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领袖的文献集成
适合研究与收藏
一部重要的历史学著作
本书从语言学角度入手,从甲骨文钟鼎彝器直到先秦典籍中有关“性”“命”二字悉数统计,以音韵、训诂、考据方法,通过字形寻求字义。在探求古字演进的过程中,作者又进一步探求其演进背后的历史文化意义,以“性”“命”两字的解释来梳理孔、孟、荀、墨诸子思想,最终得出宋明理学是先秦儒学之集大成的结论。
本书是傅斯年先生论中国古代思想发展史的一部杰出著作,它将商周甲骨文、金文到先秦诸子典籍中的“性”“命”二字逐一统计并分析,以其来源与演变论述先秦诸子的思想,最后推断宋明理学为先秦思想的承继与总结。此书从训诂学、考据学、语言学方法入手以微观字形、字义建构宏观思想史,鲜明地体现了傅氏“哲学乃语言学之副产品”的治学思想和严谨的学术风格。
傅斯年(1896—1950),字孟真,山东聊城人。著名历史学家、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北京大学代理校长、台湾大学校长。他所提出的“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的考古原则影响深远。
引?语
《性命古训》一书,仪征阮元之所作也。阮氏别有《论语论仁》《孟子论仁》诸篇,又有论性、命、仁、智诸文,均载《揅经室集》中,要以《性命古训》一书最关重要。此中包有彼为儒家道德论探其原始之见解,又有最能表见彼治此问题之方法,故是书实为戴震《原善》《孟子字义疏证》两书之后劲,足以表显清代所谓汉学家反宋明理学之立场者也。自明末以来所谓汉学家,在始固未与宋儒立异,即其治文词名物之方法,亦远承朱熹、蔡沈、王应麟,虽激成于王学之末流,要皆朝宗于朱子,或明言愿为其后世。其公然掊击程朱,标榜炎汉,以为六经、《论语》《孟子》经宋儒手而为异端所化者,休宁戴氏之作为也(汉学家掊击宋儒始于毛奇龄,然毛说多攻击,少建设,未为世所重)。然而戴氏之书犹未脱乎一家之言,虽曰疏证孟子之字义,固仅发挥自己之哲学耳。至《性命古训》一书而方法丕变。阮氏聚积《诗》《书》《论语》《孟子》中之论“性”“命”字,以训诂学的方法定其字义,而后就其字义疏为理论,以张汉学家哲学之立场,以摇程朱之权威。夫阮氏之结论固多不能成立,然其方法则足为后人治思想史者所仪型。其方法惟何?即以语言学的观点解决思想史中之问题是也。
……
第一章?提?纲
本卷所论之范围,大体以先秦遗文中“生”“性”“令”“命”诸字之统计为限,并分析其含义,除非为解释字义之必要,不涉思想上之问题。以此统计及分析为基础,在第二卷中进而疏论晚周儒家之性命说。
统计之结果,识得独立之性字为先秦遗文所无,先秦遗文中皆用生字为之。至于生字之含义,在金文及《诗》《书》中,并无后人所谓“性”之一义,而皆属于生之本义。后人所谓性者,其字义自《论语》始有之,然犹去生之本义为近。至孟子,此一新义始充分发展。令之一字自古有之,不知其朔。命之一字,作始于西周中叶,盛用于西周晚期,与令字仅为一文之异形。其“天命”一义虽肇端甚早,然天命之命与王命之命在字义上亦无分别。兹为读者醒目计,在本书中严定“字”与“词”之界。所谓字者,指书写下之单位言,英语中所谓 character 者是。所谓词者,指口说中之单位言,英语所谓 word。字异词未必异,如粤之与越是两字而是一词;词异字未必异,如一字有其本训与众多假借义是也。
难者或以为此所论是字不是语,论古籍自当以语为对象,不当局于字形,王引之曰,“夫训诂之要在语音不在文字”,是也。吾将答之曰,此言诚是矣,然有不可不察者。王氏父子时代,古文字学未发达,训诂学之所据,后人经籍写本与字书耳,故不能拘泥于文字之形也。今则古文字学之材料积累日多,自可进一步求其精审。在古时,一引申之词既未离原字而独立,在持论者心中口中自易混淆。今之职业的哲学家犹不能以逻辑严格之界律限辞说,遑论周世之人?两字未各立,即两词易混淆之故也。且生与性,令与命之语法的关系,吾固不敢忽略,将于本卷之末一章详加推索。此章乃本卷所统计与所分析之结果,读者幸留意焉。
……
我购买这本书,纯粹是被其独特的书名所吸引。当我在书店看到《傅斯年文集:性命古训辨证》这个标题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是什么?“性命古训”听起来很有分量,似乎蕴含着某种古老的智慧;而“辨证”二字,又带着一种学术性的挑战意味。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思想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一些关于人生意义、修身养性的论述。我曾读过一些古籍,但总觉得有些东西难以理解,或者说,经过时间的洗礼,其原意可能已经发生了变化。因此,当看到“辨证”这个词时,我立刻联想到,这本书可能是在对这些古老的“性命古训”进行一番梳理和考证,去伪存真,还原其本来的面貌。