑天舞干戚”;且似與詩意相合,不容忽視;其二“悠然見南山”(《飲酒》詩其五),“見”字有校語稱:“一作望。”其餘幾種宋本失載校語,且元明以來諸本陶集均作“見”。按《文選》即作“望”,而《文選》所載陶淵明詩文乃選自蕭統編本陶集,當更符合原貌。總之,該宋本《陶淵明集》儘管經過宋人校訂,但祖出六朝舊集而保留有舊貌,是傳世陶集的最佳版本。
書中鈐“桃源戴氏”“文彭之印”“文壽承氏”“汲古閣”“毛氏子晉”“甲”“黄丕烈”“百宋一廛”“士禮居”“陶陶室”“士鐘”“閬源父”“宋存書室”“楊東樵讀過”“楊氏彦合”“楊保彝藏本”“海源殘閣”“先都禦史公遺藏金石書畫印”“楊印承訓”諸印。黄丕烈認爲“桃源戴氏”屬元人印。明代歸文彭。文彭(一四九八—一五七三)字壽承,文徵明之子。此後經毛氏汲古閣、黄丕烈所藏,爲黄氏陶陶室藏宋本陶集的第一部。又經汪士鐘、聊城楊氏海源閣遞藏,特别是楊氏四世典藏,殊爲不易。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周叔弢將其捐獻北京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
不得不说,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陶渊明集》的出版,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次重要梳理和传承。我曾接触过不少古籍影印本,但像这套书这样,在还原古籍原貌的同时,又能兼顾现代读者的阅读体验,做得如此到位,实属难得。首先,它的宋本影印非常精良,那些断句、标点、字体,都忠实地保留了宋代的风格,让我看到了陶渊明作品在流传过程中最原始的面貌。其次,书中的学术性内容,如序言、跋文、考证等,都非常有价值,它们为我打开了通往更广阔学术视野的大门。我发现,通过阅读这些辅助内容,我不仅仅是在读陶渊明的诗文,更是在了解这首诗文是如何被历代文人所解读、所传承的。这种“读一部书,了解一段历史,认识一群人”的感觉,是非常奇妙的。这套书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学、版本学、甚至明清时期的文化史,都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评分从一个对中国古典诗歌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陶渊明集》是一次非常令人愉快的阅读体验。我一直很喜欢陶渊明的诗,但总觉得缺少一种与原典直接对话的感觉。这套书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遗憾。它让我不再需要依赖那些经过多次转译和解读的版本,而是可以直接面对宋本的陶渊明。书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标点,都散发着历史的醇厚。我喜欢在午后的阳光下,泡一杯清茶,翻开这套书,慢慢品读陶渊明的文字。那种质朴而深邃的意境,在宋本的呈现下,更加鲜活、生动。而且,它的整体设计,从封面到内页,都透露着一种“静”的气质,仿佛是在邀请读者放下浮躁,沉浸在诗词的世界里。这套书不仅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一种精神的慰藉,它提醒着我们,在喧嚣的世界里,依然有那样一种淡泊致远的理想境界。
评分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陶渊明集》简直是古籍爱好者的福音!拿到手的那一刻,我就被它厚重而精致的装帧所吸引。封面设计古朴典雅,隐约能感受到穿越千年的历史气息。翻开书页,那泛着淡黄的纸张,触感温润,仿佛是历经岁月沉淀的智慧结晶。我尤其喜欢它的排版和字体,虽然是宋本影印,但清晰度极高,古朴的宋体字带着一种独特的韵味,阅读起来别有一番情趣。对于我这样既想亲近古籍原貌,又担心古本不易辨认的读者来说,这套书简直是完美的解决方案。它让我能够以一种更接近古人的方式去感受陶渊明的诗文,体会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与超脱。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它,我得以窥见那个时代的风貌,感受那份宁静与淡泊。对于任何对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陶渊明作品感兴趣的朋友,我都会毫不犹豫地推荐这套书,它绝对是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和精神食粮。
评分读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陶渊明集》,是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让我仿佛置身于宋代的书斋之中,亲手翻阅着那个时代文人墨客眼中的“陶集”。书中的注释和校勘部分做得非常扎实,为我理解那些略显晦涩的古文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常常在读陶渊明诗句时,会去对照后面的考证,看看古人是如何解读,有哪些不同的看法,这种思想的碰撞和学术的严谨,让我对陶渊明的作品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这套书的装帧也十分用心,每一卷都像是独立的一件珍宝,拿在手中就有一种仪式感。我尤其欣赏它的纸张选择,既有古籍的质感,又不易损伤,这对于经常翻阅、甚至打算带到图书馆研究的读者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考量。总的来说,这套书不仅仅是满足了我对陶渊明作品本身的阅读需求,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一种接近原典、深入理解学术的过程,对于提升我的国学素养,有莫大的助益。
评分入手这套《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宋本陶渊明集》,纯粹是被它“宋本”二字所吸引,想着能一窥宋人眼中的陶渊明究竟是何等风貌。拿到书后,我的惊喜远超预期。首先,这套书的纸张质量极佳,触感温润,且不易反光,即便是长时间阅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字体清晰,排版疏朗,即使是古老的宋体,也毫无阅读障碍。更让我惊喜的是,它忠实地保留了宋本的许多特征,比如那些古朴的符号和字形,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对版本学略有研究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古老的墨迹在纸页上低语,感受到不同时代文人对陶渊明作品的理解差异。这套书的价值,绝不仅仅在于收录了陶渊明的作品,更在于它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古典文学流变和学术传承的窗口。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想体验原汁原味古籍阅读乐趣的同好,这套书都是不容错过的绝佳选择。
评分《陶渊明集》收录东晋文人陶渊明的诗文,特别是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歌创作题材。陶渊明又是魏晋风流的代表,既以个人创作诠释出崇尚自然、率性真意的文学风貌,又为后世文人树立了安贫乐道、平淡旷达的人格风范。
评分刻本字迹时而模糊,时而清晰,殊不可解。
评分宋递脩本,已购有闽刻本。
评分非常好!
评分一般吧,不是想的那样古色古香。
评分国图的这个系列都应该收了!
评分不错,发货快,实惠,推荐京东
评分该书明代归文彭(1498-1573)字寿承,文征明之子。此后经毛氏汲古阁、黄丕烈所藏,为黄氏陶陶室藏宋本陶集的第一部。又经汪士钟、聊城杨氏海源阁递藏,特别是杨氏四世典藏,殊为不易。建国初,由周叔弢捐献北京图书馆收藏至今。
评分《陶渊明集》收录东晋文人陶渊明的诗文,特别是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开创了“田园诗”这一新的诗歌创作题材。陶渊明又是魏晋风流的代表,既以个人创作诠释出崇尚自然、率性真意的文学风貌,又为后世文人树立了安贫乐道、平淡旷达的人格风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