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进一个更加清晰、更加深刻的古代智慧世界,让我能够真正理解古人是如何看待生命、如何追求人生价值的,而不是停留在一些模糊的、片面的认识上。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源于一种对历史真相的探求欲。傅斯年先生作为一位杰出的史学家,其严谨治学的态度是毋庸置疑的。而“性命古训辨证”这个书名,则让我联想到他对于历史文献的细致考证,对于古籍中可能存在的讹误、曲解进行深入的剖析。我一直认为,很多我们今天奉为圭臬的古训,经过千百年的流传,可能已经发生了偏离,甚至被某些观念所扭曲。傅先生的“辨证”,便是我最为看重的一点。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他如何运用史学的方法,拨开迷雾,还原那些“性命古训”最初的、最纯粹的意义。这不仅仅是对古代智慧的尊重,更是对历史负责的态度。我期待着,通过傅先生的辨证,能够更清晰地理解那些影响深远的古老思想,避免被一些表面的、甚至是被误读的“传统”所误导。这种求真务实的精神,是我在阅读任何学术性著作时都极度渴望的。
评分作为一个对传统哲学颇感兴趣的读者,我购买这本书完全是出于对“辨证”二字的好奇。我认为,任何一种学说、任何一种思想,都不能被视为一成不变的真理。它们在产生之初,必定有其时代背景和特定语境,而在后世的传播过程中,也难免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变化。傅斯年先生的“辨证”二字,恰恰点出了这种动态的、批判性的审视过程。我非常想知道,在“性命古训”这个领域,傅先生究竟对哪些具体的古训进行了辨证?他又是运用了怎样的理论框架和分析方法?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给我一些新鲜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批判性的思维去审视那些流传甚广的“人生道理”。我并非要全盘否定传统,而是希望在理解其精髓的同时,也能认识到其局限性,从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最终形成自己独立而成熟的见解。
评分坦白说,初次接触这本书,我对于“傅斯年”这个名字的熟悉程度,远不如我对“性命古训”四个字的兴趣度高。但“文集”二字,还是让我对其内容产生了初步的好感,毕竟,能被汇编成文集,说明作者在某个领域有着深厚的积累和独到的见解。而“性命古训辨证”这个题目,更是激起了我内心深处对生命奥秘的好奇。我一直认为,人类对于“性命”的理解,是所有哲学思考中最核心、也最根本的课题之一。古人留下了大量的关于如何安顿生命、如何理解生命意义的教诲,但这些教诲是否都能适用当今?其中又是否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傅先生的“辨证”,正是我所需要的。我期待这本书能带领我深入古人的思想世界,去探寻那些关于生命最本质的追问,并希望通过傅先生的分析,能够为我理解个体生命在这个宏大宇宙中的位置,提供一些新的线索和思考方向。
评分这本书我刚开始接触时,纯粹是被书名里“性命古训”四个字吸引了。总觉得古代先贤对于生命、对于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一定有许多深刻的体悟,是现代社会浮躁的生活节奏下难以寻觅的。我一直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关于修身养性、人生哲理的内容。傅斯年先生的名字,虽然不算耳熟能详,但从“文集”二字,便能想象其学识渊博,涉猎广泛。我特别期待在阅读中,能跟随傅先生的笔触,去探寻古人对于“性命”二字的真实含义,他们是如何理解生命的意义,又是如何指导人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事中,保持内心的宁静与坚韧。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理论的阐述,更能提供一些可实践的智慧,帮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这个世界。读一本好书,就像结识一位良师益友,我期望能从傅先生的文字中,获得一次思想上的启迪,甚至是对人生观的重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ndg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新城书站 版权所有